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18年淘寶貸款平台:容易下款的都在這里了!
每天在淘寶上購物的人日益增多,殊不知原來淘寶還可以貸款,而且利息很低。對於剁手族們來說,只要維護好日常信用,努力提高芝麻信用分,那麼很容易就能獲得貸款,在關鍵時候能解決資金問題,何樂而鎮譽不為呢?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2018年有哪些淘寶貸款平台。『貳』 信貸搶單軟體哪個好這5個在2018年挺不錯!
在網路的大潮之下,信貸員搶單軟體已經有很多。面對數量眾多的信貸搶單軟體。大家往往不知道信貸搶單軟體哪個好。今天就為大家介紹5個不錯的信貸搶單軟體。『叄』 消費信貸與企業貸款哦相比有什麼特點
消費金融公司基本覆蓋全國主要經濟區域
傳統消費金融是指向各階層消費者提供消費貸款的現代金融服務方式。而消費金融公司是指經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不吸收公眾存款,以小額、分散為原則,為中國境內居民個人提供以消費為目的的貸款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現階段在我國人均消費支出逐年增長的大環境下,我國消費金融公司規模不斷壯大。目前,我國共有24家消費金融公司,除12個省級地區還未設立消費金融公司外,其餘我國主要經濟區域基本都能實現消費金融的覆蓋。
市場規模迅速擴張,消費貸款滲透率逐年增加
2012年至今,我國消費貸款規模呈現逐年增長態勢,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我國消費貸款規模總計13.34萬億元,較2012年增長11萬億元,規模擴張顯著。增速方面,2017年我國消費貸款同比增長率達到62.7%,為2012年來最快增長,雖然2018年起我國消費貸款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也一直保持在15%的水平之上。2019年前三季度,我國消費貸款增長率為17.47%。
由於現階段我國消費貸款規模擴張較快,居民消費中貸款支付佔比也呈現增長態勢。2019年我國居民消費總支出中有34.6%來自貸款消費,較2012年增長22.8個百分點,漲幅較大。說明我國居民提前消費意識增加,對貸款依賴程度進一步提高。貸款消費一方面使得居民消費自由度提升從而助力人們生活水平上升,但另一方面過多的貸款消費將大大增加居民未來償債壓力,不利於長期資產配置的合理規劃。
信貸人數與信用卡累計發卡量穩步增長
與我國消費貸款規模變化趨勢類似,2012-2018年我國信貸人數穩步增長。根據央信證券中心數據,截至2018年末,我國有信貸記錄的人數為5.3億,較2012年增長2.41億人,年復合增長率為10.64%。再結合我國同時點登記在冊9.9億自然人的情況來看,截至2018年末我國信貸覆蓋率達到53%,超過一半。
此外,根據中國信用卡藍皮書可知,2012-2018年隨信貸人數增長的還有信用卡累計發卡量,信用卡作為居民貸款提前消費的主要工具之一,普及度逐漸提高。截止2018年我國信用卡累計發卡量達到9.7億張,較2012年增長6.4億張,人均持卡量達到0.7張。增速方面,2012-2018年我國信用卡累計發卡量增長率一直維持在15%以上,保持較快速增長,側面反映了目前我國消費貸款市場良好發展態勢。
更多數據來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消費金融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肆』 中信證券:融資走弱是因為季節效應 還是需求不足
原標題:融資走弱是因為季節效應 還是需求不足?
