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輝能科技:2022年中實現規模搭載,能量密度提升不走激進路線
前幾天,一位投資界朋友問我,「最近關於固態電池有啥新消息嗎?聽說XX(固態電池賽道玩家)都被投資人捧得飄飄然了,我也聽說輝能量產的可能性最高。」
不得不感慨,世上就有這么巧的事。
「我剛和輝能結束了兩個半小時的聊天,感覺現在說話都帶有一些台灣腔了。」我回答。
「台灣腔不要緊,有干貨就行。」朋友似乎也顯得有些興奮。
「嗯,很乾,而且如你所說,輝能的量產計劃已經提上日程了。」
明年拿到新能源市場入場券
固態電池一直被認為是後鋰電時代的必經之路,近幾年,各家布局固態電池的企業以及相關實驗室,階段性地會傳出一些技術突破的消息,但最終都沒有落實到「量產」二字,更別說批量在新能源汽車上進行搭載。
但在輝能看來,他們即將拿到新能源市場的入場券。
「我們在全球固態電池企業里算是第二個量產的」,行銷經理Lisa介紹道,「第一個量產的是法國的Bollore,但由於財務問題,目前暫時沒有其他消息。如果他們沒有繼續投入,那麼輝能就是剩下唯一一家量產的固態電池企業。」
輝能的量產開始於2017年,其位於中國台灣桃園的G1工廠正式開始全自動卷式生產,產能為40MWh,但主要以消費性電子和穿戴式電子產品上使用為主。
而同樣位於桃園且正在建設中的G2工廠,則是完全面向新能源汽車市場。
(採用雙極電池技術的高電壓鋰陶瓷電池——BLCB)
「本來今年年中會完工,但由於疫情關系可能會延期到明年。工廠的產能規劃是1-2GWh,等G2工廠建成之後,我們基本上就拿到了電動車的入場門票。」Lisa說道。
「以每台車50度電來計算的話,1GWh也就搭載2萬台車而已,所以我說是入場門票。G2生產的產品基本都會用到各家車企的樣車上。」
在2019年1月的電動汽車百人會上,天際汽車展示了固態電池展車,使用的便是輝能固態電池。同樣身為造車新勢力的威馬,也在2018年底展示了搭載輝能固態電池的樣車。據Lisa透露,目前已經有5家以上的公司與輝能簽訂了MOU或正在洽談合作,本來在今年也會陸陸續續推出樣車進行展示,但由於疫情可能會延期到明年,但不管如何,樣車最慢明年就能看到。
而隨著樣車的不斷推出,輝能的固態電池究竟性能如何,成為了大家最關注的點。
能量密度怎麼樣?
提到動力電池,第一想到的參數指標就是質量能量密度,目前最受市場期待的NCM811電池,最高單體能量超過240Wh/kg,系統能量密度最高超過180Wh/kg。
根據規劃,輝能的固態電池產品是從類固態走向固態,輝能將這種類固態又叫混成固態,以整顆電芯的體積來看,其中液態部分只有不到3%。
一開始輝能採用的是LCO(鈷酸鋰)+石墨負極的配方,但由於固態電池阻值較液態電池高,內阻比較大,所以能量密度依然無法與液態電池較比。
據Lisa介紹,2020年開始,輝能會不斷調整材料,負極將從石墨轉向高SiOx含量(14%以上——100%)的硅氧復合物。
「在2025年左右,SiOx硅比例達到100%程度的時候,我們的量產電芯與液態電池相比在質量能量密度上就會有極明顯的優勢。」Lisa告訴第一電動網,「體積能量密度部分也是一樣,會在2022年左右超過體積能量密度較高的21700圓柱電池,2025年達到接近900Wh/L的水平。而且,在這個水平我們是沒有任何安全問題的。」
從這一數值來看,目前甚至未來一至兩年,輝能的固態電池產品相比液態電池的優勢並不是十分明顯。對此,輝能CEO楊思枏並沒有那麼激進。
「將SiOx提升到100%,我們能把能量密度做到330Wh/kg,這個在實驗室已經成功了。從研發的角度來看,我們已經能夠做到330Wh/kg,850—880Wh/L的狀況,但這個東西目前還不能量產。」 楊思枏告訴第一電動網,「因為還要再搭配其他富鋰化的一些架構技術,同時,它的單價並不親民,所以我們還在評估其他更便宜的製作方式,如果沒有辦法導入,原則上雖然能量密度可以提升,但成本下不來,依然只是一個實驗性的產品,它不能夠量產。」
成本之困
如楊思枏所說,成本下不來的產品即便能量密度再高,依然是實驗室產品。
那麼輝能又是如何解決成本困局呢?
