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降息會導致物價上漲
控制通貨膨脹,防止經濟過熱,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收縮銀根,比如加息就使用最頻繁。(當然這是貨幣政策,相應的還有財政政策如稅收、補貼、減少投資等。)
那麼在需要刺激經濟時,降息可以刺激別人貸款投資,使貸款成本降低,也能釋放儲蓄進行消費,於是起到了刺激經濟的作用。
但老問題還是存在,降息就是放鬆銀根,又會增加流動性,流動性再加上實體經濟需求的提高,物價上漲是可能的。
同樣,降息加物價上漲會促使老百姓把儲蓄拿出來投資,而投機者獲得資本的成本也很低,作用到股市,會讓指數上升。
⑵ 降准降息對農產品價格有影響嗎
有影響,但不大,推不動大盤
⑶ 請問農產品價格上漲與通貨膨脹的關系
通貨膨脹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內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容,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供遠小於求)。
所以通貨膨脹不僅僅是貨幣現象,實體經濟泡沫也是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不管是貨幣政策還是非貨幣政策、貨幣現象還是實體經濟泡沫,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是GDP增長方式造成GDP水分過高、無效經濟總量過大有效供給嚴重不足造成貨幣效率降低。
(3)銀行降息會引發農產品價格上漲嗎擴展閱讀:
當一個經濟中的大多數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連續在一段時間內物價水平以不同形式(包括顯性和隱性)普遍上漲時,宏觀經濟學就稱這個經濟經歷著通貨膨脹。按照這一說明,如果僅有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這不是通貨膨脹。只有大多數商品的價格和勞務的價格持續上升才是通貨膨脹。
經濟學界對於通貨膨脹的解釋並不完全一致,通常經濟學家認可的概念是:在信用貨幣制度下,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超過經濟實際需要而引起的貨幣貶值和物價水平全面而持續的上漲。
⑷ 銀行降息,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有利於穩定經濟增長。
降息不僅引導大量資金向實體經濟流動,也會引導社會整體融專資成本下降,利好實屬體經濟,有利於減輕實體經濟負擔。
一是貸款環境寬松,更容易帶動創業投資,銀行會放鬆貸款要求,民眾貸款變得相對容易,貸款成本也會相應降低;
二是由於貸款成本降低,使得企業運營成本降低,實體經濟獲得較大財務支持,會激發更多人去創業、做投資來獲得更多經濟收入,有利於推動萬眾創業、創新的局面形成。
存款利率降低,民眾會適當增加生活消費支出,對提振內需起到一定作用,且也會使民眾將更多的銀行存款用於消費和投資。
對於房地產行業來說,貨幣價格高和資金壓力大是兩個主要矛盾,降息會促進購房者購房,尤其對買房個人和家庭來說,房貸壓力變小了,市場有可能迎來新一輪購房潮,房地產企業資金面壓力有所緩解。
此外,降息可能會投放更多資金,在一定程度上會引起人民幣貶值預期,有利於外貿企業出口,特別是對於中高端產品企業來說更是重大利好。
同時,貨幣價格下降,使得企業運營成本降低,也使得股市融資成本降低,這都會刺激更多資金向股市流動,為持續的牛市做貢獻。
⑸ 央行降息對大宗商品的價格造成什麼影響
降息最大的特點是刺激貸款量增加,實際上存款利率不變,因為有浮動上下限!銀行基本選擇上限作為存款利率,大宗商品影響因素主要是需求,供給,炒作!降息或許成為游資炒作借口,但不會大漲!
