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韓元3億等於人民幣多少元
2006年6月30日外匯牌價100外幣對本幣(人民幣)
韓國元現鈔買入價0.7949
現鈔賣出價0.8552
中國銀行折算價0.82
所以按2006年6月30日外匯牌價1000韓元摺合人民幣8.2元
各個時間匯率不一樣的。。
Ⅱ 6月12日我國的外匯牌價即期匯率 USD/RMB 7.6322/52 一個月 20-30 問:1個月的遠期匯率
6月12日我國的外匯牌價即期匯率 USD/RMB 7.6322/52 是哪個銀行的價啊。每個銀行的匯價都不一樣呢。我這里有2007.6.12日中國銀行的公布的USD遠期匯價
期限 掛牌匯買價 掛牌匯賣價 起息日
二十天 762.96 766.70 20070703
一個月 760.64 764.38 20070713
二個月 758.15 761.89 20070813
每個銀行公布的即期價和遠期價都是不一樣的。
Ⅲ 6月30日美元對人民幣匯率走勢查詢 今天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多少
您可以參考招行外抄匯「實時襲匯率」的歷史匯率,請進入招行主頁,點擊右側的「 外匯實時匯率」,再在對應匯率後點擊"查看歷史"。註:100外幣兌人民幣。
(應答時間:2018年12月28日,最新業務變動請以招行官網為准)
Ⅳ 300歐元大約等於多少人民幣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6月30日受權公布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歐元匯率、日元匯率、港幣匯率及英鎊的市場匯價。
6月30日人民幣匯率市場匯價如下:
外幣名稱 中間價
100美元匯率 685.91
100歐元匯率 1083.02
100日元匯率 6.4468
100港幣匯率 87.917
100英鎊匯率 1368.36
即300歐元=3249.06人民幣,人民幣匯率一直在上升,雖然歐元也長勢良好,但與人民幣的匯兌比仍可能下跌
Ⅳ 08年6月30日人民幣的匯率
外匯牌價
日期:2008/06/30
http://www.boc.cn/cn/common/whpj.html
貨幣名稱 現匯買入價 現鈔買入價 賣出價 基準價 中行折算價 發布時間
英鎊 1362.13 1333.41 1373.07 1368.36 1368.36 16:40:54
港幣 87.73 87.03 88.07 87.92 87.92 16:40:54
美元 684.23 678.74 686.97 685.91 685.91 16:40:54
瑞士法郎 673.2 659 678.6 673.11 16:40:54
新加坡元 502.8 492.2 506.84 504.05 16:40:54
瑞典克朗 114.56 112.14 115.48 114.87 16:40:54
丹麥克朗 144.94 141.88 146.1 145.21 16:40:54
挪威克朗 135.33 132.48 136.42 135.53 16:40:54
日元 6.4935 6.3566 6.5457 6.4468 6.4468 16:40:54
加拿大元 677.07 662.79 682.51 678.07 16:40:54
澳大利亞元 659.85 645.93 665.15 659.64 16:40:54
歐元 1081.03 1058.24 1089.71 1083.02 1083.02 16:40:54
澳門元 85.12 84.4 85.44 85.3 16:40:54
菲律賓比索 15.19 14.87 15.31 15.28 16:40:54
泰國銖 20.36 19.93 20.53 20.45 16:40:54
紐西蘭元 523.24 527.44 522.86 16:40:54
韓國元 0.6215 0.6687 0.6453 16:40:54
Ⅵ 工商銀行網上銀行匯款手續費怎麼收
1. 電子速匯 工行匯款 同城業務不收費
異地業務按匯款金額0.9%收取,每版筆業務最低1.8元,最權高45元 2010年1月15日-6月30日,貴賓網銀會員行內異地匯款和跨行匯款按匯款金額的0.45%收取,每筆最低0.9元,最高22.5元;銀牌會員和金牌會員行內異地匯款和跨行匯款按匯款金額的0.27%收取,每筆最低0.54元,最高13.5元。2009年1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手機銀行(WAP)客戶行內異地匯款和跨行匯款按匯款金額的0.2%收取,每筆最低0.4元,最高10元。
跨行匯款 按匯款金額0.9%收取,每筆業務最低1.8元,最高45元
2. 跨境匯出匯款 手續費:按匯出金額的0.8‰收取,最低16元/筆,最高160元/筆;電訊費:100元/筆。對於以外幣現鈔賬戶辦理外匯匯款的,我行還將按當日外匯牌價收取鈔匯轉換差價。 2005年4月24日
3. 向境外VISA卡匯款 手續費:按匯款金額的0.6%收取,每筆最低60元人民幣 2009年10月18日
4. 代繳學費 同城業務不收費,異地業務每筆5.5元 2003年11月23日
Ⅶ 我國人民幣匯率變動的歷史
我這有篇更全面完整的:
1980年人民幣官方牌價為1美元=1.5元人民幣。
一、改革開放前的人民幣匯率安排
建國以來至改革開放前,我國人民幣匯率安排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1.第一階段(1950~1952)。由於人民幣沒有規定含金量,因此,對西方國家貨幣的匯率,最初不是按兩國貨幣的黃金平價來確定,而是以「物價對比法」作為基礎來計算的。也就是說,建國初期人民幣匯率制定的依據是物價水平,這是一種比較市場化的匯率安排。
