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樓果斷推薦新奈爾,這個在業界都說好的創投公司,不僅經營著資金管理,基金管理,資產管理,還有許多的融資貸款,BOT,兼並收購,資產重組等,而在業界小有名氣的應該錯不了,樓主可以考慮看看
⑵ 上海任通資產:新奈爾資產上海公司以融資為名詐騙該誰管
上海任通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新奈爾資產(上海)有限公司兩家所謂投資公司以融資為名大舉詐騙1、上海任通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坐落於陸家嘴上海銀行大廈907室2、新奈爾資產(上海)有限公司,坐落於陸家嘴銀城中路488號安定金融大廈3502室3、上海天元項目數據分析事務一切限公司我們是一家雲南地產開發公司,由於迫切需求融資,經過網路找到上海任通資產管理公司與新奈爾資產(上海)有限公司,兩家投資公司在調查過我們的項目後,都萬分滿意我們的項目,在融資備忘錄中給出了年息13%的低利率,但額外需求我們提供一份他們認可的項目綜合分析報告,完好不認可我們現成剛做的房地產評價報告。我們經過他們引見找到了他們認可的上海天元項目數據分析公司,對方報價要35萬,而同樣的評價報告我們其實只花了8萬不到,這使我們開端警覺他們在聯手詐騙,我們接下來,經過律師調查發現,這兩家所謂的一切疑點如下1、他們兩家公司網站都差不多,讓人狐疑是同一幕後老闆所為2、他們對融資成功案例都支支吾吾,不可置否或答非所問3、他們一切的目的最終都要提供一份他們認可的報告,其他報告一概不認4、上海任通資產管理號稱有匯豐財富介入,但我們提供的英文卻啥都看不懂,真不知道他們是怎樣聯絡海外投資公司的5、上訴兩家公司號稱對外投資幾個億的,每年幾乎不征稅,沒什麼銷售收入6、上訴兩家公司對政府權威機構的評價都不認可,偏偏只認可他們所熟習的報告公司,而他們認可的報告公司價錢卻是天價。
⑶ 試論怎樣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1500字左右,謝謝
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世界各國正抓緊利用這一戰略機遇期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國力。一直以來先從表象上看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硬實力」水平是有了很大的改觀進展。而我國的「軟實力」,特別是文化「軟實力」的發展相對緩慢,尤其相比於國外遜人一等。其間,我國的「軟實力」建設相對於歐美起步甚晚,而且國家重視度相對較低。據悉,國外的許多公園博物館例如,華盛頓公園,黃石公園,國家博物館等都是免費或者收費很低,而在中國像這種國家級公園收費一般都是很高的,很多人「望價止步」。20世紀90年代美國學者約瑟夫奈爾首先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在西方學界引起了強烈的反應。他提出「軟實力力量是通過吸引而非強迫或收買的手段來達到己所願的能力。它源於一個國家的文化、政治觀念、政策吸引力。」
其實,文化是一種可以與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相提並論的,可以對國家的政策和發展起到巨大作用因素體現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的特殊地位。透過各國的文化產業我們可以看到其國家的發展狀況,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其許多文化文明傳承與中國,而中國之所以沒能像日本那樣在繼承傳統融合其他文明的同時提升自己在國際中的威望,很大的原因我們忽落了一個國家的根本不是它的經濟多麼繁榮,政治多麼清明,而是文化之根基。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卻是唯一一個在歷史的長河中遺世獨立。它本身所具有的歷史形態人文素養,深刻的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作為一個青年,我覺得以自身為榜樣,不過分追求外來文化,不盲目信仰西方主流意識,作為國人我們有自己的信仰原則,作為青年我們把愛國意識弘揚文化集成傳統深深烙在我們心中並由此影響我們的行為。而且要加強意識形態建設。作為當代青年我們自身必須對我國的文化有著深入的了解,「所謂知彼知己,方能百戰百勝」,其實我們也沒有必要刻意的學習只是閑暇時間關注底層文化,像許多電影電視劇都是很好地反映了我國的文化,雖然古代文明是封建社會的產物,但不能排斥在這種環境下孕育了許多優秀的文化根基。所謂的產物在社會文明的進步中,在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條件下,剩餘的物質便是優秀中之瑰寶。不言而喻,我們擁有者身後的文化底蘊,潛藏著十分豐厚的能量,只是缺少所謂的意識形態對它進行規范包裝,出口推向世界。軟實力的核心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作為一種政治價值觀念,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端正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並本國文化不好,我們把它當做習以為常了,融入自己的生活了,其實細微之處我們依舊可以看到傳統在我們生活中的根深蒂固!