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聽說東風日產最大的股東是雷諾,雷諾是哪國的日產車如何驪威,怎麼樣
1 首先,東風日產是東風汽車公司和日產公司的合資企業,東風公司是中國國企,日產是日本公司。 雷諾是持有日產股票,而不是持有東風日產股票。
2 日產90年代和雷諾交換控股,日產有雷諾的股份,雷諾有日產的股份, 兩家公司共用平台,設計,零件供應等減少成本。
是交換控股,而不是雷諾收購了日產, 和mazda,福特關系不同,福特是收購了mazda的一部分股票,mazda收到福特的控制,甚至mazda賣出一部車福特都有分成。
3 東風日產車國內就是強調空間和省油, 驪威空間不錯,就是成本控制比較厲害,用料一般,相對來說性價比還是不錯的。
② 戈恩時代的落幕,日產如何才能重回高峰
戈恩被捕引發了外界對雷諾日產聯盟未來的質疑。法國經濟財政部長布魯諾 勒梅爾(Bruno Le Maire)和日本經濟產業大臣世耕弘成(Hiroshige Seko)發表聯合聲明,稱贊該聯盟是「法日工業合作的典範之一」,並表示「他們(法日兩國)都希望保持這種雙贏的合作。」
③ 日產頹勢難挽 CEO內田誠被辭退或成「定局」
日產CEO內田誠的軍令狀,或為他的「下課」埋下伏筆。
2019年,內田誠「臨危受命」,上任日產汽車CEO。隨後,內田誠在股東大會上立下「軍令狀」稱,自己如果不能扭轉日產汽車的頹勢,願意接受被解僱的結局。
種種跡象表明,內田誠正在接近那個「結局」——近日路透社報道稱,一直處於「負面漩渦」的日產汽車,將撤出歐洲和其他地區,集中資源把重點放在中國、美國和日本市場。
縮小戰線范圍無疑是日產控製成本的一大舉措,自2017年以來,日產汽車的處境一直是內外交困。除了「戈恩事件」的爆發之外,日產還經歷了銷量下滑、聯盟進程被擱置等一系列的負面事件。
臨危受命
2019年10月,日產汽車董事會宣布,原日產汽車公司高級副總裁、東風汽車有限公司總裁內田誠擔任日產汽車公司代表執行官兼首席執行官。內田誠也因此成為日產汽車在三年內更換的第三位CEO。
2018年,內田誠負責的日產中國取得了銷量同比增長2.9%至156.4萬輛的成績,支撐起公司當年近三分之一的營收。更早時他還負責了雷諾-日產聯盟的采購工作,這意味著他在處理聯盟關系時更有優勢。
內田誠接手時,日產汽車正處於「內外交困」的嚴峻境地。
2018年11月,日產前董事長卡洛斯·戈恩和前代表董事格雷格·凱利因涉嫌金融犯罪被捕,公司管理混亂、內部腐敗內斗嚴重、業績下滑等問題被全面暴露,公司經營隨之陷入動盪。
日產內部調查結果顯示,戈恩因瞞報薪酬、挪用公司資金等不當行為給公司造成了多達350億日元的實際損失。在另一份調查報告中,這家日本車企認為,戈恩個人權力的高度集中給公司內部管理造成重大缺陷,包括行政管理不透明,內部監督、審計、制衡功能的失效等。
戈恩積極擴張的「Power88」策略也受到詬病。日產內部認為,戈恩在全球市場採取過度的降價促銷手段以換取市佔率和銷量短期增長的方式,削弱了日產的品牌價值和盈利能力,從而導致公司業績不佳。
此外,戈恩將大量資金投入到新興市場,進行工廠產能的擴張,而新車型開發的預算則被大幅縮減,導致產品老化問題嚴重。獨立汽車分析師張翔也表示,車型老化問題是日產亟需解決的問題。
戈恩激進的增長目標並未兌現。
根據日產的估算,公司有多達40%的產能未被利用或利用不足。商業策略錯誤的直接結果就是公司業績出現下滑,在2018財年,日產汽車的利潤率僅為2.7%,遠低於競爭對手的水平(同一時期豐田利潤率為8.2%,大眾利潤率為5.9%)。
聯盟擱置
曾身兼日產CEO、雷諾CEO、雷諾日產三菱汽車聯盟主席的戈恩被捕,也在一定程度上惡化了雷諾和日產的關系。2019年4月,日產汽車回絕雷諾謀求合並的邀約,聯盟的主要職能部門業務也隨之停止推進。
對此,里昂證券汽車分析師克里斯托弗·里克特認為,截止到2019年上半年,雷諾-日產聯盟已經名存實亡。
公開資料顯示,日產汽車只持有雷諾汽車15%的無表決權股份,雷諾汽車實際持有日產汽車43%的具有表決權的股份,且雷諾的大股東為法國政府。
「不平等」的關系使日產汽車迫切意識到需要加強對雷諾的股權控制來扭轉現狀。
