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外匯 > 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管理

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管理

發布時間:2021-12-31 20:50:15

『壹』 我國國際儲備管理的規模分析

我國國際儲備的構成與其他國家一樣,由黃金外匯、儲備頭寸和特別提款權構成。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沒有建立與國際經濟接軌的國際儲備制度。1980年我國正式恢復了在IMF和世界銀行的合法席位,次年正式對外公布了國家黃金外匯儲備,並逐步形成了我國的國際儲備體系。
我國國際儲備體系的發展具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1、國際儲備體系由不規范走向規范,儲備資產規模不斷增大,其中外匯儲備已列世界第二。
2、長期以來實行穩定的黃金儲備政策。我國黃金儲備的來源主要是依據國家黃金庫存的增長狀況以及對外經濟貿易發展的需要逐步調整的。1978年至1980年我國的黃金儲備規模為1 280萬盎司,1981年至今,穩定在1 267萬盎司的水平上。1997年以來我國的黃金儲備規模有所上升。這種儲備政策基本上符合我國的國情。

3、外匯儲備構成發生了變化,外匯儲備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外匯儲備已成為我國國際儲備的絕對主體。
(1)我國外匯儲備構成的變化。長期以來,我國的外匯儲備由兩部分組成:
①國家外匯庫存。
②中國銀行外匯結存。
但從1992年開始,我國的外匯儲備不計中國銀行外匯結存這部分,從而使我國的外匯儲備構成發生了變化。
(2)1994年以後我國外匯儲備規模迅速擴大。
1994年以前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變化不一,出現了「下降一增長一下降一增長」的循環變化特徵,但從1994年開始,我國的外匯儲備卻呈現出了持續大幅度增長之勢,在我國國際儲備總額中的比例屢破紀錄,目前更高達90%以上,外匯儲備已成為我國國際儲備的絕對主體。
但是,我國外匯儲備是不是越多越好?這是近年來學術界探討的一個熱點問題。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各種支付需求強烈,面臨的金融風險也較大,因此,外匯儲備不嫌多;另一種觀點認為,任何事物發展變化都應有個界限,外匯儲備還是適度為好。我們認為,我國外匯儲備應該講究一個適度的儲備量,外匯儲備過多,負面效益也很明顯。這是因為:①外匯儲備過多,而這「過多部分」主要是債務性儲備(如由對外借款等資本流入方式形成的),則必然增加外債負擔,也使儲備流動性減弱;②外匯儲備過多,一般會支持本幣匯率上升,會增強本幣的堅挺程度和國際地位,但同時卻不利於本國商品的出口;③外匯儲備過多,也會加大國內一定時期通貨膨脹的壓力,影響國內物價穩定和經濟發展;④外匯儲備大量增加,並不等於儲備效益也大量增加。因為外匯儲備多為硬貨幣,硬貨幣一般利率較低,因此儲備越多,利息收益的潛在損失也越大,而且,我國目前經營管理外匯儲備的水平較低,手段也較缺乏,從而造成較大的虧損;⑤外匯儲備不斷增加,事實上等於把得之不易的外匯存到外國銀行讓外國人使用,而我們自己有時卻以高利向國外借款,造成寶貴資源的低效益使用甚至浪費;⑥外匯儲備過度增加,還會失去獲取國際金融組織優惠低息貸款的權力,同時也會面臨更大的匯率變動風險,增加對其進行管理的難度;⑦外匯儲備持續過度增加,必然意味著國際收支存在不斷的順差,因而也可能招致其他國家的不滿甚至報復。可見,我國外匯儲備可適當多些,但不能過度。
我國今後應根據一定的方法或模型,確定出適度外匯儲備量,在此基礎上對過度外匯儲備進行投資。目前,各國對儲備投資都很重視,認為它是增加外匯儲備效益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手段。有的國家和地區還設立專門的機構對外匯儲備進行投資。例如,新加坡就專設金融管理局和政府投資公司,從不同側面對外匯儲備進行管理與投資;台灣從1990年開始,就推行「變靜態存款為動態投資」的策略;日本更是典型的對外投資國家,由於某外匯儲備高,對外投資遍布全球且始終名列前茅。我國目前對外匯儲備投資也予以了重視,據美國財政部最新月報統計顯示,我國現已成為美國第四大債主,僅次於日本、英國和德國。建議今後我國也設立專門化的儲備投資機構,採取多樣化的投資策略,進一步保障我國儲備資產的使用效益。
4、國際儲備來源多元化,但主要來自國際收支「雙順差」,即經常項目收支順差與資本項目收支順差。其中,外匯儲備主要來自經常項目順差(參見表8-7)。
我國外匯儲備的來源(1994-1996年) 單位:億美元
國際收支平衡表 差額 比重(%) 結受匯表 比重(%) 調整後差額 比重

