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控製成品油價格是零售還是批發
目前零售跟批發都是可以的
② 國際原油價格與與國內成品油價格關系
國內成品油價格遭長期壟斷,國際原油價格漲,發改委會說要與國際接軌,所以國內也漲;國際原油價格跌,發改委會說要看中國國情,所以國內不跌。
③ 怎麼上網查中石化成品油批發價
1、給石化當地分公司銷售部打電話詢價
2、花錢上網查
3、各地經銷商手裡都有當期石油和石化的批發價。打電話問。
④ 最新消息國內汽柴油價格將迎「五連漲 www.baiduhl.com 汽柴油價格
4月12日24時,國內將迎來新一輪油價調整。盡管此前不乏關於「油價調整擱淺版」的預測,12日下午,省發改權委發布了調整我省成品油零售價格的消息:自2018年4月12日24時起,省內汽、柴油價格(標准品)每噸提高55元和50元。這是國內汽油、柴油價格年內第四次上調。
根據國家發改委門戶網站「新聞中心」公布的成品油調價信息,98號汽油價格,由成品油生產經營企業根據市場情況自主制定具體價格。普通柴油(標准品)最高零售價格按照同階段標準的車用柴油價格確定。省發改委要求,各成品油批發和零售企業要嚴格執行國家發改委有關價格政策,不得在國家規定的成品油價格之外,加收或代收任何費用;各級價格主管部門要加強市場價格監測和監督檢查,嚴厲打擊各種價格違法行為,切實維護成品油市場穩定。
影響不大!
⑤ 成品油的市場價格
2004年,中國石油進口越來越多,總量達1億噸,佔中國石油消費量的約40%。
2010年,中國共進口石油2.39億噸,佔中國石油消費量的55%。中國實行的是與國際接軌油價機制,即根據國際油價的變動來調整國內油價。進口油價上漲,如果國內成品油銷價不相應上漲,那麼勢必出現煉廠銷售的成品油價格反而比購進的原油價格便宜的「倒掛現象」。 根據2013年3月27日起實施的新成品油定價機制,國內汽柴油價格根據國際市場原油價格變化每10個工作日調整一次,當調價幅度低於每噸50元時,不做調整,納入下次調價時累加或沖抵。第一次調整是2013年6月6日24時,國內汽、柴油價格分別降低95元/噸和90元/噸。
在2013年2月25日發改委上調國內成品油價格後,國內汽柴油批發價跌勢明顯:如中石化決定,自2013年3月1日零時起下調柴油調撥價100元/噸。市場上,一些成品油批發商為了減少庫存也持續下調價格,平均日降幅約為10-20元/噸。
由此也導致國內成品油批發價和零售價利潤空間加大,如部分地區柴油批發價和零售價差距已經擴大至500-650元/噸,為加油站零售讓利提供了空間。
2013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出通知,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決定將汽、柴油價格每噸提高95元,測算到零售價格90號汽油和0號柴油(全國平均)每升分別提高0.07元和0.08元,調價執行時間為5月9日24時。此次成品油價格提高幅度,是根據2013年5月9日前10個工作日國際市場原油平均價格變化情況確定的。
2013年8月1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消息表示,由於國內汽、柴油的調整幅度低於每噸50元,此次油價將暫不作調整,納入下次調價時累加或沖抵。這是新成品油定價機制下油價調整第四次擱淺,也是首次遭遇連續兩次擱淺。
2013年9月1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消息表示,決定自9月14日零時起提高國內成品油價格,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90元和85元。本輪油價調整也是2013年油價的第10次調整,進入2013年以來,國內油價歷經了「6漲4跌」。
2013年10月,成品油將迎來新機制實施後的「二連跌」,下調幅度或在70-80元/噸,調價窗口將於2013年10月17日開啟,最快10月18日(下周五)凌晨兌現。
2013年11月1日零時起汽、柴油價格每噸均降低75元,這一降幅創年內新低,也是十年新低。
(註:從2005年至2009年國內成品油價格經歷數十次調整,具體的調整時間請翻閱參考資料: )
2014年4月2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出通知,決定將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155元和145元,調價執行時間為4月24日24時。
2014年5月9日24時起,汽、柴油標准品最高供應價格調整為每噸 9145元和8025元,每噸均降低50元,摺合汽柴油價每升下調0.04元。
2014年6月我國進口成品油236萬噸,較上月增加55萬噸,同比減少28.05%;1-6月成品油累計進口1526萬噸,同比減少29.4%。