建國初期,由於國民黨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惡性通貨膨脹和其他因素的影響,我國物價節節上漲。如上海批發物價指數以1949年6月為100,到1950年3月則上漲至2242.93。由於國內物價上漲、國外物價趨跌的價格對比關系,根據前述政策要求,我國人民幣對美元匯價由1949年1月18日1美元=80元舊人民幣,調低至1950年3月13日的1美元=42000 元舊人民幣,在一年零一個月的時間內,人民幣匯價下調49次。至於和其他外匯的匯價,則是根據它們對美元的匯價進行間接套算的結果。
從1950年3月至1952年底,隨著國內物價由上漲轉變為下降, 同時,由於美國對朝鮮發動了侵略戰爭,大量搶購戰備物資,美國及其盟國接連宣布一系列對我「封鎖禁運」的措施,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必須降低外匯匯價,以利於推動本國進口。因此,根據當時形勢發展的需要,我國匯率政策的重點也由「推動出口」改變為「進出口兼顧」,並逐步調高人民幣匯價。1952年12月,人民幣匯價調高至1美元=26170元舊人民幣。
這一時期,我國對外貿易對象主要是美國,對外貿易主要由私營進出口商經營。人民幣匯率的及時調整,可以調節進出口貿易,保證出口的增長。
2.第二階段(1953~1972)。從1953年起,國內物價趨於全面穩定,對外貿易開始由國營公司統一經營,而且主要產品的價格也納入國家計劃。計劃經濟本身要求對人民幣的匯價採取基本穩定的政策,以利於企業內部的核算和各種計劃的編制和執行。同時,由於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的確立,各國之間的匯價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相對穩定。再加上我國同西方工業國家的直接貿易關系和借貸關系很少,因此,西方各貨幣匯率變動對我國人民幣匯率幾乎沒有什麼影響。
在國內物價水平趨於穩定的情況下,我國進行建國以來的首次幣制改革。1955年 3月1日,開始發行新人民幣,新舊人民幣摺合比率為1:10000。自採用新人民幣後,1955年至1971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直是1美元摺合2.4618元新人民幣。
1971年12月18日, 美元兌黃金官價宣布貶值7.89%,人民幣匯率相應上調為1美元合2.2673元人民幣。
這一時期人民幣匯率政策採取了穩定的方針,即在原定的匯率基礎上,參照各國政府公布的匯率制定,逐漸同物價脫離。但這時國內外物價差距擴大,進口與出口的成本懸殊,於是外貿系統採取了進出口統負盈虧、實行以進口盈利彌補出口虧損的辦法,人民幣匯率對進出口的調節作用減弱。
3.第三階段(1973~1978)。1973年3月以後,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解體,西方國家普遍實行了浮動匯率制。為了避免西方國家通貨膨脹及匯率變動對我國經濟的沖擊,我國從1973年開始頻繁地調整人民幣對外幣的匯率(僅1978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就調整了61次),而且在計算人民幣匯價時,採用了釘住加權的「一籃子」貨幣的辦法,所選用的「籃」中貨幣都是在我國對外貿易的計價貨幣中佔比重較大的外幣,並以這些貨幣加權平均匯價的變動情況,作為人民幣匯價相應調整的依據。
這一時期人民幣匯價政策的直接目標仍是維持人民幣的基本穩定,針對美元危機不斷發生且匯率持續下浮的狀況,人民幣匯率變動較為頻繁,並呈逐漸升值之勢。1972年為1 美元=2.24元人民幣;1973年1美元=2.005元人民幣;1977年為1美元=1.755元人民幣。
自50年代中期以來,由於我國一直實行的是傳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對外自我封閉,對內高度集權,直至80年代初,國家外匯基本上處於零儲備狀態,外貿進出口主要局限於社會主義國家,且大體收支平衡,國內物價水平也被指令性計劃所凍結,盡管人民幣匯率嚴重高估,但它並未帶來明顯的消極影響。
二、改革後的人民幣匯率安排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人民幣匯率安排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1.第一階段(1979~1984)。1979年我國的外貿管理體制開始進行改革,對外貿易由國營外貿部門一家經營改為多家經營。由於我國的物價一直由國家計劃規定,長期沒有變動,許多商品價格偏低且比價失調,形成了國內外市場價格相差懸殊且出口虧損的狀況,這就使人民幣匯價不能同時照顧到貿易和非貿易兩個方面。為了加強經濟核算並適應外貿體制改革的需要,國務院決定從1981年起實行兩種匯價制度,即另外製定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並繼續保留官方牌價用作非貿易外匯結算價。這就是所謂的「雙重匯率制」或「匯率雙軌制」。
1980年人民幣官方牌價為1美元=1.5元人民幣。從1981年1月到1984年12月期間, 我國實行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貿易外匯1美元=2.80元人民幣;官方牌價即非貿易外匯1美元=1.50元人民幣。前者主要適用於進出口貿易及貿易從屬費用的結算;後者主要適用於非貿易外匯的兌換和結算,且仍沿用原來的一籃子貨幣加權平均的計算方法。
隨著美元在80年代初期的逐步升值,我國相應調低了公布的人民幣外匯牌價,使之同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相接近。1984年底公布的人民幣外匯牌價已調至1美元=2.7963元人民幣,與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持平。