總差額 845 100 877 100 877 100
經常項目 164 19 930 106 700 88
其中:貿易項目 448 53 541 62 451 48
非貿易項目 -333 39 389 44 349 40
資本項目 1127 133 -78 -9 83 10
誤差遺漏 -432 -51

不知道這個行不行!

『貳』 中國的外匯儲備適度規模是多少

2.7到3萬億 美金

『叄』 確定我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應考慮哪些主要因素

外匯儲備功能:
一,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二,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三,維護國際信譽,提高融資能力;
四,增強綜合國力,抵抗金融風險。
所以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是根據以上的幾點為主要因素來定的。

『肆』 現在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是否適度,為什麼

我國當前的抄國際儲備量過多,襲社會經濟開放程度提高,與全球經濟聯系日益密切,我國國際收支狀況出現大規模的順差,導致我國外匯儲備規模急劇擴大。

措施:應對外匯儲備資產進行有效管理,建立和健全外匯管理制度,成立外匯投資管理公司,將超量的外匯儲備按一定的比例投資於外國政府債券、存入外匯銀行、投資國外房地產與股票、進口一部分國內急需的關鍵技術與設備,使國際儲備保持適度規模,有效促進經濟增長。

外匯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可以用於對外支付的國外可兌換貨幣。並非所有國家的貨幣都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只有那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兌換其他儲備資產的貨幣才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在對外貿易與國際結算中經常使用的外匯儲備主要有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

『伍』 我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 適合國情的研究方法 求高人指導 論文用

如何確定我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

從全球看,各國央行持有的外匯儲備已經超過6.8萬億美元。尤其是亞洲國家與石油輸出國家,自1976年牙買加體系確立以來,為應對匯率大幅波動與國際收支失衡,必然要保持適度的外匯儲備,以應付交易性風險和預防性風險。因此,這些國家外匯儲備呈現爆炸性增長。

那麼,一個自然的問題就是一國持有多少外匯儲備才算是合理規模呢?考慮到外匯儲備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支付進口。我們可以考慮把它和每月進口額進行比較。根據2007年底的數據測算,中國的外匯儲備可應付19.5個月,接近兩年的進口需求。這一比例與其他國家相比是比較高的。同樣高的還有台灣、日本、俄羅斯等國家。近年來,這些國家在多元化應用外匯儲備方面也作出了積極探索。

此外,隨著近三十年來頻繁發生的金融危機,外匯儲備的一個新功能就是防範投機攻擊,穩定外匯市場。因此,普遍公認的「適度外匯儲備規模」就是滿足支付進口、防範投機攻擊與穩定外匯市場三大功能的儲備規模。目前,學術界對如何測算「適度的外匯規模」在方法論上也日趨成熟:支付進口的水平由拇指法則決定(例如3個月、6個月、12個月等),償還外債本息的水平以外債實際規模決定,而用於防範投機性供給的水平則由緩沖存貨模型決定。我們總結迄今為止大量的關於中國外匯儲備充足與適度規模的經驗研究,可以發現,我國「適度外匯儲備規模」應當不超過1萬億美元。而現有外匯儲備約2萬億美元,高出了一倍。

另外一個佐證就是奧巴馬政府的白宮經濟顧問、經濟學家薩默斯的一項研究。他認為,中國以及中東、亞洲部分國家外匯儲備已經過多。根據他在2007年初的測算,中國超額外匯儲備約8200億美元。利用他的方法論測算2008年底的超額外匯儲備,也在1萬億美元左右。



