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外匯 > 二戰德國股票

二戰德國股票

發布時間:2021-11-28 03:55:31

㈠ 二戰前的德國

德國在二戰前所作的戰爭准備 1919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國齊聚凡爾賽,簽訂了影響世界歷史的凡爾賽和約。此和約之荒謬和惡劣可以說是史無前例,不僅違背了同盟國在休戰前對德國的所有承諾,同時也分裂了奧匈帝國,樹立了眾多的東歐小國,導致東歐出現權力真空。這樣不僅破壞了歐洲原先的政治均勢的傳統,更無法從根本上阻止德國的再次崛起。

而對於德國人來說,這是一種屈辱,在許多德國人的心中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們並沒有輸,而是被當權者出賣了。而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種種懲罰、限制,則是侮辱德國的標志,再加上數次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德國哀鴻遍野,這個原先富裕的歐洲強國現在變成了一片廢墟。

正是在這種貧窮、屈辱的社會中,產生了納粹主義,每一個德國人都要求擺脫屈辱找回大國的自信,而希特勒正是一種精神上的寄託,但是希特勒卻帶給德國又一次深重的災難。正如聯軍總司令福煦元帥所說的那樣:「凡爾賽和約不代表和平,這只不過是20年的休戰期而已。」

在凡爾賽和約的屈辱和經濟危機的打擊下,納粹提出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增加就業的「國家社會主義」理論,其反猶太人的狂熱,廢除凡爾賽和約、恢復德國大國地位的許諾有著相當廣泛的民意支持。

二戰前的歐洲政治國際環境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創造了限制戰爭的兩個東西,這就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和國際聯盟。國際聯盟是一戰後最重要的國際性政治體制,它卻有自身所無法彌合的缺陷,那就是這個國際組織建立的宗旨是消除國家間的敵對,維持和平路線。但這種宗旨或者理念卻是一種硬性的規定,這種宗旨與當時各國的歷史、政治和經濟都是背道而馳的。不僅如此,國際聯盟還有自身結構上的缺陷,那就是高談和平理論卻沒有行之有效的監督和管理機制。

國際聯盟不僅不能維持和平,反而助長了世界性的摩擦和沖突。1931年日本悍然發動了對中國東北的入侵。中國政府要求國際聯盟對日本進行制裁,並要求日本立即退出中國領土。但國際聯盟沒有任何舉動,只是組成了個「李頓委員會」調查,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行動。這充分暴露了國際聯盟在國際事務上的無為,這也給那些不滿當時現有國際秩序並希望改變秩序的國家以力量與野心。

隨著德國軍事力量的增長,法國作為歐洲第二大軍事強國面對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法國其實自己清楚自己軍事力量,雖然表面上強大,但實際上不僅裝備落後,而且部隊士氣低落、訓練不足,所以只能靠數量彌補自身的缺陷。面對德國軍事力量的增長,英國不但沒有同法國結盟阻止德國的再次崛起,卻視法國為歐洲和平的破壞因素,聯合德國共同遏製法國。英國的這一政策不僅沒有帶來和平,反而鼓勵和縱容了德國軍事力量的再次崛起。1933年希特勒正式接任德國總理,後來又成為第三帝國的元首。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的失敗,對於許多德國人來說是一次民族的災難。魏瑪共和國在外交和政治上的懦弱,引起了德國民族主義的憤怒情緒。再加上凡爾賽和約中對德國侮辱和懲罰,更加深了整個德國社會民眾的不滿。這樣高舉德意志民族主義大旗的希特勒正好應合了德國民眾壓抑許久的心理。

㈡ 二戰中德國的科技實力真比美國強大嗎

二戰初期美國與德國的實力相當,到了中後期德國因為戰爭中消耗了實力,美國通過初期的中立政政策以及出售軍火,保存並且提高了實力。

㈢ 二戰前德國有外債這些外債怎麼來的又是怎麼還的

歷史老師告訴你
不要忘了,一戰德國是戰敗國,戰敗後有巨額賠款。德國支付賠款除了本國財政外,更多是從美國借款貸款,同樣被削弱的歐洲國家英國法國也多多少少向美國借款貸款恢復經濟。在對待德國賠款問題上,戰勝國之間存在矛盾。法國特別希望把鄰居世仇德國被削弱到底,可是英國出於「大陸均勢」政策需要,既要削弱德國,但又不願法國做大,把德國削弱的太過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使得德國賠款數額在一次次會議中減少再減少,最終不了了之,隨著希特勒上台並擴張,更是連這些已成為廢紙的賠款文件都趾高氣昂的宣布廢除了。

