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現代股票引入的背景和過程
中國股市的發展歷史:
1904年-2019年,從清王朝的一場股災開始,拉開了中國股市的序幕,這115年間,幾經風雨,多少榮華富貴如夢。
1大清王朝的股災
1903年,英國人麥邊,像成千上萬的淘金客一樣,漂洋過海來到上海,設立了一家名叫藍格志拓植公司,藍格志是一個橡膠產地的名字。
一年後,1904年上海西商眾業公所成立,是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
但是,上海西商眾業公所是由英、美商人創辦和控制的證券交易所,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入上海租界,西商眾業公所停業為止,整整存在了50年。
上海西商眾業公所成為近代中國證券市場上出現最早、歷時最久、涉及范圍最廣的證券交易所。
而此時的麥邊跟上海西商眾業公所尚未扯上什麼關系,但幾年後,確是他發跡的平台。
麥邊號稱他的藍格志公司經營橡膠種植園,開挖石油、煤炭,採伐木材,但其實什麼都沒有,這就是一家皮包公司。
瞎折騰了好些年,這個洋漂也沒掙下什麼錢。
此時,倫敦傳來了消息,讓他為之一振:
1908年每磅2先令,1909年底猛漲到每磅10先令,1910年4月達到最高峰,每磅12先令5便士。
倫敦的橡膠股票水漲船高,一家新成立的橡膠公司發行100萬英鎊的股票,半小時就被搶購一空。
這讓麥邊意識到,他發財的機會來了。
他花錢連篇累牘地請人在上海的中英文報紙上大肆吹噓「橡膠時代」的到來,像極了100年後的今天,這個套路屢試不爽。
廣告極具煽動性,向人們灌輸,有什麼別有病,沒什麼別沒錢,橡膠一定要有,生活中必不可少。
藍格志公司的廣告長時間地佔據了很多有影響的中外大報的頭版。
他的宣傳攻勢就像過節不收禮一樣,反復洗腦,收到了奇效,藍格志公司的名氣打出去了。
為了進一步吸引上海的有錢人購買藍格志股票,麥邊人為地操縱股票的價格。
藍格志橡膠股票
麥邊坐莊,搶購股票,等價格上漲之後,大筆拋出,再次以更高價格搶購,幾個來回下來,藍格志股票被越炒越高,一票難求,這是不是很熟悉。
另外,麥邊像模像樣地每周召開一次董事會,裝模做樣地拿出「從產地拍來的電報」,向董事們報告近期的橡膠產量。
他深諳人性,每季度給購買藍格志股票的「股東們」發一次紅利,每股可拿到12兩5錢銀子。
這一幕,像不像互金P2P,麥邊要的是你的本金!
面值約60兩銀子的股票很快就在西商眾業公所的交易中突破1000兩一股的大關,麥邊迅速聚斂了大筆錢財。
任何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都是不能允許其他國家在自己的領土上成立證券交易所的,否則,下場便是任人宰割。
此時,西商眾業公所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從1909年底到1910年初的幾個月里,南洋地區新成立的橡膠公司有122家,至少有40家總部設在上海。
這些公司有的剛剛買地,有的也不過才把橡膠樹苗種了下去,甚至還有很多是皮包公司,它們紛紛在報紙上刊登廣告。
當時有一家名叫「地傍橡膠樹公司」的股票,在上海西商眾業公所開盤價為每股25兩白銀,不過一個多月後就漲到了白銀50兩,整整翻了一倍。
匯通洋行嘉道理照搬麥邊的套路,每個季度給股東發放紅利,一股7兩5錢銀子。
他們忽悠的本領更勝一籌,聲稱自己經營的薛納王公司出產的橡膠質量比藍格志公司更好,吹到最後,竟然後來者居上,股價超過了藍格志。
白克爾父子開設的祥茂洋行在股票發行前夕,先購買報紙版面,大肆吹噓股票價廉利厚,開市當天,收買大批流氓到匯豐銀行門口冒充顧客,搶購股票。
祥茂洋行宣稱,認股者意外踴躍,只能酌情減少,認購不足百股者,可保留20%的股票,認購1100至500股者,可保留10%的股票,餘款退還。這樣一來,他們的股票一上市就成了搶手貨。
是不是又看到了飢餓營銷的情景呢。
1910年3、4月,上海橡膠股票的最高股價不斷被刷新,不過現銀交易已經為數不多,大多是空盤交易。
搶購狂潮讓很多人一夜暴富,這更加激起了人們的投機慾望,以至於股票的實際價格超過票面價值數倍、甚至數十倍。
另外,上海的錢庄還向投機者提供貸款,除了信用貸款之外,他們還接受實物貸款,實際上是讓投機者用已經購得的橡膠股票作抵押,獲得新的貸款去購買新股票,只要橡膠股票價格不下滑,錢庄是不會虧本的,而且抵押的股票還在不斷的升值。