2014年6月我國進口原油2328萬噸,較上月減少280萬噸,同比增加5.01%;1-6月原油累計進口15197萬噸,同比增加10.2%。
2014年9月1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出通知,決定將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降低140元和135元,測算到零售價格90號汽油和0號柴油(全國平均)每升分別降低0.10元和0.12元。調價執行時間為9月16日24時。在此次成品油價格下調之前,國內成品油價格已分別在7月21日、8月18日和9月1日連續三次下調。本次成品油價格下調是六年來的首次「四連跌」。
2014年11月1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出通知,決定將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降低190元和180元,測算到零售價格90號汽油和0號柴油(全國平均)每升分別降低0.14元和0.15元,調價執行時間為11月14日24時。
2015年2月,按照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十個工作日一調」原則,國內油價在27日24時將再次迎來調價窗口。多家機構分析師表示,只有原油連續大幅暴跌,本輪油價才能擱淺,因此本次調價幾成定局,成品油將迎來今年首次兩連漲。
⑥ 一噸汽油多少錢
汽油分為汽車用油、航空飛機用油等。而汽車常用汽油也分為95號和93號。93號汽專油目前價格為每升7元多。屬
1噸汽油=1000千克*1.35升/千克≈1355升汽油。汽油的密度一年四季都不同,但是換算下來,1噸汽油大概是1355升汽油左右。
汽油在常溫下為無色至淡黃色的易流動液體,很難溶解於水,易燃,餾程為30℃至205℃,空氣中含量為74~123克/立方米時遇火爆炸。汽油的熱值約為44000kJ/kg(燃料的熱值是指1kg燃料完全燃燒後所產生的熱量)。
(6)成品油批發價格擴展閱讀:
汽油的主要用途
汽油是用量最大的輕質石油產品之一,是引擎的一種重要燃料。
根據製造過程,汽油組分可分為直餾汽油、熱裂化汽油(焦化汽油)、催化裂化汽油、催化重整汽油、疊合汽油、加氫裂化汽油、烷基化汽油和合成汽油等。
汽油主要用於交通運輸工具的動力燃料。橡膠、油漆、染料、印刷制葯、粘合劑等工業用汽油作溶劑。機器部件和衣物的清洗去污以及電鍍產品的前處理用汽油做去油劑。
⑦ 淺說為什麼成品油調價後,地煉批發價卻漲價
在中國原油依存度超過50%的情況下;為什麼國外進口原油的成本降低的同時,反而出現供需偏緊甚至可能面臨油荒的境地?
兩大集團內部人士告訴記者,8月份國際市場油價下跌,8月底市場普遍預期會下調油價,社會經營者也普遍將庫存清空,等待下調油價。
但是到9月初,國際油價又漲上去,下調的預期破滅,社會用油單位開始補庫。三大石油公司的資源也很緊張,這樣批發價格就提上去了。
進入第四季度以來,由於國際原油市場劇烈震盪,我國成品油零售價調整力度也異常強烈。10月20日零售價剛剛兌現近20個月的最大漲幅,僅僅過去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便迎來了年內最大跌幅,據發改委處獲悉,11月16日24時成品油下調幅度為汽油365元/噸,柴油355元/噸,折升價90#汽油0.27元,92#/93#汽油0.28元,0#柴油0.30元。
據悉,自10月中旬開始,由於歐佩克減產前景悲觀以及美國原油庫存增加施壓,國際原油期價震盪回落,截止11月16日,WTI期貨收於45.81美元/桶,近一個月跌幅近10%。還有一點就是上輪(11月2日)調價窗口由於對應幅度低於調價紅線而關閉,因此上次應該下調的幅度算入本次周期,令這輪成品油零售價兌現年內最大降幅。
盡管外圍消息面利空不斷,但國內成品油批發市場表現卻與往常的跌跌不休不同。其中國內主營油價以下滑為主,成交也較為疲軟,而山東地煉經過理性回調後便逆勢而上。由上圖可見,在10月20日零售價兌現最大漲幅之時,國內成品油批發價格隨之上至峰頂,市場經過前期瘋狂補貨之後進入消庫階段,且當時原油已經開始下滑,利好急轉利空局面下,山東地煉汽柴油快速降價。而國內主營受資源偏緊及保守銷售政策的約束,價格跌速遠不及山東地煉,導致地煉區域間套利窗口逐漸開啟並不斷擴大,區域間資源調配操作積極性隨之增加,貿易商操盤積極性被提振。與此同時,今年工礦、基建等行業向好發展,整體開工率有所提升,柴油資源消耗速度較快,另外主營外采汽油提量令地煉銷售壓力減小。由此可見,盡管零售價下調預期持續製造利空消息,但在11月初市場迎來一輪補庫需求的有力支撐下,山東地煉汽柴油價格在一段時間的下調整體之後成功逆襲。
⑧ 成品油定價機制的調價方式
「三桶油」自動調整
