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行業主宰著當今時代經濟命脈
金融資本
jīnróng zīběn
[financial capital] 由銀行壟斷資本和工業壟斷資本溶合或混合形成的資本
圖書《金融資本》
[編輯本段]版權信息
作 者: (德)希法亭 著,曾令先,胡天壽 譯
出 版 社: 重慶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7-1
字 數: 440000
頁 數: 374
開 本: 16開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36696105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經濟 >> 經濟學理論
定價:¥48.00
[編輯本段]編輯推薦
《金融資本》是希法亭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在這本書中,他強調並深入分析了馬克思曾預言過但是沒有能夠詳細分析的現象,特別是以托拉斯和卡特爾為形式的壟斷現象。他按照辯證法的觀點,把資本區分為三個階段:高利貸資本、銀行資本、金融資本。他分析了金融資本的形成過程,並把它定義為「由銀行支配而由工業家運用的資本」。 該書為科學的帝國主義理論奠定了初步基礎,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告訴你如何用乘法,而不是加法進行財富積累的權威讀本。
金融資本給資本籠罩了一層神秘面紗,它使人很難看到資本的本質。從形式上看,金融資本是在獨立的運動,其實,金融資本也是資本的一種反映形式。在資本的運動過程中,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分道揚鑣,對此我們必須加以分析和研究。隨著資本主義財富的增長,金融資本在資本主義全部資本中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如果不認識金融資本的運動規律,就不可能認識現代資本主義。——魯道夫·希法亭
[編輯本段]內容簡介
《金融資本》是作者最具影響的代表作,作者對馬克思以後的世界經濟發展作了一個全面的、科學的分析,因而在當時的理論界被當做《資本論》的第四卷而大受歡迎。希法亭把資本分為了三個階段:高利貸資本、銀行資本、金融資本。他分析了金融資本的形成過程,並把它定義為「由銀行支配而由工業家運用的資本」。評論家認為,這是「一部論述資本和金融的第一流著作」。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魯道夫·希法亭,1877年8月10日生於維也納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中學畢業後,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醫學,並於1901年獲得了博士學位。希法亭對經濟學有濃厚興趣,尤其對金融資本有深入研究,在考茨基主編的《新時代》上發表了一系列經濟學著作,被認為是第二國際的權威理論家,也是奧地利馬克思主義流派的重要人物之一。
[編輯本段]目錄
原序
導讀
一、本書的體例
二、馬克思的貨幣理論和馬克思時代以後出現的新問題、新現象
三、希法亭的新觀點
四、《金融資本》的特殊價值及當今金融資本突飛猛進的發展
第一篇 貨幣和信用
第一章 貨幣的產生
第二章 流通過程中的貨幣
第三章 信用貨幣
第四章 在產業資本中流通的貨幣
第五章 銀行和產業信用
第六章 利息率
第二篇 虛擬資本
第七章 股份公司
第八章 證券交易所
第九章 商品交易所
第十章 銀行資本與利潤
第三篇 金融資本和對自由競爭的限制
第十一章 利潤率的平均化
第十二章 卡特爾與托拉斯
第十三章 壟斷和商業
第十四章 資本主義的壟斷和銀行資本向金融資本的轉化
第十五章 資本主義壟斷的價格決定金融資本的歷史趨勢
第四篇 金融資本和危機
第十六章 危機的一般條件
第十七章 危機的原因
第十八章 經濟周期過程中的信用關系
第十九章 蕭條時期的貨幣資本和生產資本
第二十章 危機性質的變化卡特爾和危機
第五篇 論金融資本的經濟政策
第二十一章 商業政策的轉變
第二十二章 資本輸出和爭取經濟區的斗爭
第二十三章 金融資本和各個階級
第二十四章 圍繞勞動契約的斗爭
第二十五章 無產階級和帝國主義
[編輯本段]書摘
第一章 貨幣的產生
在交換過程中,如果某種商品畿夠證明自己具有使用價值並能夠滿足社會的需要,那麼,這種商品也就可以成為滿足同樣條件的所有其它商品的交換價值,於是,這種商品便開始向貨幣轉化。這樣,商品便成為了貨幣,成為了所有其它商品的交換價值,成為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統一體。由於一切商品都通過使用價值的讓渡而轉化為貨幣,貨幣也就成為了所有其他商品的轉化形式,成為了乒斤有其他商晶向貨幣轉化的結果,成為了一般勞動時間的直接對象化,成為了個人勞動外化的產物。
理解為由全體社會成員自己決定和支配。
