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社會主義什麼是資本主義
什麼是社會主義?什麼是資本主義?
空想社會主義的理想
• 始創於16世紀。英國人托馬斯•莫爾(1478—1535)提出一種烏托邦國家的理想社會制度來代替私有制,這種制度叫做社會主義制度,以公有制為基礎,共同生產,共同佔有。
• 17世紀空想共產主義者義大利人托馬佐•康帕內拉(1568—1639)闡述了共產主義理想,設想出沒有私有制、沒有社會不平等和壓迫,為科學技術和藝術繁榮創造前提的社會。
• 18世紀法國空想共產主義者摩萊里、梅葉、馬布利尖銳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的不合理制度,認為私有製造成財富分配不均,主張消滅私有制,實行共產主義公有制,全體人民享有勞動、休息、受教育、醫療的權利。
• 19世紀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傅立葉、歐文堅決批判了資本主義,提出了建立新社會制度的思想,其中的歐文還將思想轉化為實踐。
(三)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思想
•生產力高度發展;
•生產資料公有制;
•沒有商品和貨幣的計劃經濟;
•三大差別被消滅;
•勞動成為第一需要;
•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
•人人能夠全面發展。
社會主義是作為資本主義的對立物和代替物被提出來的。
(四)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
以經濟高速增長為首要目標;
以粗放發展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手段;
主要追求重工業、軍事工業的發展;
以自給自足為目的的封閉半封閉體制;
所有制過分單一、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
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基本上照搬了蘇聯模式。
二、 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歷程
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解放戰爭結束後,新中國需要迅速恢復經濟,實現社會穩定。同時,逐步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大躍進時期:追求高速度增長,認為趕上、超過資本主義不過是十幾年的事。
政治運動和階級斗爭擴大化時期:錯誤認識社會主要矛盾,以階級斗爭為綱。為了保證人民的江山不變色,頻繁地進行各種運動。
撥亂反正和改革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六中全會,徹底結束文化大革命的錯誤,恢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摒棄墨守成規,做出改革的重大決策;摒棄封閉半封閉,做出開放的重大決策;開始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做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確立了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發展是硬道理和「三個有利於」標准;在改革開放進入攻堅階段同時,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推進到了新階段。
新世紀面對新問題,解決新問題需要新思想,繼承和發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三、鄧小平理論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最新認識成果
• 我國前幾十年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促使我們反思這一基本理論問題。
• 鄧小平從「什麼不是社會主義」開始重新認識什麼是社會主義。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不是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 為什麼用了五個動詞?
•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
實現共產主義的物質基礎;
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
顯示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需要;
鞏固社會主義的必要條件;
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什麼是資本主義?
•一種制度,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並用之剝削僱傭勞動榨取剩餘價值。
•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僱傭勞動、自由生產和經營。
•一種經濟制度,由在自由市場競爭中的私有企業構成。
•一種精神、文化。
「資本主義」是一個常用的名詞,不時出現於眾人筆下和口語之中。可是要給這名詞適當的定義,則非常困難。不僅各種書刊作者堅持己見,即使我們引用到「資本主義」這四個字,也可能前後用意不同,更害怕旁人頓生誤解。這問題若不得澄清,則可能成為社會上思想沖突的根源,亦可能影響到各個人的人生觀,使我們對世事惶惑而覺得沒有主宰。
以一個常用名詞而會產生如此多問題,大概因為資本主義在世界上牽涉的地區廣泛,歷時久遠,迄今尚未停頓,且又與現代生活發生了密切的關系。近世紀中主要的戰爭與大規模的動亂,通常都與它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資本主義,既可以當作快樂與新生命之原動力,也可以視為許多失望與災害的淵藪,因而我們無法在理智上或情緒上漠然視之。