「我們思考的是整個電池包的成本,它可以分成兩塊,一是電芯材料,另外是電池包的架構技術。」 楊思枏說道。
固態電解質由於密度較高,在同樣體積狀況下,其能量密度一定會比液態電池要差。為解決這一問題,有企業改用更高能量密度的正極或負極活性材料,但這就意味著材料成本的提升。
「如果僅僅依靠材料來增加能量密度,那就會落入到悖論之中,無法進入到市場。因此我們提出了MAB(雙極電池包架構技術)。」 楊思枏解釋說,「不管是刀片電池還是CTP,大家思考的都是一個道理——在不靠改變電芯材料的前提下以提升成組效率來解決能量密度和成本的平衡問題。」
輝能測算,採用MAB後,NCM811+石墨負極固態電池的成組效率在重量能量密度和體積能量密度兩個維度下分別為82%~85%和70~75%。因此其PACK的能量密度可達到176~183Wh/kg和405Wh/L。因此,雖然在電芯層面,與同樣NCM811+石墨負極的液態電池相比有一定差距,但由於成組效率較高,成組後固態電池的優勢便顯示了出來。
這或許也是輝能對外一直強調電池包成本而不是電芯成本的原因。
根據此前輝能公布的成本對比,在電芯產能達到20GWh的時候,雖然電芯成本依然是相同能量密度的液態電芯的1.1倍,但電池包成本只有98%。而如果採用MAB,電池包成本僅有同類別液態電池的7成。
不過在這次專訪中,楊思枏對這一數據進行了更新。
「之前的計算對於『制費』的部分沒有做改善。」
楊思枏解釋道,所謂「制費」,主要指生產一度電的電池芯對應需要花費多少電力。
「目前頭部的液態電芯生產企業生產一度電的電池芯大約需要花費35-40度電,我們目前的試產線則需要178度電,相差了4倍左右。但在正式進行量產之後,這一數值會下降到約50度。經過計算,我們發現只要量產規模達到7GWh就能做到和液態電池一樣的價格,因此我們目前在與政府討論的落地項目都是直接以7GWh的規劃作為前提。當然,最初會從2GWh開始,逐漸過渡到7GWh。」
楊思枏還提到,在材料回收方面,固態電解質也能進一步降低成本。
「氧化物固態電解質有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叫做原向回收。意思是說在A電池裡所用的固態電解質經過了一些表面處理之後可以直接再放入到B電芯中,無需再粉碎再提煉出元素,就是原本的結晶向直接用到B電池裡。A電芯循環使用1000次以後再放到B電芯去,依然是同樣的狀態。這就意味著固態電解質在氧化物上面可以整顆做原向回收,所以它的回收成本非常低廉。」 楊思枏進一步解釋道,「當然在一開始時我們對固態電解質就做了一些處理,這樣原則上後續再執行回收就不會很困難。按照這樣的方式,只要市場規模夠大,絕對比液態電解質和隔膜加起來的成本要來得更低。」
2020年中期實現規模化搭載
