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國際資本市場融資

國際資本市場融資

發布時間:2021-08-30 14:56:15

㈠ 金融市場的融資方式有哪幾種各有何優缺點

房產信託:靈活,但有局限

信託投資公司發揮專業理財優勢,通過實施信託計劃籌集資金,用於房地產開發項目,為委託人獲取一定的收益。目前在我國較為常見的房地產信託融資模式主要包括:房地產股權投資信託、股權證券化信託、混合信託、財產信託和債權信託等。

信託產品能比較靈活充分地適應和處理房地產的多種經濟和法律關系。相對銀行而言,房地產信託能降低產業整體的運營成本,節約財務費用,還有利於房地產資金的持續運用。在供給方式上,可以根據企業本身運營需求和具體項目設計資金信託產品,增大市場供需雙方的選擇空間。

但是房地產信託起點比較高,合同數限制在200份,每份不低於5萬元,融資額度最少在1億人民幣以上。信託產品發行周期有限,所以不能作為長期融資的有效工具,而且退出機制也欠完善。

從長遠看,簡單地靠發信託憑證來解決部分短期融資是可以的,但對長期的、大規模的項目融資作用有限。同時,信託公司相比銀行貸款有較大局限性,信託公司對審查項目非常謹慎和嚴格。

民間融資:方便,但成本高

指個人、家庭、企業之間通過非正規渠道直接進行金融交易活動的行為,由於尚未納入政府監管的范圍、因此是未取得合法地位的金融形式。

據花旗銀行發布的研究報告估計,2004年我國非正規資本市場大約為9000億元人民幣,約占銀行總存款4%,佔2004年國內GDP的6.5%。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和多樣化的融資方式,資金供需兩旺是民間融資存在的根本原因。

目前不少民間資本正在進入開發企業的融資市場,但這種民間資本的融資成本比較高。而且存在利率、信用、法律和金融制度等諸多問題,更重要的是缺乏政策法規的約束。因此,為民間資本尋找一條合法合理的發展之路刻不容緩。

海外資金:有實力,但難交往

基金形式存在,來自海外通過專業管理的資金。海外基金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根據目前中國房地產市場現狀和前景,他們認為可以賺取高額利潤同時坐享人民幣升值的「雙贏」投資。

目前跨境資本加快了進駐的速度。而上海更是海外基金的投資新熱點。除了摩根士丹利、ING等海外基金巨頭外,一些來自泰國、韓國、日本、俄羅斯和土耳其等非主流的海外基金也開始關註上海房地產市場。

海外基金的合作特點是:1、注重企業品牌、合作團隊和管理體系。目前海外基金在中國合作的夥伴大多是上市公司的前二十名,對絕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與海外基金的合作目前可望不可及。2、談判時間長。判斷時要進行詳盡的審計、調研等。

過橋貸款:可應急,但風險大

通常又稱「搭橋貸款」,這是一種過渡性的貸款方式,一般是指銀行在安排中長期貸款前,為開發項目提供所需資金的短期融資。

一些房地產商找信託公司做「過橋貸款」,希望信託公司提供過橋融資,幫助房地產公司補足資本金,然後通過銀行的貸款來完成項目。這種短期融資的償還周期較短,通常為1年,但是融資成本較高,大大增加開發企業資金使用的成本。因為此舉往往是「打擦邊球」,因此融資風險很高。

㈡ 阿里巴巴從國際資本市場上直接融資的例子

做外貿業務是選擇阿里巴巴國際站還是選擇環球資源?,俺本來是計劃做阿里巴巴國際站的吧.!.老闆最近指示我於月份要注冊環球資源。一來俺的確不知道阿里巴巴國際站和環球資源那個更好二來俺對環球資源網很不熟悉請朋友們指點一下選擇那個更好,同時也期盼給俺講講有關環球"

