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融資紅線房企名單

融資紅線房企名單

發布時間:2021-09-02 04:26:14

㈠ 中國地產100強三道紅線情況是什麼

所謂的「三道紅線」,就是央行和住建部將限制開發商融資的政策,將於2021年1月1日起全行業推行。「三道紅線」是針對所有的開發商劃出的三個標准,分別是:

1、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大於70%;

2、凈負債率大於100%;3、現金短債比小於1。

如果有房企全部踩中了這「三道紅線」,那將被歸為紅色檔,其後果就是有息負債規模不得增加。

如果只踩中「兩道紅線」,則將被歸為橙色檔,有息負債規模年增速不得超過5%。

如果只踩中「一道紅線」,那就被歸為黃色檔,有息債務規模年增速將擴寬至10%。對於一道都沒踩中的房企,則被歸為綠色檔,有息債務規模年增速可放寬至15%。

(1)融資紅線房企名單擴展閱讀:

「綠、黃檔」安全區房企增多剔預資產負債率仍為「老大難」

2020年8月,住建部、央行聯合召開房地產企業座談會,對12家試點房企有息負債規模設置了「三道紅線」,其中包括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不得大於70%;凈負債率不得超過100%;現金短債比要大於1。

據中國網地產統計,目前12家試點房企中,除保利發展、陽光城、綠地未發布年報外,其餘9家均發布年報及公布「三道紅線」數據。其中,中海、華潤、華僑城3家為均未踩線的綠檔房企,萬科、融創、碧桂園、新城、中梁5家房企踩中一條安全線至黃檔房企。

依據「三道紅線」規定,如果三項指標均不達標,歸為「紅檔」,有息負債規模不得提升;兩項不達標,歸為「橙檔」,有息負債規模年增速不得超過5%;一項不達標,歸屬「黃檔」,有息負債規模年增速不得超過10%;三項指標全部達標,歸為「綠檔」,有息負債規模年增速不得超過15%。

據中國網地產統計的73家房企「三道紅線」指標中,綠檔房企達33家,佔比45.21%,黃檔房企32家,佔比43.84%,橙檔房企5家,佔比6.85%,紅檔房企3家,佔比4.11%。

㈡ 消息稱央行將「三道紅線」試點房企商票納入監控范圍

6月30日,據財聯社報道,央行已將「三道紅線」試點房企商票數據納入其監控范圍,要求相關房企將商票數據隨「三道紅線」監測數據每月上報。

早在2020年8月,監管部門為控制房地產企業有息負債規模,對重點房企按「紅-橙-黃-綠」四檔融資管理,並設置了「三道紅線」,具體為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大於70%;凈負債率大於100%;現金短債比小於1倍。

「三道紅線」試點房企,分別是碧桂園、恆大、萬科、融創、中梁、保利、新城、中海、華僑城、綠地、華潤和陽光城,這些試點房企須在2023年6月30日前完成降負債目標。

市場有觀點認為,目前商票數據暫未被納入「三道紅線」計算指標,不排除未來被納入計算的可能性。不過,同策研究院研究總監宋紅衛則對《投資者網》分析表示:「商票屬於供應鏈融資范圍,這個是國家目前政策支持的方向。未來,從票據屬性來看,不會進入三道紅線的限制范圍,只能是向更為標准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房企商票規模提升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對《投資者網》表示:「三道紅線監管新規大大壓縮了房企的債權融資空間,迫使房企利用企業自身信用大量開據商業承兌匯票來向產業鏈上下游進行變相的債權融資,將企業資金鏈及運營風險向相關企業轉移。」

「目前已經出現了不少房企商票違約問題,部分企業的商票存量已經超過2000億,如果不將之及時納入監管范圍,則有可能導致市場整體信用風險提升與失控,引發宏觀經濟運行的風險。」柏文喜認為:「這是央行將『三道紅線』試點房企商票數據納入其監控范圍,要求相關房企將商票數據每月上報的主要原因,而且未來整個房企的商票數據可能也會納入『三道紅線』計算指標。」

何謂商票?商票需基於真實的貿易活動,持票人可持有至到期由承兌人兌付,也可在到期前背書轉讓或向銀行貼現。由於商票具有無因性,近年來融資屬性逐漸增強。商票融資主要有商票貼現與質押、民間資本買斷、互聯網票據平台、票據資產證券化、標准化票據五種融資方式。