超額外匯儲備的成本與損失

超額的外匯儲備並非「免費的午餐」。亞洲、中東各國付出了不少的成本與代價。對於我國而言,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一是機會成本。人民銀行通過發布央行票據從公開市場操作購買外匯儲備。央行票據的利率大約在2-3%左右。但根據發達市場的國債歷史收益測算,儲備所能獲取的收益也就在3-5%,加上操作成本,實際收益是非常低的。但另一方面,我們購買美國國債,為美國政府提供資金。美國政府再通過各種渠道以外商直接投資(FDI)的形式進入我國,獲取20%多的高收益。固然,這裡面有品牌因素、技術因素、人才因素,但不可否認的是,資金的成本被嚴重低估。

二是價值縮水的風險。大量投資於美元資產並偏重於美國國債與機構債的儲備結構在美元出現大幅貶值或美國國債與機構債的市場價值縮水時,將面臨外匯儲備國際購買力顯著下滑的危險。2008年以來,金融危機加劇了儲備價值縮水的風險。

三是流動性過剩。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中央銀行必須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等手段積累外匯儲備,即向金融體系注入基礎貨幣,造成國內貨幣市場流動性過剩。大量的資金無處可去,被投於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上,又造成了資產價格的非理性攀升,一旦資產泡沫破滅,對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的打擊都將是非常巨大的。



中美之間關於外匯儲備的「金融恐怖平衡模型」

2004年,時任哈佛校長的薩默斯首先使用了「金融恐怖平衡」這一概念,來描述美國與中國等高額外匯儲備國家的相互依賴關系。即美國依賴中國等高儲備國家的資本,而中國等高儲備國家依賴美國市場的需求。因此,盡管中國等高儲備國家的巨額外匯儲備用於為美國的巨額貿易赤字提供低成本的融資,但中美都無法退出這一平衡。

換言之,中國作為全球美國國債最大持有者,實際上處於左右為難的境地。如果中國開始減持美國國債,可能引發市場上拋售美國國債的羊群行為,因此中國為降低潛在風險的政策舉措,反而會加劇中國尚未減持的存量美國國債的價值下跌。中國持有的巨額外匯儲備反而成為中國在美國人手中的「人質」。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中國不能輕言減持美國國債。而美國一旦迅速減少進口,增加出口,力圖降低貿易赤字,中國等高儲備國家必然面臨出口銳減、經濟下滑的風險。

因此,只要「金融恐怖平衡模型」的前提沒有改變,即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沒有被替代,中國的經濟結構沒有調整到位,那麼中國投資美國國債的壓力就會一直存在,「金融恐怖平衡」的枷鎖在短期內就難以打破。



外匯多元化管理的漸進戰略

時至今日,學術界與實務界都認同外匯儲備規模遠遠超過了適度規模,超額的外匯儲備成本高昂,短期內儲備結構難以調整。那麼,我們應當如何確立外匯儲備的多元化戰略呢?我個人的建議是建立多層次、多目標、多主體的管理體系。

首先,應當根據不同的需求,將我國外匯儲備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對於適度的外匯儲備規模部分應保持較高的流動性,主要用於彌補國際收支逆差、防範投機沖擊與穩定匯率等,這部分儲備應繼續由國際外匯管理部門進行投資管理。

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傳統思路是確保流動性與安全性,由於美國國債依然是全球金融市場上最具流動性的安全資產。因此,美元資產依然應當是外匯儲備的主要構成部分。

近10年來,中央銀行外匯儲備管理的一個新趨勢是逐步開始對風險資產的投資,例如股票、新興市場國家主權債等。根據瑞士銀行對70多個央行的統計,截至2008年6月,已經有18個國家央行開始投資股票,16個國家央行投資新興市場國家債。

其次,對於超過適度規模的外匯儲備,應切斷其與貨幣發行之間的聯系,由專門的機構通過發行人民幣債券等方式取得人民幣資金後,向央行購買,未來則可在外匯市場上直接購買外匯。對於超額外匯儲備的運用可劃分為兩大目標——戰略性目標與收益性目標。

