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中所有歷史必背的知識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
1、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它標志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起來。世貿組織的前身是: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把多邊貿易組織改名為世貿組織。
2、世貿組織的目的是: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
3、世貿組織的作用:(1)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2)促使成員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繁榮(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際經貿關系中的強權政治
4、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影響:
機遇:(1)有利於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
(2)有利於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並在平等條件下參與世界競爭
(3)有利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4)有利於直接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維護合法權益
(5)有利於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挑戰:國內一些產品、企業和產業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5、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1)新航路開辟使世界經濟聯系逐漸增多
(2)工業革命後,世界經濟朝著全球化方向發展
(3)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真正進入全球化時代
6、經濟全球化的本質: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7、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對於發達國家:最大受益者
對於發展中國家:
機遇:有利於吸收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
挑戰: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空前壓力和挑戰
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了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
(2)、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成立。它們都是國際金融機構,美國從中取得了決定性的控制權。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起來,即「布雷頓森林體系」。
(3)、《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
(4)、「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作用:
積極:使國際貨幣金融關系有了同意的標准和基礎;擴大了世界貿易;擴大了世界購買力;有利於世界貿易的發展和國際資本的流動
消極: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特權和支配地位
2、《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
1947年簽定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構成了調整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
1、發生經濟危機的原因:(1)貧富差距擴大(2)股票投機活動(3)分期付款方式的隱患(4)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點:(1)范圍廣(2)時間長(3)破壞性大
3、影響:(1)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美國、法國社會動亂;德國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勢動盪不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危機反而惡化
(第二課)羅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經濟危機爆發後,總統胡佛採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經濟危機非但沒有克服,反而更加惡化。1932年羅斯福在大選中獲勝,1933年上任後實行新政。
2、羅斯福新政的起止時間:1933——1939
3、新政的內容:(1)整頓銀行與金融業(2)調整農業政策(3)復興工業:藍鷹行動(4)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
4、羅斯福新政的意義:(1)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2)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避免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發生(3)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政府的權力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4)※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對以後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5、政的實質: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觸動資本主義制度