宋紅衛對《投資者網》分析表示:「房地產商票融資近兩年發展迅猛,尤其三道紅線之後,由於票據融資可不計入有息債務(票據融資在負債表中計入應付賬款、應付票據),所以房企對於商票融資的傾向趨強。」

與此同時,在宋紅衛看來,「由於票據融資具有天然的優勢,比如門檻低,操作方便,流動性也比較強,同時,商票融資目前沒有納入監管,不用進入央行徵信系統,房企商票融資規模已經達到千億規模以上,並且還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

近年來隨著融資政策不斷收緊,房企商票承兌規模總體上呈井噴式增長。據上海票據交易所統計,2020年TOP19房企總體商票承兌余額達到3355.74億元,較2019年增長36.59%,佔全國商票承兌總量的9.27%。

對房企影響幾何?

近年來,在三道紅線、債務到期高峰期來臨等壓力下,房企紛紛開啟了降杠桿降負債。從全口徑來講,房企負債,既包括有息負債,也包括無息負債,而商票則屬於無息負債范疇。在房企降負債的過程中,部分房企有息負債有所下降,但無息負債卻增加了。安信證券數據顯示,2020年末TOP50房企應付票據規模為4013.5億,同比大增33.8%。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對《投資者網》表示:「房企降杠桿降負債是以無息負債增加為代價的。所謂的無息負債,就是開發商對上下游供應商的欠款,表現在與總包結算周期的拉長,並以商業票據的形式,形成對上下游的負債,即所謂的商業承兌匯票。」

在李宇嘉看來,以商票的形式,拖欠供應商的貨款,是部分房企變相的融資形式。這種融資形式,在過去比較少,但近期明顯增加,主要原因是三道紅線壓頂、償債周期到來。此外,房企在產業鏈中處於強勢地位,形成了對上下游貨款和購買服務的拖欠。這種拖欠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能會形成三角債、農民工討薪、工地停工等社會問題。加強商票監管,能夠切實降低房企的杠桿率,穩定整個行業的杠桿水平。

克而瑞證券地產首席分析師孫楊對《投資者網》表達了相同的觀點:「把商票納入監控後,監管部門對房企的隱性負債要求更高,簡單來說,房企開具商票,延後半年或一年的時間去來償還這筆債務,相當於是再融資,若到期後房企無力兌現,產業鏈供應商就會出現資金鏈壓力,進而導致整個房地產產業的系統性風險。把商票納入監控,相當於進一步收緊了房企隱性負債,促進房企融資更加規范,也可以理解為房企進一步降杠桿。」

柏文喜認為:「房企商票納入監控,一方面,房企利用自身信用進行債權融資、商票融資等活動會受到監管和一定限制,同時也給房企的流動性帶來一定壓力,反過來,也可以促使房企盡快地將財務指標回歸到穩健運行的區間以內。對於一些不能及時調整的房企,也可能會出現暴雷,若債權融資、票據融資受限,那麼就有可能出現商票違約,甚至是銀行貸款違約以及信用債違約問題等」。

「將房企商票納入監控,相當於給房企票據融資帶上『緊箍咒』。」上海中原地產市場分析師盧文曦對《投資者網》分析:「『三道紅線』疊加商票監控,房企需要在范圍內降杠桿,融資或許受限,公司的資金鏈將主要以自身回血為主。」

金融監管日趨完善

6月29日,三棵樹(603737.SH)公告稱,2021年第一季度,因下遊客戶資金周轉困難,公司應收票據出現逾期情形,截至2021年3月31日,公司應收票據逾期金額共計5363.72萬元。事實上,今年以來,多家房企出現商票未能按期兌付現象。

宋紅衛認為,房企商票融資屬於非標融資,目前市場不規范,存在中間商虛增額度等現象,也有房企因此而拒付商票的違約事件,因此,不斷規范房企融資,整頓商票市場融資是金融監管核心目標所在。在宋紅衛看來,將商票納入監控,是金融監管部門完善自己視線的事情,並非針對房企融資限制。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則認為監控商票是打補丁的一個表態,代表了調控嚴格的趨勢。「但是,目前只是進行商票監控,而且不是行業全覆蓋、也無紅線規定,商票納入監控對房企有影響,但影響有限。」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投資者網》表示,商票違約的風險,實際上商品的違約,對於金融市場有很大的沖擊,而且對於房企本身也有很多影響。若不進行整頓,那麼商票本身也容易引起企業的金融風險,最終形成很多負面影響。