拿出了參數和成本都能被主機廠接受的產品,有了進入新能源市場的入場券,接下來就是何時實現大規模搭載。
「國內的搭載時間原則上是2022年年中,搭載的產品是VDA(一般電池包封裝)590或者355,MAB會慢些,預計在2024年年中量產裝機。VDA產品的能量密度目前是220~230Wh/kg,與目前液態811電池210-220Wh/kg的主流電芯密度相比是有競爭力的。同時,我們能夠在5C狀況下實現12分鍾以內充到80%,甚至8分鍾左右能夠充到50%—60%,再加上安全性,都是我們的一些優勢。」
楊思枏還透露今年下半年將會決定廠址,與地方政府合資建立固態電池產業區,在2022年實現2GWh的產能,2023年提升到7GWh。
「隨著國內量產進度的推進,之前Lisa提到的桃園G2產線也將逐漸縮減,未來也將轉到毛利比較高的市場,畢竟這條產線主要是為了做樣車。」 楊思枏介紹道。
雖然在2022年中量產搭載裝車時,由於規模較小以及暫未採用MAB,成本上相比同級別的液態動力電池會高出約1.2倍。但即便如此,已經有多家車企與輝能簽訂了示範運營的框架協議。
(輝能MAB 雙極電池包架構技術)
據了解,目前已經有和約6家廠家簽了框架協議,其中就包括不久之前在輝能D輪融資中投資的一汽。
「一汽方面有對我們的產品進行測試,技術參數上得到了比較正面的回應,同時對我們整個產線和產品都有所了解,這也是一汽投資我們最根本的原因。除了一汽之外,還有多家國字頭車企與我們簽訂了框架協議,同時還有合資企業以及造車新勢力。」 楊思枏透露,「許多車企願意以較高的價格來採用新技術,對於品牌來說也是一種加持。雖然是示範性,但這些車會真實投入到市場當中,每家車企的規模大概在3000-5000台。當產品在消費者端的反饋順利後,我們就會與車企進行合資合作。」
所謂合資合作,是指主機廠將綁定輝能電芯生產線,產能都屬於綁定的主機廠,價格上輝能也不能進行調整。這樣的合作讓車企未來不會因為產能不足或價格的浮動受到困擾,而輝能也不會因為客戶端需求量的變動產生固定資本支出的浪費。「不過與車企的合資將是上面說到的7GWh之後的事,大概會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以這樣的模式我們預估到2025年能做到35GWh的規模。」
寧德時代是重要競爭對手
這次專訪一開始,Lisa在向我介紹輝能時說道,「我們成立到現在14年,本業就是固態電池,沒有其他東西可以做,沒有其他東西可以營收,所以固態電池非成功不可。我們只有這個產品,因此把所有的力氣都放在了這上面。」
在結束專訪前,我向楊思枏提出了最後一個問題:
相比豐田和寧德時代這樣更有成本試錯的企業,輝能在固態電池領域競爭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麼?
