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是維多利亞女皇侵略中國的嗎她不是女皇么
是維多利亞女王,不是女皇。
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即位時,英國已經完成了資本主義工業革命,為了滿足國家尋找原料地和銷售市場的要求,英國開始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自治領。1840年英國佔領了紐西蘭,這標志著英國在全世界的殖民體系形成。
英國對中國的野心由來已久。英國與中國的貿易最早始於茶葉、絲綢的貿易;但是這些商品是英國市場上的奢侈品,而中國自給自足的經濟體制使得英國的工業革命的產品毫無用武之地。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商人開始在英國政府的支持下傾銷鴉片。1839年,林則徐在虎門銷煙,極大程度上打擊了英國政府的傾銷政策,1840年初,維多利亞女王在議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演說,呼籲「為了大英帝國的利益」,向中國發動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遂始。
Ⅱ 是什麼事情使帕麥斯的外交大臣職務被罷免
維多利亞女王再也不能容忍帕麥斯頓這種無視君上的態度,轉給他一封措詞強硬的信件。但是帕麥斯頓對維多利亞女王的要求不以為然,依然我行我素,在對外政策上獨斷專行。1851年12月,路易•拿破崙在法國發動政變,帕麥斯頓擅自代表英國政府表示支持。這一次不僅維多利亞女王不贊成,首相約翰•羅素也不同意帕麥斯頓對法國的態度,於是罷免了他的外交大臣職務。但是在英、法、俄為爭奪在中近東的勢力范圍而進行的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期間,維多利亞女王又改變了對帕麥斯頓的態度。1855年亞伯丁內閣因進行戰爭不力而倒台,維多利亞女王欣然授命帕麥斯頓組織新內閣,以把戰爭進行到底。
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的首相中,維多利亞女王特別推崇保守黨人迪斯累里。在位後期同迪斯累里結為至交。迪斯累里尊稱維多利亞為「仙女35」,維多利亞深深贊許迪斯累里通過購買蘇伊土運河一半股票而一舉控制這條東西海上交通命脈的「高超」手腕。維多利亞女王支持奴役印度,並通過迪斯累里的努力,實現了她的皇帝夢想。1876年5月英國議會通過加封維多利亞為印度女皇的議案,1877年1月1日,在印度德里正式宣布女皇即位。英國早年從印度拉合爾掠奪來的聞名寶石「科伊努」(重109克拉)成了女皇皇冠上最大的一顆明珠。作為酬謝,維多利亞女王加封迪斯累里為貝肯斯菲爾德伯爵。
1851年,由阿爾伯特親王籌備,維多利亞女王剪綵揭幕了展示英國經濟發展的「萬國博覽會」。1886年維多利亞女王又和大兒子威爾士親王主辦了印度和殖民地博覽會。1867和1897年在倫敦舉行的兩次帝國殖民地會議,同時也是兩次盛大慶典。英國資產階級利用帝國各屬地代表聚集倫敦之機,隆重慶祝維多利亞女王即位50和60周年,以抬高維多利亞女王的名譽。
Ⅲ 去加拿大留學一年大概要多少錢啊
1.學費
學費是加拿大留學的最大支出,不同的院校和專業所需要的學費也不太相同,熱門院校的熱門專業學費相對來說會貴一些。一般來說,學生在加拿大讀本科課程,一年的學費大概在15-20萬人民左右。
2. 住宿費
學生在加拿大留學,有不同的住宿方式,通常分為學校宿舍和校外租房。學生住學校宿舍的費用相對來說會便宜一些,一般在一年6000加元左右,如果學生選擇校外租房,一年大概需要8000加元。
3.生活費
不同的城市消費水平也有著很大的區別,在溫哥華、多倫多等大城市留學,消費會高一些。學生的生活費用,也與學生自身的消費習慣和消費水平有關。總體上說,學生在加拿大留學一年的生活費用大概在10萬人民幣左右。
4.醫療保險
加拿大的醫葯費是很貴的,所以學生們在入學的時候需要辦理醫療保險,為自己辦理一根保障,加拿大醫保的價格一般在800加元一年。
Ⅳ 香港割讓歷史,回歸的歷程,回歸之後的繁榮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清政府戰敗,在1842年8月29日與英國簽訂的《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及鴨脷洲割讓給英國。1860年10月,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政府再次戰敗,被迫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時稱九龍司地方一區)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給英國管治。
