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讀後感2500字-3000字的
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裡,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裡,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恆。以後,他們再回到人生的荒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斗的勇氣」 ——羅曼·羅蘭 就像有時候我們聽到一支過去唱過的歌會引起很多回憶一樣,有時看到一本過去讀過的書我們會莫名的感動。一想起《名人傳》中那些偉大而高貴的靈魂,我就不由感受到生命的激情在我身體中碰撞。雖然也許我並不能真正讀懂這本雖然單薄,分量卻很重的小書。然而我相信,每一個接觸到它的人,都會多多少少的體驗到書中那種迫人的激情,那種對於生命的豐滿和崇高的追求。 在生活海洋的波濤和風暴中,總有一本書在陪伴著你,心情沮喪的時候,面對挫折的時候,懷疑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方向的時候,就找出來翻讀一下,它會安慰、鼓舞你,使你洗掉疲憊,抹去憂傷,重新上路。對於我,這本書就是《名人傳》!它我是精神和力量的源泉。 《名人傳》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沒有於對名人們的生平做任何誇耀的敘述,也沒有像大多數傳記家們一樣追溯名人們的創作歷程,而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偉大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了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羅曼·羅蘭稱他們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承受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可以說是為我們譜寫了一曲偉大的命運之歌。 「我的體能和智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增無已……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才剛剛開始。我已經隱隱約約看到目標在前,雖然尚不清楚,但正在一天天地接近……啊!如果我能擺脫這種疾病,我一定能擁抱整個世界!……除了睡眠,我不知道有其他的休息。可惜我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睡覺。但願我能擺脫疾病,哪怕一半也好,那時侯!……不,我不能忍受下去。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永遠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啊,如果能活上千百次那就太好了!」——《貝多芬傳》 惟其痛苦,才有歡樂!——貝多芬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德國古典主義最偉大的音樂家,是這樣一個不幸而堅強的人:在青年時期就開始耳聾了。對於一個以音樂為生命的人,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幸的呢?誰又能想像他在漫長的酷刑中的心情和痛苦?上帝真是殘忍,把最美的音樂賦予了貝多芬卻剝奪了他欣賞音樂的權利,他聽不到自己的音樂,人們都在盡情享受他的音樂帶來的歡愉的同時,他卻必須獨自忍受無聲的折磨!而就是這個人,寫出了那樣大量的樂曲,而且往往是歡樂的樂曲——從天國發出的,傳播到人們內心的歡樂!他扼住了命運的喉嚨,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苦鬥的成果,是勝利的標志。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的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惟其痛苦,才能歡樂!」 「他是孤獨的。——他恨人,也遭人恨。他愛人,但無人愛他。人們對他既欽佩,又懼怕。最終他在人們心中引起了一種宗教般的崇敬。他凌駕於他的時代。於是,他稍稍平靜了一些。他從高處看人,而人們則從低處看他。他始終是單身。他從不休息,連最卑賤的人都能享受到的溫柔他也嘗不到,他一生中連一分鍾都不曾在另一個人的溫柔懷抱里入眠。他從未得到過女人的愛。在這荒漠般的天地里,只有維多利亞科洛納的友情,曾閃過一道純潔而冷峻的星光。周圍是一片黑夜,只有他熾熱的思想流星——他的慾望和瘋狂的夢境——飛馳而過。