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孔子理財學

孔子理財學

發布時間:2021-09-04 16:53:58

❶ 關於孔子學習的故事

最佳答案檢舉 形容孔子勤奮好學的成語故事叫「韋編三絕」,這個故事講的是用牛皮帶編串起來的這部竹間《易經》書,,經孔子反復翻閱後把牛皮帶都磨斷了好幾次,傳說《易經》是我國古代幾位聖人黃帝、文王、周公等相繼寫成的,雖然難於理解,但孔子非常用心學習,一遍一遍地翻閱,不但認真閱讀而且動手寫了好多心得,後人把這些心得稱為《易傳》。

還有:

孔子三歲時父親去世,隨後便隨母親遷居曲阜,過上了貧賤的生活,經常受到社會的冷遇。孔子自己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子罕》)從小地位貧賤、所以干過很多雜活。但貧賤生活的磨煉並沒使孔子萎靡不振,而是更促使他從小就樹立了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孔子曾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他把吃粗糧、喝冷水,彎起胳膊當作枕頭當作極大的樂趣,而把干不正當的事而得來的富貴,當作過眼浮雲。他生在文化空氣濃厚、歷史悠久的魯國,由於魯國曾是周公封地,保留著周朝的文化傳統,所以他從小就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他聰敏好學,幼年就把小碗小盤之類作為祭器,做練習禮節的游戲,稍大,舉幾周禮、音樂、射箭、趕車、識字、計算(當時稱「六藝」),也都無所不學。不幸的事接踵而來,十七歲時,孔子的母親又死了。之後,他開始獨立地生活,但仍孜孜不倦地學習,因為他懂得,自己並不是一個生而知之的人,而是通過愛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才能求得學問的。(《述而》)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意思是說,幾個人一塊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為師的人。我選取他的優點而學習,看出他的缺點則加以改正。他的學習方式主要是自學,但也特別注重向別人請教,一遇到不懂的,就問別人,這就是所謂「每事問」(《八佾》)。他一生都提倡多聞多見,認為多聞可以選擇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見可以都記在心裡。通過勤奮學習,孔子掌握了大量的知識,並培養了自己的積極進取精神。這使他先得以兩次做過小官。一次是當「委吏」(負責倉庫中的會計工作),一次是當「乘田」(管理牛羊),由於認真負責,工作做得井井有條,後來在二十多歲時又得以設教於閭里,招收魯國人曾點、顏無由、秦商、冉耕等弟子授業講學,從此便開始了辦私學的教書生涯。

❷ 孔子弟子中誰最擅長經商

孔子去世以後,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子貢為之守墓六年。 端木遺風:指孔子的弟子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 端木賜,即孔子弟子子貢,姓端木,名賜,善貨殖(擅長做生意),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為後世商界所推崇。端木遺風,意思是表示經商並非末流。 子貢,名端木賜,很有口才,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對子貢的才幹有生動描述。在齊人侵魯,社稷之憂的危局下,孔子派子貢出使列國,子貢巧妙把握了當時微妙的國際形勢,借力打力,四兩撥萬斤,最終整個改變了諸侯格局。所謂「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趙平原君稱贊毛遂「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其實與子貢相比,毛遂只是個魯莽的匹夫,援趙也只是個簡單任務。子貢後來經商致富,《史記.貨殖列傳》記載,「鬻財於曹、魯之間,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所以後來商人很多都掛一牌匾,端木遺風,來表明經商並非末流。 子貢這個人在歷史上大大有名,還因為他特會做生意。《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他「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❸ 孔子的72個名弟子後來都從事什麼工作了呢

此人名叫:端木賜

宇子貢,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且列言語科之優異者。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干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衛兩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斤。為孔子弟子中首富。

司馬遷作《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對子貢這個人物所費筆墨最多,其傳記就篇幅而言在孔門眾弟子中是最長的。這個現象說明,在司馬遷眼中,子貢是個極不尋常的人物。我們循著司馬遷的這個思路,再細細閱讀《論語》等書,便可看出子貢這個人物非同尋常。他的影響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門弟子中無人所能企及的:他學績優異,文化修養豐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財經商能力高超。在孔門弟子中,子貢是把學和行結合得最好的一位。