㈢ 國際資本市場是

國際資本市場,又稱「國際借貸市場」。是指國際借貸資本集中的場所,也是國際資本以貨幣形式進行交易和流通的國際存貸活動場所。通過資金的借貸及債券發行,促進資金在國際間移動和再分配。按借貸形式,分為國際信貸市場和國際債券市場。信貸市場又分為長期信貸市場和短期信貸市場。國際債券市場又分為歐洲債券市場和外國債券市場。
在過去的一百年間,世界經濟從嚴格的國別壁壘和分割走向全面的區域聯合和一體化,資本作為經濟發展的要素之一,率先實現了大范圍的跨國界流動,而國際資本市場則經歷了由分割到融合進而走向全球化的發展歷程。
從總體上看,國際資本市場始終保持規模持續擴張的態勢,資本跨國流動的影響范圍不斷擴大,可以說,全球化始終是國際資本市場的發展指向和最終目標,並將成為二十一世紀初期國際資本運動的主要特徵之一。
國際資本市場有以下主要功能:首先,提供了一種機制,使資本能迅速有效地從資本盈餘單位向到資本不足單位轉移,此時資本市場承擔了一級市場功能,只有一級市場才能通過發行和增發新的證券,為資金需求者提供新的資金來源。
第二,為已發行證券提供充分流動性的二級市場,即發行證券的流通市場,二級市場的存在是為了保證一級市場更有效地運行,二級市場上投資人可以通過不斷調整其資產組合來降低風險,獲取最大收益,並且隨時使證券變現;同時發行人也可以迅速並持續的從社會上募集到其擴張所需的資金。
第三,能夠更廣泛的吸引國外資本或國際資本,提高資本使用效率及跨空間調配速度。第四,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吸收資本,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資金運作效率。第五,能夠通過發行國際證券的形式或創造新的金融工具,規避風險,逃避各國的金融、外匯管制及稅收問題。

㈣ 資本市場上融資的專業解釋

很多人認為資本市場就是股票市場,這實際上是很不全面的。資本市場是和貨幣市場相對應的一組概念,他們之間的劃分標准只是時間期限的不同,資本市場是指期限在1年以上的中長期資金借貸市場,相應地,融資期限在1年以下的稱作貨幣市場。由於中長期的資金融通大多被企業用於擴大再生產而非短期的資金周轉,因而該類金融市場就被稱之為資本市場。 從上述定義不難看出,資本市場不僅包括股票市場,還應包括融資期限在1年以上的銀行信貸市場、債券市場以及基金市場等;股票市場只是因為其規模較大,影響較深而為投資者最為熟悉。貨幣市場主要包括期限在1年以內的銀行信貸市場、同業拆借市場、票據貼現市場以及回購市場等。 由於資本市場的融資期限遠遠長於貨幣市場,在較長的時間內資金使用的不確定性明顯增強,因而資本市場的風險也遠遠大於貨幣市場。 與此相關的另一組概念是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他們之間的區別主要是融資的方式不同,而與融資的期限無關,這也可以從字面上看出一些。間接融資以銀行信貸為主,其過程是資金供應者(一般是資金暫時富餘的居民和企事業單位)將富餘資金存入銀行,由銀行將資金再貸給資金需求者。很明顯,銀行在其中起了一個中介的作用,「間接」的意義是指資金需求者通過銀行間接地向資金最終供應者融資。直接融資以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為主,比如,上市公司直接以股票的形式向投資者融資。需要注意的是,上市公司發行股票時雖然也涉及到證券公司等中介機構,但證券公司在其中只是提供技術安排上的服務,而不涉及資金方面的債權與債務關系。 ...你採納我吧·謝謝

