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X(外匯交易)市場——銀行同業市場,建立於1971年,當時國際貿易從固定匯率轉向浮回動匯率。從此答,一種貨幣相對於另一種貨幣的匯率通常以顯式的方式來表示——雙方都同意的交換關系。
該市場的交易量超過了其它所有的。比如,每天全球有價證券市場的交易量大約為3000億美元,而每天外匯交易量為1-3萬億美元。 不過,Forex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市場」,它並沒有像股票和期貨那樣有具體的交易場地。外匯交易是通過電話和電腦終端,在全球幾百家銀行間同時進行。
❷ 我國外匯市場的發展歷史很急啊!
2008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在過去30年中,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改革開放,與時俱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途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適應和促進了改革開放的進程。
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歷程
過去30年,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一是1978~1993年,改革開始起步,以雙軌制為特徵。實行外匯留成制度,建立和發展外匯調劑市場,建立官方匯率與調劑市場匯率並存的雙重匯率制度,實行計劃和市場相結合的外匯管理體制。二是1994年到本世紀初,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取消外匯留成與上繳,實施銀行結售匯,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建立統一規范的全國外匯市場,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初步確立了市場配置外匯資源的基礎地位。特別值得指出的是,這一時期我們成功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三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市場體制進一步完善,我國加速融入經濟全球化,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外匯形勢發生根本性變化。外匯管理從「寬進嚴出」向均衡管理轉變,有序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進一步發揮利率、匯率的作用,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注重防範國際經濟風險。
30年來,我國外匯管理體制主要發生了以下變化:
第一,人民幣經常項目分步實現了可兌換。改革開放之前,外匯統收統支,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所有外匯收入上繳國家,外匯支出由計劃分配。1979年以後,實行外匯留成制度,在外匯分配領域引入市場機制。隨著留成比例逐步提高,市場調節外匯收支的作用不斷提升。1994年,實現經常項目有條件可兌換,取消對中資企業貿易及與貿易有關的非貿易經營性用匯限制。1996年12月,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款義務,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取消所有經常項目對外支付和轉移的限制,所有經常項目外匯交易只需以真實性為基礎。此後,不斷簡化經常項目真實性審核程序和憑證,逐步允許企業按需保留經常項目外匯,對個人購匯實行年度總額管理,全面推進進出口核銷制度和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改革。
第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逐步提高。計劃經濟時期,我國既無內債又無外債,也不接受外商投資。1979年以來,堅持審慎開放,按照「先流入後流出、先長期後短期、先直接後間接、先機構後個人」的次序,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資本賬戶開放,從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適度對外借債、建立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有序對外開放境內證券市場,到實施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戰略、放寬境外投資匯兌限制、企業外匯強制調回要求及跨國公司資金境外運作限制、實施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制度。目前,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劃分的7大類43項資本項目交易中,我們嚴格管制的主要是針對非居民在境內自由發行或買賣金融工具、非居民在境內自由發行或買賣金融衍生工具、居民對外借款和放貸等幾項,限制較少或實現一定程度可兌換的共計二十多項。
第三,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日益市場化。改革開放之前,人民幣匯率水平由官方確定,實行固定匯率,匯率只作為核算工具。改革開放之初,隨著外匯留成制度的實行,開展外匯調劑業務,形成官定匯率和調劑市場匯率並存的雙重匯率制度。 1994年初,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並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匯率轉向由市場決定。2005年7月,進一步改進匯率形成機制,人民幣匯率不再單一盯住美元,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的基礎作用進一步加強,匯率彈性進一步擴大,對國際收支的調節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
第四,外匯市場建立並獲得長足發展。計劃經濟時期,外匯高度集中管理,沒有外匯市場。改革開放之初,實行外匯留成制度,建立和發展外匯調劑市場。1994年,實行銀行結售匯,建立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和銀行對客戶的結售匯市場。2005年7月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後,繼續改進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機制,擴大市場主體,增加市場交易工具,進一步理順供求關系。目前,初步形成了外匯零售和銀行間批發市場相結合,競價和詢價交易方式相補充,覆蓋即期、遠期和掉期等類型外匯交易工具的市場體系。
