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哪裡可以看到紙媒的收入結構主要是發行收入和廣告收入所佔的比重。哪裡可以找到數據啊
西方報紙另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是政府補貼(Subsidy)。由於報紙在西方傳統觀念中歷來被認為是「民主的工具」,歐洲幾乎所有的報紙都得到政府的補貼,瑞典政府在這方面做得更是突出。補貼的方式有三種:政府通常會對一個地區(一個領域)的第二大報紙實行直接經濟補貼,目的是防止第一大報紙對報業市場形成絕對壟斷,從而導致該地區只有「一種聲音」;第二大報以外的其他報業公司則可以一律享受增殖稅從一般公司的25%降低到6%的優惠;此外,如果兩家或兩家以上報紙共用一個發行渠道,每家報社的每份報紙都可以得到00.5-0.1瑞典克郎的發行補貼。根據Robert Picard教授的介紹,瑞典有些報紙得到的政府補貼可以佔到報業公司總收入的1/3。他做數納還介紹說,美國報業公司得到的政府補貼占其總收入的8%左右。
我不知道在中國是否有人做過這方面的研究,至少我沒有查到過相關的數據。但我從事多年報紙工作的經驗告訴我,中國報業(主要是指日報)收入結構中,發行收入所佔比重過低,而廣告收入所佔比重太高。
以目前在上海市相當成功的《新聞晨報》(Shanghai Morning Post,解放日報報業集團〖Jiefang Daily Press Group〗所有)為例——
新聞晨報(Shanghai Morning Post)的定價為每份0.5元,2003年它的平均日發行量在40萬份左右。推算下來它的發行毛收入為7300萬元人民幣,扣除郵發系統中38%的費用,發行凈收入應該是4500萬元人民幣;2003年上海中潤廣告公司總代理新聞晨報廣告的金額為純沒2.75億元人民幣,新聞晨報還自己經營一些題花、分類廣告,但量不是很大,可以估計2003年它的全年廣告凈收入為3億元人民幣。除此之外,新聞晨報沒有任何其他收入。如此計算一下可以得出:在新聞晨報的總收入畢沒中,發行收入僅佔13%,而廣告收入所佔比例高達87%!相比之下,文新報業集團(Wenhui Xinmin United Press Group)的新民晚報(Xinmin Evening News)因為定價略高一點(每份0.7元),且發行量較大(100萬份),情況略好一點。我沒有來得及做具體的測算,但可以肯定,新民晚報發行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不會高於25%,而且上海不會有第二張日報的發行收入超過新民晚報的比例。
我個人一直堅持認為,中國的日報(特別是都市類早報)的發行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過小。隨著報紙版面的不斷增多,這種幾乎完全依賴廣告的「一條腿」的經營模式是難以長期維持下去的。同時,這種現狀也抬高了國內報紙廣告的單價。
2.報紙的發行收入
與發行收入占總收入比重過低的問題相比,中國報紙在發行結構上存在的問題更為突出。中國報紙,特別是都市類早報的發行中零售所佔的比例普遍遠高於住戶訂閱⒁,這導致中國報業集團發行的費用普遍偏高(發行的零售成本遠高於訂閱成本),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出現現金流方面出現困難,也導致中國報紙很難控制生產(印刷量),從而不可避免地產生大量的退報滯銷現象。
住戶訂閱是瑞典地區性日紙的主導銷售方式,我們所調查的Norrkopings Tidningar幾乎百分之百依靠訂閱,每天只有700到800份報紙供一些超市出售。Goteborgs-Posten的零售比例略高一點,但仍然不足10%。
不僅北歐這樣,整個西方國家的日報發行都是住戶訂閱主導型的。美國報紙發行量中,家庭投遞占絕對多數,只有少數4開城市日報以零售為主。很多報紙,大如《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芝加哥論壇報》(The Chicago Tribute)、《洛杉磯時報》(The Los Angless Times)、《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Sunday Globe),小如長島《新聞日報》(News Daily Long Island)、《奧蘭多前哨報》(Orlando Sentinel)、《斯塔藤島前進報》(Staten Island Aance),其家庭訂戶都佔70%以上,有的達85%⒂。
堪稱美國第一大報的《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其零售佔40%左右,家庭投遞站60%。這與20年前有很大變化,那時零售佔90%,家庭投遞僅10%。《紐約時報》企業發展部高級主任約翰• 戴利(John Daly)說,「多年來我們的經營方向就是盡可能多地將零售讀者轉變為家庭訂戶。」⒃此外,美國主要的地區性大報,如《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Sunday Globe)、《費城問訊報》(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等的住戶投遞均占總發行的75%左右,它們只有星期天刊的零售比例會略高一些,但也高不過50%⒄。