⑹ 銀行為什麼要降息和漲息
為了刺激經濟增長,降息可以降低企業和個人的借貸成本,這樣就可以刺激企業投資和個人消費,從而拉動經濟增長
投資過熱了要升息 經濟蕭條了要降息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 次貸危機等類型。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
特徵
其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在對待這次震撼世界的亞洲金融危機的問題上,朱鎔基在很多重要場合都態度堅定地表示,「人民幣堅決不貶值,不增加亞洲其他國家、地區的危機和困難。」「我們是亞洲的一分子,同舟共濟,決不乘人之危。」朱鎔基所代表的中國政府的形象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和贊許。海內外媒體都普遍認為朱鎔基是帶領中國人民在經濟改革大潮中走出困境。走向光明的最佳人選。
金融危機大事記
2008年3月18日,美聯儲決定將商業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由3.0%降至2.25%2008年3月16日,美聯儲決定將貼現率由3.5%下調至3.25%。
2008年1月31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基本利率下調50個基點至4.5%。
2008年1月29日,美聯儲商業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從3.5%降到3.0%。
2008年1月29日,美聯儲通過貸款拍賣方式向商業銀行提供300億美元。
2008年1月24日,摩根士丹利稱將在一周內裁員約1000人;美國銀行和美聯銀行公布,2007年四季度盈利降幅分別高達95%和98%。
2008年1月22日,美聯儲將基準利率降低0.75個百分點,至3.5%。
2007年10月5日,道瓊斯指數和標准普爾指數盤中均刷新歷史最高紀錄,後者還創下歷史最高收盤點位。
2007年9月21日,美聯儲通過隔夜回購協議向銀行體系注入30億美元臨時儲備。
2007年9月19日,美聯儲通過隔夜回購協議向銀行體系挹注97.5億美元臨時儲備,將商業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降到4.75%。
2007年9月14日,美國房貸款利率降到四個月來的最低水平。
2007年9月12日,花旗集團提供214美元支應金融公司GMAC;歐洲央行再次向銀行系統注資750億歐元。
2007年9月6日,歐洲央行決定歐元區基準利率維持4%不變;英國央行宣布維持5.75%的基準利率不變。
2007年9月6日,英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近日大幅上漲,並達到近9年來的最高水平。
2007年9月5日,美聯儲通過隔夜回購協議向銀行體系注入85億美元臨時儲備。
2007年9月4日,美聯儲通過二日回購協議向銀行體系注入了50億美元的臨時儲備;美國8月份製造業活動指數下滑至近五個月來最低水平。
2007年8月31日,巴克萊銀行第二次借入英國央行大約16億英鎊的緊急儲備金;美國主要次級抵押貸款公司Ameriquest不再接受新的抵押貸款申請。
2007年8月31日,英國皇家蘇格蘭銀行(RBS)削減了其負責美國市場的投資銀行部門員工數量。
2007年8月30日,美聯儲又向金融系統注入資金100億美元;英格蘭銀行以6.75%的懲罰性利率放出16億英鎊貸款。
2007年8月29日,美聯儲再次向金融系統注入資金52.5億美元;美聯儲備主席伯南克致信美國國會,建議國會設法幫助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市場借款人。
2007年8月29日,貝爾斯登、花旗和雷曼兄弟股價均重挫;二季度美國房價指數出現20年來的最大跌幅。
2007年8月28日,美國消費者信用卡違約率同比大幅增加了三成;投資者拋售東南亞銀行股票,花旗集團調降海峽時報指數年底目標。
2007年8月28日,美聯儲再次向金融系統注入資金95億美元;美國最大房貸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的獲利預估遭到雷曼兄弟調降;高盛下調對貝爾斯登、雷曼兄弟以及摩根士丹利的三季度獲利預估。
2007年8月27日,中國建設銀行稱,持有10.6億美元美國次級房貸支持證券,並已提取1.39億元人民幣的房貸支持證券投資的損失撥備。
2007年8月24日,日本央行從金融市場回收資金3000億日元;美聯儲向金融系統注資172.5億美元。
2007年8月23日,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70億美元;歐洲央行再次向金融系統注資400億歐元;雷曼兄弟關閉抵押貸款子公司;美國四大銀行從美聯儲貼現窗口借入資金20億美元。
2007年8月23日,亞太地區多數主要股市上漲;工行、中行陸續發布半年報,前者持有次級信貸相關債券12.29億美元,後者持有該類資產逾90億美元。
2007年8月22日,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20億美元。