第五,外匯統計監測體系不斷健全。1981年,我國制定了國際收支統計制度,自1982年開始正式編制國際收支平衡表,1985年起向社會發布;2005年起發布中國國際收支報告;2006年起發布國際投資頭寸表;1986年開始外債統計;1994年開始銀行結售匯統計;1996年開展跨境資金流動統計,2003年正式運行國際收支風險預警系統,2005年運行高頻債務監測預警系統和市場預期調查系統。目前,已建立起符合國際慣例和要求、適合國情的跨境資金流動監測預警制度。
第六,外匯儲備經營管理體制日益完善。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外匯儲備規模極小。1994年以後,適應外匯儲備持續較快增長的需要,以規范化、專業化和國際化為目標,完善儲備經營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有效控制各類風險。建立以投資基準為核心的管理模式,逐漸從側重短期流動性管理轉向長期多元化投資管理,建立較成熟的策略研究、投資決策和交易執行體系,形成較完善的業績評價、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架構。通過積極專業的投資、有效控制風險,實現了國家外匯儲備資產的保值增值。
實踐證明,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是成功的,促進了我國經濟特別是涉外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國際收支與經濟總量之比從1982年的19%提高到2006年的126%,年進出口總額排名世界前三位,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在發展中國家位於前列,外貿外資對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的拉動作用明顯。我國外匯資源配置已經實現由計劃分配到市場配置、由稀缺到相對充裕的飛躍。1994年以來,除1998年外,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2007年年末外匯儲備增至1.53萬億美元,儲備規模排名世界第一。從2003年起,我國由對外凈債務國轉為凈債權國,2006年年末對外金融凈債權達 6621億美元。外匯管理方式則逐漸由事前審批轉向事後監督,由直接管理轉向間接管理,在促進對外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國際經濟風險的防範。
經驗和體會
回顧30年的改革歷程,我們有以下幾點經驗和體會:
一是必須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革命。隨著市場化、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入發展,新事物、新矛盾不斷涌現,對外匯管理工作不斷提出新挑戰、新要求。外匯管理體制改革需要不斷開拓創新,敢於攻堅克難,堅持用發展的方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根據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適時在人民幣可兌換、匯率形成機制、外匯市場發展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大膽突破,不斷消除影響涉外經濟發展和國際收支平衡的體制機制障礙。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及時調整管理思路、轉變管理方式,從重點管流出轉為對外匯資金流出入均衡管理,從事前審批、直接管理為主轉為事後監督、間接管理。
中國歷年外匯儲備總表 (1950~2007年)資料來源: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
二是必須堅持改革開放、服務大局。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30年的實踐證明,對外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當前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也必須依靠改革開放。外匯管理體制改革要注意妥善處理推進改革與創新管理的關系,通過市場化改革,一方面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不斷增強市場配置外匯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另一方面,需要不斷改善管理體制,創新管理方式,完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有效性,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
三是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立足國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對外開放程度日益擴大,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企業市場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不斷提高。但是,我國人口眾多,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增加就業的壓力很大,國內金融市場不夠發達,宏觀調控還需要進一步健全,經濟金融體系整體抗外部沖擊的能力有待加強。作為發展中大國和脫胎於計劃經濟體制的後發國家,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可以照搬,必須把國情意識和世界視野相結合,既要學習借鑒國際上推進貨幣可兌換的經驗做法,又要結合國情特點,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在實踐中始終要注意把握改革力度和節奏,積極探索出一條符合國情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人民幣可兌換的道路。
四是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是外匯管理的中心任務。解決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根本途徑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三個轉變」。外匯管理體制改革要始終注意按照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積極支持發揮擴大內需、結構調整等政策對於國際收支平衡的根本性作用;注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支持優化出口結構、擴大進口、提高利用外資質量、拓寬資金流出渠道,促進經濟內外均衡協調發展。