2.第二階段(1985~1990)。在人民幣雙重匯率制下,外貿企業政策性虧損,加重了財政補貼的負擔,而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外國生產廠商對雙重匯率提出異議。1985年1月1日,我國又取消了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重新恢復單一匯率制,1美元=2.80元人民幣。
事實上,1986年隨著全國性外匯調劑業務的全面展開,又形成了統一的官方牌價與千差萬別的市場調劑匯價並存的新雙軌制。而且當時全國各地的外匯調劑市場,在每一時點上,市場匯率水平不盡相同。這種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並存的多重匯率制一直延續到1993年底。其間,外匯調劑市場的匯率形成機制,經歷了從開始試辦時的人為定價到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過程。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物價上漲速度加快,而西方國家控制通貨膨脹取得一定成效。在此情況下,我國政府有意識地運用匯率政策調節經濟與外貿,對人民幣匯率作了相應持續下調。1995年8月21日,人民幣匯率調低至1美元=2.90元人民幣;同年10月3 日再次調低至1美元=3.00元人民幣;同年10月30日又調至1美元=3.20元人民幣。
從1986年1月1日起,人民幣放棄釘住一籃子貨幣的做法,改為管理浮動。其目的是要使人民幣匯率適應國際價值的要求,且能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
1986年7月5日,人民幣匯率再度大幅調低至1美元=3.7036元人民幣。1989年12月16日,人民幣匯率又一次的大幅下調,由此前的1美元=3.7221元人民幣調至當日的4.7221 元人民幣。1990年11月17日,人民幣匯率再次大幅下調,並由此前的4.7221調至當日的5.2221元人民幣。
從改革開放以後至1991年4月9日的十餘年間,人民幣匯率政策的特點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分別實施過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與公布牌價並存的雙重匯率體制,以及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並存的多重匯率體制;二是公布的人民幣官方匯率按市場情況調整,且呈大幅貶值趨勢,這與同期人民幣對內實際價值大幅貶值以及我國的國際收支狀況是基本上相適應的;三是在人民幣官方匯率的調整機制上,做過多種有益的嘗試,如釘住一籃子貨幣的小幅逐步調整方式以及一次性大幅調整的方式,這些為以後實施人民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奠定了基礎;四是市場匯率的機制逐步完善;五是市場匯率的調節作用在我國顯得越來越大。
3.第三階段(1991~1993)。自1991年4月9日起,我國開始對人民幣官方匯率實施有管理的浮動運行機制。國家對人民幣官方匯率進行適時適度、機動靈活、有升有降的浮動調整,改變了以往階段性大幅度調整匯率的做法。實際上,人民幣匯率實行公布的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即外匯調劑價格)並存的多重匯率制度。
我國人民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主要指人民幣官方匯率的有管理的浮動,其基本特點是,我國的外匯管理機關即國家外匯管理局根據我國改革開放與發展的狀況,特別是對外經濟活動的要求,參照國際金融市場主要貨幣匯率的變動情況,對公布的人民幣官方匯率進行適時適度、機動靈活、有升有降的浮動調整。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官方匯率數十次小幅調低,但仍趕不上水漲船高的出口換匯成本和外匯調劑價。
4.第四階段(1994~2005)。從1994年1月1日起,我國實行人民幣匯率並軌。1993年12月31日,官方匯率1美元兌換人民幣5.8元;調劑市場匯率為1美元兌換人民幣8.7元左右。從1994年1月1日起,將這兩種匯率合並,實行單一匯率,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定為1 美元兌換8.70元人民幣。同時,取消外匯收支的指令性計劃,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實行銀行結匯、售匯制度,禁止外幣在境內計價、結算和流通,建立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改革匯率形成機制。這次匯率並軌後,我國建立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到目前為止,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趨穩,並一直保持在1美元=8.3元左右。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外匯管理體制相繼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尤其是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後,我國政府承諾:在2000年之前,將實現經常項目下人民幣可兌換。