青年的思想可以激發無限的潛能,所謂的走出去引進來,把別人的變成自己的,把自己的進行加工美化升級引起其他國家的注意,讓他們學著借鑒引進我們的,產生一種經久不滅的文化道路。這就是我們所要的目標。每個人無論你在哪身處何方,你的思想你的原則支持著你把自己的思想那種驕傲的沖動迸發出來,介紹推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⑷ 黃奕聰的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黃奕聰,原籍中國福建省泉州市羅溪鎮。1923年出生於家鄉。1930年,隨母親離開家鄉,到印尼蘇拉威西的望加錫與父親團聚,從1931年到1941年間,黃奕聰先後在當地華僑小學、光華中小學學習,受過一定的中華文化教育的熏陶。1942年2月,日本侵略軍佔領印尼各地後,正在高中學習的黃奕聰被迫輟學。日軍佔領望加錫時期,黃奕聰在家中協助雙親謀生。不久他自己向一些糖果、麵包、餅乾等商家賒購一些食品,到望加錫各地沿街叫賣,獨立謀生。
創業及金光公司的誕生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荷蘭殖民軍卷土重來,侵佔了沿海各大中城市,印尼人民展開了爭取民族獨立的解放斗爭。當時各種食品及日用品奇缺,特別是印尼共和軍控制的地區更是如此。黃奕聰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開始自營食雜店。後來他創辦了一家小型麵包餅干廠,將其產品供應蘇拉威西中部及北部地區,同時又從這些著名的椰干產地購買椰干到望加錫經營銷售。50年代初,他開始直接從椰農手中收購椰子,加工干銷售到爪哇泗水、雅加達等地,每月可銷售一千噸左右。隨著經營的順利發展,五年間,他已成為當地一位小有名氣的椰干商。
1956年,他為了進一步擴展事業,從望加錫移居到東爪哇省首府泗水市。不久,即在任抹縣(Jember)新河地區(Kali Baru)購買了一座面積有2000公頃的小橡膠園和咖啡園,投資共一百多萬盾。這在當時是相當大的數目。然而經營不久即因工人中間經常出現罷工等麻煩事,使他無法獲利,只好將該園賣掉。後轉到西爪哇省,在西冷縣(Sereug)地區購買了一家椰油廠和一家碾米廠。不久,遇到同樣的困擾,他只好又將這兩家工廠賣掉。他總結了這兩次失敗的教訓,1960年移居首都雅加達,於同年創辦了「金光公司」(C.V.Sinar Mas),主要經營農土特產品進出口業務,輸出的主要產品是他曾經營過的拿手產品椰干及肉豆蔻,輸入則以煙紙、丁香及紡織品等為主。黃奕聰在解釋為什麼採用「金光」兩字作為其企業名稱時說:「金子是世界上最有價值和貴重的東西,而閃光的金子則意味著有好福氣。黯淡無光澤的金子是沒有什麼價值的,即使有,也無法和爍爍閃光的金子相比,這就是我選擇『金光』作為公司名稱的想法。」60年代上半期,由於各種原因,「金光公司」的生意雖有一定的發展,但速度及規模都很有限,只是一家中小企業。
金光集團的形成與發展
1967年,印尼開始了以經濟建設發展為中心的新秩序歷史時期,印尼政府先後頒布了「外國資本投資法令」和「國內資本投資法令」,實施了新的第一個五年社會經濟建設規劃。同時還頒布了「印尼華人的基本法令」,其中規定動員和利用華人資金積極參與印尼各項社會經濟建設。華人企業的發展因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黃奕聰敏銳地認識到這是發展企業的大好時機。因此,他集中力量重新經營椰干生意。1968年,他開始籌備建立椰油煉制廠。他和林紹良共同投資2000萬盾,正式創建了「印尼萬雅老比東油廠」(Pabrik Bitung Manado Dil Indonesia)簡稱「比摩利油廠」(Bimoli),生產銷售以「比摩利」為商標的食用油。「三林集團」擁有55%的股份,「金光集團」擁有45%的股份。該油廠是在黃奕聰兼任總經理的「金光強力精華有限公司」的直接領導管理下生產經營的。隨著生產經營的不斷擴展,「三林集團」派了約翰納斯·哥佐(Johnnes Kotjo)為代表,出任該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黃奕聰最初派其女婿賴文輝(印尼姓名魯迪·麥羅阿,Rudy Maeloa)為代表參加領導經營。1985年4月5日賴文輝不幸病逝。黃奕聰後委派他的第六個兒子黃榮年負責領導該集團農業及農產品貿易。「比摩利」食用油煉制廠於1970年全部建成。除有煉制椰干、棕櫚油等的機器設備、廠房外,還有自建的巨型蓄油池,職工宿舍及各種福利中心等。蓄油池的油可直接從油管輸送到停靠港口岸邊的輪船油倉。為了保證原料供應,黃奕聰和林紹良、陳江和(金摩王子集團老闆)及印尼民族企業家蘇特維卡特莫諾(Sudwikatmono,蘇哈托總統的同父異母兄弟)共同投資創建聯營「金光沙單種植園」(Perkebunan Sandang Mas)。該種植園擁有15萬公頃土地,主要種植棕櫚、可可及橡膠。到1983年「金光強力精華有限公司」組建時,除有比摩油廠外,尚有10家分公司(工廠),「金光沙單種植園」則附設有16家子公司。到80年代初期,比摩利油廠已成為最大的食用油企業,黃奕聰被譽為「食用油大王」。
然而,隨著「金光強力精華有限公司」成為「金光集團」和「三林集團」利潤豐厚的主要經營企業之一,在公司股權及經營管理等方面,兩個集團之間產生了矛盾和分歧。1990年,黃奕聰的「金光集團」將其股份轉讓給林紹良,退出了「金光強力精華有限公司」及其經營的比摩利油廠,另起爐灶,創建了「菲爾瑪」(Filma)食用油企業。