在我看來,導致中國報紙過重倚賴零售的根源在於中國報紙發行的僵化機制。盡管近年來中國報紙為了吸引訂戶也採取了一些諸如贈禮、抽獎等手段,但從總體上看,中國報紙零售與訂閱的售價是沒有區別的。比如說,新民晚報每份的零售價是0.7元人民幣,你全年都上街去買,總的開支是255.5元;如果訂閱一整年,你必須一次性支付250元(不管以何種支付方式);進一步說,如果你訂整整10年,你也必須一次性支付2500元(不管以何種支付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想像有多少讀者會成為報紙的長期訂戶!而目前的大部分訂戶也只是因為嫌每天上報亭去買報紙麻煩而不情願地成為訂戶的。
相反,瑞典報紙的訂閱不僅在價格,而且在支付手段等各方面都顯得異常靈活多變。Norrkopings Tidningar的訂閱分1個月、2個月、3個月、4個月、6個月、1年、2年等,訂閱的時間越長,享受的折扣也越多;訂報款也不必一次付清,可以根據你的需要分一定的期限付報費;支付的形式也是五花八門,現金、支票、銀行帳戶扣款、信用卡扣款都行,而且會根據支付方式得到不同的折扣。我查了一下它的訂閱價格,享受折扣最大的一種一年的訂閱價格是1290瑞典克郎,大約是每天從報攤上買的價格的4折。類似地,據Goteborgs-Posten財務總監Jessica Weissglas介紹,如果讀者每天在報攤上零買的話,買一整年Goteborgs-Posten的價格是4536瑞典克郎(Goteborgs-Posten每份的零售價格為12克郎,周日版為15克郎),而訂閱一整年的話,只需要花1700克郎,訂閱價格僅零售價格的40%都不到!
西方報紙在發行上的靈活性還體現在針對不同讀者的不同定價上。我們以瑞典第一大報Dagens Nyheter為例,它對不同地區的訂戶的收費是不同的,同樣訂閱一年,最貴的地方的訂戶要比斯德哥爾摩市(報社總部所在地)訂戶多支付2000瑞典克郎(幾乎每天多5.5瑞典克郎,而Dagens Nyheter每份的零售價不過12瑞典克郎)。不僅如此。斯德哥爾摩以外的讀者是收不到Dagens Nyheter特別厚的星期天版的。
讓我們再看一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發行經濟學——
美國的報紙,普遍售價是一份50美分,而《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是75美分一份,外埠還要貴,一份《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在夏威夷的售價是175美分⒅。《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年發行收入在5億美元左右。報紙發行價格本地與全國(外地)不同:全國(外地)的價格是星期天刊每份4.75美元,平日刊每份1美元,全年訂價559美元;本地的價格是星期天刊每份3美元,平日刊每份0.75美元,全年訂價390美元。印刷發行每份報紙的平均成本,星期天刊是2.75-3美元,平日刊是0.65美元。絕大多數美國報紙在發行上都是虧損的,《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則可以做到基本持平⒆。
歐美報紙在發行上採取的這些靈活措施,一方面是處於成本收益的經濟考慮,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對讀者市場進行主動篩選,以確保報紙吸引的都是真正的「目標讀者」。我認為,中國報紙長期以來的僵化發行機制之所以得不到改善,主要是受制於郵局的壟斷發行通道。不過,隨著中國加入WTO,這種狀況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從長期來看,中國報業集團的正確方向應該是建立自己的發行通道,特別是住戶訂閱網路。這將不僅有利於報紙形成靈活高效的發行機制,更將為報業集團今後建立讀者資料庫、提供信息及其他增值服務創造基礎。
3.報紙的廣告收入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絕大多數商品的價格與銷售量呈反相關關系,即商品的單價越高,銷量越小;單價越低,銷量越大。在經濟學理論中,這條反相關曲線的斜度主要取決於商品的彈性系數。企業在為自己的商品定價時所要採取的一個重要策略就是在單價與銷量之間找到一種合適的平衡點,以達到在生產能力許可的前提下實現最大銷售額從而取得最大利潤的目的。
廣告是一種彈性系數很大的商品,意思是:當單價增加一個單位時,需求量(銷量)會劇烈下降。報紙最優的廣告策略應該是尋找到一個最合理的廣告單價,賣出最合理的廣告版面數量,取得最大的廣告收入。請注意!這既不意味著廣告單價越高越好,也不意味著廣告版面賣出越多越好。
令人頗感吃驚的是,西方報紙的廣告價格並不像我們想像得那麼高,從某種程度上甚至遠遠低於我們的預期。在瑞典,我們所調查的Norrkopings Tidningar報紙的整版廣告單價最高的僅2萬瑞典克郎(100瑞典克郎=108元人民幣),而瑞典第二大日報Goteborgs-Posten的整版廣告也不過4萬瑞典克郎,且上述兩張報紙均為四開大報(Broad sheet)。這不僅遠低於新民晚報(Xinmin Evening News)和新聞晨報(Shanghai Morning Post)的廣告單價(新民晚報整版彩色廣告單價為16萬元人民幣,新聞晨報為12萬元人民幣,而且它們都是四開小版面〖Tabloid〗),甚至還比不上文新集團的新創報紙——東方早報(Oriental Morning Post)!