㈣ 二戰德國什麼時間宣布投行

1945年5月8日24時,地點柏林市東南的卡爾斯霍爾斯特的德國軍事工程學校大樓大廳,投降書規定,從1945年5月9日1時開始生效。

㈤ 二戰 德國瓜分 過程

過程如下:

一、美、蘇、英、法4國分區佔領德國
德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戰爭結束後,美、蘇、英、法4國於1945年6月5日發表關於管制德國的聯合聲明,決定4國分區佔領德國,並由4國佔領軍總司令組成盟國對德管制委員會作為最高權力機構。雖然聲明強調在佔領期間應視德國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但各國在自己的佔領區內卻擁有自行其是的權力,潛伏著分裂的因素。
美英法3國的3個佔領區位於德國西部,面積24萬多平方公里。西方3國佔領區首先進行清除德國軍國主義及納粹分子的工作,審判了戰爭罪犯,解散了一些壟斷組織,但保留了按規定應拆除的軍事工業設備。
為了使德國的經濟迅速恢復,西方佔領國採取了「重建德國」的方針。1946年12月美英達成協議,合並兩國佔領區,以促進經濟上的統一。1947年1月雙占區成立。1948年2月,美英把它擴大為類似國家的實體,成立了聯合州議會和行政管理委員會。6月7日,美國、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6國簽訂了《倫敦協議書》,法國同意加入,成立了3占區。1948年6月20日,西方佔領國開始在3占區單獨進行貨幣改革,用新馬克代替舊馬克。為了發行和監督新的貨幣,成立德意志聯邦銀行。艾哈德根據其社會市場經濟的設想,取消了管制經濟的規定,促進了經濟的穩定和增長。西方3國的貨幣改革被蘇聯視為違反了波茨坦協定,蘇聯因此也採取相應的貨幣改革措施。東、西佔領區的經濟被完全分割開來。

二、政治分裂
與此同時,政治上的分裂也在加劇。1948年7月1日,西方3國駐德國軍事長官在法蘭克福召開西佔區11個州
總理參加的會議,向各州總理散發 3個文件,後被稱為「法蘭克福」文件,闡明了西佔區發展的設想,並為未來西德的國家機構及其職權范圍定下了基本方針。會上還授權各州首腦著手召開立憲會議,制訂「基本法」。9月1日,在波恩成立了議會委員會,由基督教民主聯盟的阿登納任主席。議會委員會根據法蘭克福文件精神討論和制訂憲法。
1949年4月,西方3國制訂了對西部德國的《佔領法規》,規定西德國家成立後,軍政府將撤銷,代之以由3國文職高級專員組成的高級專員委員會,主管德國對外和安全事務,並對西德議會的一切行動有否決權。在國內問題上,德國政府則可以在盟國允許的范圍內自行制訂立法。5月8日,議會委員會會議結束,制訂出臨時憲法——基本法。新的國家以議會民主制的面貌出現,國家結構為聯邦制,其外交、國防、貨幣、海關、鐵路、航空、郵電等屬聯邦管理,並給予各州較大的自治權。基本法於1949年5月12日經西方佔領區的軍事長官批准,又經各州議會通過,於1949年5月23日公布生效。

三、分裂時期
直接導致東西德分離的導火線,則是發生在1948年6月20日,西方佔領區境內的貨幣重整計劃。當時西方三國佔領區內原本分別發行的貨幣整合為一,但卻排除蘇聯佔領區,發行了西德馬克,而蘇聯佔領區也在短短三日後發行了東德馬克,儼然象徵東西德正式分離。東西德分離後,東德方面曾在1948年中開始,對使用西德馬克的西柏林地區進行封鎖,為期11個月,希望透過此舉達到完全控制整個柏林地區的目的,但卻在西方國家持續以空運方式所進行的柏林空運之支援下沒有實現。在柏林封鎖解除(1949年5月12日)後沒多久的5月23日,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宣布正式成立。而東德方面也在同年的10月7日宣布正式成立以德意志社會主義統一黨(縮寫:SED)一黨專政的社會主義政體。
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東柏林成為民主德國的首都。但西柏林實際上依然為美英法三國共同控制,雖然聯邦德國基本法和西柏林憲法規定西柏林隸屬於聯邦德國的一個州,但是,西方三國認為該規定同柏林的現實地位不符,宣布該條款暫不生效,但認為西柏林與聯邦德國間有著「特殊關系」,同意西柏林在司法、經濟、財政、貨幣和社會制度方面同聯邦德國一體化 。
西德於1955年5月8日加入北約,相對的,由蘇聯扶植、共黨主政的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則加入了華沙條約組織,使得東西德間的交界成為兩大對壘陣營的最前線、冷戰的焦點。1961年,為阻隔東德人遷往西德,東德政府在東柏林自己的一側修建了聞名的柏林牆,直至柏林牆倒塌,東德合並到西德 。中國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於1972年10月11日建交。

