導航:首頁 > 股票外匯 > 怡和股票

怡和股票

發布時間:2022-01-02 10:50:07

㈠ 通過港股通可以買賣聯交所哪些股票

通過港股通可以買賣聯交所的股票如下:

  1. 00001長江實業。是一間地產發展及策略性投資公司。長江集團是一家香港的跨國企業,集團在香港的成員包括三家同為恆生指數成份股的上市公司:長實、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及電能實業有限公司;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長江生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和記電訊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和記港陸有限公司及TOM集團有限公司。截至二零一四年四月三十日,長江集團旗下在香港上市之公司的總市值為一萬零五百四十億港元。長江集團的業務遍及全球五十二個國家,雇員人數約二十八萬名。

  2. 00002中電控股。於1901年在香港注冊成立,當時名為中華電力有限公司,是香港兩家電力供應商之一(另一家為香港電燈)。中電在香港經營發電、輸電及供電的縱向式綜合電力業務,透過現代化的電網為九龍、新界、離島(南丫島除外)及深圳灣口岸港方口岸區逾220萬客戶供應電力。近年亦在澳洲、中國內地和亞洲其他地區投資發展及營運能源項目。

  3. 00003香港中華煤氣。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公用事業機構,亦是本港規模最大的能源供應商之一,企業管理和營運均達到世界級水平。過去150多年來,煤氣公司與時並進

  4. 00004九龍倉。原本是香港最大的貨運港的名稱,也是香港怡和系的一家上市公司,它與置地公司並稱為怡和系的「兩翼」。1978年,「船王」包玉剛入主九龍倉。上世紀90年代初,包玉剛辭世,由其二女婿吳光正接管家族業務。九龍倉集團是香港十大地產商之一,總資產上千億,公司業務包括房地產、傳媒、酒店、港口、百貨公司等

  5. 00005匯豐控股。為匯豐集團的控股公司,總部設於英國倫敦,成立於1991年,但旗下附屬公司已經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匯豐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銀行及金融服務機構之一,2010年12月31日,市值達1800億美元。匯豐的業務根基深厚,國際網路遍及全球六個地域,在歐洲、香港、亞太其他地區、中東、北美洲及拉丁美洲的87個國家和地區共設有約7500個辦事處。匯豐的產品及服務乃透過兩大客戶群(個人理財和工商業務),以及兩大環球業務(環球銀行及資本市場和環球私人銀行)推廣。


㈡ 新加坡股怡和合發股票今天為什麼大跌,什麼原因

買新加坡的國內目前好像還沒有不過你要買美股和港股的話國內可以的

㈢ 關於成功人士的成功經歷

世界船王包玉剛

1918年出生的包玉剛,算起來還是宋代包公的第二十九代孫。他是浙江寧波人,父親包兆龍是一位經營造紙業的商人。包玉剛小時候在上海求學,他上大學時,正遇上日寇侵略中國,書是沒法讀下去了。他先是到衡陽一家銀行當職員,後去重慶中央信託局工作。他以寧波人的精明和兢兢業業的作風,使自已經手的業務蒸蒸日上,所以到抗戰勝利,他已是重慶礦業銀行的經理了。以後,他又回到上海,擔任上海市立銀行的業務部經理。許多人都認為,憑包玉剛的業績和才幹,再奮斗幾年,行長的交椅一定會是他的了!

然而就在這時,包玉剛卻出人意料地向行長呈上了辭職書,說他的興趣不在銀行方面,而在其它方面。他和父親一起放棄了在上海的事業,全家遷往香港,靠著多年積蓄下的一點錢,去另闖天下了。

開始,他與父親合夥,做進出口生意,從國內購買干貨、豆餅、鴨毛、肥料以及牲畜飼料等土產,向外銷售。後來,因為中國政府決定實行國家統辦土產出口,包家小公司的生意做不下去了。以後干什麼呢?父親的選擇是經營房地產,他是一個老式的商人,相信"無地不富"是真理。可是包玉剛卻以自己的眼光,認為當時香港的房地產業只能坐收地租,是保守的投資,是"死的";而且他們資本不大,去炒地皮,萬一被人吃掉了,就什麼也沒有了。他看中的行業是搞航運生意,他對父親說:"航運是世界性的業務,資產可以移動,范圍涉及財物、科技、保險、經濟、政治、貿易,幾乎無所不包!"包兆龍盡管不是十分樂意,但他很欣賞兒子的獨立思考和勇氣,所以最後還是同意了包玉剛的意見。

