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食用農產品價格怎麼樣
1月15日至21日)全國食用農產品市場價格指數比前一周下降0.1%,結束此前連續9周上漲態勢,生產資料市場價格指數下降0.5%。
生產資料市場:有色金屬價格比前一周下降1.7%,其中鎳、鋁、銅價格分別下降3.2%、2.8%和1.6%,鉛、錫、鋅價格分別下降0.6%、0.6%和0.3%。鋼材價格下降1.4%,其中普通圓鋼、螺紋鋼、高速線材、熱軋帶鋼價格分別為每噸4145元、4061元、4134元和4113元,分別下降1.7%、1.7%、1.5%和1.3%。
B. 農產品價格的比價差價
為了使農產品的價格大體上反映其價值,需要正確處理不同農產品的比價、工農產品的比價以及同種農產品的各種差價關系。 同一商品由於生產成本、流通費用、包括儲存以及商品質量不同等原因而形成的價格差額。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農產品購銷差價。指同一種農產品在同一地區的收購價格與銷售價格之間的差額。適當的購銷差價除補償農產品運銷各環節上的流通費用外,還有助於調節農產品的市場供求關系。反之,購銷差價不合理,則會挫傷農民生產、出售農產品或商業部門經營農產品的積極性,並影響消費。中國對於糧食等關系廣大人民生活的主要農產品,自1978年底實行經濟體制改革以來,為了鼓勵生產又不致增加消費者的經濟負擔,國家不斷提高了收購價格,同時用財政手段對商業部門實行補貼,以保持銷售價格不變。現正向相應提高銷售價格,同時對消費者實行補貼過渡。但過多的價格補貼將會增加國家的財政負擔,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②農產品地區差價。指同一時間、同一商品的收購價格在不同地區之間的差額。地區差價的形成,主要是由於不同地區的自然、經濟條件存在差別,因而產生同一種農產品在不同地區消耗的勞動量不同,成本不一。合理的地區差價有利於促進條件較差的地區發展農業生產,又不致影響條件較好地區的積極性。
③農產品季節差價。指同一商品在同一地區的收購價格或銷售價格在不同季節之間的差額。季節差價存在是由於某些農產品的季節性生產同常年的消費需求之間存在矛盾,因而從生產到消費的時間差中,增加了儲存、保管、自然損耗和利息等費用。此外,同種農產品在不同季節生產,產量和費用的差別也很大,如蔬菜溫室生產費用高,提早上市產量低。實行季節差價以補償由於上述原因而增加的生產、流通費用,還有利於平衡淡旺季的農產品供應。
④農產品質量差價。指同一商品因質量不同而形成的價格差額。優質優價、劣質低價,拉開品質差價的檔次,有利於促進農產品品質的提高和保護生產者、消費者雙方的利益。
C. 中國國內農產品價格真的比國際市場的高嗎是什麼造成的中國農民生產成本過高
這是農產品的一種支持價格的行為,因為農業在我國是一個基礎性的產業,同時又專是一非常脆弱的屬行業,因為踏著兩個特性,政府要加強度凝噎的保護力度,在而言中國農民的比例始終是比較大的,政府為了維護其統治地位,也不得不採取支持農產品價格的政策。
其實不但在我國,世界各國都對農產品實施價格主管i,農業保護政策。 中國每年都面臨著農業出口的技術性貿易壁壘 和綠色貿易壁壘 。損失慘重。
D. 哪些網站可以查詢農產品價格數據
農產品價格簡訊通知,網路下這個看看對你有沒有用
E. 中國大量農產品價格高於國際市場,為什麼
1、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農民少
2、物價上漲,作物成本上升,而農民收入回上漲幅度答低於物價上漲幅度
3、外國技術貿易壁壘、綠色貿易壁壘,導致出口成本上升
4、中國農產品技術不高,耕地少,不達規模經濟;而國外的都是大型農場,高科技養殖,附加值高
5、政策支持不夠有效
正好在寫這篇論文,就跟你說一說,純手打哦~
F. 哪裡可以查詢全國各級市場的農產品價格
哪裡可以查到全國各地城市農產品價格,你可以在下載一個能農貿市場,信息app
G. 每年的農產品如何定價的