雖然一般作家認為資本主義形成一種經濟生活的現象,首先在13至14世紀之間出現於義大利半島,可是資本主義(capitalism)這一名詞卻產生在幾百年後。縱然如此,從開始使用至今已有100多年了,以今日世事變化之劇之速,也可以算得「曾經滄海」。對西方而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因為1929年經濟恐慌的記憶猶新,各界批評資本主義的文字很多,組織工會,防制托拉斯,提出社會福利的立法,亦與當日提倡資本主義者的立場相反。直到東西冷戰之後,才有人以在資本主義的旗幟下自豪,才有人倡說它與西方社會中之自由不可分割。可見得歷史上的資本主義,是一個復雜的多面體。資本主義――名目之由來 [cchere.net 西西河 foundera]
法國歷史家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研究資本主義多年,他的考證如下:
資本主義為這三個名詞[其他兩個名詞為「資本」(Cap-ita)及「資本家」(capitalist)]之中最帶激動性的一個,曾經促使歷史學家及辭典專家拚命追究而尚無定論。據陶查特(Dauzat)說,此字眼曾見於1753年之《網路全書》,它並賦予奇特的意義:「富裕之人的景況。」這種說法可能不正確;因為此一文句迄今未為後人覓得,僅見於1842年黎察(J.B.Richard)所著《新法文廣義》)(Enrichissements de la languefrancaise)一書中。可能是由於布蘭(Louis Blanc)與巴斯夏(Bastiat)的爭辯;才賦予這名詞新意義。他在1850年寫著:「我所謂之資本主義乃是有些人撥用資本,不讓旁人介入。」當時「資本主義」這字眼仍不常見。普魯東(Proud-hon)間或使用。他的說法亦算正確:「土地仍是資本主義之堡壘。」這也是他的主要論題之一。普魯東給這個名詞下了很好的定義:「一種經濟與社會之體制,當中勞工以勞力使資本產生作用,使之成為收入之來源,而此資本並不隸屬於這些勞工。」可是六年之後(1867)馬克思仍不知有此名目。 [cchere.net 西西河 foundera]
事實上要到20世紀之初,「資本主義」這個名詞才在政治論壇的爭辯中,轟轟烈烈的被視為社會主義的反面。宋巴特(Werner Sombart)爆炸性的著作《現代資本主義》(Der moderne Kopitalismus,初版,1902),更將之引進學術界。在很自然的情況下,這個馬克思從未使用的名詞,卻被歸並於馬氏的規范之中。自此,奴隸社會、封建制度與資本主義,被視為《資本論》作者的三階段之演進。
這名詞在出現過程中的含糊不清,可能是由於它成為一種政治上的名目。20世紀初年,經濟學家長期的拒絕使用,如紀德(Charles Gide)、康瓦斯(Canwas)、馬歇爾(Marshall)、西利格門(Seligman)、卡薩爾(Cassel)。直到第二次大戰之後,才在《政治學辭典》(Dictionaire des sci-ences politiques)中出現;《大英網路全書》遲至1926年版才賦予一篇解釋。《法國研究院辭典》則遲至1936年才加以介紹並給它一個啼笑皆非的定義:「資本主義:資本家之整體。」這書至1958年仍未有顯著的改進:「一種經濟體制,內中生產的品物屬於私人或私家行店。」――為什麼不徑稱「生產工具」? [cchere.net 西西河 foundera]
事實上自20世紀初年以來,資本主義即被重重推壓著不同的意義,而尤以1917年俄國革命之後更盛,曾使很多人感到尷尬。有聲望之歷史家如希亞通(Herbert Heaton)曾提議將之廢棄不用。他曾說:「在各種主義之中,最擾亂聽聞的乃是資本主義。這字眼有了如此五花八門的解釋與定義,任何人都可以說,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相似。」費伯微(Lucien Febvre)認為它既然被過度濫用,實應自此放棄。可是如果我們真的放棄,又必立刻感到悵然若失。南非德(Andrew Shonfield)說得好:「還在繼續使用資本主義這個名詞的原因之一,是沒有人,最嚴峻的批評者在內,得提出個較好的字來代替。」由此我們可以窺見這名詞之發生問題,其來有自。
陶蒲的三種學派
前劍橋大學講師陶蒲(Maurice Dobb)分析當代有關資本主義之論文,歸納為三派。一種注重生產關系之轉變。資本主義一行,生產者開始出賣勞動力,此後對製成品無法過問。這也就是馬克思學派。陶蒲自稱屬於此掀。第二派著重資本主義的精神,亦即新時代的資本家將存積資本當作一種高尚的事業,並且賦予以虔誠的宗教性。還有一派則重視自然經濟蛻變為金融經濟的過程。資本主義之特徵,組織上本就預備對付遙遠的市場,於是批發商出資墊買商品,因之也干預著零售商及生產者的業務。 [cchere.net 西西河 foundera]
但在現有的著作中,沒有一派的理論可供我們全部觀摩借用。因為許多理論並不合於我們所處的時間及地點,對一般讀者說來,沉緬於這些理論可能始終不得要領,至少也是事倍功半。
例如陶蒲提及工業資本之形成時,承襲馬克思的說法,指出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匠工擴大了本身行業的製造。他們階手胝足掙積了資本成為資本家,開始僱用勞工,創造新局面,通常是前進的。另一種方式則是將商業資本投入製造,壓制生產,使物以稀為貴,而大規模的賺錢。他們也不願意高度的分工合作,於是避免了大量的投資,總之就是反動。作者根據英國在16、17世紀間不同的行業,提出無數例證。但是在初期存積資本的過程中,工可以為商,商也可以為工。即算作者所舉例證全部確鑿,在數百年後的今日,前進的工匠與頑固反動的商人皆經過市場的測驗和時代的淘汰,有的歇業破產,有的臻榮日上。今日尚待開發的國家,百事待舉,亟需將廉價的勞工投入國際市場以便存積資本。資金的輾轉則已國際化,不借貸則眼看著旁人佔先,並使自己坐失機宜。雖說任何國家都要盡量保護本身和勞動者的利益,可是現在已不是計量企業家的家庭環境背景和階級出身的時候了。對已開發的國家來說,刻下的問題早已逾越多個世紀以前的范疇。今天各大公司除需面對同業的競爭外,更需防備的是職業性的「公司突擊者」(corporation raiders)。他們靠游說為資,先向銀行家和證券交易人取得「垃圾證券」(junk bonds),將若干大公司的股票成批買去,然後接收對方,裁道其經理人員,再將其經營的事業撤離合並,有的出賣,有的加強,只顧刻下的效率,忽視長期慘淡經營的需要。先進國家的工商業人士既要對付諸如此類的大問題,因為所牽涉的資金動輒十億、百億,被接收的公司的雇員也以萬計,使整個社會已無力去顧及初期存積資本時其成員的積極性與消極性了。就像一個商店今日之盈虧每年逾百萬,已無暇去考證幾十年前賬簿上一個小數點後面之數字是否確實可靠了。 [cchere.com 西西河 foundera]