(一)戰略性目標的儲備管理可由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等機構牽頭組織實施。戰略性儲備按照盈利目標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盈利性戰略儲備。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可發債籌集專項資金,按照市場匯率用人民幣從央行購入外匯儲備,設立政府主導的盈利性儲備基金。其資金主要用於支持國有或民營企業「走出去」的項目提供融資,重點支持海外兼並、海外市場拓展、技術升級、資源能源收購等項目。金融危機以來,資源、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回落。我國應當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充分運用超額外匯儲備獲取我國經濟發展所必需、國內儲量嚴重不足等大宗商品。例如鐵礦石、銅、鉀等資源。另一類是非盈利性戰略儲備。可由財政部發債籌集專項資金,從央行購入外匯儲備。其資金可用於教育領域(支持公派出國留學)、科技領域(支持引進高新技術)、醫療(支持研發、醫療設備進口等)以及外交領域(國際援助以及文化推廣)。

(二)收益性目標的儲備管理應依託主權財富基金實施。主權財富基金這一概念始於2005年美國道富銀行經濟學家Andrew Rozanov。但最為權威的定義來自IMF。IMF在主權財富基金的《聖地亞哥原則》中提出,主權財富基金是一般政府所有的、具有特殊目的的投資基金或機構。它一般由政府建立,用來持有或管理資產以達成金融上的目標並採取一系列投資策略,包括投資外國金融資產。主權財富基金具有多樣化的法律、組織和管理的結構。它們形式各有不同,包括財政穩定基金、儲蓄基金、儲備投資公司、發展基金和沒有具體養老保險債務的養老保險儲備基金。迄今為止,主權財富基金規模約3萬億美元,累計超過40家主權財富基金。在機構投資者中,市場規模僅高於對沖基金和私募基金。從投資回報看,根據美國知名咨詢機構Cambridge Associates對60家機構投資者的統計,大部分資產規模超過10億美元的機構投資者中長期實際回報(5-10年)約5-6%。

從資產配置看,主權財富基金的長期資金與低負債的特點決定投資時限的長期性與風險偏好。主權財富基金普遍傾向於投風險資產,包括股票、私募基金和對沖基金等各類資產。幣種配置上,從美元資產逐步擴展到非美元資產。策略選擇上,從組合投資逐步向戰略投資轉變。特別是近10年來,主權財富基金參與的並購日益頻繁。

從投資目標看,國家設立主權財富基金,其行為與無限生命周期的企業、居民的經濟理性行為一致,國家可以視為追求國家效用最大化的「經濟人」。因此,主權財富基金完全是商業化的投資主體,其投資行為與商業機構並沒有實質性區別。追求商業回報是主權財富基金唯一的目標,它不應當也不可能承擔國家的政治目標。國家通過設立長期投資視角的主權財富基金,淡化了政府的短期政治目標,擺脫了政府預算短期行為。而且,通過有效的公司治理、透明度要求、監督管理以及回報目標等約束促使主權財富基金採取商業化、專業化運作。同時,也有利於避免政府更迭給國家財富管理帶來的干預,使政府取信於民、建立公信力,國家財富實現有效的代際轉移。我國的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公司在成立之初就確立了商業化運作、自主經營的模式,這也反映了各方對主權財富基金性質的共識。

『陸』 為什麼要保持適度的外匯儲備規模

這個問題要是仔細說就多了,簡單的說是這樣的。外匯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所持內有的、可以用於對容外支付的國外可兌換貨幣。太少了,阻礙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不能有效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無法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太多了就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貨幣政策的難度。此外,持有過多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遭受損失。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要增加外匯,則需要發行人民幣來購買 人民幣供給就會增多 則人民幣就會貶值 所以匯率就會下降。如果想要詳細答案,建議去書店充電吧。

『柒』 在進行外匯儲備規模管理時,應考慮的因素有 (多選)

其實以上都是進行外匯儲備規模管理時需要考慮的因素,但是側重點不同。個人認為國際儲備的構成因素才是重中之重。

『捌』 我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

這個適度說不清楚的,因為就無法量化出來,到底多少合適的,現在外債4000多億美元,那麼從債務的角度說,比這個多,就夠了,因為不會出現償付危機

但是呢,實際中,不止是外債的因素,你還包括了進口需要外匯,個人出國旅遊等也需要外匯,企業對外投資需要外匯等等了

所以,到底是多少算適度,那是說不清楚的

『玖』 誰能說說我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現實意義)

