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現有銀行的總數量
中央銀行1中國人民銀行
政策性銀行3國家開發\農業發展\進出口
全國性商業銀行17
工商\農業\中國\建設\交通\中信\光大\民生\華夏\招商\興業\廣東發展\深圳發展\浦東發展\浙商\恆豐\郵政儲蓄
另外還有無數家地方性城市商業銀\農村商業銀行行\外資銀行分行\中外合資銀行
看一下銀行間市場的成員單位就知道了,不下上千家.
⑵ 銀行業對實體經濟發放貸款余額近120萬億嗎
2018年7月4日,中國銀行業協會在河北雄縣發布《2017年中國銀行業社會責任報告》,報告指出,2017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為119.03萬億,同比增長13.2%。
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潘光偉發布了上述報告,報告主要包括八部分內容。
一是銀行業穩健運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截至2017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252萬億元,同比增長8.7%,增速較2016年下降7.1個百分點;總負債233萬億元,同比增長8.4%,增速較2016年下降8.2個百分點。
四是踐行普惠金融理念,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金融服務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截至2017年末,銀行業涉農貸款余額31萬億元,同比增長9.64%;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0萬億元,同比增長15%,比各項貸款平均增速高2.67個百分點,並且自2015年以來,連續三年實現了小微企業貸款增速、戶數、申貸獲得率「三個不低於」目標。
報告特別提到,在2017年,為全面提升銀行業無障礙服務水平,推動我國銀行業無障礙環境建設工作向制度化、規范化、標准化的縱深發展,《銀行無障礙環境建設標准》完成制定,規范和引導全行業金融機構更好地滿足殘疾人客戶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
五是積極發揮金融科技作用,不斷改進消費者體驗和服務效率。截至2017年底,全國布局建設自助銀行近17萬家,布放自助設備超過80萬台,其中創新自助設備11萬多台,客戶金融服務獲得感持續提升,體驗日益優化。2017年,銀行業金融機構離櫃交易達2600億筆,同比增長46%;離櫃交易金額達2000億元,同比增長32%;行業平均離櫃業務率達87.58%。
六是把握機遇,主動適應擴大對外開放新形勢。截至2017年末,共有10家中資銀行在2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了68家一級機構,其中包含17家子行、40家分行、10家代表處、1家合資銀行。
七是推進綠色發展,共建美麗中國。截至2017年6月末,國內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余額8.2萬億元,較年初增長7.1%;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為1.69萬億元,節能、環保項目和服務貸款余額為6.53萬億元。
八是投身公益事業,不忘初心反哺社會。2017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公益慈善投入總額達10.36億元;員工志願者活動時長95.83萬小時。截至2017年底,公益慈善項目達3307個。
⑶ 二零一六年上半年中國總體信貸規模怎麼樣
中國人民銀行最新公復布的數據顯示,今制年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7.53萬億元,同比多增9671億元。
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9.75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9618億元。
從結構看,人民幣貸款仍然是社會融資的主力軍。
2016年6月末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67.8%,同比高0.9個百分點;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余額佔比1.8%,同比低0.9個百分點;委託貸款余額佔比8.1%,同比高0.6個百分點;信託貸款余額佔比3.9%,同比低0.2個百分點;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余額佔比3.1%,同比低2.2個百分點;企業債券余額佔比11.1%,同比高1.4個百分點;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余額佔比3.5%,同比高0.3個百分點。
⑷ 中國哪家銀行發放的房產貸款占該行全部貸款的比例最高
由於三季報僅有少數銀行披露相關數據,記者對16家上市銀行去年上半年的房地產貸款進行了統計與對比。
數據顯示,北京、民生、華夏、興業等股份制銀行的房地產行業對公貸款占該行貸款比例均在9%以上,可歸類為偏好房地產行業的「激進派」,其中佔比最高的是北京銀行,達12%;寧波、光大、中行、平安、浦發等銀行的相關貸款佔比則在7%~9%之間,可歸類為「溫和派」;而建行、交行、招行的相關佔比則在5%~6.5%之間,明顯屬於「保守派」,特別是一向以零售業務見長的招行,佔比僅5%。
不過,在房地產貸款的絕對值方面,四大國有銀行遙遙領先,均超過5000億元,而最少的寧波銀行僅有133億元。中國銀行的房地產業貸款總額達6028億元,是興業銀行的5倍和民生銀行的4倍。
值得注意的是,在房地產貸款的增減變化上,環比去年年底下降的銀行佔大多數。去年中報顯示,16家上市銀行中,10家佔比減少。雖然統計分母不同(4家銀行的統計分母為對公貸款),但已能明顯看出銀行對房地產貸款執行「總量控制」政策所形成的收縮效果。其中,減少最為顯著的是民生銀行,減少1.21個百分點。
去年中報數據已可看出「涉房」地產貸款的收縮趨勢,接受采訪的分析人士均認為,該趨勢將在2013年年報中進一步得到印證。尤其是建行昨日在官網表示,2014年該行將貫徹落實國家調控政策,嚴控房地產開發貸款總量,優化信貸結構,加強風險防範。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銀行和房地產業的關系緊密,房地產部分市場出現危機,對銀行的沖擊很大,部分銀行暫停相關業務也是出於風控考慮,「銀行方面希望有效管理風險,而不是等到大規模爆發。」
⑸ 中國p2p貸款平台總數有多少