像不像今天的加杠桿炒股票,沒錯,一模一樣,從清朝就開始了。
各個公司隨心所欲地哄抬股價,最高時,藍格志公司的股價竟然超過票面二十七八倍,高達1500餘兩。
歷史數據顯示,在當年的橡膠股災爆發前,華人大約搶購了80%的股票,剩餘20%則為在滬外國人買走。
僅1910年6月一個月內,西商所就安排了30隻橡膠股票上市,其中英國公司佔了三分之一,一舉捲走白銀1350萬兩。
華商在上海投入的資金約2600萬至3000萬兩,結果上海這個遠東最大的金融中心已經無資可融,市面上的流動資金,尤其是錢庄的流動資金,都被橡膠股票吸納殆盡。
1910年6月,倫敦股市暴跌,上海橡膠股票隨之狂跌。7月,麥邊眼看著擊鼓傳花玩不下去了,當月,捲起全部款項跑路了,帶著巨額的財富,便人間蒸發了。
隨後,上海錢庄自救失敗,上海金融業崩潰,全國性恐慌隨之發生,南京、鎮江、揚州、蘇州、杭州、寧波等六大經濟重鎮倒閉了18家著名錢庄和票號,全國主要的民族資本金融機構全被沖垮。
自1903年以來,中國連續六年的經濟增長被這場全國性的橡膠股災所摧毀,步入大蕭條。
粗略統計,華商在此次股災中損失約4500萬兩白銀,而當時清政府的年可支配財政收入不過1億兩左右。
這場股災加劇了財政危機,外國資本趁火打劫,也為清政府統治的終結埋下了伏筆。
股災次年,1911年,清政府將商辦鐵路「收歸國有」,以路權為抵押向列強借款,由此引發「保路運動」,並進一步導致辛亥革命的最終爆發。
清朝亡!
2台灣股票市場
1920年7月1日,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開業典禮,在延安東路四川路口的德士古大樓,這是上海第一家華人開設的證券交易所,9年後,黯然落幕。
1921年1月,上海歷史上第二家由華人開辦的證券交易所,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簡稱華商所)正式開業。
華商所成為上海證券交易的統一市場,為遠東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交易規模盛極一時。
1937年,「八•一三」抗戰後,上海淪陷,華商所處於停頓狀態。
1943年12月,在汪偽政府的干預支持下,偽華商所重新復業開盤。
1945年初,股市逆勢飛揚,進入近乎瘋狂狀態,股價漲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幾乎天天漲停板。
同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汪偽政權垮台,偽華商所壽終正寢。
此時,杜月笙登上了舞台,沒錯,就是民國三大亨之一的杜月笙。
當時,證券市場黑市猖獗,國民政府為取締黑市買賣,決定設立上海證券市場,聘杜月笙、王志莘、徐寄庼等人為籌備委員會。
1946年9月,資本金為十億元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簡稱上證所)宣告成立,推選杜月笙為理事長,王志莘為代總經理。
1947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大廳
上證所的成立,標志著上海證券交易市場已形成統一組織的格局,成為上海當時唯一的證券交易市場, 擁有個人經紀人169名,法人經紀人如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等51家。
但此時的經濟已經逐步走向崩潰的邊緣,在這種情況下,證券交易自然十分清淡,市場一蹶不振。
而場外交易猖獗,不少投機商除股票外,還拚命投機買賣黃金、銀元、美元,企圖大撈一把。
1949年5月,上海迎來解放,面對各種投機買賣、嚴重擾亂市場的現狀,上海市軍管會責成中國人民銀行按規定比價收兌偽金圓券、黃金、銀元和美鈔。
同年,6月10日,下令封閉上證所大樓,對從事非法活動人員進行審查處理。上證所正式解體,舊上海的證券市場從此結束。
1949年,蔣介石潰敗,將國民黨及政府機構遷移台灣,同時,股票市場也隨著蔣先生來到了台灣。
1962年2月9日,台灣交易所正式開業。
設立初期,上市公司僅 18 家,總市值僅約 68 億新台幣,且流動性嚴重不足,全年換手率甚至不到百分之十。
股市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都是一潭死水。
