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學生理財的觀念,說明下原因,並有何感想和建議
大學生基本上沒有理財觀念。原因如下:
1、手上沒有太多的錢,很少自己出去打工掙錢。
2、花錢的地方太多,吃飯,娛樂、追女仔都要花錢
3、攀比的現象太普遍。
4、沒有自己的未來定位和目標。
建議:
先讓大學生有自己的目標。目標有了,就要做相應的計劃,理財計劃是屬於目標計劃的一小部份,那麼就好辦了。比如有的學生想創業、想買房子、想進大公司(前期要花費不少的錢做培訓)....這些都需要理財觀念和計劃。可一步步的諄諄誘導之、循序漸進之
『貳』 作為當代大學生,有理財的必要嗎
大學生是指在高等院校接受教育的學生,他們所學的都是些專業化,較高層次的科學文化知識,因而他們是國家人才的主要培養對象。大學生們的觀念如何,直接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影響到國家人才隊伍的建設。
1 大學生理財現狀
與以往崇尚單一、節儉的大學生相比,如今大學生的消費追求豐富,呈多元化發展的趨勢。
第一,大學生消費方向不確定但是相對集中,集中於中級商品消費,消費的成本較小,但浪費的空間仍然較大。大學生目前的開銷來源大部分由父母提供,家庭支持是大學生花銷的首要來源,獎學金、助學金、兼職收入、投資收益和社會捐贈等也是大學生的收入來源。
從大學生消費和性別的關系來看。大學生消費與性別有很大關系。性別對消費的方向和對消費的要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女生消費的沖動性較大,同時常常消費在日用品、服裝、化妝品以及裝飾品上的比例較大。同時女生由於喜歡追求時尚而易受消費廣告和促銷的影響而購買一些沒用的商品。而男生喜歡交友同時喜歡實用性強的物品,所以消費的方向和女生不同,男生則側重於網路、社交類,如請客吃飯等,花費較大但是購買沖動較小。總體來說,男生、女生的消費節省空間都比較大,正確理財觀念的樹立至關重要。
從大學生消費與年級關系來看。高年級同學明顯較低年級消費合理且消費觀較為正確和理性。究其原因,可以闡述如下:首先,高年級同學科學文化素質有所提高,對於理財的理解較為深入;其次,高年級同學打工的經歷以及社會經驗較為豐富,所以開始漸漸學會合理的消費和理財;再次,低年級同學由於來到新的環境中有新鮮感,同時由於以前消費主要由父母長輩指導,而現在由自己支配,所以難免會存在消費不合理以及消費浪費現象。
從大學生消費與家庭狀況的關系來看。大學生的家庭狀況直接決定了其消費水平和方向,因為大學生在大學階段,盡管有打工現象存在,但收入的主要來源仍然是家庭父母的供給。所以可以看到,家庭貧困的學生消費較少,較為合理,而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消費存在浪費現象。
從大學生消費與家庭居住地的關系來看。由於當前大學生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家庭,因此家庭居住地對於大學生消費的影響力較大。家庭居住在城市地區的大學生消費較高,同時存在較多的浪費和攀比現象,但是家庭居住地在農村地區的大學生相比較而言消費水平較低,同時理財意識較強。
第二,大學生的理財觀現狀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理財意識薄弱,理財能力有限,理財規劃不科學。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尚未明確理財的真正含義,對理財存在誤解或者理解片面,片面認為理財只是節約或是開源。
理財觀念層面。金錢觀方面,大部分同學的觀念較為准確,認為金錢很重要,但是也不能代表生活的所有;消費觀方面,大部分同學缺乏理性的消費觀,消費缺乏計劃性,較為盲目且易沖動;投資觀方面,大部分同學了解甚少,投資知識較少,同時認為投資離自己較遠,有學習投資理財知識的興趣,但是覺得目前投資尚早;創業觀方面,絕大部分同學知道創業的事跡,同時希望創業,但是不知道創業的方式和方法,無從實施。
理財知識層面。總體來說,大學生通過課堂的學習,了解到了一些理財知識,但是相當的零星且不深入。大部分了解的知識為課本中提到的如市場經濟、市場運行規律、商品經濟、貨幣流通等。但是對於財務知識,投資知識所知甚少。大部分同學知道理財的重要性,但不知道具體的途徑和方法,同時也有少部分同學認為理財是以後的事情,現在做起為時尚早。
理財能力層面。由於種種原因,大學生的理財實踐能力較差。大學生的市場調查力和分析力以及創業實踐能力有待提高。
2 大學生理財現狀的形成原因
(1)傳統文化經濟價值觀的影響。中國傳統的「學而優則仕」的思想以及「德本財末」的思想為中國主流思想,同時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的經濟價值觀念根深蒂固地束縛著人們的頭腦,束縛了成長中的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財富觀、財富創造觀,束縛了他們創新、競爭能力的發展。
