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理財保險是不是騙人的
理財保險絕大多數不可信!
一般人去銀行做保本的理財,利率大概在4-5%,常常中途被人忽悠去做理財保險。你去找銀行業務員做理財,他們會「好心」地推薦你理財的保險,為什麼這么「好心」?
1、理財賺不了幾個錢,銀行發給他們的只是千分之幾的提成。比如銀行業務員幫你做理財,你存5萬存一年,利息5%,而銀行用你的5萬在其他地方投資,銀行收益10%,那麼50000*10%=5000,其中50000*5%=2500是分給你的利息,銀行賺2500,銀行發給業務員50000*0.2%=100元,業務員只能拿100元的提成
2、理財保險卻能賺很多錢,這個錢從哪裡來?就是從你一年交的保費里扣。現在保險公司都和銀行合作的,所以為什麼銀行裡面也有保險?銀行業務員也能賣保險產品,一般都和理財有關,所以主推理財保險(銀行業務員為什麼能賣保險?保險不都是保險代理人賣得嗎?因為現在賣保險都是0門檻,考試什麼都是背答案的,只要你能把保險賣出去保險公司就能賺錢,才不管招什麼人呢,誤導什麼都是代理人承擔,和保險公司沒關系。賣保險的代理人都沒有下限的,更不要說兼職賣保險的銀行業務員了,條款都講不清楚,重點是賺錢,能賣出去理財保險,自己賺錢,保險公司賺錢,和保險公司合作的銀行也能賺錢!)那麼銀行業務員推理財保險能賺多少錢呢?跟上面一樣舉例,如果客戶買理財保險,一年交5萬,連續交3年。保險公司的的萬能險和分紅險,提成大概是15-25%,保守點50000*20%=10000元。
——————————————————————————————
業務員是賺到很多錢了,但是這錢是從客戶交的保費裡面扣得!而客戶會受到什麼影響呢?
影響是前5年基本上本金拿不回來,要等5年以上,有的甚至10年,才能拿回本金,產生收益。
還是根據上面的例子,一個客戶年交5萬,交3年理財保險
如果買的是萬能險(預期利率4.5%)
買了保險以後,客戶會有一個現金價值的賬戶(現金價值就是退保時候能拿回來多少錢),客戶每年交的保費會有一部分進入這個理財賬戶
第一年扣除初始費用50%,第二年扣25%,第三年扣15%,
也就是說第一年50000扣掉25000,25000進入萬能賬戶,第二年進37500,第三年進42500萬元,三年交完,賬戶里一共10.5萬元,客戶一共交了15萬,也就是說3年內,連本金都拿不回來!而利息是怎麼算的呢?
第一年:25000*4.5%=1125
第二年:(25000*1.45+37500)*4.5%=3318.75
第三年:((25000*1.45+37500)*1.45+42500)*4.5%=6724.7
也就是說,算利息的不是50000的本金算的,而是被扣掉以後的錢算的利息,本金打了折再算利息的。
這個利息,上面是簡化了按一年計算的,萬能險實際計算很復雜,是每日計算,先按保底利率1.75%/365算每天的保底利率,再把多出來的利率加進去計算,這個多出來的就是公司的收益情況決定的利率,最後在4.5%上限浮動,4.5%這個叫預期利率。
理財保險有保險的作用,就是能加一個保額,比如40萬保額,得了保險合同里約定的大病賠40萬,要麼被保險人死了,賠40萬,有不少人覺得這點不錯啊!請注意,這個保險不是白給的!它是額外收費的,這個費用叫做保障成本!保障成本根據被保險人的年齡,性別,風險保額計算的。假設一個男人30歲,它每一千塊錢的風險保額是2塊錢,那麼40萬/1000*2=800塊,保障成本分開算,大病歸大病,身價歸身價(其他還有意外,豁免,小醫療,都是分開算,再加起來的),假設大病和身價都是2塊,那麼他的保障成本就是800+800=1600塊。每一千塊錢的風險保額和年齡有關,呈現U字形,一般18歲最低,50歲後,就要是30歲的10-20倍,你的現金價值賬戶到時候不但不增長,反而會虧掉!萬能險一般要10年左右,賬戶里的錢才和你交的本金多一點,像這個一年交5萬3交3年的,可能7年左右可以回本,7年以後才會慢慢漲,但是30歲左右就差不多該把錢拿出來了,年齡再高,保障成本會大大增加,35歲開始就漲的很慢了,所以利息也就降下來了。保障成本是每個月結算一次的,所以月利息計算是 (上月賬戶現金*月利息-保障成本)*當月月利息,下個月第一天再扣掉保障成本再乘利息
因為有初始費用和保障成本的存在,也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說萬能險特別坑,這個要扣費那個要扣費,上面就是寫的其中的道理