由於黃奕聰及其金光集團二十多年來專門生產經營食用油,並享有「食用油大王」的美稱,加上其產品質量優良,甚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和信任,因此,「菲爾瑪」牌食用油銷售頭三個月,平均每月銷售量即遞增40%,1992年已迅速從爪哇市場擴展到全印尼,經營第一年即獲利140億盾,成為「三林集團」「比摩利」牌食用油最強勁的競爭對手。
1992年,「金光集團」還和澳大利亞「美多利儀器有限公司」(P.T.Meadow Lea Food)聯合投資,在雅加達創建「印尼金光美多國際有限公司」。「金光集團」投資490億盾。該公司的工廠設在雅加達,年產食用油56萬噸,這將大大提高「金光集團」食用油的競爭力。
70年代中,黃奕聰的「金光集團」在經營發展食用油企業的同時,還開始參與發展造紙工業。80年代,隨著該企業集團的不斷擴展,造紙工業已成為「金光集團」中比食用油企業經營規模更大、利潤更豐、地位更重要的首位核心企業了。
1977年,黃奕聰在東爪哇的摩約格多(Mojokerto)創建了「吉偉化學(廠)有限公司」(P.T.Tjiwi Kimia)。1978年,黃奕聰將該廠擴展為生產紙漿及造紙的企業,並易名為「吉偉化學紙業有限公司」,派其女婿賴文輝擔任總經理。創業之初一切從頭開始,是比較艱難的。經過十幾年的奮斗,到1990年,該廠已擁有可製造一百多種書寫紙、印刷用紙的生產線8條,年產量達19.4萬噸;擁有製造各種文具紙製品的機器30台(套)年產量達9.8萬噸。到1993年,「金光集團」所屬的紙業集團年產紙漿量達到了80萬噸,紙製品產量則達到了74萬噸。為了保證造紙原料供應,進一步發展生產,「金光集團」還建設開發了森林基地。黃奕聰及其「金光集團」決心將其所屬的紙漿、造紙及文具企業辦成亞洲乃至世界最大的紙業集團。今天,黃奕聰除被譽為「食用油大王」外,還被譽為印尼「紙業大王」。
從企業家到銀行家
黃奕聰及其「金光集團」參與金融銀行業相對來說比較遲,這一方面是由於70年代以前他主要致力於創建發展食用油業及造紙業,另一方面也是由於資金力量尚不夠強大。70年代,隨著「金光集團」食用油及造紙業的逐步發展壯大,經濟力量增強,黃奕聰開始參與「印尼國際銀行」的經營活動,但投入資金尚不多,也沒有參與領導及經營管理工作。
隨著「金光集團」的食用油工業及造紙業的進一步發展,其資金力量日益雄厚,這時創辦一家銀行已成為該集團的迫切需要。辦銀行既可為「金光集團」各企業的經營活動、融資、信貸及結算等提供便利,又可向金融銀行業擴展,壯大「金光集團」的整體實力,向多元化企業集團進一步邁進。與此同時,「金光集團」可以銀行為核心,作為組織、協調各企業資金配置及企業擴展的後勤部和參謀部。因此,1982年8月,黃奕聰的「金光集團」投巨資收購接辦了「印尼國際銀行」。
「印尼國際銀行」(Bank Internasional,縮寫為BII)創建於1959年5月15日,本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市場銀行。黃奕聰投資100多億盾收購該行大部分股權後,即大力進行整頓。首先,他組建了新的董事會及銀行經營領導管理機構,自任董事長。
與此同時,黃奕聰用高薪聘用了一批受過高等教育,有工商管理、金融、財會等專業學歷的專業人員擔任各部門領導職務。整頓之後,「印尼國際銀行」獲得迅猛發展。到1984年,短短的一年多時間里,該行資產總額即增至600億盾。隨著銀行業務的擴展,該行先後在雅加達、泗水、棉蘭、三寶壠、烏絨班當、巴里巴板、芝馬墟等地的幾十個大中城鎮設立了分支行或辦事處。1988年,該行已是在近百家私營民族銀行中列居前十名的一流銀行了。同年,坐落在雅加達金融中心譚林大街22號的「印尼國際銀行總行大廈」正式建成啟用。1988年11月8日,「印尼國際銀行」被印尼政府財政部正式批准升格為外匯銀行。1989年10月,「印尼國際銀行」股票正式在雅加達及泗水兩市的股票交易所掛牌上市。此時,該行的總股票為3億股,總金額為3000億盾。
1988年,「印尼國際銀行」與日本「富士銀行」合資創辦了「印尼國際富士銀行」,與法國「勞埃德信貸銀行」合資聯營「印尼勞埃德信貸銀行」。這兩家銀行創辦後的頭一年,成績尚不顯著,但1990年後,它們的業務取得相當大的進展。1991年,這兩家銀行在印尼19家與外國資本合資聯營的銀行中,已居於中上地位。
黃奕聰的「金光集團」在「印尼國際銀行」迅速擴展並取得成功的同時,還不斷地創辦了經營外幣兌換、證券債券交易、租賃及人壽與財產保險的金融機構,使「金光集團」的金融銀行業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從而使「印尼國際銀行」形成為一個經營銀行、保險、各種證券債券、租賃及非銀行金融財務業務的銀行企業集團。其屬下的企業公司從1988年的10家、1990年的19家發展到1992年的22家。1990年「印尼國際銀行」在全印尼的分行已有85家。1992年3月,除雅加達總行外,有6家地區主要分行、分行支行及辦事處共105家。此外在新加坡設有一家代表辦事處,在南美洲的喬治敦設有一家分行。1992年「印尼國際銀行」的總資產已達4萬億盾,銀行集團系統的全部職員人數已達3.5萬人,無論從資產、經營效益等方面看,「印尼國際銀行」都已躋身於印尼私營民族銀行的最前列,成為最著名的五大私營銀行之一。1990年,在全印尼118家私營民族銀行中,「印尼國際銀行」副董事長兼總經理黃鵬年(黃奕聰的第三個兒子)被推舉為全國十佳銀行家之一,且名列第二。黃鵬年說:「我們希望『印尼國際銀行』在不久的將來,將名符其實地成為真正的國際性銀行。」
金光集團的其他企業
黃奕聰像所有大企業家一樣,在發展事業方面雄心勃勃,對各種領域都有興趣。他的「金光集團」除了擁有食用油業、造紙以及金融銀行三大主要骨幹企業集團外,還積極向其他領域擴展。