全球廣告市場最發達的美國的情況也是如此。《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整版平均價格為30000美元,黑白版一般2萬美元,星期天版價格翻一倍。《費城問訊報》(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平日刊一個整版陳列廣告的平均價為25000美元,分類廣告整版為6000美元,星期天刊價格上浮33%;《奧蘭多前哨報》(Orlando Sentinel)一個普通整版的價格為1.5萬美元⒇。而英國著名的百年老報《金融時報》一般整版廣告收費為1000至4000英鎊(21)。
考慮到瑞典和美國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都在中國的20倍以上,可想而知,中國報紙廣告的單價有多貴!如此高昂的廣告單價讓大量有意願購買廣告的中小企業望而卻步,也嚴重限制了中國廣告市場的充分發育。關於這一點,我將在結論部分進行比較詳細的探討。
也許正是因為廣告的價格相對低廉,西方報紙的廣告結構與中國報紙有很大差別。在西方報紙中,針對中小企業客戶的分類廣告和消費品廣告一直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而在中國,這部分廣告的比例相當有限。一個新的趨勢是,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以及報紙的日益本地化,西方報紙中全國性廣告和大公司形象廣告所佔的比例越來越低,各類分類廣告乃至個人信息廣告的比例則不斷上升。
作為地區性報紙的一大特色,Norrkopings Tidningar每天在其人物新聞版上刊登相當篇幅的出生和葬禮廣告。這種廣告的經營方式非常人性化,而且很具靈活性。據他們介紹,每當本城醫院有嬰兒出生,Norrkopings Tidningar專門僱傭的攝影師就會前去為這個新生兒和他(她)的父母親拍紀念照片(版權屬於報社)。報紙還會免費為這個孩子及其家庭做一個名片大小的祝賀廣告,如果這個孩子的父母樂意,報社會把這些照片出售給他們。一般情況下,所有沉浸在喜悅中的父母都會爽快地掏腰包,刊登葬禮廣告在Norrkopings Tidningar是收費的,但價格不到同樣尺寸的商業廣告的一半。這些賣照片和葬禮廣告的收入日積月累下來,也成為報社不小的一筆經濟來源。更重要的是,這些廣告信息的刊登使報紙版面充滿人情味,為讀者所喜聞樂見,而且也是全國性報紙心有餘而力不從的。
在美國,2000年全國日報的總廣告額中,三大類廣告依次為零售商廣告(214.09億美元),分類廣告(196.08億美元)和全國廣告(76.53億美元)。在很多大中城市,分類廣告都是報紙第一大財源(普遍超過四成)。而中國大部分報紙恰恰相反,分類廣告的比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美國報紙分類廣告可謂各類內容應有盡有,求職招聘、車輛交易、房地產租售等自不必說,舊貨出讓、家請幫手、婚喪嫁娶、覓友求偶、賀壽慶歲、聲明告示等都是分類廣告上的常見品種。各類假節日的特別廣告也不勝枚舉,在情人節、父親節、母親節、感恩節、復活節、聖誕節等重要節日,都可以見到大量針對性很強的分類廣告……當然,在所有分類廣告中,排在前三位的是求職招聘、車輛交易和房地產租售(22)。
一般美國報紙的分類廣告約占報紙廣告面積的20%-50%,收入為全部廣告收入的35%-40%。……據統計,美國1999年的招聘分類廣告占整個分類廣告收入的43.5%(23)。
直到目前為止,中國報紙的分類廣告市場還是一片尚待開墾的「處女地」。就我所掌握的情況,除了廣州日報(Guangzhou Daily,Based in Guangzhou,Canton Province,China』s biggest advertisement selling newspaper)、北京青年報(Beijing Youth Daily,Based in Beijing)和京華時報(The Beijing Times,Based in Beijing)等少數幾家有影響的地區性報紙在開拓分類廣告市場方面作過一些尚不算成功的嘗試以外,中國幾乎所有的地方性日報均沒有明確的分類廣告板塊。在上海,即便是廣告市場上最成功的新民晚報和新聞晨報兩家報紙,分類廣告收入占它們整個廣告收入的比重都不足10%。
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報紙廣告的另一大特色是各類插頁(Incert)廣告。NT集團報紙除了本身的版面之外,報紙幾乎每天都夾送一些4開或8開以銅板紙為主的印刷精美的本地區公司的插頁廣告。據Goteborgs-Posten廣告總監Per Herikssong介紹,Goteborgs-Posten每年插頁廣告的收入佔到廣告總收入的8%左右,而且插頁廣告的單價要比報紙正常版面廣告貴不少。根據挪威媒體顧問Erik Wilberg博士提供的數據,挪威報紙目前插頁廣告的比例約佔5%不到一點,不過有明顯上升的趨勢。在中國,這個問題的症結仍然在郵局系統。
