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試分析為什麼在寡頭壟斷條件下,通常產品的價格具有剛性,一旦企業規定了價格,就不會輕易變動。
在寡頭壟斷市場中,企業的數目較少,或者少數幾家企業控制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因此,各個企業之間的相互影響較大。任何一家企業採取某種策略以擴張本企業的市場佔有率,必會導致其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減少,競爭對手將會採取相應的對抗策略。如果某一企業試圖通過降價來擴大市場份額時,其競爭對手也會跟著降低價格,那麼該企業就不可能得到預期的市場份額的增加。企業降價後的需求曲線將不再是原來的那條需求去想,而是一條斜率更大的需求曲線。曲折的需求曲線模型很好的解釋了寡頭壟斷市場中價格剛性這一現象。
概念闡釋:
價格的剛性:指價格在某一水平固定下來之後並不經常變動,即使在成本和需求狀況發生較小的變化時也是如此。
2. 如何理解市場價格圍繞壟斷價格上下波動
價值是沒變,但價格隨著壟斷者所定的價格相應的會發生變化,會有波動都是在壟斷者獲得的利潤上進行的,即可能這次壟斷價格會低點,下次壟斷價格就高了,是這個意思吧
3. 微觀經濟學問題:在壟斷市場與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為什麼產量下降導致價格上漲
實際上,競爭和壟斷是一對孿生兄弟。有競爭的地方,必然有壟斷。有壟斷的地方,也必然有競爭。既沒有絕對的競爭(完全競爭),也沒有絕對的壟斷(完全壟斷),但是卻有著競爭程度和壟斷程度的差別。 薩繆爾森承襲斯密的衣缽認為,完全競爭「意味著沒有一家企業或消費者足以影響整個市場的價格。例如,小麥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因為即使最大的小麥農場也只能生產世界小麥產量的一小部分,從而無法對小麥價格產生重大影響。」(第28頁)的確,如果把整個市場定義為世界市場的話,不要說小麥,就是被公認為已經達到高度壟斷的汽車市場上,單獨一家企業對整個市場價格的影響力也是很有限的。然而,世界市場其實是被無數種有形、無形的力量分割成無數個局部市場,企業只要在某個局部市場上取得相對壟斷地位就可以獲取相對壟斷利潤,人們所抱怨的壟斷都是這類相對壟斷。 壟斷的第一個來源是空間。在斯密時代,由於交通運輸不發達,市場競爭常常是在一個城鎮或一個地區的范圍內展開,該地區以外的市場價格雖然對本地區有影響,但往往不足以打破本地區形成的相對壟斷格局。至少,該地區廠商的定價可以高於其他地區市場價格加上運輸費的水平上,運輸成本成為該地區廠商的壟斷利潤來源。即使在今天,例如百貨業和旅館業,都明顯享受著由於距離產生的相對壟斷利潤。顯然,在北京出差的人不可能由於天津同檔次旅館便宜而跑到天津去住宿,甚至在北京西單地區出差的人不會到東單去住宿。在繁華的都市,如果一家賓館周圍2公里沒有競爭對手,則該賓館就可獲得明顯的相對壟斷利潤。 壟斷的第二個來源是時間。由於商品生產需要一個從投資到產品出廠的自然周期,當某種商品供不應求利潤豐厚時,其競爭對手需要有一定時間才能提供同類產品,這就使廠商獲得了由時間而產生的相對壟斷利潤。那些二十四小時經營店也都懂得時間壟斷的重要性。 第三個來源是商品性能、品質、規格以及品牌等的差異。小麥似乎都一樣,但在細分化的小麥市場上,加州小麥和德州小麥是兩種商品,加州小麥貴不等於德州小麥也能賣到同樣價錢,因為這是兩種可替代卻不同的商品,就像桑塔納和奧迪是兩種不同商品一樣。