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央行為什麼用基礎貨幣購買外匯
外國人買中國貨來,先到人民銀源行(或者商業銀行,轉手也到人民銀行),把外匯換成人民幣。中國人買外國貨,也是到人民銀行,把人民幣換成外匯。
中國順差,所以有更多的外匯在人民銀行被換成人民幣。注意人民銀行是印錢的。最後人民銀行乾的事情就是印人民幣購買外匯。
B. 外匯占款和基礎貨幣的概念和關系
外匯占款(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是指受資國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由於人民幣是非自由兌換貨幣,外資引入後需兌換成人民幣才能進入流通使用,國家為了外資換匯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需要國家用本國貨幣購買外匯,因此增加了「貨幣供給」,從而形成了外匯占款。
狹義的外匯指的是以外國貨幣表示的,為各國普遍接受的,可用於國際間債權債務結算的各種支付手段。它必須具備三個特點:可支付性(必須以外國貨幣表示的資產)、可獲得性(必須是在國外能夠得到補償的債權)和可換性(必須是可以自由兌換為其他支付手段的外幣資產)。
廣義的外匯指的是一國擁有的一切以外幣表示的資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此的定義 是:「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基礎貨幣,也稱貨幣基數(MonetaryBase)、強力貨幣、始初貨幣,因其具有使貨幣供應總量成倍放大或收縮的能力,又被稱為高能貨幣(High-poweredMoney),它是中央銀行發行的債務憑證,表現為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R)和公眾持有的通貨(C)。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中,基礎貨幣被稱為Reserve Money,說白了就是真正印刷出來錢的總量。基礎貨幣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藉以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的存款得以倍數擴張的源泉。
在我國,銀行收入和支出外匯都是通過與央行的結算來完成的。也就是說收入和支出外匯的是商業銀行但這些外匯通過商業銀行與央行的結算變為國家的外匯儲備。好比一家銀行今天收入1000美圓,支出美圓500美圓,那麼當天與央行結算時商業銀行把500美圓給央行,而央行要支付給商業銀行8.21*500的人民幣。由於目前我國外匯管理採取寬進嚴出的原則,各商業銀行都是收的多,支的少,那麼在與央行的結算中,央行不得不為這些外匯支付大量的基礎貨幣,每增加1美圓的外匯儲備就要支付8.21倍的人民幣,而央行發出的貨幣不等同於咱們手中的1塊錢,央行發出的基礎貨幣相當於4倍左右的人民幣,而這些貨幣並不是商品市場流通所需要的貨幣,只是為了兌換外匯而投入市場的貨幣,因此是被外匯所佔用的人民幣,而這么大量的多餘的貨幣投放到市場後勢必將引起通貨膨脹。
C. 外匯基礎貨幣和計價貨幣
基礎貨幣,也稱貨幣基數(MonetaryBase)、強力貨幣、始初貨幣,因其具有使貨幣供應總量成倍放大或收縮的能力,又被稱為高能貨幣(High-poweredMoney),它是中央銀行發行的債務憑證,表現為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R)和公眾持有的通貨(C)。
計價貨幣:
計價貨幣是指合同中規定的用來計算價格的貨幣.這些貨幣可以是出口國或進口國的貨幣,也可以是第三國的貨幣.具體採用哪種貨幣由雙方協定.對那些與我國簽定支付協定並限定使用某種貨幣的國家,可使用規定的貨幣. 但並不是說計價貨幣必須選擇可自由兌換貨幣,從2003年10月1號起,我國邊貿企業與境外貿易機構進行邊境貿易時,允許用可自由兌換貨幣、毗鄰國家貨幣或者人民幣等多種方式進行計價結算。 這點不難理解,人民幣到今天都還不是完全可自由兌換貨幣,但這點並不影響它作為計價貨幣。
D. 什麼是基礎貨幣和報價貨幣
基礎貨幣,也稱貨幣基數(Monetary Base)、強力貨幣、始初貨幣,因其具有使貨幣供應總量成倍放大或收縮的能力,又被稱為高能貨幣(High-poweredMoney),是指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被社會公眾持有的現金與商業銀行體系持有的存款准備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備金和超額准備金)的總和。
報價貨幣即由報價方同時報出自己的買入價和賣出價,由客戶自行決定買賣方向。買入價和賣出價的價差越小,對於投資者來說意味著成本越小。目前國外保證金交易的報價點差基本在3-7點,香港在6-8點,國內銀行實盤交易在10-40點不等。