韋伯(Max Weber)是第一個積極宣揚資本主義精神的學者。他的著作將新教倫理(protestant ethic)與現代資本主義並為一談。作者一方面提出路德提倡的上帝之召喚(calling,亦即天命,對每個人不同)與加爾文之命定論(predestina-tion),一樣有個人主義的趨向,因為天主教徒過去崇信帶有集體性格之良心,經過宗教改革以後,已代之以匹夫匹婦個人為主義之良心。自此也不能全恃寺院修道作為獲救的階梯,各人之生計行業仍不能與信仰無關。路德尚只消極的以各盡所能乃繫上天諦命。加爾文則鼓勵各信徒設想本身已被選拔獲救,於是事業上的成功乃系得到恩惠之象徵,因之更積極進取。另一方面韋伯也根據富蘭克林及英國非國教(non-comformist)牧師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的言行證實英美資本主義之興起與清教徒之間有密切關系。中國讀者特別有興趣的則是韋伯在他的《宗教社會學論文集》里有一卷專論中國不能產生資本主義的原因。他述及中國社會受儒家統治,只有父系的官僚組織,缺乏有法律保障的社會結構。下層的組織既靠父系權威(patriarchial authority)的氏族(sib)作主,科舉制度又將一切名利交付文人,使其他各種行業缺乏適當的誘導力量。道教則被中國社會看作一種魔術,它本身也逐漸減輕入世的行動。佛教在中國也同樣被排斥。韋伯指出佛教因對女人情緒有特別感召的力量,以致成為宮闈之中被重視之信條,經常有宦官為其贊助人,而缺乏領導社會之力量。 [cchere.net 西西河 foundera]
韋伯引用中國資料常有錯誤及誤解之處,可是整體來說,他這種比較式的觀察尚稱得體。他批評中國舊社會教條森嚴無法活用的地方,通常一針見血。但韋伯只是一個社會學家,其作品可視為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的論文,一般心理上的分析細膩,很適合用為評議文藝和美術的根據,而用以解釋人類的某種經濟行為有如資本主義者,則不免流於用抽象的論斷來衡量具體的事物,當中的聯系,只在或有或無之間,讀者縱無從駁斥其非,卻也很難完全相信。
十六七世紀以荷蘭及英國為首的西歐國家,趁著宗教改革之發難,將封建制度的殘余社會力量一掃而光,代之以新社會的國家組織與經濟體系。這種組織與體系,以「資本主義」稱之。其中又以加爾文教派為盛,並以其戰鬥力量與舊有力量周旋。所以歷史上提到「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必有其互相銜接之處。但是若以為兩者之間的聯系即可概括全部除舊布新的運動,或可以推測以後社會新組織的全貌,則不免過度將問題簡化。 [cchere.com 西西河 foundera]
資本主義首先出現於威尼斯時並無新教滲入。以後相繼推及於法國及比利時,這些國家至今皈依天主教。荷蘭獨立戰爭之領導者「威廉寡言」(William the Silent)原奉天主教,在革命過程中先入路德教派,後又改信加爾文派(詳第三章),所以到底是新教倫理發生了領導的力量?抑或它不過是革命戰爭中被利用而為一種工具?這種種問題,就使韋伯的理論發生了罅隙。
韋伯也體會到新教倫理不能憑空存在。資本主義能推行,法治的維持為首要工作,若無法治,則商業資本即無法預為籌謀,無從計算,亦即不能發生一個現代經濟的體系。可是作者亦以為現代商業法律也是由新教思想體系孕育而成,則不免張冠李戴。事實上現代商法雖可以追溯到羅馬法的根源上,但主要的仍是在中世紀經由義大利的自由城市實用而產生。要等到西歐各國商業展開,法治基礎成熟,逐漸抄襲沿用。是故民法、商法和法治理論並不會因某種精神而產生,卻會因物質生活的推廣而增進。由此也可以看出韋伯等過度強調理想主義的弊病。 [cchere.com 西西河 foundera]
韋伯亦了解他自己的理論施用起來必有限度。他所謂的資本主義精神,基於新教倫理即使在金錢堆中仍有硬幹苦幹,頂天立地,道德升華的觀感。在他看來只有如是才算合理(rational)。他也提到:「當然這種觀念不僅曾在資本主義之條件下存在。我們也可以在資本主義發生之前追溯到它的根源。我們更不能說現代資本主義企業中各個人包括企業家及勞工仍在自信的保持著這些倫理信條。今日資本主義的經濟組織是一個龐大的宇宙,各個人出生於其中,它將許多不能更變的事物交付給他,他只能與之共存。當各個人牽涉到市場關系的時候,他只能就範於資本主義的條規。要是製造者長久違反著這些成例,他必在經濟生活之中被淘汰,有如工人不使自己遷就於這些成例,則必會失業而躑躅於街頭。」
這樣看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與作者所謂資本主義的精神全是兩回事,它們雖可以在某種條件下異途而同歸,卻不見得會共存亡。我們企圖以最經濟的眼光來了解資本主義在現代社會中展開的全貌時,若跟隨韋伯則很難找到適切的途徑,很可能因為他的唯心主義而被帶入歧途。 [cchere.com 西西河 foundera]
與韋伯同時而同出於德國唯心主義之門下者,有前述之宋巴特。韋伯認為資本主義的精神出自基督教的新教倫理,宋巴特則認為出自猶太教,與韋伯所述清教徒相軒輊。他說及猶太人在15世紀末葉被逐出西班牙後,於16世紀初來到荷蘭,憑著他們的資本及信用證據扶助資本主義的發展,並且通過安特衛普(Antwerp,今屬比利時)將這精神帶到英國。「可是猶太教自始至終沒有產生一種固窮的理想(poverty ideal)」。宋巴特總認為在資本主義之前,人類是比較純潔的,各人以自己為標准,去衡量外界的事物。一旦接受資本主義就本末顛倒,採取一種數量上的計算(quantitative calculation),所有精力用於算計如何獲得財物,「用武力、用魔術、用計謀、用新發明和用金錢去獲得財物」。可是另一方面,他也說及每一個歐洲的國家都有產生資本主義的能力,只有程度上的不同。自從羅馬帝國崩潰後,每一個國家都有兩種力量出現,一是對金子的貪婪,一是創設企業的精神,不久這兩種力量凝結一氣。可是宋巴特講資本主義的弱點,沒有時間的程序,也沒有空間的限制。甚至穿綢、吃糖、生活帶色情都可以歸咎於資本主義。 [cchere.net 西西河 foundera]
唯心主義者有時將本人之愛憎當作善惡,更將這種標准施用到歷史中重大的事故上,結果可能相當危險。韋伯在《新教倫理》說到西方之特長時,已有種族主義(racism)的趨向(詳第五章)。可是他提及縱使個人相信生理及遺傳的關系,刻下的科學發展尚不容他作定論。宋巴特則將「英雄性格」與「貿易民族」等稱號,分派到不同的民族頭上去。他又提出一個「血緣資本主義」(germ-capitalism)的名目(詳第五章)。這也難怪宋巴特末年會參加希特勒的納粹運動。但這些枝節更使我們不得不在學理研究時存有戒心。
說到這里,我也要順帶提及一位也用宗教思想作線索去追究資本主義之形成的陶尼教授(R.H.Tawney)。不過他並不高度誇張意識形態,他將思想的成分與土地佔有、銀行業務之展開,相提並論,互為表裡。他又說:「中古時代的思想,以為一切價值都可以排列在一種有次序的層級上去,經濟事宜也包括在內,而其最上端則為宗教。」這樣一來,作者的態度比較客觀,本書也在不少的地方,尤以考慮到資本主義在英國展開的時候,多次參考著陶尼的論說。 [cchere.net 西西河 foundera]
