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NK1.94中文硬碟版集成高清材質包了么
有好多_微_商也在_做_瘦瘦包,,官_方_總_代_:sunny126456 那_里_拿_的,價_格_優_惠_了好多,還_送_了禮品。
-------------------------------------------------
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則天幼子。他一生兩度登基,共在位8年。睿宗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這不僅是由於他的兩次登基,更主要的是由於他的「三讓天下」。第一次是在嗣聖元年(684年)二月七日,他以豫王李旦的身份取代了皇兄中宗任皇帝,時年22歲。睿宗上任後,不僅不能在正宮上朝聽政,且只能居住在別殿,武則天以太後身份臨朝稱制,實際上就是個傀儡皇帝。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則天下詔還政於睿宗皇帝。睿宗深知母親武則天不是出於本意,堅決表示不同意,武則天也就順水推舟,依舊臨朝稱制。天授元年(690年)九月,武則天表示同意兒子睿宗和群臣的請求,並於九月九日改唐建周。睿宗被降為皇嗣,賜姓武,遷居東宮。這是他一讓天下給母親。聖歷元年(698年)三月,武則天將廢黜為廬陵王的中宗召回長安。睿宗「數稱病不朝,請讓位於中宗」。顯然,睿宗不願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較量。結果,睿宗這次以皇嗣身份讓位皇兄為皇太子,自己再次被封為相王。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等發動政變,逼武則天退位,擁立中宗重新任皇帝。不久,中宗又把睿宗立為皇太弟,但因睿宗堅決推辭而作罷。在中宗復辟以後的政治旋渦中,睿宗雖然屢屢遭受猜忌,但也因謙讓而求得了平安。這是他二讓天下給皇兄。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二十四日,睿宗二次即位於承天門樓,大赦天下,並把三子李隆基立為皇太子,同時,改元景雲。延和元年(712)八月二十五日,在位26個月的睿宗再次讓位,把皇位傳給了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帝」。至此,睿宗的第三次讓位也宣告完成。成為太上皇後,李旦五日接見一次朝臣,三品以上官員任免自己說了算,自己稱朕,皇帝稱予,仍是真正的最高統治者。他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四年後,李旦去世,享年55歲。
8、唐順宗李誦(761―806)
唐德宗李適長子,唐朝第11位皇帝。大歷十四年(779年)十二月立為皇太子,做皇太子整整25年,是唐朝做太子最長的一位儲君。在做太子的20多年中,他親身經歷了藩鎮叛亂的混亂和烽火,也耳聞目睹了朝廷大臣的傾軋與攻訐,在政治上逐漸走上了成熟。史書上對他的評價是:「慈孝寬大,仁而善斷。」他做事謹慎,具有改革思想。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順宗即位,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進行改革,主要內容是維護統一,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反對宦官專權,並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稱「永貞革新」。可惜順宗身體一直有病,804年,曾一度失語。805年三月,宦官俱文珍等人一手操辦將順宗長子廣陵王李淳立為太子,更名為李純。同年七月,俱文珍等以順宗的名義下詔,由皇太子主持軍國政事。八月,宦官擁立李純即皇帝位,即唐憲宗,順宗退位稱太上皇,史稱「永貞內禪」。他在位只有200多天,是唐朝在位時間最短的一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進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元和元年(806年)正月,李誦去世,享年46歲。
9、宋徽宗趙佶(1082—1135)
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2月登基,在位26年時間。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畫家、書法家。徽宗酷愛藝術,在位時將畫家的地位提到中國歷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書畫院,以畫作為科舉陞官的一種考試方法,並使文臣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對繪畫藝術有很大的推動和倡導作用。他對吹彈、書畫、聲歌、詞賦無不精通。平生著作極多,多散佚無存。存世繪畫有《芙蓉錦雞》、《池塘秋晚》、《四禽》、《雪江歸棹》等圖,形神並舉,體現了詩、書、畫、印結合的特點,呈現了卓然大家的共同風范。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也和這位書畫皇帝有關。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歷史長卷後,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為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他酷愛此畫,用他著名的「瘦金體」書法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並蓋上了雙龍小印(今佚)。他首創的瘦金體書法,開創了一大新的流派,為後人競相仿效。趙佶在政治上,是個低能之人。他過分追求奢侈生活,重用蔡京、王黼(音fǔ)、童貫、梁師成、李邦彥等奸臣主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財,窮奢極侈,荒淫無度。建立專供皇室享用的物品造作局。又四處搜刮奇花異石,用船運至開封,稱為「花石綱」,以營造延福宮等宮殿,還大建道觀。在位期間,爆發了方臘領導的農民起義。宣和七年(1125年)十一月,金朝軍隊分兵兩路南下,其中東路軍到達燕山府,渡過黃河向東京進軍。宋徽宗不敢親自擔當領導抵抗敵人的責任,急忙傳位給太子趙桓,企圖南逃避難。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軍攻佔了汴京。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金太宗下詔廢徽、欽二帝,貶為庶人,並被俘北上。最後被軟禁在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城北舊古城)。天會十三年(紹興五年,1135年)四月,太上皇趙佶病死於五國城,享年54歲,並按照當地習俗火葬。
