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保護貿易政策的特點
什麼是是保護貿易政策
國家廣泛利用各種措施對進口和經營領域與范圍進行限制,保護本國的產品和服務在本國市場上免受外國產品和服務的競爭,並對本國出口的產品和服務給予優待與補貼。國家對於貿易活動進行干預,限制外國商品、服務和有關要素參與本國市場競爭。
保護貿易政策的種類
保護貿易政策是指國家對商品進出口積極加以干預,利用各種措施限制商品進口 ,保護國內市場和國內生產 ,使之免受國外商品競爭;對本國出口商品給予優待和補貼 ,鼓勵擴大出口 。保護貿易政策,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由於其所保護的對象、目的和手段不同,可以分為:
(1)重商主義。重商主義是16~17世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准備時期歐洲各國普遍實行的保護貿易政策。重商主義代表商業資本的利益,追求的目標是把金銀財富集中在國內 ,實現資本積累。早期重商主義注重貨幣差額,主張擴大出口、減少進口或根本不進口,因為出口可以增加貨幣收入,而進口必須支出貨幣。規定本國商人外出貿易必須保證有一部分金銀或外國貨幣帶回國內;外國商人來本國貿易必須把銷售所得全部用於購買本國商品。禁止貨幣和貴金屬出口,由國家壟斷全部貨幣貿易。晚期重商主義注重貿易差額,從管制貨幣進出口轉為管制商品進出口。主張通過獎勵出口 ,限制進口 ,保證出超,以達到金銀貨幣流入的目的。
(2)幼稚工業保護政策。幼稚工業保護政策是18~19 世紀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美國、德國等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的保護貿易政策。當時,這些國家的工業處於剛剛起步的幼稚階段,缺乏競爭力,沒有力量與英國的工業品競爭,這些國家的政府代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為發展本國工業,實行保護貿易政策。保護的方法主要是建立嚴格的保護關稅制度,通過高關稅削弱外國商品的競爭能力;同時也採取一些鼓勵出口的措施,提高國內商品的競爭力,以達到保護民族幼稚工業發展的目的。
(3)超保護貿易政策。超保護貿易政策是19 世紀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資本主義壟斷 時期各資本主義 國家普遍實行的保護貿易政策。在這一時期,壟斷代替了自由競爭,成為社會經濟生活的基礎。同時,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矛盾進一步暴露,世界市場的競爭開始變得激烈。於是,各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壟斷國內市場和爭奪國外市場,紛紛要求實行保護貿易政策。但是,這一時期的保護貿易政策與自由競爭時期的保護貿易政策有明顯的區別,是一種侵略性的保護貿易政策,因此稱其為超保護貿易政策。
超保護貿易政策具有以下特點 :
a、保護的對象不再是國內幼稚工業,而是國內高度發達或出現衰落的壟斷工業 ;
b、保護的目的不再是培植國內工業的自由競爭能力 ,而是壟斷國內外市場;
c、保護的手段不僅僅是關稅壁壘,而且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限進獎出的措施。
(4)新貿易保護主義。新貿易保護主義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貿易自由化傾向的反省,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 。期間,資本主義國家經歷了兩次經濟危機,經濟出現衰退,陷入滯脹的困境,就業壓力增大,市場問題日趨嚴重。尤其是在戰後貿易自由化中起領先作用的美國,在世界市場的競爭中,日益面臨著日本和歐共體國家的挑戰,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從貿易順差轉為逆差,且差額迅速上升。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率先轉向貿易保護主義,並引起各國紛紛效尤,致使新貿易保護主義得以蔓延和擴張。
新貿易保護主義之所以「新」,是因為與傳統的貿易保護主義相比,在保護手段上具有顯著的特點 :
a、保護措施由過去以關稅壁壘和直接貿易限制為主逐漸被間接的貿易限制所取代 ;
b、政策重點從過去的限制進口轉向鼓勵出口,雙邊與多邊談判和協調成為擴展貿易的重要手段 ;
c、從國家貿易壁壘轉向區域貿易壁壘,實行區域內的共同開放和區域外的共同保護。
2. 什麼是貿易
[編輯本段]釋義
貿易: mào yì
trade
貿易,是自願的貨品或服務交換。貿易也被稱為商業。貿易是在一個市裡面進行的。最原始的貿易形式是以物易物,即直接交換貨品或服務。現代的貿易則普遍以一種媒介作討價還價,如金錢。
金錢的出現(以及後來的信用證、鈔票以及非實體金錢)大大簡化和促進了貿易。兩個貿易者之間的貿易稱為雙邊貿易,多於兩個貿易者的則稱為多邊貿易。 貿易出現的原因眾多。由於勞動力的專門化,個體只會從事一個小范疇的工作,所以他們必須以貿易來獲取生活的日用品。兩個地區之間的貿易往往是因為一地在生產某產品上有相對優勢,如有較佳的技術、較易獲取原材料等。
貿易的英文解釋
Trade: Trade is the activity of buying, selling, or exchanging goods or services between people, firms, or countries.
