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麼知道商品的價格
一個美國商人從外國購進了一批做工精細,質量上乘的禮帽,為了有個好的銷路,商人把價格定在和其它一般禮帽一樣的水準,可銷路並沒有比別人的更好。這讓他很奇怪,因為這批禮帽真的是非常精緻、漂亮。一天這個商人生病了,他委託同樣做小生意的鄰居幫他代賣這些禮帽,這個鄰居把那個商人寫的價格:12美圓錯看成了120美圓,結果禮帽被一搶而空。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商品定價不是越便宜越好,那樣不但賺不到應得的利潤,還可能費力不討好。商品定價是很有學問的,合理的定價可以讓你獲得更高的利潤與市場認同。筆者總結以下8點定價技巧,幫助企業在商品定價時,定出最適合的價格。
1、比較定價
參考替代商品價格來定價是最簡便可行的定價方式。市場中90%的商品都存在替代品,這時就要參考替代品的價格,以其為基礎,而後把自己的產品與替代商品進行綜合比較,如品牌知名度、服務、產品性能等。如果是新產品且市場中沒有替代品的,那麼就要參照產品所在區域的經濟水平和可以解決同樣問題的其它不同類別替代品的價格,而後參考這個商品比較後可以為顧客帶來多大的價值進行定價。
比如,一個沒有出租汽車的城市打算引進出租汽車,但不知道該怎樣定價,那麼就先參考這個城市其它代步工具(比如公共汽車)的價格、性能、便利性等因素。公共汽車的主要特點是:乘坐費用1元,不分距離,只行駛固定路線,平均每15分鍾一個車次,必須按站點上下車,衛生環境較差……相對比計程車可以隨時上下,可以按照指定路線行使……綜合比較替代品後,優勢較大,但當地經濟並不十分發達,價格定太高可能會使民眾無法承受,最終把價格定在起價(2.5公里)5元,後每公里1元。這個價格可以讓這個區域內30%左右的消費者接受,還可以讓大部分偶爾需要趕時間的人所接受。
2、善於以價值導向定價
要根據為顧客所能創造的價值或顧客認為這個商品值多少錢來定價。而不是傳統常用的扣除成本後加上利潤或完全參考競爭對手的定價方法,前者的定價方法不僅能讓你賺到更多錢,顧客還更願意接受。比如賓士汽車、勞斯萊斯汽車等,其實它們的售價遠高於成本,但如果按照成本法推算,而後加上一般汽車的利潤,售價也許會攔腰斬斷,大大降低了利潤,可銷路不僅不會提升,反而會下跌,因為這類車的價值不是本身的安全設施、真皮座椅、高檔音響或外觀設計,而是其代表擁有者身份、地位的價值,如果降價一半,自然失去了其象徵財富與地位的價值,這樣一來,有錢人不會去購買。雖然降價一半,但價格依然遠高於經濟型車的價格,低端消費者也不會去購買。
前些年,國際名牌,派克鋼筆就犯過這樣的錯誤,派克鋼筆以其優秀的品質,穩居高端鋼筆市場,後來見低端市場火爆,為了分得一杯羹,推出了低於高端派克鋼筆7倍價格的低端派克鋼筆,因對低端市場不熟悉,市場運作並不理想,而一直以昂貴與高級定位在高端市場的派克筆,因其不當的降價行為損傷了其高檔的品牌形象,使高端消費者不再購買派克筆,市場份額喪失了盡七成。所以,定價前先認清自己產品的價值是最關鍵的。而有時價格也正代表了其價值,如「喜悅」香水,它並沒有太多產品上的差異與品質上的優勢,但其通過定價,讓全球都知道了這款象徵身份、地位的世界上最昂貴的香水品牌。我們購物時也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如某樣商品很便宜就會聽到這樣的聲音:「這么便宜能用住嗎?」「這么便宜是不是假貨啊?」這些聲音證明,我們產品價格定的不恰當,不僅賺不到應得的利潤,顧客還不領情。
3、定價時要考慮對價格的各種影響因素
比如,市場需求、競爭對手、季節、政策法規等各方面,這些都影響了商品的定價。如一家房地產銷售公司,其它地產公司的樓盤對其的新盤價格將產生很大影響,而政府對行業的監督與調空也影響著價格的制定,其它還有如外來人口、當地房屋出租價格、當地經濟潛力、收入水平等,都會對定價產生間接影響。任何產品與行業都是如此,比如平安夜銷售的蘋果,可以藉助「平安」的口彩來提高蘋果的價值,自然可以相對提高銷售價格,那天蘋果的價格是平時的幾倍,商家多賺了很多錢,消費者也樂於接受。