報告要點
2019年11月11日,央行發布10月金融數據,中國10月新增人民幣貸款6613億元,同比少增357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6189億元,同比少增1184億元。直觀看來,10月金融數據環比有大幅下滑,未能延續9月向好的態勢,同時10月企業中長期信貸呈現同比轉好的態勢,排除專項債影響後社融增量實際上並沒有明顯的下滑。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進行了討論。
我們認為單月甚至兩個月的信貸好轉與否都不改融資需求下滑的大背景,2019年的信貸季節效應更類似一季度擠壓了年內需求。 可以看到今年以來季中月份的信貸增量始終維持一個平緩收縮的態勢,我們認為監管嚴格推進下的信貸供需不匹配相對季末效益更加重要。 10月信貸數據整體顯示不足,季末效應可能並非一個穩健的理由。 我們認為,季末效應每年每季度都存在,銀行的信貸投放指標總是在增長的(銀行內部考核指標很可能是以上年同期為基礎的),沒有理由認為2019年3季度季末沖量效應單獨來看就特別強,如果季末效益很重要,那麼應該是一個在年內持續出現的現象。將季末月和下季初月相加後,並不能穩定的保證其兩個月增量大於去年同期,同時「居民-企業」以及年內各季度也似乎沒有出現穩定的趨勢。所以我們認為季末效應可能存在,但並非一個主因。 除此之外,利用季節性調整後,我們認為10月信貸投放的確弱於季節性,信貸需求相對弱或是主導信貸增量的主要因素。
部分投資者認為地方隱性債務置換將表外負債轉化為表內信貸是引發企業中長貸反直覺上升的主要原因 。但關於這一觀點,最大的論證難度是除了草根調研外,數據較為缺乏,使得關於債務置換是否整體存在都難以證明。我們認為非銀存款的變化是觀察這一問題的重點。從非銀存款的變化趨勢來看,季末時點非銀存款余額降低是一個常規事件。從非銀存款和理財余額觀測: 多數季末時點,銀行理財下降都相對更多:考慮到地方隱性債務置換的本質類似於銀行向非銀機構支付流動性,那麼從這一角度看2019年2、3季度確實存在地方隱性債務置換這一現象。
我們認為從2019年6月、9月的情況來看,地方企業債務置換的確存在,但考慮到其他非銀部門在季末集中到期的情況,季末安排的企業債務置換可能小於1000億元,並非企業信貸主流。 同理, 10月可能存在300-400億元的地方隱性債務置換, 也並非是10月企業信貸增長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認為如果理財認購沒有大的擾動,那麼 地方債務置換=季末理財余額縮減量+非銀貸款-非銀存款-其他非銀機構季末余額變動 。
扣除上述因素的影響後,信貸社融也未見顯示強勢,我們認為「資產荒」的大邏輯並沒有改變,我們認為季末沖量效應可能並不明顯,而地方債務置換問題目前依據估測可能僅有300-400億元左右,扣除後企業信貸可能也並沒有明顯強勢(畢竟中長貸總額僅在2000億元左右,季度加總也未見增長)。因此我們依舊堅持前期判斷,認為引發債市反復的通脹因素終將消退,債券配置價值正在逐漸凸顯,投資者可以尋機入場配置。
正文
2019年11月11日,央行發布10月金融數據,中國10月新增人民幣貸款6613億元,同比少增357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6189億元,同比少增1184億元;10月M2同比8.4%,同比多增0.4%。直觀看來,10月金融數據環比有大幅下滑,未能延續9月向好的態勢(9月新增信貸16600億元,新增社融22724億元,均有大幅改善);但同時10月企業中長期信貸呈現同比轉好的態勢,排除專項債影響後社融增量實際上並沒有明顯的下滑(不含專項債的社融增量和2018年同期基本持平,但當月同比增速顯著下行至-1.79%,所以社融實際上整體走平)。
針對上述變化,10月金融數據再次引發了市場的廣泛討論,各方針對10月金融數據分歧較大:部分投資者更加重視企業中長期信貸的轉好,認為投資性需求有所恢復;部分投資者認為在整體寬信用穩監管的大背景下,社融信貸整體增量持平就以為著融資需求的不足;部分投資者認為季末效應較重,9月各家銀行為了完成季末業務考核提前預支了一部分10月的信貸需求,故而應當將9月、10月兩個月的信貸社融數據相加再作比較;最後部分投資者認為季末理財集中到期以及持續進行的地方隱性債務置換造成了10月非銀存款以及企業存款的波動,本篇中我們將針對上述問題做出一個分析。
10月信貸:信貸需求不足還是季末沖量?