目前全球大宗商品的進出口貿易,多數以世界上主要期貨市場價格作為現貨定價基礎,即:現貨價格=期貨價格+基差價格。基差是某一特定時間和地點內的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之差,主要受運輸成本的影響,一般來講,靠近銷區的基差多為正值,而靠近生產地的基差往往為負值。當然,市場供求關系變化和人們的價格預期也會導致基差變動。當市場供大於求時,基差價格往往會收窄;反之,當市場供不應求時,基差就會走強。在美國,由於農產品期貨買賣的報價是按某個月份的期貨合約基差作出的,從而使基差變化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在美國和南美農作物收割季節,基差處於最低水平,此後的一兩月後逐步走高。從歷史的視角來看,國際大宗農產品交易方式和定價機制經歷了從即期現貨交易-遠期現貨交易-交易所期貨交易—場外期貨(多種形式衍生品)交易的發展歷程。最早起源於美國的穀物交易。19世紀初,為解決穀物的及時買賣,避免價格波動的風險,在西部農場主和東部加工商之間開始以遠期合同形式進行商品交易。隨著穀物交易的不斷集中和遠期交易方式的發展,1848年,由82位穀物交易商發起組建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1865年該交易所用標準的期貨合約取代了遠期合同,並實行了保證金制度,場內交易開始發展。20世紀70年代,場外衍生品市場交易也隨之出現,並出現了期權、互換等多種合約形式。經過長期的演變,國際大宗農產品交易形成了以期貨交易為主、多種交易方式並存的國際貿易體系和國際市場體系。由於期貨市場價格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全世界對大宗農產品價格的預期,反映真實的市場供求關系,因此,隨著以期貨交易為主的農產品國際貿易和市場體系的確立,期貨市場逐漸成為國際農產品基準價格的中心。
美國期貨市場價格是全球大宗農產品價格的風向標
由於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加上它的農產品期貨交易歷史悠久,美國的期貨市場價格不僅是美國農產品價格制定的基礎,也為全世界農產品市場提供了價格參考標准。如CBOT的玉米、大豆、小麥等品種的期貨價格不僅是美國現貨價格的重要參考依據,同時也以其市場影響力主導著全球穀物、大豆等主要農產品價格的形成;紐約期貨交易所的棉花期貨價格,不僅是美國棉花行業定價的基礎,也是全球棉花貿易的價格重要指導。
這里以大豆為例,說明CBOT大宗農產品期貨價格的形成過程。在CBOT,大豆期貨交易是一個涉及流通、貿易、加工企業和農民等多個交易主體的有機體系,其價格形成過程為:美國農業部對外發布每年美國大豆主產區的生產情況預測和實際統計數據,CBOT的期貨交易商主要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有關大豆的生產信息進行買賣期貨操作,形成大豆的期貨市場價格;農場主根據期貨價格表現出的供求趨勢來確定第二年的生產安排,以此來減少生產上的盲目性,降低風險。貿易商通過農產品期貨價格來確定現貨貿易合同中的價格,以避免價格波動風險。
很顯然,美國本土的大豆生產情況是CBOT大豆期貨價格波動的主導因素,這種以美國本土大豆生產情況作為世界大豆現貨市場定價基礎的期貨定價機制十分有利於保護美國大豆生產者和經營者利益。近年來,盡管南美國家的大豆產量上升迅速,但以美國為首的跨國公司通過集中控制這些國家的大豆流通渠道壟斷國際大豆貿易,因此,世界大豆生產格局的變化並未改變美國期貨市場主導世界農產品市場交易價格的定價機制。
三大因素影響國際農產品定價機制
既然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的核心是CBOT農產品期貨價格,因此,影響CBOT農產品期貨價格的因素也成為影響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供需關系是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的基礎。商品價格變化是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這是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在供求關系影響下,商品價格會自動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種商品供給增加,該種商品的價格將會下跌,反之則上漲;一種商品的需求增加,其價格就會上漲,反之則下跌。正是由於這種供給和需求力量在動態中保持了一種相對均衡,才形成了商品的市場價格。雖然影響價格變動的因素在形式上可能多種多樣,但歸根結底都是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