1991年初,「金光集團」經過一段時間的談判及籌備以後,與南朝鮮著名的生產化學及塑料產品的「幸運企業集團」合資創建「金光幸運塑料工業有限公司」,生產經營各種規格的工業及家用塑料產品。
為了滿足造紙業的電力需求,黃奕聰在西爪哇的西冷縣(Serang)和東爪哇的摩約格爾多縣(Mojokerto)分別建造了兩個發電量各為105兆瓦和70兆瓦的發電廠。建廠前經過多方的了解咨詢與考察後,黃奕聰認為中國的火力發電廠成套機器設備較為先進,價格合適,因此,投資2億美元向中國四川機械出口公司購買了5套發電機組設備,並由該公司派遣工程技術人員負責全部安裝,保證了電廠的建成啟用。
1983年2月7日,「金光集團」和「三林集團」及「香港斯丹奈爾·阿爾特有限公司」(Stannel ArtLtd Hong Kong)聯合投資4千萬美元,創建了一家從事化工原料烷基苯的化學工業企業「翁姑爾英達企業有限公司」,該廠建於西爪哇美拉克(Merak)地區,是印尼第一家生產製造烷基苯化工原料的企業。1992年,該廠已向美國、歐洲及台灣等地區出口重烷基及輕烷基化工原料,產銷值達155億盾。
「金光集團」在80年代開始參與開發經營房地產產業。1986年,黃奕聰和印尼著名企業家普羅波蘇德佐(Prbosutedjo)共同投資建立了「祖國使者有限公司」(P.T.Duta Pertiwi),主要經營芒加都亞地區的房地產業。該公司投資3千多億盾,購買了芒加都亞地區的28公頃土地,是該地區擁有最大地皮的企業之一。
「金光集團」與漢斯藍利(Hons Ramil)共同投資興建了「青景住宅區公寓」(Gneen Niew Aractment),共建有159套住宅,這個住宅區和上述芒加都亞地區的住宅不同,這里主要不是供給當地居民永久定居而是供給國外或印尼其他各地的投資者購買或租賃居住的公寓。1992年上市僅兩個月,即已有35%的住宅被預購。
「金光集團」興建經營的其他主要房地產業還有在「金光使者花園」興建的「金光羅克斯辦公大廈中心」,在雅加達市城區最熱鬧的華人商業區班芝蘭大街興建的「伊卡人壽保險公司大廈」,在「白芝巴卡」地區(Cewpaka Putih)興建的包括辦公樓、商貿中心及住宅等的混合建築群等。此外,「金光集團」還與著名房地產業大王徐清華(印尼姓名芝布特拉Ciputra)共同投資經營「布米·塞爾旁·達瑪伊」(Bumi Serpong Danmai)地區的房地產,擁有其中40%的股權,在雅加達最著名的譚林大街興建的「印度尼西亞大廈」擁有25%的股權。「金光集團」今後在房地產業的發展戰略是開發雅加達市郊,計劃收購及興建一系列辦公樓及住宅區建築群。
「金光集團」還向農、林、漁業擴展。1992年底該園生產的香蕉已出口銷售到國外,與此同時,該集團和菲律賓一企業在蘇拉威西合資聯營養魚場,並創辦了一家金槍魚罐頭工廠。另外還興辦了茶葉種植園等等。「金光集團」已形成一個名符其實的多元化企業集團。
亞洲金融危機
但是,正當黃奕聰從椰子大王、造紙大王一個華麗轉身晉身為金融銀行界新貴時,史無前例的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了。鈔票大幅貶值,印尼國際銀行虧欠20多億。此時,黃奕聰本可以申請破產,這樣就可以轉駕全部債務,日後待時機以其它方式東山再起。但黃奕聰沒有這樣做,這有違他的「信、義」之心。 黃奕聰之幼子黃榮年:「(他說)不能因為有什麼挫折不把債還掉,借錢還錢再借不難嘛,這是他的想法。所以他倒了幾次,因為時代的不同,政策變了,還有很多人願意幫他,所以才有今天的局面。」此時,金光集團的地產項目力挽狂瀾,扭轉了敗局。其實早在八十年代初期,金光集團就進軍了地產界。金光旗下僅其在雅加達近郊的衛星城,就佔地60平方公里,人口超過80萬。 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印尼國際銀行遵照印尼政府的要求,開始對其資本結構進行調整,金光集團所佔的股權降至18%,2001年,金光集團完全退出了印尼國際銀行。但是到了2005年,金光再出重拳收購了印尼的SHINTA銀行,並於2007年將其更名為金光銀行。新銀行的成立昭示著金光集團在金融銀行領域走過寒冬,浴火重生。
其實早在1991年,黃奕聰就將集團事務交給子女們,全身退居了二線。有人說,作為家族企業,第二代華商會比第一代華商有更大的成就,因為他們本身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加上他們大多有良好的教育背景,青出於藍必勝於藍。但是,如果沒有第一代華人華僑頭頂烈日、腳踏黃土的開天闢地,華人的身影就不會像今天這樣如此鮮明地綻放在世界的每個角落,他們勤勉克己、奮斗不息的精神照耀著後來人的坦盪前程。
⑸ 寶來塢 &好來塢 的電影產業對比下有何區別
許多人都知道美國有個「好萊塢」,但不一定知道印度也有一個電影城。這是兩個駐扎在不同半球的夢工廠,好萊塢在美國洛杉磯,寶萊塢在印度孟買。造星、造夢、造錢是它們共同的本質,但它們更有自己的個性。
寶萊塢
它擁有印度這個當今世界上最龐大的電影市場。
它走過一個世紀的風雨,經過輝煌渡過低迷。
它獨特的民族特色深深烙進電影中,絢爛的服裝、華麗的歌舞,淋漓盡致的表現,讓各國觀眾賞心悅目。
它在影像和音響中製造訴說悲歡離合、歌舞人間善惡,它也渴望夢、渴望明星、渴望財富。
模式
悲歡離合+輕歌曼舞+奢華氛圍
優勢
1
震撼人心的情節,豐富多彩的舞蹈
寶萊塢的影片多以震撼人心的情節和豐富多彩的音樂舞蹈吸引世界各地的廣大觀眾:小夥子巧遇姑娘;惡霸奪取姑娘;姑娘莫名其妙地開始一連串夢一般的歌唱和舞蹈,隨同數百人的合唱——從印度的村莊一下轉到瑞士的阿爾卑斯山。這是在許多影片中都有的情節,但誰計較?加上有美貌迷人的電影明星如赫里辛克·羅山和卡里納·卡普爾,使從印度德里到南非德班的觀眾為之傾倒。去年,在塔利班逃走之後,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首次上映的電影是一部寶萊塢巨片。