但是,缺乏統一組織機構的社會,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在這里,社會生產者被分解為相互分離的生產個體,他們的生產不再是社會的事務,而是表現為他們自己的私事,他們被社會的分工強制發展成為相互之間必須發生關系的私人所有者。但是,促使他們發生這種關系的活動,是生產產品的交換,因為,只有通過這種交換活動,才能使以私有制為主體的、以生產個體為單位的社會發生聯系。但是,產品交換只是社會聯系的中介,它只是理論經濟學的分析對象。因為,社會主義社會里也允許產品交換,不過,這種交換是社會有意識地統一了分配標准之後的交換,可以這樣說,這種交換是對社會分配的一種補充和完善,是服從於社會主觀情緒的一種私人活動,因此,它不會成為經濟學的分析對象。它在經濟學理論中所產生的作用,就像在幼兒園中,洛德和福里基兩個孩子相互交換玩具一樣,這種交換與他們的父親在商店裡購買玩具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因為,用錢購買玩具這種交換,是社會交換活動總和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有通過這種交換,社會才能實現生產共同體,只有通過這樣的交換活動,被社會分工和私有制分化瓦解了的社會才能聯結為一個整體。
如果馬克思在某個地方說:在交換關系中,上衣在內部的交換要比在外部的交換具有更多的意義。那麼,我們也可以這樣說:交換關系在一個有一定聯系的社會內部要比在另一種社會內部具有更多的意義。因為,只有在必須通過交換才能產生社會聯系的地方,即在私有制和社會分工使每一個人相互分離而又彼此制約的社會里,交換才能具有社會統一的規定性,才能行使指揮社會生產的職能。在可以對社會生產進行自覺調節的共產主義社會,中央機關自覺地決定生產的對象、數量、地點和人員,在這個社會,所有的成員都必須貫徹執行中央的決定。總之,通過交換告訴商品生產者的道理,同社會當局必須將「自覺調節生產、決定勞動秩序」等道理告訴給社會成員是完全一樣的。理論經濟學的任務,就是去發現和認識這種交換的規律。由這種規律必然產生出商品生產過程中的社會生產調節,這就像在社會主義當局的法律、命令和規定中,必然產生出社會主義經濟不受干擾的運行過程一樣,不過,這種規律不是直接地規定人們在生產中的行動,而是以自然規律的方式通過「社會的自然性和必然性」來發揮作用。
因此,那些本來應該由獨立的手工業者或資本主義企業家來回答的問題,也必須通過產品交換來回答。例如,商品生產怎樣由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發展?商品的交換關系是怎樣產生及其變化的?我們認為,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交換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比如說,交換在社會主義社會和在以商品生產為目的的社會就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商品生產為目的的社會,交換在質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在交換過程中商品的量的關系。在商品生產過程中,交換的基礎是支配交換的比例關系,即體現在交換產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在共產主義社會,交換的基礎則表現為主觀意志的相同。在這里,交換只是一種偶然現象,它既不能成為理論經濟學的考察對象,也不能進行理論分析。由於交換總是表現為物與物之間的量的關系,因此,長期以來,人們很少察覺到這種區別。
社會產品必須進行變換,正是這種變換,使交換活動變成了社會物質變換的中介。盡管那些個別的或分散的交換活動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只要它能使社會的產品交換成為可能,只要它能促進社會的生產和再生產,這種交換活動就能長期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生產是進行交換活動的前提條件,只有通過交換活動,個人才能同社會發生聯系,並在整個社會的生產結果即社會的分配中獲取其中的一個份額。
交換活動與整個社會生產的關系,使個別交換和分散交換沖破了偶然性和主觀性的羈絆,變成了一種符合社會客觀規律的事物,並成為社會物質變換的條件,於是,交換活動具有了必然性。因為,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只有通過交換活動才能存在,而社會也必須通過經濟上的交換才能成為社會,也只有在這種社會,交換活動才能成為一種特殊的分析對象。
那麼,在這種社會,作為社會物質變換中介的交換活動又具有什麼樣的性質呢?在這種社會的交換活動中,貨物已經成為商品。所謂的商品,是指這樣一些物質,這些物質不再只是用於個人的需要,而是用於整個社會,它的蕭條和興旺也不再是由個人的需求決定,它的命運可能比奧德賽的命運更加變幻莫測。在這種社會,貨物之所以成為商品,是因為這些貨物的生產者,是作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相互對立並處於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貨物作為勞動產品,不僅具有自己的自然屬性,而且也成為了社會的事實。因此,我們應該去探索這個作為生產共同體即勞動共同體的社會的規律,現在,個別勞動已經成為這個生產共同體所支配的總勞動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講,勞動已經成為形成價值的勞動。