在陶蒲的三種學派分類中,凡不屬於馬充思學派和德國唯心主義學派之作者,都有被歸納於第三派之可能。我們對這種說法,基本上是同意的。本書從技術的角度看歷史,也可算作陶蒲所謂的第三派之一。可是作者所謂自然經濟蛻變而為金融經濟,則解釋過於鬆懈,而且用於了解中國的情形,極易生誤解。原來中國近代經濟史內缺乏西方那種規模宏大結構健全的體制而足以稱為資本主義者。可是另一方面,在近代之前中國的商業組織及內河商業之范圍卻曾多次突出於西方;主要的原因乃系在西方封建制度(feudal system)之下,土地不得買賣,社會上的分工合作在極小圈范內根據成例施行,金錢之用處極為有限,而中國自先秦之後即無此歷史經驗。所以中國之商業長期在西方兩個極端(即封建制度下的極端封閉和資本主義下之極端展開)之間。如果說商業以遠距離之姿態行之,批發商能幹預零售及製造即能算資本主義,則中國有許多這樣的例子,例如外放分工辦、法(Putting-out system)即曾在明末清初出現,可是這樣的發展沒有普及成一般現象,其間不上不下的情形只贏得一個「資本主義萌芽」的名目,因而局面更為尷尬。世界上竟有何種名花異卉,會「萌芽」達三四百年,還不曾開花結果?可見得兩方社會組織有根本不同之處,作者沒有將資本主義之定義規劃清楚,於是削足適履,產生一個非驢非馬之稱呼,此點下節將再論及之。 [cchere.com 西西河 foundera]
由於對這樣一個極關重要的歷史階段缺乏實切的定義,故成為研究西方歷史的累贅。以布羅代爾教授為例:他的《世界文明與資本主義》(此書原名《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3年出版了中譯本――編注)有三巨冊,洋洋百萬多字,引證舉例之豐富可謂空前。只是其著書之宗旨,乃「撰寫一部一般的經濟史」,呈現其「品類、模型和規范」。在此前提之下,他將材料縱橫曲折容納於一爐。例如說及初期的證券市場則倫敦、阿姆斯特丹、巴黎一齊敘述,通過跨世紀的沿革,不僅交易所在的建築物和地圖了如指掌,而且喊賣股票的口語和零售咖啡童子的插嘴也記入書中。於是叢碎雜蕪,莫衷一是,可以供閑暇時翻閱,卻難能在研究資本主義時提出南針。毛病在什麼地方呢?但是所謂的資本主義者真有如馬克思及恩格斯所言,出現於一個「資本家的時代」(capital-ist era),與封建社會相埒,當中無所不包,不能僅以「經濟史」名目概括之。今日我們首要知道的,是其組織形成的經過,注重其動態,而不在其已成定規後之品類及模型。 [cchere.net 西西河 foundera]
當然布教授並不是不知道此事。他自己曾說:「實際上,每個根據舊式組織之社會一開貨幣之門,遲早必失去其需要之平衡,從沒有適當控制的力量中放出來。新的交換方式產生動搖的力量,是對少數人有利,而對其他人不利,每一個社會受此沖擊,都會出現『歷史性的』新頁。」他也說:「資本主義之成功端在它與國家互為一體,它本身即成為國家。」若是如此,則其不單僅為經濟史,更兼為軍事史、政治史、社會史和思想史。當中「翻出新頁」的情形,有過於新系統的規范。
本書著稿之前,作者亦曾翻閱時下流行以資本主義為銜面之書籍20餘種。雖說開卷有益,總有啟發借用之處,但是對我們刻下應當注意的問題,關系卻不深。一般的通病,只對刻下資本主義的「好」「壞」提出意見,缺乏歷史之縱深。根據上述布羅代爾之意見,資本主義之展開既在各國產生劇烈變化,則研究資本主義之專書應當根據其沖突的情形分國論列。可是迄今這樣的書籍被吾人觸目者尚只一部,而其出版至今已60年。又布氏見解,我們無法認為不正確,但馬克思著作之整體也可以算是對布羅代爾教授提出之沖突的一種指責。如何才可以成為資本主義的生理家?除了以上韋伯在他書中偶然提及法制之重要外,其他重視法律與資本主義展開關系的專書,也只有一部而且敘述簡單,只有理論的大綱,缺乏事例之引證。 [cchere.net 西西河 foundera]
所以在20世紀之末期,我們希望對資本主義作一個概略的回顧與前瞻。這個重要的工作,仍落我們自己手中。
以中國為本位的考慮
今日中國的讀者面臨資本主義這一名目,還必須考慮到:
所謂資本主義體制是否曾在中國產生?如果未曾在中國產生,是否現在仍可及時添制,又,萬一與中國的國情不合,是否有可以充塞的代替物品?
答復第一問題之前,我們必須考慮到資本主義是一種劃時代的組織與運動,牽涉范圍極為廣泛,所以其定義必相當狹窄(看來這也是一種似非而是的說法。因為其牽涉極廣,所以在人類歷史中亘世紀而跨海洋的產生,只此一次。其定義也必包括其專一獨特的情形,而不能廣泛籠統的與尋常所見的事體並論,才能表現其為一種知識和一種運動)。資本主義對世界文明之貢獻,可以從產業革命(Instrial Revolution)的成效來看。一位專家的研究,迄至19世紀中葉,世界上只有五個國家(英、美、加拿大、瑞士及荷蘭)平均每人一年收入達美金200元(1952至1954年間的價值)或略高的程度。又全歐洲及全北美洲合計,其平均不可能比150美元超過甚多,亦即與今日一般窮國相去不遠。今昔相比,何等懸殊!馬克思雖未用「資本主義」這名詞,他和恩格斯亦承認「資本家時代」之來臨對歐洲封建社會帶有革命成分。並且他在《資本論》第三卷里說起,在「資本家生產方式」之下,資本家繼續存積資本,必導致生產時投入廠房機器之成本比例較工資部分為多,長期以後必導致利潤下跌,工人實際工資增加。這種情形也與前述工商業先進國家人民生活程度提高的情形符合,可見得資本主義使人類生活的質量發生改變,它必曾在歷史上產生大規模環境之突破,而且不可逆轉,亦即突破之後,至今尚未能主動的或被動的卷回到以前的形勢里去。 [cchere.net 西西河 foundera]
從這種特殊的情形看來,資本主義不可謂曾在中國生根,追論萌芽,更談不上開花結果了。
第一,稱中國尚未與西方大規模接觸前之體制為「封建」,即與事實不符。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指出西方市民階級社會(bourgeois society)是由封建社會中萌芽(sprout-ed from the ruins of feudal society)。將feudal譯作中文的「封建」,並不能完全吻合,但大致無礙,並不是此間爭論的症結。根據專家考訂,西方的feudal system確與中國之封建共有以下特點:(一)威權粉碎(fragmentation of authority)。既為封建則必裂土封茅,而公僕不能將大塊疆域全部控制於本人手中,勢必執行「次層封建」(subinfeudation),使被封者長久為藩籬,結果是地方上的警察權與財政權日漸雄厚,終集地方分權之大成。(二)公眾事務變成私人產業(public affair becomingprivate domains)。因為封邑透過遺傳永為子孫承繼.