[編輯本段]貿易舉例
凡列入海關統計的進出口貨物,其貿易方式以海關的監管方式為基礎進行分組,分為以下幾種:
1. 一般貿易
2. 國家間、國際組織無償援助和贈送的物資
3. 其他境外捐贈物資
4. 補償貿易
5. 來料加工裝配貿易
6. 進料加工貿易
7. 寄售、代銷貿易
8. 邊境小額貿易
9. 加工貿易進口設備
10. 對外承包工程出口貨物
11. 租賃貿易
12. 外商投資企業作為投資進口的設備、物品
13. 出料加工貿易
14. 易貨貿易
15. 免稅外匯商品
16. 保稅倉庫進出境貨物
17.出口加工區
18. 保稅區倉儲轉口貨物
19.出口加工區進口設備
20. 其他
[編輯本段]■貿易條件
出口商品與進口商品的交換比率。又稱進出口商品比價,通常用指數表示,即進出口商品比價指數。計算公式是:貿易條件指數=出口價格指數/進口價格指數×100。例如,以上年為基期,進出口商品價格指數均為100,一年來進出口商品價格都提高了,但提高幅度不同,出口商品價格提高10%,進口商品價格提高5%,則貿易條件指數提高。
貿易條件指數較基期高,意味著出口商品價格相對於進口商品價格提高了,也即該國能以較少的出口商品換取較多的進口商品,這對該國說來是有利的,是外貿條件的改善。相反,如果進口商品價格指數提高快於出口商品,甚至出口商品價格指數不變或下降,則貿易條件指數較基期低,意味著一國要出口更多商品才能換回與原來相同的進口商品,顯然這對該國是不利的,是貿易條件的惡化。通常用這種變化來作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不等價交換的一種指標。
貿易條件是指一國的出口商品價格指數與進口商品價格指數的比率。以某一時期為基期,貿易條件為100,如果比較期的貿易條件大於100,表明該國能以較少的出口商品換取原來相同數量的進口商品,貿易條件得到改善,對該國是有利的;如果小於100,表明一國要出口更多的商品才能換回與原來相同數量的進口商品,貿易條件惡化,對該國不利。
[編輯本段]■國際貿易
國與國之間進行的商品和勞務交換。對貿易當事國來說是對外貿易。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構成世界貿易。由於現代國與國之間的貨幣信貸關系、科技合作關系等都以商品運動為基礎,故國際貿易是現代國際經濟聯系的基本形式。
簡史國際貿易是在國際分工和商品交換基礎上形成的。在奴隸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交通不便,商品流通量不大,國際貿易很有限,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奴隸和供奴隸主消費的奢侈品。在封建社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也有所發展。這一時期,中國與歐亞各國通過絲綢之路進行國際貿易活動,地中海、波羅的海、北海和黑海沿岸各國之間也有貿易往來。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當時參與貿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費品和供封建主消費的奢侈品。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後,特別是產業革命以後,由於生產力迅速提高,商品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國際貿易迅速發展,並開始具有世界規模。從17世紀到19世紀,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貿易額不斷上升。英國在國際貿易中長期處於壟斷地位。當時參與國際貿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費品、工業原料和機器設備。19世紀末進入帝國主義時期後,形成了統一的無所不包的世界經濟體系和世界市場。
此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沖擊和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遭到很大破壞,世界貿易額銳減並停滯不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貿易進一步擴大和發展,美國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頭號大國。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生產的社會化、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新科技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國際貿易空前活躍並帶有許多新的特點,貿易中的製成品已超過初級產品而占據主導地位,新產品不斷涌現,交易方式日趨靈活多樣。
當代國際貿易以發達國家為主,美國仍是世界最大的貿易國,但地位有所下降;德、日等國的對外貿易有極大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份額不大,但與自身相比,對外貿易也有了很大發展,成為國際貿易中一支不可輕視的力量。國際貿易在當代國際事務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對各國自身的經濟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理論國際貿易的理論是研究國際間商品流通規律的理論。它要闡明一系列基本問題,例如,各國間為什麼會發生商品交換;各個歷史時期國際貿易的性質和特徵由什麼決定等等。廣義的國際貿易理論還應包括國際價值理論和國際收支理論。
實務國際貿易的實務指完成一筆進口或出口交易所進行的一系列業務活動。大體上可分3個階段:①交易前的准備工作。②交易的磋商和合同的訂立。③合同的履行。
對外貿易統計,各國不盡相同。有的國家以國境劃分進出口,凡進入國境的商品即列入進口,稱總進口;凡運出國境的商品即為出口,稱總出口,其中包括復出口即進口商品未經加工又再出口。總進口額加總出口額即一國總貿易額。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用這種方法統計對外貿易額。有的國家以關境為標准劃分進出口,雖進入國境但未進入關境的商品不算進口,只有進入關境的商品才列入進口,稱專門進口;國內產品運出關境和進口後未經加工又運出關境的商品列入出口,稱專門出口。專門進口額加專門出口額即專門貿易額。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用這種方法統計對外貿易額。上述兩種方法都不把過境商品列入外貿額。各國的進出口通常是不相等的,一定時期內進出口的差額稱為貿易差額。出口大於進口叫出超、貿易順差或貿易盈餘,出口小於進口叫入超、貿易逆差或貿易赤字;進出口相等稱為貿易平衡。
國際貿易規模用世界貿易額表示。為避免重復計算,只統計各國的出口或進口,以世界出口額或進口額作世界貿易額。由於各國的貿易額是進出口總額,故世界貿易額不等於各國貿易額的加總。由於各國一般都以離岸價格計算出口、到岸價格計算進口,故世界進口額總是大於世界出口額。世界貿易額通常以美元為貨幣單位計算。現實貿易額受價格變動影響,往往不能正確反映實際貿易額的變化,因此世界貿易額要以一定時期的不變價格來計算,這樣才能衡量出國際貿易量的變化情況。
