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貸款資金 > 中華元鼎價格

中華元鼎價格

發布時間:2021-01-16 16:49:04

Ⅰ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夜郎置郡,夜即地區逐步納入全國統一的政建置

夜郎,是秦漢時期在西南地區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元首為夜郎王(竹王),是中國歷史上神秘的三大古國之一,為後人留下了「夜郎自大」這一著名成語。在黔地以及曾為夜郎縣屬地的湖南沅水流域都在探討這個在歷史上存留了兩三百多年,然後又神秘消失的蠻夷古國。
戰國時期,楚國便派將軍庄蹻(註:庄蹻是《荀子》、《韓非子》、《史記》、《漢書》、《華陽國志》等史籍中使用的名字,《後漢書》則稱庄豪)從沅水伐夜郎,「既滅夜郎」。庄豪伐夜郎或「庄蹻入滇」也是一個例證。楚國派庄豪征伐西南夷時,秦國也派兵南下征伐巴蜀,並征服現鎮遠地區,致使到達滇池的庄豪與楚國交通斷絕,無法歸報楚國,便在滇稱王,「變服,從其俗,以長之」。
史書記載,庄豪從沅水伐夜郎,循江而上,到達牂柯江,此「江廣百餘步,足以行船」。現在有人考證說「牂柯江」是貴州西南的北盤江或南盤江,我認為此說不可能。北盤江、南盤江屬珠江水系,流入廣西,到廣東入海。沅水及沅江屬長江水系,兩者隔著分水嶺,水路無法溝通。如果庄豪從沅水循江而上到達牂柯江,絕對不可能是北盤江、南盤江,而只可能是今天的舞陽河。歷史上舞陽河也稱無溪、舞水或鎮陽江,源出貴州甕安南部的金鳳山,經貴州的鎮遠、玉屏,流入現今湖南的新晃、懷化,入沅江,至常德、岳陽入洞庭湖而通長江。因此,庄豪伐夜郎的水路進軍路線只可能到達舞陽河,而不可能到達北盤江,鎮遠恰恰就在舞陽河畔。這一段舞陽河確實「江廣百餘步,足以行船」,直到抗日戰爭時期,這條河仍然是大後方與湘鄂前線重要的水上物資通道,直到近年因修了幾個水庫,才不能直通長江。
《史記·西南夷列傳》說:"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這一記載和司馬遷其他有關夜郎的記述,被學者們普遍認為是夜郎國年代最早、可信度最強的關鍵性歷史證據在夜郎前後兩百餘年的歷史上,除了招來滅國之禍的末代王「興」和他的兒子邪務之外,自戰國中期以後,夜郎歷代統治者大都是一些聰明睿智的人。盡管境內已經過著農業定居生活,有著發達的青銅冶煉業,掌握著10萬雄兵,有著「自大」的資本,夜郎王卻從不輕易啟釁,反而在維護剛形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政局穩定;在支持郡縣制的推行,促成與中央王朝保持和諧關系;在推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都能審時度勢,在面對唐蒙通夜郎、西夷諸國作亂、漢大軍滅南越等大事大非時都做出了明智決策。
夜郎古國地址所在,史學界為此300年來爭議不休,至今沒有定論。公認的爭議地址有兩處:
新晃,湖南省懷化市一縣名。夜郎,古縣名,今日的新晃侗族自治縣曾名夜郎縣。寫本文的目的在於沿著古夜郎人的足跡,通過新晃這條走廊,出入於長江中上游的西南地區,由點到面,由近到遠,探尋中華遠古文明的基因。明 王鐸《答石寓(袁可立子)》:「大集筋常侍度玄暉氣,襄陽香澤,乃錦瑟五十弦,夜郎今始知漢之大。」
岑鞏,古稱思州,始名於唐,開府於明,在元代領府、州、縣及蠻夷長官司六十八個,是荊楚夜郎文化融合地,貴州政治、經濟、文化先發地之一,史學界素有「先有思州,後有貴州」之說。民國二年(1913)更名思縣,於民國十九年(1930)改名為岑鞏縣至今。

夜郎,古縣名,唐朝夜郎縣城遺址,位於現貴州省桐梓縣城北48公里的夜郎鎮,東距210國道新站鎮10公里。唐貞觀十六年(642年)置夜郎縣於此,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廢,夜郎縣前後存在478年。置夜郎縣的同時,設珍州於夜郎,後置夜郎郡與縣同治。明朝學者楊慎著《丹鉛錄》記載:「夜郎在桐梓驛西20里,有夜郎城碑尚在。」「其碑必是唐末廢縣所立,是今夜郎壩,即唐珍州治所也。今日的新晃侗族自治縣曾名夜郎縣。走廊,即進出的過道,文中指的是新晃歷來是中原進出西南地區的必經之路。搖籃,意為事物的發源地,文中指的是探尋中華文明的發源地。
公元前122年,西漢使者到滇國(今雲南省),滇王問漢使「漢孰與我大」。而當時漢朝皆以夜郎稱呼西南各國,夜郎國因此得「夜郎自大」之名。從此「夜郎自大」就成了自以為是、驕傲自大者的代名詞。實乃千古之冤。這里的夜郎到底指哪兒,史書並無詳細記載。大詩人李白的詩句「隨風直到夜郎西」中的夜郎又指哪兒?
