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國玉米價格要比我們便宜59%,是真的嗎
是真的。
國際市場上主要是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交易上述品種,其交易單位是:美分/蒲式耳。
1蒲式耳玉米=56磅=25.401公斤,1噸=39.371蒲式耳玉米;
CBOT玉米 :5000蒲式耳/手(127005公斤)
昨天玉米cbot收在 470 : 470/100*39.37*6.78=1254元/噸
而國內是昨天收在 1999元/噸
這樣算下來美國玉米價格要比中國便宜59%!
㈡ 玉米價格每噸漲千元,玉米價格大幅度上漲的原因是什麼
玉米價格每噸上漲了1000塊錢,這個上漲幅度非常大,為什麼會在短時間內上漲這么多呢?這里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可以討論。
相比而言,今年玉米消費可能同比去年增加1300萬噸,而今年用的玉米產量同比去年只增長了400萬噸,所以可以看出這裡面存在幾百萬噸的缺口,這也是玉米漲價的一個原因。
㈢ 玉米價格還會漲嗎
2011年2月17安徽日玉米價格走勢
2011年2月17日安徽合肥地區東北產中等玉米到站價格在2150元/噸,水分14%,與昨日持平;泗縣玉米河南產到站價1880元/噸,水分14%,與昨日持平.
2011年2月17日安徽收購價 安徽玉米日平均 2,080元/噸;安徽收購價 蚌埠玉米收購價 2,080元/噸
2011年2月17日蚌埠國標三等玉米收購價2060-2080元/噸;較昨日→;同比↑250元/噸;環比↑40元/噸。
2011年2月17日安徽蚌埠地區玉米收購價較上日提高20元/噸。據當地貿易商反饋,由於新年氣息尚未散去,故市場流通玉米量十分有限,雖然用糧 企業大部分仍有一定的庫存,但在全國看漲的氣氛中,銷售與采購均觀望謹慎,入市采購的仍在少數。 個別貿易商的新季玉米掛牌收購價為1.05元/斤,較上日提高20元/噸,水分14-17%,扣量比1:1,霉變2-5%內。當地玉米水分基本保持在 17.5以下。
2011年2月17日據市場監測,春節過後,安徽蕭縣糧油集市糧源充裕、品種豐富,購銷平緩,交易清淡。玉米價格保持平穩運行。2月15日,蕭縣集 市玉米每公斤1.92元/公斤,與上周價格持平。據業內分析,目前節日氣氛仍然較濃,糧油市場尚未復甦,市場交易平淡。預計,隨著市場逐漸復甦,購銷漸 旺,後期蕭縣玉米有望穩中趨升。
相比於周邊農產品期貨,大連玉米期貨的 上漲勢頭一直不溫不火,但即便如此,從2008年底至今,玉米仍然走出較為清晰的上漲趨勢,春節後,更是增倉放量突破前期高點,刷新了歷史記錄。近幾個交 易日則維持了高位振盪。由於沒有乾旱題材以及新品種概念,玉米期貨也許走不出像同為原糧期貨的強麥和早秈稻期貨那樣短時間的暴漲行情,但由於國內偏緊的供 需形勢和周邊農產品的利多氛圍,玉米期貨慢牛行情有望延續。
豐產難抵庫存匱乏,今年國內玉米供應依舊偏緊
一個玉米年度的供應主要來源於三部分,一是期初庫存,二是產量,三是進口。2010年我國玉米產量無疑是取得了恢復性增產,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 最新預計,2010我國玉米播種面積為3250萬公頃,比上年增加4.2%,玉米產量為1.725億噸,比上年增加853萬噸,增幅為5.2%。但是由於 2009年玉米減產,而需求增加,政府在2010年拋售玉米臨時儲備和中央儲備數量近3000萬噸,導致本年度我國期初庫存數量大大低於正常年份水平。因 此期初庫存數量加上2010年玉米產量所形成的主要供應源數量是低於前幾年水平的。當然,我們還可以通過進口玉米來提高供給水平,但國際市場的流通量不允 許或者說目前不具備我國大量進口的條件。
國內玉米的需求呈剛性增加,玉米進口數量將擴大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蛋奶的消費數量不斷增加,而由於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目前仍舊沒有達到飽和停滯的程度。而肉蛋奶的生產是靠玉米等飼料 原料的轉化,和小麥、稻穀等原糧的消費基本穩定甚至略有下降不同,玉米的飼料消費量是逐年增加的。除此之外,雖然我國的玉米乙醇項目不像美國那樣成為玉米 消費的主流之一,但我國的玉米生產澱粉、酒精等深加工項目由於利潤豐厚,近幾年發展的也比較快。而且由於利潤較高,深加工企業往往成為抬價搶購的發起者。 隨著我國玉米消費量增加,有限的土地資源使得國際上認為我國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玉米主要進口大國。