寶萊塢影片就是憑著異域情調的情節和音樂吸引了西方觀眾和製片商的眼球,特別是那些製作精美、情節生動的影片。寶萊塢巨片《拉甘》(即《土地稅》),獲 200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由米拉·奈爾導演的關於一場新德里婚禮的巨片《季風婚禮》僅以150萬美元的投資,在全世界賺得3000萬美元,並且安排於2004年在百老匯上映。全部由歌唱、舞蹈和燈光組成的音樂片《孟買之夢》代表了寶萊塢的品牌,在倫敦西區上映時引起轟動,不久也在百老匯上映獲得不斷稱贊。2002年1月份,由前迪斯尼創作主任威拉德·卡羅爾導演的音樂喜劇片《馬里戈德》,在亥伯龍電影公司開始製作。這是好萊塢和寶萊塢之間的首次正式合作。奈爾說:「寶萊塢已經擁有了世界上一半的觀眾,西方觀眾也正加入進來。」
2
擁有印度這個當今最龐大的電影市場
電影,無疑是至今仍風靡印度半島的最流行、最普及、最廉價的娛樂消遣方式。在絕大多數印度人看來,辛苦勞作了一天,晚上看場電影是一種最好的享受。在孟買、德里等大都市,每張電影票價為60~80盧比(約為12~16元人民幣),在廣大農村地區,電影票價則為15盧比(3元人民幣)。
於是,每天約有2000萬~2500萬忠實的印度觀眾在電影院里喜怒哀樂、如醉如痴,形成了當今世界上最龐大的電影市場,印度也是惟一一個持續能看到觀眾排隊買票看國產影片的國家。
過去幾年中,寶萊塢電影在全球的觀眾量以每年15%的幅度迅速增長,全球觀看人次達36億元,而好萊塢影片只有26億元。印度電影《乍喜乍悲》在南非上映6周,便超越了當年的《泰坦尼克號》的票房紀錄。
3
印度政府對電影的支持
在過去,印度政府長期把寶萊塢歸於二等產業。三年前——即電影團體游說幾十年之後,印度政府把電影業列為正式的產業,這使得在印度奇特的控制型經濟體系有了正式的名分,並首次能合法地得到銀行貸款,能發行債券和得到安全保障。
缺點
1
影片類型單調、故事內容重復、表演誇張
印度電影熱衷於宣揚復仇、懲惡揚善這類永恆的主題。近年來印度的影評家們紛紛批評印產電影「格式固定,滿老套故事與不必要的歌舞,誇張並明顯地脫離現實」。印度《電影指南》雜志也認為,印地語電影的情節陳舊是觀眾轉向英語片的一個重要原因,觀眾需要些新的東西,他們正在變得越來越現代。
說起印度電影,幾乎看過一部就能概括全貌:一個正直的小夥子遇見美麗善良的姑娘,兩人相愛了,不料卻被一個惡棍阻撓。結尾通常以小夥子用拳腳或武器擊敗惡棍將故事推向高潮。片長一般不少於3小時,至少有5首插曲和5段舞蹈貫穿始終。
有人認為,很多印度電影的故事原型都來自《羅摩衍那》和《摩柯婆羅多》兩大史詩的情節和古梵文傳說,因此電影便深受其影響,比如在過分誇張的情節中宣揚報恩復仇、懲惡揚善的永恆主題;至於劇情形成的套路,則起源於印度本土觀眾比較喜歡一成不變的公式化劇情。
2
電影業管理混亂
魯帕里·梅塔一直想成為電影製片商,但在目前她只是寶萊塢的一個小型電影製片廠的管理人員。2002年夏季,寶萊塢正在拍攝一部新片《艾耶先生與夫人》。每天早晨5點鍾,梅塔便起床,在森林小旅館的走廊里來回敲門,將演員和工作人員從睡眠中喚醒。一個小時以後,趁人們聚集在旅館的餐室里喝早茶,梅塔依次點名。她說:「這簡直像一個新兵訓練營。但如果我不這樣嚴格,我們就不能按時完成拍攝任務。」如果在組織良好的好萊塢製片廠,沒有必要採取這樣嚴厲的措施。但梅塔工作的部門是寶萊塢——印度管理混亂的電影業。在這里拍攝電影,費用經常超支,時間也可能拖延一年。
印度電影的製作費用和製作時間也經常超出預定計劃。例如反映明星多角戀愛的故事片《德夫拉斯》是2002年最熱門的影片之一。它的拍攝費用為1000萬美元,拍攝時間為兩年,都分別為原計劃的兩倍,成為寶萊塢耗費最高的影片。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不善。例如,一場難以理解的大火燒毀了價值250萬美元的布景。扮演名妓錢德拉穆吉的女演員馬德哈里·迪克希特穿的一件用金線綉制的綠綢戲裝就價值3.1萬美元。而該片的製片人巴拉特·夏哈又由於被控使用黑社會團體的資金而遭逮捕。經保釋之後,夏哈否認有關指控。
好萊塢
它是美國電影產業的核心和世界電影製片的重鎮。
它用一百年的時間發展並完善了自己特殊的性格。
它像一台巨大的具有吞噬能力的攪拌混合機,它吸納、咀嚼一切,然後生產出整齊劃一的娛樂消費品——電影。
它在影像和音響中製造無窮的夢幻,也製造出耀眼的明星,當然,也為它自己製造出源源不斷的財富。
模式
科幻特技+戰爭暴力+浪漫夢幻電影
世界上有幾個「萊塢」
美國好萊塢
印度寶萊塢
法國高萊塢
二戰以後,好萊塢電影橫掃天下,傳統的主要電影國家如德國、義大利等,電影產量一路下滑,電影市場低迷,1998年德國的本國電影市場份額已經跌破 10%,而好萊塢電影在德國的市場份額卻達到了78%。日本電影在經歷了七八十年代的低谷後,九十年代才有了些恢復。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法國電影一直保持著較高的生產水準,本國電影票房一直穩定在市場份額的30%以上。
奈及利亞 諾萊塢
提起非洲電影,人們腦海中往往浮現出《走出非洲》的畫面。其實,今天在非洲影壇上大放光彩的並非是那些從西方角度拍攝的獲獎電影,而是純粹的本土影片。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奈及利亞電影業悄然崛起,已成為繼美國好萊塢和印度寶萊塢之後的第三大電影產地,被戲稱為非洲的諾萊塢。奈及利亞電影正逐漸走紅非洲,尤其在英語國家中盛行。演員成為讓人艷羨的職業,奈及利亞商業大城拉格斯的蘇拉里爾也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地方變成令人心馳神往的造夢天堂。多數影片內容同好萊塢商業片區別不大,只是增加了些極具非洲色彩的題材,如宗教祭祀、殺戮和魔法等。據統計,現在奈及利亞的電影業每年出產400多部影片,年利潤可達4500萬美元。