在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塊大小島嶼總計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給英國,並將租借地稱為「新界」,租期為99年。從1898年7月1日開始,至1997年6月30日期滿。從而佔領香港全境。
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拉開了中英關於香港問題談判的序幕。9月24日,鄧小平會見撒切爾夫人,雙方展開了激烈的談判,中國拒絕承認《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等所有相關不平等條約,只承認香港受英國管理,而非英國屬地。中英雙方經過兩年多達22輪的談判,最終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決定從1997年7月1日起,中國在香港成立特別行政區,開始對香港島、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權和治權。
香港回歸祖國以來,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禽流感、全球經濟放緩、非典疫情等一次次的沖擊。但在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的大力支持下,在特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體香港人發揚了百折不撓、愈挫愈強的「打拚」精神,順利地度過一個個難關,並繼續保持了自由港和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連續多年獲國際著名評級機構和組織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被公認為全球最自由開放的經濟體和最具發展活力、營商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4)維多利亞股票擴展閱讀:
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在新中國外交史上有著特殊的歷史地位和意義。它成功地達致香港的順利回歸,洗雪了一個半世紀以來中華民族蒙受的恥辱,使祖國的統一大業向前邁進了一步,並為國際上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創立了典範,是中國政府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的重大貢獻。
回歸後的香港無疑成為了連接中國與世界的中介,直接承擔著使自由市場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兩種市場經濟體制與發達國家和地區和發展中國家兩個發展階段的經濟形態結合起來,加速中國與世界經濟接軌,在21世紀實現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重任。
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與中國內地及亞太其他地區關系密切,是亞洲最多國際公司設立地區辦事處的城市,香港也是受旅客歡迎的旅遊地點之一,也是舉辦國際會議及展覽的熱門地方。香港地理位置優越,是連接北美洲與歐洲時差的橋梁,與內地和其他東南亞經濟體系聯系緊密,又與世界各地建立了良好的通訊網路,因此能夠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
在2005年,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服務出口地。與服務貿易有關的主要行業包括旅遊和旅遊業、與貿易相關的服務、運輸服務、金融和銀行服務及專業服務。
Ⅳ 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維多利亞花園支行怎麼樣