子貢學績上的優異,首先體現在他的「言語」水平的高超上。《論語·先進》說:「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 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可見子貢是「言語」方面的優異者,也就是說子貢在說話技巧、演講技能上有獨到之處。據《左傳》等史書可知,在孔子那個時代,外交禮賓人員的語言訓練主要取之於《詩》,這已成為當時的一種習尚。孔子也曾說:「不學《詩》,無以言」⒄,《詩》已成為當時語言訓練的主要教本。《詩》就是後來成為「六經」之一的《詩經》。在《詩》的學習中,孔子不僅要求學子們搞通弄懂《詩》的本來意義,而且要求他們能對《詩》「活學活用」,在外交禮賓場合能順手拈來以達己意,而這,沒有相當的靈活性和敏銳性是難以做到的。在孔子的門徒中,子貢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論語·學而》曾記載孔子、子貢師徒二人對答,子貢靈活運用《詩經·衛風·淇奧》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詩句來回答老師提問的情形。孔子認為子貢的回答十分貼切,「斷章取義」恰到好處,故而稱贊子貢:「始可與言《詩》已矣」,而且說子貢「告諸往而知來者」,認為他對該詩的理解達到了心領神會的地步。在《論語》中給予弟子「始可與言《詩》已矣」這樣高度評價的還有另一位,那就是子夏,而子夏是「文學」上的優異者,這說明子貢不僅在「言語」上極為優異,即使在「文學」方面也毫不遜色於子游、子夏之徒。』《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曾說:「子貢利口巧辯,孔子常黜其辯」,看來師徒二人經常爭辯一些問題。使子貢在「言語」方面才能大加發揮的當屬他赴齊、吳、越、晉四國的穿梭外交活動了。在這次外交活動中,子貢充分發揮自己的演說才能,引禍水於他人,使得四國國君對他的利害分析深信不疑,並紛紛採納他的主張。《史記·仲尼弟子傳列》載:「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子貢高超的演說技能和外交能力也在此次外交活動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論語》僅說子貢在「言語」方面優異,這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人們對子貢在其它方面的卓越才能的認識。其實僅就「政事」方面的業績而言,他也決不遜色於子路、冉求等人(此二人都是「政事」方面的優異者)。《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謂子貢「常相魯、衛」。他的老師孔子也認為子貢有非凡的政治才能。《論語·雍也》曾記載季康子問孔子子路、子貢、冉求是否可以從政,孔子回答說三人皆可從政,但孔於卻分別道出三人之優點各不相同:「由(子路)也果」、「賜(子貢)也達」、「求(冉求)也藝」。從孔子列舉的三個優點看,我們覺得子貢的優點——「達」,似乎更是從政者不可或缺的。所謂「達」就是通達事理,試想一個從政的人如果能夠「通達事理」,他就會高屋建瓴,從宏觀上把握問題的全局和整體,而不會為繁瑣的細枝末節所迷障,這樣的人肯定會把政事處理得有條不紊。而子路的「果」(果斷)、冉求的「藝」(多才多藝),都不過是從政必需之一端,他們同子貢的「達」相比應該說是低了一個檔次。正因為子貢通達事理,又有傑出的「言語」才能,所以他才會被魯、衛等國聘為相輔。正因為他有政治才能,他才會在出使齊、吳、越、晉四國的外交活動中得心應手,獲得圓滿成功。

子貢不僅在學業、政績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他在理財經商上還有著卓越的天賦。《論語·先進》載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臆則屢中」,意思是說顏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卻窮得丁當響,連吃飯都成問題,而子貢不安本分,去囤積投機,猜測行情,且每每猜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亦載:「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資……家累千金」,這里的「廢舉」是指賤買貴賣⒅。「轉貨」是指「隨時轉貨以殖其資⒆,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子貢依據市場行情的變化,賤買貴賣從中獲利,以成巨富。由於子貢在經商上大獲成功,所以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以相當的筆墨對這位商業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經濟發展上所起的作用。