巴基斯坦 勞萊塢
拉合爾的勞萊塢,是巴基斯坦的電影之城,國人引以為傲的地方,拉合爾曾被稱為電影之都。勞萊塢每年投資約1億美元,年產影片60多部。在20世紀 60~70年代,勞萊塢的作品曾風靡一時,創造了巴電影史上的黃金時代。但在過去的2002年,勞萊塢卻光輝不再,顯出一派灰色。
優勢
1
資本雄厚,有實力拍攝製作精良的各類影片。
好萊塢向來給人財大氣粗的感覺,一部電影的成本平均為三千萬美元,預算超過一億美元的影片也絕不少見。
好萊塢電影基本上都以類型片的樣式存在,比如災難片、動作片、恐怖片,匪盜片、戰爭片、喜劇片、音樂歌舞片、動畫片等等。各式各樣電影的存在,符合各個年齡層觀眾的的需求。
2
製作電影擁有固定的模式
經典的好萊塢電影創作具有一些很明顯的特徵。在獲取最大商業利益的前提下,好萊塢電影的製作是有一套固定的模式的,情節都有規律可循,人物形象更是定型的。為了盡量滿足最多的受眾,影片的觀念一般都體現中產階級的共性、中庸和保守的價值觀,而且在風格上追求脫離現實的夢幻效應。當然了,大牌明星的魅力也不可或缺。
這是好萊塢的大導演們在幾十年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真理,任何一部好萊塢的影片都逃不脫這些特性。好萊塢類型化的製作模式已成為商業電影的製作主流。
3
營銷方式成功,搶佔全球市場
就拿好萊塢入侵寶萊塢來說吧,1998年,好萊塢的「泰坦尼克」沖擊波來到了印度。乍看起來,《泰坦尼克》的情節與任何印地語浪漫片沒什麼兩樣,只是好萊塢愛情故事發生在一條失事的豪華郵輪上,產生了某種特別效果。《泰坦尼克》在印度上映後,連續29周場場爆滿,並成為在印度票房收入最高的英語電影。印度影評界人士認為,這個事實說明:英語電影只是上層社會的消遣、只能在大城市夜場放映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如今,影片進口的自由化政策和好萊塢進攻性的市場發行,已對孟買寶來塢電影公司的印產影片形成極大威脅。《泰坦尼克》不是惟一沖擊印度電影市場的英語大片。
前不久在印度上映的由阿諾·施瓦辛格主演的《終結者3》在印度已發行288個拷貝。這部電影的票房收入初上映很快就超過1.4億盧比。據統計,今年頭7個月和去年同期相比,好萊塢的電影收入增長了30%。截至今年8月在印度已上映了40部好萊塢影片。
缺點
1
美國式的英雄主義讓人生厭
好萊塢曾是一個製造神話的地方。有多少頂天立地的英雄和他們所具有的一種力量,永遠留在了那個令人感慨的年代。《熙德傳》里,當阿拉伯軍隊敲起戰鼓的時候,查爾斯·赫斯頓對自己的士兵們說:「戰士們,不要害怕這些鼓聲,幾個小時之後,這些聲音就要全部沉寂下去!」這是自古希臘以來浪漫主義戲劇傳統的延續,並在現代社會迅猛發展的堅實腳步中得到發揚光大。
而現在,盡管好萊塢導演們瞬間就能在屏幕上搭建起未來世界,甚至將時間凝固的爆炸場面分解開來,展現在每一個人的眼前。但是有些東西已經失落了,如今的猛士們只會用魔術和特技窮兵黷武、睚眥必報、以暴制暴以血還血!給暴力加上美學的定義,給沙文描以愛國的粉飾,是一種危險的傾向。超越了反恐怖行動的本身。並不比某些極端的宗教情緒善良。
2
暴力和性充斥屏幕教壞小孩
美國政府和很大一部分美國人有這樣的共識:美國文化最突出的三個特點是暴力、色情和臟話。這些都是人類劣根性的表現,然而好萊塢電影卻在這方面大肆渲染,槍戰和性鏡頭成為好萊塢電影不可缺少的畫面。《泰坦尼克號》使里奧納多成了巨星級的偶像。偶像的力量是巨大的,但也是可怕的。在里奧納多主演的電影《籃球日記》里,他真是「酷」極了。他在吸毒後的迷幻狀態中走進校園,一身黑衣站在那裡,怪笑著,瀟灑地從黑皮衣里掏出手槍,向著學生們開火。里奧納多被忠實地效仿了。在《籃球日記》和《泰坦尼克號》播出後不久,美國的幾所中學就相繼發生了槍擊事件。肯塔基州14歲的學生卡尼爾在希恩中學不緊不慢地掏出槍打死打傷了數十名正在做禱告的學生,其裝束、姿勢和神情都同電影中的里奧納多一模一樣。
在全世界,好萊塢就意味著電影,意味著金錢。但有一個國家,是公認的電影之國,它也有一個電影「夢工廠」,這就是印度的寶萊塢。現在,寶萊塢正在加緊格弊出新,演繹一場電影業改革的風險大片。
高利潤的全球買賣
魯帕里·梅塔一直想成為電影製片商,但在目前她只是寶萊塢的一個小型電影製片廠的管理人員。今年夏季,這家公司在大吉嶺拍攝一部新片《艾耶先生與夫人》(Mr.and Mrs.Iyer)。每天早晨5點鍾,梅塔便起床,在森林小旅館的走廊里來回敲門,將演員和工作人員從睡眠中喚醒。一個小時以後,趁人們聚集在旅館的餐室里喝早茶,梅塔依次點名。她說:"這簡直像一個新兵訓練營。但如果我不這樣嚴格,我們就不能按時完成拍攝任務。"
如果在組織良好的好萊塢製片廠,沒有必要採取這樣嚴厲的措施。但梅塔工作的部門是寶萊塢——印度管理混亂的電影業。在這里拍攝電影,費用經常超支,時間也可能拖延一年。還好,梅塔領導的攝制組終於按規定在50天內完成了攝制工作,並將費用控制在100萬美元的預算之內。《艾耶先生與夫人》是以對立宗教的暴力沖突為背景的愛情故事片。8月份,該片在瑞士的沙迦諾電影節獲最佳亞洲影片提名。10月份,又在海地國際電影節贏得最佳故事片獎。