嚴躍進認為,此次商票的監管具有積極意義,充分說明三道紅線的監管范圍在擴圍,預計後續會有幾方面改革:第一、商票的規模和運行情況會有較大的監管,成為房企融資端需要關注的內容。第二、部分房企後續發行商票的成本會增大,包括發行利率、貼現率等,進而影響商票使用的成本。第三、房企需要積極梳理內部的融資工具,對於潛在有風險的融資工具應該積極叫停。

㈢ 「三道紅線」試點房企:拿地金額受限有房企已超標

深處監管深水區的房地產行業隱現著新信號。

據市場消息,被納入「三道紅線」試點的幾十家重點房企,已被監管部門要求買地金額不得超年度銷售額40%。這一比例限制不僅包括房企在公開市場拿地,還包括通過收並購方式獲地的支出。

「這不是一個新政策。」中國房地產報記者從去年參加過「三道紅線」相關座談會的一位房企人士處獲悉,去年「三道紅線」監管政策推出後,監管層就提出重點監管「買地金額超年度銷售額40%」房企,之後通過動態監管,要求重點房企每月報送相關監測數據。

「現在每月上報的監測表中還要報送拿地信息,包括拿地額在銷售額中佔比。」該房企人士稱。

「三道紅線」首批試點企業的一位人士表示,「現在都是以收定支,房企大都是這么做的。」

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這一監管思路並不意外,近日高層已不斷釋放出加強房地產融資端監管信號。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指出,「要牢牢抓住房地產金融這個關鍵,嚴格房地產企業『三線四檔』融資管理和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

這日,住建部相關領導亦表示,「下一步還將加強房地產金融管控,完善房地產企業三線四檔融資管理規則」「加強住房、土地和金融信貸政策協調」。

一系列「負面」消息下,7月26日,房地產股遭遇「黑色」星期一,多隻地產股下挫。

  「重點盯三個維度」

2020年8月底,住建部、央行在京召開房地產企業座談會。會議指出,為控制房地產企業有息債務增長,設置「三道紅線」。參與此次座談會的12家房企成為首批試點企業,分別是碧桂園、恆大、萬科、融創、中梁、保利發展、新城控股、中海地產、華僑城、綠地控股、華潤置地和陽光城。

2020年最後一天,有關部門再次召開關於「三道紅線」座談會,表示將對試點企業擴圍,數量可能會從12家擴大到30家。恆大、融創、陽光城、碧桂園、萬科5家企業參加了第二次座談會,此外還新增了華夏幸福、金茂、世茂、招商蛇口、龍湖等房企。

「三道紅線」下,房企紛紛將「零踩線」、降負債列為頭等大事。但同時,不斷有市場人士擔心,融資新規雖能有效控制企業表內財務杠桿,但房企仍有可能通過表外負債方式獲得外部資金;此外,房企採用聯合營模式的大部分重要信息並未公開披露,有可能加大市場評估開發企業真實信用指標的難度。

尤其在首批集中供地中,開發商多「馬甲」拿地、利用收購並躲避監管的現象不斷被媒體曝出,部分頭部房企激進拿地的情況也引發監管層注意,監管開始升級。

據一位券商人士透露,今年監管部門對於「三道紅線」試點房企重點盯上了三個維度,一是當年累計權益拿地金額不能超過累計權益銷售額的40%;二是過去3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不能連續為負;三是每月上報商票數據。

就在6月30日,央行等監管部門將商票數據納入監控范圍,要求房企將商票數據隨「三道紅線」監測數據每月上報。現在,拿地數據也被納入房企每月須上報的監測報表中。

40%拿地金額佔比上限,在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看來,大大限制了房企運用財務杠桿和高周轉來做大規模回轉空間,對於地方政府土地出讓金收入的負面影響也是必然的,但總體而言有利於房企財務運行與現金流回歸到安全穩健區間。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認為,該政策對熱點城市影響比較大。開發商拿地開始回歸熱點城市,特別是龍頭開發商對「兩個集中」供地模式下熱點地塊爭奪非常激烈。部分開發商還有做大規模動力,有些企業沖千億、沖萬億企業積極性很高,對這部分企業影響也比較大。