隨著考古的不斷發現,夜郎作為一個古老文明的國度,作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它的人文價值正在為世人看重。一段時間以來,湖南、雲南、貴州、四川等地都在搶「夜郎」。

Ⅱ 簡單介紹中國古代的錢幣

秦朝:(前221~206)
秦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
西漢:(前221~23)
帝王:高祖(劉邦)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注:三銖半兩.榆莢半兩
帝王:少帝恭(劉恭)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注:八銖半兩
帝王:少帝弘(劉弘)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注:五分錢
帝王:文帝(劉恆)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銖半兩
帝王:武帝(劉徹)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 發行錢幣及備注:三銖錢 郡國五銖
赤仄五銖 上林三官五銖
帝王:昭帝(劉弗陵)年號:始元、元鳳、元平 發行錢幣及備注:昭帝五銖
帝王:宣帝(劉詢)年號:本始、地節、元康、神爵、五鳳、甘露、黃龍 發行錢幣及備注:宣帝五銖、小五銖
帝王:元帝年號:初元、永光、建昭、竟寧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齣五銖
新(8~23)
帝王:王莽(莽 巨君)年號:始建國、天鳳、地皇 發行錢幣及備注:契刀五百.貨布.布泉.貨泉. 國寶金匱直萬 一刀平五千 六泉.十布
帝王:更始帝(劉玄)年號:更始 發行錢幣及備注:更始五銖、鐵半兩五銖(公孫述)
東漢:(25~220)
帝王:光武帝(劉秀) 年號:建武、建武中元 發行錢幣及備注:建武五銖
帝王:靈帝(劉宏) 年號:建寧、熹平、光和、中平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齣五銖
帝王:廢帝(劉弁)年號: 發行錢幣及備注:減邊五銖、延環五銖
帝王:獻帝(劉協)年號:初平、興平、建安、延康 發行錢幣及備注:董卓五銖(無文小錢)
三國
魏(220~265)
帝王:文帝(曹丕) 年號:黃初 發行錢幣及備注:沿用漢五銖
帝王:明帝(曹睿) 年號:太和、青龍、景初 發行錢幣及備注:壓五壓金五銖
吳(222~280)
帝王:大帝(孫權) 年號:黃武、黃龍、嘉禾、赤烏、太元、神鳳 發行錢幣及備注: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蜀(漢)(221~363)
帝王:昭烈帝(劉備) 年號: 發行錢幣及備注:蜀五銖 直百五銖 直百 直一. 太平百錢.世平百錢.太平百金.定平一百
西晉、東晉、十六國
西晉(265~316)
帝王:武帝(司馬炎)年號:泰始、咸寧、太康、太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沿用舊錢
帝王:惠帝(司馬衷) 年號: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寧、太安、永安、建武、永興、光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一類小型私鑄泉泉、貨貨、貨泉、布泉、貨布可能為當時豪強鑄造
東晉(317~420)
帝王:元帝(司馬睿)年號:建武、大興、永昌 發行錢幣及備注:趙王石勒造「豐貨」
帝王:明帝(司馬紹) 年號:永昌、太寧 發行錢幣及備注:沈充造「沈郎五銖」
帝王:成帝(司馬衍) 年號:太寧、咸和、咸康 發行錢幣及備注:成漢李壽造「漢興」錢
帝王:安帝(司馬德宗)年號:隆安、元興、義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北涼造「涼造新泉」
帝王:恭帝(司馬德文) 年號:元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夏造「大夏真興」
南北朝 (420~581)
南朝:宋(420~479)
帝王:文帝(劉義隆) 年號:元嘉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銖
帝王:孝武帝(劉駿)年號:孝建、大明 發行錢幣及備注:孝建四銖、大明四銖
帝王:前廢帝(劉子業) 年號:永光、景和 發行錢幣及備注:兩銖、永光、景和、孝建(二銖)
南朝:齊(479~502)
帝王:武帝(蕭賾) 年號:永明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川蒙山鑄南齊五銖
南朝:梁(502~557)
帝王:武帝(蕭衍) 在位時間:502~549 年號:天監、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監五銖、公式女錢、背四決鐵五銖、太清豐樂
帝王:敬帝(蕭方智) 在位時間:555~557 年號:紹泰、太平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柱五銖、兩柱五銖
南朝:陳(557~589)
帝王:文帝(陳倩) 在位時間:560~566 年號:天嘉、天康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嘉五銖
帝王:宣帝(陳頊) 在位時間:569~582 年號:太建 發行錢幣及備注:太貨六銖
北朝:北魏(386~534)
帝王:太武帝(拓跋壽) 在位時間:423~452 年號:始光、神迦、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 發行錢幣及備注:太和五銖
(北魏)495年
帝王:宣武帝(元恪) 在位時間:500~515 年號:景明、正始、永平、延昌 發行錢幣及備注:永平五銖
帝王:孝庄帝(元子攸) 在位時間:527~530 年號:建義、永安 發行錢幣及備注: 永安五銖(北魏)529年
北朝:東魏(534~550)
帝王:孝靜帝(元善見) 在位時間:534~550 年號:天平、元象 發行錢幣及備注:小樣永安五銖
北朝:西魏(535~557)
北朝:北齊(550~577)
帝王:文宣帝(高洋) 在位時間:549~559 年號:天保 發行錢幣及備注:常平五銖(齊)553年
北朝:北周(557~581)