事實上,1994年我國已開始實行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有條件」的可兌換,並已削除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規定中的絕大多數限制,如歧視性貨幣措施或多重匯率安排已完全廢除,而絕大多數經常項目交易的用匯和資金轉移也不再受到限制。
1996年4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消除了若干在1994年後仍保留的經常帳戶下非貿易非經營性交易的匯兌限制;1996年7月, 又消除了因私用匯的匯兌限制,擴大了供匯范圍,提高了供匯標准,超過標準的購匯在經國家外匯管理局審核起初後即可購匯;1996年7月1日,我國將外商投資企業也全面納入全國統一的銀行結售匯體系,從而取消了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後尚存的經常項目匯兌限制。
1996年11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致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將不再適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14條第2款所規定的過渡性安排,並正式宣布:自1996年12月1日起, 我國將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8條第2款、第3款和第4款的義務,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從此不再限制不以資本轉移為目的的經常性國際交易支付和轉移,不再實行歧視性貨幣安排和多重匯率制度。
2001年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郭樹清指出,根據中美1998年簽訂的有關協議,中國承諾將擴大人民幣彈性。因此,如果現在中國選擇釘住其它幣種或採取一攬子貨幣聯系匯率制度,不但會違背承諾,還是一種後退。增加匯率彈性是現實的選擇。中國現階段仍將以穩定匯率為主,同時用足每日3‰的匯率浮動區間,使市場逐漸適應匯率波動。今後將採取措施,提高人民幣匯率生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如有效利用銀行間市場匯率浮動區間;調整銀行結售匯周轉頭寸管理政策;進一步完善結匯制度。
三、人民幣匯率安排的新階段
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05〕第 16 號文——關於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相關事宜公告。其主要內容如下:
(1)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
(2)中國人民銀行於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格。
(3)2005年7月21日19∶00時,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作為次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上外匯指定銀行之間交易的中間價,外匯指定銀行可自此時起調整對客戶的掛牌匯價。
(4)現階段,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價仍在人民銀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間價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內浮動,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的交易價在人民銀行公布的該貨幣交易中間價上下一定幅度內浮動。
(5)中國人民銀行將根據市場發育狀況和經濟金融形勢,適時調整匯率浮動區間。同時,中國人民銀行負責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籃子貨幣匯率變動,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管理和調節,維護人民幣匯率的正常浮動,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維護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
這一次的人民幣匯率安排改革的核心是放棄單盯美元,改盯一籃子貨幣,以建立調節自如、管理自主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更富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從此次人民幣短期升值來看,這將有利於緩解國際收支失衡的巨大壓力,同時,釋放人民幣潛在的升值壓力,並能淡化人民幣兌美元的國際矛盾。從長遠戰略來看,人民幣匯率新機制的建立,將有利於推進人民幣匯率安排的市場化改革進程,最終為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實現可兌換創造漸近條件。
希望採納
Ⅷ 6月30日人民幣對港幣匯率走勢查詢 今天人民幣兌港幣匯率多少
1港元=0.8598人民幣元
1人民幣元=1.1630港元
數據僅供參考,交易時以銀行櫃台成交價為准 更新時間:2016-08-26 19:21
和今天差不多的
Ⅸ 中國銀行定期的匯率是多少