  這些房企上半年拿地銷售比已超40%

中國房地產報記者注意到,根據買地金額不得超年度銷售額40%上限,2021年上半年拿地30強房企中,有12家已經過線。

一類是「零踩線」央企國企隊,它們資金充裕,成為此輪拿地主力,如招商蛇口、華潤置地、越秀地產、建發房產。

上半年國企央企中拿地最為激進的是越秀地產。根據克而瑞數據,前6個月越秀地產實現銷售收入487億元,卻豪擲436億元用於拿地,拿地銷售比高達89.5%。

4月26-27日,在廣州的集中供地中,越秀地產一次拿下8幅地塊,拿地金額為171.97億元,成為當之無愧的「黑馬」。

2021年越秀地產銷售目標為1122億元,以此計算,其全年拿地金額上限應為448.8億元,這也意味著即使完成全年業績目標,下半年不再拿一塊地,越秀拿地銷售比依然超標。

在幾個月前的年度業績發布會上,越秀地產地產副董事長、執行董事兼總經理林峰透露,公司今年計劃買地金額將達到520億元以上,繼續保持較大投資力度。

建發房產、招商蛇口以及華潤置地上半年拿地銷售比分別為70.6%、50.9%和50.2%,亦均超標。

上半年,建發房產實現銷售收入934億元,新增土地價值659.2億元,拿地銷售比高達70.6%。且建發房產頻繁高溢價拿地、奪地王,其去年才突破千億元門檻。

值得注意的是,建發房產在去年也頻繁高溢價拿地,此前也曾多次拿下「地王」。在追求規模的同時,建發房產也面臨著一些問題。

建發房產沒有單獨上市,但以建發股份數據來看,2020年建發股份經營性現金流凈額97億元,同比降低13.34%。2021年一季度,建發股份經營性現金流大幅下降162.3%至-407.5億元;資產負債率達80.6%。

一位房企人士稱,此次監管層再度明確累計權益拿地金額不能超過累計權益銷售額的40%,預計這些企業後期會適當降低拿地力度,以達到40%標准。

另一類則是不惜冒著「踩線」風險,也要沖刺規模的房企,這部分佔了多數,如卓越集團(拿地銷售比93.8%)、綠城中國(65%)、中駿集團(57.9%)、中交房地產(52.1%)、新希望地產(52.6%)、融信集團(45.3%)、雅居樂(45%)等。

拿地銷售比最高的是卓越集團,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683億元,新增土地價值640.6億元,拿地銷售比高達93.8%。

上半年,卓越集團在北京狂攬四幅地。其中,5月11日,卓越聯合體拿下的昌平區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地塊和東小口地塊,未來地塊售價上限為6.3萬元/平方米,但該地塊競拍後樓面價已經高達5.32萬元/平方米,中間只有不到1萬元價差。

據媒體報道,2020年11月,卓越集團高層在內部會議上提出,兩三年內希望能做到行業TOP20。除了規模訴求,沖刺香港IPO也是卓越兇猛拿地的一個重要原因。

綠城中國今年上半年拿地888億元,占當期銷售額比重為65%。2020年,綠城就在土地市場頻頻拿地,對於規模拓展野心可見一斑。有分析稱,綠城中國優勢是第一大股東中交集團央企的信用背書,為其在資本市場融資提供便利。

截至2020年底,綠城中國凈負債率和現金短債比分別為66%和2,已符合監管要求;但剔除預收賬款的資產負債率為71%,仍「踩中」一道紅線。拿地銷售比超過40%的雅居樂,同樣「踩中」一道紅線。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拿地銷售比達52.1%的中交地產已腳踩「三道紅線」。數據顯示,其2020年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為83.4%,超出70%的紅線值;凈負債率為296.4%,同比上升146.2%。

相比之下,之前一些參加過「三道紅線」座談會的標桿房企則從拿地百強榜上「消失」了。債務壓力下,為達到國家對「三道紅線」要求,他們不得不收縮拿地,甚至通過降價促銷、甩賣資產等方式來改善財務狀況。

無論是在某指院還是克而瑞發布的上半年拿地百強榜中,中國恆大均未能上榜,進入榜單的最低門檻是37億元。這意味著中國恆大2021年上半年在土地市場上幾無收獲。

去年剛剛跨過3000億元銷售規模的世茂,上半年拿地金額也不過74.8億元,與其過去幾年高擴儲的態勢畫風變化略大。此外,中南置地、陽光城、雅居樂和佳兆業等房企上半年拿地規模也明顯降速。