㈤ 國際資本市場的發展趨勢

自20世紀初期起到20世紀50年代,國際資本市場開始在資本的國際配置中發揮積極作用,其活動表現出如下特徵:
1、國際資本市場推動國際資本由歐洲湧入美、澳等當時的新興市場國家
一般認為,古典金本位盛行的1870年到1914年的50年間,國際資本保持高度流動性,並大量由歐洲湧入美國和澳洲等地區。1914年前後,英國的年平均資本流出量佔GDP的5%到9%,法國的資本流動佔GDP的2%,德國為3%左右。而在資本輸入國中,澳大利亞的資本流入占其GDP的9.5%,加拿大的資本流入占其GDP的6%。
2、公共機構是國際資本市場活動的主體。當時的國際資本市場活動主要表現為:借款國家政府和部門大量向英國、法國和德國的資本市場發行固定利息債券;美國的債權人在國外建立子公司,通過持有過半數的股權(或獨家經營)對其進行控制等。
3、國際資本市場具有很強的波動性,尤其是國際債券的利率隨時間及國別的變化而出現大幅度調整。
4、資本流動因資本輸出國和輸入國宏觀經濟狀況變化及突發性政治經濟事件而初現上升和下降的大起大落。1929-1933年全球性金融危機引發的大蕭條,導致普遍的債務違約,嚴重打擊了國際資本市場的活動。30年代,在貨幣貶值預期普遍存在和戰爭及政治迫害等因素的影響下,資本運動大部分採取了短期資金外逃的形式。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范圍的私人銀行貸款和證券投資受到相當程度的抑制。資本無法突破地域限制,更多地表現為在貨幣發行國境外的流動,市場交易行為也大多發生在國外,即歐洲美元交易。
該時期國際資本市場活動的特徵是:
1、國際資本市場活動停留在歐洲市場及歐洲貨幣的范疇。在戰後廢墟上崛起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構築了二十世紀後半期國際金融秩序的基礎,同時,該體系的核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有關協定則明確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國際資本流動的基本規范。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實施初期,各國普遍對資本流動進行不同程度的控制,嚴格控制下的資本繞開管制在貨幣發行國境外流動,形成了歐洲資本市場的雛形。歐洲資本市場既是銀行間市場,又是政府籌措資金的市場,同時還為大公司提供借貸服務,商業銀行是該市場的核心。歐洲資本市場資金來源廣泛,數額龐大,以多種兌換貨幣計值,充分滿足各種借款需要,商業銀行經營自由,貸款靈活簡便,資金安排迅速。
2、資本流動形式集中表現為官方援助和直接投資。在二戰結束後很長的一段時期內,資本流動的主流是大規模的國際援助,以及逐漸復興的直接投資。二戰後歐洲重建計劃引起了龐大的官方資本流動。美國政府實施的馬歇爾計劃和杜魯門的第四援助計劃導致美元大量流入歐洲。從1945年7月1日到1955年6月30日,美國在馬歇爾計劃下,向聯邦德國提供貸款38.7億美元,1945年12月,美國與英國簽署財政協定,美國向英國提供37.5億美元的低息貸款。
3、美國在主導官方資本流動的同時,也成為私人資本流動的主體。根據OECD的國際資本市場統計,1951年,國際債券的發行總額為9.954億美元,其中,在美國市場發行了9.226億美元,占國際債券發行總額的92.69%,整個50年代,美國為國際債券發行提供了71.601億美元的資金來源,占當時融資總額的78.21%。進入60年代後,美國商業銀行紛紛擴大國際業務,在國外尤其是歐洲開設分行,這些銀行利用其持有的巨額資金,積極發展信貸業務,為歐洲貨幣市場提供了新的資金來源。 1973年,隨著匯率制度由固定向浮動的轉變,美國和其它一些國家逐漸解除對跨境資本流動的控制,國際資本流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該時期對資本流動產生決定性影響的是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的兩次石油危機及石油美元的產生。
1、石油危機與石油美元
石油作為一種重要的能源,自70年代起開始取代煤炭,成為世界能源消費的主要部分。石油的生產和消費極不平衡,美國、歐洲和日本所生產的石油不到全球總產量的20%,其石油消費量卻佔全球總消費量的70%,不得不大量依靠進口,石油價格的變動直接影響全球經濟的表現。
中東國家是主要的石油生產國,1960年9月,第三世界石油生產國建立了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致力於改變長期形成的油價過低的不合理局面。70年代起,OPEC成員國通過參股和收歸國有等措施,逐步掌握了自己的石油資源。
70年代初美元匯率下調,西方工業國的製成品價格相應上漲,由於石油貿易以美元計價結算,石油出口收入跟隨美元匯率持續下降,石油生產國蒙受重大損失。1973年10月中東戰爭爆發後,OPEC成員國一方面加快石油生產國有化進程,另一方面大幅度提高石油價格,石油價格從此前的每桶3.01美元提高到1974年1月的11.65美元。1979年1月,OPEC再度提高油價,把每桶原油定價調整為14.327美元,到1981年10月,國際市場油價上升到每桶34美元。
石油價格的大幅度上升對世界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是嚴重依賴石油進口的經濟體遭受了嚴重的外部沖擊,國際金融市場主要貨幣匯率的靈活調整為這些經濟體吸收這種外部沖擊提供了可能。