貝多芬從未經歷過這樣的黑夜。因為這黑夜就在米開朗基羅的內心。貝多芬的悲憤是社會的過錯,他本人卻天性快活,且渴望快樂。 米開朗基羅則憂郁成性,令人害怕,使人本能地躲開他。他在自己周圍造成了一片空虛。」——《米開朗基羅傳》 大衛用他的彈弓,我用我的弓箭。——米開朗基羅 貝多芬的痛苦來自病痛的折磨,米開朗基羅的痛苦來自他充滿矛盾的靈魂:他既無殘疾,也不貧窮。他出身高貴,是佛羅倫薩的名門望族,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功底,。但他的祖國多災多難,外族入侵,人民被奴役,他的心血之作一次又一次被毀於戰亂。他非常富有,每完成一部作品,他都會獲得一大筆酬勞,但他卻過著像窮光蛋一樣的生活,只吃麵包,喝點葡萄酒,每天只睡幾個小時;他驚人的長壽,一生渴望愛情,寫出大量火熱純潔的十四行詩,但他卻終身未婚,孤單到老;他的家族從未給他任何溫暖,總是一次又一次從他身上榨取金錢,利用他的名譽到處炫耀,而他根深蒂固的家族觀念和光宗耀祖思想卻使他出手大方;他驕傲固執,目空一切,他在藝術上堅持自己的獨立見解,甚至不惜和教皇鬧翻,但他又軟弱可笑,總是在關鍵時刻選擇妥協投降,做出種種與他名譽不符的可笑舉動;他的藝術天分驚人,雄心勃勃,創作出《大衛像》、《奴隸》、《摩西》等驚世傑作,但他又不得不為教皇奔波賣命,這個任務還沒完成,又有新的任務在催促著他,因此他計劃中最偉大的作品都半途而廢。他一生都在超負荷的工作,同時還要為那些沒完成作品忍受內心的譴責;到了老年,他已經成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後一位藝術大師,人們對他像對上帝一樣敬重,無人敢於挑戰他的權威,但他卻越來越虔誠,在上帝面前惴惴不安。 盡管米開朗基羅有這樣那樣的缺點,盡管他一直沒能實現自己最偉大的計劃,可誰也不能否認他的藝術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人文精神,從大衛身上我們看到了人的理想,人的尊嚴,人的意志;從摩西和奴隸身上看到了人與命運的抗爭……米開朗基羅塑造的是神靈,但他表現的卻是現實中人的苦惱和感情! 「他的面貌有了固定的特徵,永遠銘刻在人類的記憶之中。寬廣的前額上兩道微彎的皺紋,白色的雙眉異常濃密,一部忠厚長者的胡須,使人想起第戎的摩西像。蒼老的面龐變得平靜、溫和,留著病痛、憂傷和慈祥的痕跡。從二十歲時的粗野豪放、塞瓦斯托波爾從軍時的呆板嚴肅,到現在的他改變有多大啊!但明亮的眼睛仍然銳利深沉,顯得坦白直率、胸無城府卻又明察秋毫。」——《托爾斯泰傳》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列夫.托爾斯泰 列夫.托爾斯泰的情況則完全不同,他是貴族出身,地位優越,衣食無憂;他身體健康,婚姻美滿,有深愛的妻子兒女;他有很高的文學天賦,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好評如潮,他是巍然聳立的文學高峰,他不僅為讀者展示了俄羅斯近代歷史的廣闊畫面,還精彩地譜寫了俄羅斯民族之魂,他塑造了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每一個都讓人們點點頭說:「是的,俄羅斯人就是這樣的。」總之,他是一個一般人看來什麼也不缺的人,然而他的痛苦恰恰由此而生。他天性善良,悲天憫人,他為城市貧民的凄慘處境感到鎮靜,為農民的生活貧困,精神麻木而痛苦,因自己物質富有,生活優裕而內疚,為自己不忍心擺脫家庭羈絆去過苦行生活而苦惱……總之,他的博愛精神使他不能忍受他人受苦受難,他渴望天下大同,人民昌盛,他希望所有人都能過上幸福安詳的生活。為了實現他的理想,他首先改變自己的生活條件,讓自己和農民生活勞動在一起,他在自己的庄園里實行改革,解放農奴,把土地分給佃戶,他推行「愛的宗教」,提倡「不以暴力抗惡」,甚至提出「敵人要打你的左臉,要把右臉也伸出去」,到了晚年,他的想法更加變本加厲,他甚至打算捐出自己的所有財產,想法遭到家人的拒絕之後,他以八十二歲高齡離家出走,最後孤獨地死於出走途中。 羅曼羅蘭說:生活是嚴酷的,對於那些不安於平庸的人來說,生活就是一場無休止的搏鬥,而且往往是無榮譽無幸福可言的,在孤獨中默默進行的一場可悲的搏鬥。這大概就是對於托爾斯泰行為的最好註解。 在《名人傳》的開頭,羅曼羅蘭大聲疾呼:「打開窗子吧!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呼吸一下英雄們的氣息。」他稱之為英雄的,並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了中國人蘇軾的名言: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斗。 在《米開朗琪羅傳》的結尾,羅曼·羅蘭說,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裡,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能尋找到前進的動力!