在中國大米市場上,東北大米比南方大米貴,盤錦大米比高碑店大米貴,同樣是因為這個道理。 第四個來源是種種由於歷史和社會原因造成的市場分割,比如國界的分割,語言文化的分割(對於音像市場來說,這種分割是至關重要的)等。 事實上,成功的企業都是靠著善於構造並利用局部市場壟斷而成長起來的。洛克菲勒的標准石油公司就是利用了賓夕法尼亞州油井區煉油設施的相對緊缺而發展起來的。當別人看到煉油業有利可圖,想參與競爭時,洛克菲勒已經把煉油成本降低下來,構築起了行業壁壘了。不僅如此,洛克菲勒利用自己作為鐵路運輸大客戶的消費者壟斷地位,威脅運輸公司不讓他們承運別的煉油商的煤油。這樣,洛克菲勒的壟斷范圍逐漸從賓州擴展到全國,又從煉油業向後擴展到石油開采業,向前擴展到石油運輸業和分銷業,成為美國乃至世界的石油壟斷巨頭。但是,競爭仍然存在。在洛克菲勒的視線以外,還有俄國高加索地區的石油,有中東地區的石油,有南亞地區的石油。在標准石油公司內部,則存在著對各級權力的競爭和角逐。由此,標准石油公司的成本開始上升,而技術和組織模式開始外流,新的石油公司就在標准石油公司的大樹底下成長起來。對外,標准石油公司繼續憑借其在美國的壟斷地位,參與世界其他地區的石油業競爭。在標准石油公司被肢解成七個地區性公司後,這些地區性公司形成緊密的業務聯系,共同制定油價,被稱為七姐妹。但七姐妹之間也不是沒有競爭,只是受到共同規則的限制而己。 不僅是洛克菲勒懂得構造並利用壟斷來獲取利潤,凡是有競爭存在的地方,廠商都在努力構築各種形式的壟斷。甚至在市場崇拜者津津樂道的農貿市場上,也普遍存在著價格壟斷。同是賣白菜的十幾家攤位,報出的價格常常驚人的一致,雖然各攤位在態度、稱量、是否允許剝去老葉等細節上會有競爭。世界白菜市場非常大,但在特定地點、特定時刻卻只有十幾家競爭者,每家都足以影響白菜價格,因此並不是完全競爭市場。聯合壟斷的成本較低,而收益較大。在十幾家白菜商的聯合壟斷行為中,又有一些人實力較強,心眼較多,是價格制定者,而另一些人則是價格追隨者。價格制定者常常自己違反定價,以較低的價格大批量向買主銷售,卻不允許別人違反定價,他們是市場上的霸主。根據價格制定者利用公權謀私的程度不同,霸氣也有強有弱。霸氣弱的常常被稱頌為公平、仗義。實際上,由於白菜市場利潤微薄,頭腦精明、兄弟多的霸主們不屑一顧,所以我們較少在白菜市場上看到霸主的存在,但在利潤和風險都較高的水產市場上,這種欺行霸市的現象就非常普遍。一些有實力的水產商正是從這里開始起步的。 為什麼競爭和壟斷總是如影隨形呢?這是「競爭即戰爭」邏輯的自然延伸。我們知道,要在戰爭中獲勝,需要憑借天時、地利,構築工事、碉堡,需要穿上盔甲,帶上盾牌。有些地形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就如同專利在市場競爭中的作用;有些時機好比諸葛亮借東風,轉瞬即逝,例如奧運會開幕式四年一次,就構成一種壟斷,電視台憑借這種時間壟斷,可以獲得巨額廣告收入,而奧運會組委會則憑借壟斷權的授予,也可以從中分紅;工事和碉堡可以躲過敵人的狂轟爛炸,比如日本株式會社與大公司間的內在默契,就能抵擋美國商品的傾銷壓力;盔甲可以防身護胸,就如同關稅可以保護本國企業的成長。這里,專利、奧運會、默契、關稅都可成為廠商在競爭中獲勝的壟斷地位。事實上,競爭決不比戰爭簡單,競爭地形圖也不比作戰地圖簡單,競爭各方都會力圖「知己知彼」,攻擊對方的弱點,利用己方的優勢,以取得競爭的勝利。己方的優勢則常常是各種各樣的壟斷性因素,對方弱勢是各種各樣的非壟斷性因素。正如軍隊之間有結盟作戰一樣,商戰同樣可以形成價格聯盟。