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國際儲備的特點及管理方法有哪些
國際儲備(International Reserve))也稱「官方儲備」或「自由儲備」,是一國政府持有的,可以隨時用來平衡國回際收支差額、對答外進行國際支付、干預外匯市場的國際間可以接受的資產總額。
特點
1.外匯儲備的統計口徑作出重大調整。
2.外匯儲備在儲備資產結構中所佔比重較大。
3.外匯儲備在波動中呈遞增趨勢。
4.國際儲備主要來源於貿易順差和直接投資項目順差。
管理
1.中國國際儲備的總量管理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國際儲備瀕臨枯竭,嚴重不能滿足經濟運行對國際儲備的需要。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國際儲備一度減少,經過多年努力,目前中國國際儲備總量超過日本,達到1.9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位。但國際儲備也不宜過多。
2.中國國際儲備的結構管理
中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管理需要堅持三個原則:
(1)持儲備貨幣多樣化,以減少匯率變動可能帶來的損失。
(2)根據對外支付的需要確定該貨幣在儲備貨幣中的比重。
(3)隨時根據外匯市場的匯率運動趨勢調整儲備貨幣的幣種結構。
❷ 國際儲備與外匯儲備有什麼區別
國際抄儲備(international reserve)是指各國政府為了彌補國際收支赤字,保持匯率穩定,以及應付其他緊急支付的需要而持有的國際間普遍接受的所有流動資產的總稱。包括外匯儲備/黃金儲備/分配的特別提款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四部分.外匯儲備是國際儲備的一種類型,在國際儲備中,外匯儲備佔比最大,一般占總國際儲備的80%以上.
❸ 我國國際儲備有哪些特點
穩定、平抄衡、理性、有序。
關於2019年我國外匯市場形勢,用八個字總結或者評價,『穩定、平衡、理性、有序』。「穩定」主要表現為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上保持基本穩定。
「平衡」主要是指外匯市場供求呈現基本平衡,「理性」體現為外匯市場主體的跨境投融資和結售匯行為更加理性,「有序」主要是指外匯市場更加健康有序。
(3)我國的國際儲備和外匯儲備擴展閱讀:
國際儲備的影響因素
1、進口規模:由於國際儲備最基本的作用是彌補國際收支逆差,因而進口規模越大、佔用的外匯資金越多,發生逆差的可能性極數額也往往越大,就需要保持較多的國際儲備。另外,進口規模也是影響一國儲備下限——「經常儲備量」的決定因素。
2、貿易差額的波動幅度:儲備水平與貿易差額的波動幅度正相關。
3、外債的規模與期限結構:外債規模越大,短期需償還的外債越多,還本付息的壓力就越大,就越需要持有較多的國際儲備。
❹ 你認為我國目前的國際儲備規模是否合理為什麼
這個要看回答的角度:
有人從國際儲備應當滿足三個月進口需要外匯量的角度分析,得出結論:中國外匯儲備過多
有人從我國人均外匯儲備與發達國家比較的角度分析,得出結論:我國外匯儲備沒有出現過多的現象。
個人認為:
討論外匯規模的關鍵在於外匯作為央行資產,國家資產,如何保證它的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
❺ 我國近年國際儲備下降的原因
首先是外匯儲備中美元以外其它外匯對美元的貶值造成的。 第二是外匯儲備的資產的貶值。 第三是中國用匯增加的原因。 第四是穩定匯率的原因。 第五是資本的外逃,由於美元走強,人民幣貶值,個別投資者為資金保值,將錢轉出中國。
❻ 我國為什麼有大量的外匯儲備
因為中國出口量比較多,還有就是國家有硬性規定在國外賺的美元必須要換成人民幣。
❼ 我國的國際儲備特點,外匯儲備規模是否適用
國際儲備總共四類:黃金儲備,外匯儲備,會員國在IMF的儲備頭寸,特備提款權。
其中外匯儲備約佔95%。
我國外匯儲備以美元為主,數量龐大,且十分單一。而美元資產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美國的債券,流動性比較差。
以上是概括,具體可參閱下面課件第八章國際儲備
第一節 國際儲備的概念、構成和作用
第二節 國際儲備體系及其發展
第三節 國際儲備總量控制與結構管理
第四節 我國的國際儲備管理
http://210.34.5.16/interfinance/map/webmap.htm
第一節和第三節基本就是你問題的答案。
❽ 我國的國際儲備情況,並分析是否合理
我國國際儲備體系的發展具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1、國際儲備體系由不規范走內向規范,儲備資容產規模不斷增大,其中外匯儲備已列世界第二。
2、長期以來實行穩定的黃金儲備政策。我國黃金儲備的來源主要是依據國家黃金庫存的增長狀況以及對外經濟貿易發展的需要逐步調整的。1978年至
1980年我國的黃金儲備規模為1 280萬盎司,1981年至今,穩定在1
267萬盎司的水平上。1997年以來我國的黃金儲備規模有所上升。這種儲備政策基本上符合我國的國情。
3、外匯儲備構成發生了變化,外匯儲備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外匯儲備已成為我國國際儲備的絕對主體。
(1)我國外匯儲備構成的變化。長期以來,我國的外匯儲備由兩部分組成:
①國家外匯庫存。
②中國銀行外匯結存。
但從1992年開始,我國的外匯儲備不計中國銀行外匯結存這部分,從而使我國的外匯儲備構成發生了變化。
(2)1994年以後我國外匯儲備規模迅速擴大。