2、如果買的是分紅險(4.5%預期利率)
一個人年交5萬交3年,他同樣有一個現金價值賬戶。那麼第一年大概只有5000元是進現金賬戶的,有人問為什麼比萬能險的錢還要少?因為分紅險沒有保障成本,每年或每月還有分紅。
也就是說分紅險一開始的利息只有5000*4.5%那麼少!當然利息的計算也是一樣復雜,每天按保底利率2.5%/365再加預期不穩定的一部分利息組成,這里就沒有保障成本,不扣錢了。而分紅險每年都有分紅,大概在一年保費的1%上下浮動(交的錢多拿的分紅也多)。分紅是不確定的,分紅的錢不是主要部分。如果分紅的錢不拿走,是自動存入現金價值賬戶的,然後現金價值會變多一點,利息就多一點。但是,分紅險就算不取出分紅,它的回本時間大多都比萬能險還要長,短的10年,長的15年,之後才開始產生收益。
在保險方面,分紅險的保額是很小的,不像萬能險那樣,不高的保費能做到20萬以上的保額,一般大病或身故(二選一)只能賠個一年期保費的2-3倍,然後合同結束,把現金價值退給你。比如我一年交1萬交10年的分紅險,第一年得了大病,只賠個3萬塊給你治病,然後身故了,退給你現金價值1000塊;或者第五年得大病,賠了3萬治病,再把現金價值3萬退給你,也就是花5萬,賠了你6萬。一般腦子正常的人知道這種結果都不會去買的。而理財的話,一般要10年左右才回本,別人理財要的是收益,這么晚回本不吐血!
3、如果同樣5萬買4.5%預期的一年定期理財,交3年。
第一年:5*1.45,第二年:5*(1.45+1.45^2),第三年:5*(1.45%+1.45^2+1.45^3)
第n年以後:5*(1.45%+1.45^2+1.45^3)*1.45^(n-3)
這才是實打實的理財,而且這家銀行實際利率如果比預期利率降低了,你還可以換個理財買。你買理財保險,5-10年內錢在保險公司根本別想拿走,一旦利息降了,你只能認命!不要說什麼理財保險幾乎沒什麼風險,沒什麼風險的穩健理財多著呢。銀行可以倒閉,如果有人說國家規定保險公司不會倒閉,那肯定是在騙人!保險公司是可以被兼並、分裂和撤銷的!
——————————————————————————————————
總結:銀行業務員極力推薦理財保險因為提成很高,而客戶買了理財保險要等5-10年才能回本,所以收益很低,而現今一年貶值率大概在2%,未來還面臨貶值風險。
㈡ 買理財保險好嗎
比如余額寶,雖然安全但利率太低,特別是在現在這種負利率時代仁者見仁。
不能為了安全把錢全都存銀行:一部分存銀行,一部分買些保險,剩下的一部分投資買些理財產品。
可以按比例、招財寶或京東錢包里的理財產品,利率5%-8%之間,安全系數也較高。這樣平均每年的收益後,智者見智吧。
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
㈢ 買理財保險到底好不好
(沒有好不好,只有適不適合,需不需要)
保險說穿了,就是互助,互相幫助解決經濟上的困難。在我們傳統的社會里,家裡發生了意外的不如意的事情,我們都會通知親戚朋友並請他們來幫忙,但是親戚朋友是有限的,能發揮的力量也是有限的。
窮人更需要保險,因為他沒有足夠的錢來應付風險,意外、疾病,一旦發生將對其造成毀滅性的影響,沒錢治病,沒錢治傷,高額的醫葯費對沒有保險的窮人來講,可以說遙不可及。
擁有一份適合於自己的保險,可以很大程度上抵禦風險發生所帶來的災難,保證生病、受傷後有錢醫治,保證意外發生後家庭生活的延續。
如何合理買保險
對一般投保人來說,只有當6個核心問題弄清楚後,才能買到最合適的保險。
對於這個問題,答案很簡單:任何人在任何年齡階段,都需要買保險。有的人會問,我這么年輕,需要買保險嗎?事實上,任何人在任何年齡階段,意外事故、疾病發生以後,都可能使家庭經濟發生額外的支出。盡管我們會有一些基礎保障,這些保障可能來自自己的收入、家庭或社會保障,但很多時候這些都不足以抵禦風險,那麼就需要一份商業保險進行補充。除了意外險,任何保險都是年紀越小的時候保費越便宜。如果需要買保險,越早買越合適。
如果孩子未成年,父母應考慮3個風險:意外險、重疾險和醫療險。選擇那些保額逐年遞增或者有分紅的保險品種來抵消通脹,一些兼有投資作用的教育金產品,在父母經濟實力寬裕的情況下也可以同步考慮。