簡介: 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朝陽區維多利亞花園儲蓄所更名為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維多利亞花園支行。
法定代表人:孫以焱
成立時間:1998-12-15
工商注冊號:110105002581144
企業類型:其他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上市)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朝陽公園西里南區15號首層
Ⅵ 維多利亞女王的生平是怎麼樣的
亞歷山德拉·維多利亞生於1819年,父親是英王喬治三世的四子愛德華·肯特公爵。母親是德意志的科堡公國某大公的女兒,曾結過婚。維多利亞不滿周歲就失去了父親。小時候母親為她請來了漢諾威一位路德派教士的女兒路易絲·萊純任女教師,給她以啟蒙教育。維多利亞受到信奉新教的萊純極大影響,把她視為自己有生以來最好的朋友。1837年6月,20日國王威廉四世亡故,維多利亞繼承王位。執政的內閣首相是58歲的輝格黨人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本來是在自由主義氣氛熏陶下長大,即位時又適逢輝格黨得勢,樂於同輝格黨人共事是很自然的。她在即位當天早上9點鍾單獨接見首相時,向他表示:「我早就有意留你和其餘的閣員總理政務。」維多利亞女王和首相不僅在公務上配合得很默契,而且建立了密切的私人關系。墨爾本是一個深諳世故的政客,維多利亞女王是一個尚不足20歲的女孩子。她沒有政治經驗,事事都把墨爾本當成靠山,對他無限欽佩、信賴,每天的活動完全以墨爾本為轉移。他每天把大批經內閣討論議定的公文拿來請她過目或簽發,維多利亞女王亦樂於從事這些程序性的公務活動。公務之餘,墨爾本就給維多利亞女王講授有關英國憲法、歷史以及英屬海外領地的各種知識。
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即位不久,議會舉行大選。選舉結果,輝格黨在議會里只得到348票對310票的微弱多數。墨爾本政府顯然好景不長了,但維多利亞女王當時尚未意識到局勢的嚴重性。1837年11月新議會開會前夕,維多利亞女王還特地率領車隊從白金漢宮前往市政廳,在倫敦市內舉行了一次車隊巡禮遊行,之後在市政廳舉行了盛大宴會,以示對新議會的祝賀。11月20日,新議會由維多利亞女王主持開幕。維多利亞女王親自發表演說,給議會以支持。但是內閣危機仍不可避免。墨爾本政府困難重重,於1839年5月向維多利亞女王提出辭職,迫於形勢,維多利亞女王不得不授命托利黨人羅伯特·比爾組閣。
維多利亞女王於1840年2月結婚,丈夫是她大舅父的兒子阿爾伯特親王,德國人。親王最初不視政事,1840年議會授予阿爾伯特在維多利亞女王發生不測時以攝政權,其政治地位隨之上升。1841年,阿爾伯特出面同比爾進行了幾次秘密談判,在女侍問題上達成了諒解,緩和了維多利亞同比爾之間的緊張關系。雖然如此,維多利亞女王並不甘心只作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很快地,在對外政策上又同內閣發生了新的沖突。1846年,輝格黨人約翰·羅素任內閣首相,帕麥斯頓出任外交大臣。維多利亞女王夫婦和帕麥斯頓在一系列對外關系問題上出現了矛盾。
他們同帕麥斯頓的沖突首先在西班牙維多利亞女王伊莎白拉的婚事問題上開始。當時法國和德意志的科堡公國都希望通過同西班牙王室聯姻來控制西班牙。英國王室經過多方活動本已阻止他們、特別是法國願望的實現。但由於帕麥斯頓的疏忽,此事最後讓法國操了勝券,法王路易·腓力普的兒子蒙邦綏同伊莎白拉的妹妹斐南德結了婚,為其後嗣爭得繼承西班牙王位的可能。維多利亞女王夫婦對此甚為不滿。在對葡萄牙國內進步分子反對王室的斗爭,對歐洲大陸上1848年革命運動等問題上,維多利亞女王同帕麥斯頓的矛盾更為尖銳。
帕麥斯頓想利用歐洲大陸上民族、民主運動的力量,打擊那裡的封建君主勢力,擴大英國資本主義的影響。維多利亞女王夫婦堅決反對這些運動,竭力維護歐洲大陸國家王室的統治。帕麥斯頓根本不把維多利亞女王放在眼裡,不理睬她的意見和要求,發出的外交公文不經她過目,重要的外交活動也不向她報告。在什列斯維希、霍爾施坦兩地歸屬問題上,普魯士和丹麥發生了沖突。維多利亞女王夫婦同情普魯土,帕麥斯頓則支持丹麥,並於1850年簽署了列強確保丹麥領土完整的條約。