子貢在學問、政績、理財經商等方面的卓越表現有目共睹,有耳共聞,故其名聲地位雀躍直上,甚至超過了他的老師孔子。當時魯國的大夫孫武就公開在朝廷說:「子貢賢於仲尼」⒇。魯國的另一大臣子服景伯把叔孫武叔的話轉告了子貢,但子貢謙遜地說:「譬諸宮牆,賜(子貢)之牆也及肩;窺見家室之好。夫子(孔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手之雲,不亦宜乎?」⒇意思是說:自己的那點學問本領好比矮牆裡面的房屋,誰都能看得見,但孔子的學問本領則好比數仞高牆裡面的宗廟景觀,不得其門而入不得見,何況能尋得其門的又很少,正因如此,諸位才有這樣不正確的看法。當時魯國的另一個大臣陳子禽聽到子貢的這通解釋不以為然,他說:「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⒇」意謂你不過是謙恭罷了,難道仲尼真的比你強嗎? 總之,所有這些對子貢的贊譽並非空穴來風,它說明子貢在當時的名聲、地位和影響,確實已不在他的老師孔子之下。司馬遷作為有遠見卓識的史學家,他在《史記》中甚至認為孔子的名聲之所以能布滿天下,儒學之所以能成為當時的顯學,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子貢推動的緣故。他在《史記·貨殖列傳》中這樣寫道:「七十子之徒賜(子貢)最為饒益,原憲不厭糟糠,匿於窮巷,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夫使孔子名布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此所謂得執而益彰乎?」孔子得「執」子貢而「益彰」實是不刊之論。試想子貢當年「常相魯、衛」,出使列國,各國待之以上賓,其地位顯赫一時,而且他又有一副伶牙利齒;每到一處在完成使命之後,每每要附帶宣講其老師的一套理論和主張,盡管孔子的那些理論主張有的與時代相李扦格,但看在子貢的面上,總要聽一聽,這在客觀上就推銷了孔子。孔子的儒學成為顯學,孔於的名聲布滿天下,實與得「執」於貢這位高足弟子有關。司馬遷對此看得很准。

盡管子貢有著多方面的建樹與成就,但他在孔子面前卻表現得非常謙。《論語·公冶長》記孔子問子貢:「汝與回也孰愈(誰更強些)?」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子貢對此是深知的,但孔子偏偏向子貢提這樣的問題。子貢相當有涵養,他說:「賜也何敢望回? 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其實到底子貢與顏回哪個強,世人有目共睹。子貢與顏回比,就政事言,顏回要交白卷;就生存能力言,顏回連生計也幾乎維持不下去,《論語》說他「屢空」,看來斷炊的事情亦經常發生,而子貢卻是「家累千金」;論彰揚其師之美名,顏回更沒有子貢那樣的巨大能量。至於孔子遇危難、遭險惡時,子貢總能挺身而出,顯其大智大勇。《史記·孔子世家》曾載孔子困陳、蔡,絕糧,情形十分危急,而當時孔子門徒個個面面相覷,不知所措,是「子貢使楚」』「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後得免」。凡此種種,不說顏回,即令三乾弟子,哪個能與子貢相匹敵、論高低,孔子對子貢這樣一個學績優異、政績沛然,經商能力卓異的弟子竟以為他不如顏回,這實在令人費解!看來即使聰明若孔子者,也有昧暗不明的時候。史實足以證明,子貢是孔門弟子中之最傑出者。

端木賜死於齊國。死後至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其為「黎侯」;宋大中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❹ 孔子的學徒都有啥成就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漢族,魯國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後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是中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魚我所欲也》已編入初中語文教科書中。
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對儒術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較為偏激。加封為「亞聖公」,被後世尊稱為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游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希望追隨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顏回(前521年4月25日辰時-前481年),字子淵,春秋末魯國曲阜人。十四歲拜孔子為師,此後終生師事之。在孔門諸弟子中,孔子對他稱贊最多,不僅贊其「好學」,而且還以「仁人」相許。歷代文人學士對他也無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尋孔、顏樂處」。自漢高帝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國魏正始年間將此舉定為制度以來,歷代帝王封贈有加,無不尊奉顏子。

閔損(公元前536—前487年),華夏族,春秋時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字子蹇,以字行。孔子弟子。比孔子小十五歲,七十子之一。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有「蘆衣順母」、「鞭打蘆花」的故事傳唱至今。在孔門中以德行和老成持重著稱,而尤其以孝行超群聞名於世,後人評為「二十四孝"之一。

冉耕(約公元前544年—?),華夏族,字伯牛,生於陶(今山東菏澤定陶縣),春秋時期著名學者、孔子門徒。為人質朴,擅長待人接物。官至中都宰。有「鄆侯」、「東平公」、「先賢冉子」等封號。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與顏淵閔子騫並稱。因惡疾早逝。