當然,從商業運作的角度來看,寶萊塢在目前是極成功的。它的影片以震撼人心的情節和豐富多彩的音樂舞蹈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廣大觀眾:小夥子巧遇姑娘;惡霸奪取姑娘;姑娘莫名其妙地開始一連串夢一般的歌唱和舞蹈,隨同數百人的合唱——從印度的村莊一下轉到瑞士的阿爾卑斯山。這是在許多影片中都有的情節,但誰計較?加上有美貌迷人的電影明星如赫里辛克·羅山(Hrithik Roshan)和卡里納·卡普爾(Kareena Kapoor),使從印度德里到南非德班的觀眾為之傾倒。去年,在塔利班逃走之後,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首次上映的電影是一部寶萊塢巨片。
寶萊塢的電影業不斷發展,目前影片的年產量達到1000部,甚至超過了好萊塢。但現在,寶萊塢影片更加吸引西方觀眾和製片商的眼球,特別是那些製作精美、情節生動的影片。寶萊塢巨片《拉甘》(Lagaan)即《土地稅》(Land Tax),被今年的"學會獎"(Academy Award)提名為最佳外國影片。由米拉·奈爾(Mira Nair)導演的關於一場新德里婚禮的巨片《季風婚禮》(Monsoon Wedding)僅以150萬美元的投資,在全世界賺得3000萬美元,並且安排於2004年在百老匯上映。全部由歌唱、舞蹈和燈光組成的音樂片《孟買之夢》(Bombay Dreams)代表了寶萊塢的品牌,在倫敦西區上映時引起轟動,不久也將在百老匯上映。1月份,由前迪斯尼創作主任威拉德·卡羅爾導演的音樂喜劇片《馬里戈德》(Marigold),在亥伯龍電影公司(Hyperion Picture)開始製作。這是好萊塢和寶萊塢之間的首次正式合作。奈爾說:"寶萊塢已經擁有了世界上一半的觀眾,西方觀眾也正加入進來。"
管理弊端亟待消除
印度電影業的日常運作問題也不少。電影明星可以在同一時期參加6部電影的拍攝,並且從不告訴製片人他們能否按時到場。拍攝一部影片,明星的薪水一般占預算費用的40%,只留下少數經費給編劇、前期策劃和後期製作。相比之下,在好萊塢拍攝《終結者3》(Terminator3),即使付給名演員阿諾德·施瓦茨伯格(Arnold Schwarzenegger)3000萬美元,也不到總預算1.7億美元的20%。另外,在寶萊塢經常發生的事情是,當演員正在記每個鏡頭的台詞時,又匆忙地改寫腳本,由於要向演員支付"加班費",也增加了額外的開支。
印度電影的製作費用和製作時間也經常超出預定計劃。例如反映明星多角戀愛的故事片《德夫拉斯》(Devdas)是今年最熱門的新片之一。它的拍攝費用為 1000萬美元,拍攝時間為兩年,都分別為原計劃的兩倍,成為寶萊塢耗費最高的影片。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不善。例如,一場難以理解的大火燒毀了價值 250萬美元的布景。扮演名妓錢德拉穆吉的女演員馬德哈里·迪克希特穿的一件用金線綉制的綠綢戲裝就價值3.1萬美元。前不久,該片的製片人巴拉特·夏哈 (Bharat Shah)由於被控使用黑社會團體的資金而遭逮捕。經保釋之後,夏哈否認有關指控,並於11月份到倫敦去推銷《德夫拉斯》。據內部人士預測,由於費用超支,這部電影可以賺一些錢,但利潤不會太多。
這就需要那些打算通過支持寶萊塢盡快獲取回報的早期投資者必須有耐心。因為即使寶萊塢的巨片產生了100%的投資回報,其中90%都用去抵消虧損了。印度電影業需要許多年才能達到好萊塢的效率和生產價值。GW Capital基金的CEO維夏爾·尼瓦蒂亞說:"印度電影業要做大量的管理工作。"這個有4100萬美元的私人證券基金最近與前康賽科公司CEO加里· 溫特合作,投資500萬美元購買了電影發行商施林加電影公司(Shringgar Films)27%的股份。
印度政府支持電影業
當然,寶萊塢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由於印度電影業在市場中的崇高聲譽,在過去的5年中,其年增長率達到15%,是印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增長率的3 倍。不過,盡管寶萊塢影片最近在西方擴大了影響,但從總體上看,今年的經營情況不樂觀,僅有少量影片贏利。在好的年頭,賣座的大片能提供25%或更多的利潤。今年,寶萊塢的全球銷售收入估計為13億美元,與好萊塢的510億美元年收入相比只能算是零頭。但在去年,全世界的電影院共出售了36億張寶萊塢影片門票,而好萊塢影片的門票為僅26億張。另外,新的銷售提高了利潤增長。去年,寶萊塢電影在海外的DVD、電視片和衛星電視銷售賺得了1.08億美元,比 2000年增長了25%。
印度官方終於認識到了寶萊塢的發展前景。在過去,印度政府長期把寶萊塢歸於二等產業。兩年前——即電影團體游說幾十年之後,印度政府把電影業列為正式的產業,這使得在印度奇特的控制型經濟體系有了正式的名分,並首次能合法地得到銀行貸款,能發行債券和得到安全保障。2001年4月,印度工業發展銀行成為首家進入電影融資業的銀行。它貸款1350億美元給14個寶萊塢製片商,至今沒有受到任何損失。該銀行的孟買分行總經理瓦伊尼·庫馬說:"銀行融資有助於電影業熟悉市場紀律。"
業界分析家認為,更多地了解市場規則是必要的。確實,寶萊塢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少的失誤。但印度經濟體系存在的問題使電影業一直在一個低層次上運作。印度沒有大的電影製片廠,其電影業是高度破碎的。在這一行業,只有少數的作家、導演,或者演員清楚簽約的情況。由於知識產權法規執行不嚴,剽竊行為經常發生。印度電影業的物質條件非常原始,一個有空調的製片廠被認為是奢侈的。一名製片商敘說了外國職員看到印度電影製片廠的安全狀況是如何震驚:技術人員赤著腳在電線縱橫交錯的地板上閑逛!