事實上,交換活動是可以進行分析的,因為,交換活動不光是為了滿足個人的需要,它在使個人需要變成一種工具的同時,把個人需要限制在社會需要的范圍內。相對社會需要而言,個人需要是前提條件,個人需要得不到滿足,社會需要就無從談起。但是,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交換不具有集體主義社會中那種滿足個人需要的職能,而是通過交換將個人需要納人社會生產的范圍,個人需要要想得到滿足,就必須參與交換。在這里,交換只是表現物與物之問量的關系,而在交換中所置換的量,則被看成是社會生產總量中的一部分。社會生產總量由社會製造產品所耗費的必要勞動時問決定,社會是用全部勞動力來製造產品的統一體,而從事生產勞動的個人,則是社會統一體中的器官。在交換中,如果商品的量同生產這些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量相等,那麼,商品就可以按照它們的價值進行交換。
如果商品交換的條件對所有社會成員都是相等的,如果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是自己生產資料的佔有者,並用這些生產資料製造出產品在市場上進行交換,那麼,這種交換就是價值平等的交換。但是,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大多數人的財產被剝奪,少數人壟斷佔有生產資料,這使交換的形態發生了變化。由於交換活動體現的是一種平等關系,所以,社會上的不平等在交換活動中則表現為平等,但這種平等不是價值的平等,而是生產價格的平等,勞動耗費的不平等被利潤率平等所掩蓋,這說明: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資本是決定性因素,商品交換不再以等量勞動為條件,而是以等量資本為條件,商品不是按它們的價值出售,而是按它們的生產價格出售。
商品是物化了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交換活動中,這種勞動時間常用來表示物與物之間的等量關系。商品的價值,並不用具體的勞動時間來表示,也就是說,並不表示為8小時的勞動、l0小時的勞動或l2小時的勞動,而是用來表示另一種商品的一定量,即用來充當另一種商品的等價物。例如,20碼麻布=1件上衣,其中,1件上衣就是20碼麻布的等價物。這件上衣與20碼麻布之所以相等,是因為上衣與麻布都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物化,有了這樣的物化商品,所有商品都可以相互作為等價物。
商品的價值可以通過另一種商品來表現,這是由商品生產的性質所決定的。一個人的勞動產品要成為商品,這種勞動產品必須能夠滿足社會的需要,而商品生產者之間的商品交換關系和社會關系,必須通過交換活動才能產生。因為,只有在交換活動完成之後,生產者才能夠知道他的商品是否真正滿足了社會的需要,他花費的勞動時間是否真正體現了商品的價值。
商品生產者不需要什麼人以社會的名義對他的工作進行評價,商品生產者要證明自己是商品生產社會的合格成員,只需拿出他用於交換的商品,通過這些商品,他可以向社會證明他的能力。因為,社會是將自己的事務建立在物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人和集體意識的基礎上,因此,能夠證明商品生產者能力的,就是社會的交換活動。商品生產者只有在完成了交換活動後,才能證明他生產的產品是社會需要的產品,這樣,他才能重新開始生產。在交換活動中,為了讓一種商品能表現所有其他商品的價值,於是,一種特殊商品出現了,這種特殊商品就是貨幣。
在交換活動中,只有當產品互相交換後,商品生產者A和商品生產者8才能作為商品所有者與社會生產發生關系。事實上,當一件上衣同20碼麻布進行交換的時候,這種關系便成立了。如果商品生產已經社會化,那麼,裁縫的生產就必須通過交換來進行,這時,他不再是只同麻紡織者發生交換關系,他還要同更多的生產者發生交換關系。一件上衣可以同20碼麻布進行交換,也可以同5磅糖、10磅麵包進行交換,由於所有的商品生產者都將發生這樣的交換關系,從而產生了無數的交換冬式,在這些等式中,商品的價值是通過各種不同的商品來衡量,這給交換活動造成了極大的不方便,人們便開始固定地用某一種商品來衡量所有商品的價值。隨著這種商品越來越頻繁地被使用,最後,這種商品便成為衡量所有商品的一般價值尺度。
……
⑵ "帝國主義"是什麼和"軍國主義","法西斯"有區別嗎