10、宋高宗趙構(1107-1187)
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曾被封為康王,宋朝第十位皇帝,宋朝南遷第一任皇帝,在位35年。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滅亡。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即位,改年號為建炎。從建炎元年(1127年)到紹興八年(1138年)的十餘年間,高宗一直輾轉在東南沿海各地,躲避金軍,後逃至臨安(今杭州市)定都。先是因為形勢所逼,任用岳飛、韓世忠等主戰派將領抗金,後卻又任用投降派秦檜為宰相,對金以求和為主,一味地屈膝妥協。為了徹底求和,高宗召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軍入朝,明陞官職,實解兵權。同時還撤銷了專為對金作戰而設置的三個宣撫司。不久,更誣陷、冤殺了岳飛,以割地、納貢、稱臣的屈辱條件,與金朝訂立了「紹興和議」。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9月,金廢帝完顏亮撕毀和議,再次大舉南侵。在採石磯(今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為虞允文統帥的宋軍所擊敗,使南宋再次轉危為安。不過高宗屈辱求安的國策遭到了軍民的強烈反對,使他的統治難以繼續維持。高宗和宰相陳康伯等商議後,以年老厭煩政務和想以「淡泊為心,頤神養志」為借口,在次年(1162年)6月,禪位於太子趙昚(shèn)(趙昚,宋太祖七世孫;宋高宗只有一子,早夭),自稱太上皇。趙構政治上昏庸無能,然精於書法,史載「高宗善真、行、草書,天縱其能,無不造妙。」其書法影響和左右了南宋書壇,後人多效法其書跡。他曾說:「余自魏、晉以來以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眾體備於筆下,意簡猶存取捨,至若禊(xì)帖(禊帖,《蘭亭序》的別稱),測之益深,擬之益嚴,以至成誦。」他整理收集宣和內府因戰亂而散失的古代法帖名畫,身體力行地提倡大眾研習書法。他認為:「士人於字法,若少加臨池之勤,則點畫便有位置,無面牆信手之愧。」他將自己學寫的《蘭亭序》,贈給太子和朝中大臣,又讓宋孝宗學習書法。一時間,以高宗為中心,南宋幾乎掀起了一個學習書法的高潮。淳熙十四年(1187年)10月,擔任太上皇25年的趙構病死,享年81歲,為中國歷史上最高壽的皇帝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任職太上皇最長的卸任皇帝。
11、宋孝宗趙昚(1127-1194)
南宋第二位皇帝,在位27年,南宋最傑出的皇帝。36歲的孝宗登基後,定年號「隆興」,立志光復中原,收復河山,恢復名將岳飛謚號「武穆」,追封岳飛為鄂國公,剝奪秦檜的官爵,並且命令老將張浚北伐中原,但在符離遭遇金軍阻擊,大敗。 接著金軍趁勝追擊,南宋軍隊損失慘重。宋孝宗被迫於隆興二年(1164年)和金國簽訂「隆興和議」。次年改元「乾道」,又任用王淮理財備戰。乾道年間,由於沒有戰事的干擾,宋孝宗專心理政,裁撤冗員,嚴考百官,改革財政,增加紙幣,出售官田,百姓富裕,五穀豐登,太平安樂。由於宋孝宗治國有方,所以使南宋出現「乾淳之治」(乾:乾道,淳:淳熙)的小康局面。孝宗吸取高宗時的教訓,為了防止再次出現大臣擅權的局面,他採取了各種措施以加強皇權。歷史記載,孝宗即位以後,「躬攬權綱,不以責任臣下」,大至軍政國事,小至州縣獄案,他都要親自過問。無論是在積極進取的隆興、乾道時期,還是在消沉保守的淳熙時期,孝宗一直保持著這種事必躬親的作風。他日常生活的花費很少,常穿舊衣服,不大興土木。平時也很少賞賜大臣,宮中的收入多年都沒有動用,以至於內庫穿錢幣的繩索都腐爛了。宋孝宗認為「我沒有太大的作為,只是能夠節儉。」宋高宗稱贊他「勤儉過於古帝王」。他經常告訴身邊的士大夫:「士大夫是風俗的表率,應該修養自己的德行,以教化風俗。」淳熙十四年(1187年)10月,高宗去世,孝宗為了服喪,讓太子趙敦參預政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2月又禪位於太子,孝宗自稱太上皇,繼續為高宗服喪。光宗與孝宗不和,長期不去探望孝宗。為此,孝宗悶悶不樂而起病。紹熙五年(1194年)6月,任太上皇五年多的趙昚去世,享年68歲。
12、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
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第六位皇帝,年號「乾隆」,後世稱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任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實際行使國家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弘歷自幼聰明,五歲上學,過目成誦。小時深受爺爺康熙皇帝的喜愛,並親自為弘歷授課。1723年,被父親雍正密旨立為皇太子,藏於錦匣,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他也是中國首位密旨設立的皇太子。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凌晨,雍正皇帝去世,內侍取出諭旨,宣布弘歷即位。九月初三日,弘歷即皇帝位於太和殿,頒登基詔書,大赦天下,以明年為乾隆元年。弘歷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弘歷重視社會的穩定,關心受災百姓,在位期間五次全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並且重視水利建設,起到了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國庫日漸充實。