㈥ 納粹德國是靠什麼走出經濟

一、面對經濟危機,希特勒上台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恢復經濟的發展。

1.積極的財政政策,包括增加稅收、擴大國債和實行通貨膨脹

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國家稅收收入由65.6億馬克驟增到177億馬克,六年中實收稅款共增加了600億馬克以上。1932-1939年9月,德國國債由115億馬克上升到371億馬克。帝國銀行和幾家最大的私人銀行是國債的主要持有者。勞動者的小額儲蓄存款也被強迫投入公債。帝國銀行以國債為擔保大量增發銀行券,1933-1939年9月,流通中的銀行券由26億馬克驟增為110億馬克。這些積極的財政政策使德國國家有能力進行有規模的投資和軍事訂貨。

2.大規模的軍事采購和訂貨

1932年,德國的軍費支出為6.7億馬克,約占當年國家總支出的十分之一或國民收入的1.5%。1933年-1939年秋的六年備戰期間,德國全部備戰支出在400億馬克以上,約占同一時期國家預算總支出的五分之二或國民收入的10.6%。巨額的軍事訂貨使德國壟斷資本集團獲得了高額利潤。以軍火工業康采恩克虜伯公司為例,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公司從國家接受的軍事訂貨總值由930萬馬克猛升到1.45億馬克,即提高了近15倍。在同一時期,公司的純利潤額則由650萬馬克上升到1.22億馬克,即提高了近18倍。

3.剝奪猶太人資本

希特勒等人登台以後,大量開展「排猶運動」,幫助「雅利安」財團剝奪猶太人的財產。由於這一「運動」,共計約60-80億馬克的德國猶太資本,通過強力沒收或被迫易主的方式,全都轉到了「雅利安」財閥和納粹黨魁手中。
4.強制卡特爾化

強制卡特爾化是希特勒政府擴大壟斷組織統治及加速生產與資本集中的重要措施,並且比歷屆德國政府實施得更徹底。1933年7月,希特勒政府頒布所謂的「卡特爾條例」,規定帝國經濟部有權建立新卡特爾,而一切卡特爾則有許可權令局外企業合並起來。任何反對這種規定的局外企業,有關的卡特爾可以拒絕承認它們,從而剝奪它們得到原料和商品供應等權利。這實際上是在經濟上宣布了它們的死刑。在這種威脅下,大量中小局外被迫合並如壟斷組織,受壟斷資本的直接統治。卡特爾的數目迅速增加,1930-1936年,德國已登記的卡特爾總數,由2100個增加到2500個。

5. 淘汰中小企業,擴大壟斷組織

1937年,希特勒頒布了「股份公司改革法」,規定凡是資本不組10萬馬克的小股份公司應予淘汰;而新設立的股份公司,資本不得少於50萬馬克。結果,據德國官方統計材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資本不足10萬馬克的公司絕大部分遭到淘汰,資本為10-50萬馬克的公司減少一半,而資本在500萬馬克以上的大公司,在股份公司資本總額中的比重由1931年的74.5%上升到1939年的78.8%。中等資產階級被大大削弱了。此外,希特勒政府還強迫封閉大量手工企業和小型零售商號。從1937年起,由於局勢工業的勞動力供應問題日益尖銳,希特勒政府以「清理」手工企業和小商號為由,連續頒布了若干法令,勒令所謂「負擔過剩」及「經濟上不合算」的大批手工企業和小商號停業,把數十萬手工業者及小商人騙入軍事工廠服苦役。據統計,到戰爭爆發時止,被迫停業的手工企業近20萬家,小商店約10萬家。 通過這種方式,德國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過程大大加速了,壟斷資本的勢力空前加強起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各部門生產的壟斷化達到驚人的程度。壟斷組織控制生產的比重在鉀鹽、煉鐵、金屬加工、人造氮、水泥、製糖、化學及葯品、電力等部門為95-100%,在機器及運輸工具製造、人造絲、麻織業、制紙業等部門為80-95%,在優等鋼生產中為60-70%資本進一步集中於各康采恩手中,到30年代末,他們已經控制了了全國股份資本總額的85%,為數眾多的小業主淪於破產。
6.政府全面干預國民經濟,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

