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將經典的搞笑的電影台詞串聯成一段對話
《甲方乙方》
-地主家也沒余糧啊。
-打死我也不說!
-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而沒有房子的婚姻則更不幸福。
-將軍,我們已經有一個禮拜沒有吃到冰淇淋了,連可口可樂都不是原裝的!聽說供應給我們的駱駝香煙都在安特衛普讓後方那些壞蛋批發給比利時道爺了。連我們的口香糖都嚼在那些義大利妓女的嘴裡,喔嘴臭的都沒法吻那些歡迎我們的巴黎市民了!
《不見不散》
-啊,我又看見了,這是愛情的力量!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鼻孔迎接光明。
-「這是喜馬拉雅山,這是尼泊爾,這是青藏高原。由於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尼泊爾王國溫暖濕潤,四季如春,而山的北麓由於寒冷則終年積雪,如果沿著山腰打開一條通路,將濕氣引到山的這一邊來,那中國的青藏高原該會變成多少魚米之鄉啊!
-你以為跳脫衣舞光不要臉就行了?都得會劈叉,能倒立,一條腿輕輕鬆鬆一抬一人多高!
-是××嗎?是××,你還是來了。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看見你望著我,你象玻璃杯里的冰塊一樣透明……我的眼前一片漆黑,只有在夢里我才能見到光明,回到燦爛的記憶里,有幾次我夢見了你,你如此清晰的站在我的面前,一旦驚醒,心如刀絞。http://www.sina007.cn
-你這人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在關鍵時刻大義滅親,說翻臉就翻臉,稍加訓練就能成立一恐怖組織,還綽綽有餘。」
《沒完沒了》
-「OK,OK,OK!」
-——偉哥,想吐嗎?——想,可我捨不得。十三,路易的,8000塊錢一瓶,我捨不得吐。
-看見沒有,這就是典型的狂躁症,不犯病的時候跟好人一樣。這樣的人放到社會上去是很危險的!拿下!
-能不能轉成慢性的?現在醫學這么發達,轉成慢性的一定很容易!
-爸媽說,那就好,那就好!
《手機》
-做人要厚道。
-二十多年都睡在一張床上,的確有些審美疲勞。
-你開會呢吧?對。說話不方便吧?啊。那我說你聽。行。我想你了。噢。你想我了嗎?啊。昨天你真壞。嗨。你親我一下。不敢吧?那我親你一下。聽見了嗎?聽見了。
《大腕》
-什麼是大師,就八個字,特立獨行,嘩眾取寵!
-中國人習慣把名字放在後面,把姓氏放在前面,以表示對祖先的尊重,而美國人正好和我們相反,他們習慣把名字放在姓的前面,以表示對自己的尊重。
-想靠電子商務掙錢的都是糊塗蛋,網站就得拿錢砸,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高薪聘請幾個罵人的槍手,再找幾個文化名人當靶子,誰火就滅誰!網站靠什麼?靠的是點擊率,點擊率上去了,下家跟著就來了,你砸進去多少錢,後面加一零(兒)直接就賣給下家了。我還告訴你啊,有人談收購立馬就套現,給你股票你都免談。你要是感興趣投個八百萬到一千萬,多了我不敢說,保你一年掙一個億。我說的可是美金啊!
-一定得選最好的黃金地段,雇法國設計師,建就得建最高檔次的公寓。電梯直接入戶,戶型最小也得四百平米。什麼寬頻啊,光纜啊,衛星啊,能接的都給他接上,樓頂花園(兒),樓里有游泳池,門口再戰一英國管家,戴假發,特紳士那種,業主一進門,甭管有事(兒)沒事(兒)都得跟人家說:may?i?help?you,sir?一口地道的英國倫敦腔,倍(兒)有面子!社區里再建一所貴族學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學費就得幾萬美金。再建一所美國診所,二十四小時候診,就一個字(兒)貴,看感冒就得花個萬八千的。周圍的鄰居不是開寶馬就是開賓士,你要是開一日本車,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你說這樣的公寓,一平米得賣多少錢?(我覺得怎麼著也得兩千美金吧。)兩千美金?那是成本,四千美金起,你還別嫌貴,還不打折!你得研究業主的購物心理,願意掏兩千美金買房的業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兩千,什麼叫成功人士,成功人士就是買什麼東西都買貴的,不買最好的。所以,我們做房地產的口號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貴!http://www.sina007.cn
-「No,他(皇帝)有很多漂亮的女人,如果他有心氣的話,可以每天換一個,而且不用花錢,都是朝廷給他養著。我只有一個女人,還跟我離婚了,我的一生才是悲劇的。No?money,no?women才是悲劇的。悲劇怎麼說?」
《天下無賊》
-有組織,無紀律。
-二十一世紀最缺的是什麼?人才!