1955年,37歲的包玉剛開始了他的"船王"之夢。可是,憑他們包家當時的資金,連一艘舊船都買不起。他專門去了一趟英國,想向一個很談得來的朋友借錢。可是那個朋友一聽說他要借錢買船,就變得像個陌生人一樣。不肯幫忙也罷了,他還抖了一下包玉剛的襯衣,譏刺地說:"玉剛兄,你年紀還輕,對航運一無所知,小心別連襯衣都賠進去!"這大大地刺傷了包玉剛的自尊心,他暗暗發誓一定要干出番大事業來。

包玉剛兩手空空回到香港,只好向香港匯豐銀行貸款。可是匯豐銀行對航運業不感興趣,他們認為航運的風險太大,這些船老闆不知道哪天就會被風暴刮成窮光蛋,甚至落到什麼荒島上去做"魯濱遜"!而華人根本不懂航運,借錢給他們去買船,那風險就太大了——銀行業的原則是不搞風險投資的!連碰釘子的包玉剛並不氣餒,他轉身就去了日本。有趣的是,日本銀行竟沒有要他找日本公司作擔保,就同意貸款給他。這樣,包玉剛才湊足了77萬美元,再次前往英國,買下了一艘以燒煤為動力的舊貨船,這艘船已經使用了28年,排水量也只有8200噸。包玉剛看著這艘小山一樣的舊船,卻像得了稀世珍寶一樣,請人將它整修油漆一新,並且取名為"金安號"。他說,這個名字,象徵著他對經營航運業的設想和構思:"金"字表示要賺錢,而"安"字表示要穩中求勝。

當"金安號"從英國駛向香港,途經印度洋的時候,包玉剛已經辦好了兩件事,一是成立了"環球航運集團有限公司",二是與日本一家船舶公司談妥,將"金安號"轉租給這家公司,從印度運煤到日本。包兆龍看著兒子坐在香港的沙發中,就安排好了這一切,也不能不佩服兒子的能耐。這艘他還沒見過模樣的船,就已經開始為包家賺錢了!

當時,世界各國經營航運業的人,都是採用傳統的短期出租方式,也就是每跑一個航程,就同租用船隻的人結算一次。這樣不但收費標准高,而且隨時可以提高運價。聞名世界的希臘船王奧納西斯和尼亞可斯,美國船王路德威克,以及老一代香港船王董浩雲,都是這樣做的。可是包玉剛卻出人意料地採取了長期出租的經營方式,就是把自己的船,通過訂立合約,為期3年、5年甚至10年地租給別人,租用者按月交納租金,但租金標准卻要低得多。一些同行見包玉剛這樣做,都譏笑他為"門外漢",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傻瓜"!然而包玉剛有自己的算盤,他承認自己對於航運業務還不熟悉,不如先長租給別人,倒可以持續、穩定地獲得租金收入;而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就可以逐漸學會航運業務了!

包玉剛確實趕上了一個發財的好機會。他買下金安號的第二年,由於蘇伊士運河因埃及戰爭而關閉,航運費用猛漲。當年年底,金安號賺的錢,就已經夠包玉剛買下7艘新船了!到了1957年的下半年,航運業出現蕭條,運價跌到最低點,那些搞短期出租的船主,每天都要賠老本,只有包玉剛卻可以憑著合約穩收租金。事實證明他這個"門外漢"的經營策略是最好的經營策略。人們不得不承認,包玉剛的運氣和眼光都是一流的!

這次低潮過去後,不少人都學包玉剛的辦法,開始買舊船長期出租。可是包玉剛又改變了方針,將新船長期租給人家,舊船留著自已經營。因為,新船出租,租金自然比舊船高;而舊船自己用,效果則與新船一樣。

盡管連戰皆捷,包玉剛仍不滿足,他認為單靠經營利潤來買新船,這個發展速度就太慢了,一定要設法爭取銀行的貸款。當時,包玉剛還是個不太出名的小富翁,遠不是銀行家眼中看好的投資對象。可是包玉剛也有他的優勢,那就是他自己曾做過10年銀行家,對於銀行家的心理把握得很准。要找就找最大的銀行,而香港最大的銀行就是匯豐銀行。有人說香港是由四大勢力操縱的,指的就是政府、馬會、匯豐銀行和怡和集團。匯豐銀行的資產超過50億美元,香港的鈔票大部分是由它發行,大部分貿易也是由它支持,它發揮的作用更是難以估量!