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軍事化經濟調節機關,1933-1936年秋,帝國經濟部是最高中央調節機關。它下面設有各種專業管理局,分管各工業部門、農業、時常、對外貿易、物價等等。同時,根據1934年的「德國經濟有機結構條例」,在原有企業主聯合會及各壟斷組織基礎上,新設立了按部門和按地區的兩類經濟調節機構,交由壟斷寡頭及其親信直接掌握。部門調節機構的組織形式是經濟集團,共有四級。最上級為工業、商業、銀行、保險業、動力和手工業等6個最高集團;下屬44個經濟集團;它們下面又分350個部門集團;最下一級則為640個專業集團。地區調節機構採取了省經濟廳(下屬市、區分支機構)的形式,全德共有18個。這兩類調節機關都具有政府機構的權力,它們統一歸帝國經濟部下設的全德經濟院管轄,同時,兩者的地方基層組織有是同一的東西。通過各級經濟集團和省經濟廳系統,在有關中央專業管理局的協同之下,壟斷資本和希特勒政府企圖自上而下地實現對國民經濟的雙重交叉控制。另外,1933年7月,在帝國經濟部下面還設立了「德國經濟總委員會」,它是由壟斷寡頭直接把持的備戰經濟總參謀部,擁有很大權力,負責指導國家經濟政策和法令的制訂工作。 至此,希特勒政府的經濟調節機構已形成為一個自中央到地方的龐大體系,按軍事化方針對國民經濟進行干預和調節。1936年秋,「四年計劃全權督辦」戈林又設立了一個調節機構「四年計劃全權機關」,引起了兩大機關職能的重復。 有計劃的經濟使德國的工業發展速度超過了英、法、美。1932-1938年,生鐵產量由390萬噸上升到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上升到2320萬噸。1933年-1939年,德國軍火生產增長11.5倍。但同時,德國的部門經濟卻出現了不平衡。在軍火工廠加緊製造武器的同時,德國的紡織及製鞋工業的半數設備被閑置起來。在農業方面,帝國糧食局及其下屬的數萬個基層機構,是希特勒政府幹預農業活動的基本工具。不過全部的農業事務,包括播種面積及作物類別、農業就業人數、化肥的分配、飼料的購買、農產品義務上繳數量、農產品價格、經營農產品貿易的利用額、農戶的收入,甚至農民自己留用的脂肪量及運送給城市親友的蛋品數量等,都受到國家的控制。 希特勒政府時期的德國糧食產量基本停滯在30年代初期的水平上,1937-1938年,年均糧食進口量與20年代差不多,約在400萬噸上下。

7.一方面加強和擴大國家所有制,另一方面將國有財產轉到私人壟斷資本手中

希特勒政府時期,德國國家所掌握的股份資本絕對和相對額都增長。1932-1939年,「國有的」股份資本額,由29億馬克提高到36億馬克,它在全國股份資本總額中的比重,由13.2%上升到17%。1939年,德國國家壟斷資本共計248億馬克,佔全國總資本的五分之一。 在擴大國有化的同時,希特勒政府還執行了國有財產重新私有化的政策。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期間,當時的德國政府為挽救一系列壟斷資本集團,以優惠價格收購了柏林各大銀行的大部分股票和一系列大工業公司的部分股票。隨著這些企業的扭虧為盈,希特勒政府把國家持有的巨額股票廉價賣給有關的私人壟斷資本集團。在德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同時,壟斷企業同政府的結合也加強了。企業主職能與國家官僚職能達到了高度的融合。
6.政府全面干預國民經濟,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