維多利亞女王再也不能容忍帕麥斯頓這種無視君上的態度,轉給他一封措詞強硬的信件。但是帕麥斯頓對維多利亞女王的要求不以為然,依然我行我素,在對外政策上獨斷專行。1851年12月,路易·拿破崙在法國發動政變,帕麥斯頓擅自代表英國政府表示支持。這一次不僅維多利亞女王不贊成,首相約翰·羅素也不同意帕麥斯頓對法國的態度,於是罷免了他的外交大臣職務。但是在英、法、俄為爭奪在中近東的勢力范圍而進行的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期間,維多利亞女王又改變了對帕麥斯頓的態度。1855年亞伯丁內閣因進行戰爭不力而倒台,維多利亞女王欣然授命帕麥斯頓組織新內閣,以把戰爭進行到底。
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的首相中,維多利亞女王特別推崇保守黨人迪斯累里。在位後期同迪斯累里結為至交。迪斯累里尊稱維多利亞為「仙女35」,維多利亞深深贊許迪斯累里通過購買蘇伊土運河一半股票而一舉控制這條東西海上交通命脈的「高超」手腕。維多利亞女王支持奴役印度,並通過迪斯累里的努力,實現了她的皇帝夢想。1876年5月英國議會通過加封維多利亞為印度女皇的議案,1877年1月1日,在印度德里正式宣布女皇即位。英國早年從印度拉合爾掠奪來的聞名寶石「科伊努」(重109克拉)成了女皇皇冠上最大的一顆明珠。作為酬謝,維多利亞女王加封迪斯累里為貝肯斯菲爾德伯爵。
1851年,由阿爾伯特親王籌備,維多利亞女王剪綵揭幕了展示英國經濟發展的「萬國博覽會」。1886年維多利亞女王又和大兒子威爾士親王主辦了印度和殖民地博覽會。1867和1897年在倫敦舉行的兩次帝國殖民地會議,同時也是兩次盛大慶典。英國資產階級利用帝國各屬地代表聚集倫敦之機,隆重慶祝維多利亞女王即位50和60周年,以抬高維多利亞女王的名譽。
晚年維多利亞對英國人和布爾人為爭奪南非殖民地而進行的英布戰爭(1899—1902)十分關心。為了鼓勵士兵在這場帝國主義戰爭中勇敢戰斗,1900年4月,81歲高齡的維多利亞女王渡海到愛爾蘭都柏林住了三個星期,表示對愛爾蘭支援戰爭的鼓勵。
1901年1月22日,維多利亞女王去世。
Ⅶ 維多利亞貝克漢姆為什麼永遠都是僵屍臉
面對狗仔隊的鏡頭,維多利亞貝克漢姆在街上拍攝時總是穿著鮮艷的衣服和新衣服,卻總是帶著一張僵屍的臉有理由說維多利亞·貝克漢姆擁有所有女人生命中的夢想,但為什麼貝克漢姆夫人似乎總是與笑聲隔絕?
義大利媒體甚至給出了幾個驚人的猜測:1貝太太是個胃腸道口臭的病人!她害怕微笑會露出她的腳2。內憂外患不能一笑置之!她和小貝投資的股票已經大大縮水了。在小貝所在的米蘭競技場外,有那麼多義大利性感美女在引誘小貝,以至於她晚上睡不著覺因為這~3,她又瘦又瘦。如果她不笑,她怕皺紋她愛年輕,笑的時候眼角和嘴角的皺紋都露出來了四肉毒桿菌注射過多,笑肌被破壞~
Ⅷ 求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的政治情況~!!也就是十九世紀的英國!!
工業革命的完成,以及工業革命所造成的一系列巨大的經濟變化,特別是機器的普遍使用和國內外鐵路建設事業的大發展,直接推動了十九世紀50--60年代英國工業的迅猛發展。1850——1870年的二十年間,英國的棉紡織工廠由1932家增加到2483家,毛紡織工廠從1998家,增為2579家;毛紡織品出口額也增加了一點五倍。煤產量從4980萬噸增加到11200萬噸,生鐵產量從230萬噸增加到600萬噸,棉花消費量從5.9億磅拉至10.8億磅。1870年鋼產量達到22萬噸。此外,這一時期的工業技術也有很大的發展。如出現了不少高達80英尺,日產450——550噸生鐵的高爐;還先後出現了貝塞麥煉鋼法(1856年)和西門子——馬丁煉鋼(1867年)。在造船業方面,英國也最早用鋼鐵代替木材用於船隻製造,這就使機制鐵船逐漸取代木製帆船。
1850——1870年英國工業高漲時期,也正是美國、德國的工業迅猛發展急起直追的時期。但是一直到70年代,英國在世界工業生產和世界貿易中仍占首位,在工業方面,它生產著世界各國所需工業品的大部分,在對外貿易方面,英國及其殖民地在世界貿易總額中的比重上升以近四分之一,幾乎相當於法、德、美三國的總和。它擁有的商船噸位也佔世界第一,約為法、德、美、荷、俄各國的總和,這就使得英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十九世紀中期,英國所以能成為世界工廠,除了英國最早完成工業革命之外,更重要的是由於英國在世界范圍內占據了極其廣闊的殖民地。從十九世紀初期開始,英國大規模地推行殖民擴張政策,到七十年代,英國就已經占據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殖民地,計達二千二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人口兩億五千多萬,幾近本土(24萬km2)的100倍。