冉雍(前522-?),漢族,春秋末期魯國陶(今山東定陶)人。字仲弓。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曹叔振鐸數傳至冉離,世居「菏澤之陽」,人稱「犁牛氏」。《冉氏族譜》稱離娶顏氏,生長子耕,次子雍。顏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後公西氏聞孔子設教闕里,「命三子往從學焉」。品學兼優。為人度量寬宏,「仁而不佞孔子稱其「可使南面」,即可擔任封國之君(《雍也》)。後來荀子更敬重他。《荀子·十二子》稱:「下則法仲尼、子弓(即仲弓)之義」,將他和孔子並提。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為「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下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為「薛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冉子」
冉求(前522-前489年), 漢族,字子有,通稱冉有,山東省菏澤市定陶縣冉堌鎮人。春秋末年著名學者、孔子門徒。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前487年率左師抵抗入侵齊軍,並身先士卒,以步兵執長矛的突擊戰術取得勝利,又趁機說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幫助季氏進行田賦改革,聚斂財富,受到孔子的嚴厲批評。冉求是孔子的最好的得意門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導下逐漸向仁德靠攏,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漸完善。

❺ 孔門理財學的孔門理財學二

作者: 陳煥章著,翟玉忠譯
出 版 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10-1
開本: 16開
I S B N: 9787511700063
定價:¥68.00 譯序
華文教授夏德先生序
政治經濟學教授施格先生序
作者自序
甲部通論
第一篇孔子及其門派
第一章孔子生平
第二章孔子精義
第三章孔子及其弟子之著作
第四章孔教源流
第二篇經濟學與各科學之關系
第五章經濟學與各科學之關系
第六章經濟學與社會學
第七章經濟學與政治學
第八章經濟學與倫理學
第三篇一般經濟原理
第九章經濟發展為進步之主動力
第十章經濟組織
第十一章經濟政策及經濟學之分部
乙部消費
第四篇消費
第十二章消費的一般原則
第十三章貧富皆樂
第十四章樂生之道
第十五章支出之一般標准
第十六章特別支出
丙部生產
第五篇生產要素
第十七章生產之三要素
第十八章勞工-人口
第十九章天然物和資本
第六篇生產部門
第二十章生產部門概述
第二十一章農業
第三十二章工業
第二十三章商業
第七篇分配
第二十四章分配的一般原則:地租、利息、利潤
第二十五章工資
第八篇社會主義性質的政策
第二十六章井田制
第二十七章壟斷
第二十八章食祿者不得爭利
第二十九章政府調控供求
第三十章政府對糧食的調控
第三十一章政府借貸及賑恤
丁部公共財政
第九篇公共財政
第三十二章公共開支
第三十三章賦稅的一般原則
第三十四章直接稅
第三十五章間接稅
戊部結論
第三十六章結論
附錄一作者譯出的目錄
附錄二《孔門理財學》之旨趣
附錄三梅納德凱恩斯關於《孔門理財學》的書評

❻ 孔子的弟子中誰最會做生意

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士七十二人,可謂人才濟濟。在孔子的眼中有不少他欣賞的弟子,他的這些弟子,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長和性格,但有弟子端木賜,復姓端木,字子貢,政治家,外交家,中華儒商之祖,官至魯、衛兩國之相。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且列言語科之優異者。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干濟才,辦事通達。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

在孔子的72門徒中,子貢是比較出色的一個,他是衛國人,富貴公子,在孔子事業的初年出仕衛國的時候認識並跟隨了孔子,是年25歲,一直到孔子去世,都是孔子堅定的追隨者、職業經濟人、贊助商,孔子去世後,成為孔子事業的繼承人。