弘歷武功繁盛,在平定邊疆地區叛亂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績,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並開拓了領土,並且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正式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清朝的版圖由此達到了最大化。他在吏治方面,對官員嚴加考核,他將不稱職的官吏分成八類: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疲軟無力、不謹、貪、酷,在位期間,因考績不合格受到降級或處分的官吏達六萬多人。對自己要求嚴格,在任職初期和中期,禁止各省大員向皇帝進獻土特產。弘歷注重文化建設,組織人員編寫了《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近230萬頁,約8億字,為後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較完善的文獻資料。民間藝術得到長足發展,如京劇就形成於乾隆年間。乾隆皇帝的自身素質也很高,每天早上五點至七點起床,軍機大事,半夜起來及時處理。弘歷還是世界上產量最多的詩人,他一生作詩41863首,而《全唐詩》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48000餘首。弘歷曾自我總結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詡為「十全老人」。但是在位後期奢靡之風嚴重,吏治有所敗壞,多地爆發起義。並且閉關鎖國政策也達到了最高,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使清朝統治出現了危機。文字獄比康熙、雍正時期更加嚴酷。乾隆六十年(1795年) 九月三日,85歲的弘歷宣示建儲密旨,立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定明年歸政,改為嘉慶元年。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舉行歸政大典,自稱太上皇帝,太子永琰登基,後世稱嘉慶皇帝。弘歷在禪位之後仍居住在養心殿掌控朝政。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十九日,太上皇弘歷在圓明園召見屬國使臣,告訴他們:「朕雖然歸政於皇帝,大事還是我辦。」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任太上皇三年多的弘歷逝世,終年八十九歲。
從朝代來看,南北朝時期的太上皇最多,共有五位,佔全部太上皇的41.7%,說明當時形勢的動盪。唐朝三位,佔25%。宋朝三位,佔25%。清朝一位,佔8.3%。從退位原因來看,因年齡、疾病禪位的皇帝有五位,分別是後涼懿武帝呂光、唐順宗李誦、宋高宗趙構、宋孝宗趙昚、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佔41.7%。被迫退位的二位,北魏獻文帝拓跋弘、唐高祖李淵,佔16.7%。逃避責任退位的四位,北齊武成帝高湛、北齊後主高緯、北周宣帝宇文贇、宋徽宗趙佶,佔33.3%。無意帝位的一位,是唐睿宗李旦,佔8.3%。從歷史成就來看,禪位皇帝成績突出的有四位,分別是唐高祖李淵、唐睿宗李旦、宋孝宗趙昚、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成績一般的五位,分別是後涼懿武帝呂光、北魏獻文帝拓跋弘、唐順宗李誦、宋徽宗趙佶、宋高宗趙構,荒淫無度的三位,分別是北齊武成帝高湛、北齊後主高緯、北周宣帝宇文贇。
2. 魏國公的唐朝魏國公
裴寂(573年-629年),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臨猗)人,唐朝宰相。
裴寂出身河東裴氏西眷房,隋末曾任晉陽宮副監,與唐高祖交好,後參與策劃太原起兵,將晉陽宮物資充作軍用。唐朝建立後,裴寂擔任尚書右僕射,封魏國公,曾征討宋金剛,雖大敗而回,但仍深受寵信。此後升任左僕射、司空等要職。
629年(貞觀三年),裴寂受僧人法雅牽連,被免官削邑,放歸原籍,後流放靜州,並率家僮討平山羌叛亂。不久,裴寂病逝,追贈相州刺史、工部尚書、河東郡公。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房彥謙之子,唐初名相。
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房玄齡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後,為秦王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是秦王得力的謀士之一。
武德九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房玄齡為中書令,進爵邢國公。貞觀三年(629年)二月,房玄齡改封魏國公,為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貞觀十一年封梁國公;貞觀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房玄齡病逝,謚文昭。 李光弼(708年-764年),李楷洛之子,唐朝名將,契丹族。
公元749年(天寶八年)李光弼為朔方節度副使,知留後事,封薊郡公。
唐天寶十五載(756)初,經郭子儀推薦為河東節度副使,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公元757年(至德二年),加司空、兼兵部尚書,仍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為魏國公。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八月,唐肅宗再次詔李光弼入朝,升侍中,改封鄭國公。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馬副元帥,參與鎮壓浙東袁晁領導的農民軍。
公元762年(寶應元年),李光弼進封為臨淮郡王,賜鐵券,圖形凌煙閣。
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素與李光弼不睦,光弼晚年為宦官所讒。病死徐州,年五十七歲。追贈司空、太保,謚曰武穆。 賈耽(730年—805年),字敦詩。唐代著名地理學家、宰相,歷仕玄、肅、代、德、順、憲六朝。
天寶十載(751年),賈耽登明經第。乾元元年(758年),任臨清尉,累擢汾州刺史,任內有異績,後遷河東節度副使。大歷十四年(779年),征拜鴻臚卿,旋即遷山南西道節度使。建中三年(782年),徙山南東道節度使。興元元年(784年),召為工部尚書。貞元元年(785年),出任東都留守。次年,改義成軍節度使。
