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馬克的退出釘住匯率制度
上世紀80年代中期,芬蘭在釘住匯率制度下,全面開放了國內資本市場,外資的過度流入造成商業銀行信用膨脹,最後釀成銀行危機。銀行危機造成了芬蘭馬克的貶值壓力,為了保持匯率穩定,芬蘭中央銀行通過提高利率等方式進行市場干預。1992年9月,在外匯儲備耗費殆盡的情況下,被迫宣布退出釘住匯率制度。
典型的歐洲國家,非歐的退出方式。
芬蘭是典型的北歐國家,其政治、經濟制度都帶有濃重的北歐色彩:世界上最典型的高收入、高稅收和高福利國家,政府為國民提供了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部社會保障,包括免費教育,高額醫療補貼和完善的就業保障體系等。同時,芬蘭卻作為北歐國家的代表在世界競爭力排名中笑傲群雄,2004年10月,芬蘭再次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評選為國際最有競爭力的經濟體,不僅高於第二名的美國,更遠遠高於第9位的日本和第11位的英國,第13位的德國。然而,與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不同,芬蘭是絕無僅有的在金融危機中被迫退出釘住匯率制度的北歐國家。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芬蘭既沒有像西德、英國那樣選擇浮動匯率制度;也沒有像波蘭和捷克那樣主動採取一些過渡性的制度安排,逐漸退出釘住匯率制度。並且,芬蘭退出釘住制度的方式也與歐洲國家大相徑庭,而與拉美國家(比如,巴西和墨西哥)和東南亞地區(比如,泰國)幾乎如出一轍,它們都經歷了以下過程:釘住制度→本幣高估→出口下降→經濟項目赤字→貨幣貶值壓力→政府幹預失敗→發生金融危機→被迫退出。只是這一危機是從資本的過度流入開始的,確切地說,是從在釘住制度下全面開放資本項目開始的,並以銀行危機的形式首先表現出來。
在釘住制度下全面開放資本項目,會引起外資過度流入。
芬蘭的市場經濟發展較晚。直到20世紀20年代末期,芬蘭才成為後起的市場經濟國家。
二次大戰以後,芬蘭政府制定了優先發展冶金和機械工業,以及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戰略。為了保證該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芬蘭政府實行了嚴格的外匯管理制度和釘住匯率制度。
具體講,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芬蘭選擇了釘住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制度,即芬蘭中央銀行根據芬蘭的貿易加權貨幣指數確定芬蘭馬克的匯價。1991年,芬蘭馬克與歐洲貨幣單位埃居(ECU)掛鉤,由於西德是芬蘭最大的貿易夥伴國,所以,芬蘭馬克實際上釘住德國馬克。與此同時,芬蘭中央銀行通過利率管制、匯率管制、貸款規模管制和外匯管理等措施,嚴格管制國內金融市場。
B. 今日芬蘭馬克/人民幣匯率是多少
目前芬蘭法定貨幣是歐元,根據今日北京時間18:32分更新的外匯牌價:1歐元=7.4309人民幣元,交易時以銀行櫃台成交價為准,請採納!
C. 歐洲貨幣危機中芬蘭中央銀行什麼時候宣布實行自由匯率
貨幣危機中,首先出現麻煩的是芬蘭馬克。當時,由於承受不住貨幣市場的壓力,芬蘭中央銀行自行宣布芬蘭馬克切斷與歐洲貨幣體系的聯系,實行自由匯率。
D. 芬蘭貨幣對人民幣匯率
芬蘭目前使用歐元,按今日匯率
1歐元=7.3877人民幣
E. 芬蘭使用英鎊還是歐元匯率
根據網路中國外交部-芬蘭國家概況
芬蘭使用貨幣:歐元。
芬蘭共和國(芬蘭語:Suomen tasavalta,瑞典語:Republiken Finland),簡稱芬蘭(芬蘭語:Suomi, 瑞典語:Finland),位於歐洲北部,北歐五國之一,與瑞典、挪威、俄羅斯接壤,南臨芬蘭灣,西瀕波的尼亞灣。
國土總面積33.8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100公里,內陸水域面積佔全國面積的10%,有島嶼約17.9萬個,湖泊約18.8萬個,有「千湖之國」之稱。芬蘭冬季嚴寒漫長,夏季溫和短暫,全國1/3的土地在北極圈內。
芬蘭在1999年加入歐元體制,截止到2013年是唯一使用歐元的北歐國家,在未來幾年芬蘭將更快地與西歐經濟一體化。
芬蘭1999年加入歐元區,2002年正式流通歐元。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芬蘭經濟長期陷入困境,仍沒有走出低迷的跡象。據歐盟委員會預測,2014年芬蘭經濟增長率為負0.4%。2012年和2013年芬蘭經濟已連續兩年萎縮。
在國內,科技巨頭諾基亞衰落,人口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在國外,烏克蘭危機升級,歐美與俄羅斯之間的制裁與反制裁大戰愈演愈烈。這些因素對尚未從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陰影中走出來的芬蘭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
在2013-2014年世界經濟論壇年度競爭力排名中位居第三。受全球經濟形勢和歐債危機影響,芬經濟增長滯緩,企業倒閉增加,失業上升。
F. 一個關於匯率的問題謝謝
你的理解很對!
自動掛鉤指的是固定匯率。
在固定匯率的情況下,如果德國馬克專提高利率,屬芬蘭馬克必須相應提高匯率以維護匯率穩定,否則在黑市上匯率肯定波動。
芬蘭政府(或央行)可能考慮本國的經濟狀況,比如擔心提高利率會引起通貨緊縮影響經濟發展速度,拒絕利率變動。也就是說,芬蘭的經濟狀況使它沒有能力繼續同德國馬克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