玉米現貨市場穩中走高,後期消費看好
為了補充庫存,保障玉米安全。政府春節前在東北玉米主產區開展玉米收儲。同時為防止爭搶貨源,叫停了玉米深加工企業。即便如此,由於農民的惜售 以及商家對後市的看好,春節後東北玉米價格還是出現了上漲。據監測,目前北方港口玉米收購價上調,鮁魚圈港15%以內水分玉米收購價在2050—2055 元/噸,錦州港收購同等質量玉米價格在2050元/噸,上漲10元/噸,三個港口主流平艙價在2110—2120元/噸。黑龍江綏化某玉米加工企業干玉米 收購價格1910元/噸,水分14.5% 。佳木斯某玉米加工企業干玉米收購價格1900元/噸,水分14.5%,集賢某加工企業干玉米收購價格1900元/噸,水分14.5%,均較節前有所走 高。
在同為原糧期貨的早秈稻、強麥分別在去年和今年出現放量增倉暴漲行情,只有玉米期貨一直沒有明顯表現,比價效應以及輪炒行為將有可能使玉米出現 同強麥、早秈稻期貨那樣的行情,近幾個交易日玉米期貨大幅度的增減倉說明了資金面對其關注度增加,對此投資者應給予足夠的關注。
㈣ 玉米價格創歷史新高,為什麼今年玉米的價格這么高
如果總的來說的話,玉米的行情受到了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影響。
玉米和小麥是我們最常見到的兩種農作物,其實這兩種農作物的價格會受到世界經濟范圍的廣泛影響。畢竟民以食為天,我們最先感受到的經濟影響就是關於吃的問題,這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生活中的商品價格上漲現象,玉米價格的問題正是其中之一。
玉米的價格已經創下了歷史新高。
如果從國際市場來看的話,現在玉米的價格已經同比上漲了45.5%左右,有些地區已經達到了80%左右,這個價格在往年是難以想像的,但是因為新冠疫情的特殊原因,所以玉米的價格節節攀升,甚至還會有繼續上漲的可能。雖然現在新冠已經已經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新冠疫情給經濟帶來的副作用正在慢慢顯現出來。
最後,玉米價格的上漲並不意味著普通人可以參與投資,對於普通人而言,其實我們很難把握這些大宗商品的周期規律,最好不要盲目參與其中。
㈤ 玉米價格持續增長的趨勢還在維持,哪些原因影響了玉米的價格
玉米也是農業歷史上比較重要的一種農作物,是世界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主要分布在美國、中國、巴西和一些其他國家,有極強的耐寒性、耐寒性、耐貧瘠性等且十分高產。是畜牧業、養殖業、水產養殖重要飼料來源,也是醫療衛生、化工業、食品等重要的原料之一。春節前後玉米市場價格一直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進入三月份後玉米價格上漲趨勢有明顯增加,三月份整體玉米價格還在微微上調,其中導致玉米價格上漲的原因有很多。
世界經濟的繁榮發展是在不斷地繁榮與衰敗中交替進行的,利率的變化也會影響商品行情的波動,當貨幣貶值時玉米期貨價格就會上漲,在宏觀的經濟周期中復甦、繁榮、衰退和蕭條這四個階段是在反復出現的,受到這樣的經濟周期影響玉米的價格自然也會波動,而我國對市場有著宏觀的調控作用,政策糧目前在多地已經開始投放,臨儲玉米的投放成交速度也很快,因此想要在玉米市場獲取利潤就到等待機會適當出手。
㈥ 目前玉米價格如此高,會出現哪些弊端
受國際疫情的嚴重影響。雖然國內疫對我國玉米市場價格是微不足道的,但國際疫情影響非常大。由於全球性發生了嚴重的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後,導致許多國家糧食出現危機,使許多的糧食輸出大國今年受疫情原因影響,玉米加工企業普遍開工較晚,但是產能比去年增加,雖然產品價格有所上漲,但是玉米價格同樣上漲,總體成本核算下來,盈利區間反而較往年要低。
㈦ 國產玉米價格低與進口玉米有沒有關系
國產玉米價格低與進口玉米沒有多大關系,目前國內市場的玉米價格高於國際市場的玉米價格。按照市場公平競爭的原則,政府有時可以合理協調各個企業的玉米進口配額指標。國產玉米的價格是根據國內本身的需求和國家的宏觀調控來決定,和進口玉米的沖突不是很大。
㈧ 玉米價格會大漲嗎