五是必須堅持改善監管、防範風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亞洲金融危機、拉美貨幣危機、美國次貸危機等國際金融動盪此起彼伏。這顯示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下,金融領域的風險問題具有極強的敏感性和突發性,國際資本流動復雜多變,一國的開放也增加了受外部沖擊的可能。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一直把防範風險放在突出位置,在改革的整體部署上,注重審慎和漸進開放,注意與經濟發展階段、市場發育程度、企業承受能力、金融監管水平等相適應;在改革的過程中,注重與相關領域改革的綜合配套;在放鬆管制的同時,不斷加強和改進外匯業務的合規性、真實性監管,監督銀行履行代位監管職責,提升監管的手段,強化統計監測和預警,防範國際資本流動的沖擊。
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我們要按照黨的十七大的戰略部署,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變革、勇於創新,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繼續堅持用改革和發展的方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力度,力爭在外匯領域關鍵環節和重點方面的改革取得新突破;繼續深化對外匯領域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外匯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繼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准確把握國際收支平衡與宏觀經濟發展的關系,積極配合國家宏觀調控和結構調整政策的實施,不斷完善國際收支調節的市場機制和管理體制,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和宏觀經濟穩定;繼續穩妥有序地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防範國際經濟風險。
❸ 外匯交易在中國的歷史多久了
外匯保證金在中國大約是10年左右,正規進入中國市場的也就是3到6年,中國金融市場暫時沒有完全開放,不過只是時間的問題,因為中國會逐漸成為經濟大國和國際接軌的。
❹ 簡述貨幣市場的發展歷史
我國貨幣政策的歷史演進
我國計劃經濟時期,國家財政是國民收入分配主體,財政政策在經濟運行調控中占據主導地位,發揮著巨大的調控作用。但那時銀行卻是財政的附庸,無足輕重,甚至連相對獨立的中央銀行和貨幣政策也不存在,更談不上貨幣政策的調控作用了。改革開放,特別是1984年二級銀行體制建立以後,我國貨幣政策開始登上歷史舞台,在宏觀調控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計劃管理體制下的貨幣政策
第一階段是1979~1983年。在這一時期,貨幣政策仍然是實行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體制。因為國家處於高度集中統一計劃經濟模式下,貨幣和銀行的作用被削弱了,直到1984年我國才成立中央銀行並開始執行貨幣政策。因此,此階段的各項經濟指標處於計劃體制之下,價格的制定貨幣投放量以及經濟增長完全由政府控制,貨幣政策的作用無法充分表現出來。但由經濟指標可以看出,政府對貨幣的政策是以穩定幣值為主兼顧經濟發展。
(二)宏觀管理體制下的貨幣政策
第二階段是1984~1992年。這一時期的貨幣政策有了很大發展,最突出的是從1984年起,中國人民銀行集中履行中央銀行職能,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體制逐步轉變為以國家調控為主的宏觀管理體制。間接的貨幣政策工具開始使用,但信貸現金計劃管理仍是主要的調控手段。1988年發生了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從1989年下半年開始,中央銀行採取了嚴厲的緊縮性貨幣政策。
(三)以反通貨膨脹為主要目標的貨幣政策
我國的經濟經歷了1990~1992年三年的低通貨膨脹期,在當時經濟過熱的情況下,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是抑制日益嚴重的通貨膨脹,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
(四)1998~2008年初的貨幣政策
中國人民銀行自1998年1月起取消了信貸規模管理,貨幣政策的作用范圍和影響力度得到空前提高。1998年在中國宏觀經濟出現通貨緊縮的情況下,人民銀行加大了對經濟的支持力度。貨幣政策的提法經歷了「穩健的」、「努力發揮作用」、「進一步發揮作用」等階段,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意圖相當明顯。
1998~2002年,中國人民銀行採取了以下貨幣政策措施,刺激國內需求,遏制消費物價指數持續負增長和企業開工不足、失業人口不斷增長的勢頭:大幅度降低利率,擴大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靈活調控基礎貨幣;取消貸款限額控制,靈活運用信貸政策,調整貸款結構。
2003年初,針對經濟中出現貨幣信貸增長偏快,部分行業和地區盲目投資和低水平擴張傾向明顯加劇等問題,中國人民銀行保持了貨幣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繼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具體政策措施有: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強通過公開市場業務操作調控基礎貨幣的能力;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實行差別存款准備金率制度;加強房地產信貸業務管理;適時對金融機構進行窗口指導。
三、當前我國的貨幣政策及其效果(2008年至今)
2008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經受到多方面嚴峻考驗,克服了國內特大自然災害和國際經濟金融環境等不利因素,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這一時期,我國靈活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存款准備金率等工具,並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引導新增信貸資源向「三農」、中小企業和災區重建等重點領域和經濟薄弱環節傾斜。同時,繼續穩步推進金融企業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改進外匯管理,維護總量平衡。