❼ 孔門理財學的第3版

《孔門理財學》第3版 作者: 陳煥章 著,宋明禮 譯
出 版 社:中國發展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10-1 開本: 16開
ISBN: 9787802343559
定價:¥50.00 本書共分五部分,按照西方經濟學原理,分別討論了孔子及其學派的一般經濟學說及其在「消費」、「生產」、「公共財政」等方面的思想。
著名漢學家施格教授高度評價了本書採用西方經濟學框架對孔子及其學派的經濟思想所作的精湛研究。本書英文版當年即收入由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師編輯的「歷史、經濟和公共法律研究」叢書,由哥倫比亞大學分兩冊精裝本出版。 凱恩斯書評
前言
第一篇 孔子及孔門
第一章 孔子的生平
第二章 孔子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 孔子及其弟子的著作
第四章 孔教的源流
第二篇 經濟學與各科學之關系
第五章 泛論經濟學與其他科學
第六章 經濟學與社會學
第七章 經濟學與政治學
第八章 經濟學與倫理學
第三篇 經濟學的二般原則
第九章 經濟發展是進化的首要原因
第十章 經濟組織
第十一章 經濟政策和經濟學的劃分
第四篇 消費
第十二章 消費的一般原則
第十三章 富人和窮人的快樂
第十四章 獲得快樂的各種途徑
第十五章 支出的普通標准
第十六章 特別支出
第五篇 生產要素
第十七章 生產三要素
第十八章 人口
第十九章 天然物及資本
第六篇 生產事業
第二十章 泛論生產事業
第二十一章 農業
第二十二章 工業
第二十三章 商業
第七篇 分配
第二十四章 分配的一般原則並論租論息及利
第二十五章 工資
第八篇 社會政策
第九篇 公共財政
附錄一 《孔門理財學》之旨趣
附錄二 《孔門理財學》序跋及報道