寶萊塢專業化之路很漫長
對寶萊塢的一個更大的威脅,是來自外部的侵犯。在印度國內和國外,非法復制的寶萊塢影片都很容易買到。這種侵害使印度電影業每年損失約8000萬美元。盡管寶萊塢影片仍然有大量忠誠的觀眾,並且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印地語電視連續劇、游戲節目和音樂頻道,印度人還是經常地欣賞《蜘蛛人》之類的好萊塢大片。寶萊塢著名製片人兼導演亞什·喬普拉(Yash Chopra)說:"藝術的感受性正在改變。觀眾有了更多的需求。"
面對嚴峻的形勢,寶萊塢在印度政府和國外電影公司的幫助下,正努力走向專業化,以提升競爭力。
印度電影業採取的某些改革措施是非常明智的。最近,印度政府宣布了一個延長徵收100%"娛樂稅"的計劃——將票價增加一倍,為新型多樣化電影院籌措資金。在今後5年之內,將建成450個新型多樣化電影院。這將是印度首批現代化電影院。另外,還將對印度現有的12000個電影院的設施進行大規模的改善。電影院的多樣化將鼓勵印度製片商生產更多更好的影片——如果他們不想讓更多的好萊塢大片充斥新的銀幕的話。
由於小型電影製片商開始合並它們的家族企業,也有新的資金進入印度電影業。在過去的兩年中,印度有6家與電影業有關的公司公開上市——盡管目前它們全部的交易價都不到開盤價的一半。甚至一些產業巨頭,如銷售額80億美元的塔塔集團和銷售額130億美元的信心工業有限公司(Reliance Instries Ltd.)也注視著電影業。信心娛樂公司(Reliance Entertainment)的董事長艾米特·坎納說:"這些公司可能不了解電影,但它們知道專業化管理程序——而這正是電影業目前所需要的。"他表示,良好的管理可能將成本降低30%。
擺脫黑社會的控制
為了結束寶萊塢長期依賴黑社會團體提供資金的狀況,從正當渠道吸收新的資金是很有必要的。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於電視開始拉走電影觀眾,而製片預算變得異常龐大,製片商被迫從黑社會團體尋求資金。據警方提供的資料,直到去年,印度電影業40%的資金來自有組織的犯罪團體。孟買警察局管理犯罪案件的專員什里德哈·瓦加爾說:"這是一個誘惑過程。犯罪團體為製片商提供資金,建立'友誼',然後會發生各式各樣的問題。"
寶萊塢應該拒絕黑社會的資金。黑社會頭子經常竄改故事情節並控制電影明星,從而進一步影響了電影的感染力。後來,他們開始浪費資金,並且開始向成功的製片人勒索錢財。在過去的5年中,有數十名製片商和大片導演受到威脅,其中有5人被歹徒殺害。例如,去年7月份,製片人亞吉特·德瓦尼(Ajit Devani)在他的孟買辦事處外面遭到槍擊。電影明星赫里辛克·羅香出門要帶持槍警衛——這是在她的製片人父親險遭黑社會暗殺之後採取的預防措施。
幸運的是,由於有了新的合法資金的流入,加上警方的鎮壓,黑社會的資金逐漸退出。寶萊塢開始擺脫黑社會的控制。警方估計,目前在寶萊塢影片的攝制費用中,黑社會的資金僅占約10%。
合資之路
生存環境的改善,為打算提高寶萊塢製作水平的年輕製片人提供了機會。例如,41歲的演員、製片人和導演桑尼·多爾認為他的維加耶塔電影公司 (Vijayeta Films)管理得太無序,不能加快發展速度。於是,他僱用了總部設在孟買的世界咨詢公司幫助實現專業化管理。世界咨詢公司將這家電影公司的工作安排(從前記在一個破舊的筆記本里)納入了計算機管理程序。導演現在從一批令人滿意的商店訂購道具和生活用品,而不是在最後一分鍾才派人臨時采購。每一個鏡頭的細節現在都輸入了計算機,多爾每天都可以檢查工作進展和資金使用情況。實行改革之後,維加耶塔電影公司的製作成本降低了6%,並且將進一步提高效率。
印度的銀行業也加入了電影業的經營改革工作。當地投資銀行的兩個子公司:洞察電影公司(Insigit Proctions)和夢想電影公司(iDream Proctions)相信它們能通過精確而又講求實際的商業運作贏得利潤。夢想電影公司通過銷售《季風婚禮》和《像貝克漢姆一樣踢球》(Bend It Like Beckham)——一部由在印度出生的英國人古林德·卡達導演的大片。這兩部電影都賺了錢。目前,這兩個公司正以所謂獨立的美國電影製片廠,例如由迪斯尼公司擁有的米拉馬克斯電影公司(Miramax Film Corp.)為榜樣,迴避拍攝大片,支持拍攝費用不超過200萬美元的電影。
現在,美國的好萊塢也有它自己的"寶萊塢夢"。索尼電影公司(Sony's Columbia TriStar Motion Picture Group)發行了《拉嘎安》和《克什米爾使命》,並且將繼續發行十多部寶萊塢影片。20世紀福克斯公司與受大眾歡迎的寶萊塢製片商拉姆·戈帕爾·維馬(Ram Gopal Verma)簽署了一個協議,在印度發行他未來的三部影片並且可能在國外發行。
還有,由亥伯龍電影公司和印度公司合作拍攝的場面華麗的印地語和英語音樂片《馬里戈德》在美國籌資1000萬美元。製片商湯姆·威特(Tom Willhite)和導演威拉德·卡羅爾(Willard Carroll)與電影明星們提前一年簽署了合同,這在市場秩序混亂的孟買幾乎是個奇跡。但威特還是允諾新影片將肯定是地道的寶萊塢電影,只是增加了許多美國觀眾喜歡的情調。
當然,寶萊塢還渴望另外的東西:尊重,還有利潤。得到它們的過程也許又是一部驚險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