到1969 年底,上市公司也僅 42 家,發展速度非常緩慢。
台灣股市大股東操控盛行,常常出現記者夥同大股東發布虛假利好、提前布局老鼠倉的股市黑幕。
股價波動劇烈,常被戲謔為「蠻荒時代」。
盡管台灣同胞沒有發明「韭菜」這個詞,但在當時,炒股跟賭博差不多。
鑒於股市的不規范,台灣當局於 1968 年 4 月頒布《證券交易法》,有效制約了股市操控行為,為市場有序發展奠定了基礎。
此時,恰逢西方發達經濟體開始全球性產業鏈配置,台灣經濟迅速融入,憑借外部需求和加工貿易的繁榮,60-70 年代中國台灣步入工業起飛階段。
由於實體經濟的向好,1972 年初,台灣股市經歷了長期的低迷後開始拉升,並且連續兩年量價齊升,1973 年底台灣股指一舉站上 514。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外部需求轉弱,疊加全球經濟蕭條和外部沖擊的影響,台灣股市呈長期震盪調整走勢。
與此同時,台灣地區經濟發展模式轉向重化工業,包括電力、交通、鋼鐵、船舶、石化等資本及技術密集型產業。
其中,最著名的「十大建設計劃」,包括中山高速公路、核能發電廠、高雄造船及石油化工等重化工建設。
基礎建設投資極大地拉動了經濟發展。
1955-1984 年 30 年間,台灣 GDP 年均增速中樞基本保持在 15%左右,這也為股市繁榮埋下了伏筆。
1984年,台灣交易所從美國引進了當時最先進電腦交易系統,台交所的證券處理能力一步跨越到世界領先水平。
1985年,商業集團國泰發生擠兌,引發了信用危機,台灣加權指數暴跌至636點。
1986 年,美日簽署「廣場協議」。受此影響,國際熱錢湧入島內,1986年上半年,股市悄然反彈,台灣加權指數第一次站上了1000點大關。
1987年7月,當局正式宣布取消外匯管制,這一試圖與香港、東京爭奪亞太金融中心的政策,國際熱錢更是洶涌而至。
1987年10月,指數創新高4673點,此時距離1985年636點的最低位,只過去26個月。
兩年七倍的行情,意味著前所未有的賺錢效應。
暴風驟雨式的上漲太刺激了心,新開戶數量激增,台灣股市進入了大散戶時代。
這一幕像極了我大A股。
兩岸的同胞擁有許多共同的美德,比如勤勞、善良、以及對於股市莫名的迷戀和自信。
1988年6月的第一個周,市場突破前期最高點4673。在短短八個月內,整個市場歷經了腰斬和再創新高。
1988年6月,整個台灣地區活躍的證券賬戶才不到70萬,而到了年底,這一數據已經達到了160萬。
經核准開業的證券商由原先的 20 家激增到 373 家,為流動性引來巨大的增量成長。
券商經紀人成了香餑餑,吳宗憲走紅前,就在證券公司做銷售。甚至一個在台北券商看過幾年大門的保安,幾經包裝,成功地混進一家台中券商擔任總裁。
為了搶奪大戶資源,有經紀人在夜總會為大客戶叫100個小姐的鍾、開100瓶XO,通過這種手段為自己打廣告,招攬客戶。
面對這場潑天富貴,清潔工、服務員、大學生……整個社會都被裹挾其中,整個社會陷入一種紙醉金迷之中,早上買股票,晚上三溫暖。
抱著一夜暴富心態走進股市的賭徒們缺乏最基本的投資常識,他們對公司財務和經濟概念毫不關心。
拜佛求票成為常態,也不管菩薩是否懂得如何炒股。股票代碼里含8就容易上漲,因為吉利。
1988年6月9日,指數突破5000點,7月突破6000點,8月站上了8000點。
投資者們一廂情願的相信,股市永遠漲,這是一場不會停止的舞會,誰敢攔我,誰就是在擋我的財路。
1988年9月,剛剛上任三個月財政部長郭婉容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將恢復對散戶徵收證券交易所得稅,出售股票市值超過300萬元就需要繳稅。
一石激起千重浪,處於8800點高位的股票市場本就十分脆弱,投機者每天都在見頂和新高之間猶疑,交易所得稅成為壓在駱駝上的最後一根稻草。
從9月24日到10月21日,指數連續十八個交易日無量跌停,日成交額從700億台幣驟減到10億。
貿然推出政策,進而導致股災,這一幕是與半夜雞叫印花稅是多麼的相似。
雖然通過救市,一個月內指數大漲20%,且成交量創出新高。但不少人覺得大勢已去,在市場強力反彈的高位抽身離去。
反彈力竭而衰,11月指數再度掉頭向下,最終股市創出新低跌破5000點。這與2015年A股的暴跌如出一轍。
台灣行政院長俞國華覺得經過大調整之後,跌破5000點的股市不會再有大的危險了。
這位經歷過西安事變的大人物,萬萬沒有想到,博傻式賭博般的台灣股市會迎來最後的瘋狂。
