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07年股市暴漲的原因
2007年8月23日上證綜指一舉突破5000點大關。上證綜指從2006年12月26日首度突破2500關口至今日突破5000點大關,僅用了160個交易日。為什麼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大盤就暴漲2500點?
從96點到5000點
自從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從最先的1美元兌換8.27元人民幣,到現在的1美元兌換7.56元人民幣,人民幣真可謂是一路攀升。而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對於地產股和金融類股票來說無疑是一個大利好。而基金迅速、大量的注入股市,對於大盤的飆漲起了推動作。另外股權分置改革的順利進行也是重要原因。所以說人民幣升值和股改實施是促使股市由熊轉牛的兩大重要因素。用。
舉個例來說吧:工商銀行的飆漲原因。
有統計顯示,有33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股票型基金,在工商銀行股改完成後,並於2006年10月27日上市至2006年末間的46個交易日內,對該股進行了買入交易。基金累計買入的金額高達125億元,約佔到同期中國工商銀行的流通股票的45%。
確實,工商銀行的表現也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工商銀行在上市後走出了連續上揚的行情,在短短2個月的時間內,A股市場內市值最大的股票上漲了98%,市值凈增近1萬億元。投資者也瘋狂的湧入股市,股市行情也就不斷的上台階了。
繼承2006年的大好形勢,2007年的股市更是活躍,不,更准確的說應該是驚心動魄。因為大盤不是一路順順利利突破5000點的歷史性高點的。而是跌跌撞撞,震盪上揚。現在讓我們來回顧一下2007年股市的風風雨雨吧
2007年1月24日,中央電視台播出國際著名投資家羅傑斯的訪談,羅傑斯指出中國股市存在泡沫,並且有很大風險,股指馬上從2994.2點下跌至2720.8點,跌幅達9.13%。次後中國股市存在泡沫的說法就沒停過,但是到了5月9日,上綜指收盤頑強站穩4000點整數關口,收於4013.09點。但即使是到了今天,大盤站上了5000點的高位,這種說法也沒停下。
可是2007年5月30日,這也許是中國股市發展與演進中一個極為特殊的日子。政府以異乎尋常的罕見方式與耐人尋味的罕見幅度大幅提高了股票交易的印花稅(調整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由1‰調整為3‰。)。當天大盤就跌了281.84點!收盤於4053.09 。
2007年央行4次加息對股市的影響:
一段時間以來人們看到,無論央行屢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存款准備金率,還是央行行長周小川日前表示擔憂資產價格的講話,都沒能撼動這種狂熱。
調整時間
調整內容
公布第二交易日股市表現(滬指)
2007年08月22日
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18個百分點
大盤收於5002.84點,首次沖破5000
2007年07月20日
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0.27個百分點
上證指數(行情論壇)開於4091.24點,盤中最高4220.32點,收盤收於4213.36點,漲154.51點或3.81%。
2007年05月19日
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18個百分點
5月21日 開盤:3902.35低開127.91 報收4072.22 漲幅1.04%
2007年03月18日
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0.27%
3月19日,開盤:2864.26 報收3014.442 漲幅2.87%
B. 我國如何管理國際儲備
(一)完善相關經濟稅收政策,實現國際收支平衡
在經常項目上轉變長期順差格局,實現收支平衡。一方面,通過出口稅制的改革,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同時限制一些能耗型、污染型、資源型商品出口,改善我國產業結構,使對外貿易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和國際競爭力提升轉變。另一方面,進一步降低進口關稅水平和減少非關稅壁壘措施,加大先進技術設備與國內緊缺物資、原材料的進口;放寬居民企業的用匯自主權,便利其經濟活動。