❽ 孔門理財學怎麼樣

「生財有大道」——陳煥章的《孔門理財學》 民國經濟思想叢談之一 梁捷民國經濟思想叢談之一梁 捷康有為門生陳煥章所著《孔門理財學》 ChenHuan-ChangTheEconomicPrinciplesofConfuciusandHisSchool ,恐怕是中國人在西方正式出版的第一本經濟學著作。就在從1907年到1911年這短短四年裡,進士出身的陳煥章從一個英文都說不利索的人,搖身一變成為寫出洋洋六十萬字巨著的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進步之快讓人瞠目,讓人不得不佩服美國當時的教育體制。 哥倫比亞大學曾有規定,博士論文必須正式出版,印成100本交到學校才有望獲得博士學位。美國的出版費一向很貴,所以日後胡適那一批的學生多半是把論文寄回國內,托商務印書館之類的出版社印上100本,寄到美國換來博士學位。陳煥章倒是沒有想過這么干,當時國內的出版事業也才剛剛起步,印書並不是很方便。他讀博士要比胡適早上好多年,在他之前還幾乎沒什麼中國人在美國拿到過社會科學的博士。 陳煥章向學校遞交論文以後,由於他的論文實在與眾不同,哥大破例同意用學校的經費為他出版,而且將這本書收入「歷史、經濟和公共法律研究」叢書,於是暴得大名。國內經濟思想的權威胡寄窗教授提醒我們,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版的哈佛經濟學教授熊彼特的遺作《經濟分析史》在提及東亞經濟思想的時候,特意指出了《孔門理財學》的重要性。其實僅僅在這本書出版數年以後,1915年出版的馬克斯·韋伯的名作《儒教與道教》就已把《孔門理財學》列為了解儒教的基本參考文獻,他在其他論及中國經濟制度的地方也大量參考這本書。從這點,我們可以想見這本書在西方學界的影響。 《孔門理財學》出版的第二年,權威的《美國經濟評論》上出現了一篇由威斯康星大學的學者羅斯 E。Ross 撰寫的書評。文章認為陳煥章打通了中西經濟傳統,為西方的政治經濟學接上了孔子以降的中國倫理學和社會學資源,相互補充,使得《孔門理財學》在浩如煙海的西方政治經濟學文獻中占據一個獨特的位置。 而另一篇更重要的書評則是大名鼎鼎的凱恩斯 J。M。Keynes 所寫,發表在《經濟學雜志》 TheEconomicJournal上。二十世紀初,這本劍橋的經濟學雜志是國際上影響最大的經濟學學報。那時凱恩斯在劍橋嶄露頭角,擔任《經濟學雜志》的主編。他親自操刀為陳煥章撰寫書評,足可見其對這此書的推重。 在凱恩斯的視野中,孔夫子應該被看作極端經濟自由主義的先驅,這個形象在中國人反而會覺得陌生。首先,孔子肯定了經濟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凱恩斯從書中轉引挑出的句子是《論語·子路》:「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毫無疑問,孔子把富民放在了第一位。 在談論財富分配時,凱恩斯又發現了《中庸》的價值。「日省月試,既廩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這是最典型的按勞分配思想。討論到婦女地位時,凱恩斯則引用《詩經·邶風·谷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宴爾新婚,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發我笱。我躬不閱,遑恤我後。」所以,孔子在兩千多年前應該就具有超前的女權思想了。 中國的倫理體系是完備自足的。凱恩斯不懂四書五經,更不了解陳煥章從康有為那裡所繼承的今文經學的背景,無法真正了解中國的經濟倫理。但他卻能從陳煥章的書里讀出傳統中國社會對婦女和老年人的保障,讀出中國貨幣制度的變遷、人口理論的發展、土地制度的特徵等等。顯然,他更在意的是這些傳統思想的現代意義。中國的貨幣理論尤其讓他著迷,他作為傑出經濟學家的敏感性也在這些方面充分表現出來。他從《周官》里讀出了最早的貨幣交易體制;通過陳煥章的轉述,他發現賈誼大約已經明白「格雷欣法則」(劣幣驅逐良幣)的含義,最晚到明初,浙西大儒葉子奇明確地說出了「格雷欣法則」的內容。 可是凱恩斯始終無法明白陳煥章為什麼一再強調「八股文」或者說「時文」(modernessay)。八股文在維持了數百年後,在二十世紀初終於被廢除。但是「文以載道」,文體背後包含著最激烈的思想沖突。 凱恩斯更不清楚陳煥章的「學術背景」。陳煥章八歲入塾讀書,11歲到肇慶府「應童子試」,13歲「補縣學弟子員」,14歲考上秀才,15歲赴省城學習,18歲到康有為主持的「南海萬木草堂」學習,23歲中舉人,24歲考中「恩科聯捷進士」,保和殿復試朝考「欽點內閣中書」。後來,陳煥章出國留學,學成歸國不久就組織了「孔教會」,寫出比《孔門理財學》影響更大的《孔教論》,變成中國人都覺得非常古怪的「保守主義領袖」。 