包玉剛找到了匯豐銀行的高級職員桑達士,憑著一口流利的英語,更憑著他對銀行業務的熟悉,很快就贏得了桑達士的信任。桑達士了解了包玉剛的長租經營方式和收入狀況後,當即拍板同意向包玉剛提供數額不大的低息貸款。

有一次,包玉剛有機會以100萬美元購買一艘7200噸的新船,並把它租給一家日本航運公司,雙方議定租期為5年。日本航運公司急於用船,所以願意出面請它的銀行資助包玉剛買船。包玉剛算了一下賬,航運公司應該付給他的第一年的租金是75萬美元,那麼,由日方銀行給他開一張75萬美元的信用狀該是沒有問題的。於是,包玉剛就去找桑達士,希望匯豐銀行貸款100萬美元給他買船,他說他可以用75萬美元的信用狀作擔保,匯豐銀行不會有什麼風險。

100萬美元可不是個小數字,謹慎的桑達士不會輕易相信任何人。他毫不客氣地說:"包先生,你不是在向一個小孩子說你會發財吧?"包玉剛不慌不忙地反問:"桑達士先生,如果我拿到信用狀,你能不能貸款給我?"

桑達士乾脆地回答:"貸!只要你有信用狀,我馬上貸給你!"

桑達士相信自己的經驗:你包玉剛船還沒有買,就要人家租你的船?還要人家請銀行給你開信用狀?這不等於是人家出錢讓你買船了么?!世界上哪會有這樣的好事!他認定包玉剛是在說笑話。

包玉剛一點也不含糊,他到家就打點行李上東京,他對那家日本航運公司說:"我是來拿信用狀的。因為我買船的錢還差一點,只要把信用狀開給我,我保證在3天之內就把船交給你們。你們信得過我,就先把信用狀給我吧!"

在這場"空對空"的斗爭中,包玉剛的良好信用成了最有力的武器。結果,桑達士不但實踐諾言貸給包玉剛100萬美元,而且還從此確定了與包玉剛的長期合作關系。1962年,桑達士升任匯豐銀行總經理,不到2年,匯豐銀行便開始投資包玉剛的環球航運集團有限公司。匯豐銀行實際上成了包玉剛的後勤部,使包玉剛的資金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包玉剛在匯豐銀行的地位也穩步上升,後來競成為匯豐銀行的副董事長!

而日本船廠呢,也同樣更加信任包玉剛,常常是要包玉剛"先把船開走,慢慢付款!"

在包玉剛的精心經營下,環球公司的船隊迅速壯大,1980年達到巔峰,船數達到200多艘,總噸位達2000萬噸。國外報紙上都以大量篇幅介紹包玉剛,用的標題是《比奧納西斯和尼亞科斯都大——香港包爵士》。第二年,包玉剛的船隊總噸位達到2100萬噸,比美國和蘇聯的國家所屬船隊的總噸位還要大,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船王"!

包玉剛雖然成為世界船王,但他也看到,航運業的風險太大,不少曾經成功的航運商都被無情地淘汰了。所以從70年代初開始,他就開始"登陸",將賺得的部分財產投資於越來越紅火的房地產業,兼營酒店和交通運輸。為了在陸上也能取得海上那樣輝煌的成就,他和香港首富李嘉誠一起,和英國資本集團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斗爭。

英國資本集團和華人資本集團一直是香港實業界長期摩擦的兩大資本集團。自從香港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資本集團壟斷了許多行業,華人資本長期處於劣勢。然而自20世紀6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開始,華人資本漸漸壯大,李嘉誠等人早已躍躍欲試,要與英國資本集團一爭天下。李嘉誠先是悄悄地收買英國怡和集團所控制的九龍倉的股票,已經掌握了其中的18%。但是這時,李嘉誠感到同屬於英資集團的和記黃埔對他更有吸引力,而要想同時吃下這兩個地方,又是他的財力難以達到的,所以他約包玉剛密談,希望包玉剛能接手九龍倉。如果他們兩人能順利地控制和記黃埔和九龍倉,則英國資本集團在香港的壟斷地位就一定會被動搖!