梨、橘子等類似的可替代水果如果價格低於蘋果,那麼將間接對蘋果的銷售產生影響,價格自然也隨之變化。而新聞中報道蘋果對健康有更多的好處等報道,也都會對蘋果價格產生影響。善於把握這些影響因素,將會使定價更合理,賺的更多。
4、定價的戰略作用
一些企業將商品價格定的很高,以差異於中、低端市場,產生價值感與稀缺效應。勞斯萊斯曾經就用高昂的價格來控制擁有者的數量,讓產品成為極少數人擁有的奢侈品,這種價格策略使產品的價值感大大提高,不僅賺足了暴利,還使消費者趨之若騖。並可戰略性地把產品價格定的很低,甚至無利潤銷售,以此打擊對手或擴大市場份額,如家電行業中的科龍空調,高端品牌為科龍,但高價往往意味著市場份額將不會很大,為了爭奪市場份額與行業地位又不損害科龍的高端品牌形象,於是推出了兩個價格便宜的低端品牌——華寶、康百恩,以此爭奪低端市場份額。某些處於壟斷或獨有的產品也可採用老產品漲價後推出新一代產品,讓消費者沒有選擇餘地而購買新產品等定價策略。價格是市場戰略中很重要的一個營銷工具,有效的利用將是一柄營銷利器。
5、價格波動不可波及產品線中的其它產品
降價促銷等調整產品價格行為一定要劃分出清晰的界限,不要讓模糊的降價影響了其它產品,就如前面講到的派克鋼筆的例子。漲價時也是一樣,要明確區分開,不要給人以你的產品都漲價了,或都很貴的印象。如某定位低端的飯店,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推出了幾款高價格的菜品,因為未做明顯的區分,使顧客產生了這家飯店的菜都很貴的感覺。
6、差別定價
為了不流失顧客,可以採用差別化定價策略,如以高價著稱的星巴克咖啡店,為了不流失在意價格的顧客,也推出了低價和特價的咖啡。家電行業多數廠家都是高、中、低端產品具全。手機行業也是如此,如摩托羅拉手機,高端產品價格為7000元左右,而低端產品價格僅200多元,這樣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滿足各層級顧客的需求,降低顧客流失比率,但前提是不可對品牌產生負面影響。更常用的做法是採用推出副品牌的方法,如豐田汽車公司的豐田牌汽車定位就是中、低端汽車,但為了搶占高端汽車市場,於是推出了凌志等高端車型來爭奪市場份額,豐田各品牌獨立經營運作,使彼此不產生沖突與品牌象的混淆。
筆者曾經所在的景居傢具廠,在大的品牌統領下,推出三個系列:以依雲系列占據高端市場,以彩雲占據中端市場,以青雲占據低端市場。而不同檔次的傢具賣場其價格差距很大,於是將同樣產品略微區分不同型號,以獲得更多的利潤,同時不流失顧客。差異定價可以讓你多賺取很多利潤。
7、模糊定價
把一些暢銷產品與滯銷商品或兩種滯銷商品進行組合定價銷售,這樣可以把高利潤或附加利潤隱藏在低價產品背後。變換產品包裝也可以模糊定價,如推出小包裝產品,價格較低,讓顧客產生產品很便宜的錯覺,其實這樣的產品利潤更高,而降低了購買的門檻,很容易使顧客產生沖動購買的慾望。還可以把產品與服務等增值品組合後定價,比如電器類商品推出的加一點錢可提高保修期或附贈其它商品等。
8、不可輕易上漲或下調價格
要認清這樣一個概念,降價不僅容易損傷整體品牌形象,而且一旦降價就很難再漲回去,而漲價也容易降低消費者對品牌的好感度,甚至產生嚴重的拒買現象。但並非絕對,很多商品通過漲價成功地提高了商品的價值感與品牌價值,而成功的降價也可達到大量銷售及增強親和力的作用,關鍵是要制定科學的定價策略並謹慎的進行價格調整,防止這柄利劍傷到自己。
『貳』 定價和售價區別
定價和售價有3點不同:
一、兩者的實質不同:
1、定價的實質:定價是主要研究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制定和變更的策略,以求得營銷效果和收益的最佳。
2、售價的實質:即銷售價,銷售價是商家根據自己情況提高或降低指導價得到的最終銷售價格。
二、兩者的性質不同:
1、定價的性質:是市場營銷學裡面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2、售價的性質:是浮動價格。
三、兩者的決定因素不同:
1、定價的決定因素:
(1)企業目標:要了解價格和制定價格,必須考慮許多方面的因素。首先要明確的是公司的目標是什麼,是增加市場份額,改善企業收入,最大化利潤,還是其他目標。
如果營銷部門已經對於公司目標有一個清晰的把握,那麼確定價格在內的營銷組合,便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情。相反,如果定價與公司的目標相背離,可能花了很大精力,結果並不是公司想要的。因此,定價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定價決策和公司目標的契合度。
(2)顧客:在明確了解營銷目標以後,有必要了解客戶的要求,因為是客戶決定了產品定價正確與否。盡管客戶的要求並不是一成不變,但是必須要了解客戶現在需要的是什麼。
(3)競爭對手:影響企業定價決策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競爭對手,因為大多數情況下,市場上並非只有我們一家公司,可能會有同類檔次的公司,或是更高端的公司,也可能是比我們低一個檔次的公司。我們必須了解誰是我們的競爭對手,他們的戰略是什麼,優勢是什麼,還應該了解他們的成本、價格以及可能對企業定價作出的反應。
(4)成本:成本是企業能夠為產品設定的底價。企業在制定產品的價格時,如果不能覆蓋生產、分銷和管理等方面的成本,就有可能是虧本的,不能給投資人帶來相應的回報。企業的成本分為兩種,即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
2、售價的決定因素:
(1)企業已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買方。
(2)企業既沒有保留通常與所有權相聯系的繼續管理權,也沒有對已售出的商品實施控制。
(3)與交易相關的經濟利益能夠流入企業。
(4)相關的收入能夠可靠地計量。
(5)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叄』 拼多多商品的價格怎樣合理的定價
拼多多的商品定價一般來說要考慮市場,同行,成本,消費者接受程度,這是都是需要數據支撐的,我定自己商品價格是用了多多情報通里的定價分析,這個功能就是綜合考慮各方面的數據來提供的。
『肆』 「價格」的名詞解釋是什麼
價格[ jià gé ]
商品價值表現在貨幣上的數量。
近義詞:
價值、價錢、代價。專
造句:
今年很多屬地方受災,可是糧食價格卻沒有波動。
由於連年豐收,農產品價格低廉。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這本書以五元的價格成交了。
這塊玉按這個價格賣給你,已經便宜你了。
冬季市場上蔬菜價格一天比一天高。
那件上衣很合身,只是價格昂貴了點。
商店裡,各種商品數量充足,價格穩定。
這家商場商品質量好,價格適中。
農貿市場里的商品種類齊全,價格低廉。
同樣一種商品,兩家商店的價格怎麼會相差那麼多呢。
物品價格低廉不利於經濟發展。
由於鋼鐵價格上漲,最近鋼材比較緊缺。
乙醇需求也為玉米價格的一飛沖天出了力。
這套組合音響價格便宜。
市場東西價格如此高,是因為進貨時中途被輪番的雁過拔毛了。
『伍』 價錢的拼音
價錢 [ jià qian ] [ jià qián ]
jià qián的又音。義同「價錢jià qián」。
『陸』 這個現在的價錢是多少
明後期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
(本文參考了多篇相關文章,基本是原創)
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很多人都討論過。現在很多人其實是毫無概念的。特別現代某些電視劇誤導,好象古時候老百姓隨時都帶著銀子上街,隨便買個饅頭要一兩銀子,簡單吃頓飯上百兩,給小二打賞也十幾兩,幾十兩,好象一兩白銀跟我們現在一塊錢似的,顯示出當前中國的影視創作人無知和不認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萬曆年間國庫年收入才達到200萬兩,而且還是經過張居正改革後國庫收入豐富才有的數字。其實古代大部分老百姓一輩子都沒有見過銀子,他們使用的都是「錢」,即銅板,我們常說的「沒有錢」,就是指沒有銅錢。