『貳』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到底有多少億萬富翁
N個 第一位:比爾·蓋茨年齡:44歲 國籍:美國 學歷:大學 婚姻狀況:已婚,2個孩子 個人資產:600億美元 盡管微軟股票下跌 45%,他仍然是世界上最富的人。在反壟斷審判過程中,他作為公司的創辦人之一,漸漸從公眾的注意中心隱退,把總裁的職位移交給了史蒂文·巴爾默(3teven Ballmer),宣布自己是首席軟體設計師。面對公司被拆分的前景,他一直在就微軟一案進行辯論,爭取公眾的支持。他還因為慈善捐助和比爾·瑪林達與蓋茨基金而吸引了更多的公眾目光。比爾.蓋茨預言:超過他的下一個世界首富必定出自基因領域。在中國,生物醫葯業這個被公認為21世紀最有前途的產業,也正以新興貴族的姿態異軍突起。 第二位:拉里·埃里森年齡:55歲國籍:美國學歷:大學婚姻狀況:單身,有2個孩子 個人資產:470億美元 作為甲骨文公司創辦者,他毫不誨言對競爭對手的憎惡:「微軟最大的問題在於它失去了互聯網,並且生產了一系列錯誤的產品。」是否很不謙虛?這還沒有提甲骨文去年一年之內股票就上漲了500%以上。他以喜歡玩冒險而昂貴的游戲聞名,但是美國的消費者是不會讓他進口一架俄式米格飛機的。第三位:沃倫·巴菲特年齡:69歲國籍:美國學歷: N/A 婚姻狀況:已婚,有3個孩子 個人資產:280億美元。 作為Berkshire Hathaway的董事長,他給自己的表現的打分是「D」。「這是我任期內的最差表現」。他把新經濟的股票,轉入可口可樂、吉列這類的藍籌股。結果,凈值每股上升0.05,價格每股下跌22銑預計下一個10年、他會轉入S&P,但他承認:「在那個指數上 占巨大的優勢,是過去的事了。」 第四位:保羅·艾倫年齡:47歲 國籍:美國 學歷 N/A 家庭狀況:沒有孩子 個人資產:280億美元 微軟的創立者之一,他賣了大量的微軟股票用來給他的「線上世界」投資。「線上世界」是數十個剛剛起步和正處於初期的公司,以及已經建立起來的冒險項目,如查特通訊公司。他的星星之火已經燎原,現在已經投資了資金達140億美元的14個項目。 近期動向:為通訊服務公司RCN投資16.5億美元;關閉貼D研究中心,這個花了l億美元的機構8年來沒有一項重大的技術革新。 第五位:阿爾蘇王子年齡:43歲國籍:沙烏地阿拉伯學歷: SyracusG大學婚姻狀況:已婚,兩個孩子個人資產:200億美元 他是歐洲和美國藍籌股熱情和令人吃驚的投資者。他購買股票的典型方式是當股票下跌但不是「出局」時購買。 最近動向:得益於納斯達克服市4月份的潰敗,將20億元投向了科技和消費類股票。賣出10億美元花旗銀行的股票,但花旗銀行的股票仍然占據著他所擁有的股票的大頭,價值84億美元。趣聞:在沙烏地沙漠遊玩,帶著隨從和大屏幕電視,為了收看CNBC。 第六位:特奧和卡爾·阿爾布雷希特國籍:德國學歷: N/A 家庭狀況:沒有孩子資產:200億美元 他們是隱居的、但是非常成功的零售商。他們的詭計多端的折價商店Aldi百貨公司,去年營利了260億。3400家商場所佔據的地盤,已經使他成為德國最大的「地主」之一。 最近動向:擴大在英聯邦的運營,進軍澳大利亞。第七位:羅伯森·沃爾頓年齡:55歲國籍:美國學歷:哥倫比亞法學院畢業 婚姻狀況:已婚,有5個孩子個人資產:200億 羅伯森終於把沃爾瑪(wal-Hart)轉入了電子商務的競賽之中,今年1月建起了wal-Mart網站。這位零售商還與美國在線公司簽了市場合同。羅伯森是其父山姆所創立的折價商場的主席,但是,1650億營業額的日常經營和4000家零售商店則由新上任的首席執行官李·司各特負責。第八位:孫正義年齡:45歲國籍:日本學歷:大學個人資產:l94億美元 作為甲骨文公司創辦者,他毫不誨言對競爭對手的憎惡:「微軟最大的問題在於它失去了互聯網,並且生產了一系列錯誤的產品。」是否很不謙虛?這還沒有提甲骨文去年一年之內股票就上漲了500%以上。他以喜歡玩冒險而昂貴的游戲聞名,但是美國的消費者是不會讓他進口一架俄式米格飛機的。 第九位:邁克爾.戴爾姓名: 邁克爾.戴爾 英文名: Michael Dell 出生: 1965 學歷: 德州大學肄業 所創公司: 戴爾公司 個人資產:178億美元 PC銷售領地,Dell以直銷異軍突起,年輕的邁克爾·戴爾(Michael Dell)使出這招兒並非心血來潮。早在兒童時代,9歲的Dell就想通過捷徑,繞過常規教育所設的層級直接取得高中文憑。還是一個少年的時候,他就嘗過上門推銷獲利的甜頭。PC機剛剛問世,為了抓住這個商機,Dell不惜違背父母之命,從大學中途退學,一頭扎入商海,連獲佳績,並在股市出盡風頭。第十位:肯尼思·湯姆森姓名: 肯尼思·湯姆森 國籍:加拿大所創公司: 湯姆森公司個人資產:161億美元 出版及信息公司湯姆森公司的總裁肯尼思·湯姆森擁有價值119億美元的財富,湯姆森公司出版大約70種北美地方和全國性的報紙,包括多倫多的《環球報》和《郵報》。不過,公司的注意力現在更多地集中在電子信息上。 前不久,美國著名財經雜志《福布斯》正式公布了最新的美國富豪排行榜。在這個由400位美國富豪組成的排行榜上,一些新面孔備受世人關注,其中就包括Google創始人謝爾蓋·布林。謝爾蓋·布林年僅30歲,這位出生在莫斯科的移民成為美國400富豪榜中最年輕的富豪,他以40億美元的身價和另一位Google創始人拉里·佩奇並列排名第43位。對於這個剛滿30歲的技術怪傑而言,成功來得太容易了。 1918年,薩姆?沃爾頓出生在美國阿肯色州的一個小鎮上。 1962年山姆?沃爾頓創建公司,在阿肯色州羅傑斯城開辦第一家沃爾瑪百貨商店。 2007年度《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前10名 排名 姓名 財富(億美元) 國家 年齡 從事行業或企業 1.比爾·蓋茨(William Gates III) 560 美國 51 微軟(Microsoft) 2.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 520 美國 76 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 3.卡洛斯·斯利姆·赫魯(Carlos Slim Helu) 490 墨西哥 67 電信 4.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330 瑞典 80 宜家(Ikea) 5.拉克希米·米塔爾(Lakshmi Mittal) 320 印度 56 鋼鐵 6.謝爾登·阿德爾森(Sheldon Adelson) 265 美國 73 賭場、酒店 7.貝爾納·阿爾諾(Bernard Arnault) 260 法國 57 路易威登軒尼詩(LVMH) 8.阿曼西奧·歐特嘉(Amancio Ortega)240 西班牙 71 颯拉(Zara) 9.李嘉誠(Li Ka-shing) 230 中國香港 78 多樣化產業 10.大衛·湯姆森(David Thomson) 220 加拿大 49 湯姆森集團
求採納
『叄』 有關歷史知識
簡單的說 就是
生產資料歸少數資本家所有的就是資本主義
生產資料歸勞動者共同所有的就是社會主義
『肆』 查特深冷工程系統(常州)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查特工業公司總部位於美國俄亥俄州的克里弗蘭,是全球深冷和低溫設備行業的領導者,為廣泛的深冷和低溫設備用戶提供標准化及客戶定製的產品和系統方案。在美國的九個州設有工廠,並在澳大利亞、中國、捷克、德國、英國有分公司。查特生產的各種產品廣泛用於工業、商業及科學應用所需的各種氣體,如氦、氮、氬、氧、二氧化碳、天然氣及其他碳氫化合物等的純化、液化、運輸、貯存及應用過程。產品應用場合包括生物醫學、食品、娛樂、航空、熱效應測試、替代燃料、真空系統及其他行業的終端用戶。
法定代表人:陳雨田
成立時間:2004-09-30
注冊資本:11309.787535萬美元
工商注冊號:320400400013887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台港澳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常州市新北區黃河西路299號
『伍』 AA3234航班 達拉斯➡️查特努加 是什麼機型急求!