指數在短短半年內,就從4873的低點實現翻倍,市場迅速站上了10000點的大關,股民們紛紛在交易大廳開香檳慶祝。
台灣股民慶祝指數突破10000點,1989,中國台灣
巨大的賺錢效應,吸引著更多普通老百姓跑步入場。台灣人口2000萬,到1989年四季度時,活躍賬戶數已高達400萬,全民炒股的時代。
各階層都無心工作,沉迷其中,公務員要等休市才工作,教師要開著收音機上課,家庭婦女挎著菜籃走進券商營業部。
閉著眼睛買股票都能賺錢,交易空前活躍,1989 年第四季度,台灣指數的成交額達到 3060 億美元,相當於1988 年全年成交規模,日均交易量更是超過東京和紐交所之和。
即使如此高的成交額和換手率,跟日後的A股相比較,也僅是剛剛打個平手。
股民們一邊在墳場走夜路,一邊給自己壯膽。閉著眼睛邊走邊說,沒事兒、沒事兒。
整個市場都在拚命的博傻,賺差價,沒人關心公司的實際運營情況。
台灣中國國際商業銀行,總市值一度超過美國五大行的總和,盡管利潤只是它們的零頭。
1988 年 4 月,新奇毛紡剛剛突破 67 元,毫無基本面,僅有重組的殼價值,隨後股價開始在半年內突破 225 元。
更為誇張的是一家在台北經營一間小酒店和一座野生動物園的公司,六福發展
在 1989 年 1 月 25 日的收盤價僅為 51 元,然而在接下來的 25個交易日,一路上漲,在 3 月 3 日一口氣漲到了 148.50 元。
使得這家公司市值達到 8.3 億美元,超過當時紐約的廣場酒店、香港的文華東方和曼谷東方三家世界一流酒店的市值總和。
類似的一幕日後在A股市場還會重復上演。
這與2015年中國中車市值超過空客和波音總和的情形,有異曲同工之妙。
還記得當年我大A股48元每股的中國石油嗎?中國神油,當時有人叫囂著這股票買了就留著,可以當做傳家寶呢。
80 年代末,台灣市場憑借不足 200 家的上市公司,貢獻了超過東京和紐交所之和的成交規模。
真的,兩岸同胞在炒股方面的膽魄和勇氣,充分證明了台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盛極而衰,吹起來的泡沫總有炸裂的那一天,更何況是這么巨大的一個泡泡。
1990 年初,日本股市崩盤。
1990年2月,台灣加權指數創下12682的歷史最高點後,轉頭向下,一泄如注。
同年8 月,海灣戰爭爆發。
從1990年2月至9月期間,股指以創紀錄的速度大跌一萬余點,到 1990 年 10 月 1 日,跌至 2485 點的谷底。
幾乎垂直暴跌,1500億美元的財富灰飛煙滅,股民們損失慘重。
在股指跌到最低點2485後的10個月,隔海而望的滬深交易所正式成立了。
3中國A股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當時的上海市市長朱鎔基出席了開業典禮,上海證券交易所理事長李祥瑞授權總經理尉文淵在交易大廳敲響正式開市的第一錘。
當日收市後,全天共成交93筆,成交金額為1016萬元。其中股票交易的筆數為17筆,交易金額為49萬元。其餘成交的都是企業債、金融債和國債。
這與日後單日成交量1萬億相比,1000餘萬元的日成交量顯得如此單薄。
正是這這一小步,邁出了中國股票市場的一大步。
2. 講股票的張清華是什麼背景
如果你用自己的錢在投機領域交易過千百次以後,你就會對他置回之一笑,他說的答都是老生常談的廢話,自己去親身搏殺過十年之後你就不會再去看任何所謂分析師的屁話,分析師們都是賣嘴皮子混飯吃的,忽悠那些初登門徑的人和沒有投機細胞的人。親身參與投機你才能真正成長,任何人都要靠自己,別想在所謂「老師」那裡獲取法寶。
3. 如何分析股市的大盤背景
要以投資的心態入市,最後是公XX和微的代馬。
要以投資的心態看待市場和個股,不要在意指數,而要去關心經濟狀況,不要在意消息,而是要研究公司質量和價值。有機會再交流,huijin688或jiaba
4. 股市的誕生背景
我國股市的誕生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在17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企業生產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由此而產生的資本短缺,資本不足便成為制約著資本主義企業經營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股市也由此發展起來。