糧食價格直接關繫到咱們農民朋友的切身利益,大家對糧食的價格都十分關注。
作為全國玉米主要供應區的東北玉米產量的大幅減少,勢必會減少直接減少上國內玉米的總供應量,出於對產量和需求的考慮,社會上的資本投資家、規模玉米需求企業紛紛買漲玉米期貨,從而導致近期的玉米市場價格的一路高歌猛漲。
3、受玉米種植規模面積減少因素的影響
而且玉米多年來一直處於總量豐收、庫存較多的狀態。我國對國內糧食的種植結構進行了調整,並在東北地區提出了「大豆振興計劃」,鼓勵和引導東北地區的農民朋友適量增加大豆的種植面積。
㈨ 目前玉米價格是多少宿州地區
2016年玉米價格市場行情走勢分析預測,最新專家分析玉米行情2015年10月19日來源:玉米價格信息網標簽:2016年玉米價格預測,最新專家分析玉米行情玉米(來源於網路)由於國內收儲是敞開收購,一些品質不高的農產品流入國庫,但出庫拋售時,下游消費企業卻因此不願買單,情願用進口農產品原料。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應做調整,讓市場發揮更大作用,盡量減少價格支持政策對市場的扭曲,扭轉價格倒掛現象。眼下秋糧收獲臨近尾聲,今年又是一個豐產之年,往年這個時候期貨市場開始炒作收儲托市價格,但今年卻一反常態,玉米等農作物的價格連連下挫,大連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貨已創出年內新低每噸1760元。原來,國家發改委、糧食局、財政部、農發行等部門聯合近日發出通知:國家臨時存儲玉米掛牌收購價定為1元每斤,這比去年臨儲價格每市斤最多調低了0.13元,也是自2008年國家推出玉米臨儲政策以來,臨儲價格首度出現下調。新農作物上市後最大的去向是國家收儲,冠通期貨指出,國家收儲價格下滑10%將至少帶動新糧價格下滑10%,這導致了農戶種植效益下降。山東種糧大戶荊茂祥就面臨豐產但不豐收的窘境,他透露自己2000多畝秋玉米豐收了,產量較往年每畝增產200斤以上,畝產達到1300斤左右,老荊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因為去年一斤玉米能賣一塊多,但是現在玉米價格每斤只有七、八毛錢,荊茂祥測算,今年玉米一畝地少賣200多元,全年統算起來,2040畝地少收入40多萬元。目前,荊茂祥們還在等待收購的執行,而就在他們等待觀望之時,國際農產品卻依然大搖大擺流行於市,這是因為國內大宗農產品價格已全面高於國際市場,到2015年上半年,大米、小麥、玉米等主糧價格均超過國際市場的50%,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的進口完稅價每噸大體比國內低1000元,導致農產品進口不斷增加,出現了「邊進口、邊積壓」、「洋貨入市、國貨入庫」現象。難進難出倉滿為患價格下跌讓農民生出惜售心理,但是這並不影響市場上供應過剩的格局,更令人擔憂的是今年部分農產品出現了倉儲難題。秋糧收購高峰已經來臨,目前產糧區正做著騰倉並庫的准備,臨儲農產品也在加緊拍賣拋售。然而,在庫內的儲糧卻難拋售。10月9日進行的國儲黑龍江玉米拍賣結果顯示,本次拍賣計劃銷售玉米234.4萬噸,實際成交3.37萬噸,成交率僅為1.44%,其中2011年玉米全部流拍,2012年玉米成交率僅為0.08%。其實,今年臨儲玉米拍賣成交率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據統計,今年臨儲玉米拍賣至今累計成交566.9萬噸,進口玉米累計成交14.8萬噸,跨省移庫玉米累計成交僅1.88萬噸。經過近兩年的拍賣,2012年的3083萬噸臨儲玉米已成交2137萬噸,2013年的6919萬噸臨儲玉米已成交915萬噸。在玉米之外,其他農產品亦面臨同樣的拋儲難題。自2014年10月21日至2015年7月14日的臨儲早秈稻拍賣周期中,每周進行一次拍賣,每周投放量大約在50萬噸左右,但是成交並不理想,流拍現象居多,除了與進口大米配額掛鉤的那次拍賣成交比較活躍,剩下的有成交的只有18次,並且成交率非常低,其餘全是流拍。市場人士指出,大量農產品堆積在國家糧庫賣不掉,就會佔用庫存,進而影響市場價格,也會造成新一季糧食上市後,收購量有限。對此隱憂,10月8日,國家糧食局發布《關於切實做好2015年秋糧收購和秋季安全儲糧工作並開展專項檢查的通知》,用兩個「前所未有」來形容當前的糧食儲存形勢:「目前中國糧食庫存達到新高,各類糧油倉儲企業儲存的糧食數量之大前所未有,儲存在露天和簡易存儲設施中的國家政策性糧食數量之多也前所未有。」