AA3234航班時刻(美國航空公司)
起降機場:達拉斯/沃斯堡機場 — 達拉斯/沃斯堡機場
機型:ERJ預計時間:14:50 - 19:30飛行時間:4小時40分鍾
餐食:有餐食
ERJ是巴西航空工業公司研製生產的一種支線客機,希望能夠幫助你,滿意請採納,謝謝!
『陸』 查特深冷工程系統(常州)有限公司的關於查特中國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查特(MVE)的產品開始進入中國市場。為了適應中國及亞洲地區經濟高速發展的市場需求,查特(MVE)從1996年起先後在中國投資建設了4家公司,應用美國查特公司總部的先進設備、技術和管理,按照國際相關標准及中國壓力容器現行規范和標准進行深冷設備的生產製造,為國內及亞洲地區的客戶提供高品質的焊接絕熱氣瓶、真空絕熱管道、大型深冷貯罐、低溫液體槽車等各種深冷設備,
查特中國目前擁有AR2,CR2,DR2等設計許可證及製造許可證,並已獲得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SME鍋爐壓力容器規范產品U和U2鋼印標志授權。
查特在華公司:查特深冷工程系統(常州)有限公司、查特中汽深冷特種車(常州)有限公司。能生產提供全套的液化天然氣(LNG)設備及工業氣體設備。
液化天然氣(LNG)加氣站
低溫液體運輸槽車:液化天然氣運輸槽車、工業氣體運輸槽車
各種規格的低溫儲罐、車用LNG燃料箱
『柒』 介紹下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並沒有準確定義,不同的經濟學家也對資本主義有不同的定義,一般而言資本主義指的是一種經濟學或經濟社會學的制度,在這樣的制度下絕大部分的生產資料都歸私人所有,並藉著僱傭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在這種制度里,商品和服務藉助貨幣在自由市場里流通。投資的決定由私人進行,生產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業控制並互相競爭,依照各自的利益採取行動。
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對資本主義的定義是「提供人類需求的產業是由企業方式所達成的」這么一種社會制度。在1920年他又提出了一個更廣泛的定義,這個定義包括了馬克思所說的「上古」時期的商業和高利貸資本,以及藉由機會所製造的利潤(例如投機)—而不只是直接的商業行為。
一些人認為稱呼現代主要的產業經濟為「資本主義」是不正確的,因為這些經濟體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政府幹預。舉例而言,很多人認為美國的市場與真正的「自由」仍相差一段距離,也因此稱之為混合經濟較為正確。不過一些人仍然認為美國的經濟是資本主義,而英國的經濟才是「混合經濟」,又或者香港的經濟是資本主義而美國的經濟是混合經濟等等,這取決於他們對於那些地區的經濟自由度的看法。
經濟和商業歷史學家Robert Hessen說:「徹底的自由經濟(真正的自由放任)從來沒有存在過,但政府權力對經濟活動的控制自從18世紀以來便急遽升高,尤其是在經濟大恐慌之後……今天的美國,昔日曾是資本主義的堡壘,但實際上是一個「混合經濟」,政府在沒有透明或一致的原則下對經濟實行補助或限制。」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經濟學家也採取類似的定義,他們認為大多數現在的經濟體制都是偏差的資本主義—有時候被稱為裙帶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同樣的,一些人使用「自由放任資本主義」一詞來區分「普通的資本主義」,認為兩者存在差異。一些人則認為「自由放任資本主義」一詞是不必要的,因為一般對於資本主義的定義便已經清楚表明必須有「自由市場」貿易的存在。
許多馬克思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綠色組織、和反全球化者則主張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由資本家階級擔任統治階級的社會,這些統治階級並不會扮演保護自由市場的角色,反而會優先保護那些資本的所有人和公司。諾姆·喬姆斯基主張:「資本主義根本沒有存在過。如果有,也早已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消失了。」自由意志主義者和其他自由市場的支持者也可能會認同這種觀點。不過,即使在18世紀的美國,生產和銷售產品同樣被政府部門所管制,而且政府也對農業進行補貼,經濟的干預也持續在19世紀進行。
世界體系理論的支持者則認為全球已經結合為一個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即使是社會主義的國家(如古巴)也都與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合作。
主流的經濟學家們也有一部分人認為目前的經濟體制已經脫離早期的「資本主義」形式,但一部分人也認為一些現代的經濟仍可以被稱為「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於封建社會內部。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解體使資本主義的要素得到解放。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例如威尼斯)已經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但是資本主義時代是從16世紀才開始的。在封建社會末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封建社會自然經濟的解體,引起小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資本的原始積累加速了這種分化,造成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條件是:一方面,產生大批失去生產資料而不得不出賣自己勞動力的無產者;另一方面,巨額的貨幣和生產資料集中在少數人手裡轉化為資本。所謂資本原始積累,就是強制地使勞動者同他們的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而對農民土地的剝奪是全部過程的基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被破壞,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從而既給資本主義造成了勞動力市場,又給它造成了商品市場。剝奪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歷史在不同國家帶有不同的特點,經歷不同的階段。勞動力轉化為商品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標志著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也標志著對勞動者的剝削形式的變換,即由封建剝削變成資本主義剝削。資本原始積累還包括對殖民地的侵佔和掠奪,以及其他利用國家權力的暴力手段。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權、等級制度和人身依附是相矛盾的。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政治力量不斷壯大,為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准備了條件。荷蘭在16世紀末,英國在17世紀中葉,法國在18世紀末,德國及其他一些國家在19世紀中葉,先後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變革了封建制度,從而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取代封建的生產方式掃清了道路。
資本主義制度是經過工業革命,由工場手工業過渡到機器大工業以後最終確立的。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以及隨之而來的殖民地的開拓,使銷售市場擴大了許多倍,加速了手工業向工場手工業的轉化。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由於在工場內部實行勞動分工,比資本主義初期實行簡單協作的手工業,大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到18世紀,在英國等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裡,國內市場與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大,越來越同工場手工業的狹隘的技術基礎發生矛盾。資本家為了在競爭中獲取更多的利潤,要求進一步改進生產技術。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誕生的機器大工業,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物質技術基礎已經建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成為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的階級結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於生產,促進了生產力迅速發展,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擴展到一切生產部門,同時也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抗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在各個國傢具有共同的規律並帶來類似的後果,但是各個國家由於具體的歷史條件不同,也具有各自的特點。