隨著石油價格的大幅度上升,OPEC成員國的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出現巨額順差,1974年達651.7億美元,1980年達928.4億美元,1973年到1981年順差累計達3360.7億美元。這就是所謂的石油盈餘資金,由於石油盈餘資金大部分以美元表示,所以又稱石油美元。
2、石油危機時期全球資本流動的特徵
石油危機時期資本流動的特徵表現為:
①石油美元的積累及流動推動了歐洲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在OPEC成員國可供運用的資金中,約有三分之一投放在歐洲貨幣市場,大部分採取歐洲美元存款的形式。在1981年歐洲貨幣貸款總額900億美元中,阿拉伯銀行佔了26.5%。所以,歐洲資本市場在提供渠道促使石油美元迴流的同時,也獲得了自身進一步發展的新動力。
②石油美元的流動掀起了私人商業銀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貸款的高潮,也為拉美債務危機的爆發埋下了伏筆。第一次石油危機後,非產油的發展中國家出現了長期、巨額經常項目赤字,不得不大量舉借外債,資金需求快速上升。OPEC成員國組織為獲得發達國家比較安全的資產,把大部分石油美元貸給了發達國家的私人商業銀行。而70到80年代,發達國家經濟普遍停滯,名義利率停留在低水平,扣除物價因素後的實際利率則為負值,私人商業銀行便增加對非產油發展中國家的貸款,獲取更高的利息收入。石油危機期間,國際資本市場的籌資活動顯著增加,尤其是非OECD國家的籌資額成倍上升。
1982年後,OPEC成員國開始出現經常項目逆差,石油美元的累計過程被迫中斷,這樣,發達國家私人商業銀行向非產油發展中國家發放貸款的資金來源無以為繼,發展中國家獲得國際貸款的條件急劇惡化。 進入80年代,由於多數中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淪為債務沉重的借款國,面臨著債務還本付息的困難,資本流動開始顯示出收縮跡象。
從1973年到1982年的十年間,非產油發展中國家的對外債務總額從1031億美元增加到8420億美元,每年增加18.8%,其中,政府貸款的年增長率為14.5%,私人貸款的年增長率為19.4%,私人信貸在貸款總額中的比例達60%到75%。在居高不下的外債總額中,短期信貸高速增長,國際債務期限明顯縮短,浮動利率債務比例大幅度上升,到1980年已經超過全部外債的40%。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外債償付壓力不斷上升,從1973年到1982年,還本付息額由179億美元增加到932億美元,還本付息額占出口收入的比重(償債率)由15.9%提高到23.9%,其中利息支付額占出口收入的比重由6.1%增加到13.2%。
在非產油發展中國家過度借貸、結構失衡的同時,80年代起,國際市場環境的變化直接導致了該類國家償債危機的爆發。1980年,西方國家先後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發達國家的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和世界貿易增長率開始下降,到1982年出現了負增長,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急劇惡化,進口需求大幅度下降,出口收入快速下滑,經常項目逆差上升,外債還本付息能力降低。
在西方國家經濟持續衰退的同時,美國里根政府採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出現了高利率、高匯率、高通貨膨脹率三高現象。
由於非產油的發展中國家外債以美元計價的比例很高,美元匯率的上揚直接加重了該類國家實際的債務清償即流向債權國的本金和利息的負擔。
由於美國利率居高不下,其它發達國家也相繼隨之提高利率。七個西方主要工業國短期資金的平均名義利率從1979年的9.2%上升到1982年的12.9%,長期資金的平均名義利率從1979年的9.3%上升到1982年的12.4%。由於發展中國家浮動利率外債超過外債總額的40%,利率的上升導致償債壓力的上升。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計算,國際金融市場利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非石油出口國將多付40億美元的利息,以此推算,巴西和墨西哥將為此多支付7.5億美元的利息,非產油發展中國家將多支付近200億美元的利息。因此,1979年後,許多非產油發展中國家借的新債主要用於支付利息。
在內外雙重壓力的作用下,1981年3月,外債總額為260億美元的波蘭政府無力償付數額為25億美元的到期債務本息,拉開了非產油發展中國家債務清償危機的序幕。1982年8月,墨西哥宣布全部外匯儲備基本耗盡,無力償還到期債務的本息;9月,第三世界最大的債務國巴西宣布急需175億美元的新貸款來解決清償困難;12月,阿根廷提出與西方債權者進行重新安排債務的談判。越來越多的國家捲入這場債務危機:在拉美,除哥倫比亞和巴拉圭外,其他債務國均相繼要求延長償還債務期限,在非洲,蘇丹、摩洛哥、多哥、中非共和國、馬達加斯加、扎伊爾、尚比亞等10國陷入債務危機的深淵,在亞洲,印尼和菲律賓也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援助解決債務支付問題。