4、國際儲備來源多元化,但主要來自國際收支「雙順差」,即經常項目收支順差與資本項目收支順差。其中,外匯儲備主要來自經常項目順差
其實這些官方語言,經濟界完全不認同
❾ 我國國際儲備現狀的看法
當前我國外匯儲備並未明顯過剩2004年的實際外匯儲備額6099億美元與以上根據2004年度的有關數據測算出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相比,可以發現雖然要多些但並未明顯的過多。我們認為,考察我國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情況是否合理和正常必須放在整個國際環境下進行,單單考慮我國自身情況不可能得出全面的認識。1.近年來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出現了普遍快速增加的勢頭。二戰後初期,除美國外,幾乎所有國家都幾乎沒有外匯儲備,根本談不上滿足三個月進口量的儲備規模。隨著西歐各國和日本經濟恢復,全球外匯儲備開始逐步增長,到1960年,全球儲備資產(除去黃金儲備,下同)達到220.64億美元,剛好能滿足兩個月的進口,工業化國家持有153.01億美元,能滿足2.09個月的進口額,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發展中國家僅能滿足1.77個月。到1970年,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水平超過了工業化國家,上升到滿足2.36個月的進口量,而發達國家則微幅下降為2.05個月。到1990年,全球外匯儲備規模達到了滿足三個月進口量的規模,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能滿足4.25個月進口,發達國家為2.71個月。到1995年,全體發展中國家持有的外匯儲備量首次超過工業化國家,儲備規模為5.07個月進口額,工業化國家僅為2.53個月。到2003年底,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已能滿足8.52個月的進口,而工業化國家僅為2.98個月。整體上來看,自1960年以來,發達國家的外匯儲備規模在2-3個月進口量的規模,變化不大(如果不考慮日本在內,整個發達國家的外匯儲備水平是凈下降的);而全體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規模則從不到2個月進口水平,上升至能滿足近9個月的進口,規模增加了近5倍。2.橫向來看,我國的外匯儲備水平在高儲備國家中位置居中。從2004年末的外匯儲備來看,我國的外匯儲備能滿足13個月的進口,而日本是22個月,中國台灣省為17.3個月,俄羅斯為13個月,印度為16.5個月,韓國為10.5個月。從外匯儲備佔GDP的比重來看,我國為37%,日本為17.6%,俄羅斯為17.6%,印度為19.8%,韓國為29.2%,中國台灣省為79.2%,新加坡為120%。綜合來看,我國的外匯儲備水平在高儲備國家中居於中間位置,還不能說是嚴重過剩。3.近年來發展中國家出現的金融危機表明,按滿足3個月進口之需衡量外匯儲備是否適度已經不再適用。在1996年,泰國持有外匯儲備能夠滿足7月進口之需,印度尼西亞能夠滿足5個月,馬來西亞也能滿足4個多月,但是他們都發生了嚴重的金融危機,並且危機首先在外匯儲備相對更充足的泰國發生。盡管高水平的外匯儲備未能阻止金融危機的爆發,但是在國際上仍一直認為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充足的外匯儲備水平有利於防止金融危機的爆發。其實,重要的是如何衡量外匯儲備是否充足和適度,除了考慮進口因素外,也要考慮債務特別是到期債務量、國外投資者收益匯出及未分配利潤、潛在的資本外逃等因素。從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來看,盡管外匯儲備能夠滿足超過3個月的進口額,但是如果考慮到以上因素,則都顯不足了,這也就是危機爆發的原因之一。具體到我國,盡管我國自1994年匯率並軌以來一直為貿易順差,為彌補或防止貿易逆差的外匯儲備似乎並無實際需求,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我國借有大量的外債,每年還本付息的負擔較重;另外,經過多年的利用外資,在我國的外資存量已超過2000億美元,外商投資每年獲得的投資利潤以及未分配都比較客觀;此外,由於眾多方面的原因我國潛在的資本外逃對外匯需求也很巨大。因此,對於如何衡量我國的外匯儲備適度規模時絕不能單看進口規模,而實際上我國外匯儲備需要應對的可能不是貿易逆差時進口的支付需要,而是要應付未來可能發生的資本流出。總之,盡管從理論上難以確定我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具體金額,但是毫無疑問,我國的外匯儲備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過剩。不過令人欣慰的是,一是與有關國家相比我國外匯儲備規模不算嚴重過剩,從存量來看,外匯儲備的少量過剩不會引起較嚴重問題;二是今年7月21日實行人民幣匯率改革改變了過去單一盯住美元的做法,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新的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實行將逐步增加人民幣匯率的彈性,並逐漸引導市場的預期向供求均衡方向發展,央行也能從維護人民幣對美元固定匯率中漸進抽身,從而最終遏制外匯儲備的高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