「您把這兩家提出來,真的是一個很厲害的問題,這也是我們在不斷思考的。」 楊思枏答道,「這兩家情況不太一樣,豐田是一家車企,雖然它同時在做電芯,但技術不太可能外流,同時,硫化物技術上的限制問題還要再觀察一下。豐田這塊我們沒想過要進入,他的市場份額就給他自己,我們看重的是剩下的市場。」
在楊思枏看來,寧德時代才是輝能後續真正重要的競爭對手。
「相比寧德時代,我們的劣勢十分明顯,第一,它擁有非常多的資源;第二,它有許多錢;第三,它有很大的市場。從半導體、屏幕顯示器行業來看,小公司趕上大公司幾乎不可能,不過在動力電池行業是完全不同的。您可以回想一下,不到10年前,相比比亞迪,寧德時代也是家小公司,但現在情況卻完全反轉,這是為什麼呢?」
大象難轉身以及動力電池行業的特殊性,是楊思枏認為的機會所在。
(輝能CEO楊思枏)
「以半導體業為例,生產設備和材料差別已經不太大,主要是製造工藝的不斷進步。但對於電芯來講完全不相同,它是材料、配方、結構、工藝、設備等相結合的科學,這個宇宙稍微有一個東西變化,其他全部都得隨之改變。寧德時代計劃在全球投130GWh的產能,國內也有相當高的產能投入,如果突然有一天變成固態電池的時代,他就會比較麻煩,大象難轉身的故事歷史上並不少見。」
此前,一位接近寧德時代的人士曾告訴第一電動網,寧德時代之所以在研發上投入這么多,就是因為在探索一些其他方向,目前能想到的技術趨勢,寧德時代都有布局。這樣的描述,儼然一種即便有技術變革,帶來這場變革的企業也一定是寧德時代的態勢。
不過,我的那位投資界朋友卻有不同看法。
「都有布局就代表著平均使力,未來能帶來變革的那項技術,寧德時代的力度未必夠,或許哪個100%投入的企業押對寶也未可知。」
輝能會是那個押對寶的企業嗎?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⑵ 軍工半導體晶元製造商哪些上市公司
1、大唐電信
國內前三集成電路公司,內部產業整合基本完成:2013年公司集成電路收入僅次於華為海思、展訊和銳迪科。通過將聯芯科技與大唐微電子進行整合,公司基本形成了以聯芯,物聯網,卡為核心的消費事業群和以安全系統類產品為核心的群,覆蓋從消費電子到信息安全的全面晶元布局。
2、振華科技
中國振華電子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振華),是由始建於上世紀60年代中期國家「三線」建設的083基地不斷發展而來的。初期稱為「貴州省第四機械工業局」和「電子工業部貴州管理局」,之後一直沿用083基地名稱。
3、歐比特
珠海歐比特控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企業,公司主要從事於核心宇航電子晶元/系統、微納衛星星座及衛星大數據、人臉識別與智能圖像分析、人工智慧系統、微型飛行器及智能武器系統的自主研製生產,服務於航空航天。
4、同方國芯
紫光國芯股份有限公司是紫光集團旗下半導體行業上市公司,專注於集成電路晶元設計開發領域,堅持穩健經營、持續創新、開放合作,是目前國內領先的集成電路晶元設計和系統集成解決方案供應商。
5、上海貝嶺
上海貝嶺公司創建於1988年9月,在1998年9月改制上市,是中國微電子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是國家改革開放初期成功吸引外資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標志性企業。
⑶ 不足一月兩次融資!比亞迪狂奔在「獨立」的路上
2020年6月15日,比亞迪發布關於控股子公司引入戰略投資者的公告,旗下比亞迪半導體完成A+輪融資,這距離4月14日比亞迪宣布比亞迪半導體重組並擬引入戰略投資者僅過去了62天,而距離上一輪A輪融資僅僅過去了20天。
短短20天,比亞迪半導體一共拿到27億融資,投後估值102億元。
不過不同於A輪14個投資者19億的投資額,此次A+輪融資共有30個投資者,但總投資額只有8億元,投資額超過1億元的機構僅有愛思開(中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其餘企業投資金額並不大,像小米集團、聯想集團、上汽產投、北汽產投等企業未來或許將在比亞迪半導體產業鏈的上下游與之產生合作,因此,此次投資更多或是出於戰略考量。