債務危機爆發後,債務國政府、債權國政府、債權銀行和國際金融機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漸遏止了危機的蔓延。但是,這場危機對國際金融市場的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該時期國際資本市場活動特徵表現為:
1、資本流動規模擴張極不穩定。80年代初期,資本跨國流動的總量由年融資近2000億美元下降到1500億美元左右,累計下降幅度超過20%。1984年後,國際資本市場的融資總額又出現大幅度上升,三年間累計升幅超過70%,表現出很強的不穩定性。
2、發達國家間的國際資本流動受債務危機的影響程度輕微,並在短時間內快速恢復。1982和1983兩年,OECD國家的資本流入分別下降了14%和11%,下降程度略高於國際資本市場的平均水平。但是,1984年後,OECD國家的融資規模快速上升,資本流入數量超過了債務危機前的總水平。
3、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流入進入長收縮期。非OECD國家的國際資本市場融資在1981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419億美元後,進入長達6年的下跌期,年度融資總額一度下降到211億美元,比1981年下跌近50%。一直到1993年,非OECD國家的資本流入才超過1981年的水平,達653.42億美元。因此,在債務危機的影響下,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流入收縮期長達10年,這剛好是拉丁美洲國家失落的十年。 1988以後,資本流動的規模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資本的跨國流動進入一個新的全球化的發展階段。
國際資本市場的籌資總額,由1988年的3694億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8322億美元,增長了一倍以上,到1998年,以國際債券發行、銀團貸款和其它債務工具為主要內容的國際資本市場融資額達12247億美元,比兩年前增長了近50%。
附表1國際資本市場活動(1988-1995)(百萬美元)
--- - - --------------------------------------------------------------------------
時間 國際市場籌資總額 年度增長率% OECD國家籌資總額 非OECD國家籌資總額
1988 369393 21.64 332318.1 26557.5
1989 385313.6 4.31 347776.2 24605.8
1990 361430.9 -6.19 316653.5 29358.8
1991 432500.4 19.66 379478.2 38022.7
1992 458255.1 5.59 404420.8 32960.2
1993 625835.9 36.57 539776.5 65348.2
1994 669702.1 7.01 587336 69992.9
1995 832243 24.27 732169.3 82412
-----------------------------------------------------------------------------------
資料來源:OECD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s Statistics1950-1995
80到90年代以來的國際資本市場活動最顯著特徵是資本流動的全球化,具體表現為:
1、資本跨國界流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大幅度上升。
在資本流動總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時,資本跨國流動與其經濟規模的相對比例顯著提高,國際清算銀行依據國際收支統計資料計算的證券跨境交易資料顯示,1975年到1998年間,西方國家各類證券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間的交易總額在GDP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美國由4%上升到230%,德國由5%上升到334%,義大利由1%上升到640%,日本由2%上升到91%,其中,增長最快的時期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2、資本流動的速度快速上升,資本流動性達到很高水平。
在資本流動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金融技術的日新月異,金融創新的大量使用,以及各類金融衍生工具的開發和普及,大大提高了國際資本的流動速度。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對全球外匯市場的名義日交易金額的調查,到1998年4月,該交易額已經超過1.5萬億美元,比上次統計的1995年增長近50%,三年間的年平均增長率是14%,大大超過1992到1995年的9%。顯然,外匯市場的交易規模的擴大在不斷加速。