貞元九年(793年),以右僕射職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式拜相。任內雖無關於安危大計的建言,但他恭行溫厚,被時人稱為淳德君子。貞元十七年(801年),封魏國公。唐順宗即位後,進左僕射。
永貞元年(805年),賈耽去世,年七十六,冊贈太傅,謚號「元靖」。 崔胤(853—904):唐清河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人,字昌遐,一說字垂休。右僕射崔從之孫,工部侍郎崔慎由之子。乾寧二年(公元895年)進士及第,多次升遷後官拜御史中丞。景福二年(893),官拜宰相。與朱溫相結,想要靠朱溫掉除宦官。屢次被罷官,均因為朱溫的支持再起,先後四次官拜宰相,當時人們稱他為「崔四人」。光化三年(900年)扶危匡國致理功臣、特進、行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監修國史、判度支、上柱國、清河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崔胤可開府儀同三司,進封魏國公,加食邑一千戶,余如故。
天復元年(901),崔胤遺書朱溫,令他出兵迎駕,宦官韓全誨先劫昭宗到鳳翔投靠李茂貞。天復三年,昭宗回到長安後,他勸朱溫盡殺宦官,自任判六軍十二衛事,籌謀另建禁軍。第二年,被朱溫殺死。 竇懷貞(?-713年),字從一,唐朝宰相,左相竇德玄之子。
竇懷貞早年歷任清河縣令、越州都督、揚府長史,後升任御史大夫,依附於皇後韋氏,娶皇後乳母為妻,被時人譏諷為國赩。唐隆政變後,他殺妻請罪,被貶為濠州司馬,再次依附太平公主,得以被召回朝,任殿中監,不久拜相,任左御史大夫同平章事。封中山縣公。同年九月,改任侍中。
竇懷貞與太平公主結為朋黨,官至尚書右僕射、平章軍國重事。玄宗繼位後,遷左僕射,晉封魏國公。他與太平公主圖謀不軌,意欲作亂,結果事情泄露。唐玄宗發動先天政變,誅殺太平公主黨羽,竇懷貞畏罪自殺,死後被改為毒姓。 路岩,字魯瞻,路群之子,唐代大中間進士,曾任屯田員外郎、翰林學士、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尚書左僕射等職。
36歲居相位,國家權力落入他與韋保衡手中,「二人勢動天下」。後因權位之爭與韋保衡交惡,被貶出京城,出任劍南節度使,之後再入京,升遷為中書令,封魏國公,重掌大權。
後被視為有「異圖」坐罪。先移任荊南節度使,赴任途中被貶為新州刺史,後又被免官、流放、抄家。至新州,皇帝下詔賜死,並割取喉管驗證。 韓琦(公元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北宋政治家、名將,天聖進士。嘉祐三年(1058年),出任宰相。英宗即位後,封為魏國公。熙寧八年(1075)六月在相州溘然長逝,享年68歲。神宗御撰墓碑:「兩朝顧命定策元勛」。謚忠獻,贈尚書令,配享英宗廟庭。 後遺作編為《安陽集》。
韓琦「相三朝,立二帝」,當政十年,與富弼齊名,號稱賢相。歐陽修稱其「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 蔣之奇(1031-1104),字穎叔,一作潁叔。北宋常州宜興(今江蘇宜興)人。嘉祐二年(1057)考「春秋三傳科」中了進士。蔣之奇為官40餘年,當官為民,長於理財,治漕運,以干練稱。學識深厚,著作等身。他能詩善書,尤工篆書,傳世墨跡有《辱書帖》《北客帖》等。
紹聖中,召為中書舍人,改知開封府,進龍圖閣直學士,拜翰林學士兼侍讀。又因好友龍鄒浩因言事獲罪受株牽連被貶。到宋徽宗建中年間,之奇恢復為翰林學士,拜同知樞密院。第二年,又由樞密院副職調任為正職。
崇寧元年(1102)升為觀文殿學士、杭州知府。後又因棄河、湟事被革職。告老回鄉後去世,終年74歲。去世不久,皇帝又全部恢復了他的官職,並封他為魏國公,謚號「文穆」。《宋史》卷三四三有傳。
洪邁 《容齋隨筆》卷第九、李心傳 《舊聞證誤》 卷一、孫覿 《鴻慶居士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六、史能之 《(咸淳)重修毗陵志》卷十五等都有記載。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歷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上疏《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十項改革措施。慶歷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任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四歲,謚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
靖康元年二月,追封范仲淹魏國公。 趙旉(1127年-1130年),宋高宗趙構唯一的兒子,母親為潘賢妃,宋高宗對他格外疼愛。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生於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初拜為檢校少保、集慶軍節度使,封魏國公。
建炎三年,苗劉兵變後,被扶持登基即皇帝位,改元明授,從即位到退位共計26天。後因宮女保姆疏忽,受驚嚇而死,年僅三歲。宋高宗追封其為「元懿太子」。 秦檜(1090年-1155年),字會之,漢族,生於黃州,籍貫江寧(今江蘇南京)。南宋著名奸臣、主和派代表人物。
政和五年(1115年),秦檜進士及第,中詞學兼茂科,任太學學正。宋欽宗時,歷任左司諫、御史中丞。靖康二年(1127年),因上書金帥反對立張邦昌,隨徽、欽二帝被俘至金,為撻懶信用。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秦檜逃回臨安,力主宋金議和。紹興元年(1131年),擢參知政事,隨後拜相,次年被劾落職,紹興八年再相,前後執政十九年,歷封秦、魏二國公,深得高宗寵信。紹興二十五年(1155),秦檜病逝,贈申王,謚忠獻。開禧二年(1206年),宋寧宗追奪其王爵,改謚謬丑。 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北宋名相,兵部侍郎王祜子。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王旦登進士第,以著作郎預編《文苑英華》。累官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景德元年(1003年),澶淵之戰時,從真宗至澶州,因東京留守、雍王趙元份暴疾,馳還權留守事。
