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都說加大資產的杠桿效應是抵抗人民幣泡沫的唯一手段,大家都用什麼P2P
Ⅱ P2P網貸到底是互聯網金融盛宴還是泡沫
賺錢了,安全落袋,華麗轉身,平安出來的參與者就是金融盛宴;
虧錢了,回血本無歸的就是泡沫答。
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剛開始P2P的確是為了商業投資目的,搭乘互聯網的一種投資理財方式,架不住李鬼太多,活生生的做成了一堆爛貨,沒辦法,關鍵是監管不力,新生事物嘛,都一樣。
反正在目前市場下,記住了,老百姓都知道的買賣,堅決不要碰了,做爛了。
Ⅲ P2P金融泡沫隱患出現該怎麼辦
您好
P2P金融泡沫隱患出現建議您遠離為好,中國經濟轉型,股票市場也不規范,告訴您一句實話股票市場目前就是機構,或者是一些無業遊民,建議遠離股票市場,我強調一句,中國股票市場由於國家經濟的轉型的問題,很可能還會跌倒一千五百點的位置,切記遠離股票,遠離危險!
Ⅳ P2P行業泡沫是 否太多還值得投 資么
隨著監管政策的出台,p2p算是開啟了去泡沫模式,正是投資的時候;建議選擇類似牛娃互聯網這種有依託性的平台,個人認為安全是最重要的,所以選擇好的平台才是投資前提。希望對你有用。
Ⅳ 怎樣知道P2P理財公司是不是騙錢的
調查下,公司背景,現在互聯網平台有很多公開信息,都能夠查到的
Ⅵ 如何看待互聯網金融泡沫
個人認為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是一件好事,同時也是一件與時俱進的事情。互聯網只是工具,金融本身就是有風險的。互聯網因為快速,對風險有放大作用,使得問題會短時間內爆發出來。其實任何行業的發展成熟都是一步步試錯試出來的。互聯網金融具有以下的風險性:
第一是信用違約風險,即互聯網理財產品能否實現其承諾的投資收益率。例如,阿里巴巴的余額寶當前的收益率低於5%,且余額寶的性質是貨幣市場基金。但網路百發的預期收益率高達8%,這就不由得讓我們想問,百發最終投資的基礎資產是什麼?在全球經濟增長低迷、中國經濟潛在增速下降、國內製造業存在普遍產能過剩、國內服務業開放不足、影子銀行體系風險逐漸顯現的背景下,如何實現8%的高收益?除了給企業做過橋貸款、以及給房地產開發商與地方融資平台融資外,還有哪些高收益率的投資渠道?
第二是期限錯配風險,即互聯網理財產品投資資產是期限較長的,而負債是期限很短的,一旦負債到期不能按時滾動,就可能發生流動性風險。當然,金融機構的一大功能就是將短期資金轉化為長期資金,因此金融機構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期限錯配,而其中的關鍵是錯配的程度。聯想到網路百發給出的承諾是允許投資者隨時贖回,這無疑最大程度地加劇了流動性風險。既要允許隨時贖回,還能給出8%的預期收益率,這當然令缺乏經驗的投資者歡欣鼓舞,但也會令富有經驗的投資者疑慮重重。
第三是最後貸款人風險。如前所述,盡管商業銀行也面臨期限錯配風險、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也面臨信用違約風險與期限錯配風險,但與互聯網金融相比的一個重要區別是,商業銀行最終能夠獲得央行提供的最後貸款人支持。當然,這一支持是有很大代價的,例如商業銀行必須繳納20%的法定存款准備金、自有資本充足率必須高於8%、必須滿足監管機構關於風險撥備與流動性比率的要求等。相比之下,互聯網金融目前面臨監管缺失的格局,因此運營成本較低,但如果缺乏最後貸款人保護,那麼一旦互聯網金融產品違約,最終誰來買單?互聯網金融企業有能力構築強大的自主性風險防禦體系嗎?
除上述傳統風險外,中國互聯網金融產品還面臨一系列獨特風險,以下筆者將按照重要性由高至低的排序來依次梳理這些風險:
其一是法律風險。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尚處於無門檻、無標准、無監管的三無狀態。這導致部分互聯網金融產品(尤其是理財產品)遊走於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灰色區域,稍有不慎就可能觸碰到「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非法集資」的高壓線。例如,前段時間湖北省的天力貸在運行半年後被擠兌、停止運轉後,就是被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而立案的。
由於缺乏門檻與標准,導致當前中國互聯網金融領域魚龍混雜,從業者心態浮躁、一擁而上,一旦形成互聯網金融泡沫,並出現較大幅度違約的格局,就很容易導致中國政府過早收緊對互聯網金融的控制,從而抑制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業應避免重蹈當年信託業、證券業發展初期的亂象。
其二是增大了央行進行貨幣信貸調控的難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創新使得央行的傳統貨幣政策中間目標面臨一系列挑戰。例如,虛擬貨幣(例如Q幣)是否應該計入M1?再如,由於互聯網金融企業不受法定存款准備金體系的約束,這實際上導致了貨幣乘數的放大。又如,如何來看待傳統貨幣與虛擬貨幣之間的互動與轉化?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削弱了中央政府信貸政策的效果。例如,如果房地產開發商傳統融資渠道被收緊,那麼很可能會考慮到通過互聯網金融來融資。事實上,最近一年來中國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大發展,其宏觀背景就與中國政府收緊了對影子銀行體系的監控,導致地方融資平台、房地產開發商等市場主體不得不尋找新的融資來源有關。
其三是個人信用信息被濫用的風險。首先,由互聯網金融企業通過數據挖掘與數據分析,獲得個人與企業的信用信息,並將之用於信用評級的主要依據,此舉是否合理合法?其次,通過上述渠道獲得的信息,能否真正全面准確地衡量被評級主體的信用風險,這裡面是否存在著選擇性偏誤與系統性偏差?