帝國主義 ①泛指資本主義國家對外侵略擴張的傾向。具有這種傾向的國家稱為帝國主義國家。制訂和執行對外侵略擴張政策的主要政治軍事首腦稱為帝國主義者。②特指資本主義發展中的一個特殊階段。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森在其1902年出版的《帝國主義》和德國經濟學家希法亭在其1910年出版的《金融資本》等著作中試圖系統闡述自己關於帝國主義的觀點。列寧在1917年出版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中,批判、繼承和發展了他們的思想,第一次對作為資本主義特殊階段的帝國主義開展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分析。列寧認為,「如果必須給帝國主義下一個盡量簡短的定義,那就應當說,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列寧選集》第2卷第808頁)列寧在該書中指出,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的過渡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後完成的。指出當時的帝國主義有如下的經濟特徵:(1)在生產和資本集中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壟斷統治,是它的基本特徵;(2)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溶合為一,形成金融資本,並在此基礎上產生金融寡頭;(3)和商品輸出不同的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意義;(4)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同盟業已形成;(5)最大資本主義列強已把世界領土分割完畢。列寧還從帝國主義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是過渡的或垂死的資本主義,論述了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參見「現代資本主義」。
軍國主義,是指以武裝力量統治全國,實行軍閥獨裁和侵略擴張的思想和政策。軍國主義國家對內鎮壓反戰革命運動,宣傳極端的民族主義和沙文主義,強行徵兵參戰;對外則窮兵黷武,進行國土擴張,屠殺被佔領地人民。過去的軍國主義國家有納粹德國、明治維新時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的日本、墨索里尼統治下的義大利、佛郎哥統治下的 西班牙等。在德國,它表現為納粹主義,在義大利,它表現為法西斯主義。現在,各國人民都反對軍國主義。
法西斯(拉丁文: fasces)在古羅馬是權力和威信的標志。法西斯是一根被多根綁在一起的木棍圍繞的斧頭。
在官方場合下高級官員的衛兵在他的前面持法西斯來代表到來的官員的級別和權利。按官員的級別的不同,他們的法西斯的數量也不等。允許持法西斯的官員有最高裁判官、地方長官、最高執政官、總督、獨裁者和皇帝。按羅馬歷史學家的描述上古羅馬國王就已經持法西斯作為他們權力的代表了。
法西斯的捆在一起的木棍代表團結,而斧頭(古代用來砍頭用的)則代表最高權力。斧頭在地中海地區很早就有代表權力的意義了。在羅馬勝利遊行的過程中特別勇敢的士兵也可以持斧頭(但不是法西斯)。在羅馬的傳統中一個官員進入羅馬城後法西斯的斧頭的頭必須摘下來,只有獨裁者才允許帶斧頭的頭進入羅馬城。
法西斯代表權力和威信的意義一直延續到今天:
法國的護照封面上有法西斯的標志,這個標志是拿破崙引入的。
西班牙的警察的標志是法西斯。
法西斯最著名的是在20世紀上半葉被義大利法西斯黨作為標志使用,從此引出了法西斯主義。
瑞士聖加侖的州徽是一個法西斯。
美國華盛頓市林肯紀念堂林肯像的座位的正面也有法西斯的圖像。
⑶ 什麼叫金融資本
隨著工業資本的集中,銀行業也走向了高度集中,從而導致了銀行業的壟斷。銀專行業壟斷的形屬成使銀行的作用發生了根本變化,由普通的中介人變成了萬能的壟斷者。銀行壟斷的產生和銀行作用的變化,使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的關系日益密切,不斷融合,從而產生了金融資本。 金融資本是壟斷的銀行資本和壟斷的工業資本相互融合或混合生長而形成的壟斷資本。金融資本是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占統治地位的壟斷資本形式。金融資本既支配著工業又控制著銀行業同時又主宰著國家經濟命脈的一種資本形式。金融資本是資本存在的一種高級形式。 我們這里所指的金融資本有兩重意思: 其一,它指用於增殖的貨幣(資本)本身。這些貨幣以與用於工業、商業中的貨幣不同的特殊方式–即通過貨幣本身的直接周轉-增殖自身,中間不會轉換為生產資料製造商品,也不會通過買賣一般商品賺取差價。它主要的增值手段是利息收入。 其二,指那些掌握有大量貨幣,並將其(部分地)用於金融資本用途的企業及機構。 就後者而言,大致包括下列形式的金融資本: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及投資公司、資產管理公司及基金、保險公司(人壽、財產、再保險等)、證券公司、金融集團..