6、特點:指導思想方面:放棄自由放任思想,轉向國家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內容方面:國家加強對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預;影響方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誕生。
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在交通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和飛機
在社會結構: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兩個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壟斷組織。
在世界市場: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開辟意義:(1)新航路的開辟,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發生接觸與碰撞,開始了匯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了一片整體。(2)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開始了殖民擴張。
(5)、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新航路的開辟(結合課本82頁新航路開辟圖記憶)
時間 航海家支持的王室 開辟的航路 意義
1487年迪亞士 葡萄牙王室
歐洲到非洲 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開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進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哥倫布 西班牙王室 歐洲到美洲 發現美洲新大陸
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百家爭鳴」
1背景:春秋戰國時期,①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的統治階級還未有絕對的權威,思想氛圍寬松。③階級關系——「士」階層因各諸侯國都想富國強兵、禮賢下士而思想活躍和受重用。④思想文化——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文士,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
2.含義:「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百家」是指思想流派之多,主要有儒家、道家(老子和莊子)、墨家(墨子)、法家(韓非子)、兵家(孫子和孫臏)、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小說家等十家;「爭鳴」是指當時社會上和學術上的各種不同見解。
3.意義:①「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則,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②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也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並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③「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後來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血緣紐帶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裡。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目的——鞏固統治秩序,解決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矛盾
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體系——大宗、小宗相對
影響——A不僅是家庭等級關系,也是政治隸屬關系
B確立分配繼承製度,保障世卿世祿特權
C利於凝聚宗族力量,「國」「家」結合起來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②內閣的創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影響:A簡化政務手續,提高行政效率。B完全聽命皇帝,大事一人裁決。C皇權高度發展,成為重要標志。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比較
相同點:建立的經濟基礎相同:資本主義私有制
國家性質相同:維護資產階級利益,是資產階級民主和專政
國家權力的中心相同:議會的作用及其在國家權力機構中的地位
司法權獨立
不同點:政體類型不同:美國是總統制共和制,英國是君主立憲制
產生的背景不同:美國是在反抗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後建立,英國是在推翻封建專制主義的資產階級革命後建立。
國家元首產生方式與職權不同:美國總統是政府首腦,總攬軍政大權,選舉產生並有任期;英國的國王世襲、終身、禮儀性。
議會與政府關系不同:美國行政與立法機關獨立,英國政府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受議會監督,掌握行政大權。
與政黨制度關系不同:美國是總統與政黨相結合,英國與議會相結合。
五四運動
背景
1、一戰後,日本加快侵略中國的步伐。1915年日置益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2、民族矛盾(導火線):1918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3、根本原因:階級矛盾。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