所謂自動對應調整,是指一旦達到新機制中的調價條件,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三大石油公司無需等待發改委調價通知,即可對應新機制規定價格自行宣布調價,這將是新機制中最重要的變革之一。
在國際油價處於一定區間內,當國內油價滿足下調條件時,三大石油公司要在第一時間下調油價,而當國內油價滿足上調條件時,三大石油公司則可根據各地區汽、柴油供應情況,選擇不上調油價或在最高上調區間內適度上調。
「媒體早先所說的下放定價權並不準確,因為在一定區間內,上調或下調的幅度是由機制決定的,三大石油公司獲得的僅僅是公布權或適度調整權,而當國際原油價格在區間之外時,為減緩國際油價大幅波動對國內經濟的沖擊,發改委仍將保留最終調價權。」該人士解釋。
據了解,在新機制中,汽、柴油批發價仍採取最高零售價扣除合理成本的做法執行。三大石油公司也將根據各省的實際情況,公布各省最高零售限價,這與現行成品油定價機製做法類似。
「由於擔心過多承受油價上漲的輿論壓力,石油公司方面並不希望由其對外公布調價結果,而是希望由發改委指定的中介機構公布,但目前看來可能性不大。」另一知情人士透露。
10月上旬,發改委價格司司長曹長慶曾對媒體公開表示,新成品油定價機制將圍繞縮短調價周期、加快調價頻率,改進成品油調價操作方式以及調整掛靠油種等方面進行調整。
利得財富記者從上述人士處證實,已經上報的新機制中,已經明確將調價周期縮短至10個工作日,並增加WTI作為新的掛靠油種,但最終參考的原油變化率仍可能是三地,這意味著或將剔除某地參考油種。而對於移動變化率幅度如何調整,該人士未作明確答復。
「縮短至10天的是調價周期,計價周期仍按22個工作日計算,調價期與計價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該人士舉例,「例如11月1日調整油價後,如果11月10日調價條件滿足,就可以再次進行調價,但調價的計價基礎仍是上22個工作日(即10月中旬到11月10日)的三地移動平均價格」。
除此之外,該人士還透露,由於發改委不再下發調價通知,因此今後成品油定價公式也將趨於透明。現行定價機制雖然規定了「22天+4%」的調價條件,但是對於達成條件需要參照的具體參數及計算公式,發改委並未對外公布,各機構只是按照自己推導的公式進行模擬測算,計算結果並不十分准確。
「今後,相關細節可能會更透明。例如,具體掛靠油種以及匯率調整周期等,都有可能公布出來。」該人士表示。
中國證券報記者日前從有關人士處獲悉,在已經上報的新成品油定價機制中,除已經明確的縮短調價周期、加快調價頻率以及調整掛靠油種外,另一項重要改變是:當國際油價在一定區間時,發改委將不再就每次調價下發通知,而是由三大石油公司按照新機制,自動對應調整價格。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新機制照此出台,將有利於理順長期以來國際、國內油價脫鉤的局面,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油荒。同時,新機制對於緩解石油公司煉油板塊的虧損壓力,也將起到積極作用。但在國際油價持續走高的趨勢下,與國際油價接軌更深的新機制,或使國內油價上調頻率加快。
向市場化邁出關鍵一步
以往,曾多次出現過調價窗口已經開啟,但考慮到國內宏觀經濟形勢,發改委並未及時下發調價通知的情況。
安迅思息旺能源首席分析師、易貿資訊副總裁鍾健認為,採用對應自動調整方式,意味著國內油價調控將從「機制+通知」的半行政式手段,向更加市場化的手段進化。這是2011年7月份發改委在讓渡航空煤油調價權之後,繼而部分出讓汽、柴油調價權的適時之舉。新機制有利於理順長期以來國際、國內油價的脫鉤局面,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油荒出現,這是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中的重要一步。
但鍾健同時擔憂,新機制實行後,由於縮短了調價間隔以及採取自動對應調整,屆時國際油價的震盪將更直接地傳導至國內,這對消費者而言不一定是好事。
他認為,在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中應防止一個誤區,即唯國際油價至上。由於國際油價中包含了大量地緣政治、美國貨幣政策、金融炒作等非成本因素,因此像照鏡子一樣跟蹤國際油價並不明智。
「如果能將國內供求關系設置成一定的參數置入新機制,將更符合國內實際情況,一定程度上還可減少油荒的出現。」鍾健說。
不過,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王煒瀚看來,只要「原油+成本」的基本定價框架不被打破,僅在調價周期、調價頻率、調價方式和掛靠油種上做文章,對於消除短缺與高價、解決當前中國成品油市場的矛盾,都是隔靴搔癢。
他認為,現行定價框架中的「成本」是指油企的煉油成本。不難察覺,「原油+成本」就是一個典型的廠商角度表述,其本質是保護壟斷利益,而非公眾利益。