調整公開市場操作力度,保證流動性供應。一是優化操作工具組合和期限結構;二是中央銀行票據發行利率適度下行;三是適時開展中央國庫現金管理操作。下調存款准備金率。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加強窗口指導和信貸政策引導。穩步推進金融企業改革。加快外匯管理體制改革。
四、對近期我國貨幣政策的建議
當前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盪,世界經濟受到嚴重沖擊,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已經顯現並日益加重。因此必須全面貫徹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下一階段,我國將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進一步提高金融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和靈活性,根據形勢變化適時適度開展政策操作,把握好重點、節奏、力度,著力維護貨幣穩定和金融穩定,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體措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國際協作,提升市場信心
維護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穩定運行。
(二)繼續適當放鬆貨幣政策
確保金融體系流動性充足,及時向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與積極財政政策相配合,積極支持擴大內需,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支持力度。在近期要防止通貨緊縮,由於大量的流動性注入在經濟好轉後可能轉化為通脹壓力,因此在長期要防止通貨膨脹。
(三)可擇機推進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改革
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發展方式轉變,為長期內保持價格總水平的基本穩定奠定基礎。
(四)優化信貸結構
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三農」、災後重建、助學、就業等的信貸支持,發展循環經濟,有針對性地培育和鞏固消費信貸增長點。同時,繼續限制對「兩高」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劣質企業的貸款。
(五)著重公開市場操作
均衡流動性。從目前數據和相關表態看,利率和准備金率調整的空間和可能性已經較小,應更多考慮在公開市場上的回籠操作,以均衡流動性在全年各月的分布。努力保持幣值穩定,促進經濟增長。
總之,我們要合理地制定貨幣政策,恰當地運用貨幣工具,有效地應用宏觀調控,從而使我國經濟社會平穩、健康地度過金融危機。 (一)轉型期中國貨幣政策操作實踐的回顧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宏觀經濟調控主要依靠計劃和財政手段,貨幣、信貸手段處於從屬地位。在「大一統」的金融格局下,中國人民銀行集中中央銀行與專業銀行、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諸多職能於一身,貨幣政策實際上就是綜合信貸政策。20世紀80年代,隨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金融改革和貨幣政策的操作方式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和變化。中國人民銀行於1984年開始專門履行中央銀行職能,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體制逐步轉變為以國家直接調控為主的宏觀調控體制。雖然信貸現金計劃管理仍居主導地位,但間接金融工具已開始啟用。這一期間是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大量超經濟增長發行的貨幣導致商品供需失衡,物價持續上漲。中國人民銀行針對三次貨幣擴張,進行了三次貨幣緊縮。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逐步深人,貨幣政策操作逐步向間接調控轉變。從1993年到2005年,中國貨幣政策操作可以明顯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93年到1997年,通過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積極治理通貨膨脹,成功實現了「軟著陸」;第二階段從1998年開始到2002年,貨幣政策以適度放鬆為主要特徵,旨在治理通貨緊縮,促進經濟增長。第三階段,從2003年開始至今,貨幣政策調控的明顯特徵是為了防止出現新一輪的經濟過熱。
1.1993—1997年的貨幣政策操作
由於80年代中後期開始對國有企業的放權讓利以及軟預算約束的存在,中國經濟在90年代初期出現了明顯的「泡沫」勢頭,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一是投資與消費需求同時膨脹;二是通貨膨脹高達兩位數;三是貨幣供應量超常增長;四是金融秩序混亂。
針對1993—1994年出現的嚴重通貨膨脹現象,中央開始推行從1993—1997年長達4年之久的「軟著陸」宏觀調控。從治理金融秩序入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引導金融交易行為,完善金融法規建設,強化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能力,並且加強了宏觀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在這一時期採取的貨幣政策主要有:第一,整頓金融秩序。第二,強化了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能力。第三,調整了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採用新的貨幣政策工具。從1994年第三季度開始,中央銀行正式向社會公布季度貨幣供應量指標,1995年初宣布將貨幣供應量列為貨幣政策的控制目標之一,1996年開始公布貨幣供應量的年度調控目標。第四,靈活運用利率杠桿,加強利率監管。第五,實施匯率並軌,干預匯率形成,協調運用本外幣政策。通過以上貨幣政策的綜合運用以及其他政策的協調配合,從1993年下半年開始的以整頓金融秩序、治理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的金融宏觀調控取得了明顯效果。通過4年的宏觀調控,我國經濟也成功實現了「軟著陸」.