2015年,法國政府具備對雷諾的雙倍投票權;2018年,法國政府施加壓力,以連任雷諾CEO為條件,要求戈恩促成雙方合並。2018年4月,戈恩表示將整合雙方業務;11月,戈恩被日本警方逮捕。中國青年報文章認為,戈恩成為日法兩國爭奪汽車產業的犧牲品。
與此同時,全球車市也進入不景氣的階段。LMC Automotive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主要市場的汽車銷量下降4.4%至9030萬輛,相比2018年跌幅(-0.8%)進一步擴大。
2019年6月,以CEO西川廣人為首的日產管理層已經啟動了一系列改革方案:新設立「指名」、「監查」和「報酬」3個委員會,對公司的人事任命和薪酬制度擁有決策權,且半數以上成員以及會長均為社外董事,從而加強外部監督經營職能。
西川廣人還在2019年7月制定了一系列成本控制計劃,包括在2023年以前在全球裁員12500名員工,削減10%的產品線並降低產能(涉及英菲尼迪、日產和達特桑三個品牌共60款車型),減少廣告營銷預算,以期實現節省4800億日元的目標。
然而,西川廣人隨後也被捲入「丑聞」當中。2019年9月,他因被指控通過股票增值權操作獲取不當報酬,而被迫宣布辭職。
立「軍令狀」
2019年12月,正式就任日產汽車CEO後,內田誠發表演講提出了恢復公司業績,重獲客戶信任的各項任務。包括重塑企業文化、給員工制定具有挑戰性但可實現的目標計劃、加強雷諾-日產-三菱聯盟間的協作等等。
管理架構方面,內田誠與新任首席運營官阿西瓦尼·古普塔(Ashwani Gupta)、副首席運營官關潤採用集體領導的方式,共同承擔業績復甦的責任。
在2020年2月的臨時股東大會上,公司進一步明確了三項工作重點:專注於企業核心競爭力,並建立更堅實的財務基礎(確保選擇和優先次序,並調整高成本結構);更好的執行力和更快的實施力度(快速決策和簡化流程);確定企業宗旨和價值,對企業文化進行改革。
也正是在這次的股東大會上,內田誠強調稱,自己如果不能扭轉日產汽車的頹勢,願意接受被解僱的結局。
2020年2月初,雷諾日產三菱聯盟宣布達成全新框架協議,進一步強化其商業模式與組織架構,戰略互補,提高各成員公司的競爭力。聯盟的中期戰略計劃將於2020年5月公布。
內田誠也曾表示將於2020年5月宣布明確的重組計劃,該計劃是在去年7月制定的方案基礎上進行調整。
財經網汽車就「在整體實施改革的背景下,公司准備採取哪些戰略舉措」等問題向日產汽車求證,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據路透社報道,新的重組計劃很可能會削減100萬輛的2020年度銷量目標(此前西川廣人設定的目標為600萬輛)。為此,日產需要關閉三到四家裝配廠,並裁撤上千個工作崗位。
內田誠在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表示,為進一步削減成本,所有的可能性都在考慮范圍內。如果公司業績得不到改善,工廠、員工工資等固定成本的調整也將被提上日程。
2020年3月,日產宣布退出印尼市場,將當地的生產銷售工作轉移給三菱汽車。據了解,2018年日產在當地的市場份額已經降至2%以下。
負擔加重
內田誠積極籌備改革計劃的同時,日產汽車因長久積累的經營惡化、管理動盪等問題所導致的負面效應仍在繼續擴大。
根據2月份公司發布的財季數據,2019財年前三季度(2019年4月-12月),日產汽車銷量為370萬輛,同比降低8.1%,低於全球車市水平(5.0%)。除在中國市場表現與去年同期持平外,在其他區域市場的銷量均有下降。
2019年前三財季的營收為75073億日元,比去年同期下滑12.5%;經營利潤為543億日元,同比暴跌82.7%,且經營利潤率僅為0.7%;凈收益為393億日元,同比暴跌87.6%。
僅第三財季,日產的凈虧損就達到260億日元,這是繼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公司首次出現單季度虧損的情況。