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軍事化經濟調節機關,1933-1936年秋,帝國經濟部是最高中央調節機關。它下面設有各種專業管理局,分管各工業部門、農業、時常、對外貿易、物價等等。同時,根據1934年的「德國經濟有機結構條例」,在原有企業主聯合會及各壟斷組織基礎上,新設立了按部門和按地區的兩類經濟調節機構,交由壟斷寡頭及其親信直接掌握。部門調節機構的組織形式是經濟集團,共有四級。最上級為工業、商業、銀行、保險業、動力和手工業等6個最高集團;下屬44個經濟集團;它們下面又分350個部門集團;最下一級則為640個專業集團。地區調節機構採取了省經濟廳(下屬市、區分支機構)的形式,全德共有18個。這兩類調節機關都具有政府機構的權力,它們統一歸帝國經濟部下設的全德經濟院管轄,同時,兩者的地方基層組織有是同一的東西。通過各級經濟集團和省經濟廳系統,在有關中央專業管理局的協同之下,壟斷資本和希特勒政府企圖自上而下地實現對國民經濟的雙重交叉控制。另外,1933年7月,在帝國經濟部下面還設立了「德國經濟總委員會」,它是由壟斷寡頭直接把持的備戰經濟總參謀部,擁有很大權力,負責指導國家經濟政策和法令的制訂工作。 至此,希特勒政府的經濟調節機構已形成為一個自中央到地方的龐大體系,按軍事化方針對國民經濟進行干預和調節。1936年秋,「四年計劃全權督辦」戈林又設立了一個調節機構「四年計劃全權機關」,引起了兩大機關職能的重復。 有計劃的經濟使德國的工業發展速度超過了英、法、美。1932-1938年,生鐵產量由390萬噸上升到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上升到2320萬噸。1933年-1939年,德國軍火生產增長11.5倍。但同時,德國的部門經濟卻出現了不平衡。在軍火工廠加緊製造武器的同時,德國的紡織及製鞋工業的半數設備被閑置起來。在農業方面,帝國糧食局及其下屬的數萬個基層機構,是希特勒政府幹預農業活動的基本工具。不過全部的農業事務,包括播種面積及作物類別、農業就業人數、化肥的分配、飼料的購買、農產品義務上繳數量、農產品價格、經營農產品貿易的利用額、農戶的收入,甚至農民自己留用的脂肪量及運送給城市親友的蛋品數量等,都受到國家的控制。 希特勒政府時期的德國糧食產量基本停滯在30年代初期的水平上,1937-1938年,年均糧食進口量與20年代差不多,約在400萬噸上下。

7.一方面加強和擴大國家所有制,另一方面將國有財產轉到私人壟斷資本手中

希特勒政府時期,德國國家所掌握的股份資本絕對和相對額都增長。1932-1939年,「國有的」股份資本額,由29億馬克提高到36億馬克,它在全國股份資本總額中的比重,由13.2%上升到17%。1939年,德國國家壟斷資本共計248億馬克,佔全國總資本的五分之一。 在擴大國有化的同時,希特勒政府還執行了國有財產重新私有化的政策。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期間,當時的德國政府為挽救一系列壟斷資本集團,以優惠價格收購了柏林各大銀行的大部分股票和一系列大工業公司的部分股票。隨著這些企業的扭虧為盈,希特勒政府把國家持有的巨額股票廉價賣給有關的私人壟斷資本集團。在德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同時,壟斷企業同政府的結合也加強了。企業主職能與國家官僚職能達到了高度的融合。
8.擴大對外貿易

1932-1938年,德國在保加利亞、希臘、匈牙利、羅馬尼亞及南斯拉夫等國的進出口貿易中的比重,分別提高了三分之一至三倍不等。1929-1938年,德國對外投資急劇上升,由12億美元增加到40億美元。1933年5月,德、法、比、盧等國鋼鐵壟斷組織又聯合成立國際粗鋼輸出協會,從而恢復了國際鋼鐵卡特爾。在國際鋼鐵卡特爾和國際鋁卡特爾中,德國壟斷組織也分別擁有近五分之一的出口份額或股份額。

9.興辦公共工程

希特勒政府頭兩年(1933-1934年)用於興辦公共工程的開支共約50億馬克。其中最大的是建築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16.1億馬克,其次是修建公共建築物與住宅(後來不少成為兵營)約7億馬克,開墾荒地與改良土壤等約7億馬克,整治河道、開鑿運河和架設橋梁等3.5 億馬克,修復和更新鐵路設備約5億馬克;對參加公共工程的私人發放補助金和減免稅金約6-7億馬克。
二、貨幣新經濟政策

1.拒絕接受國外借款,以生產為德國貨幣的基礎,而不以黃金為本位。
2.用直接易貨的方式來進行進出口貿易。
3.停止所謂「外匯自由」,即准許在貨幣方面實行賭博並按照政治情況,把私有的財產由國移到彼國。
4.當有了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資時,就製造貨幣,而不向外國借債。

三、社會福利政策

1.大力推行社會保險制度,增加和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
2.擴大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度,修建了一批療養院和旅館,使工人享有過去只有資產階級才能享受的休假旅遊。
3.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

以上措施對於起動處於危機最低點的德國經濟,減少龐大的失業人數,起了很大作用。客觀評價希特勒,不能抹殺他對德國經濟的貢獻,就經濟發展而言,從1932年到1937年,德國國民生產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納粹創造了德國經濟恢復的奇跡。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使得二十年前慘敗的德國,又重新崛起成為歐洲大國。