如果我們將新增人民幣貸款按照季度加總來觀察,可以發現今年2季度起,新增人民幣信貸的當季增速實際均錄得負值,增速實際上均弱於往年同期。 我們認為單月甚至兩個月的信貸好轉與否都不改融資需求下滑的大背景,2019年的信貸季節效應更類似一季度擠壓了年內需求。 如果我們認為季末月和季初月會受到銀行季末考核的影響,那麼我們或許可以觀察每個季度季中的那個月份的信貸當月同比,可以看到今年以來季中月份的信貸增量始終維持一個平緩收縮的態勢,我們認為監管嚴格推進下的信貸供需不匹配相對季末效益更加重要。
10月信貸數據整體顯示不足,季末效應可能並非一個穩健的理由。 居民貸款增4210億元(同比少增1426億元),企業貸款增1262億元(同比少增241)億元。針對10月信貸投放的弱勢,市場部分意見認為融資需求實際上並未改善,10月信貸數據真實的反應了信貸需求的弱勢;部分意見認為10月數據應當和9月數據加起來看,加總來看融資需求並不弱勢。我們認為,季末效應每年每季度都存在,銀行的信貸投放指標總是在增長的(銀行內部考核指標很可能是以上年同期為基礎的), 沒有理由認為2019年3季度季末沖量效應單獨來看就特別強, 如果季末效益很重要,那麼應該是一個在年內持續出現的現象。我們延續這個思路,將2016年至今的1、2、3季度末和下季度初加總後觀察(居民信貸和企業信貸應當分開來看,居民中長貸增長基本維持穩定,而企業信貸波動則比較大),實際上並沒有觀察到一個穩定的季末效應趨勢:似乎將季末月和下季初月相加後,並不能穩定的保證其兩個月增量大於去年同期,同時「居民-企業」以及年內各季度也似乎沒有出現穩定的趨勢。所以我們認為季末效應可能存在,但並非一個主因。
除此之外,利用季節性調整後,我們認為10月信貸投放的確弱於季節性,信貸需求相對弱或是主導信貸增量的主要因素。 我們使用了X-12-Arima對新增人民幣貸款進行分析,視圖用統計學方法消除季末的季節性效應,從季調後序列可以看出10月居民與企業信貸均處於下行進程中(同比增量也有所少增)。我們承認使用各種方法均會出現不同的統計結果,尤其是使用Tramo/Seats方法可以直接消除春節效應的影響(使用Tramo/Seats方法得到的結論是不變的),但該方法會擴大數據誤差,因此我們還是使用了X-12-Arima對新增信貸序列進行調整。
企業中長貸好轉:來自真實需求還是地方債務置換?
10月金融數據顯示,企業中長期貸款新增2216億元,同比多增787億元;企業短期貸款降1178億元,同比多降44億元。一般認為企業長短期融資需求都是同步的,融資需求僅偏好長期或者短期的情況並不多。從歷史經驗來看,自2010年1月以來,僅有20個月出現了企業中長期貸款為正而企業短期信貸為負的情況,但這種情況在2018、2019年下半年開始較為頻繁的出現。自2018年以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處於一個逐漸走低的過程,因此 部分投資者認為地方隱性債務置換將表外負債轉化為表內信貸是引發企業中長貸反直覺上升的主要原因 。但關於這一觀點,最大的論證難度是除了草根調研外,數據較為缺乏,使得關於債務置換是否整體存在都難以證明。
我們認為非銀存款的變化是觀察這一問題的重點 。觀察季末時點的地方債務置換的主要難點在於,季末時點往往銀行機構會集中安排理財產品到期將非銀存款轉化為企業居民存款以應對內部考核以及監管考核,這一過程將減少非銀存款補充居民&企業存款(跨季後,這一過程可能會出現反向操作)。同時,地方債務置換操作不會對企業存款產生作用,但會增加銀行對企業中長期信貸以及非銀存款。最後我們還面臨著非銀貸款跨季後正常增加以及信託基金資管產品變動的影響。這三種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債務置換問題難以分析。
如果我們認為9月、10月非銀存款波動主要由理財申購贖回(到期發行)變動、地方隱性債務置換以及非銀機構產品存續變動引起,那麼我們可以使用非銀存款扣除理財余額波動(數據應取自理財年報半年報)、非銀機構產品存續兩項後可以大致估計地方隱性債務置換的總額度。雖然有幾項數據的公布預計在2020年,但我們為研究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邏輯思路。