國際貿易的方式有多種:①按貨物的運輸方式,可分為陸路貿易、海路貿易、空運貿易和郵購貿易。國際貿易中多數貨物是通過海路運輸的。②按貿易過程中是否有第三者介入,可分為直接貿易與間接貿易兩大類。前者即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直接貿易;後者則是在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有第三國中間商介入,具體形式又有多種。一種是商品雖由生產國直接運往消費國,但兩方不直接發生買賣關系,而是通過第三國中間商成交的;另一種是生產國先把產品運往第三國,由中間商再把產品銷往消費國。此外,一國由外貿廠商經營的外貿也屬間接貿易。③按參加交易過程的國家數量,可分為雙邊貿易與多邊貿易。雙邊貿易即生產國與消費國直接進行的交易。但一國的產品往往不全能適應對方的需要,這樣就會產生貿易差額,造成貿易不平衡和支付困難,這就需要其他國家的介入。多邊貿易即在多國之間、在較大范圍內進行的交易,它容易使各交易國各得所需並達到貿易平衡。④按清償方式,可分為現匯貿易和易貨貿易。現匯貿易即以貨幣直接支付進口貨款,現代國際貿易中主要的支付手段為美元、德國馬克、日元等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易貨貿易即雙方均以貨物計價進行清償,這樣做可以彌補外匯不足的困難,並能推動本國產品的出口。因直接換貨有一定難度,故往往採用一種形式更加靈活的廣義的易貨貿易,即規定在一定時期內用幾種貨物進行交換,分別結算、綜合平衡。⑤按交易中進口與出口的關系,可分為單邊進口、單邊出口和對等貿易。前兩種指一國對他國出口同從該國進口無關,是獨立進行的,後一種指要求兩國間的進出口交易要對等。現代國際貿易多採用前兩種形式。
[編輯本段]■國際貿易的特點
(一) 國際貿易是一項具有涉外性質的商務活動
(二) 國際貿易屬跨國交易,情況錯綜復雜
(三) 國際貿易易受國際局勢變化的影響,具有不穩定性
(四) 國際貿易面臨的風險遠比國內貿易大
(五) 國際貿易線長面廣,中間環節多
(六) 國際市場商戰不止,競爭異常激烈
[編輯本段]■國際貿易的基本做法
一、進出口貿易的一般業務程序
(一)出口貿易的業務程序
1、交易前的准備。
(1)落實貨源和做好備貨工作;
(2)加強對國外市場與客戶的調查研究,選擇適銷的目標市場和資信好的客戶;
(3)制定出口商品經營方案或價格方案,以便在對外洽商交易時胸有成竹;
(4)開展多種形式的廣告宣傳和促銷活動。
2、商訂出口合同。
3、出口合同的履行。
(1)認真備貨,按時、按質、按量交付約定的貨物;
(2)落實信用證,做好催證、審證、改證工作;
(3)及時租船訂艙,安排運輸、保險,並辦理出口報關手續;
(4)繕制、備妥有關單據,及時向銀行交單結匯,收取貨款。
(二)進口貿易的業務程序
1、交易前的准備
(1)制定進口商品經營方案或價格方案,以便在對外洽商交易和采購商品時,做到心中有數,避免盲目行事;
(2)在對國外市場和外商資信情況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並經過貨比三家,選擇適當的采購市場和供貨對象;
2、商訂進口合同
3、進口合同的履行;
(1)按合同規定向銀行申請開立信用證;
(2)及時派船到對方口岸接運貨物,並催促賣方備貨裝船;
(3)辦理貨運保險;
(4)審核有關單據,在單證相符時付款贖單。
(5)辦理進口報關手續,並驗收貨物。
二、各種國際貿易方式的運用
三、國際貿易爭議的預防和處理
[編輯本段]■無形貿易
不是因商品的進出口而發生的收入和支出。又稱無形交易、無形進出口。包括:伴隨著商品和人的國際間移動而發生的勞務收支項目,如貨物運費、保險費、客運費、旅遊費用等;由資本的國際間移動而產生的投資收益項目,如利潤、利息、紅利、租金等;以及如駐外機構經費、僑民匯款、專利費等其他收支項目。屬於這些項目的支出構成無形進口;屬於這些項目的收入構成無形出口。有形貿易的收支(貿易收支)和無形貿易的收支(非貿易收支)構成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的主要部分。
貿易分為多種類型,專業術語也很多,有對外貿易,對內貿易,國際貿易,海外貿易等等 什麼是國際貿易?什麼是對外貿易?什麼是海外貿易? 答: 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泛指世界各國(或地區)之間所進行的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活動。它既包含著有形商品(實物商品)交換,也包含著無形商品(芝務、技術)的交換,又可稱為世界貿易(World Trade)。 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 是特指國家際貿易活動中的一國或地區同其他國家或地區所進行的商品、勞務和技術的交換活動。這是立足於一個國家或地區去看待它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商品貿易活動。有時也被稱為國外貿易(ExternalTrade), 海外貿易(Oversea Trade) 是指某些海島國家如英、日等國或某些海島地區如台灣等的對外貿易。 什麼是出口貿易?什麼是進口貿易?什麼是轉口貿易? 答:出口貿易是將本國所生產或加工的商品(包括本國擁有的勞務)輸往國外市場進行銷售的對外貿易活動. 在進行對外貿易活動時,常常會遇到兩個都有」出口」二字,但含義有所不同的概念,應注意它們的區別:其一為凈出口.這是專指同類商品的出口量大於同類商品的進口量的部分;其二為復出口貿易.這是指買進外國商品後未經加工又輸出到外國的貿易活動. 進口貿易是將外國所產或加工的商品(包括外國擁有的勞務)購買後輸入本國市場的貿易活動. 轉口貿易是區別於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直接買賣商品的直接貿易行為而提出來的.它是指商品生產國與商消費國因某種原因不能直接進行商品買賣,而須通過第三國進行商品的買賣活動.第三國不僅是中介人的身份,而且也是貨主,也要通過此類交易獲取利潤.這種形式就是轉口貿易.第三國參與此類活動,必須經過商品的價值轉移活動---買和賣,但不一定要經過商品的實物轉移,可以不經過本國而對商品進行生產與消費國的直接運輸. .什麼是有形貿易?什麼是無形貿易? 答:有形貿是指在進出口貿易中進行實物商品的交易,因這些商品看得見\\摸得著幫稱為有形貿易.有形貿易的進出口都要辦理海關手續,並在海關的進出口統計中反映出來,從而構成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對外貿易額.目前,聯合國為便於統計,把有形商品分成10類,63章,233組,786個分組,1924個基本項目,幾乎包括國貿易的所有商品. 國際貿易標准分類的各類商品名稱如下: 0類 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 1類 飲類及煙劃草 2類 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 3類 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物質 4類 動\\植物油,油脂和蠟 5類 末列名的化學品和有關產品 6類 主要按原料分類的製成品 7類 機械和輸設備 8類 雜項製品 9類 未分類的其他商品 無形貿易是指在國際貿易活動中所進行的是沒有物質形態的商品的交易:主要是指勞務\\技術\\金融等.無形貿易通常不辦理海關手續,在海關的 出口統計中反映不出來,而在國際收支中反映出來.無形貿易額是一國國際收支的重要部分. .什麼是過境貿易?什麼是總貿易?什麼是專門貿易? 答:過境貿易是指甲國向乙國運送商品,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必須通過第三國,對第三國來說,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此項交易,但商品要進出該國的國境或關境,並要經過海關統計,從而構成了該國進出口貿易的一部分. 總貿易是指以國境為標准劃分進口與出口的一種統計方法,也稱為總貿易體系.總貿易可分為意進口和總出口.