日產汽車不得不將2019財年總銷量預期下調至505萬輛,較2019年11月提出的預期下調3.6%;凈收益預期下調至650億日元,較此前預期下調41%。
2020年初,疫情在全球的蔓延進一步加重了日產汽車的經營負擔。自2月份以來,其位於日本、中國、北美、歐洲的工廠陸續停產減產。
4月21日,日產宣布將在4月27日至5月1日暫停部分日本工廠的生產,僅維持最低水平的基本業務運營,這一舉措將影響約1.5萬名員工。路透社報道稱,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日產計劃將5月份日本本土的汽車產量同比減少78%至13400輛。
另據《日本經濟新聞》4月7日報道,由於疫情擴散導致工廠停產時間一再延長,日產對北美的1萬名員工實施停薪休假,這幾乎是這家公司在該地區的全部雇員數量。此外,北美工廠的停工時間也延長至5月中旬。
在歐洲市場,日產位於英國和西班牙的工廠也對員工採取了停薪休假措施,受影響員工數量約為9000人。
停工停產等舉措意味著日產的大部分經營活動已經陷入停滯狀態。數據顯示,該公司在3月份的產量和銷量分別降低41.4%和42.6%,財年累計產銷量分別降低14.5%和13.2%。
4月28日,日產再次下調財年業績預測,認為公司的營業利潤可能比2月預測的數字(850億日元)減少1200億~1300億日元,凈利潤將比2月預測的數字(650億日元)減少1500億~1600億日元。這一預期結果還未考慮公司調整改革的影響,意味著虧損還有進一步擴大的可能。
日產無疑將面臨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最糟糕的業績表現。
外部唱衰
據路透社報道,日產正在緊急尋求46億美元的信貸額度,以應對疫情帶來的沖擊。
目前來看,日產仍擁有一定資金來支持改革方案的實施。截至2019年12月,日產汽車的凈現金為8475億日元。
但是疫情的出現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日產汽車爬出泥淖的難度。據研究機構IHS Markit預測,2020年全球汽車銷量將同比下滑12%。這意味著日產必須進行更大規模的成本削減,來彌補銷量下行的壓力。
除此之外,新組建的管理層也出現了變動。2019年12月,日產汽車業績復甦的關鍵成員關潤宣布辭職,這距離其就任副首席運營官不足一個月時間。關潤和日產均拒絕透露離職的具體原因。
據路透社報道,2019年11月關潤團隊曾建議公司採取更激烈的成本削減措施,例如降低高管薪酬。但在內田誠領導期間,上述建議被擱置。至於退出印尼的舉措,也是內田誠在董事會及下屬的敦促之下才做出的決定。
路透社援引多名內部人士消息稱,內田誠目前還處在「試用期」,他必須在幾個月的時間里向董事會證明自己有能力加速削減成本和恢復利潤,以及修復與雷諾的合作關系。但隨後,日產發言人否認了所謂「試用期」的說法。
張翔告訴財經網汽車,內田誠一直在日產內部工作,「眼界」不免受到限制。對於日產來說,及時趕上車聯網和新能源兩個行業趨勢是相對較難的,所以短期內,日產沒辦法走出困境。
彭博社分析師TatsuoYoshida認為,從外部看,內田誠需要修復公司與雷諾的關系,恢復日產汽車的品牌形象;從內部看,他需要解決員工和管理層之間存在的鴻溝。SBI證券分析師Koji Endo則認為,日產無法為改革等待一到兩年的時間,內田誠需要在半年內就取得業績成效。
不過,利好消息是,日產在中國的工廠與經銷商目前已全面復工,歐洲工廠也已於5月4日起陸續重啟。
結語:近兩年日產汽車既有來自內部的矛盾,也有來自外部的施壓。新任CEO內田誠上任後曾頂著各方壓力立下「自己如果不能扭轉日產汽車的頹勢,願意被解僱」的軍令狀。不過在「內憂外患」的大環境下,等待內田誠的或許真的是「被解僱」的命運。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④ 「東風日產」各股東股份組成情況
1首先,東風日產是東風汽車公司和日產公司的合資企業,東風公司是中國國企,日產是日內本公司。雷諾容是持有日產股票,而不是持有東風日產股票。 2日產90年代和雷諾交換控股,日產有雷諾的股份,雷諾有日產的股份,兩...