㈦ 二戰時期德國的經濟到底如何

一、德國為了擺脫危機,不得不加強國家干預經濟,通過公共工程消滅失業,加強工業的國有化,同時也保證私有化為經濟帶來活力。

  1. 由政府舉債,興建公共工程。

  2. 大力擴軍。

  3. 配給制。

多管齊下,就這樣創造了納粹德國的「經濟奇跡」,失業近乎絕跡,經濟增速超過20%,各種百廢俱興。


二、這種飲鴆止渴的刺激經濟,帶來了幾個大問題。

如果軍隊不再需要產品,經濟該何去何從?這就成為了二戰爆發的重要的經濟因素,如果納粹德國不發動戰爭,在未來經濟就會因為大量的債務和赤字崩潰。事實上,1936-38年,德國的平均工資水平下降了25%。所以,不斷發動對外戰爭,創造軍需訂單,就成為了維持經濟的必須手段。

在1936年左右,世界市場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而工業成品(德國出口的主要產品)的價格在下跌,德國政府越來越難以維持收支平衡,1933-36年,德國的出口下降了9%,進口同比上漲9%,帶來了嚴重的貿易逆差。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只能通過強行控制個人市場投資的方式來刮地皮。1934-38年,德國的非上市流通證券所佔的市場份額從超過一半下降到大約10%左右。

即使在戰爭爆發,西歐都被納粹佔領的情況下,德國無法將工業產品往已經工業化的西歐傾銷,資本流動無法構成循環,德國只能陷入資本的自我循環狀態。

所以可以知道,德國的擴張必然是「全球性」的,不以元首意志而轉移的,所謂「換取德意志民族更大的生存空間」,倒不如說是向東打開市場。但由於希特勒政權各方面的原因,德國沒能滅亡蘇聯,從而加速了其敗亡。


三、在戰爭爆發後,德國維持經濟和資源收入主要來源於以下幾點:

  1. 在佔領國的掠奪式經濟政策。在德國政府的「新領土」,德國買家以強制的極低價格購買當地原材料。所謂的「生存空間」理論又使德國強行掠奪佔領國資源,法國的全國近半的車皮被用來輸送貨物給德國;1940年,挪威喪失了自身經濟收入的20%,1943年時達到了誇張的40%。

  2. 在佔領國強制征發廉價勞動力。當然,對於抵抗激烈的波蘭人和猶太人,則送進集中營強制勞動。對於其他國家,主要是以廉價僱傭勞動力為主。直到1944年,強制佔領國勞工已經佔到德國全體勞動力的1/4,這個數字是極為驚人的。

  3. 與同盟、佔領地區傀儡國的貿易。由於英國封鎖,德國基本隔絕於世界市場,無法從美洲亞洲獲得戰爭資源,於是納粹只能在歐洲范圍內尋求貿易夥伴,比如說瑞典的鐵、羅馬尼亞的石油、西班牙的鎢。甚至在蘇德交戰之前,德國與蘇聯的貿易也非常繁榮,蘇聯利用原材料、糧食和石油從德國換取了大量的工業產品。

㈧ 二戰中德國的科技實力真比美國強大嗎

一、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綜合科技實力要超越德國,之所以造成許多國人認為德國科技領先英美,主要是因為對於二戰不太了解,在一個就是地攤文學作品,把一些技術不成熟,停留在紙面的東西,神化造成,例如霍頓的229飛翼,這種飛翼無法起飛,比美國諾斯羅普飛翼要差許多,而且也霍頓兄弟二戰結束後,諾斯羅普並沒有看中他們的技術。
他們只知道德國二戰用噴氣式飛機,卻不知道美國二戰也有,其實從1930年開始,德國納粹逐漸崛起,到1933執政一直到1945年,德國綜合科技水平一直在下降,而不是提高,在諾貝爾科學獎的獲得方面,美國早已超過了德國,而且大量猶太裔科學家從德國流失,也加速了德國科技水平的下降程度,如果你有興趣,可以查查當時世界頂級科學家,有多少雲集英美,或是查查從1930年一直到1945年,世界諾貝爾科學獎,特別是物理學和化學獎分布,看看美國已經超越了德國。。