從非銀存款的變化趨勢來看,季末時點非銀存款余額降低是一個常規事件 ,2019年3月、6月、9月分別減少11349億元、4823億元、8170億元。從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公布的銀行業理財半年報來看,2019年3月、6月非保本型理財余額分別減少了0.67、1.04萬億元,由於目前非保本型理財約佔全部理財的75%左右(保本型理財壓降仍在進行時),我們大致估算了每季度末的理財產品余額壓降。從2018年開始,僅有2018年3季度至2019年一季度理財產品季末余額的下降幅度同非銀存款下降額度近似(當然,信託基金資管在季末的變化也會招致非銀存款的變動,但單從信託來看,信託業往往安排季末資金到期,這實際上會提振非銀存款,但這種效應並未使得非銀存款變動幅度超過理財余額變動幅度)。 而其他季末時點,銀行理財下降都相對更多:考慮到地方隱性債務置換的本質類似於銀行向非銀機構支付流動性,那麼從這一角度看2019年2、3季度確實存在地方隱性債務置換這一現象。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二者的差值並不完全代表企業債務置換的實際金額。因為囿於數據的限制,我們無從得知9月末的銀行理財產品余額、信託存續余額以及基金資管余額對非銀存款的擾動,所以從時間序列上來看這一差額不一定小於企業中長期信貸。如果我們假定2019年9月銀行理財安排8500億元左右的余額縮減(2017年該值約為5900億元,2018年該值約為7300億元),也將大於非銀存款的縮小程度。 因此我們認為從2019年6月、9月的情況來看,地方企業債務置換的確存在,但考慮到其他非銀部門在季末集中到期的情況,季末安排的企業債務置換可能小於1000億元,並非企業信貸主流。
觀察10月金融數據,非銀存款(增加8800億元左右)基本回補了9月非銀存款的縮減額(縮減8100億元左右)。從2019年的經驗來看,季初月份的理財余額增長較為充分,均可以回補上月的縮減。如果我們針對9月約有8500億元銀行理財於季末到期的假定正確,那麼10月非銀存款的增加可能主要來自於理財產品的重新申購。由此推論, 10月可能存在300-400億元的地方隱性債務置換,也並非是10月企業信貸增長的主要組成部分。 我們認為如果下季初理財認購沒有大的變動,那麼 地方債務置換=季末理財余額縮減量+非銀貸款-非銀存款-其他非銀機構季末余額變動。
關於企業存款以及居民存款的大降,我們不否認企業債務置換能夠解釋部分「企業長貸增長但企業貸款沒有增長」的問題,但從季節性趨勢來看企業存款變動基本和2018年相同,並未有超出季節性因素的降低存在。最後值得注意的是, 本文中針對季末理財到期額度的假設是針對年內趨勢的合理估計,該項目的具體數值應以2020年發布的銀行理財市場年報為准,而針對這一數值的變化會引起針對企業債務置換額度的不同結果 。但我們同樣給出了分析這一問題的邏輯框架,而理財份額以及非銀金融機構產品總額的實際值,我們也將持續跟蹤。
債市展望
本文中,我們針對近期市場熱議的信貸季末沖量效應以及地方政府債務置換進行了討論。針對第一個問題,我們梳理了歷史同期的季末沖量效應,同時對信貸數據進行了季節性調整計算,認為10月信貸顯示低迷仍然主要由信貸需求低迷引起,季末沖量效應可能存在但仍然不改社會融資創造低迷的大背景。針對第二個問題,我們給出了分析的框架,如果我們的假設偏差不大,那麼我們認為9、10兩個月都存在一定的地方債務置換情況,但並非是企業中長貸多增的主要原因。但扣除上述因素的影響後,信貸社融也未見顯示強勢,我們認為「資產荒」的大邏輯並沒有改變,我們認為季末沖量效應可能並不明顯,而地方債務置換問題目前依據估測可能僅有300-400億元左右,扣除後企業信貸可能也並沒有明顯強勢(畢竟中長貸總額僅在2000億元左右,季度加總也未見增長)。因此我們依舊堅持前期判斷,認為引發債市反復的通脹因素終將消退,債券配置價值正在逐漸凸顯,投資者可以尋機入場配置。
(文章來源:明晰筆談)
鄭重聲明:發布此信息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伍』 農信社線上貸款研究
近年來,無論是新型互聯網金融機構還是傳統銀行,都以個人網路信用貸款為動力源,結合互聯網技術優勢,實現對長尾市場的爭奪。
網路信用貸款依託於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的進步,依託於徵信體系的逐步完善,具有效率高、體驗好、規范等優勢。產品包括信用卡、個人消費貸款、現金分期等等,近年來發展迅速。
零壹財經發現,數量超過1000家的農村商業銀行(以下簡稱「農商行」),雖然受到業務地域的限制,但在個人網路信貸業務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在微信的生態中,也可以看到農商行的貸款產品。
本文將以農村商業銀行的個人信貸業務為切入點,通過「農村商業銀行的現狀如何?農商企業的個貸收入如何?農村商業銀行如何開展個人網上信貸業務?」等問題分析出來。
一、農村商業銀行現狀
農村商業銀行高皮鏈(以下簡稱「農商行」)起源於農村信用社,2000年底全國首批試點農村商業銀行在江蘇省成立。與其他銀行相比,農村商業銀行受到更嚴格的跨區域經營限制。