陳煥章在1912年寫的《〈孔門理財學〉之旨趣》一文中曾經這樣解釋:「兄弟之作是書,本含有昌明孔教以發揮中國文明之意思……是書以孔子為主腦,故取材莫多於經部……是書實可名為《中國理財學史》。」1949年以前最重要且比較全面的中國經濟思想史專著當屬唐慶增的《中國經濟思想史》,但要遲至1936年才問世。而陳煥章的《孔門理財學》已經大致梳理出中國傳統學術中關於經濟問題的研究脈絡。 但是陳煥章畢竟是按照西方經濟學的模式來安排《孔門理財學》的結構和體例的。全書共分兩卷,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紹,總述儒學思想背景、中國人認識的經濟學以及一般經濟學原理;第二部分討論消費,即中國人的消費觀念,幸福和快樂的感受;第三部分討論生產要素,分別從古典經濟學的三大要素——勞動、自然和資本來分析。接著繼續從產業結構、分配、社會政策等層面來討論;第四部分討論公共金融,主要是稅收問題;第五部分是結論。 很顯然,從結構上來看,這是典型的西方經濟學模式,和以亞當·斯密《國富論》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寫作體例有著親緣關系。故而這本書在表面上是很容易為西方學者所接受的。但是每一章每一節的內容卻都是嚴格的今文經學體例。偶爾也會涉及西方思想家如斯密、馬爾薩斯等,但無不是以與中國學者思想作對比的形象出現,而且陳煥章對他們的評價並不高。這本書的形式和內容構成了極強的張力。 另有一點很有趣,陳煥章在紀年的時候同時標注了黃帝紀年和公歷紀年,而且以前者為主。從他的書里,我們隱約可以看出清朝末年劉師培等人發起關於紀年表示方法爭論的線索。劉師培、孫中山等人都採用過黃帝紀年,但最終沒有獲得推廣。陳煥章在這本英文著作里也使用了黃帝紀年,頗能引起外國學者的關注,可是後來連他自己都沒有堅持下去。 陳煥章入康有為之門並不算早,但他是康門弟子中堅持今文經學和孔教理想最堅定的一個。他在家鄉的時候就已經倡辦孔教會,甚至出國後也一直在紐約倡辦教會。雖然學的是西方近世的社會科學,但尊孔之心從未減弱。1912年,清室遜位、帝制終結以後,很多學校立刻廢除讀經,很多名人也公開發表言論,反對尊孔尊君。恰逢陳煥章學成歸國,對儒學頗為不利的環境使得他堅定了創辦孔教會的決心。 陳煥章聯系了很多遺老遺少,其中對創辦孔教會比較熱心的學者有沈曾植、朱祖謀、梁鼎芬、陳三立、麥孟華等人。大家對組織成立孔教會的共識是:「以講習學問為體,以救濟社會為用……宗祀孔子以配上帝,誦讀經傳以學聖人。」是年孔教會成立,陳煥章任主任幹事,並開始刊行《孔教會雜志》。康有為是會長,但具體事務皆由陳煥章負責。 1913年,在國會討論制定憲法的時候,陳煥章和梁啟超、夏曾佑、王式通領銜上書國會,提出把儒教定為國教。陳煥章解釋說,「孔教存則國存,孔教昌則國昌……故定孔教為國教,非欲以拒外教,特欲以昌孔教,非必欲昌孔教,實欲以存國脈耳。」上書的最終目的是「定孔教於國教,立於憲法」。有趣的是,最早在中國傳播西方經濟學思想的嚴復也是孔教會堅定的支持者。 當時反對孔教為國教最激烈的則是章太炎。章太炎與康有為本來就有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的分歧。關於孔教問題,章太炎撰寫了《駁建立孔教論》,稱「今人狠見耶蘇、路德之法,漸入域中,乃欲建樹孔教,以相抗衡,是猶素無創痰,無故以成癱,乃徒師其鄙劣,而未以相君也」。章太炎還在他的國學講座中聲明,本會「與宗教絕對不能相混」,「凡入孔教者不準入會」。 1913年的《天壇憲草》最終協調折中了雙方的意見,在第19條中寫道:「國民教育以孔子之道為修身大本」,但沒有通過定孔教為國教。這也是袁世凱的意思。1916年,袁世凱倒台,黎元洪主政,國會復會,可以繼續推進憲法制定工作。黎元洪本人非常支持孔教,於是陳煥章與康有為舊事重提,重新上書定孔教為國教。而張勛也藉助康有為擬定了「定孔教為國教」電文,向國會施壓。據說當時憲法會議收到的有關定孔教為國教的電文「不下一萬三千件」。 在第二輪反對定孔教為國教的潮流中,陳獨秀和李大釗等人也加入了進來。陳獨秀發表《駁康有為致總統總理書》等多篇措辭激烈的文章,稱「孔教與帝制,有不可離散之因緣」。最終憲法會議多次投票,仍無法通過這個提案。後來又由於對德參戰以及張勛復辟等問題,這個提案不了了之。 同樣是堅持孔教,應該說陳煥章和康有為的理念並不完全相同。陳煥章更堅持孔教在日常生活中的教化作用,他堅持說,孔教可以用於指導現代生活,而且孔教本身不是一成不變的,可在不同時代下不斷改良。「若墨守孔子一時有為而發之言,而不變通盡利,是非孔子之意也。」我們從《孔門理財學》中可以看出,陳煥章在提到儒學時,常常不用「宗教」而用「倫理學」。陳煥章本人也在二十年代以後逐漸退出政治,轉入文化層面繼續宣揚儒教。 按照《公羊》的看法,孔子之教類似於進化之教。由「據亂世」而至「昇平世」,進而至於「太平世」。