另外要順便提到的是,Norrkopings Tidningar所有廣告中,自營佔65%,廣告公司代理佔35%。後來我們了解到,絕大部分瑞典地區性報紙的廣告營銷模式都是這樣:自營和代理的比例為2:1。這種模式與近年來在中國報業日趨流行的廣告「總代理」(一家報紙的全部廣告由一家廣告公司代理銷售,亦可稱為廣告「總承包」)形式似乎正好相反。
B. 人民幣匯率變化對我國就業有什麼樣的影響
匯率變動對就業的影響
一、匯率變動對就業的影響:
(一)宏觀經濟分析:匯率變動對就業的短期影響
1.匯率通過貿易渠道影響產出和就業。
(1)從產品市場來看,貨幣貶值導致凈出口以及總需求增加,產生更高的產出和就業水平;
貨幣升值導致凈出口以及總需求的減少,產出和就業水平下降。
(2)從資產市場來看,產出增加導致實際貨幣需求增加,均衡利率上升,在利率平價關系的作用下,貨幣升值;產出減少導致實際貨幣需求減少,均衡利率下降,貨幣貶值。
2.通過消費和投資影響產出和就業。
(1)匯率變動對消費的影響。
匯率變化通過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影響消費。
替代效應:匯率變化會導致進口品和非貿易品最佳替換率的變化,消費者將調整兩者的消費比例。增加相對便宜商品的消費。收入效應:匯率變化會使消費者實際收入發生變化,即使名義收入不變,進口品價格的上升或下降會使其實際收入下降或增加。貨幣升值對消費的總效應是增加消費,其中對進口品消費必定增加,而對非貿易品消費一般會減少;相反,貨幣貶值的總效應是減少消費。匯率變化對消費的作用強度或影響程度主要取決於進口品的需求彈性以及進門品在總消費中的比重。
(2)匯率變動對投資的影響。
投資主要由要素價格和產出價格及其變化決定。當貨幣貶值時,出口增加,出口部門的產出增加將促進投資增加;另外,貨幣貶值也使得外幣表示的國外資本的購買力增強,外資流入將增加;由於資本存量成本中包含了資本增值,可能的貨幣升值會大大降低資本存量成本,如果存在幣值低估,貨幣升值預期會對投資有促進作用。
二、現階段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就業的影響分析
(一)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幣匯率政策對我國就業的重要影響
1、2005年前的人民幣匯率政策取向
1994年開始,我國建立起以市場供求關系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同時,建立銀行間外匯市場,對外貿企業的強制性結售匯等制度,實行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等,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由5.76:1一次性貶值到並軌前調劑市場上8.67:1的水乎。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人民幣匯率逐漸升值到1美元兌8.3元人民幣的水平。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國在事實上形成了以盯住美元為主的匯率政策,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長期保持在8.3:1左右的水平而未做調整,匯率制度日漸僵化。
2004年以後,隨著我國外貿順差迅速擴大和外匯儲備的大幅增加,人民幣面臨越來越大的升值壓力,同時人民幣匯率低估的負面作用也不斷顯現,宏觀經濟內外失衡情況日趨嚴重。2005年7月,我國按照「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對人民幣匯率制度再次進行改革,實行參考一籃子貨幣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同時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次性升值2%,人民幣匯率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此後,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大幅增加,對美元匯率整體呈現升值狀態。到2007年底,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至7.3:1,比匯改前升值了11.7%。
2、1994年匯率改革對促進就業增加發揮了積極作用