-我欲將心向明月,無奈明月照溝渠。
-黎叔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我最煩你們丫這幫打劫的,一點技術含量也沒有!
葛優電影經典台詞……
第十名:影片《大腕》 角色:尤優(葛優扮)
「No,他(皇帝)有很多漂亮的女人,如果他有心氣的話,可以每天換一個,而且不用花錢,都是朝廷給他養著。
我只有一個女人,還跟我離婚了,我的一生才是悲劇的。Nomoney,no women才是悲劇的。悲劇怎麼說?」
評語:一個只懂說Hello的攝影師要給一個好萊塢大導演講解中國古代皇帝的幸福生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過這依然難不到北京的侃爺,一句「No money,nowomen」算是極好地把握住了悲劇一詞的深刻內涵。如此這般的國際化接軌交流,即便是一流的翻譯專家或許也是望塵莫及。
第九名:影片《手機》 角色:費墨(張國立扮)
「做人要厚道!」
評語:精煉是優秀台詞的最大要素,區區五個字居然能夠將正面、反面的意思統統一網打盡,不愧出自教授之口。其中的意味深長,或許唯有費墨與嚴守一這對狐朋狗友才能相互領會其中的含義吧。
第八名:影片《不見不散》 角色:李清(徐帆扮)
「李清啊李清,你怎麼不長記性啊!又讓那個狗東西給騙了。」
評語:馮氏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再漂亮也都只能當葛優的綠葉,始終都不能搶得觀眾更多的關注目光。究其原因是因為女星們嘴皮子功夫不夠,難以在嘴上勝過葛優一招半式。李清的這一句台詞出自徐帆之口,也算是替包括徐帆在內所有女角肺腑之言吧。
第七名:影片《不見不散》 角色:劉元(葛優扮)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鼻孔迎接光明。」
評語:一句略帶憂傷的詩句,被劉元信手捻來,表述自己「失明」的苦悶,自然能夠輕而易舉地騙取李清發自內心真誠的同情。正是這句話才使得後來愛情力量催生的復明顯得更加富有藝術效果。高超的騙術不是一天練成的,沒有嚴格的修煉和扎實的文化底蘊怎麼可以達到如此高的境界?
第六名: 影片《天下無賊》 角色:黎叔(葛優扮)
「我本將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評語:誰說馮小剛的影片沒有品味,一個出沒江湖的老賊出口成章,用典雅的古典詩詞恰如其分地表露自己愛才惜才的心理,以及無法得到「二十世紀最貴人才」的惋惜之情,聽者無不動容,聞者都要扼腕。
第五名:影片《沒完沒了》 角色:阮大偉(傅彪扮)
「OK,OK,OK!」
評語:此句台詞雖然簡單,但是要想聽出一定的效果,必須要講求念白時候的語境、語氣、速度等要素,缺一不可,還有就是那個念台詞的人。
第四名:影片《不見不散》 角色:劉元(葛優扮)
「這是喜馬拉雅山,這是尼泊爾,這是青藏高原。由於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尼泊爾王國溫暖濕潤,四季如春,而山的北麓由於寒冷則終年積雪,如果沿著山腰打開一條通路,將濕氣引到山的這一邊來,那中國的青藏高原該會變成多少魚米之鄉啊!」
評語:不要以為賀歲片都是瞎胡鬧的東西,難道包含如此深奧科學理念的思維,配合葛優授課時的板書與悉心講解,你不會油然產生一種科學激情撞擊著你的胸膛嗎?青藏高原變成魚米之鄉,這種科學院院士才會有的智慧火花如今也會在賀歲片中迸發閃光,你還能說什麼呢?
