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看待恆大集團回應被申請凍結資產
我覺得恆大集團確實有必要回應一下,因為目前恆大集團的資金情況本來就非常緊張,如果不主動回應這樣的新聞,恆大可能會遭受更為嚴重的負面影響。
恆大集團本身的發展非常好,也是房地產行業的龍頭企業。但即便如此,在房地產行情不好的時候,恆大集團本身也會遭受債務危機,更需要通過出賣核心資產的方式來維持生存,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恆大之所以被申請凍結資產,主要是因銀行覺得會有系統性的還款危機。
一、這個事情是怎麼回事?
這是關於恆大集團和廣發銀行的一個關於還款的糾紛,因為廣發銀行覺得恆大集團目前的資金情況非常緊張,可能會存在不能如約歸還債務的情況,所以向法院提交財產保全。如果財產保全能夠申請成功的話,恆大的1.3億資產將會被暫時凍結,這也會進一步加劇恆大的債務負擔。
Ⅱ 恆大為什麼突然陷入困境
恆大突然陷入困境總的來說有五方面的模卜原因。
1、雖然2017年恆大開始「急剎車」,但是歷史的負擔太重
在2017年時,雖然國家已經開始調控房地產行業,但是那時絕大部分人都看好房地產行業,大部分城市啟叢的房價還在不斷上漲。所以,在2017年大部分房企都在大規模舉債擴張,而恆大地產突然開始「急剎車」,進行戰略轉型,開始降低負債、杠桿和成本,開始「三低一高」的模式。
在2017年,恆大的壓力都源於歷史負擔,因為在2017年之前,恆大為了大規模擴張,收購了大量項目和資產。為了降低負債和消化之前收購的項目,2017年恆大開始了「急剎車」。
但是這樣收購的高資產和高負債並不是那麼好消化的,隨著接下來幾年樓市環境越來越差,大規模收購帶來的影響給未來恆大的發展埋下了很大隱患。
2、小看了國家對樓市調控的決心,戰略方向錯了
在2016年12月份,國家首次提出「房住不炒」的概念,明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國家已經表明了對樓市調控的決心,但是房企們依然沒有重視這個問題,依然大規模舉債擴張,完全不把「房住不炒」當回事。
到了2019年底,央行開始嚴查違規資金流入樓市,房地產行業第一次感受到了資悄碼櫻金緊張。緊接著2020年年底,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房地產貸款集中管理規定,房地產行業開始去杠桿化。
到了2021年,在「三條紅線」和「限貸令」的共同影響下,不僅房企們融資越來越困難,購房者的房貸也開始受到限制,這對高負債高周轉的房企們是致命的打擊。
3、在調控政策和「房住不炒」的影響下,市場中購買力在不斷降低
隨著國家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控力度越來越大和「房住不炒」慢慢深入人心,我們國家的人們對房價的走勢也發生了改變。目前,不僅剛需購房者買房開始以居住為主要目的,而且投資客也逐漸不再看好房價走勢了。
目前我們國家的房價位居高位,能夠買得起房子的人大部分都有了房子,而這一類人目前不僅不再繼續投資房子,反而開始拋售房產,導致各地二手房掛牌量不斷激增,二手房掛牌價也不斷降低,對新房市場造成很大沖擊。
另一方面,很多剛需購房者看到房價不斷下跌,「買漲不買跌」的思想讓很多准備買房的人都猶豫了起來。目前市場中的購買力越來越低,嚴重影響房企回籠資金的速度,房企們高周轉的經營方式已經轉不動了。
4、恆大經營太多,其他經營基本上都是虧損,造成財務黑洞
很多人說,恆大之所以會出現如今的局面,和其經營有很大關系。恆大也在轉型,但是恆大的轉型都是財大氣粗,就是剛進入一個行業,就大規模投資,財大氣粗,要在短時間內形成規模,然後大面積去佔領市場。就比如恆大足球、恆大冰泉、恆大汽車以及恆騰網路等等。
恆大在這些轉型的項目中,投資都很大,並且很快都將這些公司包裝上市融資,但是這些公司無一例外每年都有虧損。隨著目前恆大出現問題,恆大地產、恆大汽車、恆大物業以及恆騰網路等恆大系上市公司股價一路下跌,這些公司也逐漸失去融資能力,成為一個又一個負擔。
5、恆大的金融手段太多,融資成本太高
相比於其他房企,恆大非常喜歡分紅,因為大股東持股比例很大,分紅之後,企業的經營成果並沒有留在企業中。但是恆大又大規模舉債擴張,各種融資渠道,甚至通過恆大財富向普通民眾和全體員工來融資。
同時恆大還向很多企業引進戰略投資,但是在2020年,在政府的幫助下,恆大將1300億戰略投資者中的1257億轉為普通股權,而現在恆大地產市值已經不到300億了。出現這種情況,恆大的融資渠道基本上斷了。利潤不斷分出去,負債不斷增加,這對於任何企業都是很難承受的。
Ⅲ 恆大為什麼會沒錢
不會的,因為有的人聽說恆大欠了很多錢,所以就在懷疑恆大會不會破產,事實上我認為肯定不是的,因為恆大現在的資產非常多,不存在一些破產的可能性,其次恆大也沒有必要主動的申請破產。
最近,恆大的許家印被媒體推上了風口浪尖,目前恆大集團的負債高達5700億,正陷入到債務的泥潭之中。而根據數據顯示,在2015-2020這六年時間里,恆大集團的凈利潤分別為173.4億元、176.2億元。
370.5億元、373.9億元、335.4億元、314億元。在短短六年時間里,恆大的凈利潤總額就達到了1743.4億元。而在2017年許家印也一度取代了馬雲、馬化騰等互聯網大佬,榮登中國首富的寶座。可能有人會感到奇怪。
恆大集團在最近六年內凈賺了1743億,如今卻淪落到負債累累,無力還債的地步。那麼,恆大究竟為何會陷入困境的呢?恆大這些年賺來的錢又去哪裡了呢?對此,我們認為在最近幾年裡,恆大的確賺了不少錢,但他的投資速度要比賺錢的速度更快。
更要命的是,投出去的錢一直沒能產生現金流來反哺母公司恆大集團,這才會導致恆大集團有今天這樣債台高築的局面。
第一,恆大集團這些年業務雖然發展得很快,但這是靠瘋狂拿地擴張換來的。既然是瘋狂擴張拿地建房,那資金只能是從歷年的利潤和銀行貸款來實現。資料顯示,恆大從全國各地拿到的土地面積高達。
2.93億平方米。而這些土地大部分分布在國內一線城市,其估值高達5273億元。顯然,光靠恆大一已之力肯定是沒有這么多資金的,恆大隻能向銀行借貸或向外發行債券融資來解決資金問題。不過,向外借債是要有成本的。長期下來,恆大的債務雪球是越來越大。
第二,遇到三道融資紅線。本來恆大在外瘋狂拿地擴張,如果沒有了錢,可以向銀行繼續貸款或發行企業債券,以解決現金流不足的問題。但是,從去年9月份開始,央行為了防範銀行的金融風險,規定房企融資的三道紅線,對房企的負債率。
現金流、凈負債等有了一定的限制。而恆大恰恰是經過了這幾年的擴張之後,遠離了三道監管紅線的標准。這意味著,一旦恆大出現流動性問題,他向外融資的渠道將被全面封閉,除非降到央行設置的三道監管紅線以內。而在短期來看。
恆大的要想達到央行設置的房企業融資標准,難度是相當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