《通知》還指出,糧食主產區倉容不足矛盾突出,個別地區老舊倉房「帶病儲糧」現象仍然存在;部分企業安全儲糧設備欠缺、技術措施落後,特別是東北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相當一部分露天和簡易存儲設施存在消防等安全生產隱患以及秋季結露、結頂霉變的風險;南方部分地區倉外罩棚儲糧的糧溫持續偏高,蟲霉防治難度大;由於調銷不暢,還有部分糧食超期儲存,影響庫存糧食質量安全。據國家糧食局最新統計數據,今年我國夏糧產量再創新高,達到2821億斤,同比增加了89億斤,目前夏季收購旺季基本結束,而秋糧收購拉開序幕,截至9月30日,江蘇等6個主產區累計收購中晚秈稻29億斤,同比增加8億斤。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糧食產量達6.07億噸,而商品糧數量為3.98億噸,相比之下,巨大的糧食倉儲倉容缺口顯現出來。黑龍江省糧食局倉儲處處長王國富也對媒體透露:「按照全省現有糧食收儲能力計算,扣除庫存,只有200億斤左右的收儲能力可供收購秋糧。按照下一個收糧季1400多億斤的新糧保守收購量分析,將有1200億斤的倉儲缺口。」庫存不減進口不輟為何出現「儲糧難拍賣、庫存糧滿倉、新糧難入倉」的現象?中國社科院農發所研究員李國祥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於國內收儲是敞開收購,一些品質不高的農產品流入國庫,但出庫拋售時,下游消費企業卻因此不願買單,情願用進口農產品原料。」2015年中國夏糧實現「十二連豐」。2014年,我國糧食生產量連續兩年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糧食進口首次突破1億噸大關。其中2014年中國大豆進口7140萬噸,同比增長12.7%。同時2014/2015年度以來,中國累計進口玉米535萬噸,同比增長64%;累計進口高粱達909萬噸,同比增長175%;累計進口大麥856萬噸,同比增長107%。2015年前7月進口糧食7256.8萬噸,同比增加22.4%。小麥圖片(來源於網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國家糧食局黨組書記、局長任正曉在《求是》撰文指出,目前國際大豆、玉米、小麥、大米價格分別比國內價格每噸低1175元、923元、626元和1143元,而這給國內市場帶來一定沖擊,糧食進口數量持續增加,擠佔了國內市場銷售份額。下游企業也傾向於采購低價進口農產品,這樣就導致儲糧難拍賣,甚至新糧難入倉。「中國進口的大頭是大豆,大豆主要滿足谷內食用植物油和蛋白飼料日益增加的需求。近年來穀物進口也有所增長,其中用於釀酒和飼料的大麥、高粱佔比較高。這是國內市場消費升級需求缺口所致。」李國祥說,「不過,對於部分農產品的庫存糧滿倉,進口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供求格局失衡才是。」以玉米為例,目前,中國玉米進口實行進口配置制度,進口配額每年維持在720萬噸,佔2015年國內消費量的比重為4.36%,而國內外玉米價格倒掛,出口量非常小。「因此,中國玉米進出口對國內供需的影響較小,玉米主要以自產自銷為主。」李國祥說。從供給上看,國內玉米產量逐年上升,平均增幅維持在6%左右,供給壓力劇增。相關機構發布的報告將2015/2016年度中國玉米產量預測值下調至2.29億噸,較早先預測值調低300萬噸。不過調低後的玉米產量仍然創下歷史最高紀錄,較上年產量增長6.2%。從需求上看,玉米深加工及飼料消費持續低迷。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生豬存欄連續9個月下降,比前4年平均水平低14%,能繁母豬連續22個月下降,比前4年平均水平低19.4%。深加工方面,6月以來,加工行業虧損情況不斷擴大,近日亞洲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業的大成生化被曝拖欠農民糧款上億,頻臨破產,後由吉林省政府接盤。整個產業來看,企業澱粉加工虧損在每噸350至400元,行業的開工率只有50%左右。倒逼政策改革價格是調節供需平衡的關鍵,但是在政策干預下,價格調節機制失效了。