⑤ 向戈恩索賠100億日元,當季虧損261億,日產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分道揚鑣後,日產的日子並不好過
戈恩被捕後,日產就快樂了嗎?然而並沒有,日產汽車內部動盪不安,品牌嚴重受損,營業收入和利潤正在下降。
日產汽車公布的2019財年第三季度(10月-12月)業績報告顯示,日產汽車本季度在全球的銷售額下降18%,至2.5萬億日元,公司的營業利潤近230億日元,遠低於分析師平均預期的590億日元。
尤為引人關注的是,日產汽車在第三季度凈虧損261億日元。在截至3月份的財年中,年利潤降至日產上年收入的一半以下,為3191億日元(合29億美元)。
同時,日產汽車還再次下調2019財年的營業利潤預期,從原來的1500億日元下調43%至850億日元。
此前,日產汽車公司就表示,到2022財年末,它將把全球生產能力削減10%,並將車型陣容至少減少10%。到本財年末,將在八個未指定的地點裁撤6400多個工作崗位,到2022財年將再有6100個。
更為諷刺的是,日產一項內部調查發現,該公司原CEO西川廣人(HirotoSaikawa)和其他多位高管違反了公司內部流程規定,並藉此得到了不合理的高額薪酬。
9月4日,西川廣人向記者承認,基於「戈恩時期的一項獎勵計劃」,他「錯誤地」獲得了與日產股市表現掛鉤的獎勵薪酬,得到了過高的收入,違反了日產的規則。
他因此事表示道歉,並表示會退還所有超額收入。其他高管——包括高級副總裁哈里-納達(HariNada),他是針對戈恩的主要告密者——據說也被支付了過高的薪酬。2019年9月16日西川廣人任期結束。
2019年10月,時任日產汽車公司高級副總裁,東風汽車有限公司總裁內田誠(MakotoUchida)先生為日產汽車公司代表執行官兼首席執行官。12月下旬,原本被認為是日產新CEO有力競爭者之一的關潤(JunSeki)辭去日產汽車公司副首席運營官的職務,公司內部存在動盪。
壞消息還沒結束。2019年12月30日,處於保釋期間的戈恩從日本逃至黎巴嫩黎巴嫩。一家電視台報道,戈恩在一群喬裝混入一支樂隊里的准軍事人員幫助下,從法庭認可的那座東京住宅里逃脫。隨後召開發布會,痛斥「日產沒有未來」。
戈恩還在帶來更多的麻煩。當地時間2月10日,戈恩又向阿姆斯特丹地方法院提出了公開日產和三菱內部文件的訴求,同時還提出了1500萬歐元的賠償。
作為回應,日產汽車2月12日在日本東京的地方法院,向戈恩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其賠償100億日元(約合9100萬美元)的經濟損失。
如今,或許不少人會懷念世紀之交降臨的那個來自黎巴嫩的「成本殺手」,而現在日產交到了出生日本的內田誠手上,他能否成為救世主,帶領日產突圍重生,需要時間的檢驗。(責編/楊佩謙)
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財經》雜志交通工業組創建,專注交通出行領域新聞,致力於探索出行、科技與未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⑥ 戈恩曾用20年時間拯救了日產,為何日本財團還與他不共戴天"
因為他成了一個罪人。
但是他沒有意識到現任日本政府已經走上了純粹主義的一面,恢復日產重塑日本核心汽車製造商的榮耀的想法實際上是日本政府和反對派的共識。正德社認為,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在這件事上,它就是所謂的三件事,隨後是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新聞。2018年11月19日,卡洛斯·戈恩下飛機後立即被東京地方檢察官辦公室控制並帶走。在戈恩被捕之夜,日產時任首席執行官西川弘人在橫濱的日產總部舉行了緊急新聞發布會。在招待會上,日本公司的普通部門不僅在面對丑聞時默哀一分鍾,而且被西川人民的嚴酷行為所取代,他們抨擊了戈恩。
⑦ Nice車圈日報 | 特斯拉股價下跌8%,日產貸款67億美元