資本項目方面,過去20多年,我國累計引進直接投資約4800多億美元,成為發展中國家成功利用外資的楷模。但單純引進外資已經給我國的資源環境造成了很大壓力。目前應該從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轉變,從鼓勵外資流入、限制流出逐漸轉向流入與流出平衡轉變。具體來說,改變以引進外資多少來衡量官員政績的傳統觀念;逐步取消外商直接投資在所得稅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對其實行國民待遇;放鬆對資本流出的限制,鼓勵國內企業對外投資,培植本國的跨國公司。
(二)改變儲備管理決策機制,構建雙層次儲備管理體系 儲備管理應從國家戰略利益來考慮,而不能單純從央行資產負債表來考慮。英國、美國、日本等經濟體的實踐表明,由財政部決策的、央行執行的雙層儲備管理體系是國際儲備管理的基礎。
(三)優化外匯儲備結構,實現人民幣國際化
首先要實現我國外匯儲備貨幣的多元化。面對美元長期貶值的情勢,而在我國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的比重佔到80%,遠高於68%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國面臨的匯率風險很大,必須進行儲備的幣種結構調整。與美元弱勢相比,歐元的國際地位則呈不斷上升的趨勢,歐元在國際經濟、金融領域中變得越來越重要。據歐盟統計,歐盟現已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而中國則是歐盟的第二大貿易夥伴。
(四)增加黃金儲備,保障金融安全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黃金的貨幣地位雖然被削弱了,但是當全球經濟動盪的時候,黃金仍然是信用貨幣的真正對立面,持有黃金比持有任何國家的貨幣資產都安全。目前我國黃金儲備僅占外匯儲備的遠低於其他發達國家3~5% 的一般標准。從保證國家金融安全的角度,我國應增加黃金儲備的比例.有效降低外匯儲備規模。
(五)投資多樣化,提高收益
在巨額外匯儲備下,外匯儲備管理顯得不那麼規范;需要加快金融市場改革,推進利率市場化,更多地通過市場配置資源,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要進一步放寬外匯貸款條件,努力推進國內企業的跨地區、跨部門、跨所有制甚至跨國界的兼並重組,做大做強國內資本。
(六)增加重要商品儲備,保障國家經濟穩定和安全
為充分發揮中國國際儲備的功能和作用.實現儲備規模的適度和儲備結構的優化.除了增加黃金儲備數量和提高非美元貨幣儲備份額,還有一些相關的配套措施可以並用,以取得綜合效應。
(七)將部分外匯儲備向非貨幣化成長型儲備轉化
為提高外匯儲備的效益,可將部分超額的儲備加以轉化。現在普遍的觀點是增加戰略物資儲備,但增加物資儲備需要建設相應的配套設施並進行日常管理,其成本相當高。
C. 港幣理財的穩定性好嗎
但是很多外匯投資理財者不知道怎樣買賣外匯,外匯投資的收益是怎麼產生的,收益有多高港幣理財就是很常見的理財產品,那麼港幣理財的穩定性好嗎
人民幣都要破7了,為什麼港幣卻屹立不倒
最常見的觀點是美國加息、美元升值、跨境資本從中國流向美國。
這些觀點解釋了一部分問題,事實上近一年多,除了中國外,不少國家兌美元的匯率都處於貶值通道中,比起人民幣可慘多了。
美國加息、美元升值,自家貨幣就一定要貶值嗎也不一定,比如港幣對美元的匯率一直維持在7.5:1左右,並沒有貶值。有的人會說,香港那是固定匯率嘛,他們把兌美元的匯率錨長期釘在7.5上。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人民幣不這樣做呢多年前,人民幣也是固定在8:1左右的,給了中國出口不少幫助,後來我們放棄了固定的匯率,這裡面其實大有道理。
在國際經濟學上,「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與另一位學者J·馬庫斯·弗萊明提出過一個經典論斷,他們認為在一個開放的經濟中,貨幣政策獨立性、資本自由流動與匯率穩定這三個政策目標是不可能同時達到的,最多隻能同時滿足其中之二。
後來另一位我們很熟悉的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在此基礎上畫出了這么一個三角形,他將其稱為「永恆的三角」(The Eternal Triangle)。他以非常簡明的語言和圖像展示了,在這個三角形里,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只能實現其中一條邊。
這個三角形理論也被稱為「不可能三角」或是「三元悖論」。
注: 這三位都是該領域的大牛,蒙代爾和克魯格曼分別是1999年和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而弗萊明原本也應該獲獎的,只是1976年過早離世,而諾獎不授予已過世的學者。