作為一個中國人,包玉剛早就希望華人資本集團能揚眉吐氣。他也深知九龍倉的重要地位。九龍倉是香港最大的碼頭,擁有資產18億港元,那一帶的地價早已是寸土寸金,掌握了九龍倉,就等於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物資的裝卸和儲運業務。所以包玉剛表示願意接受李嘉誠的建議。李嘉誠坦率地說:"我所掌握的2000萬股九龍倉股票,以40元一股的價格全部轉讓給你。另外,你把匯豐銀行的股票轉讓一部分給我。"

包玉剛知道,當初李嘉誠買這些股票時,每股只花了十三四元,但是他更知道,掌握九龍倉能為他帶來怎樣的利益。他沉吟片刻後說:"你每股降4元,我們馬上成交!"

李嘉誠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這兩位香港的"海陸大將"微笑著握手告別。掌握了九龍倉股票20%的包玉剛,理所當然地進入了九龍倉董事局。但是他並沒有滿足,而是繼續悄悄地收買九龍倉股票。1980年4月,包玉剛宣布,他已控制了3900萬股九龍倉股票,約占總數的30%。英國人慌了,因為他們只掌握著20%的九龍倉股票,這就意味著董事長的大權必須交給包玉剛了!也就是說,怡和集團將失去九龍倉。

怡和集團找到後台匯豐銀行商議,要匯豐銀行支持它足夠的現金,讓它有可能大量收購九龍倉股票。這年6月20日,趁著包玉剛在歐洲度假的機會,怡和集團突然發起反撲,打算以每股95元的高價,收購九龍倉股票3000萬股,使他們掌握的股票占總數的49%,遠遠超過包玉剛所掌握的股票數量,他們認為,只要這個計劃一宣布,包玉剛一定會退出這場競爭。因為,包玉剛必須再收購2000萬股股票才能繼續保持他的優勢,而一夜之間必須拿出20個億的現金來,簡直是無法辦到的事情。

包玉剛是在法國的別墅里接到這十萬火急的情報的,他的心不禁隱隱作痛,深感英國這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實力的雄厚,他幾乎要被逼到絕路上了!同時,他也意識到,李嘉誠送到他手中的,是一朵帶刺的玫瑰!

包玉剛決心要同英國倫搏一搏。他一邊放風,說還要去拜會墨西哥總統,卻在6月22日悄悄啟程趕回香港。幾個小時以後,他在記者招待會上談笑風生,宣布他"到當鋪里轉了一轉",已經籌集了足夠的資金,要以105元一股的高價,收購九龍倉股票2000萬股!

第二天一早,大批持有九龍倉股票的小股東蜂擁而上,拋出他們手中的股票。在短短的2個小時內,包玉剛就調動了21億元資金,完成了他的收購計劃。至此,他所掌握的九龍倉股票比怡和集團整整高出19%,完全控制了九龍倉!

不知有多少人在感嘆:我的天,21億,要2100個百萬富翁湊起來,才能有這么多的錢哪!

"世界船王"一舉"登陸",並且牢牢地掌握了陸地的控制權!包玉剛功成名就,他所受到的尊重,遠遠超出了實業界的范圍。在英國女王封他為爵士後,日本天皇、比利時國王、巴拿馬和巴西的總統,紛紛授予他勛章或獎章。在他辦公室的牆壁上,掛著他與世界風雲人物鄧小平、里根、伊麗莎白二世等人的合影……

盡管包玉剛有如此顯赫的威望,但數十年來,他一直遵循著父親的教誨:"腳踏實地地工作,平易近人地待人.身體力行地做事。"

盡管包玉剛有難以數計的財產,但他從來不允許自己和親屬的生活過分奢侈。他每年只准許家屬在夏威夷度假10天,他的女兒們一次只能買一雙鞋,他從不讓孩子參加香港"富翁環球游覽團"……

然而,對於生養他的祖國,他卻慷慨大方。新中國成立不久,首次發行建設公債,他盡自己的財力,認購公債達數萬港元。改革開放後,他率先購買中國建造的船舶,推動了中國船舶的出口。1979年,他捐款1000萬美元,在北京建造新型的旅遊飯店——兆龍飯店;不久,又捐資1000萬美元,在上海交通大學建造兆龍圖書館。他捐款5000萬元人民幣創辦寧波大學,投資600萬美元與內地合資建造寧波鋼鐵廠……