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監修《兩朝國史》。他善知人,多薦用厚重之士,勸真宗行祖宗之法,慎所改變。掌權十八載,為相十二年,頗受真宗信賴。但受王欽若說服,未能阻止真宗的天書封禪之事。
王旦晚年屢請遜位,天禧元年(1017年),因病罷相,以太尉掌領玉清昭應宮使。同年九月卒,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魏國公,謚號文正,故後世稱其為「王文正」。乾興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廟庭。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題其碑首為「全德元老」 。是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全宋詩》錄其詩3首,《全宋文》收錄有其文。 張文謙(1216—1283),邢州沙河人,元代著名政治家、農學家。縣志稱其為沙河人物之冠。自幼聰敏,曾與劉秉忠、張易、王恂、郭守敬等人一起在邢州城西紫金山共同研習天文、歷法、算學等,是元初紫金山學派的代表人物,元世祖忽必烈幕府重臣。張文謙身居高位,剛明簡重,凡所陳於上前,莫非堯、舜仁義之道,在元朝初期穩定國家、建立綱紀、恢復經濟、制定歷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歷任中書左丞、大司農卿、御史中丞、昭文館大學土領太史院事、樞密副使等職。累贈推誠同德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魏國公,謚忠宣。
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張文謙升任中書左丞,協助忽必烈建章立制。不久,張文謙以中書左丞行大名等路宣撫司事,積極主張輕搖薄賦,與百姓休養生息,得到百姓的稱贊。在治理大名時,張文謙重用郭守敬,考察該地區水利,治理河道,發展生產。1262年張文謙將聰明過人、精通天文歷法的郭守敬推薦給元世祖忽必烈,使天賦才華的郭守敬有了一個充分施展才能的良機。
1264年,張文謙以中書左丞行省西夏(今寧夏、甘肅和內蒙古部分地區),整頓吏治,興學重教,積極傳播漢地先進文化,使西夏落後、鄙野的羌俗為之一變。在西夏時,張文謙還支持郭守敬對唐徠、漢延等大小數十條渠道進行疏浚修復,萬余頃土地得到灌溉,西夏再現「塞北江南」的景象。
1270年,元朝中央設司農司(後改稱大司農司),張文謙以參加攻事兼任司農卿,下設四道巡行勸農司,掌管勸課農桑、水利、鄉學、義倉等事。這些農官巡行各地,勸保農桑,指導生產,不幾年,功效昭著,野無曠土,栽植之利遍天下,有力促進了元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1276年,元朝滅南宋,統一天下後,張文謙以昭文館大學土身份領太史院事,全面負責制定歷法的工作。王恂、 郭守敬等人在張文謙的支持、領導下,率南北日官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空前規模的四海測驗,掌握了大量准確的天文數據,於1280年編訂完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授時歷》,將我國古代天文學推向了一個高峰。 昔里愛魯,昔里鈐部之子。初襲職大名路達魯花赤。至元五年(1268),從雲南王征金齒諸部,立有戰功。後數年間,累遷廣西、雲南,歷任宣撫使、招討使、副都元帥、參知政事。二十四年(1287)改行尚書右丞,從鎮南王征交趾,大小十八戰,直逼王城,功最多。翌年,感瘴癘而卒,贈平章政事。
因其子昔里教化有功,加贈愛魯太師,追封魏國公,改謚忠節。 廉希憲(1231年6月26日—1280年12月12日),一名忻都,字善甫,號野雲。畏兀兒族。大蒙古國至元初著名政治家,其祖上均為高昌世臣。父布魯海牙,曾任燕南諸路廉訪使,遂以官為姓,子孫皆姓廉。廉希憲幼魁偉,舉止異凡兒。稍長,篤好經史。年十九,入侍忽必烈於藩邸,以性善、義利、仁暴之旨為對,忽必烈目為「廉孟子」,由是知名。
元憲宗四年(1254年),任京兆宣撫使,首請用許衡提舉學校,教育人材。憲宗九年(1259年),從攻南宋鄂州,請盡釋軍中所俘士人。憲宗死,勸忽必烈北歸即位。任京兆、四川宣撫使,平定劉太平等陰謀叛亂。旋以中書右丞行秦蜀省事,力拒阿里不哥將渾都海進攻。進中書平章政事,綜核名實,裁抑僥幸。論事帝前,無所顧忌,曾言阿合馬奸,史天澤被讒時,廉希憲力為之辨。
至元七年(1270年),罷相。至元十一年(1274年),起為北京行省平章政事。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軍取南宋江陵,忽必烈令廉希憲行省荊南。他至鎮後,禁剽掠,錄用故宋官吏,發倉粟賑飢,興學校,選教官。至元十四年(1277年),因病召還。至元十六年(1279年),復受命領中書事,然病情日重。至元十七年(1280),廉希憲病故,年五十。大德八年(1304年),贈清忠粹德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司,追封魏國公,謚號「文正」。後加贈推忠佐理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恆陽王。伯顏曾贊其為「男子中真男子,宰相中真宰相」。 許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字仲平,號魯齋,世稱「魯齋先生」。金末元初著名理學家、教育家。
元憲宗四年(1254年),許衡應忽必烈之召出任京兆提學,授國子祭酒。至元六年(1269年),奉命與徐世隆定朝儀、官制。至元八年(1271年),拜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又領太史院事,與郭守敬修成《授時歷》。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病歸懷慶休養。
至元十八年(1281年),許衡去世,年七十三,贈榮祿大夫、司徒,謚號文正,後加贈正學垂憲佐運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司、魏國公。皇慶二年(1313年),從祭孔廟。著有《讀易私言》、《魯齋遺書》等。 竇默(1196—1280),古代醫家名。初名傑,字漢卿,後改名,字子聲,元初理學家,金針灸醫家。他的「流注八穴」、「補瀉在於手指」、「莫如用針」、「氣至沉緊」等針灸學說,對後世針灸醫家頗有影響,對針灸學的發展具有一定貢獻。