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基準利率 活期存款 0.36% 三個月 1.71% 半 年 1.98% 一 年 2.25% 二 年 2.79% 三 年 3.33% 五 年 3.60 % 利息=本金×利率×期限 五年利息=10000×3.6%×5= 1800元 註:2008年10月9日取消了利息稅,目前是免稅的
1、中國銀行的基本介紹
中國銀行於1912年經孫中山先生批准在上海成立,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銀行之一。1912~1928年,中國銀行履行中央銀行職能,負責代理國庫、承匯公款、發行鈔票等。[1] 1928~1942年,中國銀行作為政府特許的國際匯兌銀行,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改革管理機制,在中國金融界率先走向國際市場,先後在倫敦、新加坡、紐約等國際金融中心設立分行。1942~1949年,中國銀行作為國際貿易專業銀行,負責政府國外款項收付,發展國外貿易並辦理有關貸款與投資。
2、匯率產生的原因
各國貨幣之所以可以進行對比,能夠形成相互之間的比價關系,因在於它們都代表著一定的價值量,這是匯率的決定基礎。 在金本位制度下,黃金為本位貨幣。兩個實行金本位制度的國家的貨幣單位可以根據它們各自的含金量多少來確定他們之間的比價,即匯率。 如在實行金幣本位制度時,英國規定1英鎊的重量為123.27447格令,成色為22K金,即含金量113.0016格令純金;美國規定1美元的重量為25.8格令,成色為千分之九百,即含金量23.22格令純金。根據兩種貨幣的含金量對比,1英鎊=4.8665美元,匯率就以此為基礎上下波動。 在紙幣制度下,各國發行紙幣作為金屬貨幣的代表,並且參照過去的做法,以法令規定紙幣的含金量,稱為金平價,金平價的對比是兩國匯率的決定基礎。 但是紙幣不能兌換成黃金,因此,紙幣的法定含金量往往形同虛設。所以在實行官方匯率的國家,由國家貨幣當局(財政部、中央銀行或外匯管理當局)規定匯率,一切外匯交易都必須按照這一匯率進行。在實行市場匯率的國家,匯率隨著外匯市場上貨幣的供求關系變化而變化。 匯率對國際收支,國民收入等具有影響。
3、中國銀行的歷史發展
1、 912年1月初,大清銀行「商股聯合會」正式上書孫中山,建議「就原有之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重新組織,作為政府的中央銀行。1912年,大清銀行副監督陳錦濤經時任政府司法總長的伍廷芳提名,出任臨時政府財政總長並且常駐上海,開始藉助大清銀行「商股聯合會」的力量,著手將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建立政府中央銀行。[2]1912年1月28日大清銀行「商股聯合會」召開股東大會,大會決定由股東會職員組成中國銀行臨時理監事會,負責與正副監督籌訂章程,並管理全行事務。1912年1月24日由孫中山總統下令批准成立中國銀行,中國銀行應運而生。1912年2月5日正式開業1912年—1928年 中國銀行成為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的中央銀行,行使當時政府中央銀行的職能。1916年 抗拒袁世凱政府停兌令,全力維護中行信用。1916年-1923年 中行歷近十年之久,全面整理京鈔問題。中國銀行(7張)1917年 則例之爭——官商爭奪中行領導權的斗爭。1927年 武漢國民政府集中現金,漢口中行損失慘重。1928年 中行重要轉折點——改組為國際匯兌銀行 。1929年,中國銀行在倫敦設立中國金融業第一家海外分行。1930年-1937年 興建外灘中行大廈,抗衡上海外資銀行。1932年 發起成立中國徵信所,開創中國徵信事業。1929年-1936年 中行開設海外機構,拓展我國外匯業務。1929年-1936年 擴大貸款規模,轉變貸款結構,支持國內生產發展。1931年 組建中國保險公司,推動保險業務發展。1932年 平息公債風潮,推動整理公債。1933年-1935年 世界銀市劇烈動盪,中行力阻白銀外流。1932年-1933年 中國銀行力主廢兩改元,積極參與幣制改革工作。1935年4月間,國民政府再次修訂中國銀行條例,試圖以強迫中行再次改組的方式壟斷金融,導致中國銀行的實際控制權事實落入四大家族中,成了官僚資本主義聚斂財富的工具。1939年 南京政府成立四聯總處,調整四行分工。1938年-1942年 加強鈔券調運,供應抗戰需要。中國銀行總行大廈1939年-1941年 平衡上海匯市,全力維持匯價。1939年-1943年 堅持進行貨幣斗爭,抵制日偽金融侵略。1939年-1945年 努力爭取僑匯,積極支持抗戰。1942年中國銀行成為發展國際貿易的專業銀行。1946年-1949年 「粒米百元」——惡性通貨膨脹給中行帶來嚴重影響。1947年-1948年 南京政府勒令外匯移存,中行迫於壓力抵制未果。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政府接管了中國銀行,同年12月中國銀行總管理處由上海遷至北京。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中國銀行。原總管理處隨民國政府遷往台灣,至1960年在台重新開業。1949年-1952年 承擔外匯經營管理工作,成為我國外匯專業銀行。1949年-1950年 積極穩定金融物價,促進國民經濟恢復。1950年1月,周恩來總理向我國駐港機構發布保護國家資產,聽候接管的命令。1950年4月,中國銀行總管理處劃歸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領導。1950年-1952年 反封鎖、反禁運、反凍結,促進對外貿易發展。1953年10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公布《中國銀行條例》,明確中國銀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特許的外匯專業銀行。