2007年8月21日,日央行宣布再向銀行注8000億日元;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37.5億美元;美國全國金融公司證實,已裁減500名抵押貸款業務部門的員工。
2007年8月20日,日央行向銀行系統注資1萬億日元,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35億美元,日本股市大漲。
2007年8月18日,美聯儲下調貼現率,紐約股市大幅反彈;德國股市亦因美聯儲下調貼現率大幅沖高。
2007年8月17日,歐美股市跌幅收窄,日本以及新興市場股市持續下跌。香港恆生指數一度失守20000點,國企指數跌幅一度超過10%,美聯儲將再貼現利率下調0.5個百分點至5.75%。
2007年8月17日,美聯儲再次向金融系統注入資金170億美元;全美最大商業抵押貸款公司全國金融公司面臨破產;全球股市再次暴跌。
2007年8月16日,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入70億美元;全球股市暴跌。日本及新興市場股市跌幅遠遠超過歐美市場。
2007年8月15日,歐洲央行與美聯儲考慮做貨幣互換安排;歐洲央行向歐元區銀行系統注資已超2100億歐元;美銀行開始拒絕以次級信貸為抵押品發放貸款。
2007年8月14日,美國歐洲和日本三大央行再度注入超過720億美元救市;亞太央行再向銀行系統注資。
2007年8月11日,世界各地央行48小時內注資超3262億美元救市;美聯儲一天三次向銀行體系注資380億美元。
2007年8月9日到10日,歐、美、加、澳、日等國央行先後在全球經濟體中注入了3023億美元。
2007年8月,中國銀行、工商銀行捲入「美國次貸風暴」。
2007年8月,美國最大的按揭公司Countrywide表示,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風暴開始影響高質量的按揭貸款。
2007年7月,標普和穆迪對超過170億美元高風險抵押貸款支持的債券發布警告。
2007年7月,澳大利亞麥格里銀行旗下基金在次級抵押信貸市場受損。
2007年7月,American HomeMortgage Investment關門大吉。
2007年6月,Bear Stearns旗下的兩個對沖基金因為投資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損失慘重。
2007年4月,次級抵押信貸市場風險乍現——以新世紀房貸公司申請破產保護為開端
國際金融危機傳染機制出現新特點:
外部因素引起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國際傳染並非近年方才出現的現象。1873年,德國和奧地利經濟繁榮,吸引資本留在國內,對外信貸突然中止,導致美國傑·庫克公司經營困難;1890年,倫敦巴林兄弟投資銀行對阿根廷債權發生支付危機,加之當年10 月紐約發生金融危機,倫敦一系列企業倒閉,巴林銀行幾乎於當年11月份倒閉,只是在英格蘭銀行行長威廉·利德代爾牽頭組織的銀團擔保基金救助下方才得以倖免,但英國對南非、澳大利亞、美國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的貸款因此事而銳減,致使上述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危機一直持續到1893年;1928年春,紐約股市開始繁榮,汲幹了本可投向德國、拉丁美洲的信貸源泉,導致上述國家和地區陷入經濟蕭條。中止發放海外信貸很可能加速海外經濟衰退,後者又會反過來對導致這一切的國家發生影響。20世紀 90年代,伴隨著國際游資的膨脹,國際貨幣、金融危機頻繁爆發,根據巴里·艾森格林和邁克爾·博多在2001年完成的一項研究,現在隨機挑出的一個國家爆發金融危機的概率都比1973年大1倍,國際貨幣、金融危機的傳染性也大大增強,往往爆發不久就如同傳染病一樣迅速從最早爆發危機的國家或地區蔓延到其他國家和地區。輿論界留下了許多描繪這一現象的詞彙:1994年墨西哥危機的「龍舌蘭酒效應」、「亞洲流感」、 「俄羅斯病毒」等等不一而足,而對貨幣、金融危機傳染機制的研究也迅速興起。由於多種危機傳染機制需要在資本項目和金融市場開放條件下才能實現,在很大程度上,我國依靠資本項目的適度管制和金融服務市場低開放度而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倖免於難,但時至今日,隨著我國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盡管我國資本項目仍未完全開放,危機傳染的風險已經大大上升,震撼國際金融市場的美國次貸危機給我們敲響了警鍾,表明國際金融危機傳染機制出現了新特點。