2019年1月14日,銀監會發布《關於推進農村商業銀行堅守定位強化治理提升金融服務能力的意見》號文(以下簡稱「銀保監會5號文」)稱,「農村商業銀行??嚴格審慎開展綜合化、跨區域經營。他們的機構原則上不出縣(區),業務不跨縣(區)。」然而,同年4月8日,常熟農村商業銀行(以下簡稱「常熟銀行」,601128。SH)獲得首張投資管理村鎮銀行牌照,農商行跨區域展業有了合規的新模式。
農村商業銀行一般以「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兩種方式設立。作為首批試點的農村商業銀行,截至目前,江蘇省上市的農村商業銀行最多,共計6家。據零一智庫統計,截至2019年4月12日,共有10家農商行登陸資本市場,其中7家選擇在a股上市,3家選擇在港股上市(見表1)。
表1上市農村商業銀行名單(截至2019年4月12日)
經歷了2016年、2017年的密集上市,農商行在2018年陷入沉寂。2019年一季度,紫金銀行、清農銀行相繼上市。清農銀行是a股上市農商行中第一家非江蘇農商行。
(1)2018年農商行主要分布在山東、湖南、河南。
農村商業銀行可分為省、市、縣三級。一般每個省或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直轄市有一家省級農商行。根據圖1,截至2018年末,山東、湖南、河南的農商行數量最多,分別為110家、101家和95家。農少只有北京上海一家農商行。
農村商業銀行的分布數量與當地的農業情況和人口有關:
1.在農業大省,農村商業銀行一般較多。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山東、湖南、河南農業總產值分別為4403.2億元、2597.6億元、4552.7億元;北京和上海分別為129.8億元和146.4億元。
2.常住人口多的時候,農村商業銀行一般數量多。據零一智庫測算,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農村商業銀行平均數量(常住人口/農村商業銀行數量),一家農村商業銀行一般服務當地百萬(零一智庫註:2017年農村商業銀行數量中位數為97.48萬,即一家農村商業銀行服務97.48萬l
隨著監管政策的出台,服務於縣域經濟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逐漸統一。根據銀監會2011年的戚孫建議,現有農村合作銀行(以下簡稱「農合行」)要全部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鼓勵農村信用社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因此,在新的相關政策出台之前,服務於縣域經濟的銀行模式應改革為「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合作社-農村商業銀行」。
在改制過程中,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和農村合作銀行的數量發生了變化。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國共有農村商業銀行1397家、農村合作銀行30家、農村信用社812家,分別占銀行業法人數(4588家)的30.45%、0.65%和17.70%,同比增減分別為10.70%和-9.00%。
(3)農商行相關政策:服務當地,擇優跨區域。
由於原有的農村金融機構存在地域分布分散、風險控制能力有限、產品和服務同質化等局限性,設立農村商業銀行的目的是改革現有的農村金融機構管理體制。對於跨區域業務,監管方面可能會表現出差異化的管理體系。
面對所握則有農村商業銀行,銀監會5號文指出「農村商業銀行要嚴格審慎開展綜合化、跨區域經營」。但是對於優質的農商行,銀監會是跨地區支付的。銀監會在《關於做好2016年農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銀監會26號文」)和《關於開展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和「多縣一行」制村鎮銀行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銀監會3號文」)中指出,「支持優質農村商業銀行異地設立分支機構,或符合一定條件的商業銀行通過一家新設或現有村鎮銀行經營、管理、並購異地村鎮銀行」。
表2農村商業銀行相關政策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4月12日)
二。農村商業銀行的個貸收入是多少?