3、更多的國家和地區以更有利的條件進入國際資本市場。
在本階段,新興市場國家再度成為資本流動的重要目標,發展中國家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的條件顯著改善,參與國際資本市場活動融通資金的國家越來越多,各類資本市場進入的障礙和藩籬紛紛消除。
4、國際資本市場的價格呈現趨同趨勢,利率的波動具有明顯的聯動性。資本流動的全球化使不同國家和地區在國際金融市場的融資條件趨於一致,不同國家的利率差距縮小。過去20年間,主要工業國中央銀行基準利率差距不斷縮小,進入90年代後,美國、德國和日本的央行基準利率一度收斂於6%的水平,盡管此後又出現一定程度的分離,但總體升降趨勢基本同步,利差趨於穩定。此外,隨著歐元的出台,歐洲主要國家利率水平率先趨同。
從利率水平的調整看,西方主要國家央行的決策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幾乎主要國家利率的每一次調整都會引起其他國家的快速響應。 綜觀國際資本市場市場的百年變遷,我們發展,推動國際資本市場全球化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生產力的發展和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及世界經濟的周期性變動,國際貿易發展,金融市場內在需求及利率變動、金融創新及金融自由化的發展,資本帳戶管理政策,國際貨幣體系,跨國公司,以及國際組織等方面。上述動力的屬性又可以劃分為:經濟金融發展的客觀需要和有關國家或國際組織人為推動兩部分。
在一般情況下,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本身的推動力應歸入客觀必然性類別;金融活動快速上升產生的內在推動力則兼具客觀必然性和人為推動兩方面的屬性,但是,相對而言,其客觀必然性的色彩更強烈一些;在資本帳戶開放進程中,發達國家的政策推動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這種開放過程又是更多的國家對外經濟貿易聯系不斷擴大的結果,因而同樣具有客觀必然性的一面;國際貨幣體系作為國際貨幣關系的准則,其總體政策取向更大程度上體現了西方主要工業國家的意願;跨國公司和國際組織政策調整可以全部歸入人為推動的范疇(詳見下表)。
在上述分析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假設下,由上述七大因素推進的金融資本全球化進程總體上看是世界經濟、金融活動規律調整的必然結果,但是,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部分發達國家的意志,具有人為推動的一面。
從另一個角度看,資本流動的全球化發展和國內金融市場的開放是金融自由化過程中相互聯系又各具特點的組成部分,資本運動的自由化意味著居民可以參與國際金融市場活動,也意味著國內消費者可以購買外國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本國金融機構可以為外國消費者提供金融服務,從而從內外兩個角度進一步推動了金融服務貿易的自由化。其最終結果是資本效益的最大化和資源配置的最佳化,這就是金融全球化的市場表現形式。
金融資本全球化進程屬性的特殊性決定了其發展過程的復雜性和收益分配的不均衡性。從全球資本流動的地域結構看,發達國家和地區繼續保持在資本全球流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為資本全球化布局的出發點和目的地,尤其是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相互間的資本流動繼續保持較高水平,資本多向流動趨勢日益顯著。即使是金融危機的大范圍爆發,也不僅沒有影響發達工業國在國際資本市場的活動,反而促使資本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規模流入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成為全球資本流動的最終目的地,大量持續的資本流入促使其金融實力超強發展,使其對國際資本市場未來格局的影響力不斷上升。
金融全球化以資本自由流動和金融貿易服務自由化等形式,促進了全球金融領域的競爭,推動風險報酬趨向於平均水平,並通過資產價格的迅速調整保持市場均衡與穩定。同時,資本自由流動促使金融中介機構更好地進行風險評估和管理,擴大技術轉讓的范圍,其結果是更多的金融機構能夠在更大的范圍內提供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推動金融市場效率的提高。此外,資本流動的全球化要求一國有關管理當局切實提高經濟金融政策的可信度和有關政策組合的協調能力。
當然,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金融全球化過程中的資本擴張僅僅是個開始,資本的全球化擴張還處於初始階段。80年代後期出現的全球金融危機開始逐漸暴露出金融資本全球化的負面效應,但是,與我們傳統認識相背離的是,即使不同資本流動工具的變動規模呈現此起彼伏的波動特徵,但是,作為一個整體,全球資本流動持續增長的趨勢並未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融資的增長成為一種不斷持續的行為。