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誕生於1602年,即在荷蘭成立的東印度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這種企業組織形態出現以後,很快為資本主義國家廣泛利用,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企業組織的重要形式之一。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股票是洋人發行的。1840年鴉片戰爭後,最早在中國設立股份銀行的是英國匯豐銀行,1870年前後中國出現了買賣外商股票的的經紀人。
1914年上海股票商業公會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頒布了我國第一部證券交易條例,證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規。這標志著中國人自己經營的第一家現代證券交易所誕生了。
1949年6月華東軍事管制委員會為了穩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閉了上海證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軍管會接收和清理了原國民黨時期的證券交易所,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天津證券交易所,該所於1949年6月正式營業,成為新中國的第一個證券交易所。
目前,股市仍在飛速發展,對於發展經濟有著極大的作用。
5. 股票評估背景是什麼
股票評估背景是上市公司的成長性
6. 為什麼股票軟體都是黑色背景的
黑色是股票軟體默認復的制背景色,如果不喜歡可以改動,方法是:
1.打開股票軟體,點擊【工具】;
2.在下拉菜單里選擇【系統設置】;
3.進入【系統設置】界面,點擊【背景色】,然後在【配色方案】中選擇喜歡的顏色,點擊【確定】即可。
7. 炒股時如何分析大盤背景
每天堅持看好大盤,一般就不會發生巨虧。大盤指數不上漲,個股想大漲也不太可能,不要幻想著翻幾倍的行情。大盤如果向下走,股票就不能再持有了,空倉等待。詳情可參考大盤分析方法如果大盤上下波動沒方向,這時候股票是可以做的,但是選股要多下功夫,精挑細選,加強過濾。大盤上漲時,股票的倉位就可以逐步的加起來。
喜歡我的回答請採納。
8. 如何詳細分析股票大背景請實例說明
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中國的股票市場想一支獨紅的,有點難,但經過2008年的大震盪後,目前市場一起處於調整期,可能大盤會再一輪椅的適當的下調,但總體市場總量在支撐,大跳水的可能是不會的,
所以個人認為如果要進入要適當的觀望,不能操之過急,
9. 600047股票背景
你好,兩市沒有600047,只有600048這個股,保利地產。
10. 如何對股市做宏觀背景分析
(一)宏觀經濟運行對股市的影響
這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企業經濟效應,公司的經濟效益會隨著宏觀經濟運行周期、宏觀經濟政策、利率水平和物價水平等宏觀經濟因素的變動而變動。
2.居民收入水平,在經濟周期處於上行階段或者在提高居民收入政策的作用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拉動消費需求。從而增加經濟效益。
3.投資者對估價的預期,投資者對股價的預期,也就是投資者的信心,是宏觀經濟影響股市最重要的途徑。
4.資金成本,當國家經濟政策發生變化時,居民和單位的資金持有成本將隨著變化。比如利率水平的降低(增加)(加息或者降息)和徵收利息稅的政策,會使部分資金由銀行儲蓄變為投資,從而影響股市的走向。
(二)宏觀經濟變動與證券市場波動的關系
1國內生產總值(GDP)變動
在上市公司的行業結構與國家產業結構基本一致的情況下,股票的價格變動與GDP的變化是相吻合的。但是不能簡單的認為GDP增長股市也必然上漲,實際走勢有時候恰恰相反,必須將GDP與經濟形勢結合起來分析。
(1)持續、穩定、高速的GDP增長