有利提升石油公司估值
針對此次調整,業內人士認為,在A股市場中,從該政策中獲益最大的將是中國石油(601857)與中國石化(600028)這兩家公司。兩大公司煉油板塊長期虧損,主要原因即是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不及時。
當下A股市場大多數上市公司估值高於海外,但幾大石油公司估值則恰恰相反。民族證券成品油分析師齊求實說,2011年11月海外市場純勘探類公司估值在15倍左右,信託網公司估值在13倍左右,化工類公司估值水平更高。但截至11月3日,中國石油估值在12-13倍之間,中國石化估值在8-9倍之間。這兩家同時擁有勘探、煉油、化工與銷售業務板塊的公司之所以估值低於海外,主要原因即是受煉油板塊長期虧損拖累。
他分析,如果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賦予兩公司及時調價而無需上報的權利,將極大緩解兩公司煉油板塊的虧損壓力,有利於進一步提高公司估值。
2011年11月,國內通脹拐點已現,主管物價與體制改革的發改委副主任彭森日前在中國改革論壇上表示,今後兩月CPI有望控制在5%以內。眾多經濟學家更是預測,2012年通脹形勢將大為緩解。而且,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2011年發改委體改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調整現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綜合判斷,成品油定價新機制在年底前出台的可能性極大。
⑨ 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基本介紹
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是由中國國務院職能部門國家發展改革委(簡稱發改委)牽頭於2008年11月25日前後擬定並獲審批的國內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方案,主要內容是:將現行成品油零售基準價格允許上下浮動的定價機制,改為實行最高零售價格,並適當縮小流通環節差價。而最高零售價格,是以出廠價格為基礎,加上流通環節差價來確定的。同時,新方案提出,將原允許企業根據政府指導價格上下浮動8%降為4%左右,折成額度取整確定。中國現行的成品油定價調整機制是國家發展改革委根據新加坡、紐約和鹿特丹等三地以22個工作日為周期對國際油價進行評估,當三地成品油加權平均價格變動幅度超過4%時,即調整國內成品油的價格並向社會發布相關價格信息。2008年底進行的成品油價格和燃油稅費改革,目的在於理順成品油和原油的價格關系,形成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有控制地間接接軌的定價機制。根據新的價格形成辦法,國際油價連續22個工作日日均漲幅或跌幅超過4%,就應考慮對國內成品油價格進行調整,以使成品油價格能夠更真實、更靈敏地反映市場供求關系,促進資源合理利用與公平競爭。
2013年3月26日,《關於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通知(發改價格[2013]624 號)》發布,(一)縮短調價周期。將成品油計價和調價周期由現行22個工作日縮短至10個工作日,並取消上下4%的幅度限制。為節約社會成本,當汽、柴油調價幅度低於每噸50元時,不作調整,納入下次調價時累加或沖抵。(二)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掛靠油種。根據進口原油結構及國際市場原油貿易變化,相應調整了國內成品油價格掛靠油種。
「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形成後,價格其實是有降有漲的。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機關要逐步完善有關機制和管理辦法,市場主體也要逐步適應價格上下波動的經常性情況。」
根據相關監測數據,本次成品油調價前20天,布倫特、迪拜、米納斯三種原油價格平均價比前期調價基準價大約提高了5%以上。所以,這次國際油價的持續上漲已經超過了20天,發展改革委經過觀察和研究,決定上調油價。
據了解,在此機制下,成品油經營企業可根據市場情況在不超過最高零售價格、最高批發價格或最高供應價格的前提下,自主確定或由供銷雙方協商確定具體價格。對於一些加油站進行的降價促銷,國家對成品油實行的是最高限價,企業可以在最高限價之下自行定價,國家是支持合法的市場競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