1964年-1976年 加強外匯資金運用,支持遠洋運輸船隊建設。1968年-1976年試用人民幣計價結算,實現出口收匯保值。1973年 加強調研工作,按時完成陳雲同志布置的十個調研專題。1978年 順應改革開放需要,開創中國信用卡先河。1979年3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設出來,同時行使國家外匯管理總局職能,直屬國務院領導。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改為中國銀行總行,負責統一經營和集中管理全國外匯業務。1979年-1980年 中國銀行進行體制改革,國家外匯管理總局成立。1979年-1989年 加強外匯管理,發行外匯兌換券。1979年 解決中美凍結資產問題,促進中美金融合作發展。1979年-1992年 加大外資利用,發行國際債券。1979年-1980年 恢復國際金融組織合法席位,支持國內經濟文化建設。1983年9月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隨後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總局分設,各行其職,中國銀行統一經營國家外匯的職責不變。至此,中國銀行成為中國人民銀行監管之下的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中國銀行的身份發生根本性變化,由原中國人民銀行一個分支部門、國家金融管理機關,轉為以盈利為目標的企業。1987年-1992年 取得港幣澳門幣發行權,利於港澳經濟繁榮穩定。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國家外匯由外匯管理局經營,中國銀行由外匯外貿專業銀行開始向國有商業銀行轉化。1994年 中國銀行改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1994年和1995年,中國銀行先後成為香港地區、澳門地區發鈔銀行。2003~20132003年,國家選擇中國銀行作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兩家試點銀行之一。2004年 中國銀行穩步推進股改工作,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04年7月14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北京奧運會唯一的銀行合作夥伴。2004年7月22日 中國銀行推出第一款奧運題材金融產品——長城VISA歐元卡雅典奧運珍藏版,支持中國體育代表團出征雅典。2004年8月23日 中國銀行在中國駐希臘大使館為中國奧運健兒舉辦慶功酒會。2004年8月26日,經國務院、銀監會批准,中國銀行以匯金公司獨家發起的方式,整體改建為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在此基礎上,引進了戰略投資者,進一步加強內部管理,深化內部改革,切實轉換經營機制,取得了長足進步。2005年2月22日 中國銀行作為國內獨家經銷「北京奧運金」的金融機構,在京成功發行第一組「北京奧運金」本色系列產品2006年 中行實現精彩上市,開啟百年歷程新篇章。[3]2006年6月1日和7月5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008年12月30日,世界權威的品牌價值研究機構——世界品牌價值實驗室舉辦的「2008世界品牌價值實驗室年度大獎」評選活動中,中國銀行憑借良好的品牌印象和品牌活力,榮登「中國最具競爭力品牌」大獎。中國銀行奧運存摺2009年中國銀行在英國《銀行家》雜志「世界1000家大銀行」排名中列第十一位。2009(第六屆)中國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全明星榜新出爐的「2009中國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全明星榜」,更好地體現了今天的中國上市公司所面臨的競爭環境。這次調查共涉及17個行業,457 家候選公司。中銀行憑借良好的信譽度入選明星榜。2010年 在《巴菲特雜志》、《世界經濟學人周刊》和世界企業競爭力實驗室聯合舉辦「巴菲特雜志年度金融大獎」評選中,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圍「2010年(第七屆)中國25家最具投資價值上市公司」,位列第7位。百年慶2011年 國際金融監督和咨詢機構金融穩定理事會在法國戛納發布全球29傢具有系統性影響力的銀行名單,中國銀行成為中國乃至新興經濟體國家和地區中唯一入選的機構。中銀百年港澳紀念鈔2011年9月23日,中國銀行首個境外大宗商品融資中心新加坡掛牌。中國銀行副行長岳毅說,中行是首個在境外成立大宗商品融資業務區域中心和福費廷業務區域中心的中資銀行。隨著亞太區貿易發展,尤其是中國和東南亞貿易發展,中資銀行的貿易融資業務也在快速發展,自1936年起就開始在新加坡經營業務的中國銀行也迎來新的發展契機。至2013年中行在新加坡有7個分支機構。中行新加坡分行當天也和中國石化子公司聯合石化簽署了開展大宗商品貿易融資的協議。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魏葦和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助理局長黎秀婷出席了當天的掛牌和簽約儀式。[4]2012年 中行百年行慶。2013年中國銀行與烏干達DFCU銀行合作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開設中國業務櫃台,為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和咨詢業務,以適應兩國雙邊貿易和投資業務的快速發展。