⑷ 什麼是帝國主義
帝國主義亦稱「壟斷資本主義」或「現代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最後階段,是垂死的資本主義。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階段,帝國主義最後形成。
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森在其1902年出版的《帝國主義》和德國經濟學家希法亭在其1910年出版的《金融資本》等著作中試圖系統的闡述自己關於帝國主義的觀點。指出當時的帝國主義有如下的經濟特徵:
(1)在生產和資本集中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壟斷統治,是它的基本特徵;
(2)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融合為一,形成金融資本,並在此基礎上產生金融寡頭;
(3)和商品輸出不同的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意義;
(4)世界的國際同盟業已形成;
(5)世界領土分割完畢。
(4)金融資本希法亭擴展閱讀:
列寧認為,帝國主義階段的經濟具有下述特徵: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高度發展,壟斷組織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溶合為金融資本,並在此基礎上形成金融寡頭;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同盟業已形成;最大的資本主義列強已把世界領土分割完畢。
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中,對帝國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徵概括為:
第一,資本集中與生產集中高度發展,在主要產業部門乃至整個經濟生活中產生了居支配地位的壟斷組織。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的單一單位企業和在此基礎上的分散競爭已經成為歷史。主要產業部門大都已形成寡頭壟斷格局。
第二,工業壟斷資本與銀行壟斷資本日趨融合為金融資本,金融資本的進一步集中又形成金融寡頭。在工業壟斷資本形成的同時,銀行業的競爭造成銀行業日趨集中和銀行壟斷組織形成。銀行壟斷組織的形成,使銀行的地位與作用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由過去的借貸中介人,變成了萬能的壟斷者,並與工業資本日益融合在一起。
⑸ 帝國主義的由來
帝國主義 ①泛指資本主義國家對外侵略擴張的傾向。具有這種傾向的國家稱為帝國主義國家。制訂和執行對外侵略擴張政策的主要政治軍事首腦稱為帝國主義者。②特指資本主義發展中的一個特殊階段。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森在其1902年出版的《帝國主義》和德國經濟學家希法亭在其1910年出版的《金融資本》等著作中試圖系統闡述自己關於帝國主義的觀點。列寧在1917年出版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中,批判、繼承和發展了他們的思想,第一次對作為資本主義特殊階段的帝國主義開展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分析。列寧認為,「如果必須給帝國主義下一個盡量簡短的定義,那就應當說,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列寧選集》第2卷第808頁)列寧在該書中指出,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的過渡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後完成的。指出當時的帝國主義有如下的經濟特徵:(1)在生產和資本集中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壟斷統治,是它的基本特徵;(2)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溶合為一,形成金融資本,並在此基礎上產生金融寡頭;(3)和商品輸出不同的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意義;(4)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同盟業已形成;(5)最大資本主義列強已把世界領土分割完畢。列寧還從帝國主義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是過渡的或垂死的資本主義,論述了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參見「現代資本主義」。
⑹ 哪裡有地方購買金融資本證明