帝王:孝閔帝(宇文覺) 在位時間:557 年號: 發行錢幣及備注:五行大布(北周)547年
帝王:武帝(宇文邕) 在位時間:560~578 年號:保定、天和、建德、宣政 發行錢幣及備注:布泉(北周)561年
帝王:靜帝(宇文衍) 在位時間:579~581 年號:大象、大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永通萬國(北周)579年
隋:(581~618)
帝王:文帝(楊堅) 在位時間:581~604 年號:開皇、仁壽 發行錢幣及備注:置樣五銖、五銖白錢
唐(618~907)
帝王:高祖(李淵) 在位時間:618~626 年號:武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開元通寶
帝王:高宗(李治) 在位時間:649~683 年號: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 發行錢幣及備注:乾封泉寶
帝王:肅宗(李亨) 在位時間:756~762 年號:至德、乾元、上元 發行錢幣及備注:乾元重寶.(史思明)得一元寶 順天元寶
帝王:代宗(李豫) 在位時間:762~779 年號:寶應、廣德、永泰、大歷 發行錢幣及備注:大歷通寶
帝王:德宗(李適) 在位時間:779~805 年號:建中、興元、貞元 發行錢幣及備注:建中通寶(新疆鑄)
帝王:順宗(李誦) 在位時間:805 年號:永貞 發行錢幣及備注:有「大」、「中」、「元」字錢
帝王:武宗(李炎) 在位時間:840~846 年號:會昌 發行錢幣及備注:會昌開元有背:昌、京、洛、益、藍;荊、襄、越、宣、兗;洪、潤、潭、鄂、平;興、梁、廣、梓、福;永、丹、桂共23局
五代 十國
後梁(907~923)
帝王:太祖(朱全忠) 在位時間:907~910 年號:開平、乾化 發行錢幣及備注:開平元寶 附劉仁恭鑄: 永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順天元寶當千.應天元寶.應聖元寶.鐵貨布.鐵五銖(仿隋式樣)
帝王:末帝(朱友貞) 在位時間:911~923 年號:乾化、貞明、龍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附徐知誥鑄: 大齊通寶
後唐(923~936)
帝王:庄宗(李存勗) 在位時間:923~926 年號:同光 發行錢幣及備注:附前蜀鑄:永平元寶.通正元寶.天漢元寶.光天元寶.咸康元寶.乾德元寶
帝王:明宗(李嗣源) 在位時間:926~934 年號:天成、長興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成元寶
帝王:閔帝(李從厚) 在位時間:934~935 年號:應順 發行錢幣及備注:附南漢鑄:鉛開元通寶.乾亨重寶.乾亨通寶
後晉(936~946)
帝王:高祖(石敬塘) 在位時間:936~944 年號:天福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福元寶
帝王:出帝(石重貴) 在位時間:944~947 年號:天福、開運 發行錢幣及備注:附閩鑄:開元通寶背閩、福.永隆通寶.天德重寶
後漢(947~950)
帝王:高祖(劉知遠) 在位時間:947~948 年號:天福、乾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漢元通寶
帝王:隱帝(劉承佑 在位時間:948~951 年號:乾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附楚鑄:開元通寶小鉛錢.乾封泉寶大鐵錢.天策府寶
帝王:太祖(郭威) 在位時間:951~954 年號:顯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周元通寶
北宋(960~1127)
帝王:太祖(趙匡胤) 在位時間:960~976 年號:建隆、乾德、開寶 發行錢幣及備注:宋元通寶
帝王:太宗(趙光義) 在位時間:976-997 年號: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發行錢幣及備注:太平通寶.淳化元寶.至道元寶 (李順)應運元寶
帝王:真宗(趙恆) 在位時間:998~1022 年號: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僖、乾興 發行錢幣及備注:咸平元寶.景德元寶.祥符元寶.天僖通寶
帝王:仁宗(趙禎) 在位時間:1022~1063 年號:天聖、明道、景佑、寶元、康定、慶歷、皇佑、至和、嘉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聖元寶.明道元寶.景佑元寶.皇宋通寶.康定元寶.慶歷重寶.皇佑通寶.至和元寶.至和重寶、至和通寶.嘉佑元寶.嘉佑通寶
帝王:神宗(趙頊) 在位時間:1068~1085 年號:熙寧、元豐 發行錢幣及備注:熙寧元寶.熙寧通寶.熙寧重寶.元豐通寶.元豐重寶
帝王:哲宗(趙煦) 在位時間:1086~1101 年號:元佑、紹聖、元符 發行錢幣及備注:元佑通寶.紹聖元寶.紹聖通寶.紹聖重寶.元符通寶.元符重寶
帝王:徽宗(趙佶) 在位時間:1101~1125 年號: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 發行錢幣及備注:建國通寶.聖宋元寶.聖宋通寶.崇寧通寶.崇寧重寶.崇寧元寶.大觀通寶.大觀元寶.政和通寶.政和重寶.重和同胞.宣和元寶.宣和通寶
帝王:欽宗(趙桓) 在位時間:1126~. 年號:靖康 發行錢幣及備注:靖康元寶.靖康通寶
南宋(1127~1279)
帝王:高宗(趙構) 在位時間:1127~1162 年號:建炎、紹興 發行錢幣及備注:建炎通寶.建炎重寶.建炎元寶.紹興元寶.紹興通寶
帝王:孝宗(趙shen) 在位時間:1163~1190 年號:隆興、乾道、淳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隆興元寶.乾道元寶.淳熙元寶.淳熙通寶
帝王:光宗(趙敦) 在位時間:1190~1194 年號:紹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紹熙元寶.紹熙通寶
帝王:寧宗(趙擴) 在位時間:1195~1224 年號:慶元、嘉泰、開僖、嘉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慶元通寶.慶元通寶.嘉泰通寶.嘉泰元寶.開僖通寶.開僖元寶.嘉定通寶.嘉定元寶.嘉定雜寶