白銀和黃金是朝廷明令禁止在民間流通的貨幣,所以民間大多用錢或鈔。鈔:就是布做的貨幣。大量使用銅錢不方便,於是「而商賈沿元之舊慣用鈔,多不便用錢。」《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貨五。所以說,進行大宗貨品交易的商人是用鈔的,而不是整箱子整箱子的用白銀和黃金。
我們這里要討論的是明朝末年白銀與現在人民幣之間的換算關系。
首先要了解,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這是常常變動的,不同朝代兌換比例不一樣,同一朝代不同時期也不一樣,不像現在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另外,明朝一斤相當與現在的596.8克,一斤十六兩,一兩摺合現在的37.3克。
根據以下描述:
「每鈔一貫,准錢千文,銀一兩;四貫准黃金一兩」《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貨五。
「於是戶部定:鈔一錠,折米一石;金一兩,十石;銀一兩,二石。」 《明史》,志第五十四 食貨二。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明朝前中期黃金白銀比為1:4或1:5,而1644年前後境外白銀大量流入,1兩黃金約可兌換8兩白銀。
得到第一個結論:1兩黃金=8兩白銀=8000銅錢
要討論貨幣購買力,一般通行的是兩種方法。一種是以黃金的價格作為基準來換算的,以國際金價來推算白銀和銅錢今天的價值。另一種方法則是同時使用米價和銀價作為基準,來進行推算的。
1) 國際黃金基準牌價,金價基本上在600美元一盎司周圍波動。我們就以600美元(2006年9月26日)為一盎司。一盎司為31.1克。明朝1兩為今天的37.3克。這樣一算明代一兩黃金相當於719.6美元,以今天(2006年9月26日)的外匯基準價來算,100美元兌換人民幣 791.5元來算,相當於5695.75元。根據1兩金為8兩銀,1000錢換算,明末一兩白銀相當於711.97元,取712元;一文錢等於0.7元。
2) 白銀基準國際牌價,銀價基本上在11美元(2006年9月26日)一盎司周圍波動。同金價的換算相仿,一兩銀子也就是1000銅錢,相當於104.4元人民幣,取105元。
3) 米價基準。根據歷史資料記載,米價如下:
明神宗萬曆時(16,17世紀之際) 白米(石)0.7-1兩
明崇禎十四、五年(1641,1642) 米(石)3.6兩(南京一帶大災時空前高價);米(石)5兩(上海米價)
明崇禎末、清順治初 米(石)2-3兩
崇禎後期,災荒加上戰爭,糧價上漲很厲害,同樣1兩白銀買糧食可能買不了多少,可是買其他東西的時候卻有可能很值錢,因此這階段的數據不能作為一般購買力的參考。這里採用萬曆時期的最高價格作為一般物價水平,取每石1兩白銀來計算。明代1石合94.4公斤,按照現在大米價格3元/公斤計算,一石米摺合人民幣283元,即1兩白銀摺合283元人民幣。
這樣,我們最後得到三個數據,1兩白銀分別可兌換人民幣712元,105元和283元。其中黃金的價值歷史中一向比較穩定;雖然今天的糧食產量比古代大了很多,但是考慮到中國現在14億人口在消費,而明朝中後期保守估計人口也有七八千萬,因此糧食價格可以做為一個重要基準;考慮到白銀的比價在各歷史時期變化比較大,可參考性比較弱。
因此,我們取黃金基準的712和糧食基準的283取平均值,即497.5元。為了湊整數,便於換算,也便於大家有個感性的認識,這里取1兩白銀摺合人民幣500元。因此按照前一個比價的結論我們得到明朝中後期的貨幣兌換數據:
這就是我們的第二個結論:
1兩黃金=人民幣4000元=8兩白銀
1兩白銀=人民幣500元=1000錢
1錢=人民幣0.5元