金融資本 jīnróng zīběn [financial capital] 由銀行壟斷資本和工業壟斷資本溶合或混合形成的資本 圖書《金融資本》 [編輯本段]版權信息 作 者: (德)希法亭 著,曾令先,胡天壽 譯 出 版 社: 重慶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7-1 字 數: 440000 頁 數: 374 開 本: 16開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36696105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經濟 >> 經濟學理論 定價:¥48.00 [編輯本段]編輯推薦 《金融資本》是希法亭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在這本書中,他強調並深入分析了馬克思曾預言過但是沒有能夠詳細分析的現象,特別是以托拉斯和卡特爾為形式的壟斷現象。他按照辯證法的觀點,把資本區分為三個階段:高利貸資本、銀行資本、金融資本。他分析了金融資本的形成過程,並把它定義為「由銀行支配而由工業家運用的資本」。 該書為科學的帝國主義理論奠定了初步基礎,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告訴你如何用乘法,而不是加法進行財富積累的權威讀本。 金融資本給資本籠罩了一層神秘面紗,它使人很難看到資本的本質。從形式上看,金融資本是在獨立的運動,其實,金融資本也是資本的一種反映形式。在資本的運動過程中,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分道揚鑣,對此我們必須加以分析和研究。隨著資本主義財富的增長,金融資本在資本主義全部資本中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如果不認識金融資本的運動規律,就不可能認識現代資本主義。——魯道夫·希法亭 [編輯本段]內容簡介 《金融資本》是作者最具影響的代表作,作者對馬克思以後的世界經濟發展作了一個全面的、科學的分析,因而在當時的理論界被當做《資本論》的第四卷而大受歡迎。希法亭把資本分為了三個階段:高利貸資本、銀行資本、金融資本。他分析了金融資本的形成過程,並把它定義為「由銀行支配而由工業家運用的資本」。家認為,這是「一部論述資本和金融的第一流著作」。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魯道夫·希法亭,1877年8月10日生於維也納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中學畢業後,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醫學,並於1901年獲得了博士學位。希法亭對經濟學有濃厚興趣,尤其對金融資本有深入研究,在考茨基主編的《新時代》上發表了一系列經濟學著作,被認為是第二國際的權威理論家,也是奧地利馬克思主義流派的重要人物之一。 [編輯本段]目錄 原序 導讀 一、本書的體例 二、馬克思的貨幣理論和馬克思時代以後出現的新問題、新現象 三、希法亭的新觀點 四、《金融資本》的特殊價值及當今金融資本突飛猛進的發展 第一篇 貨幣和信用 第一章 貨幣的產生 第二章 流通過程中的貨幣 第三章 信用貨幣 第四章 在產業資本中流通的貨幣 第五章 銀行和產業信用 第六章 利息率 第二篇 虛擬資本 第七章 股份公司 第八章 證券交易所 第九章 商品交易所 第十章 銀行資本與利潤 第三篇 金融資本和對自由競爭的限制 第十一章 利潤率的平均化 第十二章 卡特爾與托拉斯 第十三章 壟斷和商業 第十四章 資本主義的壟斷和銀行資本向金融資本的轉化 第十五章 資本主義壟斷的價格決定金融資本的歷史趨勢 第四篇 金融資本和危機 第十六章 危機的一般條件 第十七章 危機的原因 第十八章 經濟周期過程中的信用關系 第十九章 蕭條時期的貨幣資本和生產資本 第二十章 危機性質的變化卡特爾和危機 第五篇 論金融資本的經濟政策 第二十一章 商業政策的轉變 第二十二章 資本輸出和爭取經濟區的斗爭 第二十三章 金融資本和各個階級 第二十四章 圍繞勞動契約的斗爭 第二十五章 無產階級和帝國主義 [編輯本段]書摘 第一章 貨幣的產生 在交換過程中,如果某種商品畿夠證明自己具有使用價值並能夠滿足社會的需要,那麼,這種商品也就可以成為滿足同樣條件的所有其它商品的交換價值,於是,這種商品便開始向貨幣轉化。這樣,商品便成為了貨幣,成為了所有其它商品的交換價值,成為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統一體。由於一切商品都通過使用價值的讓渡而轉化為貨幣,貨幣也就成為了所有其他商品的轉化形式,成為了乒斤有其他商晶向貨幣轉化的結果,成為了一般勞動時間的直接對象化,成為了個人勞動外化的產物。 理解為由全體社會成員自己決定和支配。 但是,缺乏統一組織機構的社會,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在這里,社會生產者被分解為相互分離的生產個體,他們的生產不再是社會的事務,而是表現為他們自己的私事,他們被社會的分工強制發展成為相互之間必須發生關系的私人所有者。但是,促使他們發生這種關系的活動,是生產產品的交換,因為,只有通過這種交換活動,才能使以私有制為主體的、以生產個體為單位的社會發生聯系。但是,產品交換只是社會聯系的中介,它只是理論經濟學的分析對象。因為,社會主義社會里也允許產品交換,不過,這種交換是社會有意識地統一了分配標准之後的交換,可以這樣說,這種交換是對社會分配的一種補充和完善,是服從於社會主觀情緒的一種私人活動,因此,它不會成為經濟學的分析對象。它在經濟學理論中所產生的作用,就像在幼兒園中,洛德和福里基兩個孩子相互交換玩具一樣,這種交換與他們的父親在商店裡購買玩具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因為,用錢購買玩具這種交換,是社會交換活動總和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有通過這種交換,社會才能實現生產共同體,只有通過這樣的交換活動,被社會分工和私有制分化瓦解了的社會才能聯結為一個整體。 如果馬克思在某個地方說:在交換關系中,上衣在內部的交換要比在外部的交換具有更多的意義。那麼,我們也可以這樣說:交換關系在一個有一定聯系的社會內部要比在另一種社會內部具有更多的意義。因為,只有在必須通過交換才能產生社會聯系的地方,即在私有制和社會分工使每一個人相互分離而又彼此制約的社會里,交換才能具有社會統一的規定性,才能行使指揮社會生產的職能。