五四運動的爆發時間、口號、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第一階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學生,第二階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精神:愛國、民主、科學、進步。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在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起了指導作用。③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辛亥革命
1、社會背景:帝國主義侵略,民族危機加深。
2、組織基礎:A、興中會 1894 檀香山 標志興起。
B、中國國同盟會的成立(時間、地點、性質、綱領、意義)1905東京 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一個新階段。
3、思想基礎:A、「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來孫中山把它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B、輿論上:與康有為、梁啟超等改良派展開論戰。圍繞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體等問題展開。
4、武裝上:1911年黃花崗起義最為著名。由於缺乏建立根據地的思想,沒有形成堅強統一的領導而失敗,但是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鼓舞了人民的革命鬥志。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時間、性質:1912年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分析其體現的民主精神:主權在民;確立公民的基本權利;三權分立;建立責任內閣,確立議會共和制政體)
1912年2月12日清朝結束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失敗的標志
強調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①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③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④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提出「遏制共產主義」主張,後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
「冷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採取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動,稱為「冷戰」。
「冷戰」的主要表現:
「杜魯門主義」——標志美蘇「冷戰」的開始。
蘇共黨領袖戈爾巴喬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使蘇聯改革走入了誤區。
1989年,東歐國家發生劇變。
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也隨之瓦解。
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民族主義(前提):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民權主義(核心):推翻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民生主義(繼承和發展):平均地權(資產階級的土地綱領)
進步性: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局限性:未明確提出反帝要求,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
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劇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1.科學發展觀世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2.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3.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知道方針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B. 梁啟超的九個子女都受到良好教育,且都是有成就,他的生活來源是什麼
梁啟超生活來源於任職、稿酬、演講、股票投資,在京津、北戴河也均有房產。
C. 檀香山是不是非法集資
判斷是否屬於非法集資,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鑒別,防範投資風險。
首先可以對照銀行貸款利率和普通金融產品來判斷回報率是否過高,多數情況下明顯偏高的 投資回報很可能就是投資陷阱。根據相關規定,超過國家規定貸款利率4倍以上的不受法律保護, 可作為判斷回報是否過高的參考。其次,可以通過政府網站,查詢相關企業是不是經過國家批准 的合法的上市公司、是不是可以發行公司股票、債券,是否有國家規定的股權交易場所等,如果 不具備發行、銷售股票、出售金融產品以及開展存貸款業務的主體資格,就涉嫌非法集資。通過 查詢工商登記資料,查明相關企業是否為經過法定注冊的合法企業,是否辦理了稅務登記等。
「如果經過上述鑒別仍然無法判斷是否是非法集資,公眾還可以向有關部門進行咨詢,待了 解詳情後再作決定,切不可抱有僥幸心理盲目投資。
D. 梅屋庄吉的人物生平
梅屋庄吉(1868—1934),日本長崎市西濱町人。從小被過繼給無子嗣的遠親梅屋吉五郎夫婦。養父吉五郎開了一家梅屋商店,在經營碾米的同時從事貿易,是長崎與上海之間貿易的領軍人物。三菱財閥的創始人岩崎彌太郎早年在土佐藩開設的土佐商會做事,曾在梅屋商店的出租屋裡居住過,據說還曾背著年幼的庄吉四處玩耍。
15歲時,庄吉乘自家貨輪「鶴江」號隻身赴上海、南洋游歷。 經歷最初在大米投機生意上的挫折後,1893年庄吉在香港開了一家照相館。「就位於繁華的中環一帶。庄吉原本就有經商的才具,加上鋪面的位置絕佳,很快便人氣了得。1895年春,時年27歲的孫中山從檀香山返香港領導興中會籌備廣州重陽起義,通過其師康德黎結識梅屋,與其縱談天下大事,甚為投機,相互引為知己,他向孫承諾「君若舉兵,我以財政相助」,梅屋庄吉這年25歲。 孫通過梅屋走訪日本駐香港領事中川恆次郎,尋求資助步槍2.5萬支、手槍1000支。中川向當時的外務省通商局長原敬做了匯報,但日本政府卻採取靜觀立場,按兵不動。只有梅庄通過個人渠道籌集了600支手槍。
起義失敗,孫中山化妝成苦力從水路逃往澳門,隨後轉道香港,卻被清政府懸賞1000塊大洋追捕,情況危急。但日本政府又拒絕孫的避難要求,無奈之下,孫中山只得投奔兄長孫眉所在的夏威夷。為表達將革命進行到底的信念,孫毅然剪去發辮。庄吉在孫出發之際,匯款1300美元。