由於實際上,1兩白銀至少能兌換1500錢,則1文錢=0.33元,也可以大略地認為是三毛錢。
另外說個小知識,1兩=10錢=100分,所以,一錢銀子=50元人民幣,一分銀子=5元人民幣,也就是10-15個銅錢左右。
這樣,我們對明朝中後期到清前期的物價就有了一個比較具體的概念。
明朝一個從九品官員的月俸是五石,也就是月薪2500元;未入流官吏月俸三石,合1500元,這是政府最基層公務員的工資。正一品官員月俸八十七石,合人民幣43500元/月,年薪52.2萬元人民幣,這可是當時政府總理的薪水,想來也不過分。
在明代,據說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如果糧食自給自足,錢只用來買點柴米油鹽的話,一年750多塊錢過日子是挺苦,不過也不是不可能,大家可以問問老一輩,他們過過這樣的日子,甚至一些偏遠貧困地區現在還在過這樣的日子。
袁崇煥殺毛文龍,得到士兵兩萬八千人,上書皇帝要求:「歲餉銀四十二萬,米十三萬六千」,雖然這是為了籠絡毛文龍的舊部而增加了的軍餉,但是也能看出個大概。就是說,養活一萬人的部隊,每年需要軍餉15萬兩,糧食4.86萬石即900萬斤。用現在的話換算過來就是,2.8萬人的一個軍,一年的維持費用為7500萬元人民幣,可以吧?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募兵,規定每人年餉銀為10兩,到北方薊鎮後,守衛邊牆的募兵年餉增至18兩。這都是戰略要地的募兵價格,如果不是要參加重要戰斗,或者不是在重要地域,募兵的價格要更低:明修《武進縣志》稱當地 「受募者日銀一分」,年餉還不足4兩的。到崇禎年間,戰亂頻繁,大量百姓流離失所,食無所依,募兵變得容易,加上朝廷財政緊張,軍餉又比同期低了很多。
因此,得到第三個結論:維持一支萬人部隊的正常消耗應該是每年白銀8萬兩,糧食4萬石。
崇禎三年,御史郝晉言:「萬曆末年,合九邊餉止二百八十萬。今加派遼餉至九百萬。剿餉三百三十萬,業已停罷,旋加練餉七百三十餘萬。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萬以輸京師,又括京師二千萬以輸邊者乎?」我們來計算一下崇禎三年稅賦:遼餉,九百萬;練餉,七百三十餘萬,加上正常稅收二百萬,總共是一千八百三十萬兩。假設國家什麼都不幹,只養軍隊的話,能養活180萬人的隊伍。
綜上所述,我們一共得到了三個結論:
第一個結論:1兩黃金=8兩白銀=8000銅錢,
第二個結論:1兩白銀=人民幣500元,1兩白銀=10錢白銀=100分白銀,
第三個結論:一支萬人部隊每年的正常消耗應該是:白銀8萬兩+糧食4萬石。
『柒』 什麼是價格,什麼是價值,價格和價值的區別和聯系!~
價格:價格是商品同貨幣交換時單位商品量貨幣的多少(比例的指數,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指數是多種商品才有的,無量綱),或者說,價格是價值的(貨幣刪除,價值本身是用貨幣表示的)表現。價格是商品的交換價值在流通過程中所取得的轉化形式。在經濟學及營商的過程中,價格是一項以貨幣為表現形式,為商品、服務及資產所訂立的價值數字。在微觀經濟學之中,資源在需求和供應者之間重新分配的過程中,價格是重要的變數之一。
價值:價值讀作(jià zhí),漢語詞語,詞語解釋是(1)體現在商品里的社會必要勞動。(2)積極作用。出自《閑情偶寄·聲容·薰陶》。國語詞語解釋是(1)泛稱物品的價格。(2)以各種等值標准或交換標准所表示的價值。(3)凡有助於促進道德上的善,便是價值。(4)正面作用。
價格和價值區別: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價格和價值的聯系:價值決定價格,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拓展資料
一、價格的職能