未成年孩子的父母應當為自己構築充分的保障。需要為自己購買較高額的壽險、意外險和重疾險,因為父母的保障才是孩子真正的保險。工作不久、尚未成婚的年輕人,應該重視自身的意外和意外醫療類保障。可考慮一定數額的定期壽險,為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做充分准備。若收入尚可,還可以一並考慮重疾險。成家後家庭責任最重,也正處於收入高峰期,保障應該全面和充足,除了保障型產品外,養老保險也要列入議事日程。
已經退休的老年人保險顯得可有可無。由於這一階段各種保險的費率都很高,應該主要依靠早年積累的養老金和子女贍養。為子女減輕壓力,也可投保一些保費不是很高的意外險等險種。如果中國開征遺產稅,為了盡可能多地將財產傳給子女,也可購買高額壽險以避稅。
保障是保險最基本的功能,也要重視其另一個重要功能——理財。我國正處負利率時代,又有加息預期,保險的理財功能正處於最弱時期,具有返還功能的傳統長期壽險的收益率正處於歷史谷底。
第一步:保險的本意就是保障,現在要買保險,最合適的選擇就是購買保障型產品,主要有壽險、意外險、醫療保險、重疾險等。在選擇保險產品時,建議以分紅型產品為主,因為這類產品可以抵禦通脹,防止保單貶值。
第二步:在建立了基礎保障後,一些投資型的保險產品,可作為一種穩健理財的方式酌情補充。
保險產品猶如超市裡面的商品一樣,都是有價值和作用的,但卻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和有實力購買的。
多少保額最適合
一個人到底應該購買多少保額的保險,這是一個難以精確回答的問題。因為與財產保險不同,人壽(601628,股吧)保險的標的是人的生命和身體,它的價值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盡管也有學者提出了一些計算方法)。保額需求會隨著家庭結構、收入以及外部經濟形勢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建議經常對保險合同進行檢查,適時增減保額和險種。
一般來說,保額的估算方法分為生命價值法、家庭需求法、養老儲備法,三者相結合決定保障額度的高低:
生命價值法該法是以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做依據,來考慮應購買多少保險。可以分成三步:估計被保險人以後的年均收入;確定退休年齡;從年收入中扣除各種稅收、保費、生活費等支出,用收入×年齡來估算保額。
家庭需求法當事故發生時,可確保家人的生活准備金總額。計算方式是,將家人所需生活費、教育費、供養金、對外負債和喪葬費等,扣除既有資產,所得余額作為保額的粗略估算依據。
養老儲備法的估算方法先定需求後算缺口。在確定養老保險保額時要檢視自己的養老規劃,測算需求,估算收入。確定實際需求的養老金額,再確定老年資金需求缺口。看看自己有沒有社保養老金、固定資產投資收益(如房租)、股息分紅、子女贍養等。建議購買商業養老保險所獲得的補充養老金占所有養老費用的20%~40%為宜。最後,確定實際的養老險保額。一般而言,高收入者可主要靠商業養老保險。中低收入家庭主要依靠社會養老險,商業養老保險作為補充。
每年支出多少保費最合適
不同的生命周期、家庭結構、收支情況,需要的保險產品是不同的,保費支出也會在不斷調整過程中。
家庭資金安排一般可以參考簡單的四三二一家庭理財法則,即收入的40%用於供房和其他投資,30%用於家庭的一般性生活開支,20%用於銀行存款以應付急時之需,10%購買保險。保險屬於安全層面的需求,過低的保費支出意味著不能帶來足夠的安全保障,而過高的保費又會帶來較大壓力。因此,保費支出大約相當於年收入的10%最為合適。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㈣ 買理財保險有什麼風險嗎
跑路、破產、
希望能幫到你,如果你的問題解決了,麻煩點一下採納,謝
㈤ 為什麼有人說不要買理財保險
理財險剛出來的時候是受到很多人的歡迎的,畢竟是保險加理財的方式,可是買了以後才發現,我們不如一心一意的理財不用保險,因為這個是不能隨時取出有固定期限的,否則就會虧損,而自己理財,隨時都可以拿出來,要是遇到急用就還挺方便,所以買保險一般是為了買保障,理財險靠後考慮,家裡有礦的可以優先考慮。
非理財險主要是針對生命、意外,疾病這幾個方面來保障,理財是針對教育,養老,創業,婚嫁等。有哪些帶意外醫療的意外險?哪款保障更多?哪款更值得買?我們一起來看下最新榜單!全國熱銷18款優質意外險盤點
為什麼小編不推薦理財險?