(4)基礎貨幣和外匯的擴展閱讀:
基礎貨幣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藉以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是整個商業銀 行體系的存款得以倍數擴張的源泉。從本質上看,基礎貨幣具有幾個最基本的特徵:
一、是中央銀行的貨幣性負債,而不是中央銀行資產或非貨幣性負債,是中央銀行通過自身的資產業務供給出來的;(現代中央銀行建立不依靠財政注資和資產擔保,貨幣發行機構和政府都沒有對貨幣提供資產擔保,貨幣發行實際不具有信用證的特徵。
因此中央銀行經營實際等於負債經營,中央銀行的負債規模實際取決於執行流通功能所需要的規模,中央銀行的資產業務實際是中央銀行負債業務的衍生)
二、是通過由中央銀行直接控制和調節的變數對它的影響,達到調節和控制供給量的目的;
三、是支撐商業銀行負債的基礎,商業銀行不持有基礎貨幣,就不能創造信用;(現代商業銀行經營不依靠基礎貨幣也能通過發行或有負債的信用證衍生工具也能大量創造貨幣信用;在金融周期流通過程中,商業銀行通過發行金融創新工具。
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實際不受貨幣政策和貨幣供給制約,商業銀行的最終負債規模取決於商業銀行的凈資產規模和風險經營能力)
四、是在實行准備金制度下,基礎貨幣被整個銀行體系運用的結果,能產生數倍於它自身的量,從來源上看,基礎貨幣是中央銀行通過其資產業務供給出來的。
E. 中國的基礎貨幣來源和外匯收入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主要的關系式外匯占款
所謂外匯占款,就是比如張三出口一雙襪子,1美元,
這個1美元賺到後,版張三到中國銀行結匯,權拿到了6.5人民幣
這個6.5人民幣就是外匯占款。
就是說因為出口,產生了6.5元人民幣基礎貨幣的發行
目前,這個占款非常大,所以應外匯占款產生的基礎貨幣非常大
不懂得繼續問我
F. 什麼是外匯,什麼是基礎貨幣,什麼是計價貨幣
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包括外國貨幣、外幣存款、外幣有價證券(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等)、外幣支付憑證(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
基礎貨幣,也稱貨幣基數(MonetaryBase)、強力貨幣、始初貨幣,因其具有使貨幣供應總量成倍放大或收縮的能力,又被稱為高能貨幣(High-poweredMoney),它是中央銀行發行的債務憑證,表現為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R)和公眾持有的通貨(C)。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中,基礎貨幣被稱為Reserve Money,包括央行的貨幣發行(M)與央行擔保的銀行債務(存款准備金,R)。基礎貨幣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藉以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的存款得以倍數擴張的源泉。由於以前貨幣理論的不完善,對於貨幣本質認識的錯誤,人們未區分貨幣與存款貨幣,而後者是前者在市場中運動流通產生的,兩者差別猶如「人」與「人次」的差異。基礎貨幣實際上包含了這兩種不同形態的概念,是一個過時的,錯誤的概念。
計價貨幣是指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規定用來計算和清償彼此債權債務的貨幣,一般與結算貨幣相同,如果雙方在合同中只規定了計價貨幣,沒有規定結算貨幣,則計價貨幣就是結算貨幣。從2003年10月1號起,我國邊貿企業與境外貿易機構進行邊境貿易時,允許用可自由兌換貨幣、毗鄰國家貨幣或者人民幣等多種方式進行計價結算。 這點不難理解,人民幣到今天都還不是完全可自由兌換貨幣,但這點並不影響它作為計價貨幣。
G. 貨幣政策中和外匯交易中出現的「基礎貨幣」有什麼不同
外匯交易中的基礎貨幣就是指美元直盤是非美貨幣和美元直接兌換匯率的交易交叉盤是2個非美貨幣之間的兌換交易,而實際上交叉盤的匯率是2個直盤匯率的交易,比如歐元兌日元EURJPY,這個貨幣對的交易實際是EURUSD+USDJPY的交易。
H. 關於外匯儲備與基礎貨幣的問題
外匯的來源有:1.外國貨幣,包括紙幣和鑄幣;2.外幣支付憑證,包括票據、銀行存款憑證等;3.外幣有價證券,包括股票、債券等;4特別提款權、歐洲貨幣單位。基礎貨幣指的是商業銀行的准備金總額(包括法定的和超額的)加上非銀行部門持有的通貨。它能夠派生出貨幣來。還有,若不釋放出更多的貨幣,本國的貨幣就會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