標度職能:即價格所具有的表現商品價值量的度量標記。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勞動時間是商品的內在價值尺度,而貨幣是商品內在價值尺度的外部表現形式。貨幣的價值尺度的作用是藉助價格來實現的,價格承擔了表現社會勞動耗費的職能,成為從觀念上表現商品價值量大小的貨幣標記。
調節職能:即價格所具有的調整經濟關系、調節經濟活動的功能。由於商品的價格和價值經常存在不相一致的情況,價格的每一次變動都會引起交換雙方利益關系的轉換,因而使價格成為有效的經濟調節手段和經濟杠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有許多人想要買黃金飾品時,黃金飾品的價格就會自動上升,從而使那些買不起的人放棄消費,做到調節有限的資源。
信息職能:即價格變動可以向人們傳遞市場信息 ,反映供求關系變化狀況,引導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決策。價格的信息職能,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形成的,是市場上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表價職能:就是價格表現商品價值的職能。 表價職能是價格本質的反映,它用貨幣形式把商品內含的社會價值表現出來,從而使交換行為得以順利實現,也向市場主體提供和傳遞了信息。 商品交換和市場經濟越發達,價格的表價職能越能得到充分體現,也越能顯示出其重要性。
核算職能:是指通過價格對商品生產中企業乃至部門和整個國民經濟的勞動投入進行核算、比較和分析的職能,它是以價格的表價職能為基礎的。 我們知道,具體的勞動和不同商品的使用價值是不可綜合的,也是不可進行比較的。 價格的核算職能不僅為企業計算成本和核算盈虧創造了可能,而且也為社會勞動在不同產業部門、不同產品間進行合理分配,提供了計算工具。
分配職能:是指它對國民收入再分配的職能,它是由價格的表價職能和調節職能派生出來的。 國民收入再分配可以通過稅收、保險、國家預算等手段實現,也可通過價格這一經濟杠桿來實現。 當價格實現調節職能時,它同時也已承擔了國民經濟收入企業和部門間的再分配職能。
二、價格的作用
1、價格是商品供求關系變化的指示器:藉助於價格,可以不斷地調整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調節資源的配置方向,促進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平衡。在市場上,藉助於價格,可以直接向企業傳遞市場供求的信息,各企業根據市場價格信號組織生產經營。與此同時,價格的水平又決定著價值的實現程度 ,是市場上商品銷售狀況的重要標志。
2、價格水平與市場需求量的變化密切相關:一般來說, 在消費水平一定的情況下,市場上某種商品的價格越高,消費者對這種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小;反之,商品價格越低,消費者對它的需求量也就越大。而當市場上這種商品的價格過高時,消費者也就可能作出少買或不買這種商品,或者購買其他商品替代這種商品的決定。因此,價格水平的變動起著改變消費者需求量、需求方向 ,以及需求結構的作用。
3、價格是實現國家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手段:價格所顯示的供求關系變化的信號系統,為國家宏觀調控提供了信息。一般來說,當某種商品的價格變動幅度預示著這種商品有缺口時,國家就可以利用利率、工資、稅收等經濟杠桿,鼓勵和誘導這種商品生產規模的增加或縮減,從而調節商品的供求平衡。價格還為國家調節和控制那些只靠市場力量無法使供求趨於平衡的商品生產提供了信息,使國家能夠較為准確地干預市場經濟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市場自發調節帶來的經濟運行的不穩定,或減少經濟運行過程的不穩定因素,使市場供求大體趨於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