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外匯 > 外匯風險的構成因素

外匯風險的構成因素

發布時間:2021-12-03 08:40:40

A. 外匯構成的三要素

構成外匯風險的三要素為:本幣、外幣、時間。 想學習外匯知識,可以上「外匯聯盟」網站了解。

B. 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主要受哪些因素影響

各國政府管理和經營外匯儲備,一般都遵循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三個原則。
安全性是指外匯儲備應存放在政治穩定、經濟實力強的國家和信譽高的銀行,並時刻注意這些國家和銀行的政治和經營動向;要選擇風險小、幣值相對穩定的幣種,並密切注視這些貨幣發行國的國際收支和經濟狀況,預測匯率的走勢,及時調整幣種結構,減少匯率和利率風險;還要投資於比較安全的信用工具,如信譽高的國家債券,或由國家擔保的機構債券等。
流動性是指保證外匯儲備能隨時兌現和用於支付,並做到以最低成本實現兌付。各國在安排外匯資產時,應根據本國對一定時間內外匯收支狀況的預測,並考慮應付突發事件,合理安排投資的期限組合。現金和國庫券流動性較強,其次是中期國庫券、長期公債。
盈利性是指在保證安全和流動的前提下,通過對市場走勢的分析預測,確定科學的投資組合,抓住市場機會,進行資產投資和交易,使儲備資產增值。
但是,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三者不可能完全兼得。一般高風險才能有高收益,盈利大的資產必然安全性差,而安全性、流動性強的資產必然盈利低。所以,各國在經營外匯儲備時,往往各有側重。比如富國多重視流動性,以隨時干預外匯市場或用於對外支付,小國和資源貧乏國家多看重價值增值和財富積累。一般來說,應盡可能兼顧這三項原則,採用投資組合的策略,「不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實行外匯儲備的多元化經營,降低風險,實現增值。

C. 國際貿易風險的種類有哪些以及各自的特點和基本內容

將國際貿易風險從風險的不同角度進行了分類,如從本身性質角度,分為靜態風險和動態風險;從產生原因角度,分為自然風險、社會風險和經營風險;從表現形態角度,分為有形風險和無形風險;從作用強度角度,分為高度風險、中度風險和低度風險。等等。

還有人將國際貿易風險分為國家性風險、市場性風險和欺詐性風險三個大類;也有從市場風險角度進行深入分類的:國際市場區域選擇與進入時機風險、價格波動風險、匯率波動風險、政治局勢風險。針對出口業務的經營風險,一般認為應分為:交貨風險、收匯風險、付款風險、市場風險、國內客戶資信風險、國外客戶資信風險等六類。

國際貿易風險應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對國際貿易風險進行劃分。從宏觀層面看,國際貿易風險應包括本國和目標市場國家的政治風險、社會風險、政策風險、經濟風險、技術風險和文化風險,即營銷環境中PEST結構化的風險。從微觀層面看,國際貿易風險則應包括企業經營戰略和經營策略方面的風險,後者最為常見,如合同風險、運輸風險、結算風險、價格風險等。

對國際貿易風險的管理
1、識別國際貿易風險。首先要通過國際貿易中的風險分析和因素分解,將國際貿易中復雜的現象分解成為構成風險影響的一系列要素,並找出這些要素對國際貿易帶來的風險大小。在識別國際貿易風險過程中常用的方法有故障樹、決策樹等,還可以採用德菲爾法、專家會議法、情景分析法等。

2、度量國際貿易風險。首先使用概率來度量風險可能性,其次度量風險後果的嚴重程度。當然風險發生的概率主要是靠主觀估計來確定的。

3、制定應對措施。國際貿易風險的識別和度量的目的就是為制定應對措施服務的,因此在對國際貿易風險進行識別和度量後,要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和客觀條件,制定應對措施。在制定應對措施的過程中,通常採用效用理論、雙因素集成控制方法與多目標決策等方法,還要用到成本效益分析等經濟分析法。

4、控制國際貿易風險。國際貿易風險控制工作應根據市場和業務的發展與變化的情況,不斷重新對風險進行識別和度量,不斷尋找、發現和更新風險應對措施,以保證業務的順利進行和不斷發展擴大.