在經濟學專業領域,其實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已經很清晰了。但對於不是那麼專業的人而言,克魯格曼用了圖像展示這么一手,簡單明晰,一下子就讓人明白了,而且易於傳播,比如財經愛好者,稍微想一想,也能夠很好地解釋這個理論。
小編今天要做的,就是再優化一下這個理論的理解體驗。三角形雖然直觀,但裡面還是有很多專業名詞,大家可能還似懂非懂。
匯率穩定,很好理解。資本自由流動,就是自由地在不同國家地區的貨幣進行兌換。還有一項獨立有效的貨幣政策,就有很多人不太理解了。
什麼是貨幣政策我們就簡單地把它理解成降息/加息、降准/加准就行了,其實另外還有一些央行與商業銀行間的債券交易、再貼現業務,作為大眾老百姓我們就先別管了。
那麼獨立的貨幣政策,是指相對於美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央行加息降息是由國內經濟說了算的,是為了穩定可持續地發展,老百姓安居樂業。比如經濟漲不動了,那我們來降個息降個准放點水;經濟過熱了,我們就加息加准。
反之,比如香港的策略,是與美元綁定的固定匯率,並且資本也是跨境自由流動的,那麼香港是否加息就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美聯儲說了算。香港經濟本身增長乏力,顯然是不符合加息條件的,但去年美國宣布加息0.25%之後,香港也馬上緊跟著加息0.25%,就是出於這一點考慮。
為什麼香港必須加息呢因為香港的匯率盯住美元,資本又是自由流動的,沒有匯率風險。如果美國加息,而香港不加息,就意味著,現在美國的存款、債券等投資收益相對而言提高了,而香港投資收益則不變,那麼不受限制的國際資本會從香港流向美國,香港的市場就崩盤了。
而放在中國,就是另外一種情況,它甚至不是一個三選二的問題,而是A(資本自由流動)+B(貨幣政策獨立性)+C(匯率穩定)=2,但ABC都不是整數。匯率不是固定的,但也不完全是自由浮動,而是有管理的;「資本自由流動」不完全,但程度在不斷地提高;而在貨幣政策上,美聯儲對全世界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在這里我們需要設立一個前提,人民幣國際化如果仍然是中國長期的戰略,那麼資本自由流動的程度必然會越來越高。
所以,「蒙代爾不可能三角」,放到了時下的中國,由於A的數值越來越大,那麼B+C的總和在逐漸變小,選擇先放棄哪一項,其實就變成了「周小川兩難」。
其實從目前的情況看,是匯率的穩定性首先被放棄了一部分。
目前人民幣一年多來連續貶值以及未來的貶值預期,應該就是來自於獨立的貨幣政策。為出於提振經濟的需要,去年、前年的央行連續降息降准向市場放水,國內出現資產荒,資本找不到投資對象。而現在美元加息預期強烈,美元為之提供了一個方向。反過來,資本的外流又帶動了進一步的貶值預期。
正是這兩種宏觀經濟上的策略選擇,使人民幣和港幣在美元強勢時有截然不同的表現。那些在去年、前年購買了港幣資產的人,也因此獲得了額外的匯率收益。
貨幣之於國家,就像股票之於企業,是對於它預期價值的體現。
如果我們將中國比作一家企業,過去30多年經過了高速增長,現在它的體量很大,但勞動力、城市化、工業化的這些優勢條件已經一一消失,面臨著一個轉型的陣痛期,很多人出於風險的考慮決定避避險,並無不可。
它的轉型過程也不會很短,新的優勢尚未完全形成,困難也不少但成功的條件也都具備,剩下的就看這個企業中的掌舵人和每一個人是如何來執行這項計劃,以及如何應對資本市場上的波動,避免它反過頭來影響了轉型的進程。
溫馨提示,港幣理財穩定性非常好,可能很多人對於外匯理財的方式有哪些
等知識都沒有詳細的了解,可以關注裕祥安全網
,在這里你可以了解很多投資理財安全小知識
。
D. 1998年的港匯大戰是怎麼一回事
第一回合 8月13日恆指被打壓到了6660底點後,港府調動港資、華資及英資入市,與對手展開針對8月股指期貨合約的爭奪戰。投機資本是空軍要打壓指數,港府是紅軍則要守住指數,迫使投機家事先高位沽空的合約無法於8月底之前在低位套現。港府入市後大量買入投機資本拋空的8月股指期貨合約,將價格由入市前的6610點推高到24日的7820點,漲幅超過8%,高於投資資本7500點的平均建倉價位,取得初步勝利,收市後,港府宣布,已動用外匯基金干預股市與期市。但金融狙擊手們仍不甘心,按原計劃,於8月16日迫使俄羅斯宣布放棄保衛盧布的行動,造成8月17日美歐股市全面大跌。然而,使他們大失所望的是,8月18日恆生指數有驚無險,在收市時只微跌13點。
第二回合 雙方在8月25日至28日展開轉倉戰,迫使投機資本付出高額代價。27日和28日,投機資本在股票現貨市場傾巢出動,企圖將指數打下去。港府在股市死守的同時,經過8天驚心動魄的大戰,在期貨市場上將8月合約價格推高到7990點,結算價為7851點,比入市前高1200點。8月27日、28日,港府將所有賣單照單全收,結果27日交易金額達200億港幣,28日交易金額達790億港幣,創下香港最高交易記錄。