這是中國銀行在海外設立的第六家中國業務櫃台。[5]股份制改中國銀行中國銀行於200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試點銀行之一。圍繞"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目標,中國銀行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加強風險管理和內控體系建設,整合管理流程和業務流程,推進人力資源管理改革,加快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穩步推進股份制改造工作。2004年8月26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標志著中國銀行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篇章,啟動了新的航程。中國銀行成為了國內首家H股和A股全流通發行上市的公司。作為國內A股市場IPO最大、市值最大、流通股份最多的上市公司,中行上市沒有分拆任何資產,而是採取了整體上市方式,為國有銀行改制試點創造了一個成功範例。整體上市不留存續公司,有利於建立和鞏固良好的治理機制,實現中國銀行品牌的統一經營,提高其國際競爭力。這既符合中行適應金融改革、開放、發展的需要,也符合自身公司治理結構優化、股權投資多元化的需要,更符合股東利益最大化的需要。
4、匯率種類
(1)按國際貨幣制度的演變劃分,有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①固定匯率。是指由政府制定和公布,並只能在一定幅度內波動的匯率。②浮動匯率。是指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匯率。其漲落基本自由,一國貨幣市場原則上沒有維持匯率水平的義務,但必要時可進行干預。(2)按制訂匯率的方法劃分,有基本匯率和套算匯率①基本匯率。各國在制定匯率時必須選擇某一國貨幣作為主要對比對象,這種貨幣稱之為關鍵貨幣。根據本國貨幣與關鍵貨幣實際價值的對比,制訂出對它的匯率,這個匯率就是基本匯率。一般美元是國際支付中使用較多的貨幣,各國都把美元當作制定匯率的主要貨幣,常把對美元的匯率作為基本匯率。②套算匯率。是指各國按照對美元的基本匯率套算出的直接反映其他貨幣之間價值比率的匯率。(3)按銀行買賣外匯的角度劃分,有買入匯率、賣出匯率、中間匯率和現鈔匯率①買入匯率。也稱買入價,即匯銀行向同業或客戶買入外匯時所使用的匯率。採用直接標價法時,外幣摺合本幣數較少的那個匯率是買入價,採用間接標價法時則相反。②賣出匯率。也稱賣出價,即銀行向同業或客戶賣出外匯時所使用的匯率。採用直接標價法時,外幣摺合本幣數較多的那個匯率是賣出價,採用間接標價法時則相反。買入賣出之間有個差價,這個差價是銀行買賣外匯的收益,一般為1%一5%。銀行同業之間買賣外匯時使用的買入匯率和賣出匯率也稱同業買賣匯率,實際上就是外匯市場買賣價。③中間匯率。是買入價與賣出價的平均數。西方明刊報導匯率消息時常用中間匯率,套算匯率也用有關貨幣的中間匯率套算得出。④現鈔匯率。一般國家都規定,不允許外國貨幣在本國流通,只有將外幣兌換成本國貨幣,才能夠購買本國的商品和勞務,因此產生了買賣外匯現鈔的兌換率,即現鈔匯率。按理現鈔匯率應與外匯匯率相同,但因需要把外幣現鈔運到各發行國去,由於運送外幣現鈔要花費一定的運費和保險費,因此,銀行在收兌外幣現鈔時的匯率通常要低於外匯買入匯率; 而銀行賣出外幣現鈔時使用的匯率則高於其他外匯賣出匯率。(4)按銀行外匯付匯方式劃分有電匯匯率、信匯匯率和票匯匯率①電匯匯率。電匯匯率是經營外匯業務的本國銀行在賣出外匯後,即以電報委託其國外分支機構或代理行付款給收款人所使用的一種匯率。由於電匯付款快,銀行無法佔用客戶資金頭寸,同時,國際間的電報費用較高,所以電匯匯率較一般匯率高。但是電匯調撥資金速度快,有利於加速國際資金周轉,因此電匯在外匯交易中佔有絕大的比重。②信匯匯率。信匯匯率是銀行開具付款委託書,用信函方式通過郵局寄給付款地銀行轉付收款人所使用的一種匯率。由於付款委託書的郵遞需要一定的時間,銀行在這段時間內可以佔用客戶的資金,因此,信匯匯率比電匯匯率低。③票匯匯率。票匯匯率是指銀行在賣出外匯時,開立一張由其國外分支機構或代理行付款的匯票交給匯款人,由其自帶或寄往國外取款所使用的匯率。由於票匯從賣出外匯到支付外匯有一段間隔時間,銀行可以在這段時間內佔用客戶的頭寸,所以票匯匯率一般比電匯匯率低。票匯有短期票匯和長期票匯之分,其匯率也不同。由於銀行能更長時間運用客戶資金,所以長期票匯匯率較短期票匯匯率低。(5)按外匯交易交割期限劃分有即期匯率和遠期匯率①即期匯率。也叫現匯匯率,是指買賣外匯雙方成交當天或兩天以內進行交割的匯率。②遠期匯率。遠期匯率是在未來一定時期進行交割,而事先由買賣雙方簽訂合同、達成協議的匯率。到了交割日期,由協議雙方按預訂的匯率、金額進行錢匯兩清。遠期外匯買賣是一種預約性交易,是由於外匯購買者對外匯資金需要的時間不同,以及為了避免外匯匯率變動風險而引起的。遠期外匯的匯率與即期匯率相比是有差額的。這種差額叫遠期差價,有升水、貼水、平價三種情況,升水是表示遠期匯率比即期匯率貴,貼水則表示遠期匯率比即期匯率便宜,平價表示兩者相等。(6)按對外匯管理的寬嚴區分,有官方匯率和市場匯率①官方匯率。是指國家機構(財政部、中央銀行或外匯管理當局)公布的匯率。官方匯率又可分為單一匯率和多重匯率。多重匯率是一國政府對本國貨幣規定的一種以上的對外匯率,是外匯管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目的在於獎勵出口限制進口,限制資本的流入或流出,以改善國際收支狀況。②市場匯率。是指在自由外匯市場上買賣外匯的實際匯率。在外匯管理較松的國家,官方宣布的匯率往往只起中心匯率作用,實際外匯交易則按市場匯率進行。(7)按銀行營業時間劃分,有開盤匯率和收盤匯率①開盤匯率。又叫開盤價,是外匯銀行在一個營業日剛開始營業時進行外匯買賣使用的匯率。②收盤匯率。又稱收盤價,是外匯銀行在一個營業日的外匯交易終了時使用的匯率。