為了說明匯率改革過程中人民幣匯率貶值對經濟增長和就業增加的促進作用,我們應用所建立的宏觀經濟計量模型進行了模擬測算。我們首先計算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繼續維持在匯改前5.76:1的水平下,經濟增長和就業等宏觀經濟變數的模擬值;然後計算匯改後人民幣兌美元的現實匯率情況下的相關經濟變數的模擬值,並對兩組數值進行比較。比較結果表明,1994-2004年,在現實匯率情況下,經濟年均增長率為9.05%,比在匯率維持不變情況下8.57%的年均增長率高出0.48個百分點。與匯率維持匯改前水平不變相比,現實匯率下的第二產業就業人數平均每年高出149.78萬人,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平均每年高出36.72萬人。也就是說,匯率水平調整有力地促進了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第一產業向外轉移的就業人數平均每年高出186.5萬人。
3、人民幣匯率長期低估的不利影響也逐漸顯現
人民幣匯率長期低估,其結果一是導致資源配置的扭曲;二是造成經濟結構失衡;三是造成國際收支持續失衡;四是降低了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
從長期看,人民幣匯率低估對就業的促進作用會逐漸減弱。一是人民幣匯率低估不利於服務業的發展,制約了服務業進一步擴大就業;二是隨著資本積累和人均收入提高,國內要素稟賦發生了很大變化,國內製造業的貿易結構出現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升級趨勢,單位出口的就業彈性降低;三是人民幣匯率長期低估加大了保持國內宏觀經濟穩定的難度,不利於企業形成穩定的預期,從而影響企業增加就業崗位的積極性。
(二)經濟發展戰略轉型下的人民幣匯率政策調整
1、名義匯率低估對就業總量的影響越來越大
我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近幾年對外貿易呈現快速發展態勢,貿易順差持續擴大,外匯儲備大幅增加,內外失衡加劇。在這種形勢下,名義匯率低估對就業的積極作用明顯下降。如果名義匯率繼續低估,則會引起國內物價水平較大幅度增加,實際匯率將變化很小甚至不變;如果名義匯率升值,則國內物價水平上升幅度將減少,同樣會導致實際匯率變化很小甚至不變。由於實際匯率是影響就業總量的基本因素,因此實際上已經難以再通過低估匯率達到促進出口和擴大就業的目的。
實際上,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與就業的關系也證實了上述結論。根據我們的模型測算,2005-2007年。人民幣升值導致經濟年均增長率大約降低0.03個百分點;對第二產業就業產生輕微的負面作用,年均就業大約減少1.6萬人,第三產業就業基本不變。這種情況表明,人民幣升值雖然對經濟增長和就業會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但程度十分有限,並且對就業的不利影響主要集中在包含出口部門的第二產業。由此可見,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人民幣匯率的逐步升值,並未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2、人民幣匯率政策調整是經濟發展戰略轉型的重要內容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要實現三個轉變,即促進經濟增長主要由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轉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力素質的提高,管理創新的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轉向由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現階段人民幣升值對實現三個轉變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一是從三大需求關系看,人民幣升值一方面將使出口減少,另一方面將使國內居民實際收入提高,並繼而推動國內消費需求的增加,從而有利於三大需求和內外需關系協調發展。二是從要素貢獻看,人民幣升值將提高國內出口企業生產成本,可以促使企業改變原來以增加要素投入量、以價格競爭為特徵的國際競爭模式,轉向以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加技術含量、提高要素使用效率等的新型國際競爭模式,彌補匯率升值後所帶來的競爭力下降。三是從三次產業關系看,人民幣升值將減少國內資源在外向型製造業部門的配置,同時國內實際收入增加有利於消費向增加服務業需求的結構方向升級,從而加快服務業的發展,促進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 此外,人民幣升值和實行更加靈活的匯率制度,也有利於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減少因匯率扭曲造成的資源錯配,提高市場效率和國內經濟福利,是未來市場化改革的重要內容。