1991年9月23日,73歲的包玉剛在家中逝世。

㈣ 怡和集團的怡和遷冊

1983年3月28日怡和集團突然宣布建議把怡和控股公司的注冊地點由香港改為百慕大。當時正值香港前途談判時期,怡和此舉無疑是對香港九七問題缺乏信心。當日為星期三,股市於下午休市,當晚倫敦港股大幅下跌,一度停板,怡和及置地的股價下跌約一成。隔日(3月29日)香港恆生指數收市時報1057.09,大跌61.76,跌幅達5.8%。
事實上,自80年代中葉起,怡和集團已開始部署淡出香港。除了將控股公司的注冊地遷往百慕大外,集團又以「加速企業國際化」作幌子,暗地裡將資產向海外轉移,藉以降低香港的投資比重。雖然該集團(及其他已遷冊的公司)已將香港的企業變成了「海外附屬」,但主要業務仍在香港。按交易所及證監會的規定,這些企業仍然必須接受這兩個機構的監管。
然而,一向自恃實力龐大的怡和集團則以企業已遷冊為由,要求交易所及證監會給予「上市豁免」,令該集團可以免受某些「非法定規則」如《上市規則》及《收購合並守則》的約束和規范。對於這種不合理的要求,交易所和證監會均不表同意,並認為個別公司實在不應有特權。為此,怡和集團的法律顧問更以「股東權益超過40億元或已公布的稅後盈利超過4億元」作標准,指出當局應該給予豁免。按照這一邏輯,有錢人或交稅多的人便可以在社會上享有特權了。對於這種近乎歪理的論點,監管當局除了直接拒絕外,還公開撰文批駁,認為要求極不合理。
由於要求遭到拒絕,該集團在1992年9月7日將第一上市地位移往倫敦,而香港則降作第二上市地位,撤離香港股市。另一方面,集團仍繼續以不同手法向港府施壓,希望取得特別豁免權。經過深入研究後,監管當局再次否決了怡和集團的要求,並清楚地指出為了維持法律的平等及保障公眾投資者的利益,所有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均必須遵守香港的法例暨一切非法定性的市場規則。怡和集團並建議百慕達當局以英國倫敦收購合並守則為藍本,處理怡置系股票。該行動被認定怡置系股票撤出香港股市訊號。
正因為沒有爭取到特權,最後1994年3月24日怡和控股發表聲明,決定從1994年12月31日起,終止該集團在香港的第二上市地位,至於該集團在倫敦及其他3個交易所的上市地位,則不受影響。由於母公司宣布撤出香港,其他附屬公司包括牛奶國際、置地公司、文華東方及仁孚等,隨即也宣布從1995年1月1日起,結束在香港股票市場上市買賣,為集團在香港股票市場的呼風喚雨和吒吒馳騁畫上了句號。在怡和旗幟徐落之際,全系公司市值暴跌37%。
怡和集團作為一個主要業務集中於香港的英資龍頭公司,率先宣布將集團遷冊百慕大,以行動向中國政府施壓,並表明該集團對中國政府沒有信心。這種高姿態的舉止,不但引起市場極大的震撼,開展了後來企業紛紛遷冊的浪潮。
自該集團宣布遷冊後,很多企業相繼跟隨,並在1989年至1991年間形成了一個巨大浪潮。到了後過渡期,這個浪潮終於日漸平復下來。由於中國經濟的進一步開放和成長,很多外資公司已迫不及待地希望進入中國大陸,開拓這個龐大而尚未開發的市場,而作為融會東西中介地位的香港,經濟及股票市場則表現得異常突出和卓越。正因為香港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才外流及企業遷冊的問題也戛然而止。

㈤ 《重生之香港時代》最新txt全集下載

重生之香港時代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重生之香港時代-093 以德服人滴收購
李婉華跟何少昌到倫敦已經是下午三點多了,去接機的卻只有趙鎮東一個人,趙鎮南是因為要忙碌與英國其他汽車品牌的收購事宜,而趙鎮北則純粹是因為懶惰。
本來以為不用勞心勞力的趙鎮北在古堡里也一樣沒得到想要的清閑,在知道了港星投資已經收購了莫里森家族手裡的怡和體系股份以後,凱撒克家族以及渣甸家族馬上警覺了起來。
通過對股市進行詳細的分析,怡和集團的主席亨利?西澤克發現市面上的股票已經被一些不知名的戶頭給持有了很長一段時間,整個怡和體系的股票成交量一直保持在一個很低的水平上。
有人要對怡和集團下手了!這是亨利?西澤克第一個念頭,在跟自己的弟弟西門?西澤克商議以後,兩人得出了結論,市面上大部分的股票已經被港星投資所持有,如果加上莫里森家族手中的股份的話,港星投資已經持有了怡和體犀過三成的股份!
這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信號!凱撒克家族以及渣甸家族雖然一直是怡和集團的掌控者,可是他們兩……