根據2018年年報,農商行
營收和凈利潤出現了不同幅度的增長。
(一)2018年,重慶、廣州農商行營收規模和歸母凈利潤最多
上市農商行2018年營業總收入764.68億元,同比增長20.38%。上市農商行2018年年報的銀行中,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增幅超過20%有重慶農村商業銀行(29.93%)、江陰銀行(27.09%)、張家港行(24.24%)和青農銀行(22.75%),與2017年相比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在上市的農商行中,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在2018年營收規模最大和增長幅度最快。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和廣州農商銀行的營收最多,分別為260.92億元、153.77億元,同比增長29.93%、14.08%。
圖2 上市農商行2016-2018年營業收入(單位:億元)
截至2018年底,上市農商行均產生盈利,除了九台農商銀行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22.94%,其餘農商行持續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增幅在10%分別為常熟銀行(17.53%)、廣州農商銀行(14.32%)、青農商行(13.23%)和紫金銀行(10.21%)。其中歸母凈利潤超過50億元的農商行有兩家,分別為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廣州農商銀行,其歸母凈利潤分別為90.58億元、65.26億元。
圖3 上市農商行2016-2018年歸母凈利潤(單位:億元)
(二)農商行個人貸款余額逐年增加
截至2018年底,上市農商行發放貸款總額1.41萬億元。2016-2018年,農商行貸款總額一直保持增長態勢,年復合增長率18.18%。
圖4 上市農商行貸款總額(單位:億元)
個人貸款余額持續增長。截至2016-2018年底,上市農商行個人貸款余額的年復合增長率(CAGR)均超過10%,其中蘇農銀行和張家港行增長最快,CAGR分別為59.75%、45.13%。
圖5 2016-2018年上市農商行個人貸款余額(截至2019年4月12日) 單位:億元
註:CAGR為個人貸款余額的年復合增長率
個人貸款是貸款總額重要組成部分,佔比達三分之一。上市農商行中,個人貸款佔比排名前三的分別為:常熟銀行(51.02%),重慶農村商業銀行(34.96%)和青農商行(27.56%)。
圖6 上市農商行個人貸款佔比(截至2019年4月12日)
三、農商行怎麼開展個人線上信貸業務?
農商行一般存款量較為充足,如何放貸是農商行比較大的難題。便捷貸款流程是農商行嘗試的方式之一。一些農商行開通了個人線上小款貸款業務。用戶在所在地的農商行網點辦理銀行卡後,銀行對有貸款需求的持卡人申請進行審核。審核可以通過銀行網點或者線上實現。其中,需要提供的材料一般包括身份證明、工作證明(工資單、公積金)、居住證明等。
(一)個人線上借款必要條件:需持有相應農商行的銀行卡開卡需要在當地的銀行網點
為了實現線上信貸等業務,農商行跨區域設立網點通常有三種模式:
1、設立跨區域的支行。蘇農銀行(原名「吳江農商行」)是中國第一家成立異地支行的。蘇農銀行於2009年在湖北赤壁市設立了異地支行。截至2018年底,蘇農銀行已在安徽、湖北等省市在異地開設了分支機構。
2、設立跨區域的村鎮銀行。規模較大的農商行一般都會控股多家村鎮銀行。例如,截至2018年底,常熟銀行旗下有30家村鎮銀行(興福系),分布在湖北、江蘇、河南、雲南等省。
3、設立理財子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2017年1月,蘇農銀行申請出資設立廣東省珠海市橫琴新區投資設立消費金融公司,但尚未獲批。