並非所有國家的貨幣都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只有那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有重要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

『拾』 如何確定一國國際儲備的適度規模

一、一國國際儲備的范圍及其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作用。

1、如果一國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國並參加特別提款權的分配,則該國的國際儲備中除黃金和外匯儲備外,還包含在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和特別提款權,不僅其國際儲備規模有所擴大,而且增加了國際清償能力;從另一方面來講,可以緩解對外匯儲備的需求,使外匯儲備的持有量不必過多。

2、如果一國貨幣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則該國在調節國際收支不平衡和進行國際支付方面具有一個有利條件一可以用本幣來清償對外債務。因此,對儲備貨幣發行國來說,它無須保持規模過大的國際儲備。

3、至於其強大的經濟實力、持續的國際收支順差使其擁有雄厚的儲備資產,則另當別論。
二、國際收支流量的大小及其穩定程度。

1、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對該國的儲備需求具有決定性影響,也是決定一國國際儲備適度規模的最主要的因素。首先是其貿易收支的穩定程度。

2、如果一國出口商品貨源的供給彈性和銷售市場的需求彈性均大於1,進口商品需求彈性小於1,則表示其外貿收支相對穩定;若其進出口基本平衡或略有出超則不必顧及國際儲備;如果出口商品供給彈性需求彈性小於1,而進口商品需求彈性大於1,則表明外貿條件較差,需保持較充足的外匯儲備。

3、其次看國際收支差額的狀況及穩定程度。

4、一般來講,如果一國持續國際收支順差(經常項目十資本項目),則對國際儲備的需求很小;反之,若一國國際收支出現經常性逆差,則對國際儲備的需求較大;在國際收支狀況不穩定的情況下,可視其逆差發生的頻率和其它可選擇的調節手段來確定適當的儲備水平。

5、總之,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性質、程度以及可供選擇的調節措施的多寡與優劣,將決定調節過程中所需的國際儲備量。
三、國際收支其它調節手段的運用及其有效性。如果一國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或貿易管制,並能有效地控制進口和外匯資金的流動,則對外匯儲備的需求量相對較小,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其國際儲備存量不足。
四、一國國際融資能力的大小及所處的國際環境。

1、一個國家(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對外融資能力主要表現在:獲得外國政府及國際金融組織貸款的能力;獲取外國商業貸款的能力;在國際債券市場上的融資能力。

2、如果一國具有較高的債信等級,能迅速、便利地獲得外國政府貸款和國際金融機構貸款,且該貸款的來源穩定,條件良好,或者該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籌資的能力很強,則該國無須持有過多的國際儲備資產;反之,若一國資信較差,國際融資能力低,就應保持充足的國際儲備。

(10)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管理擴展閱讀

適度國際儲備規模的確定方法

一、定性分析法

1、定性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國際儲備的短缺或過剩會直接影響到某些關鍵的經濟變數和政策傾向,因此,考察這些經濟變數和政策傾向的變動,就可以判斷儲備水平是否適度。

2、例如,表明一國國際儲備不足的經濟變數和政策傾向主要有下列指標:持續的高利率政策;外匯管制、外貿管制;緊縮性需求管理;持續的匯率不穩定;把增加儲備作為首要的經濟目標;新增儲備主要來自信用安排。

3、這些客觀指標產生的背景是,該國政府已經明確其適度儲備量的水平,因而當其採取高利率政策或獎出限入政策來改善國際收支時,便意味著該國存在儲備不足問題。正是由於儲備不足,該國政府缺乏干預外匯市場的能力,從而匯率不穩。於是,該國被迫通過國外借款來彌補國際儲備缺口。

4、定性分析法不乏其合理性,但它只能粗略地反映儲備的適度性,不能測算出一個確定的儲備量。而且用來反映儲備適度性的經濟變數和政策措施的變化可能並非由儲備過剩或不足引起,而是由其他經濟因素甚至政治因素所引起。