D. 外匯風險高嗎種類有哪些

根據外匯風險的作用對象和表現形式,目前學術界一般把外匯風險分為三類:交易風險、折算風險和經濟風險。
1.交易風險(transaction risk)
交易風險也稱交易結算風險,是指運用外幣進行計價收付的交易中,經濟主體因外匯匯率變動而蒙受損失的可能性。它是一種流量風險。
交易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商品、勞務的進出口交易中,從合同的簽訂到貨款結算的這一期間,外匯匯率變化所產生的風險。
(2)在以外幣計價的國際信貸中,債權債務未清償之前存在的風險。
(3)外匯銀行在外匯買賣中持有外匯頭寸的多頭或空頭,也會因匯率變動而遭受風險。
2.折算風險(translation risk)
折算風險又稱會計風險(accounting risk),是指經濟主體對資產負債表進行會計處理的過程中,因匯率變動而引起海外資產和負債價值的變化而產生的風險。它是一種存量風險。
同一般的企業相比,跨國公司的海外分公司或子公司所面臨的折算風險更為復雜。一方面,當它們以東道國的貨幣入賬和編制會計報表時,需要將所使用的外幣轉換成東道國的貨幣,面臨折算風險;另一方面,當它們向總公司或母公司上報會計報表時,又要將東道國的貨幣折算成總公司或母公司所在國的貨幣,同樣面臨折算風險。
折算風險主要有三類表現方式:存量折算風險、固定資產折算風險和長期債務折算風險。風險的大小與折算方式也有一定的關系,歷史上西方各國曾先後出現過四種折算方法。
(1)流動/非流動折演算法。該方法將跨國公司的海外分支機構的資產負債劃分為流動資產、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資產、非流動負債。根據該方法,在編制資產負債表時,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按編表時的現行匯率折算,面臨折算風險;非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負債則按原始匯率折算,無折算風險。
(2)貨幣/非貨幣折演算法。該方法將海外分支機構的資產負債劃分為貨幣性資產負債和非貨幣性資產負債。其中,所有金融資產和負債均為貨幣性資產負債,按現行匯率來折算,面臨折算風險,只有真實資產屬於非貨幣資產負債,按照原始匯率來折算,沒有折算風險。
(3)時態法。該方法為貨幣/非貨幣折演算法的變形,只是對真實資產作了更真實的處理:如果真實資產以現行市場價格表示,則按現行匯率計算,面臨折算風險;如果真實資產按原始成本表示,則按原始匯率折算,沒有折算風險。當全部真實資產均按原始成本表示時,時態法與貨幣/非貨幣法完全一致。
(4)現行匯率法。該方法將跨國公司的海外分支機構的全部資產和全部負債均按現行匯率來折算,這樣一來,海外分支機構的所有資產負債項目,都將面臨折算風險。目前,該方法已成為美國公認的會計習慣做法,並逐漸為西方其他各國所採納。
3.經濟風險
經濟風險(economic risk)又稱經營風險(operatingrisk),是指意料之外的匯率波動引起公司或企業未來一定期間的收益或現金流量變化的一種潛在風險。在這里,收益是指稅後利潤,現金流量(cash flow)指收益加上折舊。經濟風險可包括真實資產風險、金融資產風險和營業收入風險三方面,其大小主要取決於匯率變動對生產成本、銷售價格以及產銷數量的影響程度。例如,一國貨幣貶值可能是的出口貨物的外幣價格下降從而刺激出口,也可能使得使用的進口原材料的本幣成本提高而減少供給,此外,匯率變動對價格和數量的影響可能無法馬上體現,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著企業收益變化幅度的大小。