凡是進入一國國境的商品一律列入總進口,包括進口後供國內消費的部分和進口後成為轉口或過境的部分;凡是離開一國國境的商品一律列入總出口,包括本國產品的出口\\外國商品的復出口及轉口或過境的部分.總進口額和總出口額構成總貿易額.目前,採用總貿易統計方法的國家有美\\英國\\日本\\加拿大\\中國等90多個國和地區.] 專門貿易是指以關為劃分進口和出口標準的統計方法,也稱為專門貿易體系.專門貿易又可分為專門進口和專門出口.專門進口是指外國商品進入關境並向海關繳納關稅,由海關放行後才能稱為專門進口.專門出口是指從國內運出關境的本國產品及進口後未經加工又運出關境的復出口商品.專門進口額加上專門出口額構成一國的專門貿易總額.目前,採用專貿易統計方法的國家有德國\\瑞士\\法國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有哪些異同? 答: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既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別。共同性表現為: (1)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地位相同。國際貿易從事著國家間的商品和勞務的的交換,國內貿易是國界內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雖然活動范圍有所不同,但都是商業活動,都處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交換環節,處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中介地位。 (2)有共同的商品運動方式。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交易過程大同小異,但商品流通運動的方式卻完全一樣,即:G-W-G 。商呂經營的目的都是通過交換取得更多的經營利潤。 (3)基本職能一樣,都受商品經濟規律的影響和制約。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基本職能都是媒介成商品交換,即做買賣。其他活動如融資、儲存、運輸、報關都必須為它服務;同時,都必須遵循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如: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節約流通時間規律等。這些規律均會在一定時間和程度上影響到國際和國內的貿易。不管是從事國際,還是國內的貿易都必須遵循這些經濟規律,不得違背。 主要區別表現為: (1)語言、法律及風俗習慣不同。;國際間進行貿易活動首先會遇到差異,必須首先克服這些障礙,否則就無法恰當地進行貿易洽談、簽約,處理貿易糾紛,進行市場調研。國內貿易雖然也會遇到一些語言、風俗習慣的差異,但差別要小得多。 (2)各國間貨幣、度量衡、海關等制度不同。進行國際間商品交換,會遇到須用外幣支付且匯率又經常變動,以及各國間度量衡、海關制度均有較大差別等諸多問題,使得國際間商品交換活動復雜化。相比之下,國內貿易就簡單多了。 (3)各國的經濟政策不同。各個國家的經濟政策主要是為本國經濟發展起作用的,但又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國際貿易的開展,且很多政策也會因不同的經濟形勢、不同的執政者而變化。這里有金融政策、產業政策、進出口管理政策、關稅政策等等,從事國際商品交換活動必須研究這些政策。國內貿易研究的內容要少得多。 (4)國際貿易的風險大於國內貿易。商品交換離不開競自然存在相當的風險。但相比之下,國際貿易的風險更多也更大。其表現在資信風險、商業風險、 價格風險、匯率風險、運輸風險以及政治風險等方面。
[編輯本段]貿易保護主義
貿易保護主義是對外貿易政策的一種基本類型,與之相對的是貿易自由
化.它是指由國家採取各種措施干預對外貿易,以保護本國市場免受外國商
品的競爭,並對本國出口商給予優惠或津貼,獎勵出口.其主要內容是:在
進口方面,國家採用各種限制進口的措施,如徵收高額的進口稅,進口配額,
進口許可制,外匯管制等保護國內市場免受外國競爭;在出口方面,對本國
出口商給予現金補貼和各種財政上的優惠,以鼓勵商品出口."獎出限入"
是貿易保護主義的基本特徵.
[編輯本段]自由貿易
自由貿易理論的要點主要是:
(1)自由貿易可形成互相有利的國際分工。在自由貿易下,各國可按照自然條件,比較利益和要素豐缺狀況,專門生產其有利較大或不利較小的產品,這種國際分工可帶來很多利益,如專業化的好處、要素的最優配置、社會資源的節約以及技術創新等等。
(2)擴大真實國民收入。各國根據自己的稟賦條件發展具備比較優勢的部門,要素就會得到合理有效的分配和運用,再通過貿易以較少的花費換回更多的東西,從而增加國民財富。
(3)自由貿易下,由於進口廉價商品,國民開支減少。
(4)自由貿易可加強競爭,減少壟斷,提高經濟效益。企業在自由貿易條件下,要與外國同行進行競爭,這樣就會消除或削弱壟斷勢力,從長遠看,能促進一國經濟增長。
(5)自由貿易有利於提高利潤率,促進資本積累。對外貿易可阻止國內利潤率下降的趨勢,通過商品進出口的調節,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入水平,增加資本積累,使經濟得以不斷發展。
[編輯本段]貿易術語的國際貿易慣例
在國際貿易業務實踐中,因各國法律制度、貿易慣例和習慣做法不同,因此,國際上對各種貿易術語的理解與運作互有差異,從而容易引起貿易糾紛。為了避免各國在對貿易術語解釋上出現分歧和引起爭議,有些國際組織和商業團體便分別就某些貿易術語作出統一的解釋與規定,其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有:
國際商會制定的《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International Rul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de Terms,簡稱INCOTERMS);國際法協會制定的《華沙—牛津規則》(Warsaw-Oxford Rules);美國一些商業團體制定的《1941年美國對外貿易定義修訂本》(Revised American Foreign Trade Defintion 1941)。
由於上述各項解釋貿易術語的規則,在國際貿易中運用范圍較廣,從而形成為一般的國際貿易慣例。這些解釋貿易術語的國際慣例,在國際貿易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中都起了積極的重要作用。由於國際貿易慣例是國際貿易法的淵源之一,在當前各國都在積極謀求國際貿易法律統一化的過程中,國際貿易慣例的作用更為顯著,尤其是通過國際商會對《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的不斷修訂,有效地促進了國際貿易慣例的發展。
國際貿易慣例日益受到各國政府、法律界和貿易界的重視、在國際立法和許多國家的立法中,都明文規定了國際貿易慣例的效力。例如,在1988年1月1日生效的《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中充分肯定了慣例的作用。該公約規定:當事人在合同中沒有排除適用的慣例,或雙方當事人已經知道或理應知道的慣例,以及在國際貿易中被人們廣泛採用和經常遵守的慣例,即使當事人未明確同意採用,也可作為當事人默示同意慣例,因而該慣例對雙方當事人具有約束力。又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未作規定的,可適用國際慣例」。由此可見,為了合理地商訂和履行合同以及正確運用國際貿易慣例,國際貿易從業人員必須了解國際上各種通行的有關貿易術語的國際慣例,以便在實際業務中對其作出適當的抉擇和正確的解釋。現將解釋貿易術語的各種國際貿易慣例,分別簡介如下:
一、《199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
《199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是在《198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的基礎上修訂公布的,該《通則》於1990年7月1日生效。
(一)修訂《1980年通則》的原因
1、適應電子信息交換日益頻繁運用的需要當今世界已進入信息時代,電子信息交換(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簡寫為EDI)在國際貿易業務中已越來越廣泛地被人們採用,以電子信息取代紙單證的做法日漸增多,使「無紙貿易」逐漸變成現實。在此形勢下,如何確保相應的電子信息與原來的紙單證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很現實的重要問題。這個問題,只能隨著實踐的發展,由貿易慣例和法律來解決,這是國際商會修訂《1980年通則》最重的原因。
2、適應運輸技術的發展和運輸方式變革的需要隨著集裝箱運輸發展起來以後,傳統的單一的海運向多式聯運發展,貨物的交接地點也從傳統的「港—港」交接逐漸轉向「門—門」的交接。加之,海運中使用車輛裝卸的滾裝、滾卸運輸的出現,使原有的貿易術語無法適應現實業務的需要。因此,針對這種情況,對有關的貿易術語作相應的調整和改變,就顯得十分必要,這也是此次修訂《通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二)《1990年通則》的主要變化
《1990年通則》同《1980年通則》相比,變化很大,因此,《1990年通則》的公布和生效,標志著國際貿易慣例的重大發展。在《1990年通則中》,貿易術語的種類及其分類排列方法,貿易術語的國際代碼與使用范圍,買賣雙方義務劃分的標准以及單證的運用等方面,都有明顯的變化。
貿易壁壘
大部份貿易壁壘皆有相同原理,就是為貿易加入某種成本,令貨品的價格上升。兩國或多個國家之間重復地施行貿易壁壘對付其他國家,做成的紛爭被稱為貿易戰。
經濟學家認為貿易壁壘會減低經濟的效率,此觀點可由比較優勢理論解釋。理論上,自由貿易代表清除所有貿易壁壘,除了與健康或國家安全有關的產品外。
實際上,即使是鼓勵自由貿易的國家,本身亦會大量補貼部份工業或農業,例如鋼鐵、稻米等。已發展國家對出口產品的補貼常被發展中國家指為以本傷人及危害發展中國家相同行業的生存。
3. 什麼是國際經濟貿易關系
貿易:
商品的交易,一般指大宗的交易。
凡列入海關統計的進出口貨物,其貿易方式以海關的監管方式為基礎進行分組,分為以下幾種:
1. 一般貿易
2. 國家間、國際組織無償援助和贈送的物資
3. 其他境外捐贈物資
4. 補償貿易
5. 來料加工裝配貿易
6. 進料加工貿易
7. 寄售、代銷貿易
8. 邊境小額貿易
9. 加工貿易進口設備
10. 對外承包工程出口貨物
11. 租賃貿易
12. 外商投資企業作為投資進口的設備、物品
13. 出料加工貿易
14. 易貨貿易
15. 免稅外匯商品
16. 保稅倉庫進出境貨物
17.出口加工區
18. 保稅區倉儲轉口貨物
19.出口加工區進口設備
20. 其他
■貿易條件:
出口商品與進口商品的交換比率。又稱進出口商品比價,通常用指數表示,即進出口商品比價指數。計算公式是:貿易條件指數=出口價格指數/進口價格指數×100。例如,以上年為基期,進出口商品價格指數均為100,一年來進出口商品價格都提高了,但提高幅度不同,出口商品價格提高10%,進口商品價格提高5%,則貿易條件指數提高。貿易條件指數較基期高,意味著出口商品價格相對於進口商品價格提高了,也即該國能以較少的出口商品換取較多的進口商品,這對該國說來是有利的,是外貿條件的改善。相反,如果進口商品價格指數提高快於出口商品,甚至出口商品價格指數不變或下降,則貿易條件指數較基期低,意味著一國要出口更多商品才能換回與原來相同的進口商品,顯然這對該國是不利的,是貿易條件的惡化。通常用這種變化來作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不等價交換的一種指標。
■國際貿易
國與國之間進行的商品和勞務交換。對貿易當事國來說是對外貿易。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構成世界貿易。由於現代國與國之間的貨幣信貸關系、科技合作關系等都以商品運動為基礎,故國際貿易是現代國際經濟聯系的基本形式。
簡史國際貿易是在國際分工和商品交換基礎上形成的。在奴隸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交通不便,商品流通量不大,國際貿易很有限,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奴隸和供奴隸主消費的奢侈品。在封建社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也有所發展。這一時期,中國與歐亞各國通過絲綢之路進行國際貿易活動,地中海、波羅的海、北海和黑海沿岸各國之間也有貿易往來。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當時參與貿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費品和供封建主消費的奢侈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後,特別是產業革命以後,由於生產力迅速提高,商品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國際貿易迅速發展,並開始具有世界規模。從17世紀到19世紀,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貿易額不斷上升。英國在國際貿易中長期處於壟斷地位。當時參與國際貿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費品、工業原料和機器設備。19世紀末進入帝國主義時期後,形成了統一的無所不包的世界經濟體系和世界市場。此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沖擊和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遭到很大破壞,世界貿易額銳減並停滯不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貿易進一步擴大和發展,美國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頭號大國。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生產的社會化、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新科技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國際貿易空前活躍並帶有許多新的特點,貿易中的製成品已超過初級產品而占據主導地位,新產品不斷涌現,交易方式日趨靈活多樣。當代國際貿易以發達國家為主,美國仍是世界最大的貿易國,但地位有所下降;德、日等國的對外貿易有極大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份額不大,但與自身相比,對外貿易也有了很大發展,成為國際貿易中一支不可輕視的力量。國際貿易在當代國際事務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對各國自身的經濟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理論國際貿易的理論是研究國際間商品流通規律的理論。它要闡明一系列基本問題,例如,各國間為什麼會發生商品交換;各個歷史時期國際貿易的性質和特徵由什麼決定等等。廣義的國際貿易理論還應包括國際價值理論和國際收支理論。