歷任翰林院侍講學士、昭文館大學士、正議大夫等職,累贈太師、魏國公,謚號文正。 趙孟頫(1254年10月20日[1]—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宋朝宗室,趙與芮之子,號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侍御史程鉅夫「奉詔搜訪遺逸於江南」,將趙孟頫引見於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贊賞其才貌,兩年後任集賢直學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元貞元年(1295年),回京修《世祖實錄》。鑒於元廷內部矛盾重重,趙孟頫便借病乞歸。累官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名滿天下。至治二年(1322年)卒,年六十九,贈江浙中書省平章政事、魏國公,謚文敏,故稱「趙文敏」。著有《松雪齋文集》等。 張留孫(1248~1321)又名張宗師,是北京東岳廟的開山始祖,名留孫,字漢師。張留孫是張宗演弟子。元朝道教領袖。至元十三年(1276),南宋亡,張宗演應元世祖忽必烈召去大都,留孫從行。次年,宗演還龍虎山,留孫留大都,忽必烈授以江南諸路道教都提點之職。後來,他經歷成宗、武宗、仁宗、英宗四朝,備受寵遇,歷次加封為特進、上卿、玄教大宗師、開府儀同三司。
大德年間,元成宗追封他的三代祖先都為魏國公。
3. 710年的歷史大事
中宗韋後觀燈觀球
景龍四年(七一0)正月十四夜,中宗與韋後微行觀燈於長安市裡。又縱宮女數千人出遊,多不回宮者。二月二十九日,中宗至黎園(在長安太極宮西、禁苑之內)球場,命文武官三品以上拋球及分朋拔河,宰相唐休璟、韋巨源衰老,隨繩跌倒,許久爬不起來,中宗和皇後、妃子、公主在旁觀看,大笑不止。
隆慶池有帝王氣
武則天時,長安城東隅民工純家井水外溢,泛濫成大池數十頃,號隆慶池。其後相王五子(壽春王成器、衡陽王成義、臨淄王隆基、巴陵王隆范、彭城王隆業)均列第於池北。景龍四年(七一0),望氣者言池面常常浮現帝王氣,近來更濃。因此,同年四月十四日中宗親往隆慶池,結綵為樓,宴飲侍臣,泛舟、戲象,以鎮壓此氣。兩年後,玄宗登基,時人都將隆慶池氣視為玄宗受天命的預兆。
有人上言韋後等將危社稷
景龍四年(七一0)四月定州人郎岌上言韋後、宗楚客將要謀叛,韋後請中宗杖殺之。五月,許州司兵參軍燕欽融也上言:「皇後淫亂,干預國政,宗族強盛,安樂公主、武延秀、宗楚客等圖危社稷。」中宗召見欽融,當面質問。欽融叩頭爭辯,神色不撓,中宗為之默然。宗楚客矯詔令飛騎撲殺之,丟在殿庭石上,折頸而死,楚客大呼稱快。中宗雖未追問,但心裡鬱郁不樂。由是韋後及其黨羽開始感到憂俱。
五經掃地
景龍四年(七一0)五月,中宗宴近臣,國子祭酒(相當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祝欽明白請作《八風舞》。欽明體格肥丑,據地搖頭轉目、左顧右盼,丑態百出,中宗大笑。欽明素以儒學著名,吏部侍郎盧藏用私謂諸學士曰:「祝公《五經》掃地盡矣!」此即「斯文掃地」四字所本。
韋後毒死中宗,立少帝,臨朝攝政
安樂公主希望母後臨朝,自為皇太女。散騎常侍馬秦客以醫術,光祿少卿楊均以善烹調,皆出入宮庭,得幸於韋後,恐事泄被誅,於是三人合謀,於餅餡中進毒。景龍四年六月二日,中宗暴死於神龍殿,年五十五。韋後密不發喪,次日始召諸宰相入禁中,征諸府兵五萬人駐京城,自總朝政:使駙馬都尉韋捷(娶中宗女成安公主)、韋灌(娶中宗女定安公主)、衛尉卿韋璇(溫族弟)、長安令韋播(溫從子)、左千牛中郎將韋錡(溫族子)、郎將高嵩(溫之甥)等分領駐軍,使中書舍人韋元巡行長安六街。又命左監門大將軍兼內侍薛思簡等率兵五百人速馳驛騎奔駐均州,以防譙王重福,以刑部尚書裴談、工部尚書張錫並同中書門下三品,仍充東京留守。又以吏部尚書張嘉福、中書侍郎岑羲、吏部侍郎崔湜並同平章事,分任朝政。同日,太平公主與上官昭容既知帝崩,乃謀草遺制,立溫王重茂(中宗幼子,年十六,非韋後生)為皇太子,由皇後知政事,相王且參謀政事。宗楚客密謂韋溫(韋後從兄)曰:「相王輔政,於理不合。且嫂叔不通問,將來坐朝之日,如何相處?」遂率諸宰相請罷相王政事,表請皇後獨自臨朝,只讓相王為太子太師。九月四日,將中宗棺木移到太極殿,召集百官正式發喪,皇後臨朝攝政,赦天下,改元唐隆。進相王旦為太尉,雍王守禮為豳王,壽春王成器(相王長子)為宋王,以從人望。命韋溫總知內外守捉兵馬事。五日,皇太子重茂即皇帝位,尊皇後為皇太後,仍知政事。
臨淄王隆基誅諸韋,廢少帝,立睿宗
隆基先官潞州(今山西長治)別駕,罷歸京師後,審時度勢,乃陰聚才勇之士,厚結羽林萬騎,謀匡復社稷。兵部侍郎崔日用素附武、韋,與宗楚客善,知楚客謀,恐禍及己,乃密告隆基,勸其先發。隆基遂與其姑太平公主及公主子衛尉卿薛崇簡(薛紹子)、禁苑總監鍾紹京、前朝邑尉劉幽求、尚衣奉御王崇曄、利仁府折衡麻嗣宗等,謀速先誅之。苦無兵,適羽林萬騎果毅(武官名)葛福順、陳玄禮、李仙鳧等因不堪韋播、高嵩之辱,見隆基訴之。隆基因勸其助誅諸韋,皆踴躍願以死報。隆基布置已畢,或謂當稟知相王,隆基曰:「我輩以此報國,事成歸福相王,不成則以身殉,決不連累相王。今往稟知,若王聽從,則將使王冒危險;若王不從,則將敗我輩大事。」遂不稟報。景龍四年(時已改元唐隆)六月二十日將晚,隆基微服與幽求等潛入禁苑,會於鍾紹京住處,等候羽林將士。當時羽林軍皆駐玄武門,入夜,葛福順、李仙鳧先到隆基處請示起事口號,一到二更天,就拔劍直入羽林營,斬韋播、韋璇、高嵩等,立即宣布:「韋後毒死先帝,危害國家,今晚當共誅諸韋,身高馬鞭以上的男女都殺掉,然後立相王以安天下。凡懷有二心、幫助逆黨者,罪及三族!」羽林兵士都欣然聽命。於是,隆基使福順、仙鳧分率左右羽林、萬騎攻玄德、白獸二門,相約會於凌煙閣前,以大呼大叫為口號,共殺守門將,斬關而入。隆基自與幽求等出禁苑南門,紹京帥工匠二百餘人執斧鋸以從。既至玄武門外,時已三更,聞凌煙閣大呼大叫聲,隆基即同時帥禁苑工匠及羽林兵破門而入。在太極殿宿衛中宗棺柩的衛兵聞大喊大叫聲,皆披甲接應。韋後在殿大驚,立即奔入飛騎營;時璇、播、嵩已死,有飛騎立斬韋後首獻於隆基。安樂公主方照鏡畫眉,軍士斬之。武延秀亦被斬於肅章門外。上官昭容自經太子重俊兵變後,不敢再附武、韋,故代草中宗遺詔,立溫王重茂而以相王輔政(此詔後為宗楚客等改易)。是夜隆基入宮,欲斬昭容,昭容以詔草示劉幽求,幽求以為可恕,隆基不許,卒斬之。時少帝亦在太極殿,幽求便欲廢少帝,立相王,隆基止之,但於宮中遍索諸韋及韋氏黨,盡斬不饒。及天明,宮內外皆定。二十一日,隆基出宮見相王,叩頭謝不先稟之罪,相王抱之流淚,說:「宗社不亡,都虧了你!」於是,閉宮門及京城門,遍捕諸韋親黨。斬太子太保、同中書門下三品韋溫於東市之北。中書令宗楚客化裝騎驢奔出通化門,門者識而斬之,並及其弟晉卿。趙履溫以國帑奉安樂公主,萬騎斬之,百姓恨其勞役,爭割其肉立盡。密書監李邕(娶韋後妹)與御史大夫竇從一(娶韋後乳母、自稱國爹)各手斬其妻首以獻。