二戰美國重裝軍備,已經建立了世界唯一的全球打擊軍力,擁有高端的軍事作戰能力,也就是全球打擊能力,因此在高端海空力量和遠洋作戰武器平台方面,作為區域性的德軍都是要落後美國的。
1、二戰最高端戰力的武器平台,是航空母艦和戰略遠程轟炸機。這兩種高端武器平台,德國在技術上都是空白,因此相應的德國海軍的許多技術都要落後美國,包括艦載機技術,兩棲作戰技術,雷達技術,美國海軍二戰甚至研製出世界第一架早期預警飛機TBM-3W早期預警飛機,二戰美國海軍已經戰艦已經裝備了CIC系統,也就是作戰情報中心,這成為以後現代化海軍戰艦發展的必備的系統。
2、在遠程戰略轟炸機方面,美國即使最落後的B17轟炸機技術,都是德國一直無法製造的,而B17是1936年生產的,整個二戰結束,德國都沒有辦法研製技術水平能夠到達B17重型轟炸機的能力。更不要二戰技術最先進,威力最大,造價最昂貴的,也是唯一能夠投射原子彈的B29遠程戰略轟炸機了,B29戰略轟炸機在二戰就是登峰造極的高端武器平台,航程達到了驚人6000公里(柏林到莫斯科距離才只有1600公里左右),遙控炮塔,中央火控,帶增壓倉,四台增壓發動機,機載雷達+諾頓瞄準,時速比日本的零式飛機還快,B29沒有用於對德國的轟炸,對德國轟炸只是用了B17,B24。B29轟炸機摧毀了日本的工業化城市60座,特別是1945年3月10日軍力處於巔峰時期美軍,那一次大轟炸,藉助美國海上霸權控制的塞班島,B29遠程奔襲超過2500公里,344架B29,一天之內用集束凝固汽油的摧毀了距離美國本土上萬公里的,亞洲軍事強國日本的首都東京,日本十萬人喪失,十萬燒殺,美軍只是損失了9架飛機,展示出極具震撼的全球打擊能力,這是德國的技術無法企及的。

3、在後勤體系方面,美軍全部摩托化,並且擁有強大的全球戰略空運能力,美國著名的運輸機C47,C46的技術水平都是要高於德國。美國西科斯基的直升機技術在二戰期間已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4、通訊能力,美國二戰時期著名的摩托羅拉的單兵報話機和手持大哥大,已經處於世界領先,其他國家都是沒有的。另外在現代半導體技術和與之相關的現代計算機研發方面,美國更是無可爭議的霸主。

5、許多人一提到二戰,就會提到德國噴氣式飛機,那個年代噴氣式飛機技術並未成熟,例如德國著名的m262,但是他們不知道英國,美國都裝備了噴氣式飛機,美國二戰有兩款噴氣式飛機,p59和著名的洛克希德的P80流星噴氣式戰機,應該說p80綜合技術水平要高於德國m262.

6、德國在火箭技術領先美國,主要原因是美國不重視火箭,更加傾向於威力更大,技術更加成熟的遠程戰略轟炸機,早在二戰以前,現代火箭之父美國人戈達德就成了現代火箭技術的領軍人物,德國V2火箭許多都運用了戈達德研究成果,,戈達德積極游說美國政府,但是美國軍方對此不感冒,二戰美軍一直在研發遠程戰略轟炸機,包括能夠進行洲際轟炸的轟炸機。遠程戰略轟炸機一直是美國軍隊最最重視的武器平台之一,直到今天,美國空中武器庫中,技術最先進,威力最大的一定是戰略轟炸機,如B1B,B2。今年美國軍方又宣布研發B21奇襲者遠程戰略隱形轟炸機。

德國在低端的坦克方面,領先美國,但是德國擁有最先進坦克,卻沒有最現代化的後勤體系,最現代化後期體系是美軍。

總之德國軍力屬於低端的戰力坦克,但是後勤體系落後,只有戰術能力的空軍,卻沒強大的戰略空中力量和戰略空中運輸力量,總之德國海空力量,後勤體系,情報體系差距太大,英美對德國漢堡進行毀滅性的戰略大轟炸後,德國戈培爾,在日記中寫道:」能夠組成如此大規模的轟炸,並且幾乎沒有中斷,這顯示對方的空軍空軍有多麼強大啊「。
另外兩棲登陸的復雜性和技術性都是德國軍隊無法想像的。英美技術共享,也是極大提高了美國水平,畢竟英國當時也掌握許多世界最尖端技術。

㈨ 二戰德國侵略的順序

二戰德國侵略國家的順序為:斯洛伐克開始、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立陶宛、波蘭、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法國、英國、希臘、南斯拉夫、蘇聯。

二戰初期,希特勒主張先發制人,集中陸軍和空軍,閃電一樣地打擊敵人,攻勢凌厲。

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他用閃擊戰佔領了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蘭西等國,27天內征服了波蘭,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內征服荷蘭,18天內征服比利時,39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