這就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原料來源和廣闊的產品銷售市場,加速了英國工業水平和工業質量的發展。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初,英國的工業人口已經佔到總人口的62.8%,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強,英國工業資產階級逐漸加強了自身實力,取得政治上的統治地位。其主要標志就是自由貿易政策的推行。早在職1846年英國就廢除了《穀物法》,1849年又廢除了《航海條例》。隨著工業的迅猛發展,五十年代以後,資產階級更進一步要求實行自由貿易政策,要求降低糧食和原料入口稅,要求歐洲其它國家也放棄限制入口和保護關稅制度。於是,1860——1865年,英國又先後同法國、比利時、義大利、奧地利等簽定了條約。1846——1848年,英國國會取消了二百多種商品的入口稅等等。國家簽訂了通商條約,促使這些國家降低了英國商品的入口稅。因此,自由貿易政策實際上是一種經濟侵略政策。它標志著自由貿易的實現。
十九世紀50——60年代,資產階級自由黨長期在英國執政,在經濟上實行自由貿易政策,這是這一時期英國政治生活的主要特點,反映了當時英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政治經濟實力的增強。這種情況反映在政治上,就是「自由主義」統治的實現。當時,強大的工業資產階級掌握了英國國會的絕大多數議席,控制了國家的真正實權,在他們的主持之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在英國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此時同時,政府也在政治生活中允許有較多的民主自由,如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自由,允許外國流亡者在英國政治避難。因此,1849年起,馬、恩都住在英國,並把倫敦作為第一國際總委員會的所在地(1864——1872年)。另外,1858年還取消了對猶太人政治權利的限制等。「自由主義」統治是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大發展和國內階級矛盾緩和的表現。
二、1867年國會改革和文官制度改革:
在1832年的國會改革運動中,工商業資產階級獲得了勝利,得以躋身國家政權之中,廣大工人、小資產階級和農民仍然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所以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他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憲章運動,力圖爭得普選權力,但終未成功。50年代以後,廣大工人中小資產階級等階層,都更加積極地參加了資產階級激進派領導的爭取國會選舉改革的斗爭。1865年,資產階級激進派領袖科布登和布萊特領導建立了「全國改革同盟」,此後,爭取國會選舉改革的斗爭就在全英國蓬勃展開。1866年8月,自由黨約翰•羅素內閣向國會提出了一項改革法案,雖僅增加了40萬選民,但仍遭下院多數議員反對並破否決。這就引起了各地人民的強烈抗議。倫敦、曼徹斯特、格拉斯格、伯明翰等許多城市都發生了十萬人以上的抗議活動。最後迫使自由黨內閣倒台。1866年7月保守黨德爾比內閣上台。次年,該內閣向國會提交了一份改革法案。經國會通過後,1867年8月15日由維多利亞女王鑒署批准正式生效。這就是英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議會改革。1867年的改革法案重新調整了選區,取消了四十六個衰敗市鎮在下院的席位,將其轉讓給新興的工業城市。法案還降低了選舉資格限制,擴大了選民范圍。在城市裡,凡是交納貧民救濟金的房主和每年納十鎊以上房租,住期不少於一年的房客都有選舉權。在農村,每年從私有土地上有五鎊以上收入者或交納十二鎊租金的佣戶,也有選舉權。這樣,就把選取民人數從過去的135萬增加到245萬人。廣大農民、農業工人和礦工在這次改革中仍然沒有獲得政治權利。很明顯,這次改革與工人階級力爭的普選制度相距還很遠。不過,它畢竟擴大了選民范圍,進一步鞏固了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