㈥ 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股票上市後為什麼沒人要

1872年發行的「輪船招商公局」股票

上圖就是「中國第一股」的票樣,只看上面的文字代表的意味,足有亮瞎時下股民雙眼的效果。

大清朝廷「札飭商辦」,用今天的話講是「首批混合所有制改造試點」;直隸總督李鴻章出手「奏准設局」,則「李鴻章概念股」,比「黃光裕概念」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輪船運漕」,每年幾十萬兩白銀旱澇保收,絕對的「高科技政府項目」,比起掛風帆的沙船運漕,妥妥的產業升級。

「產業升級加混改」題材集於一身,又是國內獨家「特許經營」輪船(當時的高科技)運輸企業,剛一出生就捧上了金飯碗,更何況1000兩一股的股票,先交500兩就能拿走,無論盈虧,股東每年都有1分的官利,也就是年固定股息10%。

這樣的個股,上市之後,是不是得連續10個漲停板才靠譜?

不幸的是,輪船招商局初創之時,招股極其困難,按照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的說法是「招股年余,無人過問。」

在此之前,李鴻章對於自己這套「官商合辦」的手段頗為自得,於1872年12月23日《試辦輪船招商局折》中述及:

「迭據稟稱:會集素習商業殷富正派之道員胡光墉、李振玉等公同籌商,意見相同,各幫商人紛紛入股,現已購集堅捷輪船三隻。」

可見李鴻章對於胡雪岩(胡光墉)主動當「肥羊」給予了厚望,起碼做個千金馬骨,引領商人入股也是正辦。不想事到臨頭胡雪岩以「畏洋商嫉忌,不肯入局」,搞得李鴻章只好從天津練餉錢中撥出20萬串(編者註:還記得盛宣懷的煤礦本錢吧?),不足部分,讓總辦朱其昂(註:沙船商人)自掏腰包墊付,經營更是舉步維艱。

原因何在?

以胡雪岩為首的買辦、錢商,按照今天的說法是「銀行家」,深知胳膊擰不過大腿,李中堂要和你合作「高新技術產業」,說好聽是生意,說不好聽了就是命令,真進了董事會,反倒要跪著聽招呼,何苦來哉?

至於說暴利誘惑就更是談不上了,10%的年收益率,在李中堂看起來是不少了,畢竟當時廣大農村的土地利潤率只有4%左右,但在胡雪岩、李振玉、南潯四象八牛之類的大商人眼裡,根本就不夠看。

當時僅僅內地貿易的利潤率即可達20%,國際貿易的利潤率更多達40%,沿海商人平均利潤率也能到30%左右。(郝延平[美]:《中國近代商業革命》)

在正常貿易之外,還有白銀銅錢兌換的投機、銀兩與銀元的投機、票據的投機等等伴生的機遇,胡雪岩、李振玉都是錢商出身,可謂此道的行家裡手,操盤利潤還要翻番。

因此,不僅胡雪岩等人不玩,江浙買辦圈子也少人問津「輪船招商公局」這個「大型壟斷國企」,原因很簡單,沒人願意自掏腰包給李鴻章製造一個「愛國大玩具」,同樣的「玩具」,在前幾章里就提到過,盛宣懷的湖北煤礦、鐵礦,終究只是個騙財政撥款的故事罷了。

李鴻章是一個合格的官僚,此路不通換條路,「官商合辦」不可取,「官督商辦」行不行?江浙商人不熱心,廣東買辦行不行?

1873年5月,掛牌開張半年的「輪船招商公局」又換了牌子,改名「輪船招商總局」,企業改為「商辦」,規定商股自負盈虧,官方只起監督之責,前期付出了巨大成本卻辦不成事兒的總辦朱其昂退居會辦,李中堂嫻熟地完成了一次「卸磨殺驢」。

接任總辦的是廣東香山商人唐廷樞,他的身後跟著兩位名人——香山人鄭觀應、香山人徐潤,香山買辦小圈子基本掌握了輪船招商總局,此後十餘年間,局面完全翻轉。

1875年,在英國太古、怡和輪船公司,美國旗昌輪船公司等外商聯手壓運價的惡劣形勢下,輪船招商局盈利15萬余兩;1876年,盈利34萬余兩;1877年,輪船招商局斥資200多萬兩白銀買下旗昌輪船公司,仍盈利45萬余兩;1879年,運價回歸正常,盈利翻倍,直超76萬兩。