27日,8月份期貨結算前夕,特區政府擺出決戰姿態。雖然當天全球金融消息極壞,美國道瓊斯股指下挫217點,歐洲、拉美股市下跌3%-8%,香港股市面臨嚴峻考驗。據市場人士說,港府一天注入約200億港元,將恆生指數穩托上升88點。為最後決戰打下基礎。
同日,國際炒家量子基金宣稱:港府必敗。投機香港市場的國際大炒家索羅斯量子基金首席投資策略師德魯肯米勒在接受CNBC電視台的訪談中,他首先承認量子基金一直在沽空港元和恆生期指。並說,由於香港經濟衰退,所以港府在匯市與股市對國際投資人發起的「戰爭」中,將以失敗告終。索羅斯雖然每次的動作都是大手筆,但從來不公開承認自己在攻擊某個貨幣,這種以某個公司或部分人的名義公開與一個政府下戰書,揚言要擊敗某個政府的事件聞所未聞、史無前例。
28日是期貨結算期限,炒家們手裡有大批期貨單子到期必須出手。若當天股市、匯市能穩定在高位或繼續突破,炒家們將損失數億甚至十多億美元的老本,反之港府前些日子投入的數百億港元就扔進大海。當天雙方交戰場面之激烈遠比前一天驚心動魄。全天成交額達到創歷史紀錄的790億元港幣。港府全力頂住了國際投機者空前的拋售壓力,最後閉市時恆生指數為7829點,比金管局入市前的8月13日上揚了1169點,增幅達17.55%。
香港財政司司長曾蔭權立即宣布:在打擊國際炒家、保衛香港股市和貨幣的戰斗中,香港政府已經獲勝。香港市場人士估計,港府在這兩星期托市行動中,投入資金超過1000億港元,集中收購了香港幾大藍籌股公司的股票,預計港府目前持有相當於香港股市2100億美元總市值的4%股票,成為多家香港藍籌股公司的大股東。
香港期貨交易所於29日推出三項新措施。即是:由8月31日開市起,對於持有一萬張以上恆指期貨合約的客戶,徵收150%的特別按金,即每張恆指期貨合約按金由8萬港元調整為12萬港元;將大量持倉呈報要求由500張合約降至250張合約必須呈報;呈報時亦須向期交所呈報大量倉位持有人的身份。
31日,在政府終止扶盤行動後股市猛跌7.1%,但其跌幅比市場人士預期的少。恆生指數下滑554.70點,閉市報7257.04點,全場成交總值僅66億港元,不到上星期五的歷史新高記錄790億港元的十分之一。而有些投資者原本預測該指數可能大瀉15%。
但投機資本並不甘休,他們認為港府投入了約1000億港幣,不可能長期支撐下去,因而決定將賣空的股指期貨合約由8月轉倉至9月,與港府打持久戰。從8月25日開始,投機資本在8月合約平倉的同時,大量賣空9月合約。與此同時,港府在8月合約平倉獲利的基礎上趁勝追擊,使9月合約的價格比8月合約的結算價高出650點。這樣,投機資本每轉倉一張合約要付出3萬多港幣的代價。投資資本在8月合約的爭奪中完全失敗。
第三回合 港府在9月份繼續推高股指期貨價格,迫使投機資本虧損離場。9月7日,港府金融管理部門頒布了外匯、證券交易和結算的新規定,使炒家的投機受限制,當日恆升指數飆升588點,以8076點報收。同時,日元升值、東南亞金融市場的穩定,使投機資本的資金和換匯成本上升,投機資本不得不敗退離場。9月8日,9月合約價格升到8220點,8月底轉倉的投機資本要平倉退場,每張合約又要虧損4萬港幣。9月1日,在對8月28日股票現貨市場成交結果進行交割時,港府發現由於結算制度的漏洞,有146億港元已成交股票未能交割,炒家得以逃脫。
在此次連續10個交易日的干預行動中,港府在股市、期市、匯市同時介入,力圖構成一個立體的防衛網路,令國際炒家無法施展其擅長的「聲東擊西」或「敲山震虎」的手段。具體而言,港府方面針對大部分炒家持有8000點以下期指沽盤的現狀,冀望把恆生股指推高至接近8000點的水平,同時做高8月期指結算價,而放9月期指回落,拉開兩者之間空檔。即便一些炒家想把倉單從8月轉至9月,也要為此付出幾百點的入場費,使成本大幅增高。在具體操作上,香港政府與國際炒家將主要戰場放在大藍籌股上,主要包括匯豐、香港電訊、長實等股票。這些股票股本大、市值高,對恆生指數漲落舉足輕重。以匯豐為例,該股占恆生股指的權重達到30%,故成為多空必爭之股。至1999年8月底,當時購入的股票經計算。帳面盈利約717億港元,增幅60.8%,恆生指數又回升至13500點。國際炒家損失慘重,港府入市大獲成功。據稱,僅索羅斯就賠了8億美元。據說中國政府在背後利用手上的外匯儲備大力支持港府。不過政府自己開的市場,自己也進去玩,有點自娛自樂的味道(被格林斯潘痛批)。
97東南亞金融危機索羅斯獲利20億美元(外界揣測)。