其四是信息不對稱與信息透明度問題。如前所述,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處於監管缺失的狀態。那麼,誰來驗證最終借款人提供資料的真實性?有無獨立第三方能夠對此進行風險管控?如何防範互聯網金融企業自身的監守自盜行為?畢竟,有關調查顯示,目前在互聯網P2P類公司中,有專業的風險控制團隊的僅占兩成左右。
其五是技術風險。與傳統商業銀行有著獨立性很強的通信網路不同,互聯網金融企業處於開放式的網路通信系統中,TCP/IP協議自身的安全性面臨較大非議,而當前的密鑰管理與加密技術也不完善,這就導致互聯網金融體系很容易遭受計算機病毒以及網路黑客的攻擊。目前考慮到互聯網金融賬戶被盜風險較大,阻礙了不少人參與互聯網金融,這其中絕非沒有專業的金融或IT人士。因此,互聯網企業必須對自身的交易系統、數據系統等進行持續的高投入以保障安全,而這無疑會加大互聯網金融企業的運行成本,削弱其相對於傳統金融行業的成本優勢。
綜上所述,既然中國互聯網金融企業在起步階段就面臨如此之多的風險,那麼是否就應該以此為由放慢甚至扼殺這一寶貴的金融創新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小財迷有關各方應該在充分考慮潛在風險的基礎上,推動互聯網金融的穩步、可持續發展。筆者提出的相關建議包括:第一,應充分加強行業自律。用行業准入來替代政府審批,通過加強行業協會的作用,有助於規范行業的發展,並避免政府的過度介入。
應該加強投資者教育,充分向投資者提示投資互聯網金融產品可能面臨的風險,且這一風險顯著高於投資類似的傳統金融產品的風險;第三,應該加強網路安全管
理,從更高層次上來防範黑客攻擊導致的系統癱瘓;第四,監管機構應該構建靈活的、富有針對性與彈性的監管體系,既要彌補監管缺位,又要避免過度監管。
Ⅶ P2P投資理財對實體經濟和消費金融都有什麼影響
我們所指來的消費金融,是指面向自各階層消費者提供消費貸款的現代金融服務。
消費金融,很早就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傳統的信用卡支付到現如今的互聯網金融時代的白條、花唄,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大多數人都已經在接觸或者在使用不同類型的消費金融產品。
而由於最近的市場需求旺盛,互聯網企業紛紛涉足消費金融已成趨勢,而大數據互聯網投資理財的引入,進一步推動了消費金融市場的發展。
進入2017年,關於經濟頻繁出現的幾個關鍵詞依然是:實體經濟疲軟不振、互聯網泡沫、資本寒冬。
不管機構投資者還是散戶,基本上大家都找不到好的投資渠道。機構在觀望,個人也在觀望。手裡有錢不敢投,真正需要錢的企業又不知道從哪可以拿到錢。這個時候P2P投資理財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P2P投資理財將成為重要紐帶,不管是實體經濟還是消費金融,不管是小額投資還是大的交易項目,P2P理財都將佔到重要的地位。
Ⅷ P2P是泡沫還是浪潮
不管是泡沫還是浪潮,至少P2P是一個比較新興也比較火的行業,只要平台靠譜,正經的開,就一定會有好的結果~~目前來看,就是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Ⅸ 超500+機構加速退出P2P,金融從業者如何順利轉型
金融從業者能否順利轉型,關鍵在於個人能力是否足夠。
如果你在金融行業的能力素養,目前只是排在下游,那麼在P2P退潮後,你很可能會被渴死在沙灘上。
市場討厭懶人,如果你在P2P的寬松環境下,都無法使個人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那麼在今後,怕就更沒有出頭的可能了。
同樣的道理,金融行業內部的人才流動,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雖然期間也會存在過度的“哄抬”和過度的“打壓”,但歸根結底,終歸會回歸理性,只是一個遲早的問題。
P2P固然門檻低,但總歸也還是個跳板,在此期間,從業者就該利用工作的機會,盡可能提升自己的金融專業素養和行業見識——這才是P2P退潮後,金融從業者能否順利轉型的關鍵。
金融業是一個對專業素養和即時信息獲取能力都要求極高的行業,當人才入口大幅收攏,低端產業的崗位競爭就會變得異常慘烈,所以那些對自身能力不自信的人,就沒需要考慮業內轉型的問題了。
直接考慮換個行業才是正經的,比如銷售行業,對於被淘汰的金融從業者大概就是個不錯的選擇,畢竟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口才吃飯,還是有共通點。
而如果你自襯混跡P2P這兩年,還真就長了那麼幾分本事,那麼,或許你可以考慮面向未來的科技風口,人工智慧、自動化、醫療等領域的金融人才市場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