5、因為這種方法的前提是假定儲備水平是一種重要的政策目標,政府為達到預定的儲備水平目標而調整內部和外部的政策,但有些時候政府的政策調整可能是為了其他更重要的政策目標。

二、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比例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

(一)比例分析法。

1、即採用國際儲備量與某種經濟活動變數之間的比例關系來測算儲備需求的最適度水平。其中,進口比例法(R/M比例法)是目前國際上普遍採用的一種簡便易行的衡量方法。

2、這是由美國耶魯大學的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教授在其1960年出版的《黃金與美元危機》一書中提出的,其基本思路是:把國際貿易中的進口作為惟一的一個變數,用國際儲備對進口的比例(R/M)來測算最適度儲備量。

3、一國的R/M比例應以40%為最高限,20%為最低限。按全年儲備對進口額的比例計算,約為25~30%左右,即一國的儲備量應以滿足約3~4個月的進口為宜。

4、除此以外比例分析法常用的比例指標還有:儲備對外債總額的比例、儲備對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等。這種方法因簡明易行而被許多國家所採用,IMF也是這一方法的支持者。

5、但是比例法也有明顯的缺點:首先,某一比例關系只能反映個別經濟變數對儲備需求的影響,而不能全面反映各種經濟變數的影響。其次,對於R/M比例法來說,一是它理論上存在缺陷,即:國際儲備的作用並非只是支付進口。

6、二是各國情況不同,例如,各國對持有國際儲備的好處和付出的代價看法不同,各國在世界經濟中所處的地位不同等。這些差異決定了各國儲備政策的差異,因而各國對儲備的需要量也就不同。所以,只用進口貿易這個單一指標作為決定各國國際儲備需求量的依據,顯得有些依據不足。

(二)成本—收益分析法。又稱機會成本分析法。

1、這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以海勒、阿加沃爾為首的經濟學家,將微觀經濟學的廠商理論——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 ——運用於外匯儲備總量管理而得出的,即當持有儲備的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時,所持有的儲備量是適度的。

2、一般情況下,國際儲備的需求量與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成反比,與持有儲備的邊際收益成正比。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是運用外匯進口資源要素以促進國內經濟增長的邊際產出(可採用國內投資收益率來計算)。

3、持有儲備的邊際收益則是運用儲備彌補國際收支逆差,避免或推遲採用政策性調節措施,減少和緩解對經濟造成不利影響的好處,以及運用外匯購買國外有息資產的收益。只有當持有儲備的邊際收益等於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從而帶來社會福利最大化時,才是最適度儲備規模。

4、成本收益分析法具有測算的准確性高於比例分析法的優點,這種方法採用多元回歸和相關分析的技術建立儲備需求函數,克服了比例分析法採取單一變數的片面性。

5、但宏觀經濟中有些變數並不像微觀經濟變數一樣有界限分明的成本和收益,只能測算綜合成本和綜合收益。

6、這使成本收益法存在著不足之處:其計算方法比較復雜,涉及的經濟變數較多,有的數據難以獲得,只能憑經驗主觀選擇或採用其他近似指標替代,影響了計算結果的准確性,因而很難在實際生活中採用。

閱讀全文

與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管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米貸款取現收費嗎 瀏覽:423
南寧信託大廈 瀏覽:642
明股實債信託 瀏覽:789
遺產信託基金 瀏覽:67
安徽和生投資 瀏覽:823
股指期貨對應基金 瀏覽:89
股票里做t是什麼意思 瀏覽:968
玩股票資金怎麼籌 瀏覽:49
銀行貸款日利息怎麼算 瀏覽:211
什麼是互聯網基金產品 瀏覽:688
私募基金的主要策略 瀏覽:211
外匯Ham 瀏覽:178
錢吧理財 瀏覽:684
中郵穩定收益A基金 瀏覽:851
企業投資管理辦法 瀏覽:388
外匯什麼指標最准 瀏覽:291
招商銀行滬深300理財怎麼樣 瀏覽:967
投融資會上的講話 瀏覽:45
富國互聯科技股票基金封閉期 瀏覽:120
bf一款神奇的游戲理財 瀏覽: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