2.1998--2002年的貨幣政策操作
1998——2002年,中國人民銀行針對中國面臨的通貨緊縮形勢,積極採用各種貨幣政策措施,主要有:第一,大幅度降低利率水平,擴大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1998年中央銀行共下調3次利率水平,1999年6月10日和2002年2月21日又下調2次利率水平後,居民儲蓄存款利率為1.98%。第二,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靈活調控基礎貨幣。中國人民銀行於1996年4月首次開展公開市場業務,1998年恢復後,公開市場業務日益成為貨幣政策操作的重要工具,1999年公開市場業務債券操作成交7076億元,凈投放基礎貨幣1919.7億元;2000年為控制商業銀行流動性,穩定貨幣增長率,人民銀行從前兩年以投放基礎貨幣為主轉向收回商業銀行過多的流動性。第三,取消貸款限額控制,靈活運用信貸政策,調整貸款結構。第四,加強對商業銀行的「窗口指導」。
3.2003--2005年的貨幣政策操作
這段時間中央銀行採取的貨幣政策主要有:第一,逐步完善公開市場操作體系,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業務,保持基礎貨幣的平穩增長。2003年開始我國外匯供給持續大於需求,且每年的外匯儲備持續增加(見表3)。第二,充分發揮利率的調節作用,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在2002年2月21日最後一次降低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利率後,隨著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中央銀行開始調高利率。同時,本著先放開貨幣市場利率和債券市場利率,再逐步推進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化的指導思想,存、貸款利率市場化按照「先外幣、後本幣;先貸款、後存款;先長期、大額,後短期、小額」的順序進行。第三,發揮信貸政策在經濟調整中的積極作用。第四,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逐步深化,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完善,外匯儲備穩步增長。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在匯率體制改革上不斷探索,採取了一系列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措施。在匯率形成機制方面,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2005年7月21日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央行和外匯管理局也以此為契機,加快了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大力發展外匯市場。
三.當前經濟形勢下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2008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在世界金融危機日趨嚴峻、我國經濟遭受沖擊日益顯現的背景下,中國宏觀調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將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並在今後兩年多時間內安排4萬億元資金強力啟動內需,促進經濟穩定增長。
會議指出,為抵禦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不利影響,必須採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形勢。當前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確定出台進一步擴大內需的十項措施,涉及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後重建,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綜合各方專家判斷看,這次席捲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不利影響大於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當前外需減弱,一些企業出現經營困難,投資下滑,內需不振,如果不及時採取有力措施,中國經濟存在下滑的風險。此時重新啟用積極的財政政策,配合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擴大投資規模啟動國內需求,是應時之需、必要之策。
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通過擴大財政支出,使財政政策在啟動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中發揮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這一政策曾在1998年後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國內遭遇特大洪災等沖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效拉動了經濟增長。2005年,鑒於國內社會投資明顯加快,經濟活力充沛,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7年後正式退場,轉為穩健的財政政策。
適當寬松的貨幣政策意在增加貨幣供給,在繼續穩定價格總水平的同時,要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1998年在我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同時,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2007年下半年,針對經濟中呈現的物價上漲過快、投資信貸高增等現象,貨幣政策由「穩健」轉為「從緊」。如今,貨幣政策轉為「適當寬松」,意味在貨幣供給取向上進行重大轉變
❺ 對外貿易發展歷程