實務國際貿易的實務指完成一筆進口或出口交易所進行的一系列業務活動。大體上可分3個階段:①交易前的准備工作。②交易的磋商和合同的訂立。③合同的履行。
對外貿易統計,各國不盡相同。有的國家以國境劃分進出口,凡進入國境的商品即列入進口,稱總進口;凡運出國境的商品即為出口,稱總出口,其中包括復出口即進口商品未經加工又再出口。總進口額加總出口額即一國總貿易額。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用這種方法統計對外貿易額。有的國家以關境為標准劃分進出口,雖進入國境但未進入關境的商品不算進口,只有進入關境的商品才列入進口,稱專門進口;國內產品運出關境和進口後未經加工又運出關境的商品列入出口,稱專門出口。專門進口額加專門出口額即專門貿易額。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用這種方法統計對外貿易額。上述兩種方法都不把過境商品列入外貿額。各國的進出口通常是不相等的,一定時期內進出口的差額稱為貿易差額。出口大於進口叫出超、貿易順差或貿易盈餘,出口小於進口叫入超、貿易逆差或貿易赤字;進出口相等稱為貿易平衡。
國際貿易規模用世界貿易額表示。為避免重復計算,只統計各國的出口或進口,以世界出口額或進口額作世界貿易額。由於各國的貿易額是進出口總額,故世界貿易額不等於各國貿易額的加總。由於各國一般都以離岸價格計算出口、到岸價格計算進口,故世界進口額總是大於世界出口額。世界貿易額通常以美元為貨幣單位計算。現實貿易額受價格變動影響,往往不能正確反映實際貿易額的變化,因此世界貿易額要以一定時期的不變價格來計算,這樣才能衡量出國際貿易量的變化情況。
國際貿易的方式有多種:①按貨物的運輸方式,可分為陸路貿易、海路貿易、空運貿易和郵購貿易。國際貿易中多數貨物是通過海路運輸的。②按貿易過程中是否有第三者介入,可分為直接貿易與間接貿易兩大類。前者即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直接貿易;後者則是在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有第三國中間商介入,具體形式又有多種。一種是商品雖由生產國直接運往消費國,但兩方不直接發生買賣關系,而是通過第三國中間商成交的;另一種是生產國先把產品運往第三國,由中間商再把產品銷往消費國。此外,一國由外貿廠商經營的外貿也屬間接貿易。③按參加交易過程的國家數量,可分為雙邊貿易與多邊貿易。雙邊貿易即生產國與消費國直接進行的交易。但一國的產品往往不全能適應對方的需要,這樣就會產生貿易差額,造成貿易不平衡和支付困難,這就需要其他國家的介入。多邊貿易即在多國之間、在較大范圍內進行的交易,它容易使各交易國各得所需並達到貿易平衡。④按清償方式,可分為現匯貿易和易貨貿易。現匯貿易即以貨幣直接支付進口貨款,現代國際貿易中主要的支付手段為美元、德國馬克、日元等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易貨貿易即雙方均以貨物計價進行清償,這樣做可以彌補外匯不足的困難,並能推動本國產品的出口。因直接換貨有一定難度,故往往採用一種形式更加靈活的廣義的易貨貿易,即規定在一定時期內用幾種貨物進行交換,分別結算、綜合平衡。⑤按交易中進口與出口的關系,可分為單邊進口、單邊出口和對等貿易。前兩種指一國對他國出口同從該國進口無關,是獨立進行的,後一種指要求兩國間的進出口交易要對等。現代國際貿易多採用前兩種形式。
■無形貿易
不是因商品的進出口而發生的收入和支出。又稱無形交易、無形進出口。包括:伴隨著商品和人的國際間移動而發生的勞務收支項目,如貨物運費、保險費、客運費、旅遊費用等;由資本的國際間移動而產生的投資收益項目,如利潤、利息、紅利、租金等;以及如駐外機構經費、僑民匯款、專利費等其他收支項目。屬於這些項目的支出構成無形進口;屬於這些項目的收入構成無形出口。有形貿易的收支(貿易收支)和無形貿易的收支(非貿易收支)構成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的主要部分。
4. 誰能給我講解一下美元和指數的關系
美元指數是個相當概念,反應美元貶值還是升值,目前美元指數為79左右,不和以前比較,光禿禿的一個79誰也不知道是大是小,美元指數的反應方式是通過6種匯率,其中歐元臉最大,由於各種匯率是變化的,美元指數也是時刻變化的,美元指數漲,那些東西一般跌,道瓊斯指數和我們的大盤意思差不多,美元指數漲,我們的股票一般跌,我們做股票的參考外盤一般希望早晨起來一片紅彤彤,除了美元指數綠幽幽
美元指數的計算如下:美元指數=50.14348 ×(美元\歐元)^0.576 ×(美元\日元)^0.136×(美元\英鎊)^0.119 ×(美元\加元)^0.091 ×(美元\克朗)^0.042 ×(美元\瑞士法郎)^0.036
從公式也可以看出,歐元兌美元匯率對美元指數的影響最大
5. 什麼是CRB大宗商品指數
CRB指數的全稱叫路透CRB商品指數,英文:Commodity Research Bureau,CRB指數是美國商品調查局反映現貨商品交易的指數。
CRB指數它的編制和CPI有相似的地方,最新的CRB指數包含了19種大宗商品期貨價格指數!指數涵蓋的19種期貨合約的品種如下:(%占指數中的比重)
農產品 : 大豆(6%)、小麥(1%)、玉米(6%)、棉花(5%)、糖(5%)、冰凍濃縮橙汁(1%)、可可(5%)、咖啡(5%)、活牛(6%)、瘦肉豬(1%);
能源類 : 原油(23%)、取暖油(5%)、汽油(5%)、天然氣(5%);
金屬類 : 黃金(6%)、白銀(1%)、銅(6%)、鋁(6%)、鎳(1%)。
6. 美元指數怎麼分析呢它與什麼有關如果歐元升值,美元指數是跌是漲
USDX是綜合反來映美元在源國際外匯市場的匯率情況的指標,用來衡量美元對一籃子貨幣的匯率變化程度。它通過計算美元和對選定的一籃子貨幣的綜合變化率,來衡量美元的強弱程度,從而間接反映美國的出口競爭能力和進口成本的變動情況
美元指數上漲,說明美元與其他貨幣的的比價上漲也就是說美元升值,那麼國際上主要的商品都是以美元計價,那麼所對應的商品價格應該下跌的。美元升值對國家的整個經濟有好處,提升本國貨幣的價值,增加購買力。但對一些行業也有沖擊,比如說,進出口行業,貨幣升值會提高出口商品的價格,因此對一些公司的出口商品有影響。若美指下跌,則相反。
國際商品市場上商品大多以美元計價,所以商品價格與美元指數成較為明顯的負相關。如何歐元升值,美元指數下跌
美元指數根本上來講還是一系列匯率的一個加權指數,所以最終還是反映到美國與其主要貿易貨幣的自由兌換貨幣的強弱上。在美元指數構成的一攬子貨幣上,歐元是權重最重的一個貨幣,歐元的走勢自然也成為與美元指數的重要影響因素。
7. 2014年美國對外貿易依存度是多少
1月21日,商務部召開2015年第一次例行發布會。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進行2014年全年年度盤點。以下為對外貿易情況:
據海關統計,2014年,我國進出口總值26.4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其中出口14.39萬億元,增長4.9%,進口12.04萬億元,下降0.6%,貿易順差2.35萬億元,擴大45.9%。按美元計,2014年我國進出口總值4.30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4%,其中出口2.34萬億美元,同比增長6.1%,進口1.9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0.4%。貿易順差3824.6億美元,同比擴大47.3%。在剔除2013年套利貿易墊高基數因素後,全國進出口同比實際增長6.1%,出口增長8.7%,進口增長3.3%。2014年全年進出口運行情況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地位鞏固。從全球范圍看,2014年全球貿易預計僅增長2%左右。1-11月美國進出口增長3%,歐盟和日本分別下降0.5%和2.5%。而我國外貿增速明顯高於全球的平均增速,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預計全年我國出口佔全球份額達12.2%左右,較2013年提高0.5個百分點。