帝王:理宗(趙昀) 在位時間:1225~1264 年號:寶慶、紹定、端平、嘉熙、淳佑、寶佑、開慶、景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大宋元寶.大宋通寶.聖宋重寶.寶慶元寶.紹定元寶.紹定通寶 端平元寶.端平通寶.端平重寶.嘉熙通寶.嘉熙重寶 淳佑元寶.淳佑通寶.皇宋通寶.開慶通寶.景定元寶
帝王:度宗 在位時間:1265~1274 年號:咸淳 發行錢幣及備注:咸淳元寶.臨安府錢牌--南宋後期
帝王:恭宗(趙顯) 在位時間:1275 年號:德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
帝王:端宗 在位時間:1276~1278 年號:景炎 發行錢幣及備注:
帝王:帝丙(趙丙) 在位時間:1278~1279 年號:祥興 發行錢幣及備注:
遼(907~1125)
帝王:太祖(耶律阿保機) 在位時間:907~926 年號:神冊、天贊、天顯、 發行錢幣及備注:通行泉貨.天顯通寶
帝王:太宗(耶律徳光) 在位時間:926~947 年號:天顯、會同、大同 發行錢幣及備注:會同通寶
帝王:世宗(耶律阮) 在位時間:947~951 年號:天祿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祿通寶
帝王:穆宗(耶律璟) 在位時間:951~969 年號:應歷 發行錢幣及備注:應歷通寶
帝王:景宗(耶律賢) 在位時間:969~982 年號:寶寧、乾亨 發行錢幣及備注:寶寧通寶
帝王:聖宗(耶律隆緒) 在位時間:982~1031 年號:乾亨、統和、開泰、太平 發行錢幣及備注:統和通寶
帝王:興宗(耶律宗真) 在位時間:1031~1054 年號:景福、重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景福通寶.重熙通寶
帝王:道宗(耶律洪基) 在位時間:1054~1101 年號:清寧、咸雍、大(太)康、大安、壽昌 發行錢幣及備注:清寧通寶.咸雍通寶.大康通寶.大康元寶.大安元寶.壽昌元寶
帝王:天祚帝(耶律延禧) 在位時間:1101~1125 年號:乾統、天慶、保大 發行錢幣及備注:乾統元寶.天慶元寶
西夏(1038~1227)
帝王:毅宗(李諒祚) 在位時間:1048~1067 年號:延嗣寧國、天佑垂聖、福聖承道、拱化 發行錢幣及備注:西夏文福聖寶錢.
帝王:惠宗(李秉常) 在位時間:1067~1086 年號:乾道、天賜禮盛國慶、大安、天安禮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西夏文大安寶錢.大安通寶
帝王:崇宗(李乾順) 在位時間:1086~1139 年號:天儀治平、天佑民安、永安、貞觀、雍寧、元德、正德、大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西夏文貞觀寶錢.元德通寶、重寶.大德通寶
帝王:仁宗(李仁孝) 在位時間:1139~1193 年號:大慶、人慶、天盛、乾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西夏文乾佑寶錢.天盛、乾佑元寶
帝王:桓宗(李純佑) 在位時間:1193~1206 年號:天慶 發行錢幣及備注:西夏文天慶寶錢.天慶元寶
帝王:襄宗(李安全) 在位時間:1206~1211 年號:應天、皇建 發行錢幣及備注:皇建元寶
帝王:神宗(李順頊) 在位時間:1211~1223 年號:光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光定元寶
金(1115~1234)
帝王:太宗(完顏晟) 在位時間:1123~1135 年號:天會 發行錢幣及備注:偽齊劉豫:阜昌元寶、通寶、重寶
帝王:海陵王(完顏亮) 在位時間:1149~1161 年號:天德、貞元、正隆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眷通寶、元寶.皇統元寶
帝王:世宗(完顏雍) 在位時間:1161~1189 年號:大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大定通寶
帝王:章宗(完顏景) 在位時間:1189~1208 年號:明昌、承安、泰和 發行錢幣及備注:承安寶貨銀鋌.泰和通寶、重寶
帝王:衛紹王(完顏永濟) 在位時間:1208~1213 年號:大安、崇慶、至寧 發行錢幣及備注:崇慶元寶.崇慶通寶.至寧元寶
帝王:宣宗 在位時間:1213~1223 年號:貞佑、興定、元光 發行錢幣及備注:貞佑元寶、通寶
元(1279~1368)
帝王:世祖(忽必烈) 在位時間:1260~1294 年號:中統、至元 發行錢幣及備注:大朝通寶.中統元寶.至元通寶
帝王:成宗(鐵穆耳) 在位時間:1294~1307 年號:元貞、大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元貞元寶、通寶.大德元寶、通寶
帝王:武宗(海山) 在位時間:1308~1311 年號:至大 發行錢幣及備注:至大通寶、元寶.大元通寶、國寶
帝王:仁宗 在位時間:1311~1320 年號:皇慶 發行錢幣及備注:皇慶元寶
帝王:英宗(碩德八剌) 在位時間:1321~1323 年號:延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延佑元寶、通寶
帝王:泰定帝(也孫貼木兒) 在位時間:1323~1328 年號:至治 發行錢幣及備注: 至治元寶、通寶.大元至治
帝王:天順帝(阿速吉八) 在位時間:1328 年號:泰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泰定通寶、元寶
帝王:順帝(妥歡貼睦爾) 在位時間:1333~1368 年號:至順、元統、至元、至正 發行錢幣及備注:至順元寶、通寶、至元元寶、通寶.至正通寶、之寶
明(1368~1644)
帝王:太祖(朱元璋) 在位時間:1368~1398 年號:洪武 發行錢幣及備注:洪武通寶
帝王:成祖(朱棣) 在位時間:1403~1424 年號:永樂 發行錢幣及備注:永樂通寶
帝王:仁宗(朱高熾) 在位時間:1425 年號:洪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洪熙通寶
帝王:宣宗(朱瞻基) 在位時間:1426~1435 年號:宣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宣德通寶