2018年12月,廣東順德農商行成為公開申明投資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首家農商行,但尚未獲批。
除了第三種模式出現的較晚,暫無成功案例以外,異地的借款人可以通過第一、二種模式在農商行的網點辦理借記卡或者貸記卡。
(二)微信銀行:貸款業務導流為主
表3 上市農商行2017年在線業務情況 單位:萬戶
佛山農商行官網顯示,申請悅農e貸需要年齡22-55周歲且在該行擁有公積金,社保,代發薪或房貸客戶。由此可見,農商行線上貸款申請材料是之前用戶累積的資料,是將負責辦卡、五險一金、房貸業務部門與貸款部門資料打通的結果。
表4 上海農商行個人消費類貸款產品不完全統計
註:表格中空白格為相應產品所需材料沒有直接提及
(四)線上貸款產品審核嚴格貸款受眾范圍有限
農商行對於互聯網貸款業務處於嘗試階段。根據零壹智庫對14家農商行的線上調查,農商行微信銀行貸款流程一般為微信用戶在提交貸款申請(填寫信息:姓名、手機號、身份證號、貸款用途、所在地等)後,銀行客戶經理會讓用戶到相應網點提交材料進行審核後放貸。而在線審核的互聯網貸款產品比較少。根據零壹智庫不完全統計,表格中擁有互聯網個貸產品14家農商行一共5家,分別為紫金銀行(稅微貸)、重慶農村商業銀行(渝快貸)、常熟銀行(儂享貸)、上海農商銀行(鑫E貸)和山東農信社(信e貸)。
表5 微信銀行、手機銀行及官網貸款業務情況(不完全統計)
農商行個人線上貸款業務尚不完善,主要的原因是政策上和技術上的難點。考慮到政策是不可控的因素,農商行越來越重視系統、人員技術能力提升。除了自己組建技術團隊,農商行也嘗試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
四、結論
農商行出現較晚,是原有農村金融機構改革後的產物。隨著政策推動,農商行或以大一統的姿態堅持到最後。但是銀監會5號文讓農商行的資金、業務延續著「圍城」的困擾,但是管理型村鎮銀行的設立說明較早出台的銀監辦3號文仍在發揮效用,符合條件的農商行跨區業務是被認可和鼓勵的。
地域限制產生的影響不僅僅是線下。資質良好的農商行可通過在異地開設支行和村鎮銀行擴大經營范圍。在地域限制部分打開的同時,農商行個人線上信貸產品種類增加,模式從「純線下」向「純線上」轉變。
『陸』 信用卡貸款規模增速下降明顯
受監管趨嚴和部分資產信用風險暴露等影響,多家上市銀行2019年上半年的信用卡 貸款 規模增速下降明顯,同時,在發布信用卡資產數據的8家上市銀行中,有7家銀行在該領域的不良率上升。分析人士認為,這與消費共債以及宏觀經濟的波動相關。
海通證券(600837)首席經濟學家姜超表示,信用卡貸款質量一方面與去年以來P2P等 網貸 平台「爆雷」有關,另一方面受去年整體信用偏緊影響,信用卡背後的主體中,資質較差、信貸資源獲取能力較弱的部分發生兌付困難。特別是2017年我國信用卡業務迅速擴張,發卡量攀升背後也伴隨著一定的客戶資質下沉,增加了這部分資質較差借貸主體的比例。
不過,他強調,近年來我國信用卡貸款發展較快,對比國際經驗,當前我國信用卡指標仍處於較安全水平。
增速整體呈收縮態勢
具體來看,大行的發卡量和透支金額增速明顯放緩,僅農行上半年發卡量超過1億張。其他銀行方面,交行境內行信用卡在冊卡量(含准貸記卡)7147萬張,上半年減少了8萬張;上半年累計消費額約1.42億元,同比下降2.90%;透支余額4546.77億元,比上年末下降10%。工行上半年新增發卡345萬張,信用卡透支6281.73億元,比上年末微幅增長0.27%。建行、中行上半年新增發卡分別為660萬張、767萬張,信用卡透支分別為6721.48億元、4576.76億元,分別增長3.19%、7.35%。
全行業方面,央行近日公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末,包括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在內的 銀行卡 應償信貸余額為7.23萬億元,相較年初的6.85萬億元增長5.55%。而2018年,銀行卡應償信貸余額的全年增速達到23.33%。而信用卡貸款余額這一數據,從2009年末的不到0.25萬億元快速增至2018年6月末的6.26萬億元,年均同比增速達50%。