由於臨儲政策的保護,玉米價格一直保持在每斤1.1元左右,即使玉米年年豐收,國內市場已經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農戶也意識不到過剩的市場關系,良好的種植效益不斷刺激農戶種植玉米的積極性,全國玉米產量逐年上升,打破了以往玉米市場供需相對平衡的結構,造成了供需過剩、國儲庫存高企等問題。市場人士指出,現在國貨入庫已經出現困難,未來國貨入市能否競爭得過洋貨仍是個問號。如何在價格、質量上獲得優勢,還需政策的改變。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規定,糧食庫存與消費量的比例達到17%被稱為糧食安全系數,而中國2014年玉米產量達到2.16億噸,2014年新增庫存量高達5600萬噸,占我國每年消費量的35%,2014年總庫存為1.4億噸,年末庫存消費量比高達84.86%。按此比例,有很大調整空間。李國祥說:「自2008年以來,中國玉米臨時收儲政策通過儲備收購切實維護市場的穩定、有序運行,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障種糧農民利益發揮著巨大作用。但是,國內糧食市場價格跟著強農惠農政策、種植收益提高而水漲船高。而國際市場糧食價格卻掉頭向下,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日趨明顯。政策的干預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調整供求關系,並不能完全改變供求關系,此次玉米臨儲價格大調,恰是透露出高價托底的臨時收儲政策走到了十字路口。」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國家糧食局黨組書記、局長任正曉在《求是》雜志上撰文指出,為保護農民利益和種糧積極性,國家從2004年起相繼在主產區分別對稻穀、小麥兩個重點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從2008年起在東北等四省區實行玉米臨儲收購政策,連續7年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稻穀和小麥兩個品種7年累計提價幅度分別達96%、69%。受國家托市收購價格支撐影響,我國糧食市場價格持續攀高,逐步逼近「天花板」。與此同時,糧食生產成本「地板」不斷抬高。這種兩頭擠壓的狀況,使得單純依靠提高托市收購價格來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的空間越來越小、效應越來越弱。從長遠看,必須加快建立由市場形成糧食價格的機制,在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的同時,引導促進農民調整糧食種植結構、提高糧食品質,推動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李國祥建議,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應做調整,讓市場發揮更大作用,盡量減少價格支持政策對市場的扭曲,扭轉價格倒掛現象。大豆圖片(來源於網路)「在大豆和玉米種植收益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明年大豆和玉米種植結構不會出現明顯變化,美國農業部就是利用補貼政策來調節農民種植品種的切換,如果大豆產量過高,下一年大豆種植補貼會對應減產需求而相應減少。」他進一步說。其實政策變化已經開始,此前國內棉花、大豆、油菜籽的臨儲保護政策已經取消,換了一種方式補貼農民。對於玉米種植來說,這將是趨勢。另外,今年玉米收購質量標准為歷年來最嚴,色變粒按不完善粒歸屬;不完善粒中生霉粒含量超過2%的不能進入臨儲收購,收購門檻的提升預示著未來優質農產品才是政策扶持的重點,「低劣品質的農產品將進入市場競爭中自行淘汰。」李國祥說。
㈩ 高中政治:國內市場玉米價格下降,如何理解「會縮小國內外玉米價差,減輕玉米及其替代產品的進口壓力」
這裡面的隱含信息是,由於國內農業勞動生產率低,導致國內市場玉米價格高於國際市場價格。
國內市場玉米價格下降,縮小國內外市場價格差,也就正常了。
由於國內市場玉米價格高於國際市場,相關產業以玉米為原料的,就願意進口玉米及其替代產品,進口壓力大。
一旦,國內市場玉米價格下降,相關以玉米為原料的產業,就可以減少進口,從國內市場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