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1家中小銀行中報掃描:有銀行「縮表」,8家凈利下滑
今年上半年,銀行業在支持實體經濟復甦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消費者的信心,但疫情的沖擊和讓利實體經濟的政策舉措令銀行業經營面臨挑戰,盈利能力承壓。
在上述11家銀行中,有8家銀行凈利潤同比下滑,山東、山西的部分農商行凈利潤下滑超過50%。在另外3家凈利潤同比增長的銀行中,增速也較緩慢,均呈個位數增長。
部分銀行出現「縮表」
今年一季度,受新冠疫情沖擊,GDP同比增長-6.8%。銀行是順周期行業,部分中小銀行出現縮表。數據顯示,廣東肇慶農商行上半年末總資產規模為451億元,較年初下降1%,浙江餘杭農商行上半年末總資產規模為1277億元,較年初下降1.5%。另外9家銀行今年上半年的資產規模變化不大,大多數較年初有個位數的增長。
分析人士稱,2017年之後,受「金融去杠桿」政策導向以及MPA考核深入推進等因素影響,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相較於前些年的快速擴張有所放緩。但截至2019年末,銀行業總資產282.5萬億元,依然比上年同期增長8.1%。現在,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例如浙江、廣東地區,一些銀行開始縮表,可能透露出經濟發展不如以前那麼活躍。
另一銀行業人士稱,近年來,部分農村金融機構受當地區域經濟體量小、自身資本規模小,無法支持大中型項目資金需求等因素制約,貸款增長乏力,通過聯合當地其他金融機構投放異地銀(社)團貸款。在目前的監管要求下,農村金融機構將繼續堅守「三農」和小微企業市場定位,原則上「貸款不出縣、資金不出省」,強化業務區域監管,農商銀行異地貸款業務受到嚴格限制。疫情之下,一些中小銀行更是找不到好的資產投放。
「此外,隨著大型銀行、城商行等金融機構業務下沉,出現『拔尖』現象,農商行面臨的同業競爭加劇,優質客戶被一些大型銀行搶走。再加上,實體經濟低迷,農村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質量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尤其是位於區域經濟結構單一或欠發達省份地區的銀行,信用風險有加速爆發的趨勢,資產質量面臨較大壓力。」上述人士稱。
3家銀行凈利潤增長
疫情之下,銀行的盈利能力承壓。在11家已公布半年報的銀行中,8家銀行凈利潤同比增長為負數,其中,吉林環城農商行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19億元,同比增長-33%,山東萊州農商行實現凈利潤0.6億元,同比增長-54%,廣東肇慶農商行實現凈利潤1.7億元,同比增長-46%。
吉林環城農商行成立於2002年4月,前身是吉林市環城農信聯社,2013年7月經銀監會批准改制。該行稱,自身風險點主要在於,受金融監管趨嚴的影響,減少對同業資金的依賴,負債規模有所下降,在降杠桿過程中可能引發的流動性風險。
山東萊州農商行於2009年02月24日在煙台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成立,該行股權較為分散,股東為153個,大股東為萊州市玉磊石材,持股3.6%。
除上述銀行,兩家山西地區的農商行凈利潤下滑幅度也較大。山西清徐農商行今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09億元,同比下滑12%,山西盂縣農商行上半年實現凈利潤0.32億元,同比下滑58%。兩家銀行凈利潤下滑的原因都包括,部分企業客戶出現經營困難,盈利能力不斷惡化,逾期、欠息客戶逐漸呈現增多趨勢,不良貸款及逾期貸款規模均有所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山西省多名金融監管官員及金融機構高層涉嫌違法違紀,正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一家農商行高管稱,今年商業銀行將繼續壓縮收益較高的非標投資, LPR機制將引導銀行以更低的利率為小微和民營企業提供貸款,銀行整體凈息差改善空間小;加之部分中小銀行在資產質量下降壓力下加大撥備計提力度,盈利壓力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