(2)家庭教育的影響。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重點在於傳統美德教育,提升個人修養和素質,而沒有對子女進行適當的理財教育,再者中國家庭歷來重積蓄節約而輕消費。「節儉」是傳統美德,但「節儉」過度卻抑制了「開源」,抑制了投資,輕視消費的同時,也導致資本的閑置,不能「讓錢生錢」,拖延了經濟發展的步伐。此外,由於我國大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的家庭,對於子女的消費缺乏嚴格的限制和指導,對理財教育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3)學校教育的影響。長期以來,學校教育的模式一直都是應試教育,升學率和就業率成為一所學校生存、發展的決定因素,因此理財教育大多不在學校教育計劃之內,理財教育仍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學校教育沒有發揮出教育的前導性功能,使學生失去了接受理財教育的最佳時期,導致了大學生理財意識和能力的缺失。
(4)社會環境的影響。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從制度上抑制了國民整體商業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受到市場經濟的刺激和西方經濟思想的誤導,導致了金錢至上觀念滋生蔓延,惡化了生產、消費、投資環境。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員,社會的環境、國民的觀念等都會影響其形成正確的財富觀,從而理財能力的發展受到抑制。
3 關於理財的建議
學會理財對於大學生擁有、使用和保護個人財富資源的效率十分有益,因此促成大學生培養正確的理財行為,樹立科學的理財觀念十分必要。
第一,從大學生自身角度來看,正確的協調好開源和節流。所謂的「開源」就是通過自己的一些勞動,包括智力和體力來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大學通常的開源渠道有獲取獎學金,做臨時促銷、做書面翻譯、做家教等多種形式的兼職,有一定經濟條件的大學生還可以做一些基金定投等投資,通過努力學習,獲取獎學金是目前在校大學生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至於「節流」則體現在將有限的錢要花在刀刃上,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消費,養成節儉的好習慣,把握好恰當的消費時機,並隨時掌握市場動態,以最少的消費獲得最大的回報。
第二,從高校的角度來看,推廣理財教育。美國學者安德森(Anderson)於1982 年首次科學系統地提出了理財教育的概念,他指出,理財教育就是能夠讓人們學會如何設立理財目標、認識個人收入基礎、制訂詳盡的達到目標的理財計劃、應用理財計劃、調整理財計劃、評價理財目標和理財過程的一系列環節。
中國大學生一些相對較大的消費行為和消費觀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如消費不合理、沒有明確的消費觀念等,此外在投資、儲蓄方面的能力不足和意識不足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如今,中國正由大國走向強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大學生的理財教育絕不能輕忽。高校作為培養大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場所,在培養專業素質的同學,也不能忽視了對於大學生一些實際能力的培養,而理財能力則是其中大學生所必須著力培養的。因此,高校可以將理財教育納入到學位教育中,例如理財課的選修課等;可以塑造校園的理財氛圍,例如間斷性開展理財知識講座、理財知識競賽等。 第三,從政府的角度來看,加強引導和促進理財行為。政府引導作為另一個主要力量加入到促進科學消費和樹立科學消費觀的實踐當中,政府不僅可以利用稅收等手段對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引導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可以適當借鑒美國的經驗,將理財教育的視野延伸至從生產到消費的每一個環節中,由整體到個人、由政府到民間團體的各個角落,在這樣強大的理財教育下,理財本身也是一種產業化的運作。
第四,從社會的角度看,全社會參與,同樹科學理財觀。學校充當核心、發揮主力作用,政府引導,立法保障,只是樹立科學理財觀的一部分。在全社會范圍內樹立科學的理財觀終究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學生、家庭和社會應各盡其責,為理財教育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主張消費,推薦商品的娛樂媒體,要區分刺激消費與吹捧商業,在娛樂媒體和大眾媒體的雙重角色中找到一個平衡點,發揮大眾媒體的傳播作用,只有這樣理財才不會是一個停留在字面上的專有名詞。
『叄』 大學生應該樹立什麼樣的理財觀
先自立。然後你就知道怎麼理財了。
以上!