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所有制之間的矛盾還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的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簡單商品生產已經包含著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萌芽,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把這種無政府狀態推向極端。大工業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使資本家之間的斗爭具有普遍性和空前激烈性。資本家為了佔有更多的剩餘價值,同時也在競爭規律的支配下,竭力應用科學技術的成果,不斷改進機器,加強自己企業中社會化生產所具有的組織性,其結果是不斷加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資本主義大工業巨大的擴張遇到了資本主義佔有所造成的市場相對狹小的限制,社會化生產所必需的客觀比例遇到了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破壞,沖突便成為不可避免。1825年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地爆發,就是這種沖突的突出表現。在危機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部機構在自己創造的生產力的壓力下失靈了。周期性經濟危機表明,社會生產力以日益增長的威力要求擺脫它作為資本的那種屬性,要求在事實上承認它作為社會生產力的性質。生產力的這種反抗,迫使資本家階級不得不在資本關系內部可能的限度內,部分地承認生產力的社會性質。由資本集中而產生的股份公司、壟斷組織以及國家佔有就是這種趨勢的表現。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它的最高階段,即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帝國主義)。
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徵
經濟上,以私營經濟為主,沒有政府幹預或者政府幹預很少。政治上,資產階級政黨掌權,或實行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制度。
基本特徵
一,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富裕,鼓勵自由的市場經濟,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盡量少。
二,商品生產發展到很高的階段,成為社會生產普遍的和統治的形式,勞動力變成了商品。
三,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用僱傭勞動的方式剝削工人階級,生產的目的是創造利潤(用馬克思的表達式:生產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四,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 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兩大階段——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
五,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統治形式相適應,資本主義以前的各種上層建築被資產階級的上層建築所代替,產生了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權、法律制度和思想體系,形成包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與它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社會制度。
根據馬克思所說,資本主義是以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和剝削僱傭勞動為基礎的社會制度。
資本主義的標志之一:經濟自由度指數
在經濟研究上有時也會使用頗具爭議性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兩個最著名的指數之一是由華爾街日報和美國傳統基金會所發布的,另一個是由加拿大的弗雷澤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所發布的。兩個指數都試圖測量每個國家的經濟自由度,主要是以法規、政府幹預程度、私人財產權利、和貿易自由為主。經濟自由度指數將「經濟自由」定義為「人民對於產品和服務的生產、銷售、和消費不受政府的強迫和約束」(這也被稱為自由放任)。
他們以一些獨立組織如聯合國的資料來計算每個國家在不同項目上的分數,例如政府規模、稅賦比率、財產權利的安全性、自由貿易的程度、以及市場管制的程度。許多發布的資料也被其他獨立的智囊機構用作研究資本主義與貧窮之間的關系。弗雷澤研究所主張實行資本主義越徹底的國家有著更高的國民所得、最貧窮的10%人口也有更高的所得、更高的平均壽命、更高的識字率、更低的嬰兒必死率、更多使用水資源的機會、和較少的腐敗現象。而資本主義國家和非資本主義國家間最貧窮的10%人口所佔有的總收入比率也是相同的。一些人則強調資本主義里信用制度的重要性,尤其是小額貸款所發揮的功能。
贊同資本主義的政治意識形態
贊同資本主義的政治意識形態包括以下:
自由意志主義與古典自由主義一致,強調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和將國家的干預最小化。小政府主義的自由意志主義者認為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唯一角色是保護參與者的權利和防止暴力、偷竊和諸如污染之類的破壞。
自由主義由於這一詞被廣泛的應用,並非每一個「自由主義」的政黨都支持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不過,絕大多數的自由主義政黨在20世紀里都將維持資本主義作為主要目標,並且將自由貿易作為主要的經濟計劃。
保守主義根據各國的不同情況而有所差異。在西方國家,保守主義通常贊同保持當前的資本主義制度。但是很多在政治上自稱為保守主義的人在經濟上被稱作重商主義。
客觀主義,艾茵·蘭德所主張的一種哲學理論,主張在個人的道德上,資本主義是唯一道德的經濟體制,因為如果沒有不可剝奪的、理性的自由人,資本主義是不可能存在的。
一些意識形態認為,資本主義實際上是一種混合的經濟形式,包括資本主義和國營因素。
重商主義贊同在國內建立一個幾乎完全自由的市場,但是建議國家繼續介入到保護國內商業和工業中以反對外國競爭。
社會民主主義和社會自由主義支持廣泛的政府法規和部分的政府介入。在經濟問題上,社會民主主義者介於社會主義和古典自由主義者之間。他們認為政府有需要規范就業、貿易和勞力,有時也同意國有化一些特定的行業。(參見福利國家、政治自由主義)
分產主義(distributism)希望一個擁有私人財產的經濟,並且幾乎所有人平分這些財富。這可以在一個以農業為主國家的發生。在這種經濟中,法律會限制合並以阻止更大的實體的產生。分產主義者贊同通過基層努力和合作來達到這個目標而不是國家的法規。
法西斯主義認為,資本主義應該是私人企業與政府緊密勾結,由政府控制生產工具並全盤主導經濟計劃,強調消除失業率和通貨膨脹。
反對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
反對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主要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這些意識形態贊同共同協作的經濟:
社會主義贊同在社會民主下更大范圍的國家控制。資本主義的一些領域或私有制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可以被保持在特定的部門中,但是工業和勞力則受到國家的控制以使得大部分的平民受益。
共產主義進一步要求由政府或社會控制生產,並主張以民主的或革命的方式推翻資本主義體制,將生產工具公有化。共產主義者把社會主義看作是建立沒有國家和沒有階級的經濟形式的階段之一。
未來的資本主義
在自由市場的概念上,許多人認為較少的稅賦、較小的政府規模、和較少的政府管制是越偏向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制。如果以政府的支出為計算政府規模的標准,那麼在過去一個世紀里,西方國家的政府都經歷了巨大的規模擴張。美國政府的支出在過去一個世紀里從佔GDP的3-4%持續躍升至33%,直到1983年裡根總統在任時才停止增長。16個工業國家的平均政府支出從佔GDP的8%躍升至45%。在美國,政府的非國防支出從1945年的11.5%提升至1983年的30%,並從那時開始一直維持穩定直到2003年(一些計算將國防支出排除在政府支出之外)。管制的法規也越來越多。因此,有人認為資本主義的程度在西方國家是顯著下降的。不過,自從1983年美國的非國防支出穩定化後,一些人經濟學家佛利民也表達希望這種趨勢能夠逆轉,朝向更資本主義的方向。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前主席格林斯潘在2005年的一場演講中說道他相信「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在歷經凱恩斯主義所帶來的長期管制後,已經藉由商業的撤銷管制而逐漸恢復了。
其中一種解釋是西方國家已經逐漸避免管制各種市場失靈如污染、健保醫療、失業、財富不均、和教育。不過,支持較少國家管制的人,例如自由意志主義者、新自由主義者、和經濟保守主義者,仍然會主張有政府管制限制了經濟上的競爭、稅賦流至了擁有最多政治影響力的特殊利益團體、政府辦事效率沒有私營機構高、以及市場失靈是由政府管制所造成的—例如最低工資、公共學校等等。
我們堅信,社會主義必將戰勝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必將被社會主義所取代!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為在地球上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而努力奮斗!!