廣義的貨幣、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染渠道可以劃分為非偶發性傳染渠道、偶發性傳染渠道兩大類,前者指在危機爆發前的穩定期和危機期都同樣存在的傳染渠道;後者指僅出現於危機爆發後的傳染渠道。由於第一類傳染渠道源於國家或地區間實際的經濟金融聯系,危機的傳染來自宏觀經濟基本面的變動,因此又稱為「真實聯系渠道」,或「基於基本面的傳染」,■主要包括貿易聯系與競爭性貶值、政策調整、隨機總需求流動性沖擊等途徑。偶發性傳染與經濟基本面無關,僅僅是投資者或金融市場其他參與者行為(特別是非理姓行為)的結果,因而又有「真正的傳染」、「純粹的傳染」之稱,主要包括內生流動性沖擊、多重均衡和喚醒效應、政治影響傳染等途徑。但這些傳染機制往往是建立在貿易聯系和「中心」國家對「邊緣」 國家投資的基礎之上,是因為來自發達國家的機構投資者紛紛棄新興市場資產而追逐母國優質資產所致。而就此次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影響而言,貿易聯系與外國對華投資機制的作用可能並不十分關鍵,反而是中國對外投資和中國企業海外上市可能成為最主要的危機傳染途徑,而且這樣的危機傳染途徑的重要性還會日趨提升。
⑺ 急!!! 為什麼人民幣的升值會直接導致物價全面上漲,誘發通貨膨脹是不對的 請詳細說明 謝謝
首先,我們先來看人民幣升值的原因。人民幣的升值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國為了自身的利益在經濟上遏制(扼殺)中國,從而掌控中國的經濟命脈達到和平演變目的的一種手段。「自2005年7月匯率改革以來至2006年9月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4.65%。」 而且現在網上很多相關帖子都認為今年人民幣的升值幅度要大於去年。對此,巴曙松指出「如果人民幣對美元升值5%,1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將縮水500億美元,按7.8的匯率,摺合3900億元人民幣,差不多相當於向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注資的規模。
從近期國家動用國儲糧到股市的行政干預,都充分說明了我國現在經濟的波動性和物價失調的特徵性。現在以糧油等主的國民生活品與消費品的物價突然上漲,已經成了大家萬分關注的問題!報紙電視上相關報道也不少,在全國波及很廣。由於此不正常現象的出現,國家著手動用國儲糧了!這雖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盪起的漣漪,但足夠引起了中央高層的警覺,因為這並不是我國正常市場供需矛盾引起的暫時性、季節性的上漲!假如不法商販的「屯聚居奇」,還未能引起大的動靜,那麼普通百姓的生活將受到什麼樣的影響?而這本身說明了什麼?國家大事不一定是我這類人能夠看明白的,但炒匯的人都知道當一國ZF(央行)對匯市進行干預時,就說明該國貨幣在匯市上的波動超出了ZF的忍耐極限,這種異常波動已經損害了本國利益!那麼政府的行政干預也是被迫的、無奈的!
按照人民幣目前的這種特異的狀況來分析,說白了一句話,就是對外升值對內貶值!大家想想,以前我們買一個肉包5毛錢,現在不會因為人民幣升值而變為四毛五吧,相反的它會漲到6毛-7毛。所以人民幣現在對內還再貶值。再看看,現在買台空調,上一度電計是多少錢?現在的二手房又是漲到多少錢一平米?當然,人民幣的變值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這是由於過去量的積累,達到了現在質的轉變,看來我們理想中的和諧社會任重道遠啊!!!
現在個別物價上漲也是受ZF宏觀調控,受ZF限價的結果。因為國家一直在有意識的讓我們的農民得到實惠。當然這物價的上漲,對其他東西的價格肯定是有影響的。 我們可以看到漲價最大的大都是與農產品有關的,甚至是煤這樣礦產。然而,大概你沒有發現中國出口的都是什麼東西?都是幫海外那些大公司加工的東西,但他們的價值卻算在我們的頭上(實際我們賺不到多少錢)。因而物價的上升或下降並不是只看人民幣的價值,需要觀察很多方面的影響,有的漲價跟人民幣一點關系都沒有(大米、蔬菜等),物價的反映要通過多方面來考慮。
中國的經濟問題並不是如有的人說的那樣,只是靠漲價拉動經濟的增長。在少數經濟學家的頭腦里認為,如果我國不漲價,那麼經濟就不會增長了,今年造的一件東西值10元,如果明年在市場上買11元,那麼就創造了10%的增長率。物價這么一漲,其經濟增長率當然就高了。至於人民幣的升值,也是對外國低頭的一種表現。這對國家的出口影響很大,完全是違背市場規律。只要不要肆意地追求增長率,物價就會降下來的。但是沒有辦法呀,中國是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呀,哪個做領導的,不想給自己臉上貼金呢?所以,如此的拉動經濟卻把老百姓苦了。
從現代的金融學來看物價和幣值問題,它們是二個概念。物價受國內供求關系國家金融政策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影響和調控。而幣值是一國參與國際市場其貨幣與國際上其他主要貨幣的比值,是這個國家的國際貿易政策與國際政治經濟利益搏弈的一種暫時的平衡。物價的波動事關國計民生,會有更廣泛的關注,而幣值的變化對國際貿易為引導的外向型經濟的影響更大,而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倒沒有很直接的感受(購買進口商品或出國消費則有明顯感覺);人民幣升值會降低出口競爭力但也同時降低了出口的代價。
也許有人會這樣問:人民幣也真的一天天在漲,可是市場上的物價也跟著人民幣每天在上漲,米漲了、油漲了、肉漲了、菜漲了,我們老百姓的工資可沒漲,這日子叫我們怎麽過呀,誰能告訴我為什麼人民幣升值會影響物價的上漲?還有那新聞報道國際原油價下跌了,為何我們的汽油還那麼貴啊?!!