這次東南亞金融危機持續時問之長,危害之大、波及面之廣,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料。然而,危機的發生絕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必然結果。從外部原因看,是國際投資的巨大沖擊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資撤離。據統計,危機期間,撤離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外資高達400億美元。但是,這次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在於這些國家和地區內部經濟的矛盾性。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是近20年來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這些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暴露出日益嚴重的問題:①以出口為導向的勞動密集型工業發展的優勢,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和市場競爭的加劇正在下降。上述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未作適時有效的調整,致使競爭力下降,對外出口增長緩慢、造成經常項目赤字居高不下。1996年,泰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赤字為230億美元,韓國則高達237億美元。②銀行貸款過分寬松,房地產投資偏大,商品房空置率上升、銀行呆賬。壞賬等不良資產日益膨脹。泰國金融機構出現廠嚴重的現金周轉問題,韓國數家大型企業資不抵債宣告破產,日本幾家金融機構倒閉,印度尼西亞更是信用危機加劇。以上這些經濟因素從各個方面影響了匯市和股市,③經濟增長過分依賴外資,大量引進外資並導致外債加重。泰國外債1992年為200億美元,1997年貨幣貶值前已達860億美元,韓國外債更是超過15D0億美元。④匯率制度僵化。在近年美元對國際主要貨幣有較大升值的情況下,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率未作調整,從而出現高估的現象,加劇了產品價格上漲和出口銳減。因此,這些國家和地區貨幣貶值勢在必行。而貨幣貶值又導致了償還外債的能力進一步下降,通貨膨脹壓力加劇,從而促使股市下跌。⑤在開放條件和應變能力尚不充分的情況下,過早地開放金融市場,加入國際金融一體化,當國際游資乘機興風作浪時,一些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不知所措或措施不力,完全處於被動地位。
E. 「1美元對人民幣6.9920元」人民幣升值是代表「錢毛了」么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10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首度「破7」,為6.9920元人民幣兌1美元。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創出新高。
以2005年匯改前的人民幣對美元比價8.2765:1計算,目前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超過15.5%。也就是說,同樣兌換1美元,如今可以少花1.2845元人民幣。
中國2005年7月21日啟動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給經濟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人民幣匯率改革後,中國不斷完善匯率形成機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並逐步增強匯率彈性。
總體上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近年來持續呈現小幅上揚態勢。2006年5月1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首度「破8」。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步伐進一步加快,已經累計升值4.27%。
這是外匯市場高度關注的一刻:10日9點15分,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信息,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首度升值「破7」,比價為6.992:1。
就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而言,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破7」具有標志性的意義。「破7」引發的三個問題,分外值得關注。
問號之一: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步伐緣何加快?