在談到原因時, 招商銀行 (600036)副行長汪建中表示,招商銀行信用卡增幅略微慢一些,但達到預期目標,這是因為招商銀行基於風險形勢,從去年四季度開始便採取了主動適當控制信用卡增長的策略。
不良率有所攀升
信用卡規模增速出現收縮,部分原因與銀行主動調整有關,但也有風險抬頭等因素的影響。
《2019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 信用卡逾期 半年未償信貸總額再破800億元,達到838.84億元,環比增長5.19%,占信用卡應償信貸余額的1.17%。事實上,這一苗頭在去年四季度就開始暴露,不少銀行基於此調整信用卡業務收入結構和控制信用卡貸款增量。
具體到不同銀行,交行信用卡透支不良率2.49%,比上年末大幅提升0.97個百分點;信用卡貸款不良率2.38%,較上年末增長0.57個百分點。浦發銀行(600000)信用卡不良率上升也較快,該行信用卡交易額1.04萬億元,同比增長25.69%;信用卡業務總收入282.99億元,同比增長2.49%;信用卡貸款不良率2.38%,較上年末增長0.57個百分點。
探究背後的原因,在多家銀行的中報中「共債」被多次提及。
「受到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仍存在一定不確定性、共債風險上升等外部因素影響,消費金融全行業的風險都有所上升,但整體風險表現仍維持在相對較低水平。」平安銀行(000001)表示,該行自2017年年底開始提前進行風險政策調整,重點防範共債風險,同時針對共債、高負債及高風險地區客戶採取額度管控、謹慎授信等措施,有效控制並降低了高風險客戶佔比,新發放業務的資產質量穩中向好。預計這些管制措施的優化效應將會在2019年下半年逐漸顯現。
信用卡不良率唯一下降的是中信銀行(601998)。該行信用卡不良貸款余額86.78億元,不良率1.74%,較上年末下降0.11個百分點。不過,該行在中報中依舊提到「兩重因素疊加,致使信用卡業務風險有所上升」。
2018年以來,現金貸、互聯網消費貸、P2P平台等市場放貸主體日益增多,債務風險不斷集聚,市場共債客群資產質量波動明顯,此類風險有向信用卡行業傳導的趨勢。同時,隨著產業結構不斷調整,部分地區及行業從業者的就業及收入穩定性受到一定影響,導致部分客戶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願降低。
監管關注信用卡風險
針對信用卡業務出現的各類風險,監管已開始強化。不久前,北京銀保監局發布《關於加強銀行卡風險防控的監管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13條措施中有5條直指信用卡業務,足見重視的程度。
《意見》指出,轄內各銀行應加強對信用卡大額透支和現金分期業務的資金流向監控,確保個人信用卡透支用於消費領域,不得用於生產經營、購房和投資等非消費領域;同時加強對信用卡小額多筆循環套現還款、境外套現等新型套現風險特徵的分析,採取有效措施防範信用風險延期暴露、共債風險向銀行集聚以及跨境洗錢等風險。
加強授信額度管理方面,《意見》稱,轄內銀行應至少每年一次對客戶授信額度進行檢查,同時合理設定臨時額度的調升頻率、有效期和時間間隔,單次臨時調升額度不得超過一個賬單周期。對此,北京銀保監局人士表示,該要求主要防範單次調升臨時額度時間過長、連續多次調升臨時額度的問題。
而在此之前,上海銀保監局在7月份連開7張信用卡業務相關罰單,處罰原因都涉及「未遵守總授信額度管理制度」。
有地方監管人士向記者透露,對信用卡的監管加強,一方面為了防止信用卡一類的資金違規流向其他領域,另一方面則是警惕共債風險與推高居民杠桿率。
對此,廣東銀保監局提示個人消費者:一是不應輕易泄露個人資料給陌生人,防止被非法使用;二是正確用卡、理性消費,以免產生還款糾紛;三是如對銀行卡賬務有疑問,應通過官方渠道進行溝通;四是發生糾紛要通過正規渠道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