『捌』 趙嘉誠姓名打分
N個 第一位:比爾·蓋茨年齡:44歲 國籍:美國 學歷:大學 婚姻狀況:已婚,2個孩子 個人資產:600億美元 盡管微軟股票下跌 45%,他仍然是世界上最富的人。在反壟斷審判過程中,他作為公司的創辦人之一,漸漸從公眾的注意中心隱退,把總裁的職位移交給了史蒂文·巴爾默(3teven Ballmer),宣布自己是首席軟體設計師。面對公司被拆分的前景,他一直在就微軟一案進行辯論,爭取公眾的支持。他還因為慈善捐助和比爾·瑪林達與蓋茨基金而吸引了更多的公眾目光。比爾.蓋茨預言:超過他的下一個世界首富必定出自基因領域。在中國,生物醫葯業這個被公認為21世紀最有前途的產業,也正以新興貴族的姿態異軍突起。 第二位:拉里·埃里森年齡:55歲國籍:美國學歷:大學婚姻狀況:單身,有2個孩子 個人資產:470億美元 作為甲骨文公司創辦者,他毫不誨言對競爭對手的憎惡:「微軟最大的問題在於它失去了互聯網,並且生產了一系列錯誤的產品。」是否很不謙虛?這還沒有提甲骨文去年一年之內股票就上漲了500%以上。他以喜歡玩冒險而昂貴的游戲聞名,但是美國的消費者是不會讓他進口一架俄式米格飛機的。第三位:沃倫·巴菲特年齡:69歲國籍:美國學歷: N/A 婚姻狀況:已婚,有3個孩子 個人資產:280億美元。作為Berkshire Hathaway的董事長,他給自己的表現的打分是「D」。「這是我任期內的最差表現」。他把新經濟的股票,轉入可口可樂、吉列這類的藍籌股。結果,凈值每股上升0.05,價格每股下跌22銑預計下一個10年、他會轉入S&P,但他承認:「在那個指數上 占巨大的優勢,是過去的事了。」 第四位:保羅·艾倫年齡:47歲 國籍:美國 學歷 N/A 家庭狀況:沒有孩子 個人資產:280億美元 微軟的創立者之一,他賣了大量的微軟股票用來給他的「線上世界」投資。「線上世界」是數十個剛剛起步和正處於初期的公司,以及已經建立起來的冒險項目,如查特通訊公司。他的星星之火已經燎原,現在已經投資了資金達140億美元的14個項目。 近期動向:為通訊服務公司RCN投資16.5億美元;關閉貼D研究中心,這個花了l億美元的機構8年來沒有一項重大的技術革新。 第五位:阿爾蘇王子年齡:43歲國籍:沙烏地阿拉伯學歷: SyracusG大學婚姻狀況:已婚,兩個孩子個人資產:200億美元他是歐洲和美國藍籌股熱情和令人吃驚的投資者。他購買股票的典型方式是當股票下跌但不是「出局」時購買。 最近動向:得益於納斯達克服市4月份的潰敗,將20億元投向了科技和消費類股票。賣出10億美元花旗銀行的股票,但花旗銀行的股票仍然占據著他所擁有的股票的大頭,價值84億美元。趣聞:在沙烏地沙漠遊玩,帶著隨從和大屏幕電視,為了收看CNBC。 第六位:特奧和卡爾·阿爾布雷希特國籍:德國學歷: N/A 家庭狀況:沒有孩子資產:200億美元他們是隱居的、但是非常成功的零售商。他們的詭計多端的折價商店Aldi百貨公司,去年營利了260億。3400家商場所佔據的地盤,已經使他成為德國最大的「地主」之一。 最近動向:擴大在英聯邦的運營,進軍澳大利亞。第七位:羅伯森·沃爾頓年齡:55歲國籍:美國學歷:哥倫比亞法學院畢業 婚姻狀況:已婚,有5個孩子個人資產:200億 羅伯森終於把沃爾瑪(wal-Hart)轉入了電子商務的競賽之中,今年1月建起了wal-Mart網站。這位零售商還與美國在線公司簽了市場合同。羅伯森是其父山姆所創立的折價商場的主席,但是,1650億營業額的日常經營和4000家零售商店則由新上任的首席執行官李·司各特負責。第八位:孫正義年齡:45歲國籍:日本學歷:大學個人資產:l94億美元 作為甲骨文公司創辦者,他毫不誨言對競爭對手的憎惡:「微軟最大的問題在於它失去了互聯網,並且生產了一系列錯誤的產品。」是否很不謙虛?這還沒有提甲骨文去年一年之內股票就上漲了500%以上。他以喜歡玩冒險而昂貴的游戲聞名,但是美國的消費者是不會讓他進口一架俄式米格飛機的。 第九位:邁克爾.戴爾姓名: 邁克爾.戴爾 英文名: Michael Dell 出生: 1965 學歷: 德州大學肄業 所創公司: 戴爾公司 個人資產:178億美元 PC銷售領地,Dell以直銷異軍突起,年輕的邁克爾·戴爾(Michael Dell)使出這招兒並非心血
『玖』 查特深冷工程系統公司待遇怎麼樣
中美合資企業福利待遇不錯, 公司為員工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實行雙休制度,並按國家規定交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五險一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