在可以對社會生產進行自覺調節的共產主義社會,中央機關自覺地決定生產的對象、數量、地點和人員,在這個社會,所有的成員都必須貫徹執行中央的決定。總之,通過交換告訴商品生產者的道理,同社會當局必須將「自覺調節生產、決定勞動秩序」等道理告訴給社會成員是完全一樣的。理論經濟學的任務,就是去發現和認識這種交換的規律。由這種規律必然產生出商品生產過程中的社會生產調節,這就像在社會主義當局的法律、命令和規定中,必然產生出社會主義經濟不受干擾的運行過程一樣,不過,這種規律不是直接地規定人們在生產中的行動,而是以自然規律的方式通過「社會的自然性和必然性」來發揮作用。 因此,那些本來應該由獨立的手工業者或資本主義企業家來回答的問題,也必須通過產品交換來回答。例如,商品生產怎樣由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發展?商品的交換關系是怎樣產生及其變化的?我們認為,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交換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比如說,交換在社會主義社會和在以商品生產為目的的社會就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商品生產為目的的社會,交換在質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在交換過程中商品的量的關系。在商品生產過程中,交換的基礎是支配交換的比例關系,即體現在交換產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在共產主義社會,交換的基礎則表現為主觀意志的相同。在這里,交換只是一種偶然現象,它既不能成為理論經濟學的考察對象,也不能進行理論分析。由於交換總是表現為物與物之間的量的關系,因此,長期以來,人們很少察覺到這種區別。 社會產品必須進行變換,正是這種變換,使交換活動變成了社會物質變換的中介。盡管那些個別的或分散的交換活動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只要它能使社會的產品交換成為可能,只要它能促進社會的生產和再生產,這種交換活動就能長期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生產是進行交換活動的前提條件,只有通過交換活動,個人才能同社會發生聯系,並在整個社會的生產結果即社會的分配中獲取其中的一個份額。 交換活動與整個社會生產的關系,使個別交換和分散交換沖破了偶然性和主觀性的羈絆,變成了一種符合社會客觀規律的事物,並成為社會物質變換的條件,於是,交換活動具有了必然性。因為,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只有通過交換活動才能存在,而社會也必須通過經濟上的交換才能成為社會,也只有在這種社會,交換活動才能成為一種特殊的分析對象。 那麼,在這種社會,作為社會物質變換中介的交換活動又具有什麼樣的性質呢?在這種社會的交換活動中,貨物已經成為商品。所謂的商品,是指這樣一些物質,這些物質不再只是用於個人的需要,而是用於整個社會,它的蕭條和興旺也不再是由個人的需求決定,它的命運可能比奧德賽的命運更加變幻莫測。在這種社會,貨物之所以成為商品,是因為這些貨物的生產者,是作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相互對立並處於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貨物作為勞動產品,不僅具有自己的自然屬性,而且也成為了社會的事實。因此,我們應該去探索這個作為生產共同體即勞動共同體的社會的規律,現在,個別勞動已經成為這個生產共同體所支配的總勞動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講,勞動已經成為形成價值的勞動。 事實上,交換活動是可以進行分析的,因為,交換活動不光是為了滿足個人的需要,它在使個人需要變成一種工具的同時,把個人需要限制在社會需要的范圍內。相對社會需要而言,個人需要是前提條件,個人需要得不到滿足,社會需要就無從談起。但是,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交換不具有集體主義社會中那種滿足個人需要的職能,而是通過交換將個人需要納人社會生產的范圍,個人需要要想得到滿足,就必須參與交換。在這里,交換只是表現物與物之問量的關系,而在交換中所置換的量,則被看成是社會生產總量中的一部分。社會生產總量由社會製造產品所耗費的必要勞動時問決定,社會是用全部勞動力來製造產品的統一體,而從事生產勞動的個人,則是社會統一體中的器官。在交換中,如果商品的量同生產這些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量相等,那麼,商品就可以按照它們的價值進行交換。 如果商品交換的條件對所有社會成員都是相等的,如果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是自己生產資料的佔有者,並用這些生產資料製造出產品在市場上進行交換,那麼,這種交換就是價值平等的交換。但是,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大多數人的財產被剝奪,少數人壟斷佔有生產資料,這使交換的形態發生了變化。由於交換活動體現的是一種平等關系,所以,社會上的不平等在交換活動中則表現為平等,但這種平等不是價值的平等,而是生產價格的平等,勞動耗費的不平等被利潤率平等所掩蓋,這說明: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資本是決定性因素,商品交換不再以等量勞動為條件,而是以等量資本為條件,商品不是按它們的價值出售,而是按它們的生產價格出售。 商品是物化了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交換活動中,這種勞動時間常用來表示物與物之間的等量關系。