宰相韋巨源,年八十,為亂兵所殺。崔日用將兵誅諸韋於杜曲(韋曲、杜曲皆地名,在長安城南,韋、杜二族所居),襁褓兒無倖免,諸杜誤死者亦不少。是日,相王奉少帝御安福門,慰諭百姓,赦天下,曰:「逆賊魁首已誅,自余支黨一無所問。」以臨淄王隆基為平王,知內外閑廄(監馬),兼押左右廂萬騎。武氏余黨誅流未盡者,盡之。二十二日,有宮人與宦官欲立太後(重茂年幼)輔政,斥之。遣使宣撫諸道及譙王重福,罷諸公主府官。二十三日,太平公主傳少帝命,請讓位於相王,相王固辭。劉幽求懇言於宋王成器及平王隆基,隆基曰:「王性恬淡,不以世事為懷。雖有天下猶讓於人(一讓武後,一讓中宗),況親兄之子(指少帝重茂),安肯代之乎!」幽求曰:「眾心不可違,王雖欲高居獨善,其如社稷何!」成器、隆基入見相王,極言其事,相王乃許之。二十四日,少帝坐太極殿東隅西向,相王立中宗棺柩旁,太平公主曰:「皇帝欲以此位讓叔父,可乎?」幽求跪曰:「國家多難,皇帝仁孝,追蹤堯舜,誠合至公,相王代之任重,慈愛尤厚矣。」乃以少帝詔傳位相王。時少帝猶坐御座,太平公主進曰:「天下之心已歸相王,此非兒座!」遂抱下之。於是睿宗即位,御承天門,赦天下。復以少帝為溫王。
睿宗立隆基為太子
睿宗將立太子,以宋王成器嫡長,而平王隆基有大功,故不能決。成器堅辭,曰:「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苟違此理,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涕泣固辭者累日。大臣亦多言平王功大宜立。劉幽求曰:「除天下之禍者,當享天下之福。平王拯社稷之危,救君親之難,論功最大,論德最賢,不必多疑。」睿宗從之。景龍四年(七一0)六月二十六日立平王隆基為太子。隆基復表讓成器,不許。
改元景雲
少帝即位,改元「唐隆」,僅一月,睿宗即位之次月,即七一0年七月二十日,改元景雲。
太平公主擅權
太平公主乃高宗第三女,武後生,先嫁薛紹,後嫁武攸暨。沈敏有權略,武後以為類己,故於諸子女中獨愛幸,頗得參預密謀,然尚畏武後之嚴,未敢招權勢。及誅二張,公主有大功,故中宗之世,韋後、安樂公主等皆畏之。韋後弒中宗,公主謀草遺詔立重茂為太子,使相王輔政;韋後既誅,又力主少帝讓位相王,故睿宗即位,益被尊重。睿宗常與議大政,或命宰相就第咨詢。宰相奏事,睿宗輒問:「嘗與太平議否?」公主所欲,帝無不聽。自宰相以下,任免系其一言,權傾人主,趨附者門庭若市。子薛崇簡、崇行、崇敏皆封王,田園遍於京甸,居處奉養,比於宮掖。
譙王重福入洛,敗死
先是景龍三年(七0九)鄭愔以賣官受賄罪,貶江州司馬,潛過均州。與洛陽人張靈均謁譙王重福,謀誅韋氏。未發而韋氏敗,相王立,東都空虛,於是,靈均謂重福曰:「大王本居嫡長,當為天子;相王雖有功,不當繼統。東都士庶皆願王來。若潛入洛陽,發左右屯營兵(置以保衛東都宮城),襲殺留守,據東都,然後西取陝州(指關中),東取河南北,天下指麾可定。」重福以為然。景雲元年(七一0)八月,愔再貶沅州刺史,遲留洛陽以待重福,舍駙馬都尉裴巽家,草制,立重福為帝,改元「中元克復」。洛陽縣官微聞其事,十二日,往巽家按問。適重福與張靈均詐乘驛至,縣官馳出,白留守,洛州長史崔日知帥眾討之。留台侍御史李邕遇重福於天津橋,從之者已數百人。邕心知有變,乃先馳至屯營,告之曰:「譙王得罪先帝,今無故入都,此必為亂,君等宜立功取富貴。」又告皇城,使閉諸門。及重福抵左右屯營,營兵射之,矢下如雨。乃還趨左掖門,欲召留守兵,而門已閉。怒,命焚門,火未及燃,左右屯營追兵至,重福被迫策馬出上東門,逃匿山谷。明日,留守出兵搜捕,重福投漕渠溺死。
以飛騎代萬騎
長安萬騎恃討諸韋之功,多橫暴不法,長安人苦之。景雲元年(七一0)八月,詔皆出其押使為外官,另增置飛騎,隸左右羽林。先是景龍元年(七0七)九月,改左右羽林千騎為萬騎,另置使以押之。討諸韋之前,隆基皆厚結其豪傑,因得立功。少帝封隆基為平王,兼押左右廂萬騎,即有以約束之。不成,故以飛騎代。
罷斜封官
景雲元年(七一0)六月二十八日,以許州刺史姚元之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七月八日,以洛州長史宋璟檢校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八月,姚、宋二相及御史大夫畢構上言:「先朝斜封官悉宜停廢。」睿宗從之。十五日,罷斜封官凡數千人。
始置節度使
景雲元年(七一0)十月二十日,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自訥始,訥,薛仁貴子。或謂賀拔延嗣充河西節度(景雲二年四月)、或謂置河西三使(景雲元年十二月)乃唐代節度使得名之始,二事皆在訥後。又,訥所官乃「節度大使」,按唐制,凡以親王領節度大使而不出閣,則在鎮者另置「副大使」。其它節度使下,亦可設節度副使,或知節度事。
奚、霄犯塞
景雲元年(七一0)十二月,奚(東胡別族)、霄(東胡別支)犯塞,掠漁陽、雍奴(地名,今天津南,出盧龍塞(今河北唐山至承德一帶)而去。幽州都督薛訥追擊之,不克。
宋璟、姚元之整頓選舉
唐舊制:三品以上官,冊授;五品以上官,制受;六品以下官,敕授,皆委尚書省奏擬。文官屑吏部,武官屬兵部,二部尚書曰「中銓」,侍郎曰「東、西銓」、各稱「三銓」。中宗之末,嬖倖用事,而宰相掌權衡者,貪墨賣官,選法大壞,無復綱紀。景雲元年(七一0)姚、宋為相,首罷斜封官數千人。璟自兼吏部尚書,李乂、盧從願為侍郎,皆不畏強御,請謁路絕,登記候選者萬餘人,留者三銓不過二千,人服其公。元之兼兵部尚書,陸象先、盧懷慎為侍郎,三銓後,武選亦治。
置河西三使
景雲元年(七一0)十二月,置河西節度、支度、營田三使,領涼(今武威)、甘(今張掖)、肅(今酒泉)、伊(今哈密)、瓜(安西東南)、沙(今敦煌)、西(今吐魯番)七州,治設涼州。節度管軍政,支度理財,營田司軍糧,皆為邊地置。
姚州群蠻被逼再叛
姚州群「蠻」(居雲南姚安、大姚一帶)先附吐蕃,攝監察御史李知古請發兵擊之。已降,又請築城,分屬州縣,收取重稅。黃門侍郎徐堅以為不可,知古不聽。於是發劍南兵築城,誅其領袖,掠其子女為奴婢,群蠻怨怒。蠻酋傍名(人名)引吐蕃攻知古,殺之,以其屍祭天。由是劍南至姚、嶲(四川西昌一帶)路絕,連年不通。
吐蕃賂請河西九曲地
先是安西都護張玄表侵掠吐蕃北境,吐蕃雖怨而未絕和親。及金城公主下嫁,景雲元年(七一0)吐蕃乃賂鄯州都督楊矩(奉使護送公主和蕃者),請以河西九曲之地(今青海化隆自治縣)為金城公主湯沐邑(意指收取賦稅以自奉的封地),矩奏許之。其地水甘草良,宜人畜蕃殖。吐蕃乃築洪濟、大漠門等城守之。楊矩後以此悔懼自殺。
蘇瓌卒
瓌,武功人,綽裔孫,字昌容,擢進士第。神龍初,由刺史入為尚書左丞。累拜尚書右僕射同三品,封許國公。睿宗時進左僕射,罷為少傅,景雲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卒。瓌明曉法令,多識台省舊章,一朝格式,多經其手刪正。為相時,每陳當世利弊,卒謚文貞。