本次增資擴股事項完成後,比亞迪持有比亞迪半導體72.3%股權,比亞迪半導體仍納入比亞迪合並報表范圍。根據公告,目前,比亞迪半導體已完成了內部重組、股權激勵、引入戰略投資者等工作,在此基礎上比亞迪半導體將積極推進上市相關工作,以搭建獨立的資本市場運作平台,完善公司獨立性,助力業務發展壯大。根據比亞迪的預測,兩輪融資後,比亞迪半導體投後估值已達到102億元,未來估值還有進一步上升空間。
(比亞迪IGBT4.0晶元)
根據NE時代報道數據,2019年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的IGBT模塊供應,英飛凌佔到了58.2%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一。第二就是比亞迪,市佔率為18%,幾乎為自用,在國內廠商中擁有絕對的優勢。
自2009年開始量產IGBT產品以來,比亞迪在IGBT領域已經擁有全產業鏈的能力,目前比亞迪半導體主要業務覆蓋功率半導體、智能控制IC、智能感測器及光電半導體的研發、生產及銷售,擁有包含晶元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和下游應用在內的一體化經營全產業鏈。
據悉,目前比亞迪正在布局第三代半導體材料SiC,已經預售的比亞迪漢將會搭載其自主研發並製造的SiCMOSFET。
此次融資將有助於比亞迪半導體實現產業鏈上下游進一步拓展,豐富第三方客戶資源;多渠道實現產能擴張,加速業務發展,更有助於其降低單位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
同時,比亞迪旗下多個業務板塊的拆分也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速獨立,比亞迪距離成為新能源汽車解決方案供應商又跨進了一大步。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⑷ 中國晶元水平到什麼程度了
在當前人工智慧晶元市場中,美國占據90%市場份額,處於絕對優勢,英特爾、谷歌、英偉達等科技巨頭公司都有工智能晶元。
市場份額不如美國。在當前人工智慧晶元市場中,美國占據90%市場份額,處於絕對優勢,英特爾、谷歌、英偉達等科技巨頭公司都有工智能晶元。其中,英特爾市場份額約71%,Nvidia約16%。國內研發人工智慧晶元的企業主要有寒武紀、商湯科技、依圖科技等,雖然技術已經初露頭角,但由於研發、製造人工智慧晶元需要巨額資金支持,目前還處於廣泛融資階段。
晶元製造肯定難,但是再難都難不倒中國人。
相信國家現在也在想方設法,怎麼樣才能使普通人用的起高科技晶元,現在國家應該會使用大量資金研發等等等,不然現在美國不給我們國家供貨,我們就眼睜睜的看著吖!不可能,相信國家政府,這些問題應該會全部解決的。
⑸ 晶元股有哪些
手機晶元概念一共有11家上市公司,其中5家手機晶元概念上市公司在上證交易所交易,另外6家手機晶元概念上市公司在深交所交易。
1、兆易創新(71.650, 2.65, 3.84%):國產存儲龍頭
作為國產存儲龍頭,兆易創新位列全球Nor flash市場前三位,且隨著日美公司的退出,市場份額不斷提高;存儲價格不斷高漲,公司的盈利能力亮眼。
公司打造IDM存儲產業鏈。2017年10月,公司和合肥市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簽署了存儲器研發相關合作協議,合作開展工藝製程19nm存儲器的12英寸晶圓存儲器(含DRAM 等)研發項目,即合肥長鑫,目前研發進展順利。
2、江豐電子(42.220, 0.77, 1.86%):國產靶材龍頭
超高純金屬及濺射靶材是生產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關鍵材料之一,公司的超高純金屬濺射靶材產品已應用於世界著名半導體廠商的最先端製造工藝,在16 納米技術節點實現批量供貨,成功打破美、日跨國公司的壟斷格局,同時還滿足了國內廠商28 納米技術節點的量產需求,填補了我國電子材料行業的空白。
公司與美國嘉柏合作CMP項目,並已於2017年11月獲得第一張國產CMP研磨墊的訂單。
3、北方華創(40.410, 1.18, 3.01%):國產設備龍頭
北方華創作為設備龍頭,深度受益本輪晶圓廠擴建大潮,公司業務涵蓋集成電路、LED、光伏等多個領域,多項設備進入14納米製程。
公司產品線覆蓋刻蝕機、PVD、CVD、氧化爐、清洗機、擴散爐、MFC等七大核心品類,下遊客戶以中芯國際、長江存儲、華力微電子等國內一線晶圓廠為主。
4、紫光國芯(34.190, -2.11, -5.81%):存儲設計+ FPGA