二是外貿對經濟增長貢獻突出。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外貿對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按支出法核算,2014年前三季度,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10.2%,預計全年貢獻率將在10.5%左右,創2008年以來最高水平。
三是一般貿易佔比持續上升。全年一般貿易進出口2.31萬億美元,增長5.3%,佔全國進出口總額的53.8%,較2013年提高1個百分點,比重連續兩年提高。加工貿易進出口1.41萬億美元,增長3.8%,增速較2013年加快2.7個百分點。
四是貿易夥伴更趨多元。開拓新興市場取得新成效,全年我國與發展中國家進出口比重較2013年提高0.4個百分點,其中,對東盟、印度、俄羅斯、非洲、中東歐國家等進出口增速均快於整體增速。實施自貿區戰略效果明顯,不含港澳台地區的其他17個自貿夥伴在我國出口總額的佔比較2013年上升0.6個百分點。對發達國家市場保持穩定增長,全年對歐盟和美國進出口分別增長9.9%和6.6%。
五是商品結構繼續優化。工業製成品占出口總額的95.2%,較2013年提高0.1個百分點,佔比連續三年提高。裝備製造業成為出口的重要增長點,鐵路機車、通信設備出口增速均超過10%。七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4851億美元,增長5%。生物技術產品、航空航天技術產品、計算機集成製造技術產品等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增速均在15%以上。消費品進口1524億美元,增長15.3%,占進口總額的7.8%,較2013年提高1個百分點。
六是中西部地區對增量貢獻首次過半。中西部地區進出口保持較快增長,其中,中部地區進出口3127億美元,西部地區進出口3344億美元,分別增長10%和20.5%,中西部地區合計對整體進出口增量貢獻60.3%,貢獻率首次超過東部。東部地區進出口3.66萬億美元,增長1.6%,佔全國進出口總額的85%,較2013年下降1.5個百分點。
七是貿易條件明顯改善。在國內工業品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普遍下跌的情況下,全年進口商品價格指數下降3.3%,而出口商品價格指數僅下降0.7%,貿易條件連續第三年改善。重要能源資源產品進口價格走低,節約了大量外匯支出,僅原油、鐵礦砂、銅礦砂、銅材、橡膠、化肥、大豆和穀物8種商品就少支出約485億美元。
八是民營企業成為穩增長的主力軍。全年有進出口實績的民營企業占外貿企業總數的比重超過70%,較2013年提高1.6個百分點。民營企業進出口1.57萬億美元,增長5.3%,佔全國進出口總額的36.5%,較2013年提高0.6個百分點,對整體進出口增量貢獻55.9%。國有企業進出口7475億美元,下降0.2%,連續三年負增長。外資企業進出口1.98萬億美元,增長3.4%。
風水徵兆下載解讀
8. 最新美元指數是一個怎麼樣變化的情況
USDX是綜合反映美元在國際外匯市場的匯率情況的指標,用來衡量美元對一籃子貨幣的匯率變化程度。它通過計算美元和對選定的一籃子貨幣的綜合變化率,來衡量美元的強弱程度,從而間接反映美國的出口競爭能力和進口成本的變動情況。美元指數(美元匯率)上漲,說明美元與其他貨幣的的比價上漲也就是說美元升值,那麼國際上主要的商品都是以美元計價,那麼所對應的商品價格應該下跌的。美元升值對國家的整個經濟有好處,提升本國貨幣的價值,增加購買力。但對一些行業也有沖擊,比如說,進出口行業,貨幣升值會提高出口商品的價格,因此對一些公司的出口商品有影響。若美指下跌,則相反。
9. 美國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年率怎樣解讀對金價有什麼影響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是以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針。目前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是以1982年至1984年的平均物價水準為基期,涵蓋了房屋支出、食品、交通、醫療、成衣、娛樂、其他七大類,364種項目的物價來決定各種支出的權數。消費者物價指數可以用來反映市場價格變化的總體情況,消費物價指數持續明顯上升,則整體經濟又通貨膨脹的壓力,美國一般在每月第三個星期公布消費物價指數。雖然該指標被視作是最重要的通貨膨脹指標,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它所衡量的是針對消費者的固定籃子的物品和服務的價格。
消費價格指數的主要優勢在於它包括了進口物品,這在美元匯率劇烈波動的時期顯得十分重要。消費價格指數較預期上升表明通貨膨脹加速,這意味著債券收益率要上升,債券價格就相應下降;由於股票價格反映的是未來收益的現值,通貨膨脹加速的結果就是未來收益的現值下降,股票價格也會相應下降。消費價格指數對美元的沖擊不是十分明確。較預期為高的通貨膨脹率可能會被海外投資者視作不利於美元的信息,因為他們投資的美元資產收益會被通貨膨脹所侵蝕。但是,若海外投資者相信聯儲將緊縮信貸並提高短期利率的話,則美元又會走強。。。黃金與美元是成反比的。
10. 什麼是國際經濟貿易
貿易:
商品的交易,一般指大宗的交易。
凡列入海關統計的進出口貨物,其貿易方式以海關的監管方式為基礎進行分組,分為以下幾種:
1. 一般貿易
2. 國家間、國際組織無償援助和贈送的物資
3. 其他境外捐贈物資
4. 補償貿易
5. 來料加工裝配貿易
6. 進料加工貿易
7. 寄售、代銷貿易
8. 邊境小額貿易
9. 加工貿易進口設備
10. 對外承包工程出口貨物
11. 租賃貿易
12. 外商投資企業作為投資進口的設備、物品
13. 出料加工貿易
14. 易貨貿易
15. 免稅外匯商品
16. 保稅倉庫進出境貨物
17.出口加工區
18. 保稅區倉儲轉口貨物
19.出口加工區進口設備
20. 其他
■貿易條件:
出口商品與進口商品的交換比率。又稱進出口商品比價,通常用指數表示,即進出口商品比價指數。計算公式是:貿易條件指數=出口價格指數/進口價格指數×100。例如,以上年為基期,進出口商品價格指數均為100,一年來進出口商品價格都提高了,但提高幅度不同,出口商品價格提高10%,進口商品價格提高5%,則貿易條件指數提高。貿易條件指數較基期高,意味著出口商品價格相對於進口商品價格提高了,也即該國能以較少的出口商品換取較多的進口商品,這對該國說來是有利的,是外貿條件的改善。相反,如果進口商品價格指數提高快於出口商品,甚至出口商品價格指數不變或下降,則貿易條件指數較基期低,意味著一國要出口更多商品才能換回與原來相同的進口商品,顯然這對該國是不利的,是貿易條件的惡化。通常用這種變化來作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不等價交換的一種指標。
■國際貿易
國與國之間進行的商品和勞務交換。對貿易當事國來說是對外貿易。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構成世界貿易。由於現代國與國之間的貨幣信貸關系、科技合作關系等都以商品運動為基礎,故國際貿易是現代國際經濟聯系的基本形式。