下面是人民幣升值與國內物價快速上漲的背景分析。
隨著央行放開人民幣匯率,實行浮動區間以來,人民幣與美元匯率的穩步上升,升幅已經突破10%。從國際貿易角度來看,人民幣升值已成必然,這也將導致我國進口增加,出口減少。這對國內經濟來說,有好有壞。好的方面就是促使國內產業向成品出口發展,只有成品出口才可能實現真正的產品增加值。壞的方面就是一旦出現大幅度的人民幣升值,就可能會出現人們常說的美元瘋狂沖擊人民幣,從而將導致我國經濟走向滑坡。
目前國內出現的經濟現象令人深思,那就是物價在房地產汽車等原材料消耗大的產業以及能源價格拉動下,已經開始出現大幅上揚的趨勢。近期出現的糧食價格快速上升,一方面是原材料拉動,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糧食產品深加工後可以用於能源行業的消息不脛而走,從而將糧食產品的價格迅速拉上來。那麼此輪國內物價上揚,對於人民幣幣值而言,是福是禍?或者說這是不是人民幣升值後的連鎖反應呢?
從正常的經濟學發展理論而言,幣值上升必然會導致依靠出口為經濟發展重點的我國經濟出現一定的滑坡,甚至出現一定的通貨緊縮,進而會導致央行降息,ZF加大投資力度。但從2004年發動的需求拉動式國內經濟發展卻呈現出快速增長勢頭,以房地產業為龍頭的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僅房地產業資產年增長率據不完全統計,已經達到了15%以上。因此而導致了央行的連續兩次加息,同時調高了銀行存款准備金率,力求打壓投資,給經濟進行適當的降溫。
單從國內的經濟環境來看,快速的經濟發展和物價上漲可以理解為國內經濟因為人民幣沒有完全實現自由兌換,從而將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實現了相對隔離,同時大量的外匯儲備兌換的人民幣必然要在國內進行流通,帶動了國內物價的上揚。
結合國際經濟環境分析,從目前人民幣發展的態勢來看,實現自由兌換是早晚的事。國內的經濟快速拉動物價上揚,通貨膨脹已經隱現,那麼人民幣在國內實際上已經出現了貶值現象。與國際經濟環境中的人民幣幣值穩步上揚進行對沖,那麼通過進出口體現出來的人民幣幣值在短期內是不會出現進一步快速上揚的可能性。否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將會由於外國資本還不能完全進入我國進行資本類投資,眼睜睜看著人民幣資產的快速升值而眼紅了。
正因如此我國目前的經濟現狀並不是很好,應該說僅僅是實現了一個高位的平衡。而且這樣的平衡如果處理不當,有可能一方面導致國內通貨膨脹高啟,人民生活質量下降,另一方面使國際上的熱線對人民幣幣值的沖擊行動更加瘋狂,我國的外貿環境進一步惡化,出口放緩或停止,進口大量增加,進一步沖擊國內市場,形成一個惡性的高位循環。
為此,有人對此提出需要未雨綢繆,措施可以有以下幾方面:
1、對經濟進行必要的降溫處理,進一步加大經濟調整的力度,通過對為了地方本位利益,損害國家利益的地方ZF官員進行大力打擊,實現中央ZF的經濟調控政令暢通無阻。
2、片面的房地產快速發展已經導致相當一部分無力購房者的怨恨,社會兩極分化進一步加劇,這將可能形成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因此,國家需要對房地產業下猛葯,真正下力氣通過市場調節的方式進行打壓,以保證廣大人民對國家經濟發展的信心.只有把握住了房地產業這個國內經濟發展的龍頭,才能真正實現我國經濟的穩步發展。