分析人士預計,(40%拿地銷售比)政策落地後,預計第二批集中供地熱度會降低,整體土地溢價率會走低。

㈣ 「三道紅線」後房企普降檔 「表外負債」風險猶存

「三道紅線」新規的威力正在房企身上顯現,至少從房企2020年的財務報表中看起來是如此。

據克而瑞統計,從67家已經披露業績報告重點上市房企的財務情況來看,短期有息負債五年來首次實現同比下降,有超過六成的房企凈負債率實現了下降。通過調整優化,2020年末有15家房企成功降至綠檔。

這種集體轉檔的局面沒有降低投資者的擔憂。市場普遍認為,房企的財報具備較大操作空間,通過表外融資以及非並表項目的方式,房企的真實債務狀況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藏匿,這正是風險點所在。

一名長期投資港股內房股的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作為房地產公司,並不是劃了條紅線就能調整很多東西的。他們是覆水難收,現在資金鏈緊也是必然現象,現實決定了目前的狀況。」

積極降檔求穩

從行業的整體情況來看,房企的平均負債水平有所改善。

據克而瑞統計,從2020年年報來看,房企通過加大銷售回款、推進主體上市等方式增加現金流入,從而使得行業平均現金短債比優化10個基點至1.47,短期流動性增強,債務結構優化。房企凈負債率同比大幅下降12.5個百分點至66.04%。

「三道紅線」對房企還是具有相當的約束力,從房企的表態來看,房企降檔的決心的確很大。以龍頭房企萬科為例,萬科董秘朱旭在2020年度業績推介會上表示,萬科有信心年內回歸到綠檔,並保持在綠檔。

萬科最終成功轉檔,根據萬科2021年一季報,萬科凈負債率為15.5%,剔除預收款項的資產負債率為69.5%,持有貨幣資金1966億元,遠高於短期借款和一年內到期有息負債總和723.7億元。

萬科此前僅踩中一條紅線,財務管理也向來穩健,因此成功轉為綠檔也是投資者預期之中的事件。

但事實上,轉檔從來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一名龍頭房企的總部財務部人士李挺以其所在房企的情況分析稱,房企當前「降負債」的招數無非就是開源和節流,「我們有在分拆上市獲取資金,也有在出售優質資產,同時還寄希望於薄利多銷;現在還有限制獎金、小幅度裁員。我們現在連地都拿得很少,就想做點舊改,但也就慢慢推。」

但即便如此,最終成效都並不顯著。李挺所說的這些招數,許多踩中「紅線」的房企都在用,但最終紅轉黃也並非普遍情況。

例如富力地產,其從去年開始就積極踐行出賣資產、暫緩拿地以及縮減人員的方式來「求生」,但截至今日,富力地產依然是三道紅線全踩的房企。

中國恆大亦如是。去年開始,中國恆大通過分拆恆大物業上市以及恆大汽車引入多輪戰投的方式來降負債,管理層也多次拋出降負債的目標,但截至2020年底,恆大的債務規模依然龐大。

根據公開數據,截至2020年底,恆大的凈負債率為153%,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為83.4%,現金短債比為0.54,依然處於「紅色檔」。

警惕表外負債

房企的債務規模究竟有多大?

不少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業界人士都認為,實際上體現在財務報表的部分無法完整體現全貌,房企通過非控股權益可以輕而易舉地調節財務報表,因而即便房企決心很大,但投資者依然沒有辦法持樂觀的態度。

「這一直就是一個風險點,只不過是藏起來了。」上述投資港股內房股的人士表示。

華泰固收在一份研究報告中也指出,近年來,房地產企業的表外融資成為企業重要的融資方式之一,主要原因是由於房企出於降成本、擴規模等因素的考慮,通過項目公司合作開發的現象日趨增多,為表外融資提供了便利條件;此外房企表內融資渠道不暢,被迫選擇表外融資。

華泰固收同時強調,表外融資有助於房地產企業美化業績和隱藏負債。

「企業如果通過非並表公司來實現表外融資,意味著企業在財務報表中只剩下長期股權投資的科目,表外公司的杠桿率就不會體現在合並財務報表中。如果這部分公司的杠桿率高於公司整體,通過出表實現降低公司賬面負債率的效果,使得公司表觀的杠桿率不能真實的反映公司的實際債務負擔。」華泰固收稱。