1941年他再次用閃擊戰進攻蘇聯,但在蘇聯人民的堅決抵抗下,最終遭到了失敗。二戰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

(9)二戰德國股票擴展閱讀:

二戰過程:

1939年9月1日,德國法西斯派兵「閃擊」波蘭,英法走投無路,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1年6月22日,德國法西斯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聯衛國戰爭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擴大了。

1941年12月,日本又偷襲美國在太平洋上最大的軍事基地珍珠港,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二戰進一步擴大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給德國沉重的打擊,不僅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美國在中途島戰役後,步步進逼,扭轉了亞洲太平洋戰爭形勢。其他國家在1943年也開始了反攻。

1945年5月8日,德國代表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結束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向盟國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正式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㈩ 二戰德國

蘇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損失:
(1)蘇芬戰爭(1939年11月至1940年3月):蘇軍死亡4.9萬,受傷15.9萬人次。
(2)蘇德戰爭(1941年6月至1945年5月):蘇軍死亡681.7萬,被俘或失蹤445.6萬人,傷
病1832萬人次。
附:蘇德戰爭雙方歷年損失數:
1941年:德軍損失85萬人。其中死亡30萬人、被俘或失蹤數千人。
蘇軍損失447萬人。其中死亡80萬人、被俘或失蹤234萬人。
1942年:德軍損失200萬人。其中死亡50萬人,失蹤或被俘約10萬人。
蘇軍損失737萬人。其中死亡174萬人、被俘或失蹤152萬人。
1943年:德軍損失290萬人。其中死亡70萬人,被俘或失蹤約20萬人。
蘇軍損失786萬人。其中死亡194萬人、失蹤或被俘37萬人。
1944年:德軍損失300萬人。其中死亡123萬人,被俘或失蹤約60萬人。
蘇軍損失688萬人。其中死亡160萬人、失蹤或被俘17萬人。
1945年:德軍損失約300萬人。其中死亡50多萬人,被俘或失蹤約70多萬人。
蘇軍損失301萬人。其中死亡73萬人、失蹤或被俘7萬人。
合計:德軍(含黨衛隊)在蘇德戰爭中損失累計近1200萬。其中死亡320多萬人、被俘1
60萬人(不含1945年5月9日後投降或受降者的120多萬德軍)、傷病累計約700萬人次。最
終死亡人數為380萬(含死亡的俘虜)。以上數據包括奧地利、蘇台德、阿爾薩斯等地的德
意志人,但不包括1945年後大量參戰的人民沖鋒隊之類的民兵組織的損失。
蘇軍在蘇德戰爭中的損失累計為2959.3萬。其中死亡681.7萬人、被俘或失蹤445.6萬
人、傷病累計1832萬人次。最終死亡人數為865.6萬(含死亡的俘虜)。以上數據包括內務
部隊及邊防軍等,也包括與德國的盟軍作戰所遭受的人員損失,但不包括尚未到所在部隊
報到的在途新兵,如包括新兵,則死亡人數約為737萬人,最終死亡人數為915.3萬人。

(3)蘇軍參與的另外幾場戰爭(如蘇波1939.9-1939.10、蘇日1945.8)死傷人數均遠遠
低於蘇芬戰爭和蘇德戰爭,蘇波戰爭:蘇軍死亡人數僅737人,蘇日戰爭:蘇軍損失累計3
.64萬人,其中死亡1.2萬人。
2.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死亡情況(不含被俘及傷病):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
亡人數總計為485萬人(包括死亡的俘虜):對蘇作戰死亡380萬人(含俘虜),其他主要
分布於:義大利15萬、西歐34萬、非洲1.6萬、南斯拉夫5萬等等。

閱讀全文

與二戰德國股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人民幣增值利好哪些股 瀏覽:532
招財貓理財投資 瀏覽:577
徵信可以辦助學貸款嗎 瀏覽:259
東方財富期貨怎麼關注好友組合 瀏覽:263
紅棗期貨10000元 瀏覽:494
51vv股票是什麼意思 瀏覽:641
信託與pe 瀏覽:64
新聞聯播人民幣 瀏覽:529
股份融資 瀏覽:55
翹然天津資本投資咨詢有限公司 瀏覽:456
融資融券寶典 瀏覽:29
定期理財規劃 瀏覽:599
恆大集團股票行情 瀏覽:6
信託信披 瀏覽:944
大眾公用股票分紅 瀏覽:637
寧波銀行後期查貸款用途 瀏覽:545
好好開車融資 瀏覽:300
融資租賃可行性報告 瀏覽:2
860日幣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373
房奴如何理財 瀏覽: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