與交易風險不同,經濟風險側重於企業的全局,從企業的整體預測將來一定時間內發生的現金流量變化。因此,經濟風險來源不是會計程序,而是經濟分析。經濟風險的避免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預測能力的高低。預測的准確程度直接影響企業在生產、銷售和融資等方面的戰略決策。此外,折算風險和交易風險的影響是一次性的,而經濟風險的影響是長期的,它不僅影響企業在國內的經濟行為與效益,而且直接影響企業在海外的經營效果和投資收益。因此,經濟風險一般被認為是三種外匯風險中最重要的。但是由於經濟風險跨度較長,對其測量存在著很大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要准確計量企業的經濟風險存在很大的難度,所以企業的經營者通常更重視對交易風險和折算風險的管理。
雖然交易風險、折算風險與經濟風險都是由於未預期的匯率變動引起的企業或個人外匯資產或負債在價值上的變動,但它們的側重點各有不同。
(1)從損益結果的計量上看,交易風險可以從會計程序中體現,使用一個明確的具體數字表示,可以從單筆獨立的交易、也可以從子公司或母公司經營的角度來測量其損益結果,具有客觀性和靜態性的特點。而經濟風險的測量需要經濟分析,從企業整體經濟上預測、規劃和分析,設計企業財務、生產、價格、市場等各方面,因而帶有一定的動態性和主觀性。
(2)從測量時間來看,交易風險與折算風險的損益結果,只突出了企業過去已經發生交易在某一時間點的外匯風險的受險程度;而經濟風險則要測量將來某一時間段出現的外匯風險。不同的時間段的匯率波動,對各期的現金流量、經濟風險受險程度以及企業資產價值的變動將產生不同的影響。
[編輯]外匯風險的構成要素
企業在國際經濟活動中,一方面經常要使用外幣進行收付,因而會發生外幣與本幣(或兩種外幣)之間的實際兌換。由於從交易的達成到賬款的實際收付以及借貸本息的最後償付均有一段期限,兌換時如果匯率在這一期限內發生不利於企業的變化,則企業將單位外幣兌換成本幣(或兩種外幣間兌換)的收入就會減少,或以本幣兌換單位外幣的成本就會增加,於是產生了交易風險和經濟風險;另一方面由於本幣是衡量企業經濟效益的共同指標,因此即使企業的外幣收付不與本幣或另一外幣發生實際兌換,也需要在賬面上將外幣折算成本幣,以考核企業的經營成果,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匯率發生波動,單位外幣折算成本幣的賬面余額也會發生變化,於是產生了折算風險。
由此可見,外匯風險包含三個要素:本幣、外幣和時間。只要企業在經營活動中以外幣計價結算,且存在時間間隔,就會產生外匯風險。一般來說,未清償的外幣債權債務余額越大,間隔時間越長,外匯風險就越大。在浮動匯率制下,由於匯率的波動更頻繁及劇烈,又沒有波動幅度的限制,因此企業面臨的外匯風險比在固定匯率下更經常、更明顯、更難以預測。由於外匯風險由本外幣和時間構成,且缺一不可,因此防範外匯風險的基本思路有二:一是防範由外幣因素引起的風險,其方法或不以外幣計價結算,徹底清除外匯風險;或使用同一外幣表示的流量相反的資金數額相等;或通過選擇計價結算的外幣種類,以消除或減少外匯風險。二是防範時間因素引起的外匯風險,其方法或把將來外幣與另一貨幣之間的兌換提前到現在進行,徹底清除外匯風險;或根據對匯率走勢的預測,適當調整將來外幣首付的時間,以減少外匯風險。
[編輯]外匯風險的特徵