3、我國需要加快調整外匯儲備的整體結構,盡可能的減少美元在我國外匯儲備中的佔比,建議減少至60%左右,其餘部分則由歐元及其他自由兌換幣種代替.一方面,從政治角度考慮,美元儲備過多,實際上會面臨美國故意打壓美元,導致我國人民幣幣值上揚的同時,外匯儲備受到較大損失;另一方面,從軍事角度考慮,中美因為台灣、日本等多方面問題可能導致未來的軍事沖突,這就必然要涉及到美元及人民幣幣值受到沖擊的可能性。因此,通過經濟上減持美元,可以盡可能使我國在未來軍事沖突中保持不敗之地。
4、堅持人民幣自由兌換的循序漸進方針,不可圖一時之快讓人民幣一夜之間實現自由兌換,那樣將可能出現蘇聯式的經濟大崩潰。同時保持人民幣浮動的漸進式發展,也有利於我國經濟穩定發展,避免了國際熱錢的沖擊和別有用心的國家從經濟上打垮我國的企圖。只有當我國國力已經足以與美國相抗衡,才可以真正放開人民幣的外匯管制,實現真正意義的自由兌換,保證我國經濟發展的穩定和安全,實現和諧發展。
現在也有人這樣高論:人民幣升值了,不一定意味著通貨膨脹。他們是這樣認為具體到今年,是因為大量的外匯結算成人民幣,人民銀行要兌換這些人民幣就要發行大量的人民幣。這樣人民幣供應量大了,錢多了,物價就上漲了。這樣的說法,你認為對嗎?
我們就按照他們的說法來論,假如說國家今年外貿順差10000億美元,這些美元到了我國以後,國家卻要拿出78000億人民幣換取出口商人的美元。那麼人民銀行投放的78000億人民幣到了市場上要實實在在的購買東西的時候,錢的供應量是大了,可是貨物還是那麼多,所以物價就必然上漲,這樣的上漲是喜是憂呢,不要我說白,大家心裡應該很明了。
⑻ 央行降息降准為什麼會導致債券價格上升
降息降准,其實就是傳說中的「印票子」,也就是央行增加貨幣供應的主要手段。
所以,問題就是貨幣多了是怎麼導致債券價格上漲的
它涉及到了債券價格變化的機制,所以要清楚理解這個事情分兩步走。
第一步,我們要明白央行降息降準是什麼意思,「降准降息」的背後,要做什麼樣的政策操作。
第二步,我們再來說說這樣的操作會帶來什麼樣的市場反應,特別是債券價格的反應。
降息是指中央銀行降低銀行間市場的目標利率。
這就是央行通過在銀行間市場去購買債券,抬高債券價格,債券價格上升了,那麼債券的利率自然就下降了,央行就達到了降息的目的。央行持續地進行這樣的操作,一直到債券利率達到央行設定的水平。在這個過程中,債券的價格是上漲的,債券的收益率自然就是上升的。所以,如果你事先多配置債基的話,自然就會獲得收益。
舉個具體一點的例子,比如說,美聯儲降息,降低的是聯邦基金市場的利率,也就是美國的銀行間市場資金拆借的利率。具體操作的辦法,就是位於紐約的聯邦儲備銀行,在債券市場上買入各種債券,當然主要是國債,買得足夠多之後,債券的價格就上漲了。如果你事先看到這一點,買好債基,自然就會隨著債券價格的上漲而獲利。
為什麼債券的價格上漲了,債券的利率是下降的呢?這是因為,債券是固定收益證券,還本付息都是固定的,債券的價格上升,也就意味著購買債券的成本上升。成本上升,收益固定,利率自然就是下降的。
⑼ 銀行加息和減息對股市有啥影響
理論上存款利息與股市是負相關的,即加息將令股市下跌,降息將令股市上漲;
但是從以往的歷史看,股市又不完全遵守這樣的規律,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般的調整利息對市場的影響與當前的行情趨勢關系最大,如果加息時市場正處在上漲行情的初期或者中期,則加息只會引起短期震盪而不會改變市場的上漲趨勢。從這方面看,昨天的加息應該只會給市場造成一定的短期壓力,但不會終止市場向上的趨勢。
以上僅供參考。
呵呵,有時候消息出來後大家看法完全一致,那麼它的反面就會很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