公司治理水平飛躍,盈利能力節節攀升,1874年輪船招商局又開始發放10%的高額股息,利好消息不斷,股價卻仍然不溫不火。1876年,已經改小面額到100兩1股的招商局股價仍在40-50兩徘徊。

奇怪嗎?根本不需要喊冤,因為當時外資企業的股票也沒幾個人看得上,簡言之,市場沒培育起來。

㈦ 怡和集團的怡置互控

1980年當時怡和集團主席紐璧堅為防範華資財團覬覦,想出透過怡和集團與置地互控,扞衛公司控股權,但隨著1983年香港地產因九七問題的地產崩潰,怡置互控反成怡置系負累。1984年1月置地以每股12.3港元配售7200萬股怡和股票,套現8.6億港元,使置地持有怡和股權從42.6%減至25.3%。同時,怡和亦將對置地的持股量從30%減至25%。1986年3月,怡和證券向置地購入12.5%怡和股份,使置地持有怡和股權進一步下降至12.5%。

㈧ 如何以退為進,「錢」途無限

「商場如戰場」。在戰場上有必要的撤退,在商場上也有必要的撤退。作為廠商,尤其是現代廠商,在自己的「謀略庫」里千萬別忘了「撤退」這一招。專攻市場營銷的專家們把撤退稱之為順應客觀形勢的應變性策略。在以下諸種情況中的一種出現時,企業就應以這一應變性策略來對待之。

一是因為偶然因素的作用,使原定戰略目標失去了意義。

二是因為市場上出現了更好的機會,根據獲取最佳效率原則,舍此而就彼。這是一種戰略重心的轉移。

三是局部性的撤退,以保證戰略重點的如期實現。

四是產品已進入衰退期,無甚利潤且前景暗淡。

五是對手的勢力過於強大,不足以與之爭風。

六是要想保持現有市場佔有率,投入將不堪重負。

在上述情況出現之時,與其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撤退,或在被對手強行出場的情況下撤退,倒不如主動地進行戰略轉移,以把損失下降到最低限度,以保持本企業的形象與聲譽,以圖在其他方面另謀發展。

人們經常說「商場如戰場」,並不意味著商場就是戰場。但它們在規律上、在行動法則上恰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但它們畢竟是不同的行當,因此也就有許多不同的特點。譬如,軍事行動的方式盡管千變萬化,但最終目的則一定是消滅特定的對手,贏得特定的空間,即地盤。如前所述,我們把企業的最高境界定為維持與擴大市場佔有率,這里要對市場佔有率有一個廣義的、全方位的理解。維持與擴大市場佔有率,並不是指一定要死守並竭力擴大所生產的某種產品、所經銷的某種商品、所做的某項服務的佔有率(盡管在許多情況下是如此),而是指企業的全部營銷狀態。所以,我們的整個市場攻防並不一定要針對具體對手而獲得具體地盤。在撤退後,我們可以卷土重來,將原先的冤家打翻在地,也可以不卷土重來,而在另一領域內另謀發展。換言之,並不一定要與原先的對手爭個高低,讓他在這一領域內出盡風頭,獨領風騷吧!我將在另一領域內去顯示自身的價值,去謀取較高的市場份額。這同樣也是維持和擴大市場佔有率的舉措。

總之,與軍事征戰相同之處是,在市場攻防中,大踏步地撤退是為了大踏步地前進,不甘撤退、不會撤退的廠商必不會成為商戰中的贏家。與軍事征戰不同之處是,在市場攻防中,主動撤退後的戰略進攻可能是去恢復失地,可能是去拓展更為廣闊的、全新的營銷空間。

20世紀70年代,李嘉誠已是香港大名鼎鼎的地產商了。有一天,他掌握到一項重要絕密情報,英國在香港最大的英資怡和洋行,雖然是九龍侖有限股份公司的大東家,但實際在該公司佔有的股份還不到20%,簡直少得不成比例。這一情報透露出一條重要信息,怡和洋行在九龍侖的基礎薄弱。當時,香港的尖沙咀早已成為繁華商業區,其旁邊的大量九包名貴地實際地價已寸土千金;而股票價格卻多年未動,股票面值低得不成樣子。所有這些都是爭奪九包名貴地的有利條件。此時,如果大量購入九包股票,即使股票價上漲五倍,也不會超過每股所代表的地價,只要偷賣20%股票即可與怡和洋行公開競購。而持股的老百姓,在相同的出價下,當然更願意賣給中國人。因此,李嘉誠有把握早日購足50%的股票,將怡和洋行大東家的地位取而代之,這樣就有權運用九包的名貴土地發展房地產,堪稱一本萬利。