但陳煥章說:「然此尚不過普通進化論。若欲求特別之理財進化論,則宜求諸井田之制矣。」所以康有為重《公羊》,而陳煥章則更重《大學》。陳煥章回憶說,《大學》里有一句「生財有大道」,讓他豁然明白了中西學術貫通之道。 陳煥章的這本奇書是多種因緣巧合的產物,與十九世紀一些學者東書西譯的努力也分不開。漢譯四書五經的工作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傳教士,但只有到了理雅各(1815~1897)時代才成了規模。理雅各原是英國倫敦會的傳教士,從十八世紀中葉開始在香港系統地翻譯四書五經。他的主要合作者是王韜。兩人經過多年努力,在1879年到1891年期間,陸續出齊《中國經典》(TheSacredBooksofChina)共六卷,囊括主要的儒家經典。 從《孔門理財學》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陳煥章對理雅各版本的倚重。陳煥章沒有太多精力審定譯文,基本都直接採用理雅各譯本。原書有一些翻譯疏漏,或者是與今文經學不能直接相扣的部分,陳煥章也沒有具體討論。如果嚴格地把此書翻譯成中文,國內學者就不難看出很多與我們國學知識的相悖之處。但陳煥章採用的是變通的辦法。他的寫作跨度極大,必然要涉及許多極富有爭議的話題,而那些爭議的背景都很難在較短篇幅內用英文說清楚。陳煥章選擇了簡單地用今文經學的觀點結束這些話題。 這種不甚准確的儒學卻得到很多傳教士和外國學者的支持。在陳煥章組織孔教會以及上書建議定孔教為國教的過程中,許多外籍人士出了大力,如袁世凱的政治顧問有賀長雄(日),溥儀的英文教師庄士敦(英),老資格傳教士李佳白(美)等等。 1912年陳煥章《孔教論》出版,前有五篇序言。除了宿儒沈曾植以外,其他幾篇的作者分別是李佳白(美)、梅殿華(英)、李提摩太(英)、費希禮(德)這幾位外國傳教士。其中固然有陳煥章挾洋自重之意,但也可見在華的外國人士對孔教的認同。 追溯得再遠一點,陳煥章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老師中,也有兩位值得一提,他們幫助促成了陳煥章的世俗儒學思想。一位是經濟思想史家塞利格曼(Seligman),他終身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一手教出了陳煥章、馬寅初、趙乃摶等幾代中國經濟學人。他素來講求詳實的史料考證和思想源流的分析,對各種思想流派極少偏見。他曾大力向美國的經濟學同行介紹社會主義思想,《孔門理財學》的順利通過也和他力求多元、廣采博收的學術傾向分不開。另一位是德裔漢學家夏德(F。Hirth),他曾在中國考察多年,1902年被聘為哥倫比亞大學第一位「丁龍講座教授」 DeanLungProfessor ,這是北美大陸第一個以特別基金設立的漢學講座。夏德曾翻譯過宋代趙汝適的《諸蕃志》,書中扎實的註解轟動一時,成為美國漢學的發軔之作。他的代表作有《中國上古史》和《中國與東羅馬交通史》等等。據後來同為夏德弟子的胡適說,夏德在哥倫比亞大學非常寂寞,合適的學生都找不到,故而晚年還是回到了德國。在這種環境下,不難想像他結識深諳中國傳統文化的陳煥章時的欣喜。正是他教會了陳煥章如何撰寫英文學術論文,把後者領進了西方主流學術界的大門。夏德為陳煥章的《孔門理財學》作了序,其中言道:「彼既為孔教中人,又得西方科學之法以精研之,西方之讀者,於其書也,其將由純粹之孔教家,而見孔教之代表也乎。」 可惜的是,這樣一部具有開山意義的特殊作品,直到問世九十多年以後的2005年,始由嶽麓書社首次在國內影印出版,而它的中文譯本的推出至今依然遙遙無期。 (《孔門理財學》,陳煥章著,嶽麓書社2005年5月版,50。00元)

❾ 孔子國際復利是否是騙局

典型騙局!

閱讀全文

與孔子理財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理財保險的意義與功用 瀏覽:533
黃金藤價格價格 瀏覽:503
85港幣摺合人民幣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505
江蘇八方貴金屬軟體下載 瀏覽:344
證監會首批批准證券投資機構 瀏覽:928
趨勢投資利潤回吐 瀏覽:593
益民集團產業投資 瀏覽:398
平安綜合理財 瀏覽:461
不良貸款不良資產 瀏覽:307
如何用100萬來投資理財 瀏覽:793
縣域理財 瀏覽:425
理財王冠 瀏覽:623
理財客戶細分 瀏覽:16
st興業股票 瀏覽:136
怎麼購買印度基金 瀏覽:876
證券投資基金運作費用 瀏覽:84
企業如何通過基金融資 瀏覽:570
項目融資的結構 瀏覽:379
融資33 瀏覽:370
拆借信託 瀏覽: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