新中國非金屬礦業對外貿易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20世紀70年代以前
由於當時國際上部分國家對華長時期實行經濟封鎖,中國對外部世界基本上是封閉的。1957年以前,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僅與蘇聯、朝鮮及東歐部分國家有少量的政府間貿易。
自1957年,中國創辦每年春秋兩季在廣州舉辦的「廣交會」以後,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主要在「廣交會」上進行。少數受到約請的外商在交易會上看貨、談判。中國礦產品貿易主要通過中國五金礦產進出口公司(簡稱「五礦」)進行,基本上是「五礦」獨家經營。許多產品需要通過中國香港轉口貿易。
據統計1958年至1970年13年間,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出口總換匯額僅3.31 億美元,年均換匯0.25億美元,出口產品約50種。在這一階段,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基本是自給自足,對外貿易量很少,發展也很緩慢。
二、20世紀80年代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國家建設急需外匯,非金屬礦產品成為出口換匯的亮點。隨著對外貿易的開放,西方和日本的大商社紛紛到北京等大城市設辦事處,外國客商開始考察中國遼闊的內地,訪問各礦產地。對外貿易不再是「五礦」一家,出現了許多新公司,如中國地質進出口公司、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公司、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中國原子能工業公司、中國化工進出口公司等,這些公司均涉足非金屬礦產品貿易。各地方的省級公司,各級外貿公司的分公司亦如雨後春筍一樣出現在全國各地,有些公司還到國外開設辦事機構,常常是多家公司經營同種非金屬礦產品。同時,許多非金屬礦山或加工廠開始大量引進國外先進設備;有些公司吸納外資組成中外合資企業;還有一些外商在華建立獨資企業。
這一時期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以原礦及初加工產品出口快速增長為特點,以增加出口創匯額為目的,到1989年,出口品種逐漸達到100多個,年出口額達到6.83億美元,同比增長36%,進口額達到1.03億美元。同期,也出現許多小企業亂采亂挖、浪費資源、競相出口、無序競爭的現象。
三、20世紀90年代
伴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深入,非金屬礦產品生產單位和外貿單位數量快速增加;通過改制、改組,原國有礦山企業有些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集團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許多民營小礦山。部分有實力的生產廠礦獲得進出口權,可以直接經營外貿。
該期間,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外貿進入較穩定的發展階段,企業從單純追求擴大出口開始逐步轉向追求企業出口效益和多元化穩定市場,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在10%以上。雖然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的考驗,但是很快就恢復了正常發展。在這一階段,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呈現多元化格局,貿易市場從以亞洲為主,逐漸走向全球,產品遠銷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也曾出現階段性供過於求,致使部分礦產品出口平均價下滑,貿易摩擦現象開始出現。
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僅改變了本國非金屬礦產品產銷狀況,也改變了世界貿易狀況,甚至改變了全球礦產品貿易格局。到20世紀末,在世界礦產品貿易的舞台上,中國已經發展成為石材、石墨、滑石、重晶石、鋁礬土、螢石、菱鎂礦、硅灰石等礦產品的供應主角。甚至有的學者驚嘆:「當今世界對於幾乎所有涉足礦產品開采、生產、銷售、使用和運輸的公司來說,缺少對中國現狀的了解就寸步難行。」(見KevinFountain博士的《中國礦產品貿易體系和動態》)。
圖1-1-1 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發展趨勢圖
四、在新世紀加入WTO以後
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礦產資源配置,從出口為主轉變為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利用國外優勢資源滿足國內快速增長的需求,非金屬礦產品進口額以2位數快速增長,至2006年進口總額達到24.39億美元,是20世紀90年代年均進口額的5倍。進口原料,利用本國已形成的加工能力,加工後再出口或供國內需求是新的動向,尤其在裝飾石材領域最為突出。中國正在發展形成一個大的礦產品進口市場。
中國加入WTO以後,非金屬礦產品出口一直呈平穩較快增長勢態。在此階段中國開始對進出口稅率不斷進行調整。對進口非金屬礦產品不斷降低關稅,甚至對一些發展中國家執行零關稅,積極鼓勵企業進口所需的短缺資源產品;對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則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稅率;對國家鼓勵發展的產品,則提高出口退稅率。中國進出口稅率的調整,不斷促進非金屬礦產業結構的優化,促進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推動進出口貿易均衡發展。
總之,中國宏觀政策的調整在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在促進企業創新、產品結構調整、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在促使外貿產品從「資源換匯」向「技術換匯」轉變,在促使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健康有序地發展。
1997~2007年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情況見表1-1-1、圖1-1-1。
❻ 外匯的發展歷史,你知道多少
古代的外匯交易 外匯最早的交易出現在古時候。在《猶太教法典》時期,就已經出現「兌換商」,他們主要幫助別人兌換貨幣,然後收取傭金或者費用。
這些人在城市佔據一個小角落,或者在外邦人常出入的寺廟外設攤。
在公元4世紀左右,拜占庭政府控制了一家壟斷外匯交易的公司。