商品的價值,並不用具體的勞動時間來表示,也就是說,並不表示為8小時的勞動、l0小時的勞動或l2小時的勞動,而是用來表示另一種商品的一定量,即用來充當另一種商品的等價物。例如,20碼麻布=1件上衣,其中,1件上衣就是20碼麻布的等價物。這件上衣與20碼麻布之所以相等,是因為上衣與麻布都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物化,有了這樣的物化商品,所有商品都可以相互作為等價物。 商品的價值可以通過另一種商品來表現,這是由商品生產的性質所決定的。一個人的勞動產品要成為商品,這種勞動產品必須能夠滿足社會的需要,而商品生產者之間的商品交換關系和社會關系,必須通過交換活動才能產生。因為,只有在交換活動完成之後,生產者才能夠知道他的商品是否真正滿足了社會的需要,他花費的勞動時間是否真正體現了商品的價值。 商品生產者不需要什麼人以社會的名義對他的工作進行評價,商品生產者要證明自己是商品生產社會的合格成員,只需拿出他用於交換的商品,通過這些商品,他可以向社會證明他的能力。因為,社會是將自己的事務建立在物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人和集體意識的基礎上,因此,能夠證明商品生產者能力的,就是社會的交換活動。商品生產者只有在完成了交換活動後,才能證明他生產的產品是社會需要的產品,這樣,他才能重新開始生產。在交換活動中,為了讓一種商品能表現所有其他商品的價值,於是,一種特殊商品出現了,這種特殊商品就是貨幣。 在交換活動中,只有當產品互相交換後,商品生產者A和商品生產者8才能作為商品所有者與社會生產發生關系。事實上,當一件上衣同20碼麻布進行交換的時候,這種關系便成立了。如果商品生產已經社會化,那麼,裁縫的生產就必須通過交換來進行,這時,他不再是只同麻紡織者發生交換關系,他還要同更多的生產者發生交換關系。一件上衣可以同20碼麻布進行交換,也可以同5磅糖、10磅麵包進行交換,由於所有的商品生產者都將發生這樣的交換關系,從而產生了無數的交換冬式,在這些等式中,商品的價值是通過各種不同的商品來衡量,這給交換活動造成了極大的不方便,人們便開始固定地用某一種商品來衡量所有商品的價值。隨著這種商品越來越頻繁地被使用,最後,這種商品便成為衡量所有商品的一般價值尺度。 ……
⑺ 奧地利是唯物主義嗎
【唯物論主義】是一種哲學思想.這種哲學思想認為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內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容.也就是說「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唯心主義(idealism)即唯心論,又譯作理念論,是哲學中與思想、心靈、語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間關系的討論及看法.馬克思主義認為唯心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是與唯物主義對立的理論體系.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即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派別.唯我論 solipsism 認為世界的一切事物及他人均為「我」的表象或「我」的創造物的哲學觀點.它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的邏輯結論.典型代表者有18世紀英國哲學家G.貝克萊、19世紀奧地利物理學家E.馬赫等人.他們把世界看作是個人感知的結果或個人精神創造的產物,認為只有自我及其意識才是唯一真實的、本原性的存在.
⑻ 什麼是帝國主義
帝國主義即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也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級和最後階段專。隨著屬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資本關系的社會化隨之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生新的變化,壟斷組織的統治成為經濟生活的基礎,資本主義就從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壟斷階段。
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森在其1902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年出版的《帝國主義》和德國經濟學家希法亭在其1910年出版的《金融資本》等著作中試圖系統的闡述自己關於帝國主義的觀點。列寧在1917年出版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中,批判、繼承和發展了他們的思想,第一次對作為資本主義特殊階段的帝國主義開展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分析。列寧認為,「如果必須給帝國主義下一個盡量簡短的定義,那就應當說,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列寧選集》第2卷第808頁)列寧在該書中指出,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的過渡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後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