㈥ 資本市場四種融資模式比較

發達國家企業融資模式的比較研究與借鑒

目前發達國家的企業融資主要有兩大模式:一種是以英美為代表的以證券融資為主導的模式 。另一種是以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及德國為代表的以銀行貸款融資為主導的模式。通過對 英美模式、日本的主銀行模式和德國全能銀行融資模式的比較研究,借鑒國外的做法,並考 慮到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我國企業融資模式的選擇可以分兩步走:一是近期過渡式 的融資模式,即以銀行為主導的間接融資為主的模式,二是未來目標融資模式,即證券融資 與銀行貸款並重、市場約束性強的多元化融資模式。

任何企業融資結構和融資方式的選擇都是在一定的市場環境背景下進行的。在特定的經濟和 金融市場環境中,單個企業選擇的具體融資方式可能不同,但是大多數企業融資方式的選擇 卻具有某種共性,即經常以某種融資方式為主,如以銀行貸款籌資為主或以發行證券籌資為 主,這就是企業融資的模式問題。
由於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市場化程度不同特別是經濟證券化程度不同,不同類型國家企業 融資的模式是不同的。從發達國家的情況來看,目前發達國家企業的融資方式主要可以分為 兩大模式:一種是以英美為代表的以證券融資為主導的模式,證券融資約占企業外部融資的 55%以上;另一種是以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及德國為代表的以銀行貸款融資為主導的模式 ,銀行貸款融資約占企業外部融資的80%以上①。不過盡管日韓等東亞國家與德國的企業 均以銀行貸款融資為主,但東亞國家與德國在銀企關系、企業的股權結構、治理結構和市場 約束等諸多方面存在著差異,我們將對第二種融資模式再進行細分研究。為此,下面我們將 對這幾種融資模式分別進行探討,並力圖找出一些可供我國企業融資得以借鑒的經驗。
1 英美企業以證券為主導的融資模式
1.1 英美企業融資的一般模式及其特點
由於英美是典型的自由市場經濟國家,資本市場非常發達,企業行為也已高度的市場化。因 此,英美企業主要通過發行企業債券和股票方式從資本市場上籌集長期資本,證券融資成為 企業外源融資的主導形式。由於美國企業融資模式更具有代表性,我們著重從美國企業融資 的實際來進行分析。
應該說,經過長期的演進和發展,美國的金融市場體系已經相當成熟和完善,企業制度也已 非常完善,企業行為也非常的理性化。一般地,美國企業融資方式的選擇遵循的是所謂的「 啄食順序理論」②(The Pecking order Theory),即企業融資一般會遵循內源融資>債 務融資>股權融資的先後順序,換言之,企業先依靠內部融資(留利和折舊),然後再求助 於外部融資,而在外部融資中,企業一般優先選擇發行債券融資,資金不足時再發行股票融 資。這一融資順序的選擇反映在企業資本結構中是內部融資占最重要地位,其次是銀行貸款 和債券融資,最後是發行新股籌資。

更具體的:http://www.pifaonline.com/ZhengLiBBs/Show.Asp?ID=33052

㈦ 中國企業利用國際貨幣市場融資的例子有哪些

美國東部時間1月17日上午8:00,中化集團啟動了美國商業票據的首期發行工作,首期發行金額1億美元、期限34天。此次發行得到投資者踴躍認購,啟動後十餘分鍾內認購完畢。

中化集團以中化香港(集團)有限公司下屬全資公司SINOCHEM CP CO.,
LTD.為發行人、中化香港集團為擔保人,注冊了銀行信用證擔保項下的3年期、3億美元美國商業票據循環發行額度,並獲美國商業票據短期最高信用評級(A-1+/P-1)。這是中國企業首個獲得銀行3年期信用證擔保的美國商業票據融資方案。

通過此次美國商業票據的成功發行,中化集團進一步拓寬境外融資渠道,也再次提升了公司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的良好形象。

閱讀全文

與國際資本市場融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匯什麼指標最准 瀏覽:291
招商銀行滬深300理財怎麼樣 瀏覽:967
投融資會上的講話 瀏覽:45
富國互聯科技股票基金封閉期 瀏覽:120
bf一款神奇的游戲理財 瀏覽:11
招商融資發布會 瀏覽:20
租賃表外融資 瀏覽:575
中國股票價格為什麼高 瀏覽:803
適合20歲怎麼理財 瀏覽:83
理財保險的意義與功用 瀏覽:533
黃金藤價格價格 瀏覽:503
85港幣摺合人民幣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505
江蘇八方貴金屬軟體下載 瀏覽:344
證監會首批批准證券投資機構 瀏覽:928
趨勢投資利潤回吐 瀏覽:593
益民集團產業投資 瀏覽:398
平安綜合理財 瀏覽:461
不良貸款不良資產 瀏覽:307
如何用100萬來投資理財 瀏覽:793
縣域理財 瀏覽: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