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金所是不是真的
不可靠,湖南國金所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於2019年12月17日被立案偵查。
據長沙市公安局通報,湖南國金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簡稱湖南國金所)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已由長沙市公安局雨花分局依法立案偵查。
為維護集資參與人的合法權益,查清案件事實,公安機關將對湖南國金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債務進行登記、確認和調查取證。
(1)紅網理財擴展閱讀:
報案所需資料:
集資參與人本人有效身份證明,包括:身份證或公安機關出具的戶籍證明等;借款合同、借款憑證等憑據的原件及一份復印件;
本人第一次集資至最後一筆集資的資金支付憑證及銀行交易明細(現金、轉賬或POS機刷卡轉賬)、出借人收到借款人支付利息和退還本金等相關交易明細及憑證;其他能反映案件情況的相關憑證、照片、平台截圖、宣傳資料等。
相關背景:公開信息顯示,湖南國金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11月17日,注冊地為長沙,是湖南省國有控股的互聯網金融服務企業,由中航長城(湖南)物貿有限公司全資控股。
『貳』 為何說PPP項目不能成為售賣理財產品的噱頭
最近,浙江證監局對浙江金觀誠基金銷售公司做出了暫停辦理基金銷售認購和申購業務6個月的監督管理措施。這家公司所屬的金誠集團,自稱是一家綜合性現代城市發展集團,在8個國家和地區的60多座城市設有分支機構,擁有港股上市公司金誠控股等5家公眾公司。公司對外宣稱,政府項目簽約量超過5700億元。證券時報對此提出了強烈質疑。
政企合作的PPP模式,這些年一直是政策鼓勵的方向,自然也得到了很多地方政府青睞,符合地方上想要大力推進工程項目建設的期待。金誠集團作為一個賣理財產品的金融公司,在業界名氣並不大,卻公然宣稱,一年新增3900億元訂單,政府總訂單達5700億元。讓人不得不懷疑,這是否是為了售賣理財產品而編造的美麗謊言。浙江證監局之前對其現場檢查時,竟吃了閉門羹,更加重了外界懷疑。
為了實施和推進項目建設,被廣泛應用的PPP融資模式,是我國公共投資領域投融資體制改革的一個發展方向。但是,地方利用社會資本謀求發展的沖動,要謹防被別有用心的企業利用,尤其是,那些八字沒一撇的PPP項目,還有可能成為龐氏騙局的道具。相關部門急需對PPP項目流程嚴格規范,企業不能拿著毫無約束力的框架協議,就去忽悠圈錢。
政企合作PPP項目,不能成為售賣理財產品的噱頭,更不能成為龐氏騙局的道具。金誠集團謎一般的5700億元政府訂單,是一隻值得解剖的「麻雀」,應該給公眾一個說法。
來源: 紅網(長沙)
『叄』 你們都在用什麼的投資軟體的啊
用支付寶,裡面有很多投資理財項目,相對於其它亂糟糟的平台安全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