帝王:考宗 在位時間:1488~1505 年號:弘治 發行錢幣及備注:弘治通寶
帝王:世宗(朱厚璁) 在位時間:1522~1567 年號:嘉靖 發行錢幣及備注:嘉靖通寶
帝王:穆宗(朱載厚) 在位時間:1567~1572 年號:隆慶 發行錢幣及備注:隆慶通寶
帝王:神宗(朱翊鈞) 在位時間:1573~1620 年號:萬曆 發行錢幣及備注:萬曆通寶
帝王:光宗(朱常洛) 在位時間:1620 年號:泰昌 發行錢幣及備注:泰昌通寶
帝王:熹宗(朱由校) 在位時間:1621~1627 年號:天啟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啟通寶
帝王:毅宗(朱由檢) 在位時間:1628~1644 年號:崇禎 發行錢幣及備注:崇禎通寶
帝王:李自成、張獻忠起義 發行錢幣及備注:永昌通寶.大順通寶.西王賞功
帝王:南明 在位時間:1644~1662 發行錢幣及備注:弘光通寶.隆武通寶.大明通寶.永曆通寶.興朝通寶
帝王:三藩 在位時間:1673~1680 發行錢幣及備注:利用通寶.昭武通寶.洪化通寶.裕民通寶
清(1616~1911)
帝王:太祖(努爾哈赤) 在位時間:1616~1626 年號:天命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命漢錢、天命通寶
帝王:太宗(皇太極) 在位時間:1626~1643 年號:天聰、崇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聰漢錢
帝王:世祖(福臨) 在位時間:1644~1661 年號:順治 發行錢幣及備注:順治通寶
帝王:聖祖(玄燁) 在位時間:1661~1722 年號:康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康熙通寶
帝王:世宗(胤禛) 在位時間:1723~1735 年號:雍正 發行錢幣及備注:雍正通寶
帝王:高宗(弘歷) 在位時間:1736~1795 年號:乾隆 發行錢幣及備注:乾隆通寶
帝王:仁宗(顒琰) 在位時間:1796~1820 年號:嘉慶 發行錢幣及備注:嘉慶通寶
帝王:宣宗(旻寧) 在位時間:1821~1850 年號:道光 發行錢幣及備注:道光通寶
帝王:文宗 在位時間:1851~1861 年號:咸豐 發行錢幣及備注:咸豐通寶.重寶.元寶
帝王:穆宗(載淳) 在位時間:1862~1874 年號:同治 發行錢幣及備注:祺祥通寶、祺祥重寶、同治通寶.重寶
帝王:德宗(載湉) 在位時間:1875~1908 年號:光緒 發行錢幣及備注:光緒通寶.重寶
帝王:(溥儀) 在位時間:1909~1911 年號:宣統 發行錢幣及備注:宣統通寶
太平天國
帝王:洪秀全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國通寶.天國聖寶.太平天國.太平聖寶
編輯本段古幣的價格
某些古幣雖年代久遠,由於其鑄量極大,出土的數量也很多,故其價格並不一定比後期錢幣的價格高,如西漢從武帝至平帝共鑄五銖錢280億枚,使用300多年之久。其普通品目前定價僅1至3元;而比漢代晚1000多年的明朝錢幣定價普遍高於漢五銖,如明代「宣德通寶」、「弘治通寶」定價均在20元以上。
宋、明、清的古幣價值較低,先秦、漢、隋、唐、元各代的古幣價值較高;黃銅、紅銅、鐵質古幣價值較低,金、銀幣價值較高;正式流通的錢幣價值較低,非正用錢,如供養錢、春錢、秘戲錢、宮錢、打馬錢等價值較高;方孔圓錢價值較低,圓孔圓錢、刀幣、布幣價值較高;正統王朝的古幣價值較低,偏安王朝、區域政權的古幣價值較高;光背古幣價值較低,雙面均有錢文、雙面均為錢背、背星、月紋、背文字等古幣價值較高。
一些皇帝年號較短暫的貨幣,以及執政時間較短的少數民族政權、農民起義政權和地方割據政權所發行的貨幣,因流通時間短、數量少,故價格較高。如宋欽宗的「靖康通寶」、「元寶」每枚的價格從數百元至數千元不等,而普通宋錢只值1元左右。
價格由珍稀程度而定
明末張獻忠農民政權所鑄「西玉賞功」銅錢,現價格達3萬多元。我國歷史上幾個少數民族所建立的遼、金、西夏、元等朝代鑄造的錢幣.其價值也遠遠高於同期漢族政權鑄幣,「雕母」、「母錢」、「錢范」、「開爐錢」,「庫鎮錢」等更是古錢中的珍品,其價格往往在數千元到數萬元之間。
不同比值,不同寶文的錢幣有時價格懸殊。如宋代「皇宋通寶」,一般銅錢價格在一元以下,而折二篆書銅錢如今定價在2萬元以內;南宋的「建炎通寶」的價格卻在3000元以內。
古錢幣在市場上價格相差很大,有些雖然年代久遠,如秦半兩、漢五銖等,但因出土數量多,所以價格低廉。

Ⅲ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是誰

一般說來,除漢文、漢景所用的「上元」、「中元」等記元年號外,漢武的「建元」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
但「建元」是否實際使用過,是有爭議的。具體說法大概有以下幾種:
一是年號始自元鼎三年,其前的建元、元光、元朔、元狩系後來追定的,在蔡東藩的《前漢演義》中作如是說。
二是年號始自元狩元年,據稱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中有相關文字。
三是年號就是從建元開始的。
我查看了《史記》中的相關記載。按《史記.孝武本紀》所載,「其後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數。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長星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獸曰元狩雲。」
這里丟掉了元朔,不知是什麼原因。
這里的「其後三年」,由前文查知,應該是「獲麟」後六年,也就是元狩六年。
從後文「其明年……其夏六月中,分陰巫錦為民祠魏(月隹) 後土營旁,見地如鉤狀,掊視得鼎」也可證明,乃是元鼎前一年,為元狩六年。
《漢書》中的「武帝紀」中沒有相關記載 ,但在「郊祀志」中的記載和《史記》一模一樣。
但是元狩六年的說法,和前邊三種說法都不相符。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而且在浙江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磚銘》一書中,收有「元狩二年」、「元狩」、「元鼎元」銘文磚。
以此看來,至少在元狩二年就應該開始使用了年號。
但《史記》、《漢書》成書時間一在西漢,一在東漢,太史公直接就是武帝時人,這么簡單的事情也會弄錯么?