1472年,義大利創辦了一家當鋪,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家真正形式上的「銀行」——邦卡蒙台達電子錫耶納牧山銀行(BMPS)——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銀行,直到現在仍在運營。
邦卡蒙台達電子錫耶納牧山銀行
在15世紀,為了滿足紡織商人的貨幣兌換需求,美第奇家族(Medici)在國外開設了銀行,並開始啟用「往來賬賬本」處理交易。
這類賬本可以顯示外匯賬戶、以及與國外銀行有往來的本國貨幣賬戶。
美第奇家族與達芬奇
17和18世紀,阿姆斯特丹的外匯市場保持活躍。英國和荷蘭的代理人和商人有著非常頻繁的外匯兌換往來。
現代外匯的起源
1850年代的美國,一家名為Alexander Brown & Sons的公司開始交易外匯,它被視為領先的市場參與者。
美國歷史上的外匯交易先鋒,還包括1880年代獲得允許而進行外匯交易的J.M. Do Espirito Santo de Silva。
1880年,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形成,也因此,我們很多人認為這一年是現代外匯的起始年;
從1899年至1913年,外匯儲備增長了10.8%,而黃金儲備只增長6.3%,這象徵著新興外匯市場逐漸受到重視;
1902年,就在這一年,倫敦共出現了2家外匯經紀商;
1913年,全球外匯交易幾乎一半都是以英鎊進行的,這對英國資本市場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英國的外匯銀行數量從1860年的3家上漲到1913年的71家。
盡管當時的英鎊幾乎統治了外匯交易,但是英國本身在20世紀初的幾年裡卻是缺席狀態。
外匯交易最活躍的中心卻是巴黎、紐約和柏林。
倫敦及整個大英帝國在1914年前都相對沉默。直到1914年美國聯邦儲備系統成立,美國銀行系統開始印刷自己的貨幣—美元。1920年代,一些家族開始成長為外匯行業的重要人物。
1930年。在瑞士巴塞爾市成立了國際清算銀行,建立該銀行的目的在於為那些新獨立的國家和面臨收支暫時性逆差的國家提供財政支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布雷頓森林協議簽署。根據協議,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只能在法定匯率上下波動1%以內。
之後,尼克松總統廢除了布雷頓森林協議,固定兌換匯率失效。 此後開始迎來浮動匯率系統。
布雷頓森林會議
1972年至1973年3月,由於布雷頓森林協議以及歐洲聯合浮動協議的影響,外匯市場被關閉。
1973年是現代外匯市場真正的歷史轉折點。
在這一年,國家之間的匯率約束、銀行交易及受限制的外匯交易時代結束,市場開始進入全面的浮動匯率時代。
現代外匯
1980年代中期,在網路出現之前,一種電子外匯交易形式就開始流行,即由路透開發的「Reuters Dealing」。
從現如今的標准來看,這個系統非常落後,但是在當時,它非常先進,它更像是實時可關閉網路溝通系統。
如果網路沒有被發明出來,那麼這套系統可能至今還在使用當中。
中國外匯發展史
中國於1994年成立官方外匯市場,此後人民幣呈現逐步升值的態勢,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中國政府仍強調整保持人民幣的穩定;但在市場建設方面有了進展,將於4月1日將推出新的交易品種--歐元。
以下是中國外匯市場發展過程中主要事件簡述:
1994年以前,人民幣兌美元一直趨於貶值:1979年1美元兌1.5元人民幣,到1986年為1美元兌3.5。
1994年,實行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將人民幣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市場匯率並軌,初步形成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管理浮動匯率制度。
1994年4/4,在上海建立了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當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約為8.6。
1996年12月,人民幣實現了經常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但資本項下依然實行嚴格管制。
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泰銖等亞洲貨幣競相貶值,日元兌美元一度創下七年以來的低點至147日元水準,但中國政府自始至終恪守人民幣保持穩定,並採取多項配套措施。
當時人民幣兌美元波動區間為8.2800-8.2770元,而8.2800元被看作是人民幣貶值與否的重要關口,央行進場護衛頻繁。 *1998年7月開始,央行進行外匯大檢查,審核企業超過一定限額的購付匯的貿易真實性。
1998/9/1,中國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司法解釋,以走私、逃匯、洗錢與騙稅等為目的向銀行騙購外匯的,分別按走私犯罪以及逃匯罪,洗錢罪,騙取出口退稅罪定罪處罰。
1998/9/29,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要求國內企業將在境外資本項下的外匯於10月1日前調回國內,未經特別批准,不允許在境外資本帳戶下保留外匯。
2000年,人民幣兌美元波動區間一度擴大,市場揣測央行意欲放寬人民幣波幅。
2000/4/12,人民幣兌美元收市跌破8.2800元關口至8.2830元。
2000/5/25,人民幣匯價連續兩日升破8.2770元關口,分別收報於8.2764元和8.2768元。
2001年,中國加入WTO關鍵一年,人民幣兌美元進一步走升,運行區間移至8.2760-8.2800。
2000/12/1,人行允許居民個人與其直系親屬在境內外幣賬戶的資金劃轉;上調了自費出國(境)留學供匯額度,以更好的滿足居民的用匯需求。
2000/12/11,中國正式成為WTO成員,但並未承諾完全開放資本市場。
2000/12/24,人行行長戴相龍發表署名文章指出,雖然中國加入WTO影響人民幣匯率的因素將增多,但預計今後五年外匯儲備穩步上升,人民幣匯率可保持長期穩定和堅挺。
2002年 1/15,戴相龍稱,歐元目前為中國外匯儲備中第二重要貨幣。他同時指出,日元貶值對人民幣匯率會產生壓力,但人民幣仍將保持穩定;1月31日日元兌美元跌至135水準,成為39個月以來新低。
2002/2/4,中國銀行副行長李早航撰文指出,在日元持續貶值的背景下,中國在必要時應當對人民幣實行適度貶值。這與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國官員與主要媒體對人民幣貶值避而不談形成鮮明對比。
2002/3/11,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期間,戴相龍再次表示,日元貶值對中國構成一定的壓力,但人民幣可保持穩定,不會貶值,亦不會大幅升值;人民幣自由兌換條件不成熟,應循序漸進推進人民幣實現自由兌換。