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國P2P網帶行業累計平台數量達到三千七百六十九,其中正常運營平台有兩千六百一十二,問題平台有一千一百五十七,新上線平台有一百七十一,新增問題平台有七十九。所以選擇一個正規安全的平台很重要,盼貸網不僅風控好,而且資金有保障。
⑹ "中國各大銀行發放出多少代款中國公民一共有多少貸款
"中國各大銀行發放出多少代(貸)款,中國公民一共有多少貸款?」普通公民一般不過問。
⑺ 中國政府如何確定人民幣發放的數量
這個復雜。。。
涉及到經濟的方方面面
通貨膨脹率、銀行存款、經濟發展速度……
⑻ 2019年國內貸款業務發展如何
2019年小貸公司正經歷著「生死劫」
延續2018年的頹勢,2019年小額貸款公司(以下簡稱「小貸公司」)行業仍處於「低沉期」。7月15日,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開年至今僅有55家小貸公司成立,這一數量較2018年同期新增的64家再次縮減,不足2017年同期新增數量的一半。隨著潛在風險的加速暴露,監管機構也在逐步加大對此類企業的管理力度,小貸公司正經歷著「生死劫」。
小貸公司正迎來優勝劣汰高峰期:開年以來僅10家公司「開店營業」
小貸公司正迎來優勝劣汰的高峰期,7月15日,北京商報記者根據天眼查披露的信息不完全統計後發現,排除已注銷和正在注冊的公司,2019年開年以來新成立的小貸公司數量急速縮減,僅有55家公司成立,其中10家公司經營狀態為「在業」,45家公司經營狀態為「存續」。這一數量相較2018年同期有所下滑,不足2017年同期新增數量的一半。
時間線拉長來看,2018年同期,新成立的小貸公司共有64家,其中經營狀態為「在業」的公司有13家,經營狀態為「存續」的小貸公司有51家。2017年新成立的小貸公司共有123家,其中經營狀態為「在業」的公司有24家,經營狀態為「存續」的小貸公司有99家。
激活民間資本、扶助「三農」和小微——曾被寄予厚望的小貸公司每況愈下,除了新增小貸公司數量急速縮減外,新三板掛牌的33家小貸公司日子也並不好過,據麻袋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33家小貸公司發放貸款及墊款余額合計108.1億元,同比下降2.7%。發放貸款及墊款平均值為3.28億元,2017年該值為3.37億元。從近五年的財務數據看,33家小貸公司中,2017年實現盈利的有32家,2018年下降到28家。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小額貸款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3至2015年,中國小額貸款公司數量快速增長,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截至2015年末,全國小額貸款公司達到了最高峰8910家,從業人數達到11.73萬人,貸款余額達到9411.51億元。2015-2018年,小額貸款公司行業風險頻發,虧損面加劇,發展日益艱難,機構數量逐年下滑。截至2018年底,全國小貸公司共有8133家,較2017年底的8551家減少418家,降幅達4.89%;從業人員90839人,較2017年的103988人減少13149人,下降12.64%;貸款余額9550.44億元,較2017年的9799.49億元減少249.05億元,下降了2.54%。
2013-2018年全國小額貸款公司貸款余額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在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詩強看來,影響小貸公司發展的主因,是其法律地位不明確,導致其資金來源及融資額度等面臨諸多限制,進而導致經營過程存在規模不經濟的問題;其次是小貸公司客群以「三農」和小微企業為主,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時,逾期上升,計提的資產損失准備相應大幅上升,嚴重侵蝕了小貸公司的營業利潤。
多地小貸公司迎整治「風暴」
隨著小貸公司風險加速暴露,監管機構也在逐步加大對此類企業的管理力度。今年以來,包括吉林省、河南省、四川省、山西省在內的多地都開啟針對小貸公司的整治「風暴」。
7月12日,江蘇省金融辦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小額貸款公司監管工作的通知》,從審批管理、股東資質、外部融資、實際利率、貸款管理、不良資產清收、業務合作、涉案涉訴多個方面重點排查小貸公司的違規內容。
這也是繼2018年12月,江蘇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宣布終止全省89家小貸公司相關經營資格後,該地區針對小貸公司專項整治的又一舉措。除了江蘇省外,多地小貸公司也出現被限期整改、取消業務資格的現象。4月吉林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透露,將省內110家小貸公司列入限期整改,304家小貸公司列入清理整頓,預計到2019年底前,吉林省小貸公司數量將壓降至420家左右。根據央行此前公布的數據,吉林省2018年末小貸公司數量為488家,這意味著2019年將關閉68家左右。1月8日,河南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融資擔保處連續發布13則公告,取消18家小貸公司的試點資格。
在經濟增速下行和金融科技行業發展勢頭不減的沖擊下,小貸公司發展明顯後勁不足,在蘇寧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薛洪言看來,經濟增速下行帶來的影響是小貸公司不良率攀升,利率下降;金融科技的影響是巨頭下沉,模式變革。雙重影響交織下,龍頭尚可勉強應付,中、小貸公司則漸漸跟不上節奏。
監管政策鼓勵並購重組
在數量縮水、貸款余額負增長的狀況下,小貸公司的轉型發展迫在眉睫。在王詩強看來:
首先,在對小貸行業進行清理整頓和風險出清後,監管部門應對傳統小貸公司的法律地位予以「扶正」,在中央統一政策加強監督的前提下按屬地原則進行監管。
其次,給予小貸公司的涉農、涉微貸款收入更大稅收優惠和政策補助,鼓勵小貸公司在「三農」和小微貸款領域與其他金融機構錯位競爭。他進一步指出,當前,小微企業和個人融資依然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特別是三四線城市,建議監管出台政策時,不要一刀切。對於部分欠發達地區,對合規經營的小貸公司給予更多的融資支持。
「小貸公司大型化,是時代變遷的結果。再深一層看,小貸公司大型化也是科技重塑金融的必然要求。科技打通了時空界限,消解了小貸公司『小而美』模式的生存空間,大型化疊加科技化,是小貸公司的一條可行出路。」薛洪言強調,「站在監管機構的角度,可出台鼓勵小貸公司並購重組的政策指引,疏通小貸公司的退出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