梅屋庄吉作為「大亞洲主義者」,不僅對中國,對亞洲各國的獨立革命運動也抱有深切同情和莫大關注,並傾力資助。美西戰爭時,庄吉曾親自攜巨款馳援菲律賓,與菲國獨立運動領袖艾米利奧·阿奎納多、彭塞交情深厚,還把孫中山介紹給彭塞。孫致信彭塞,從「大亞洲主義」的立場出發,高度評價菲律賓革命,主張「中國革命和菲律賓革命都是亞洲民眾攜手打倒列強的殖民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富強的運動,具有相同的意義」
梅屋庄吉為人慷慨豪爽,極其看重友情,有種日本武士道所尊崇的「潔」的氣質。「梅屋寫真館」很快成了一個革命據點,往來進出者,多為興中會成員或日本的大陸浪人、革命志士,終於引來了清廷的「關照」。梅屋夫婦聽到風聲,只好在1904年把照相館搬到新加坡,但新加坡畢竟不同於香港,如何建立新的商業模式,以繼續完成資助革命的事業,庄吉頗費了一番考量。剛好隨身行李中,有一台百代公司產的電影放映機和四卷電影膠片,庄吉想到了電影院生意,經過初期的磨合之後,轉型相當成功。1906年6月,當在海外漂泊了12年之久的庄吉回國時,已經積累了50萬日元的巨額財富,時年36歲 。回國後,梅屋庄吉注冊成立了「M百代商會」(M為梅屋庄吉日文拼寫中的頭一個字母),開始進軍國內電影業,後來成為著名影業公司「日活株式會社」的前身,庄吉也成為日本電影界的領軍人物,推出很多開風氣之先的大製作。
孫中山自1895年首次舉兵以來,7年間共組織了10次武裝革命,接連受挫。但孫矢志不移,屢敗屢戰,不懈抗爭,其背後始終有梅屋庄吉的影子。1911年的武昌起義成為起爆劑,革命的氣運高漲,迅速波及全國。庄吉接到武昌起義的電報,歡呼雀躍,立即派攝影師荻屋赴中國前線,跟蹤拍攝、記錄影像資料。僅為武昌攻防戰一役,便捐款17萬日元,他為同盟會等活動並在家境中落的情況下提供捐款,以致負債累累,被迫改組其所經營的公司,出讓公司股票。
梅屋庄吉共援助了多少錢?據東京學藝大學教授中村義說,僅資金援助就遠遠超過10億日元(註:這個數字很容易引起誤解,按大橋武夫的《戰略與謀略》一書,日俄戰爭前的日本國家預算一年才4000萬日元,10億日元等於日本25年的國家預算。是甲午戰爭賠款的3倍,1941年的大和號戰列艦造價也才2.8億日元,所以這里的10億的億應按照10萬為億的億理解,也就是100萬日元,這個和明石元二郎對俄敵後作戰的總預算都一樣了)。松本樓印刷的史料小冊子中說,換算成20世紀末的錢,梅屋庄吉投入中國革命的資產總額高達2兆日元。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被迫再度流亡。日本政府採取了支持袁世凱的方針,外務大臣牧野伸顯下令嚴防孫文亡命日本。鑒於這種狀況,孫身邊的志士萱野長知懇請孫重新考慮避難地的問題,並建議選擇新加坡。但孫坦言道:「我應該去的地方,只有日本。」在孫自信滿滿的背後,顯然有梅屋庄吉的鼎力支持。事實上,1913年8月8日,孫中山一行從台灣乘「信濃」號商船從門司港登陸僅10天後,便秘密住進了位於東京大久保百人町的梅屋宅邸,且一住3年,僅有犬養毅、頭山滿、宮崎滔天等極少數人知道。梅屋庄吉對孫中山的另一大幫助是促成了孫中山與宋慶齡的婚事。宋慶齡在美國留學時就對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有強烈的共鳴,1915年10月25日,在梅屋庄吉的幫助下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東京喜結連理。孫宋婚禮在其家舉行。與孫結為義兄弟,其夫人與宋結為義姐妹。支持孫進行護法運動、國民黨改組和實行國共合作,表示:「我相信孫中山所做的都是為了中國革命。」
孫中山先生非常感謝梅屋庄吉夫婦無私的幫助,為了表示感謝,曾在庄吉和服短外褂的背面揮毫寫下了「賢母」二字,贊頌梅屋庄吉夫婦像慈母一樣不求任何回報地支援中國革命,在各方面像慈母一樣悉心照料自己和宋慶齡,這里飽含了身在異國他鄉的孫中山對梅屋庄吉的感激之情。梅屋對孫從事護法運動、改組國民黨等活動,均表同情和支持。
1913年後梅屋庄吉極力支持孫中山領導的反袁斗爭,介紹在日印度志士與孫協商合作,在山東組建討袁軍。1916年梅屋庄吉在滋賀縣八日市建革命軍飛行學校,為革命黨培養飛行員。1918年夏初孫第一次護法失敗,經日本神戶返回上海時,梅屋到神戶迎候。1924年11月孫北上赴京途經神戶,梅屋亦由東京往會。12月1日孫電梅屋:「逗留貴國期間,感謝諸君關照。今後亞洲民族復興,切望閣下協力。」
1925年初獲悉孫在北京病重的消息,梅屋庄吉焦慮萬分,委託萱野長知前往探視,並要其在大連居住的養女梅子立即趕往北京。聞孫逝世,梅屋仍致電孫科,半信半疑,表示「殊深驚愕」。當電詢確信後,「更增悲戚,誠不勝悲痛哀悼之至」。梅屋即致電宋慶齡、孫科,稱贊孫「乃中國革命之大恩人,世界之偉人」;指出孫的去世,「不僅使貴國前途未卜,更是日本之不幸」 。為了緬懷孫,教育子孫後代珍惜中日人民的傳統友誼,梅屋克服種種困難、阻撓,集資鑄造4尊孫中山銅像,分別贈予南京中央軍官學校(後移至南京中山陵)、廣州黃埔軍校、廣州中山大學、廣東省中山縣孫中山故居(後移至澳門國父紀念館)。梅屋庄吉還計劃拍一部《大孫文》的影片,但因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影響而未能實現。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梅屋反對日本侵略中國,遭到日本軍國主義者的種種非難、詆毀,但仍堅持中日友好的主張,上書外相廣田弘毅,表示:「實現中日親善,是我多年的夙願,也是故友孫中山的遺囑,終日苦思其實現。」1934年11月15日梅屋庄吉計劃趕赴中國進行和平斡旋,因患晚期癌症,暈倒在火車上,23日去世。
E. 孫中山革命的錢是哪來的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被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是中國近代公認的三大偉人之一。(來源:中國歷史故事網)
眾所周知,革命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革命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的支持。那麼,國父孫中山革命的錢是哪來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1892年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的孫中山,在目睹清政府的對外懦弱無能、對內橫征暴斂後,對當時內憂外患的中國十分憂心。孫中山向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了自己的改革主張,卻未被李鴻章採納。從大學畢業後在澳門、廣州一帶行醫的孫中山決心棄醫從政,興起了推翻清政府革命的念頭。
總的來說,孫中山先是憑借其哥哥和鄧蔭南的資助取得了革命的第一桶金;而後隨著他名聲的傳播,再利用其三寸不爛之舌進行演講募捐,獲得了革命主要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