正如軍隊的結盟不穩定一樣,商戰的結盟也不穩定。但無論是結盟還是重組,無非是壟斷或謀求壟斷的方式發生了變化。事實上,當我們說每一次交易都是不平等時,也就是說每一次交易(競爭)都存在壟斷因素。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力量不平等,等價於交易一方壟斷信息,壟斷力量。 學過邁克·波特的競爭理論的人都知道,所謂競爭優勢正是一個企業具有的全部壟斷性因素,無論這種壟斷性因素是資本規模、技術、品牌、學習曲線、規模經濟或范圍經濟、產品歧異、轉換成本、分銷渠道或與政府權力的關系。這些壟斷因素使得企業可以獲得高額利潤而無法被效仿。經過十多年的市場經濟的磨練後,我們已經懂得,如果一個企業沒有獨特的壟斷性因素,那麼其利潤是沒有保障的。八十年代時,市場存在很多空白點,企業瞄準空白點就能賺大錢,因為空白點就意味著暫時沒有競爭對手,可以享受時間壟斷。如果先行者不利用時間優勢,加速降低成本,形成行業進入壁壘,則追隨者很快蜂擁而至,市場競爭白熱化,變得無利可圖。在白熱化的競爭中,有的企業擁有資本優勢,可以承受較長時間的零利潤或虧損;有的企業擁有技術優勢,性能價格比好,也可以生存;有的企業則憑借權力或其他因素擁有地域性市場優勢;那些毫無性壟斷因素支撐的企業只好接受淘汰。在一輪輪的淘汰中,壟斷性因素逐漸積累,形成由於地方、國家直到世界的壟斷。 當然,即使在某一行業形成世界性壟斷,這種壟斷也仍然不是絕對壟斷,因為行業之間存在著替代關系。石油、煤炭、水力、風力、核電存在著替代關系,棉織品、絲織品、毛紡織品、化纖織品間存在著替代關系,汽車、摩托車、自行車、火車、飛機、輪船之間存在著替代關系,小麥、水稻、大豆、高粱之間存在著替代關系。有替代關系的行業相互構成競爭,而目前仍然沒有那一個跨國公司可以同時壟斷多個替代行業。在壟斷某行業的跨國公司內部,則存在著對分包合同的競爭,存在著對各級各類權力的競爭。這些競爭的存在有時候會使公司發生大規模分裂或重組。但這種競爭已經與經濟學教科書的競爭完全不同了,實際上成了人與人的競爭。從這個意義上,競爭的確並沒有從生活中消失,而且不可能消失,因為人與人的矛盾不可能消失,而我們又假定每個人都追逐個人利益。現在有些經濟學家強調,競爭是我們時代的特點,恐怕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但是,任何一個對完全競爭概念有準確理解的人恐怕都應該承認,今天的世界經濟已經達到高度壟斷的程度了。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反壟斷其實是不可能的,因為壟斷不但是競爭的內生變數,而且競爭的結果必然是壟斷程度越來越高。反壟斷法最多隻能是減輕壟斷的程度,而不可能反對廣泛存在的壟斷因素。由於大壟斷者往往是社會經濟和政治結構的核心力量,反壟斷的過程常常會被最大限度地扭曲,以至徒有虛名。美國反托拉斯法制定以來,雖然有幾樁著名的反壟斷公案,如標准石油公司案,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案,以及目前正在進展中的微軟案,但二十世紀的美國經濟壟斷程度仍然越來越高,有時甚至美國政府加速國內產業的壟斷,例如波音兼並麥道。跨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一國壟斷加速走向世界壟斷,跨國兼並以每年40%以上的速度遞增,近年兼並案值高達6000億美元以上。只是與上個世紀之交的輿論不同,目前的國際輿論不是反壟斷,而是將跨國兼並、跨國壟斷當作不可阻擋的全球化潮流來贊美。