『肆』 大學生要有怎樣的理財觀念
我不同意一樓的觀點,所謂觀念嗎,我覺得就和收入沒有多大關系了 。和收入有關的應該叫怎樣理財吧!
哈哈 我的理財觀念是:【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望採納! O(∩_∩)O哈哈~
『伍』 大學生如何正確樹立理財觀
說白了,理財就是使用各種理財工具對現金進行合理分配,以滿足生活消費和未來的預期消費,以及財產的增值。先說分配,有二種流行的分配方法。一,投資比例大體按照(80-年齡)%分配的。比如現在你二十五歲,那麼可以拿出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五進行投資。二,三三三一法則。就是將收入分成十份,按照存款三份,保險三份,風險投資三份,零花一份的比例分配。我個人傾向第一種,適合年輕人。再說理財工具。普通人接觸最多的有以下幾個。活期存款,定期存款,零存整取,債券,基金,銀保理財,股票,外匯紙黃金等。
『陸』 如何給准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
立堅強信念投資理財不是有錢人的專利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有許多工薪階層或中低收入者持有「有錢才有資格談投資理財」的觀念。普遍認為,每月固定的工資收入應付日常生活開銷就差不多了,哪來的余財可理呢?「理財投資是有錢人的專利,與自己的生活無關」仍是一般大眾的想法。
事實上,越是沒錢的人越需要理財。舉個例子,假如你身上有10萬元,但因理財錯誤,造成財產損失,很可能立即出現危及到你的生活保障的許多問題,而擁有百萬、千萬、上億元「身價」的有錢人,即使理財失誤,損失其一半財產亦不致影響其原有的生活。因此說,必須先樹立一個觀念,不論貧富,理財都是伴隨人生的大事,在這場「人生經營」過程中,愈窮的人就愈輸不起,對理財更應要嚴肅而謹慎地去看待。
理財投資是有錢人的專利,大眾生活信息來源的報章、電視、網路等媒體的理財方略是服務少數人理財的「特權區」。如果真有這種想法,那你就大錯而特錯了。當然了,在芸芸眾生中,所謂真正的有錢人畢竟佔少數,中產階層工薪族、中下階層百姓仍占極大多數。由此可見,投資理財是與生活休戚與共的事,沒有錢的窮人或初入社會又身無一定固定財產的中產等層次上的「新貧族」都不應逃避。即使捉襟見肘、微不足道亦有可能「聚沙成塔」,運用得當更可能是「翻身」的契機呢!
其實,在我們身邊,一般人光叫窮,時而抱怨物價太高,工資收入趕不上物價的漲幅,時而又自怨自艾,恨不能生為富貴之家,或有些憤世嫉俗者更輕蔑投資理財的行為,認為是追逐銅臭的「俗事」,或把投資理財與那些所謂的「有錢人」劃上等號,再以價值觀貶抑之……,殊不知,這些人都陷入了矛盾的邏輯思維——一方面深切體會金錢對生活影響之巨大,另一方面卻又不屑於追求財富的聚集。
『柒』 金融營銷 目前在校大學生的理財觀念及現實情況有哪些特點
因為我國沒有開展對在校學生理財方面教育,所以這一方面比較薄弱。理財是什麼。理財的目的是使自己財富保值增值,這背後涉及通脹和購買力下降的問題。以及個人收入變化對自己財富影響,這些不一定有清晰概念。這一點決定,大學生理財帶有盲目性這一特徵。aqui te 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