一個被投資者引以為戒的例子是禹洲地產,其2020年上半年,公司就已經實現了140.07億元的收入,全年營收卻縮水至104.12億元,下半年不但沒有任何收入進賬,反而少了近40億元;而歸屬凈利潤從2020年上半年的10.19億元下滑至1.17億元。

禹洲集團公開的解釋是部分盈利較好的聯營合營企業未能並表確認收入,導致利潤下滑,這種解釋部分印證了投資者的疑慮。

正因為這種操作空間的存在,房企更應該更加具備行動力,驅動自身真正實現財務健康運營而非通過財務調節的技巧來實現轉檔。

協縱策略管理集團創始人黃立沖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房地產開發商比較合適的方法是適當降低杠桿率、降低發展的速度,降低風險。「事實上真做起來不是那麼容易,有市場的壓力、股價的壓力,也有很多的存量去處理。許多投資方已經盡量避開這種高風險的行業了。」

㈤ 「三道紅線」威力顯現 上半年中型房企融資規模「腰斬」

原標題:「三道紅線」威力顯現 上半年中型房企融資規模「腰斬」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戚琦琦

㈥ 「三道紅線」利劍高懸 房企資金鏈迎大考

數據顯示,歷年1月均為房企債券融資高峰期,今年也不例外,但總體發債規模低於市場預期。貝殼研究院數據顯示,2021年1月房企境內外債券融資累計約1630億元,同比下降5.3%。專家表示,「三道紅線」威力開始顯現,房地產債券今年到期規模增多,對資金鏈帶來考驗。
發力美元債市場
貝殼研究院數據顯示,1月房地產企業發行的債券中,境外債券佔54%。貝殼研究院稱,2021年房企融資新規與銀行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均處於實施前過渡期。監管更趨嚴格,房企對金融環境預期偏緊。境內融資承壓,房企開年繼續發力美元債市場。
1月房地產企業境內發債平均票面利率為4.75%,環比下降0.28個百分點;境外發債平均票面利率為7.11%,較上月下降0.68個百分點。
分析人士稱,2020年末發布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將加劇房企金融集中度,預計2021年房企融資能力和融資成本將加速分化。
「2021年房企面臨大規模的債券到期,借新還舊壓力較大,故年初不少房企抓住融資成本較低的窗口期加緊發債。」中國指數研究院企業事業部研究副總監劉水說。
境內融資方面,劉水認為,2021年房地產融資仍然處於收緊狀態,在「三道紅線」試點范圍可能擴大的背景下,房企境內債券融資規模將呈現小幅增長,融資成本將大致保持穩定。
境外融資方面,目前房企海外發債只能用來借新還舊,預計2021年該政策仍將延續,因此全年海外債券發行規模將受限於到期規模。受疫情影響,歐美等國家繼續實施寬松貨幣政策,海外流動性較為充裕,2021年房企境外融資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
監管部門此前明確的房企融資「三道紅線」為: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上限為70%、凈負債與股本之比上限為100%、現金與短期債務比上限為1。
償債壓力上升
貝殼研究院數據顯示,2021年1月境內外房地產企業債券到期規模約1447億元,較上月增加43.4%,同比增加118.9%。2021年房企償債規模將繼續增加,全年償債壓力上升。
中指院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房企到期債務規模將創出近年來新高,而全年到期規模將同比增加16.94%至8888.83億元。由於借新償舊仍為債務償還的主要方式,因此房企紛紛加快債券融資步伐以應對償債高峰的到來。
中信證券分析師認為,目前已有9家境內發債房企發生債券實質違約,雖然大型房企違約案例不多,但重大負面信用事件正頻繁發生。
「未來房地產金融政策將維持偏緊態勢,同時『三道紅線』有可能擴圍,房企應重視現金流管理,積極調整杠桿水平,拓展多元化融資渠道,提升自身抗風險能力。」劉水建議。

㈦ 「三道紅線」試點房企再遭監管:拿地金額受限有房企已超標

深處監管深水區的房地產行業隱現著新信號。

據市場消息,被納入「三道紅線」試點的幾十家重點房企,已被監管部門要求買地金額不得超年度銷售額40%。這一比例限制不僅包括房企在公開市場拿地,還包括通過收並購方式獲地的支出。

「這不是一個新政策。」中國房地產報記者從去年參加過「三道紅線」相關座談會的一位房企人士處獲悉,去年「三道紅線」監管政策推出後,監管層就提出重點監管「買地金額超年度銷售額40%」房企,之後通過動態監管,要求重點房企每月報送相關監測數據。