大約在第二次議國改革的前後,英國還進行了文官制度的改革。
在此以前,英國的官吏任用存在著嚴重的混亂和舞弊現象。進入十九世紀中期,代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自由主義者開始提出官吏任用改革的要求,經過艱難的爭取,到1855年初步開始了改革,首先是在任用文官時採用在侯選人中通過考試錄用的辦法。到1870年樞密院發表關於文官制度改革的命令,規定:除外交部和內各部及某些高級文官外,大部分文官的錄用均以公開考試和競爭來選拔,此後,對這一制度經過不斷修正補充,逐漸形成通過公開考試競爭的方法選拔文官的制度。文官制度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官吏的素質和辦事效率,保證了國有政策的穩定和連續性,加強了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
進入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美、德等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大量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的基礎上,工業生產出現跳躍式的發展。而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工業化已經經歷了一百多手,機器設備已經陳舊,資本家唯利是圖,不願放棄這些設備,另耗巨資去更新設備,這就嚴重阻礙了工業的進步和生產的發展。
第二, 英國國外投資的高額利潤遠:超過國內投資,造成資金大量外流,通過資本輸出--主要是高利貸的方式,在英國形成了一個極為龐大的食利階層,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達到一百萬之多(當時英國總人口為二千萬),在近代史上素以"事業精神"著稱的英聯邦人這時隨著食利階層的出現逐漸喪失了其奮發向上的斗爭精神。大片的耕地變為狩獵場和富馬場,服務行業和非生產行業大量增加,造成了工農業的衰落。
第三, 在國外貿易過程中,英國商品越來越不能與物美價廉的美,德等國家的商品展開競爭,英國長期以來實行的自由貿易政策,使外國商品大量流入,造成貿易的巨大 。加之1878--1879年經濟危機的打擊,造成了英國市場蕭條,農業衰落。從而直接影響了工業發展的速度。
這一切,使英國不可避免地喪失了工業壟斷的位,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後,英國統治階級為了補償工業霸權地位的喪失,更進一步加緊掠奪殖民地,拚命開辟新的財源和市場,1860年,英國擁有殖民地250萬平方英里,1880年增至770萬平方英里,1914年更增加到1300多萬平方英里,約佔三千五百五十萬平方公里。佔世界陸地面程的四分之一,占各帝國主義列強掠奪的殖民地總數的一半,相當於英國本土(三十萬平方公里)的一百多倍;殖民地人口三億九千三百多萬,相妝於英國本土人口(四千六百五十萬)的九倍。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英國也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一樣,開始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當然,英國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與發展有它自己的特點。由於它佔有極為廣大的殖民地,英國的壟斷組織最早是在殖民地形成的。十九世紀九十處代出現的德•比埃斯公司壟斷了南非的金剛石和金礦的採掘業。此後,在冶金、化學、煤炭、造船、水泥等工業部門中都相繼建立了壟斷組織。特別是新興的化學、水泥等工業部門中壟斷組織發展的更快。到二十世紀初,1902年,英國已經有七十五家托拉斯和其他類型的壟斷組織。
英國是一個金融業非常發達的國家,在銀行,金融事業方面,英國的集中和壟斷程度遠遠超過了德國和美國。在1865年,英國共有250家股份銀行,到了1900年,剩下98家到1913年,又減為61家,其中21家銀行集中了全國存款總額的85%。1914年,倫敦的五家大銀行即密德蘭銀行,威斯敏斯特銀行、勞埃德銀行,巴克萊銀行和國民地方銀行就擁有全國銀行存款總額的40%。高度集中的銀行不僅支配著英國及其殖民地的金融市場,也影響到整個世界的金融市場。英國最大的銀行和大企業之間也互相滲透,以購買股票等方式互相結合,形成為一小撮財政資本家。他們控制了國民經濟和整個國家的政治命脈。這樣,進入二十世紀,英國已經成為一個帝國主義國家了。