4. 請老師們看看這塊石頭是烏魯木齊河裡檢到的有沒有價值
這塊石頭比較普通,價值不是很高。
5. 有唐朝中興三次之說,哪三次
唐朝中興三次指的是:唐朝中後期的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武宗會昌中興、唐宣宗大中之治。
一、唐宣宗——宣宗之治
歷史上評價說,宣宗在位期間曾經燒過三把火,一把火使「權豪斂跡」,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閽寺詟氣」,並稱譽他為「明君」、「英主」。
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為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
當大廈之將傾,誰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唐宣宗勤於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歡讀貞觀政要。他重新整頓吏治,並且限制皇親和宦官。
他把死於甘露之變中的除鄭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經想根除宦官,但鑒於甘露之變的前車之鑒,未能有所行動。對外關繫上,他擊敗吐蕃,收復河湟。這是安史之變後,唐對吐蕃的唯一一次軍事上的勝利。
二、唐武宗——會昌中興
唐武宗繼位,建元會昌。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擁立下,經過派系斗爭而繼位。
由於擁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鑒於朝廷派系林立,不得已給武宗親自處理朝政,武宗重用李黨首領李德裕,削減仇士良的權力。
武宗一連串振興朝廷的政績,史稱會昌中興。武宗重視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宗教,例如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為三武滅佛的其中一位稱號武字的君主。又稱為會昌滅佛。
三、唐憲宗——元和中興
唐憲宗納宰相杜黃裳之議,征伐不服之藩鎮。
整頓江淮財賦,以增加財政收入。利用藩鎮間矛盾,取消宦官監軍。
元和元年(805年),先以高崇文討平劍南西川節度使劉辟,旗開得勝。
元和八年(812年),魏博節度使田季安死,田興受鎮兵擁護掌權,中央任命為節度使,遂歸順中央,賜名田弘正。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割據申、光、蔡三州,憲宗發兵近九萬人進討,久戰無功。十二年(817年),任命宰相裴度為淮西宣慰處置使,負責統帥全軍。
憲宗派李愬討平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申、光二州守軍亦降。後橫海節度使程權奏請入朝為官,朝廷收復滄、景(治今河北景縣東北)二州。
幽州(今北京)劉總上表請歸順。成德鎮上表自新,獻德、棣(今山東惠民東南)二州。
貶昭義節度使盧從史為驩州司馬。
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劉悟殺節度使李師道降唐。淄青李師道亦平,收復淄青十二州。成德王承宗、盧龍劉總相繼自請離鎮入朝,藩鎮割據的局面暫告結束。
元和十五年(820年),成德鎮王承宗病死後,其弟王承元上表歸降。
自廣德(唐代宗)以來"垂六十年,藩鎮跋扈河南北三十餘州,自除官吏,不供貢賦,至是盡遵朝廷約束"的局面,至此大致結束,史稱"元和中興"。
(5)唐隆理財擴展閱讀:
唐朝最重要的四次政變:
作為中國封建歷史上威名最盛的朝代,唐朝無疑被很多人關注,但無論是多麼強大的封建王朝,都逃脫不了爭奪權力的明爭暗鬥,唐朝在這方面更是其中的「翹楚」。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唐朝最著名的四次政變。
一、玄武門之變 :太宗上位開創貞觀之治
玄武門之變在歷史上可是相當有名的。公園626年,李世民在長安城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發動政變,殺死了自己的兄長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逼迫他的父親李淵立其為太子,隨後順利繼承皇位。
當然,李世民的確雄才大略,在位期間開創了大唐的盛世局面,致使四夷臣服、萬國來朝,因此他也就成了千古明君的代表,受世人稱頌。至於弒兄,也就變得不重要了。
二、神龍政變: 李唐皇朝重回正統
公元690年重陽節,67歲高齡的武則天正式登基,實現了自己的女皇夢,甚至改國號為周,想要延續武家統治。
不過,朝堂之上,有很多大臣都想要恢復李唐正統,只是礙於武則天勢大,不得不隱忍。神龍元年,武則天病倒,宰相張柬之等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還政於李顯,李唐政權再度重建。
正因為神龍政變,沒有讓政權傳於武家,周國沒有延續,人們才認為唐朝還在延續,沒有被周朝取代。可以說,神龍政變挽救了李唐王朝。
三、唐隆政變 :李隆基嶄露頭角將唐朝推向巔峰
中宗復辟後,對妻子韋後十分縱容,導致朝政大權逐漸被韋後掌握。公元710年,為了打破韋後專權的局面,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在長安皇宮發動政變,誅殺韋後、安樂公主,使李旦復辟,李隆基也被立為皇太子,成為皇室正統。
李隆基即位之後,開創了開元盛世。一場唐隆政變,為唐朝換回了一個巔峰。
四、甘露政變 :宦官專權致唐朝走向滅亡
安史之亂後,唐朝宦官勢力開始坐大,朝政被宦官把控。寶歷二年,唐敬宗被宦官殺害,文宗即位。唐文宗向來不滿宦官專權,便與其他大臣密謀誅滅宦官,奪回政權。
公元835年11月,唐文宗以觀露之名,將宦官頭目仇士良騙至禁衛軍後院欲斬殺,但是卻被仇士良發覺,雙方交戰,最終以唐文宗一方失敗而告終,朝廷中重要的官員均被宦官殺死,親屬株連被殺的達到一千多人。
至此之後,唐朝政權一直被宦官把持,君主廢立、生殺也被宦官掌握,也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宦官時代。
唐朝的宦官勢力,直到朱溫在903年大殺宦官之後,才最終消失,然而,唐朝也在不久後因朱溫建立後梁篡位而滅亡。
6. 唐玄宗在位後期為什麼寵信奸臣
雖然唐玄宗自己也知道奸臣不能重用,可是當時國庫空虛,需要大量的資金,剛好李林甫是一個金融鬼才,可以幫助唐玄宗解決眼前的難題,就被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