2002/4/1,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開通歐元兌人民幣的交易。
2002/6/1,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將推出外幣拆借。
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根據《關於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公告》,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2015年8月,中國央行啟動新一輪匯率改革。8月11日,中國央行宣布,即日起將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中間價將參考上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這意味著人民幣匯率將相當程度上與美元脫鉤,匯率決定的市場化程度提高
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成為繼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之後的又一個國際儲備貨幣,並成為其中唯一的新興經濟體貨幣。人民幣正式入籃也被各方視為中國資本賬戶開放和金融改革的新起點。
根據2015年上半年的交易數據,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即期交易主要集中在美元對人民幣交易,佔比93.71%;在非美元交易中,主要是歐元、日元、新加坡元和港幣,佔比分別為1.79%、1.35%、1.55%和0.65%。在遠期和掉期市場,絕大部分均是人民幣美元交易。在外幣對交易中,USD/HKD以及EUR/USD佔比最多,分別佔比56%以及30%。目前,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已推出九個貨幣對的直接交易,但受客盤需求和銀行內部風險管理等因素的影響,市場上的交易幣種集中度仍較高。
雖然現在中國大陸還沒有真正放開外匯交易市場,但是這些年隨著國內投資者對外匯投資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以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一旦中國外匯市場開放。中國的百姓或許很快就會看到全民炒外匯的盛況。相信那一天的到來,不會太晚。
❼ 外匯期權的發展歷史
期權(Option)又稱選擇權,抄它最早襲是從股票期權交易開始的,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外匯期權產生,第一批外匯期權是英鎊期權和德國馬剋期權,由美國費城股票交易所(PhiladelphiaStockExchange)於1982年承辦,它是已建立的股票期權交易的變形。外匯期權的產生歸因於兩個重要因素:國際金融市場日益劇烈的匯率波動和國際貿易的發展。隨著20世紀70年代初期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危機的出現到最終崩潰,匯率波動越來越劇烈。例如,1959年—1971年當時聯邦德國馬克對美元的日均波動幅度1馬克為0.44美分,而1971—1980年增長了近13倍,1馬克達5.66美分。同時,國際間的商品與勞務貿易也迅速增長,越來越多的交易商面對匯率變動甚劇的市場,尋求避免外匯風險更為有效的途徑。
在遠期外匯和貨幣期貨這兩種保值交易的基礎上,期權的產生不僅具有能避免匯率風險、固定成本的同樣作用,而且克服了遠期與期貨交易的局限,因而頗得國際金融市場的青睞。對於那些應急交易(ContinentTransaction),諸如競標國外工程或海外公司分紅等不確定收入或投資保值來說,期權交易尤其具有優越性。
❽ 外匯市場是形成的過程是什麼,什麼導致了它的形成
外匯市場的形成就是各國進出口貿易的產物
比如一家公司出口貨物去美國
成本是人民幣,賺取美金,
但是公司屬於中國美金不好流通就需要換成人民幣。
如此形成外匯市場。大量公司買賣貨幣。形成市場
個人見解,如有不祥或者錯誤請包涵
❾ 外匯期貨的發展歷程
1972年5月,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正式成立國際貨幣市場分部,推出了七種外匯期貨合約,從而揭開了期權市場創新發展的序幕。從1976年以來,外匯期貨市場迅速發展,交易量激增了數十倍。1978年紐約商品交易所也增加了外匯期貨業務,1979年,紐約證券交易所亦宣布,設立一個新的交易所來專門從事外幣和金融期貨。1981年2月,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首次開設了歐洲美元期貨交易。隨後,澳大利亞、加拿大、荷蘭、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也開設了外匯期貨交易市場,從此,外匯期貨市場便蓬勃發展起來。目前,外匯期貨交易的主要品種有:美元、英鎊、歐元、日元、瑞士法郎、加拿大元、澳元、紐西蘭元等。從世界范圍看,外匯期貨的主要市場在美國,其中又基本上集中在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的國際貨幣市場(IMM)和費城期貨交易所(PBOT)。
國際貨幣市場主要進行澳元、英鎊、加拿大元、歐元、日元和瑞士法郎的期貨合約交易;
費城期貨交易所主要交易歐元、英鎊、加拿大元、澳元、日元、瑞士法郎等。
此外,外匯期貨的主要交易所還有: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LIFFE)、新加坡國際貨幣交易所(SIMEX)、東京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TIFFE)、法國國際期貨交易所(MATIF)等,每個交易所基本都有本國貨幣與其他主要貨幣交易的期貨合約。在外匯市場上,存在著一種傳統的遠期外匯交易方式,它與外匯期貨交易在許多方面有著相同或相似之處,常常被誤認為是期貨交易。在此,有必要對它們作出簡單的區分。所謂遠期外匯交易,是指交易雙方在成交時約定於未來某日期按成交時確定的匯率交收一定數量某種外匯的交易方式。遠期外匯交易一般由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相互通過電話、傳真等方式達成,交易數量、期限、價格自由商定,比外匯期貨更加靈活。在套期保值時,遠期交易的針對性更強,往往可以使風險全部對沖。但是,遠期交易的價格不具備期貨價格那樣的公開性、公平性與公正性。遠期交易沒有交易所、清算所為中介,流動性遠低於期貨交易,而且面臨著對手的違約風險。
❿ 中國外匯市場歷史
中國目前來說還不支持炒外匯,所以你的中國外匯市場歷史,蠻難找的到。如果古代的絲綢之路算外匯市場的話,那就追到漢朝去了(我應該沒記錯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