第二,美元匯率的走勢是影響國際農產品定價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全球大宗農產品通常以美元計價,美元匯率的變動直接影響著大宗農產品現貨價格和期貨價格的走勢。當美元貶值時,CBOT農產品期貨價格會上漲;當美元升值時,CBOT大宗農產品期貨價格會出現下跌。
第三,農產品市場的國際組織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國際定價權。在完全競爭、信息對稱和交易成本為零的前提下,大宗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完全由該商品的供求關系決定。但在現實生活中,大宗農產品國際市場並不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市場組織程度是影響國際農產品定價的一個重要因素。從當前情況看,少數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主導了國際農產品市場的定價權。目前,世界糧食交易量的80%已被擁有百年歷史的四大跨國糧商「ABCD」所控制,即美國ADM、美國邦吉(Bunge)、美國嘉吉(Cargill)和法國路易·達孚(LouisDreyfus),這四大跨國糧商常常被稱為國際糧食市場的「幕後之手」。這些國際巨頭憑借資本與經驗的優勢,已完成對上游原料、期貨,中游生產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場渠道與供應的絕對控制權,是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的重要參與者與決定者。
此外,還有一些非主要因素也在影響著國際農產品交易價格的走勢。這些非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基金持倉、天氣因素、農業補貼和美國農業部(USDA)發布的報告等。從本質上講,這些非主要因素對大宗農產品定價的影響最終仍然是通過供求發生作用。當主要因素決定了大宗農產品價格的階段性走勢後,其他因素就會成為價格走勢的催化劑,會加速大宗農產品國際價格的上揚或下跌;個別時候這些非主要因素也會轉變為主要因素,起到關鍵性作用。
以美國農業補貼為例看其對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的影響。美國政府對國內的農業生產提供數目龐大的經濟援助和補貼。OECD公布的報告顯示,2002年美國的農業補貼額達到395.6億美元,占發達國家總補貼額的16.84%,占其農業收入的18%。美國的農業補貼對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產生著重要影響。首先,美國政府對不同農作物補貼額度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該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和產量,進而影響到CBOT農產品期貨價格。如2002年5月,美國政府通過了《農產品補貼法案》(簡稱新農業法案),其核心內容是增加對農業的補貼,但把2002-2007年間大豆貸款價格由2002年之前的526美元/蒲式耳下調至500元/蒲式耳。對大豆補貼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2003年美國大豆播種面積減少7%,導致世界大豆供求失衡,由於供給不足致使2003年下半年CBOT大豆價格迅猛上漲。另一方面,巨額的農業補貼扭曲了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補貼是取得價格競爭優勢的手段,美國巨額的農業補貼大大扭曲了國際農產品的定價基礎。
H. 你喜歡國內的農產品及商品價格漲價還是減價,為什麼均對我國及世界有什麼影響
對於農業產品所有的都以綠色為代表 中國污染太嚴重,外國正好打進中國市場 物價就會造成上漲 國產的導致不好銷,商品是技術的根源,所以價格漂浮很大
I. 農產品價格哪裡比較全
去達農網看看!
J. 哪裡能查到全國各地的農產品價格啊
有貨電子交易市場的宗旨是以競價方式維護市場價格的平穩,很多不規范的市回場惡意炒作價格,甚至市場本身答參與炒作;兩個近期合約之間的差價相差100%以上的基本可以認為是不規范盤子。一般來說價格平穩,兩個近期價格相差50%以內的屬於比較規范的平台 可以去心欣啊之類的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