「現在每月上報的監測表中還要報送拿地信息,包括拿地額在銷售額中佔比。」該房企人士稱。

「三道紅線」首批試點企業的一位人士表示,「現在都是以收定支,房企大都是這么做的。」

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這一監管思路並不意外,近日高層已不斷釋放出加強房地產融資端監管信號。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指出,「要牢牢抓住房地產金融這個關鍵,嚴格房地產企業『三線四檔』融資管理和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

這日,住建部相關領導亦表示,「下一步還將加強房地產金融管控,完善房地產企業三線四檔融資管理規則」「加強住房、土地和金融信貸政策協調」。

一系列「負面」消息下,7月26日,房地產股遭遇「黑色」星期一,多隻地產股下挫。

  「重點盯三個維度」

2020年8月底,住建部、央行在京召開房地產企業座談會。會議指出,為控制房地產企業有息債務增長,設置「三道紅線」。參與此次座談會的12家房企成為首批試點企業,分別是碧桂園、恆大、萬科、融創、中梁、保利發展、新城控股、中海地產、華僑城、綠地控股、華潤置地和陽光城。

2020年最後一天,有關部門再次召開關於「三道紅線」座談會,表示將對試點企業擴圍,數量可能會從12家擴大到30家。恆大、融創、陽光城、碧桂園、萬科5家企業參加了第二次座談會,此外還新增了華夏幸福、金茂、世茂、招商蛇口、龍湖等房企。

「三道紅線」下,房企紛紛將「零踩線」、降負債列為頭等大事。但同時,不斷有市場人士擔心,融資新規雖能有效控制企業表內財務杠桿,但房企仍有可能通過表外負債方式獲得外部資金;此外,房企採用聯合營模式的大部分重要信息並未公開披露,有可能加大市場評估開發企業真實信用指標的難度。

尤其在首批集中供地中,開發商多「馬甲」拿地、利用收購並躲避監管的現象不斷被媒體曝出,部分頭部房企激進拿地的情況也引發監管層注意,監管開始升級。

據一位券商人士透露,今年監管部門對於「三道紅線」試點房企重點盯上了三個維度,一是當年累計權益拿地金額不能超過累計權益銷售額的40%;二是過去3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不能連續為負;三是每月上報商票數據。

就在6月30日,央行等監管部門將商票數據納入監控范圍,要求房企將商票數據隨「三道紅線」監測數據每月上報。現在,拿地數據也被納入房企每月須上報的監測報表中。

40%拿地金額佔比上限,在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看來,大大限制了房企運用財務杠桿和高周轉來做大規模回轉空間,對於地方政府土地出讓金收入的負面影響也是必然的,但總體而言有利於房企財務運行與現金流回歸到安全穩健區間。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認為,該政策對熱點城市影響比較大。開發商拿地開始回歸熱點城市,特別是龍頭開發商對「兩個集中」供地模式下熱點地塊爭奪非常激烈。部分開發商還有做大規模動力,有些企業沖千億、沖萬億企業積極性很高,對這部分企業影響也比較大。

  這些房企上半年拿地銷售比已超40%

中國房地產報記者注意到,根據買地金額不得超年度銷售額40%上限,2021年上半年拿地30強房企中,有12家已經過線。

一類是「零踩線」央企國企隊,它們資金充裕,成為此輪拿地主力,如招商蛇口、華潤置地、越秀地產、建發房產。

上半年國企央企中拿地最為激進的是越秀地產。根據克而瑞數據,前6個月越秀地產實現銷售收入487億元,卻豪擲436億元用於拿地,拿地銷售比高達89.5%。

4月26-27日,在廣州的集中供地中,越秀地產一次拿下8幅地塊,拿地金額為171.97億元,成為當之無愧的「黑馬」。

2021年越秀地產銷售目標為1122億元,以此計算,其全年拿地金額上限應為448.8億元,這也意味著即使完成全年業績目標,下半年不再拿一塊地,越秀拿地銷售比依然超標。