第三名:影片《甲方乙方》 角色:廚子(李琦扮)
「打死我也不說。」
評語:賀歲片對於內地始於《甲方乙方》,確切地說就是始於這句簡單而又普通的台詞。一個懦弱的廚子,正式因為這句話才在眾人的眼中變得堅不可摧。這就是夢想可以達到的高度。
第二名:影片《手機》 角色:費墨(張國立扮)
「二十年多年了,確實有些審美疲勞!還是農業社會好呀!那個時候交通通訊都不發達。上京趕考,幾年不回,回來的時候,你說什麼都是成立的!(掏出自己的手機)現在……近,太近,近得人喘不過氣來!」
評語:堂堂一個教授,對於農業社會與現代社會的區別通過一件小事就能看得那麼透徹,更何況他的疲勞理論呢。所以 「審美疲勞」論能夠被公眾廣泛接受,並且在2004年大行其道,等到廣泛推廣。福兮禍兮?
第一名:
「一定得選最好的黃金地帶,雇法國設計師,建就得建最高檔次的公寓,電梯直接入戶,不行最少也得四千平米。什麼寬頻呀,光纜啊呀,衛星啊呀,能給他接的全給他按上。樓上有花園,樓里有游泳池,樓里站一英國管家,戴一假發,特紳士的那種。業主一進門甭管有事沒事都得跟人家說:MayI help you sir?」一口地道的英國倫敦腔,倍有面子!社區里再建一所貴族學校,教材用哈佛兒,一年光學費就得幾萬美金。再建一所美國診所,二十四小時候診。就是一個字:貴!看感冒就得花個萬八千的。周圍鄰居不是開寶馬就是開賓士,你要是開一日本車,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你說這樣的公寓一平米得賣多少錢?(我覺得怎麼著也得二千美金吧?)二千美金?那是成本!四千美金起。你別嫌貴,還不打折。你得研究業主的購物心理,願意掏二千美金買房的業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二千。什麼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嗎?成功人士就是買什麼東西,都買最貴的,不買最好的!所以,我們做地產的口號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貴!」
評語:雖然是一個神經病患者的狂放之詞,但也言之鑿鑿,自成一章。難怪乎在這個基礎上眾多好事者推出了老婆版、CS版、考研版等諸多版本,全民發神經,個個都大腕。馮小剛啊馮小剛,就是這樣折騰得我們不消停
http://www.sina007.cn/taici/415.html
B. 三為開頭名稱的股票有哪些,如三川股份等
很多的,如三元股份、三一重工、三木集團、三六五網、三變科技、三江購物、三聯商社、三維絲、三友化工、三星電氣、三維通信、三特索道、三房巷、三愛富、三力士、三安光電,等等
C. 「三生萬物,逢七必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現行的數字叫作阿拉伯數字,但其實起源於印度。公元前3世紀印度便有了整套地數字,其後傳入阿拉伯,再借阿拉伯人之手傳入歐洲,又隨著歐洲影響力向世界范圍滲透,於是傳向全球。
然而在阿拉伯數字普及前,各文明自有計數方法,其數字也被賦予了不同的習俗內涵。比如美國很忌諱13,中國很忌諱4。這些文化也都融入到如今的數字中,就像從古流傳至今的:三生萬物,逢七必變。這兩個數字,有著各自特殊的地位。
這樣,才能在多年以後,回望過去的時光,嘆一句逢七必變。而不是自己無所事事,空耗時光,等到不幸來臨,生活天翻地覆時痛哭著叫喊逢七必變,把自己的不幸歸結於上天的詛咒。
三生萬物與逢七必變,都是中國文化里千古不變的定理。它們有著相似之處,都在說事物的變化,只不過角度不同。
一個是從核心出發,試圖探究復雜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一個著眼於過程,告訴世人,世界是不斷發生變化的,七秒、七分鍾、七小時後都會是一個新的世界,在那短短的時間里,有無數的變化發生。
每個人都應該學習中國的文化,更應該用現代的思維理解它們,詮釋它們,如此,才能真正地指導我們的生活。
D. 如何正確對待人生
人的一生是豐富多彩的,當自己回首往事時遺嘆不要太多。奮斗會美化你的人生。在刻骨銘心地領悟生活的時候,在心靈得以深層次凈化的時候,有一種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那就是美妙的兩個字「奮斗」。
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都應正確對待自己人生旅途上的對與錯成與敗的轉換。因此,作為收割成果的我們,不要讓歲月流逝在不時地回頭自己的成果之中,我們只顧一直朝前看,奮斗不止。崇高的理想,神色的毅志,只會在奮斗中形成,美好的願望,甜蜜的憧憬,只能在追求,奮斗的韻味里展現,奮斗是力量之術。沒有奮斗,生命之樹怎樣常青?一個哲學家曾這樣說過;「人生兩大悲劇,一是得不到一生中最想得到的,二是得到了一生中最想得到的。」人生最大的意義價值就是歡樂,幸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讓我們一起奮斗,創造亮麗的人生
一個人如果沒有奮斗目標,那麼他不會成功,美麗亮麗的人生將離他遠去。奮斗是意志的堅實腳步。所有成功者的足跡都灑滿了勤奮的血汗,多麼聰明的人,信心再大,信心再大,意志再堅強。若沒有勤奮的實際行動,一切都是空。奮斗是長期的艱苦勞動。奮鬥成為我們青年求知的優良品德和習慣。那種見異思遷的人,畏縮不前的人,不願出力流汗的人,永遠嘗不到勤奮的甘甜。
我們兩個說不定還是同名啊
你姓什麼?