簡史國際貿易是在國際分工和商品交換基礎上形成的。在奴隸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交通不便,商品流通量不大,國際貿易很有限,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奴隸和供奴隸主消費的奢侈品。在封建社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也有所發展。這一時期,中國與歐亞各國通過絲綢之路進行國際貿易活動,地中海、波羅的海、北海和黑海沿岸各國之間也有貿易往來。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當時參與貿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費品和供封建主消費的奢侈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後,特別是產業革命以後,由於生產力迅速提高,商品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國際貿易迅速發展,並開始具有世界規模。從17世紀到19世紀,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貿易額不斷上升。英國在國際貿易中長期處於壟斷地位。當時參與國際貿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費品、工業原料和機器設備。19世紀末進入帝國主義時期後,形成了統一的無所不包的世界經濟體系和世界市場。此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沖擊和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遭到很大破壞,世界貿易額銳減並停滯不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貿易進一步擴大和發展,美國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頭號大國。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生產的社會化、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新科技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國際貿易空前活躍並帶有許多新的特點,貿易中的製成品已超過初級產品而占據主導地位,新產品不斷涌現,交易方式日趨靈活多樣。當代國際貿易以發達國家為主,美國仍是世界最大的貿易國,但地位有所下降;德、日等國的對外貿易有極大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份額不大,但與自身相比,對外貿易也有了很大發展,成為國際貿易中一支不可輕視的力量。國際貿易在當代國際事務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對各國自身的經濟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理論國際貿易的理論是研究國際間商品流通規律的理論。它要闡明一系列基本問題,例如,各國間為什麼會發生商品交換;各個歷史時期國際貿易的性質和特徵由什麼決定等等。廣義的國際貿易理論還應包括國際價值理論和國際收支理論。
實務國際貿易的實務指完成一筆進口或出口交易所進行的一系列業務活動。大體上可分3個階段:①交易前的准備工作。②交易的磋商和合同的訂立。③合同的履行。
對外貿易統計,各國不盡相同。有的國家以國境劃分進出口,凡進入國境的商品即列入進口,稱總進口;凡運出國境的商品即為出口,稱總出口,其中包括復出口即進口商品未經加工又再出口。總進口額加總出口額即一國總貿易額。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用這種方法統計對外貿易額。有的國家以關境為標准劃分進出口,雖進入國境但未進入關境的商品不算進口,只有進入關境的商品才列入進口,稱專門進口;國內產品運出關境和進口後未經加工又運出關境的商品列入出口,稱專門出口。專門進口額加專門出口額即專門貿易額。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用這種方法統計對外貿易額。上述兩種方法都不把過境商品列入外貿額。各國的進出口通常是不相等的,一定時期內進出口的差額稱為貿易差額。出口大於進口叫出超、貿易順差或貿易盈餘,出口小於進口叫入超、貿易逆差或貿易赤字;進出口相等稱為貿易平衡。
國際貿易規模用世界貿易額表示。為避免重復計算,只統計各國的出口或進口,以世界出口額或進口額作世界貿易額。由於各國的貿易額是進出口總額,故世界貿易額不等於各國貿易額的加總。由於各國一般都以離岸價格計算出口、到岸價格計算進口,故世界進口額總是大於世界出口額。世界貿易額通常以美元為貨幣單位計算。現實貿易額受價格變動影響,往往不能正確反映實際貿易額的變化,因此世界貿易額要以一定時期的不變價格來計算,這樣才能衡量出國際貿易量的變化情況。
國際貿易的方式有多種:①按貨物的運輸方式,可分為陸路貿易、海路貿易、空運貿易和郵購貿易。國際貿易中多數貨物是通過海路運輸的。②按貿易過程中是否有第三者介入,可分為直接貿易與間接貿易兩大類。前者即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直接貿易;後者則是在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有第三國中間商介入,具體形式又有多種。一種是商品雖由生產國直接運往消費國,但兩方不直接發生買賣關系,而是通過第三國中間商成交的;另一種是生產國先把產品運往第三國,由中間商再把產品銷往消費國。此外,一國由外貿廠商經營的外貿也屬間接貿易。③按參加交易過程的國家數量,可分為雙邊貿易與多邊貿易。雙邊貿易即生產國與消費國直接進行的交易。但一國的產品往往不全能適應對方的需要,這樣就會產生貿易差額,造成貿易不平衡和支付困難,這就需要其他國家的介入。多邊貿易即在多國之間、在較大范圍內進行的交易,它容易使各交易國各得所需並達到貿易平衡。④按清償方式,可分為現匯貿易和易貨貿易。現匯貿易即以貨幣直接支付進口貨款,現代國際貿易中主要的支付手段為美元、德國馬克、日元等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易貨貿易即雙方均以貨物計價進行清償,這樣做可以彌補外匯不足的困難,並能推動本國產品的出口。因直接換貨有一定難度,故往往採用一種形式更加靈活的廣義的易貨貿易,即規定在一定時期內用幾種貨物進行交換,分別結算、綜合平衡。⑤按交易中進口與出口的關系,可分為單邊進口、單邊出口和對等貿易。前兩種指一國對他國出口同從該國進口無關,是獨立進行的,後一種指要求兩國間的進出口交易要對等。現代國際貿易多採用前兩種形式。
■無形貿易
不是因商品的進出口而發生的收入和支出。又稱無形交易、無形進出口。包括:伴隨著商品和人的國際間移動而發生的勞務收支項目,如貨物運費、保險費、客運費、旅遊費用等;由資本的國際間移動而產生的投資收益項目,如利潤、利息、紅利、租金等;以及如駐外機構經費、僑民匯款、專利費等其他收支項目。屬於這些項目的支出構成無形進口;屬於這些項目的收入構成無形出口。有形貿易的收支(貿易收支)和無形貿易的收支(非貿易收支)構成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的主要部分。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