1、買保險是為了買保障,而不是為了掙錢,我們應該關注保障問題,而不是能不能生錢的問題,俗話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飯。
2、收入一般的人就不要去買理財險了,家裡非常有錢的可以考慮。
3、理財險相對較貴。
4、理財險分為分紅險、萬能險以及連投險,保費除了用在保障上還用在投資上,雖說投資是為了收益,但是這個收益可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多。
最後小編覺得,保險歸保險,理財歸理財,千萬別指望能掙錢之類的。
如有其他保險疑問,請來:多保魚講保險!,
㈥ 大爺買34萬理財險8年虧5萬,所謂保險理財是否是騙局
說到理財保險,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就算自己沒有購買過,應該也聽身邊的人說過吧。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理財保險 綜上所述:任何理財都是有風險,無論你選擇哪種方式購買,所以買保險一定要理性看待,銀行的理財產品也不例外,一般來說,銀行理財還是比較安全的,具體風險就要看產品類型了,銀行理財產品面臨的主要風險有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以及不可抗力風險等。最後,奉勸大家准備買保險的,一定要擦亮眼睛認真選擇再購買!避免上當受騙!
㈦ 保險理財靠譜嗎
保險理財雖然靠譜,但是買保險,首要目的在於保障,切不可盲目進行投資理財。
1、理財功能越強風險越大
因為理財是保險的一個附加功能,保險產品的理財功能越強,其保障功能就越弱。然而市面上有不少保險公司為了迎合投資人的心理,過多強調了保險的理財功能。理財型保險產品是一種弱化保障功能、強化收益性的理財產品,主要為萬能型和分紅型的壽險產品,但一般為短期躉繳型。
2、不要盲目追求高利率
尤其是部分保險機構大力發展短期險和高收益的萬能險產品等理財型保險業務,期限多為1年或2年,結算利率達到5%甚至更高,這種產品為追求高收益率,大多配向收益高、流動性低的另類資產,比如不動產、基礎設施、信託等,形成了「短錢長配」的新情況,存在較大的流動性風險。
3、警惕互聯網理財
不過,對普通消費者而言,最大的風險在於信息披露不充分。互聯網保險業務主要是通過消費者自主交易完成,與傳統交易方式相比,缺乏面對面的交流溝通。而網路銷售強調吸引眼球、誇張演示的營銷方式,與保險產品嚴謹審慎、明示風險的銷售要求存在較大差異。
4、理財前看清完整信息
而且部分第三方平台銷售保險產品,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弱化產品性質、混同一般理財產品、片面誇大收益率、缺少風險提示等問題,損害了消費者權益。
注意事項:
1、收益通常與風險是成正比的,市場上絕大部分理財產品都是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的,這種高收益也只是預期收益,背後往往要承擔更高的風險。因此一定要在了解風險承受能力的基礎上挑選適合的產品,並且詳細了解產品的投資方向和風險控制措施,購買適合的產品。
2、特別提醒家庭理財時,不能往往只關注收益,而忽視或輕視對家庭的保障規劃。如果理財金字塔的基座上一旦出現了一個大窟窿、無底洞,財富就會面臨大幅縮水甚至被消耗殆盡。就是說,只有在擁有完善保障的基礎上,再進行投資才是明智的選擇。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保險理財背後的玄機
㈧ 為什麼不建議買理財保險
之所以不建議買理財保險,主要原因,這種理財的保險風險比較高。而且容易導致期限已到,連本金都保不住。所以不建議購買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