人是從動物進化、分離提升出來的。因而人作為人存在時,已不是純粹的自然存在物,而是雙重的存在物,既是一種自然的存在物,又是一種社會的族類存在物。人作為一種族類存在物,顯然與純粹自然物有著本質的區別,但我們始終不可忘記人類的老祖宗始於動物、源於動物,一定的動物遺傳基因將跟隨人類終身。人類與動物有著千絲萬縷割不斷、理還亂的聯系和共通的特徵。人類從動物向人的進化經歷了極其漫長的艱難歲月,人類從野蠻人向文明人、向真正的人過渡同樣也必將經歷漫長的無數代人的艱難而痛苦的進化過程。因而以人為本,我們只能從現實的人出發,以現實的人為本。不僅要看到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也要看到兩者之間的必然聯系;不僅要看到兩者之間的相異性,也要看到兩者之間的相通性;不僅要看到我們人類有強大的理性與自覺,也要看到人類也常會出現動物的瘋狂與茫茫然。馬克思指出:「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定的具體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受肉體組織制約的他們與自然界的關系。-------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於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 [1](P24)
有生命的個人生物體是人的一切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活動的現實載體,這是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現代生物科學研究已充分證實了一點:絕大部份人類性狀(如身高、體重、智力等)和行為都是由多個不同的人類基因所控制並且是可遺傳的。環境因素會對基因表達產生強大的影響,環境可以放大或阻礙基因的效應,但環境不能取代或排除基因的作用。不具備人類基因的動物肉體組織再怎麼生活在人的環境中也不能變為人。經過科學家的長期努力,人類終於打開了自己生命的天書:人有23對染色體,每對染色本包含數千個基因,每個基因又是由不同排列組合的化合物鹼基組成,人類基因組共有30億個核苷酸的序列------雖然人類要真正讀懂這本天書也許還要幾百年或上千年,不過一些大體的概念我們已經了解了,例如人與黑猩猩的差異在基因,種族的差異在基因,疾病的生成在基因,甚至肥胖與否、自殺等行為也在基因,而作為人的性格的秘密也大部份埋藏在基因之中。當然人類基因的先天影響是和人類後天的「文化基因」交織在一起共同發生作用的。前不久發生的馬加爵殘殺四同學案中所透視出的問題,顯然不僅是一般社會經濟和教育問題,更反映了我們有必要加強對人類生命體的研究,加強對人類基因作用的研究以及對基因缺陷所致的人格障礙的研究與針對性防治。這樣才能堅持人本唯物論。
什麼是人類本性?什麼是人的本質?這是長期存在著爭議的敏感話題。一種看法是將兩者割裂開來:人的本性就是指人的動物本能,人的本質則是指人超越於動物性所應該成為的樣子。還有一種看法,則將兩者看成完全是一回事:人性就是人的本質。其中有一部分人只對人性或人的本質只作抽象認識(如性本善、性本惡);而另有一部分人只是堅持對人性和人的本質只作具體的理解(如只強調人的階級性、社會歷史性等)。以上看法都沒有分清兩者應有的聯系與區別。馬克思的獨到之處正在於:堅持用聯系的、發展的、辯證的觀點來看待人類本性與人的本質之間的關系,將兩者視為既有聯系又相區別的辯證統一體。嚴格說,馬克思並沒有對人類本性或人的本質作明確地定義性表述,但字里行間對這兩大基本概念所作的意思表達還是很清楚的,尤其是馬克思原著中經常在「合乎人性」「適合人類本性」與「佔有人的本質」「實現我的人的本質」等不同語境中使用人類本性和人的本質兩大概念,以明確揭示兩者間的內在聯系與區別:聯系表現為,人類本性與人的本質都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界的根本屬性,其中前者決定後者,後者是前者的集中表現與個性展開;區別在於,人類本性,是對人類客觀存在的類特性即基本共性的概括與抽象。人的本質,則主要是指個體對人類本性的自我體認與個性展開,是對人的個性差異,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系、社會交往、社會關系之本質差異的分析與歸納。