公司是國內的存儲晶元設計龍頭,公司的布局包括收購山東華芯持有的西安華芯51%股權,合計持股增至76%,實現躋身國內存儲器設計第一梯隊的目標。目前,公司新開發的DDR4產品正在驗證優化中。公司近期開始發力FPGA。
5、高德紅外(13.940, -0.15, -1.06%):紅外晶元龍頭
作為國內唯一掌握二類超晶格焦平面探測器技術的廠商,高德紅外已研製成功工程化產品,意味著在光電「反導」、「反衛」等空白領域實現新的突破。同時,大批量、低成本核心器件的民用領域推廣、應用,也奠定了中國製造紅外晶元在國內乃至國際上紅外行業的競爭地位。
⑹ 哪家上市公司擁有天數智芯的股權
根據我的了解,目前,好像只有上海電氣一家企業是正式宣布擁有天數智芯股權的企業。天數智芯正式宣布完成C輪12億元融資,可以說,本輪融資基本上都是由沄柏資本和大鉦資本共同領投,其次,聯通資本跟粵民資本小跟投,眾所周知,剛開始的時候,許多智芯公司的前景並不被國內的企業看好,但是,因為這幾年市場的迅速變。
在加上前端時間的晶元問題,所以讓很多大佬看到了研究晶元的好處跟利益,在短短的幾年內,國內已經有許多晶元企業慢慢崛起,但是,我們都知道,晶元的研究是不容易的,而且,掌握這個技術根本的國家基本上都在西方,如果有一天,我們國內能夠自給自足,那麼在未來,國內的晶元市場,必然會讓國內的經濟在上一層樓,天數智芯是一家晶元設計公司。
以上的問題,是我個人的想法,如果各位還有其他的想法,都可以在下方評論或者討論。
⑺ 光晶元的5家公司是哪五家
1、曦智科技(Lightelligence)
曦智科技專注光子計算晶元設計,2018年曦智科技成立;2019年4月,其發布了全球首款光子晶元原型板卡,並通過流片驗證。根據CB Insights的數據,其已獲融資總額近4000萬美元,是全球光子計算晶元領域融資額最高的公司。
光晶元的原理:
光晶元是用來完成光電信號轉換的,相當於信息中轉站,它在移動設備上屬於一個核心設備,工作原理是是一個將磷化銦的發光屬性和硅的光路由能力整合到單一的晶元中,通過給磷化銦施加電壓時產生的光束,可以驅動其他硅光子器件進行運作。
⑻ 人工智慧的背後,最有「錢」途的行業是什麼
目前,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已經進入產業化階段。根據中國國務院規劃,2020年中國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將達到1500億元,並且此後十年將繼續保持高速發展。
2018年行業融資熱度也持續走高,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人工智慧領域共融資1311億元,增長率超過100%,投資者看好人工智慧行業的發展前景,資本將助力行業更好發展。
2019年1月18日,全球領先的新經濟行業數據挖掘和分析機構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權威發布《艾媒報告|2018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研究報告——商業應用篇》。目前,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已經進入產業化階段。根據中國國務院規劃,2020年中國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將達到1500億元,並且此後十年將繼續保持高速發展。2018年行業融資熱度也持續走高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人工智慧領域共融資1311億元,增長率超過100%,投資者看好人工智慧行業的發展前景,資本將助力行業更好地發展。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落地,深度學習、數據挖掘、自動程序設計等領域也將在更多的應用場景中得到實現,人工智慧技術產業化發展前景向好。
以下為報告節選內容:
⑼ 雷軍投資科創板芯原微電子,小米「造芯」實際上真的是為了護盤嗎
近日,預備沖擊科創板企業芯原微電子完成上市前最後一輪融資,竟然和小米造芯夢不謀而合!
「雷軍和小米的造芯只是遙遠的夢想。」該人士表示,小米可以藉助芯原微電子上市之後,通過晶元概念拉升股價,然後進行套現。這更加現實,也符合互聯網的小米一貫市場運作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