另:關於元鼎三年(網上還有元鼎四年的,不知所自)的說法,我在查找時偶然發現,《史記》中「其後三年」是在「文成死明年」之後一段。「文成」是指齊人少翁,按《資治通鑒》,誅殺少翁一事發生在元狩四年。以此推算,可以得出「其後三年」是元鼎二年。不知有無可能是前人由此推算,又誤計一年造成的。
附一說:
年號:
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年號發端於中國,後來日本、越南、大韓帝國時期的朝鮮、高麗初年受到中國影響,也都使用過自己的年號。現在的日本仍然使用自己的年號。
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出現在西漢漢文帝時期,年號為「後元」(前163年—前156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數,沒有年號。此後,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會改元紀年,並同時改變年號。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
關於後元年號,在《漢書》中,有寫「後元元年 」、「後元二年」,也有寫「後元年」、「後二年」。對此學者解釋不同。有說年號只有一個「後」字;有說年號為「征和後元」;也有說「後元」就是年號,史書省略,寫作了「後元年」。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漢武帝當時只稱做元年,而年號還沒有起好,二年漢武帝駕崩,後人用「後元二年」(意思是元年之後的第二年)來區別,在傳抄過程中「後元年」多寫了一個「元」字,而導致誤傳。目前一般都用「後元」年號來表示這個時期。
年號也不是一開始都有的,漢朝初期就沒有,後來才開始出現,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歡換年號,好事壞事都要換,有的幾年換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換幾次,一般樸素務實的皇帝年號換得少,愛標新立異的年號換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貞觀,唐玄宗也不大換,而武則天就特別喜歡改年號,一般年號是兩個字的,她還用過四個字的。
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志,稱為「奉正朔」。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標志之一。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中國分裂的時期。五代十國時,閩國、楚國使用後梁、後唐年號,吳越國使用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的年號。也因此,許多地方割據勢力、少數民族政權,以及人民起義也常常自立年號紀年。

Ⅳ 中國所有朝代皇帝列表(包括姓名,謚號,廟號,出生日期,在位時間,使用過的年號)

周(約前11世紀——前256)[西周、東周]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
武王(姬發)
成王(姬誦)
康王(姬釗)
昭王(姬瑕)
穆王(姬滿)
共王(姬翳扈)
懿王(姬韉)
孝王(姬辟方)
夷王(姬燮)
厲王(姬胡)
共和
宣王(姬靜)
幽王(姬宮星)
東周(前770——前256)
平王(姬宜臼)
桓王(姬林)
庄王(姬佗)
禧王(姬胡齊)
惠王(姬閬)
襄王(姬鄭)
頃王(姬壬臣)
匡王(姬班)
定王(姬瑜)
簡王(姬夷)
靈王(姬泄心)
景王(姬貴)
悼王(姬猛)
敬王(姬丐)
元王(姬仁)
貞定王(姬介)
哀王(姬去疾)
思王(姬叔)
考王(姬嵬)
威烈王(姬午)
安王(姬驕)
烈王(姬喜)
顯王(姬扁)
慎靚王(姬定)
赧王(姬延)
秦[秦帝國(前221——前206)]
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滅周。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己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紀年。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完成統一,稱始皇帝。
昭襄王(嬴則,又名稷)
孝文王(嬴柱)
庄襄王(嬴子楚)
始皇帝(嬴政)
二世皇帝(嬴胡亥)
漢(前206——公元220)[西漢、東漢]
西漢(前206——公元25)
包括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高帝(劉邦)
惠帝(劉盈)
高後(呂雉)
文帝(劉恆)——後元
景帝(劉啟)——中元、後元
武帝(劉徹)——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
昭帝(劉弗陵)——始元、元鳳、元平
宣帝(劉詢)——本始、地節、元康、神爵、五鳳、甘露、黃龍
元帝(劉示)——初元、永光、建昭、竟寧
成帝(劉驁)——建始、河平、陽朔、鴻嘉、永始、元延、綏和
哀帝(劉欣)——建平、元壽
平帝(劉侃)——元始
孺子嬰(王莽攝政)——居攝、初始
[新]王莽——始建國、天鳳、地皇
更始帝(劉玄)——更始
東漢(25——220)
光武帝(劉秀)——建武、建武中元
明帝(劉庄)——永平
章帝(劉怛)——建初、元和、章和
和帝(劉肇)——永元、元興
殤帝(劉隆)——延平
安帝(劉祜)——永初、元初、永寧、建光、延光
順帝(劉保)——永建、陽嘉、永和、漢安、建康
沖帝(劉炳)——永嘉
質帝(劉纘)——本初
桓帝(劉志)——建和、和平、元嘉、永興、永壽、延熹、永康
靈帝(劉宏)——建寧、熹平、光和、中平
獻帝(劉協)——初平、興平、建安、延康
三國(220——280)[魏、蜀漢、吳]
魏(220——265)
文帝(曹丕)——黃初
明帝(曹壑)——太和、青龍、景初