(三)人民幣升值對就業的傳導機制
人民幣升值對就業的傳導機制非常復雜,這種傳導是通過若干中間變數產生影響的。匯率升值一方面通過影響內外價格水平等變數直接影響就業,另一方面也通過產業結構等變數間接影響就業。下面分析不同時期匯率升值對就業影響的傳導機制和影響程度。
第一階段。
人民幣名義匯率升值後,國內價格水平尚來不及進行調整,將很快導致實際匯率同幅度升值。在原有進出口訂單按原有價格履行之後,實際匯率升值將導致國內貿易出口產品價格競爭力下降、國外進口產品價格競爭力上升,從而導致我國凈出口減少,出現「倒J型曲線」,並進而引起國內就業減少。
第二階段。
人民幣名義匯率升值經過一定時期後,將會傳導到貨幣供應和物價水平上。一方面,凈出口減少將導致國際收支的經常賬戶順差減少,另一方面由於外資企業獲得的、以外幣表示的收入和利潤將減少,也會減少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願望,從而引起資本賬戶順差的下降,最終導致國際收支順差下降,並引起來自外匯占款渠道的基礎貨幣發行減少,因此導致物價水平的向下調整。由於此時名義匯率已經升值,但物價水平有所回落,因此和第一階段相比,實際匯率將有所貶值,但仍會高於初始水平。這將引起國內產品的實際價格競爭力較第一階段有所恢復,並導致就業相對第一階段增加,但低於初始水平。這個階段匯率升值對就業的沖擊有所減弱。
第三階段。
人民幣升值對就業中長期影響主要是通過對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完成的。當人民幣升值後,在國際市場價格水平一定或本國對國際市場價格影響程度有限的情況下,以人民幣表示的、國內生產的貿易品出口價格將下降,並引起國內貿易品的國內銷售價格下降,國內非貿易品價格將相對上升。在價格機制的作用下,將導致資源更多地配置到國內非貿易部門,也就是將引起產業結構的調整。在國內非貿易部門中,服務業比重遠大於製造業比重,這種資源的重新配置將導致服務業得到較快發展,由於服務業就業的收入彈性一般高於製造業,對就業往往會起到擴張性的作用。
在第三階段,人民幣升值還會通過改善收入分配促進就業。在人民幣升值之後資源向國內非貿易部門轉移的過程中,資本和勞動要素也隨之向國內非貿易部門轉移,但貿易部門和非貿易部門的資本/勞動系數有很大的不同。在我國,貿易部門資本較多、勞動較少(資本/勞動系數較高),而非貿易部門正好相反。因此轉移過程將導致全社會的資本/勞動系數上升,資本/勞動系數上升也意味著單位工資水平提高。單位工資水平增加提高了勞動者在國民分配中的比重,改善國內分配結構,將有助於提高社會邊際消費,擴大內需,增加對國內產品和勞務需求,並促進國內需求結構向側重於服務業的方向轉移,對就業增加有促進作用。
因此在第三階段,經濟結構調整和收入分配改善都將導致就業重新上升,並超過原來在匯率低估狀態下的就業規模。但是由於經濟結構調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人民幣匯率名義升值對就業的促進作用要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才可以看到。
上面分析了人民幣匯率升值和繼續低估對就業和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的影響。其結論是:
(1)人民幣名義匯率升值會導致就業發生「U」型變化,開始將導致就業總量減少,在經過較長的時間後,會導致就業總量增加;
(2)在宏觀經濟前提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名義匯率升值和繼續保持低估,並不能對中長期就業規模、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率造成顯著的影響,也即是匯率政策對中長期就業總量是無效的;
(3)不同的匯率政策安排對就業的傳導機制是不一樣的,對宏觀經濟其他目標作用也不相同,最明顯的區別是,名義匯率升值有利於物價水平穩定,有利於資源合理配置。
資料來源:匯率變動對就業的影響_網路文庫 https://wenku..com/view/1a357e250722192e4536f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