於是,李嘉誠當即決定,分散吸進九包股票。從1978年起,他不動聲色地悄悄分散戶名,吸進18%的股份。

由於李嘉誠大量吸進九包股票,使每股10港元的九包股票迅速上漲到30多元,引起了怡和洋行的警覺。此時,李嘉誠的偷襲戰已不再有效了,要幹下去,就要轉為陣地戰。但兩軍對壘比實力,李嘉誠一時還不是怡和洋行的對手。如果李繼續入股,怡和洋行必會以高價回收九包股票,它財大氣粗,李嘉誠必將慘敗無疑。這真是「行一百半九十」,李嘉誠處於進退維谷之地。

李嘉誠不愧為一流商賈,他決定主動撤退,以退為進,從而化險為夷。他的金蟬脫殼之計是尋找一個代替自己與怡和洋行作戰的人,將全部股票賣給他。

1978年的一天,在中環文華閣的高級隔間里有兩位身穿中式服裝的本地客人,使用普通話進行了一次短暫而神秘的會晤。時間雖然只有20分鍾,卻決定了一筆價值20億美元的九包脫離英資怡和洋行的關鍵性交易。

這兩個人,一個是地產商李嘉誠,另一個就是船王包玉剛。

這究竟是怎樣一筆生意呢?簡單地說,就是李嘉誠將手中的股票2000萬股全部賣給包玉剛,包玉剛將幫李嘉誠從匯豐銀行承購英資和記黃浦股票9000萬股。

包玉剛因自身實力雄厚,堪與怡和洋行爭雄,最後獲利甚豐。這且按下不表,這里我們重點分析李嘉誠這一招的意義所在。

面對當時的局勢,李嘉誠的選擇似乎只有兩種惡劣的「殘途」,一是與怡和洋行硬拼,見個高低。若拼得過怡和洋行,吞下這塊「大肥肉」自然最好。但根據對雙方財力的分析,出現這一局面的可能性不大。另一種選擇就是放棄,但全盤放棄又實在可惜。於是,精明的李嘉誠巧妙地找出了第三條「殘途」:一條可行且有利的出路,在與怡和洋行正面交鋒的戰場上主動撤退,並以已經獲得的前期成果作為「籌碼」向包玉剛進行交易,以換取包玉剛幫助自己從匯豐銀行承購英資和記黃浦股票9000萬股。換言之,在主動撤退後並非無所作為,而是轉換一個方向進攻。

應當說,這一個新的攻擊點也是選擇得非常適當的。當時在香港的頭號英資是怡和洋行,第三號是英資和記洋行,李嘉誠的實力雖不及怡和洋行,但想盤奪和記洋行還是有很大可能性與現實性的。包玉剛將手頭的9000萬股黃浦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轉手賣給李嘉誠後,李嘉誠便如虎添翼,舉手之間即可吞掉和記洋行。

由此觀之,李嘉誠的這一招是撤退,也是進攻;是「解套」,也是發展。不能不使人心悅誠服。

㈨ 如何暗中收購股票

主要就是通過二級市場(股票市場)購買的嘛。

㈩ <內蒙古證監局"打非"初戰告捷>和同樣在出售大東華海股權的中盛怡和有關系嗎

52203

閱讀全文

與怡和股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主力資金進出散戶資金進出指標公式 瀏覽:880
報雷理財 瀏覽:898
廣信股份股票 瀏覽:472
小額貸款怎麼收賬 瀏覽:798
基金交銀藍籌凈值519697 瀏覽:222
杏花村國貿投資公司銷售情況 瀏覽:395
什麼時間銀行理財產品利率會高些 瀏覽:231
深大通資金流向個股行情 瀏覽:73
生活理財分類 瀏覽:435
北京公積金貸款代辦 瀏覽:210
萬達股票下 瀏覽:170
碳元科技投資 瀏覽:492
n派思股票 瀏覽:483
冠軍1號系統指標公式 瀏覽:924
黃金怎樣知道真假 瀏覽:37
手機換外匯嗎 瀏覽:126
鄭棉期貨網上開戶 瀏覽:741
20元歐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560
160629基金還有可能再漲 瀏覽:775
中國三大貴金屬交易所 瀏覽: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