齊王(曹芳)——正始、嘉平
高貴鄉公(曹髦)——正元、甘露
勃帝[曹奐(陳留王)]——景元、咸熙
蜀漢(221——263)
昭烈帝(劉備)——章武
後主(劉禪)——建興、延熙、景耀、炎興
吳(222——280)
大帝(孫權)——黃武、黃龍、嘉禾、赤烏、太元、神鳳
會稽王(孫亮)——建興、五鳳、太平、
景帝(孫休)——永安
烏程侯(孫皓)——元興、甘露、寶鼎、建衡、鳳凰、天冊、天璽、天紀
晉(265——420)[東晉、西晉]
西晉(265-317)
武帝(司馬炎)——泰始、咸寧、太康、太熙
惠帝(司馬衷)——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寧、太安、永安、建武、永安、永興、光熙
懷帝(司馬熾)——永嘉
愍帝(司馬鄴)——建興
東晉(317——420)
元帝(司馬睿)——建武、大興、永昌
明帝(司馬紹)——永昌、太寧
成帝(司馬衍)——太寧、咸和、咸康
康帝(司馬岳)——建元
穆帝(司馬聃)——永和、昇平
哀帝(司馬丕)——隆和、興寧
海西公(司馬奕)——太和
簡文帝(司馬昱)——咸安
孝武帝(司馬曜)——寧康、太元
安帝(司馬德宗)——隆安、元興、義熙
恭帝(司馬德文)——元熙
南北朝(420——589)
南朝(宋、齊、梁、陳)
宋(420——479)
武帝(劉裕)——永初
少帝(劉義符)——景平
文帝(劉義隆)——元嘉
孝武帝(劉駿)——孝建、大明
前廢帝(劉子業)——永光、景和
明帝(劉彧)——泰始、泰豫
後廢帝[劉昱(蒼梧王)]——元徽
順帝(劉淮)——升明
齊(479——502)
高帝(蕭道成)——建元
武帝(蕭賾)——永明
鬱林王(蕭昭業)——隆昌
海陵王(蕭昭文)——延興
明帝(蕭鸞)——建武、永泰
東昏侯(蕭寶卷)——永元
和帝(蕭寶融)——中興
梁(502——557)
武帝(蕭衍)——天監、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簡文帝(蕭綱)——大寶
元帝(蕭繹)——承聖
敬帝(蕭方智)——紹泰、太平
陳(557——589)
武帝(陳霸先)——永定
文帝(陳倩)——天嘉、天康
廢帝[陳伯宗(臨海王)]——光大
宣帝(陳頊)——太建
後主(陳叔寶)——至德、禎明
北朝(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
北魏[拓跋氏,後改元氏](386——534)
北魏建國於丙戌(386年)正月,初稱代國,至同年四月始改國號為魏,439年滅北涼,統一北方。
道武帝(拓跋圭)——登國、皇始、天興、天賜
明元帝(拓跋嗣)——永興、神瑞、泰常
太武帝(拓跋燾)——始光、神珈、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
南安王(拓跋余)——永(承)平
文成帝(拓跋睿)——興安、興光、太安、和平
獻文帝(拓跋弘)——天安、皇興
孝文帝(元宏)——延興、承明、太和
宣武帝(元恪)——景明、正始、永平、延昌
孝明帝(元詡)——熙平、神龜、正光、孝昌、武泰
孝庄帝(元子攸)——建義、永安
長廣王(元曄)——建明
節閔帝(元恭)——普泰
安定王(元朗)——中興
孝武帝(元攸)——太昌、永興、永熙
東魏(534——550)
孝靜帝(元善見)——天平、元象、興和、武定
北齊(550——577)
文宣帝(高洋)——天保
廢帝(高殷)——乾明
孝昭帝(高演)——皇建
武成帝(高湛)——太寧、河清
後主(高緯)——天統、武平、隆化
幼主(高恆)——承光
西魏(536——556)
文帝(元寶炬)——大統
廢帝(元欽)
恭帝(元廓)
北周(557——581)
孝閔帝(宇文覺)
明帝(宇文毓)——武成
武帝(宇文邕)——保定、建德、宣政
宣帝(宇文贇)——大成
靜帝(宇文闡)——大象、大定
隋(581——618)
隋建國於581年,589年滅陳,完成統一。
文帝(楊堅)——開皇、仁壽
煬帝(楊廣)——大業

恭帝(楊侑)——義寧
唐(618——907)
高祖(李淵)——武德
太宗(李世民)——貞觀
高宗(李治)——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
中宗(李顯,又名哲)——嗣聖
睿宗(李旦)——文明
武後(武曌)——光宅、垂拱、永昌、載初
武後稱帝,改國號為周——天授、如意、長壽、延載、證聖、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聖歷、久視、大足、長安
中宗(李顯,又名哲),復唐國號——神龍、景龍
睿宗(李旦)——景雲、太極、延和
玄宗(李隆基)——先天、開元、天寶
肅宗(李亨)——至德、乾元、上元
代宗(李豫)——寶應、廣德、永泰、大歷
德宗(李適)——建中、興元、貞元
順宗(李誦)——永貞
憲宗(李純)——元和
穆宗(李恆)——長慶
敬宗(李湛)——寶歷
文宗(李昂)——寶歷、大(太)和、開成
武宗(李炎)——會昌
宣宗(李忱)——大中
懿宗(李崔)——大中、咸通
僖宗(李儇)——咸通、乾符、廣明、中和、光啟、文德
昭宗(李曄)——龍紀、大順、景福、乾寧、光化、天復、天佑
哀帝(李柷)——天佑
五代(907——960)[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後梁(907——923)
太祖(朱晃,又名溫、全忠)——開平、乾化
末帝(朱真)——乾化、貞明、龍德
後唐(923——936)
庄宗(李存勖)——同光
明宗(李亶)——天成、長興
閔帝(李從厚)——應順
末帝(李從珂)——清泰
後晉(936——947)
高祖(石敬瑭)——天福
出帝(石重貴)——天福、開運
後漢(947——950)
高祖(劉皓,本名知遠)——天福、乾佑
隱帝(劉承佑)——乾佑
後周(951——960)
太祖(郭威)——廣順、顯德
世宗(柴榮)——顯德
恭帝(柴宗訓)——顯德
宋(960——1279)[北宋、南宋]
北宋(960——1127)
太祖(趙匡胤)——建隆、乾德、開寶
太宗(趙炅,本名匡義,又名光義)——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真宗(趙恆)——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