在幾個月前的年度業績發布會上,越秀地產地產副董事長、執行董事兼總經理林峰透露,公司今年計劃買地金額將達到520億元以上,繼續保持較大投資力度。

建發房產、招商蛇口以及華潤置地上半年拿地銷售比分別為70.6%、50.9%和50.2%,亦均超標。

上半年,建發房產實現銷售收入934億元,新增土地價值659.2億元,拿地銷售比高達70.6%。且建發房產頻繁高溢價拿地、奪地王,其去年才突破千億元門檻。

值得注意的是,建發房產在去年也頻繁高溢價拿地,此前也曾多次拿下「地王」。在追求規模的同時,建發房產也面臨著一些問題。

建發房產沒有單獨上市,但以建發股份數據來看,2020年建發股份經營性現金流凈額97億元,同比降低13.34%。2021年一季度,建發股份經營性現金流大幅下降162.3%至-407.5億元;資產負債率達80.6%。

一位房企人士稱,此次監管層再度明確累計權益拿地金額不能超過累計權益銷售額的40%,預計這些企業後期會適當降低拿地力度,以達到40%標准。

另一類則是不惜冒著「踩線」風險,也要沖刺規模的房企,這部分佔了多數,如卓越集團(拿地銷售比93.8%)、綠城中國(65%)、中駿集團(57.9%)、中交房地產(52.1%)、新希望地產(52.6%)、融信集團(45.3%)、雅居樂(45%)等。

拿地銷售比最高的是卓越集團,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683億元,新增土地價值640.6億元,拿地銷售比高達93.8%。

上半年,卓越集團在北京狂攬四幅地。其中,5月11日,卓越聯合體拿下的昌平區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地塊和東小口地塊,未來地塊售價上限為6.3萬元/平方米,但該地塊競拍後樓面價已經高達5.32萬元/平方米,中間只有不到1萬元價差。

據媒體報道,2020年11月,卓越集團高層在內部會議上提出,兩三年內希望能做到行業TOP20。除了規模訴求,沖刺香港IPO也是卓越兇猛拿地的一個重要原因。

綠城中國今年上半年拿地888億元,占當期銷售額比重為65%。2020年,綠城就在土地市場頻頻拿地,對於規模拓展野心可見一斑。有分析稱,綠城中國優勢是第一大股東中交集團央企的信用背書,為其在資本市場融資提供便利。

截至2020年底,綠城中國凈負債率和現金短債比分別為66%和2,已符合監管要求;但剔除預收賬款的資產負債率為71%,仍「踩中」一道紅線。拿地銷售比超過40%的雅居樂,同樣「踩中」一道紅線。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拿地銷售比達52.1%的中交地產已腳踩「三道紅線」。數據顯示,其2020年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為83.4%,超出70%的紅線值;凈負債率為296.4%,同比上升146.2%。

相比之下,之前一些參加過「三道紅線」座談會的標桿房企則從拿地百強榜上「消失」了。債務壓力下,為達到國家對「三道紅線」要求,他們不得不收縮拿地,甚至通過降價促銷、甩賣資產等方式來改善財務狀況。

無論是在某指院還是克而瑞發布的上半年拿地百強榜中,中國恆大均未能上榜,進入榜單的最低門檻是37億元。這意味著中國恆大2021年上半年在土地市場上幾無收獲。

去年剛剛跨過3000億元銷售規模的世茂,上半年拿地金額也不過74.8億元,與其過去幾年高擴儲的態勢畫風變化略大。此外,中南置地、陽光城、雅居樂和佳兆業等房企上半年拿地規模也明顯降速。

分析人士預計,(40%拿地銷售比)政策落地後,預計第二批集中供地熱度會降低,整體土地溢價率會走低。

閱讀全文

與融資紅線房企名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錢吧理財 瀏覽:684
中郵穩定收益A基金 瀏覽:851
企業投資管理辦法 瀏覽:388
外匯什麼指標最准 瀏覽:291
招商銀行滬深300理財怎麼樣 瀏覽:967
投融資會上的講話 瀏覽:45
富國互聯科技股票基金封閉期 瀏覽:120
bf一款神奇的游戲理財 瀏覽:11
招商融資發布會 瀏覽:20
租賃表外融資 瀏覽:575
中國股票價格為什麼高 瀏覽:803
適合20歲怎麼理財 瀏覽:83
理財保險的意義與功用 瀏覽:533
黃金藤價格價格 瀏覽:503
85港幣摺合人民幣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505
江蘇八方貴金屬軟體下載 瀏覽:344
證監會首批批准證券投資機構 瀏覽:928
趨勢投資利潤回吐 瀏覽:593
益民集團產業投資 瀏覽:398
平安綜合理財 瀏覽: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