所謂人類本性,一般地說,是指人類區別於其它動物的基本屬性。馬克思所認為的人類本性主要包含三個基本點:(1)人類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因與內在意向,是求生存求發展的自我實現欲。(2)人類生命活動的性質,是自由自覺地活動。(3)人類生命活動的方式,是結成一定社會關系。三者相互聯系、相輔相成,共同構成相對穩定的人類本性客觀要件。那麼其中誰是最具有決定意義的要件?有人認為是人的社會性,也有人認為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本文認為按照馬克思的人本思想看:人類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因與意向——自我實現欲,應是人類本性之本源,也是人與動物之間本原性區別。
所謂自我實現欲,即指人類與生俱來的內在的慾望潛力。從廣義看,包括最低層的吃、喝、穿、住、行、安全和中層的感情、社交、尊重等需要的自我利益實現欲,也包括高層次自我能力展示、自我個性完善等自我價值實現欲。這種自我實現慾望力,客觀潛存於人類心靈深處並隨著人的生命周期及外部刺激而有規律地遞增與發展。每個人的慾望值,雖然不同,但自我實現的潛在欲求卻是一致的,共同的。馬克思在分析人類本性時指出,「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一當人們開始生產他們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他們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P32、P25、P35)新的需要,又將產生新的自我實現的歷史活動,如此不斷循環往復。這里馬克思在分析中刻意在「創造歷史」四個字上加上「引號」以說明這里的「創造歷史」非主觀的有意識的創造歷史,而是指人類在人的第一個歷史活動之前就具有「創造歷史」展示自我力量(實現自我)的潛能、潛意識、潛在慾望,這種潛能是與生俱來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因此,人類是由與生俱來的創造歷史、實現自我的潛在慾望力為驅動本源,而產生出自由自覺的社會生產等實踐活動的,生產勞動又進一步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促進了人類的不斷進化與多向度發展。頑強、非凡的自我實現慾望力是人類得以自由自覺創造社會歷史的客觀基礎與內在動力,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與人的社會性都是由此而派生的。
從我們祖先「肉體組織」的先天條件看,類人猿跑不如馬快,力不比牛大,兇猛不及虎狼,智能也不比黑猩猩強很多。但為何最終是人類成為宇宙之王,萬物之靈?為什麼人類能不斷進化發展而其它動物卻始終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根源就在於:人類具有多層次、多向度和無限增長、永不滿足的自我實現驅動力和慾望力,而一般動物的慾望力則是低層次、單向度和少變化的,它們很容易滿足於「溫飽」等本能需要,別無他求。現代科學研究已發現,人類的自我實現欲是打入人的基因之中的,這種慾望力,同人類潛在的體力、智力等客觀存在一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並極大地影響著人類諸多方面的發展。在洛克菲勒大學和耶魯大學的實驗室中,神經遺傳學家分離出一種與人的慾望力密切相關的名叫VIRLI的基因,這種VIRLI慾望基因使得人類在外部世界的信息素刺激下,會產生積極自我意識與反應,生成具體目標與渴望,再由渴望轉化為自我實現的行動,達成自我願望的最大滿足。一般動物缺少這種特殊的慾望基因,從而永遠只能有低層次單向度的慾望力,無以充分進化和發展。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通過外因而起作用。因而,人類,也只有人類,才會擁有遠大理想和社會規劃,才能不斷刷新和創造自已的歷史。
所謂自我實現,當然離不開自己。正如馬克思所說,在任何情況下,個人總是「從自已出發的」。「對於各個個人來說,出發點總是他們自己-----」「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麼也不能做-----」[2](P86、P286)恩格斯也認為:「在我們能夠為某一件事做些什麼以前我們必須首先把它變成我們自己的事,利已的事,------」[3](p12)顯然,馬克思主義創史人認為,「從自己出發」做「利已的事」是人類從事一切活動與創造的最合乎人性的、最正常的內在動因與活力之源。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制度創新等,目的也正在於要建立調動人的一切積極因素(自我實現欲)的內在機制。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人類註定要生活在自私自利,極端個人主義陰影之中呢?並非如此。
這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