仁宗(趙禎)——天聖、明道、景佑、寶元、康定、慶歷、皇佑、至和、嘉佑
英宗(趙曙)——治平
神宗(趙頊)——熙寧、元豐
哲宗(趙煦)——元佑、紹聖、元符
徽宗(趙佶)——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
欽宗(趙桓)——靖康
南宋(1127——1279)
高宗(趙構)——建炎、紹興
孝宗(趙慎)——隆興、乾道、淳熙
光宗(趙敦)——紹熙
寧宗(趙擴)——慶元、嘉泰、開禧、嘉定
理宗(趙昀)——寶慶、紹定、端平、嘉熙、淳佑、寶佑、開慶、景定
度宗(趙祺)——咸淳
恭宗(趙顯)——德佑
端宗(趙是)——景炎
帝丙(趙丙)——祥興
遼[耶律氏](907——1125)
遼建國於907年,國號契丹,916年始建年號,938年(一說947年)改國號為遼,983年復稱契丹,1066年仍稱遼。
太祖(耶律阿保機)——神冊、天贊、天顯
太宗(耶律德光)——天顯、會同、大同
世宗(耶律阮)——天祿
穆宗(耶律璟)——應歷
景宗(耶律賢)——保寧、乾亨
聖宗(耶律隆緒)——乾亨、統和、開泰、太平
興宗(耶律宗真)——景福、重熙
道宗(耶律洪基)——清寧、咸雍、大(太)康、大安、壽昌(隆)
天祚帝(耶律延禧)——乾統、天慶、保大
金[完顏氏](1115——1234)
太祖(完顏文,本名阿骨打)——收國、天輔
太宗(完顏晟)——天會
熙宗(完顏亶)——天會、天眷、皇統
海陵王(完顏亮)——天德、貞元、正隆
世宗(完顏雍)——大定
章宗(完顏璟)——明昌、承安、泰和
衛紹王(完顏永濟)——大安、崇慶、至寧
宣宗(完顏珣)——貞佑、興定、元光
哀宗(完顏守緒)——正大、開興、天興
元[孛兒只斤氏](1206——1368)
蒙古孛兒只斤鐵木真於1206年建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
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成吉思汗]
拖雷(監國)
太宗(孛兒只斤窩闊台)
乃馬真後(稱制)
定宗(孛兒只斤貴由)
海迷失後(稱制)
憲宗(孛兒只斤蒙哥)
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中統、至元
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元貞、大德
武宗(孛兒只斤海山)——至大
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皇慶、延佑
英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至治
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泰定、致和
天順帝(孛兒只斤阿速吉八)——天順
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天歷
明宗(孛兒只斤和世剌)——至順
寧宗(孛兒只斤懿璘質班)——至順
順帝(孛兒只斤妥歡帖睦爾)——至順、元統、至元、至正
明(1368——1644)
太祖(朱元璋)——洪武
惠帝(朱允文)——建文
成祖(朱棣)——永樂
仁宗(朱高熾)——洪熙
宣宗(朱瞻基)——宣德
英宗(朱祁鎮)——正統
代宗(朱祁鈺)[景帝]——景泰
英宗(朱祁鎮)——天順
憲宗(朱見深)——成化
孝宗(朱佑樘)——弘治
武宗(朱厚照)——正德
世宗(朱厚璁)——嘉靖
穆宗(朱載後)——隆慶
神宗(朱翊鈞)——萬曆
光宗(朱常洛)——泰昌
熹宗(朱由校)——天啟
思宗(朱由檢)——崇禎
清[愛新覺羅氏](1616——1911)
清建國於1616年,初稱後金,1636年始改國號為清,1644年入關。
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天命
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天聰、崇德
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
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
世宗(愛新覺羅胤禎)——雍正
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乾隆
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嘉慶
宣宗(愛新覺羅旻寧)——道光
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咸豐
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
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
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宣統
中華民國(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月10月1日

閱讀全文

與中華元鼎價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歡樂頌2外匯 瀏覽:800
政府申請國家貸款 瀏覽:598
黃金投資收益率 瀏覽:866
12月6號美元兌人民幣 瀏覽:101
理財r0 瀏覽:70
600611大眾交通股票 瀏覽:257
歐式看漲期權價格計算 瀏覽:918
適合90後怎麼投資理財 瀏覽:218
混合型基金漲跌看什麼 瀏覽:628
專利對股票 瀏覽:125
東方財富手機版怎麼看南下資金 瀏覽:907
小米貸款取現收費嗎 瀏覽:423
南寧信託大廈 瀏覽:642
明股實債信託 瀏覽:789
遺產信託基金 瀏覽:67
安徽和生投資 瀏覽:823
股指期貨對應基金 瀏覽:89
股票里做t是什麼意思 瀏覽:968
玩股票資金怎麼籌 瀏覽:49
銀行貸款日利息怎麼算 瀏覽: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