5、榮譽成就
中國銀行多年來的信譽和業績,得到了來自業界、客戶和權威媒體的廣泛認可。曾先後9次被《歐洲貨幣》評選為「中國最佳銀行」和「中國最佳國內銀行」;連續16年進入《財富》雜志評選的世界500強企業;同時,被《財資》評為「中國最佳國內銀行」;被美國《環球金融》雜志評為「中國最佳貿易融資銀行」及「中國最佳外匯銀行」;被《遠東經濟評論》評為「中國地區產品服務十強企業」;中銀香港重組上市後,先後榮獲《投資者關系》「最佳IPO投資者關系獎」和《亞洲金融》「最佳交易、最佳私有化獎」等多個重要獎項。
6、匯率制度
匯率制度又稱匯率安排(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是各國普遍採用的確定本國貨幣與其它貨幣匯率的體系。是各國或國際社會對於確定、維持、調整與管理匯率的原則、方法、方式和機構等所作出的系統規定。匯率制度對各國匯率的決定有重大影響。回顧和了解匯率制度,可以使我們對國際金融市場上匯率的波動有更深刻的理解。按照匯率變動幅度的大小,匯率制度可分為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固定匯率制(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是指以本位貨幣本身或法定含金量為確定匯率的基準,匯率比較穩定的一種匯率制度。在不同的貨幣制度下具有不同的固定匯率制度。浮動匯率制(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是指一國不規定本幣與外幣的黃金平價和匯率上下波動的界限,貨幣當局也不再承擔維持匯率波動界限的義務,匯率隨外匯市場供求關系變化而自由上下浮動的一種匯率制度。該制度在歷史上早就存在過,但真正流行是1972年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崩潰以後。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金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布雷頓森林體系、特里芬兩難、特別提款權、牙買加貨幣體系、歐洲貨幣體系、歐洲貨幣匯率機制、固定匯率、浮動匯率、可調整的固定匯率、有管理的浮動匯率、聯系匯率、美元化、匯率目標區制。國際貨幣體系:是指為適應國際貿易與國際支付需要,各國政府對貨幣在國際范圍為發揮世界貨幣職能所確定的原則、採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組織機構。它是國際貨幣制度、國際金融機構以及由習慣和歷史沿革所約定俗成的國際貨幣秩序的總和。國際金本位制: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黃金為本位貨幣,並建立起流通中各種貨幣與黃金間固定兌換關系的貨幣制度。其特點是:銀行券可自由兌換金幣;金幣可自由鑄造;黃金可自由輸出入;貨幣儲備全部使用黃金;國際結算使用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一種人為的國際貨幣制度,其核心內容是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特里芬兩難:為滿足世界經濟增長對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幣的增長需要,美元的供應應當不斷地增長;而美元供給的不斷增長,又會導致美元同黃金的兌換性日益難以維持。美元的這種兩難,指出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內在的不穩定性及危機發生的必然性。牙買加協定: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得以形成的基礎,其核心思想是:匯率安排多樣化,黃金非貨幣化,國際儲備多元化,國際收支調節機制多樣化。固定匯率制:是指一國政府將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兌換比例,以法定形式固定下來,並將匯率的波動限制在較少的范圍內。浮動匯率制度:是指匯率不受平價制約,主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由市場機制自行調節的匯率,政府既不規定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兌換比例,也不限定匯率波動幅度。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度:是指政府預先確定、公開承諾,並用干預市場的方法而得到的本國貨幣與某種(或某些)主要外幣的法定平價和允許匯率上下波動的幅度,但是可以定期地調整法定的平價,以利用貨幣的貶值或升值來校正國際收支的不平衡,這是根據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的一種國際匯率制度。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匯率的長期走勢不受政府管理的影響而由市場供求關系所決定的,但匯率的短期波動受到貨幣當局干預的影響;亦被稱為骯臟浮動。
Ⅹ 2012年6月30日新台幣兌換人民幣的匯率
1人民幣等於4.7032台幣,這是6月29號的數據。30號貌似沒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