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協調增長,經濟結構逐步趨於合理,經濟增長來源於需求刺激並使得閑置或者利用率不高的資源充分利用,從而表面經濟發展勢頭良好。這時證券市場將基於以下原因而呈現上升趨勢:【1】伴隨總體經濟成長,上市公司的利潤持續上升,股息不斷增長。企業經驗環境改善,投資風險越來越小,從而使公司股票全面得到升值,使價格上漲。【2】人民對經濟形勢形成了良好的預期,投資積極性得以提高,增加了對證券的需求,促使價格上漲。【3】隨著GDP不斷增長,國民收入和個人收入都不斷提高,收入的增加同時增加了對證券投資的需求,從而導致證券價格上漲。
(2)高通貨膨脹下的GDP增長
當經濟處於失衡下的高速增長時,總需求大大超過總供給,這將表現為高通貨膨脹率。這是經濟形勢惡化的徵兆。
(3)宏觀調控下的GDP增長
當GDP呈失衡的高增長時,政府可能會採取調控措施來維持經濟的穩定增長,這樣必然會減緩GDP的增長速度。
(4)轉折性的GDP變動
如果GDP一段時間以來一直呈負增長,當負增長減緩並呈現向正增長轉變時,表明惡化的經濟形勢逐步得到改善。經濟的制約瓶頸得到改觀,新的一輪經濟高速增長已經來臨。這時候證券市場也將伴隨著快速上漲之勢。
2經濟變動周期
經濟周期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表現為擴張和收縮的交替出現。
經濟總是處在周期性的運動中,股價伴隨著經濟周期相應波動,但估價的波動往往超前於經濟運動。收集有關宏觀經濟資料和政策信息,隨時注意經濟發展動向。正確把握當前經濟發展處於何種階段,對未來做出正確的判斷。把握經濟周期,認清經濟形勢。
3通貨變動
通貨變動包括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通貨膨脹對於證券市場及個股的影響沒有一成不變的規律,完全可能產生反方向的影響。溫和且穩定的通脹對股價影響較小。通脹在一定的可容忍范圍內持續,而經濟處於景氣(擴張)階段,產量和就業都持續增長,那麼股價也將持續上漲。嚴重的通脹是很危險的,經濟可能被嚴重扭曲,貨幣加速貶值,這時候人民將會囤積商品、購買房屋等等進行保值。資金將持續流出證券市場,經濟嚴重扭曲失去效率,企業籌集不到生產必需的資金,原材料和勞務成本價格飛漲。企業經營嚴重受挫。
不同於通脹,通縮會損害消費者和投資者的積極性,造成經濟衰退和經濟蕭條。
二宏觀經濟政策分析
宏觀經濟政策分析包括:1財政政策、2貨幣政策、3收入政策
1財政政策包括:
國家預算、稅收、國債、財政補貼、財政管理體制和轉移支付制度六個方面。國家預算是財政政策的主要手段,作為政府的基本財政收支計劃,國家預算能夠全面反映國家財力規模和平衡狀態,並且是各種財政手段的綜合運用結果的反映。因此在宏觀調控中有重要的作用。稅收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利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重要形式。它既是籌集財政收入的主要工具,又是調節宏觀經濟的重要手段。國債可以調節國民收入的使用結構和產業結構,是實現政府財政政策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如果一段時間里,國債的發行量較大而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將會分流證券市場的資金。財政補貼是國家為了某種特定需要,將一部分財政資金無償補助給某些企業和居民的一種再分配方式。財政管理體制是中央和地方、地方各級政府之間及國家與企事業單位之間資金管理許可權和財力劃分的一種根本制度,其主要功能是調節各地區各部門之間的財力分配。轉移支付制度是中央財政將集中的一部分財政資金,按照一定的標准撥付給地方財政的一項制度。主要功能是調整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財力縱向不平衡,調整地區之間財力橫向不平衡。
2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是指政府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所制定的關於貨幣供應和流通組織管理的基本方針和基本准則。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進行全方位的調控,其作用表現在以下幾點:
(1)通過調控貨幣供應總量保持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2)通過調控利率和夥伴總量控制通貨膨脹,保持物價總水平的穩定。(3)調節國民收入中消費和儲蓄的比例。(4)引導儲蓄向投資的轉化並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貨幣政策工具包括一般性政策工具和選擇性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又包括: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法定存款准備金率這個不過多解釋。再貼現政策是指央行對商業銀行用持有的未到期票據向央行融資所做的政策規定,央行對再貼現資格的規定則著眼於長期的政策效應,以發揮抑制或扶持作用並改變資金流向。公開市場業務是央行吞吐基礎貨幣、調節市場流動性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
選擇性政策工具包括:直接信用控制和間接信用指導。這兩個政策主要是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產生影響,這里不過多解釋。
貨幣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1利率,利率的變化可以影響證券市場的資金流入或者流出。利率下降,股價上漲,利率上漲,股價下跌。2央行的公開市場業務,當政府傾向於實施較寬松的貨幣政策時,央行就會大量購進有價證券,從而使市場上貨幣供給量增加,這樣會推進利率下調,資金成本降低,從而使企業和個人投資熱情高漲,生產擴張,利潤增加,同時又會推進股票機構上漲。反之,股票價格下跌。
3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是國家為了實現宏觀調控總目標和總任務針對居民收入水平高低、收入差距大小在分配方面制定的原則和方針。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比,收入政策有更高一個層次的調節功能,它制約著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力度,而收入政策最終也要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實現。
三國際金融市場環境分析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市場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一國經濟形勢和金融市場的動盪都會對其它相關國家的市場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
1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通過人民幣匯率預期來影響證券市場。一般而言,匯率上升,本幣貶值,本國產品競爭力強,出口型企業將增加收益,因此企業的股票價格上漲。相反的,進口型的企業成本增加,利潤減少,股票價格下跌。
2國際金融市場動盪通過宏觀面間接影響證券市場。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將導致出口增幅下滑,外商投資下降,從而影響經濟增長率。宏觀經濟環境的惡化導致上市公司業績下滑和投資者信心下降,最終使證券市場行情下跌。
3國際金融市場動盪通過微觀面直接影響股市。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壯大,國內企業的國際競爭實力不斷增強,一些大型企業最近幾年通過跨國兼並參與國際競爭。國內主要上市公司通過購買境外企業的股份,以達到參股的目的。另外一些大型上市公司通過購買境外企業債券進行組合投資套期保值。國際金融市場動盪造成境外企業的股票和債券價格大幅縮水,嚴重影響了這些公司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