外匯風險具有或然性、不確定性和相對性三大特性。外匯風險的或然性是指外匯風險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不具有必然性;外匯風險的不確定性是指外匯風險給持有外匯或有外匯需求的經濟實體帶來的可能是損失也可能是盈利,它取決於在匯率變動時經濟實體是債權地位還是債務地位;外匯風險的相對性是指外匯風險給一方帶來的是損失,給另一方帶來的必然是盈利。
[編輯]匯率風險及其主要表現
1973年布雷頓森林固定匯率體系崩潰,特別是1976年牙買加協議正式承認浮動匯率制合法性以來,控制在一定波動范圍的固定匯率制隨之解體。目前,世界各國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制,美元、日元、馬克、英鎊等主要貨幣之間的比價時刻都處在劇烈的上下起浮變動之中,至使國際間債權債務的決算由於匯率的變動而事先難以掌握,從而產生了匯率風險。我國也處在一個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國際貨幣體系之中,匯率風險仍然嚴重地影響著我國的國際收支平衡和企業的經濟收益,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在我國對外資迅速發展的今天,這種影響尤為突出。
由於國際分工的存在,國與國之間貿易和金融往來便成為必然,並且成為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外匯匯率的波動,會給從事國際貿易者和投資者帶來巨大的風險,這種風險稱之為匯率風險它表現在兩個方面:貿易性匯率風險和金融性匯率風險。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商品和勞務的價格一般是用外匯或國際貨幣來計價。目前大約70%的國家用美元來計價。但在實行浮動匯率制的今天,由於匯率的頻繁波動,生產者和經營者在進行國際貿易活動時,就難以估算費用和盈利。由此產生的風險稱之為貿易性風險。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借貸的都是外匯,如果借貸的外匯匯率上升,借款人就會遭受巨大損失,匯率的劇烈變化甚至可以吞噬大企業,外匯匯率的波動還直接影響一國外匯儲備價值的增減,從而給各國央行在管理上帶來巨大風險和國難。此種匯率風險稱為金融性匯率風險。
[編輯]影響匯率波動的因素
影響匯率波動的最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種:
第一,國際收支及外匯儲備。所謂國際收支就是一個國家的貨幣收入總額與付給其它國家的貨幣支出總額的對比。如果貨幣收人總額大於支出總額,便會出現國際收支順差,反之,則是國際收支逆差。國際收支狀況對一國匯率的變動能產生直接的影響。發生國際收支順差,會使該國貨幣對外匯率上升,反之,該國貨幣匯率下跌;
第二,利率。利率作為一國借貸狀況的基本反映,對匯率波動起決定性作用。利率水平直接對國際間的資本流動產生影響,高利率國家發生資本流入,低利率國家則發生資本外流,資本流動會造成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從而對外匯匯率的波動產生影響。一般而言,一國利率提高,將導致該國貨幣升值,反之,該國貨幣貶值;
第三,通貨膨脹。一般而言,通貨膨脹會導致本國貨幣匯率下跌,通貨膨脹的緩解會使匯率上浮。通貨膨脹影吶本幣的價值和購買力,會引發出口商品竟爭力減弱、進口商品增加,還會引發對外匯市場產生心理影響,削弱本幣在國際市場上的信用地位。這三方面的影響都會導致本幣貶值;
第四,政治局勢。一國及國際間的政治局勢的變化,都會對外匯市場產生影響。政治局勢的變化一般包括政治沖突、軍事沖突、選舉和政權更迭等,這些政治因素對匯率的影響有時很大,但影響時限一般都很短。