「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呈現加快態勢。」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行長楊子強說,「人民幣匯率變動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去年以來,美元大幅貶值,我國國際收支順差高居不下等,均對人民幣匯率波動產生了影響。」
2005年7月21日我國啟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總體呈現小幅持續上揚態勢。不過,隨著時間推移,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步伐近期明顯加快。
在今年3月13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突破7.1:1關口後,「破7」早已在市場預料之中。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屢創新高,累計升值4.47%。而2007年全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幅度為6.5%。
雖然影響匯率變動因素較多,但市場人士公認「美元持續貶值」是導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步伐加快的主要因素。
在人民幣匯率參照的一籃子貨幣中,美元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2007年9月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美元持續走軟。包括人民幣在內,歐元、日元等貨幣均面臨升值壓力。
「而美聯儲近期的連續降息也使中美利差進一步『倒掛』,加大了人民幣對美元的上行壓力。」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丁志傑說。
匯改兩年多來,人民幣匯率彈性不斷增強,事實上也促進了匯率水平的加速調整。自2007年5月21日起,央行決定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千分之三擴大至千分之五,這是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的一個重要舉措,也被視為我國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所取得的顯著效果。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08年將「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匯率彈性」。這意味著,人民幣匯率波幅今後將進一步加大。
問號之二:持續升值給出口企業帶來多大影響?
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會壓制出口企業的利潤。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走高之際,人們越發關注由此給國內出口企業帶來的壓力。
「人民幣升值確實給部分企業的利潤造成了影響,尤其是從事農產品、低端紡織業等一些勞動密集型行業產品基本沒有定價權的企業,受到的影響比較明顯。」楊子強舉例說,「山東省部分沿海地區出現了一些外資企業『蒸發』逃逸的情況,人民幣升值是影響因素之一。」
據2007年底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對數千家企業的問卷調查顯示,若今後一年內人民幣升值相比過去速度不減,有36.8%的企業經營者認為對產品出口「影響較大」,這要比上年的調查數據增長了6.8個百分點。
不同行業所受到的影響程度也差異明顯。上述調查顯示,紡織、服裝等製造業企業超過六成的經營者認為「影響較大」或「影響很大」,而造紙、化工、醫葯、橡膠、冶金、通用設備、專用設備等行業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
人民幣升值給某些出口企業帶來壓力固然是客觀事實,但從整體來看,人民幣升值對促進外貿企業加快轉變貿易增長方式、著力調整產品結構,也有著顯而易見的好處。
央行今年2月底發布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稱,經過兩年多的調整,企業通過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積極促進產品升級換代,一定程度上消化了人民幣升值壓力,大部分外貿企業對人民幣匯率變動的調整能力和承受能力明顯高於預期。
前段時間,珠三角地區出現了大量企業開始轉廠外遷甚至倒閉的趨勢,這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雖然「人民幣升值是影響因素之一」,但這輪「外遷、倒閉」風波的背後,本質原因也是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產業升級的必然過程。
據央行調查,在面臨眾多壓力的情況下,我國紡織行業目前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淘汰落後產能,進行產業區域轉移,紡織業投資出現由沿海向內陸梯度轉移的趨勢。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次貸風波造成今年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強,從而弱化了相關國家對中國產品的需求。不少企業預期未來出口利潤和出口訂單將有所減少,今後面臨的挑戰依然嚴峻,轉換貿易發展模式的任務更艱巨。
問號之三:升值對抑制物價上漲有多大效果?
控制物價過快上漲,抑制通貨膨脹,是今年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近日在京召開的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第一季度例會也提出,防止價格總水平過快上漲是今年金融宏觀調控的中心工作。
目前,國內價格上漲的一個原因是輸入性通脹所導致。由於美元持續貶值,國際市場上價格與美元掛鉤的大宗商品,包括石油、鋼鐵、銅、礦石、糧食等,價格持續大幅上漲或高位運行。這些價格上漲也傳遞到國內,增大了國內通貨膨脹壓力。
在這一背景下,有些業內人士建議通過人民幣加速升值的方式,抵消部分上漲進口成本,抑制國際產品價格增長的傳遞效應。「加快升值以抑制通脹。當人民幣升值,以人民幣計價的進口貨品價格則變得相對便宜。」中國國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解釋說。
對此,一些國內專家表示,雖然從長期看,人民幣加速升值有利於國際收支平衡,有助於抑制輸入性通脹,但由於美國次貸危機影響帶來的不確定性,當前更應強調相對穩定的匯率政策。
央行行長周小川不久前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說,人民幣適當升值有助於抑制通貨膨脹,但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抑制通貨膨脹不會成為匯率機制改革或者市場匯率浮動變化的主要原因。控制通脹,更主要還是依靠國內綜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