殖民地是英國帝國主義的失命線。它不僅為英國提供了傾銷商品的市場,廉價勞動力和原料來源,而且提供了資本輸出的新場所。英國壟斷資產階級將其大部分資本輸出到殖民地。1850年,英國海外投資為二億英鎊,到1875年增至十四億英鎊,1913年,文猛增至四十億英鎊,相當於英國國民財富的四分之一,占各帝國主義國家結外投資總額的一半。其中半數以上投放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隨著資本輸出的增加,英國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銀行分行數目也急劇發展。1904年有2279家,到1910年,則發展到5499家,英國的資本輸出占居世界第一位,從而成為最大的國際剝削者和掠奪者。殖民掠奪成為英國帝國主義的最大特點,因此,列寧稱之為殖民帝國主義。
通過大量的資本輸出,英國資產階級從殖民地榨取了巨額的利潤。1899年,英國對外投資獲得的收入達九千萬到一億英鎊。這樣,在英國國內便 產生了一個龐大的靠"剪總票"過活的食利者階層。從這個極端腐朽的寄生者階層的出現可以看出,這時的英國已由一個典型的工業國變成了典型的食利國家,英帝國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在這里表現得非常明顯。
2. 自由黨和保守黨的輪流執政: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以來,英國兩大資產階級政黨即自由黨與保守黨就已交替執政,在向學國主義過渡的時候,隨著英國經濟地位和變化,兩黨之間的分歧日益縮小,政策上也越來越超於一致。從實質上講,兩黨都是壟民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只不過是在進入帝國主義階級後,如何保持英國工業霸權,如何對付日益高漲的民主運動,以及在海外殖民中采以什麼方法等細節和步驟問題上雙方爭論不體。
從1851--1874年的二十多年中,除很短的時間外,幾乎是自由黨獨攬政權時期。這一時期,英國仍然保持著其世界工業霸權的地位,國內比較妄定,民主空氣也比較濃厚。統治階級不需要強大的國家機器即可維持其統治。這一時期,英國的軍隊大都駐扎在海外殖民地,國內的軍隊和警察數量極少。自由主義的統治方式自然而然得以推行。
進入七十年代,隨著工業霸權地位的喪失,國內的穩定局面一去不復了,英國資產階級也就改變了自由主義的統治方式,加強了國家機器。國會權力被削弱,內閣權力則大大提高。到八十年代,自由黨內部發生分裂,自由黨反對派在約瑟夫•張的倫的領導下倒向保守黨,要求強化國家機器,建立一個排池性的英帝國經濟體系,用高關稅保護英國市場,防止外國競爭,維護英國的工業壟斷地位。在對外政策上,他們主張奉行帝國主義侵略政策,擴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對內則力主加強對工人運動的鎮壓。
在這種情形下,保守黨勢力抬頭了。從1874--1915年的四十一年中,保守黨執政23年,自由黨執政18年。也就在這一時期,兩黨之間的差別更是日益縮小。在內政上,兩黨在重大問題上幾乎完全趁於一致,只是保守黨要求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對對政策中,特別是在殖民政策問題上,保守黨和自由黨的區別主要在於赤裸裸的使用暴力還是隱蔽地使用暴力的問題上。自七十年代開始,兩黨領袖的權力大大加強,這種情況,標志著英國政治由民主自由轉向專制反動。
進入二十世紀,隨著英德矛盾的尖銳化,無論是保守黨或自由黨都積極推行擴軍備戰政策。保守黨內閣終於放棄傳統的"光榮孤立"政策,於1902年結成英日同盟。1904年又締結英法協約,1907年同俄國簽訂協約。此後,自由黨內閣重申1889年保守黨政府提出的所謂"二強標准"、即,德國海軍每建造一艘軍艦,英國將建造兩艘。英國艦隊將始終保持與世界其他兩上國家海軍艦隊之和的實力。在這同時,英國政府不斷地提高軍事預算,1905--1907年間,每年平均為五千九百八十萬英鎊;1911--1913年間則增加到平均每年七千三百三十萬英鎊。引起了工人運動的新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