E. 影響遠期外匯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遠期匯率的決定,事實上就是指遠期升水、貼水受制於什麼因素。

決定遠期匯率是升水還是貼水的主要因素,是兩國之間的利率差異,並且升水、貼水大致與兩國之間的利差保持平衡。也就是說,兩種交易貨幣短期投資利率的差額是構成兩種貨幣的遠期升水、貼水的基礎。

一般來說,利率、升水或貼水有如下關系:利率高的貨幣的遠期匯率表現為貼水,利率低的貨幣的遠期匯率表現為升水。

計算升貼水的公式為:升貼水=即期匯率×兩地利差×(月數/12)。

(5)外匯風險的構成因素擴展閱讀:

主要作用

1、進出口商預先買進或賣出期匯,以避免匯率變動風險。

匯率變動是經常性的,在商品貿易往來中,時間越長,由匯率變動所帶來的風險也就越大,而進出口商從簽訂買賣合同到交貨、付款又往往需要相當長時間(通常達30天~90天,有的更長),因此,有可能因匯率變動而遭受損失。

進出口商為避免匯率波動所帶來的風險,就想盡辦法在收取或支付款項時,按成交時的匯率辦理交割。

2、外匯銀行為了平衡其遠期外匯持有額而交易。

遠期外匯持有額就是外匯頭寸(foreign exchange position)。進出口商為避免外匯風險而進行期匯交易,實質上就是把匯率變動的風險轉嫁給外匯銀行。

外匯銀行之所以有風險,是因為它在與客戶進行了多種交易以後,會產生一天的外匯"綜合持有額"或總頭寸(overall position),在這當中難免會出現期匯和現匯的超買或超賣現象。這樣,外匯銀行就處於匯率變動的風險之中。

為此,外匯銀行就設法把它的外匯頭寸予以平衡,即要對不同期限不同貨幣頭寸的餘缺進行拋售或補進,由此求得期匯頭寸的平衡。

F. 影響匯率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匯率的因素:

(1)國際收支。

(2)通貨膨脹率。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通貨膨脹,專如果本國通屬貨膨脹率相對於外國高,則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外匯匯率上升。

(3)利率。利率水平對於外匯匯率的影響是通過不同國家的利率水平的不同,促使短期資金流動導致外匯需求變動。

(4)經濟增長率。如果一國為高經濟增長率,則該國貨幣匯率高。

(5)財政赤字。如果一國的財政預算出現巨額赤字,則其貨幣匯率將下降。

(6)外匯儲備。如果一國外匯儲備高,則該國貨幣匯率將升高。

(7) 投資者的心理預期。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8)各國匯率政策的影響。

(6)外匯風險的構成因素擴展閱讀

匯率是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或比價,或者說是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匯率變動對一國進出口貿易有著直接的調節作用。

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即讓匯率下降,會起到促進出口、限制進口的作用;反之,本國貨幣對外升值,即匯率上升,則起到限制出口、增加進口的作用。

G. 外匯風險的構成因素,防範與管理

外匯風險可能帶來兩種結果,或是得利益,或是遭受風險。對於企業來說,只要經營或融資中涉及到外幣業務,這種風險就會存在。匯率風險在理論上一般分為交易風險、會計風險和經濟風險。外匯風險的構成因素有三個—本幣、外幣和時間,這構成了時間風險和價值風險。在確定的時間內,本幣和外幣存在折算比率,就會有風險。一般意義上說,一筆應收外匯或應付外匯賬款的時間對匯率風險的大小具有直接影響。時間越長,匯率波動的可能性就越大,匯率風險也就相對較大。
為了防範匯率風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金融機構無論從經營能力,還是從提供金融品種上均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隨著我國外匯管理制度的不斷改革,在為企業防範匯率風險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如果進出口企業能夠結合自身的財務條件和經營策略,認真地加以利用,就可以有效地化解匯率方面的影響。

一、 優化貨幣組合的方法

通常情況下,在出口貿易中,應當選擇「硬幣」或具有上浮趨勢的貨幣作為計價貨幣;在進口貿易中,應當選擇「軟幣」或具有下浮趨勢的貨幣作為計價貨幣。在金額較大的進出口合同中,為了緩沖匯率的急升急降,應當採用多種貨幣組合來計價,通常我們稱之為「一攬子計價法」。在選擇的貨幣組合中,可以採用「硬幣」和「軟幣」組合的方法,使升值的貨幣所帶來的收益用以抵消貶值的貨幣所帶來的損失。如果在交易中對方堅持選擇貨幣,可以通過協商,使買賣雙方互不吃虧。