在這樣一個跨國壟斷時代談論自由競爭,常常是自覺不自覺地為大壟斷者剪除小壟斷者,為跨國壟斷剪除國內壟斷作了輿論准備。 當我指出壟斷是市場經濟的內生變數,而反壟斷並不可能時,我只是在作一個事實判斷。這個事實判斷的前提是「經濟人」假設。這里實際上是亞當·斯密邏輯又一個悖論:或者每個人都是最大限度地追逐個人利益的「經濟人」,從而導致每一交易中自身優勢(壟斷性力量)的運用,導致相對自由競爭向高度壟斷演變;或者每個人在每一交易中不運用自身優勢,公平交易和自由競爭得以存在,但卻違背「經濟人」假設。
4. 為什麼完全壟斷企業單位產品價格隨著銷售量的增加反而下降呢
即使的的壟斷程度很高,價格定得很高,但是一坦銷售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市場需求就會在一定時期內達到相對飽和,買的人少了,自然你得降價銷售了
5. (經濟學問題)當一個壟斷企業的固定成本增加時,它的價格會(增加減少不變),它的利潤會(增加
具體要看你怎麼操作,也有可能持平,也可能相對下滑。這個要看企業的策劃與市場的需求。。。
6. 為什麼壟斷會造成價格扭曲
微觀經濟學來揭示,壟斷源企業和競爭企業所決定的均衡價格和均衡產量是不同的。競爭企業是在價格等於邊際成本處進行生產,而壟斷企業則在價格高於邊際成本的地方進行生產。因此,壟斷產量會低於競爭產量,而壟斷價格會高於競爭價格。這就是說,壟斷是通過限制產量而提高價格,或者說壟斷者為索取高價而降低產量。壟斷導致高價格、低產量,給消費者帶來兩大損失:一是價格方面的損失。消費者在購買相同數量的產品時,要比競爭條件下接受更高的價格。消費者這部分損失因壟斷者限制產量、抬高價格而作為一種壟斷利潤轉移給了壟斷者,或者說被壟斷者剝削走了。二是消費者在購買數量方面的損失。消費者不能以同一價格購買到足夠數量的商品。這部分損失來自於壟斷者限制產量。由行業壟斷和行政壟斷產生的壟斷價格,實質上暴利定價,給消費者帶來的損失或許會更大。它不僅會造成廣大消費者正當消費權益的損失,而且還助長了行業不正之風,為部分政府部門以權謀私大開方便之門。
7. 對於完全壟斷廠商來說提高價格未必能增加收益降低價格未必會減少收益為什麼
完全壟斷廠商也不能違背基本的價格規律,即需求與價格反方向變動。壟斷廠商提高產品價格,銷售量必然減少,只不過壟斷廠商沒有那麼多競爭對手而已。如電力這樣的壟斷企業,當電力價格上漲後,我們消費者的選擇是節省用電,就意味著電力企業的銷售量下降了,收入當然未必會增加,並不是說,他價格上漲後,我們一定會消費的象以前一樣多。
至於你說的提價未必能增加收益,這是當然的,降價也不一定增加收益,因為這還取決於需求的價格彈性,建議你看看彈性的內容,就很容易明白了。
8. 完全壟斷市場情況下,價格上升會引起需求量的減小嗎,
如電這種必需品價格和需求肯定是成反比的。
9. 為什麼在完全壟斷市場中「單位產品價格隨著銷售量的增加而下降」
1、在完全壟斷市場中,由於市場中只有一個廠商,因此廠商的需求曲線就是市場的需求曲線,由於市場的需求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因此廠商的需求曲線也是向右下方傾斜的,即價格與銷售量反向變化。
2.在完全競爭市場中,由於廠商數目眾多,每個廠商對價格影響的力度是很小的,因此每個廠商都是市場價格的既定接受者,單個廠商如果單獨提高價格就會失去全部的市場份額,因此廠商的需求曲線是水平的,即價格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