【通用召回逾7000輛2020款雪佛蘭科爾維特】
據外媒報道,由於引擎蓋鎖可能出現松動,導致引擎蓋可能在行駛過程中打開,通用將召回超過7000輛2020款雪佛蘭科爾維特(Corvette)。
此前標普道瓊斯指數宣布,將在線零售商EtsyInc.、半導體設備製造商泰瑞達(TeradyneInc.)和醫療技術公司CatalentInc.納入標普500指數,同時H&RBlockInc.、科蒂集團(CotyInc.)和科爾士(Kohl'sCorp.)將被移出。特斯拉未能在此次變動中躋身標普500。9月4日,標普道瓊斯指數委員會發言人RayMcConville表示,委員會每季度都會重新平衡該指數,但其成員公司會更頻繁地變化,「指數委員會隨時都可以對指數做出改變」。
韋德布希證券公司(WedbushSecurities)分析師DanIves在當日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標普500指數決定不把特斯拉納入其中(至少目前沒有),這可能是基於對其「盈利指標」以及不確定的全年預測存在疑問。Ives對特斯拉股票的評級為「中性」,他稱:「特斯拉沒有進入標准普爾500指數對看漲者來說是件傷腦筋的事,他們認為,特斯拉所有參數都滿足條件,肯定會躋身標普500。」
特斯拉今年股價同比飆升400%,是標普500中表現最佳股票的兩倍。9月4日,該公司股價最高下滑8.6%,最終以上漲2.8%收盤。受第二大股東減持股份和該公司或新發價值50億美元股票的影響,特斯拉股價在此前3天已下跌18%。
(註:以上配圖均來自網路,權利歸原作者所有,一並感謝!)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⑧ 東風日產股票停牌多久
您好
東風日產停牌已經有一些時間了,作為理財師我也經常需要關注停牌的股票專,這支股屬票的停牌我自己得到的消息和每天看到的新聞分析,應該是企業有一定的投資意向,估計會給企業到來不錯的利潤,所以我個人估計開盤應該是漲停板,以後漲勢也會很不錯,至於復牌的時間,我綜合考慮應該在下星期四五左右,不過我不敢保證確實如此,有什麼問題可以繼續問我,真誠回答,希望您採納!
⑨ 尼桑(日產)是上市公司嗎
日產(中國)投資抄有限公司只是日本日產的子公司而已,在中國不是上市公司,它成立於2004年2月 ,是日產駐北京的全資子公司,與日產汽車公司總部一起管理在華投資。一直負責日產在中國的公共關系,品牌管理和知識產權等工作,同時,在為日產的全球運營,購買和出口有競爭力的中國製造的零部件等領域,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日本日產是上市公司,但是不是中國的上市公司。
東風日產是合資企業,不是上市公司,國家有規定,這些車企的外方不能超過49%的股份,目前是不太可能上市的。
東風汽車股份公司是國內上市公司,與東風日產要區份開來。一個是國有企業,一個是合資企業。
⑩ 莫非戈恩是日產獨立的替罪羊
文/張鍇
2019年最後一天,戈恩上演的一出「金蟬脫殼」讓全世界都傻了眼,而如今的戈恩也終於以「自由身」開始了絕地反擊。
1月8日,前日產CEO戈恩抵達位於黎巴嫩的新聞發布會現場,這是他逃離日本後首次亮相。在發布會現場,戈恩的眼神中透著堅毅,但在言語中,更表達著戈恩對日產的絕望。
而在這一規劃里,更有言論稱戈恩有意讓雷諾與日產完全合並。此外,在2018年,關於雷諾日產合並的方式外界曾經有過多種猜測。包括雙方重新組建一家控股公司,或者調整二者交叉持股的現象改為單一個股。
但顯然這與日產「謀求獨立」的想法背道而馳,尤其是在2017年4月接替戈恩成為日產汽車新任首席執行官的西川廣人,態度更加堅決。他曾在公開場合多次駁斥該公司與盟友法國雷諾合並的構想,「兩家公司整個合並『沒有實益』,這會帶來『副作用』。」
因此,種種跡象也都在表明,日產搬到戈恩絕非「貪污」這么簡單。畢竟這其中存在太多蹊蹺,不得不令人質疑。而日產與戈恩之間,究竟是權力的尋租,還是日產早有預謀?對此,想必也只有戈恩和日產最為清楚。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