二、提前收付或延期收付

進出口合同生效後,企業應當密切跟蹤預期應收、應付貨幣對本幣的匯率變化,一旦發現匯率出現較為劇烈的升降變化時,可以通過對應收、應付賬款更改收付時間來加以規避。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對方不同意,可以通過一定金額的折扣來作出讓步,這樣就可以減輕因匯率劇烈變化而將要受到的相應損失。

三、平衡法

是指在同一時期內,企業通過運籌創造出一個與存在風險的貨幣相同幣種、相同金額、相同期限的資金相反方向流動的情況,藉以消除外匯風險的方法。例如:ABC公司在三個月後有10萬美元的進口應付賬款,該公司根據匯率的變化情況,應當設法出口等額美元的貨物,使三個月後有一筆同等金額的美元收賬,以其抵消三個月後應付的貨款,從而消除外匯風險。當然,在通常情況下進出口企業的應收和應付的貨幣「完全平衡」是難以實現的。因此,要實現該項操作,還需要依賴於企業各部門間的密切配合。

四、調整合同價格

在出口業務中,如果出口商堅持以其本國貨幣作為計價貨幣,在匯率出現趨勢性下浮時,企業出口的匯率風險就會加大。為此,在賣方市場的情況下,出口商應當適當調高出口貨價,盡可能彌補預期收匯時可能出現的損失。

五、增加外匯保值條款

企業在進行交易談判時,可以根據匯率市場的情況,增加外幣保值條款。在實際業務中有三種類型:一是計價用「硬幣」,支付用「軟幣」,支付時按照計價貨幣與支付貨幣的現行牌價進行支付,以保證收入;二是計價和支付都使用「軟幣」,但簽訂合同時明確該貨幣與另一種「硬幣」的比價,如果實際支付時這一比價發生變化,則原貨價按照這一比價的變動幅度進行調整;三是確定匯率的「商定匯率」,如果實際支付時兩種貨幣的比價超過「商定匯率」的一定幅度時,則對原貨價進行調整。

六、簽定遠期外匯買賣合同

具有外匯債權或債務的企業,可以通過與銀行簽訂出賣或購買遠期外匯的合同,來抵消外匯風險。企業也可以通過向銀行借入一筆與其外匯收入相同金額、相同期限和相同幣種的貸款,以達到融通資金、防止外匯風險和改變風險時間的目的。

此外,在現行的外匯制度下,相當一部分進出口企業可以保留外匯存款賬戶,對此,企業應當十分關注匯率市場的變化,防止會計風險的發生。與此同時,企業也應當通過合法的運作使企業存有的外幣保持「硬幣」狀態,實現保值效益。

進出口企業可以通過合理運用以上介紹的方法,來減少和消除外匯風險及其潛在影響。有時還要幾種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是,風險控制是相對的,這與企業的各種基本條件、現實環境、業務能力等各種不同因素緊密相關。因此,企業應當靈活掌握與運用各種匯率風險防範措施,並且在反復的實際運用中,形成各自的特點,以期才能夠達到防範或減少匯率風險的效果。

H. 外匯風險的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你是想問炒外匯的風險嗎你這樣理解是錯誤的

閱讀全文

與外匯風險的構成因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證監會首批批准證券投資機構 瀏覽:928
趨勢投資利潤回吐 瀏覽:593
益民集團產業投資 瀏覽:398
平安綜合理財 瀏覽:461
不良貸款不良資產 瀏覽:307
如何用100萬來投資理財 瀏覽:793
縣域理財 瀏覽:425
理財王冠 瀏覽:623
理財客戶細分 瀏覽:16
st興業股票 瀏覽:136
怎麼購買印度基金 瀏覽:876
證券投資基金運作費用 瀏覽:84
企業如何通過基金融資 瀏覽:570
項目融資的結構 瀏覽:379
融資33 瀏覽:370
拆借信託 瀏覽:484
信託查詢平台 瀏覽:80
要約價格低於提示性 瀏覽:202
今日中國銀行匯率港幣兌人民幣匯率今日 瀏覽:312
北京富勤理財 瀏覽: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