❷ 求《國富論》讀後感3000字..
世界名著-老人與海英文讀後感2007年04月27日 星期五 14:35The novel description is one year near sixty years of age senior fisherman, when alone goes to sea in one fishing, fished one big fish, actually did not pull. The senior fisherman socialized several days after the fish, only then discovered this was the big marlin which one surpassed the oneself fishing boat several fold, although knew perfectly well very difficult to win, but still did not give up. Afterwards and further because in the big marlin wound fish fishy smell brought in several crowds of shark fish snatches the food, but the old person still did not hope like this to give up, finally highlighted encircles tightly, returned to the big fish belt the fishing port, lets other fishermen not admire already.
When I read " the senior fisherman think: Here to the seacoast really was too near, perhaps could have a bigger fish in a farther place... " When, I extremely admire this senior fisherman, because he by now already projected on some fish, but he had not settled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but was approaches the bigger goal advance. Again has a look us, usually meets one slightly is difficult, we all complain incessantly. We will be the motherland future, will be supposed to like this old person same mind lofty aspiration, will even better pursue even better, the bigger goal.
When I read " the big marlin start fast to gather round the young fishing boat hover, twined the cable on the mast, the old person right hand lifted up high the steel fork, leapt the water surface in it the flash, did utmost throws to its heart, one wail ended the big fish』s life, it was static static floats on the water surface... " When, my heart also liked together the big stone falls. I extremely admire old person that kind do not dread, the relentless spirit, although knows the match strength is very strong, but he not slightly flinches, but is welcomes difficultly above. Just because had this kind of spirit, the senior fisherman only then achieved this life and death contest success. We also must study senior fisherman』s spirit in life, handles the matter does not fear the difficulty, only then can obtain successfully.
Was reading the big fish』s smell of blood is smelled by one crowd of shark fish, struggled swims snatches the food, old person』s left hand happen to in the convulsions, he only could use the right hand, with wooden stick, the mouth and so on all was allowed to use for the weapon self-defense which attacked, and finally expelled this crowd of shark fish. But the big fish』s meat was already eaten one most, but the old person also charmingly criticized oneself the left hand " this work time actually was resting " time, I also was subed by the old person optimistic spirit. In the life, some losses are inevitable, we should treat by the optimistic manner, cannot be calculating.
Finally, the novel sees by one youth the senior fisherman fully has 18 foot long big marlin in the measure, once more described this fish』s hugeness, explained senior fisherman overcomes the difficulty was big, non- was more common than.
The novel eulogized the spirit which the senior fisherman fear hard and dangerous diligently did not struggle, we also should like his such, could not satisfy the present situation, should positively to above, do any matter all is relentless, meets difficultly must welcome difficultly above, could give up halfway in no way. Only has this, we only then can obtain a bigger success and the victory.
❸ 管理類經濟類書籍讀後感 3000字
《管人的真理》是斯蒂芬·P·羅賓斯博士所撰寫的關於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作品。
斯蒂芬·P·羅賓斯博士,是管理學和組織行為學領域的世界頂極管理暢銷書作者。他的書銷量已經突破200萬冊,在美國的100多所大學和世界數百所大學及許多企業中被廣泛採用,讀者遍及全球。除本書以外,羅賓斯博士的《管理學》和《組織行為學》中文版在中國管理學界教師、MBA和企業管理者及公司白領中也是有口皆碑,且多年暢銷不衰。
羅賓斯博士的實踐經驗豐富,學識淵博,並非一般象牙塔中研究管理學的教授可以比擬。他曾就職於殼牌石油公司和雷諾金屬公司,他先後在布拉斯加大學、協和大學、巴爾的摩大學、南伊利諾伊大學和聖迭戈大學任教,並在一些著名的跨國公司中擔任咨詢顧問。
羅賓斯博士酷愛體育運動,自1993年以來,他曾4次獲全美室內同齡組50米短跑冠軍,並創造了360米和200米兩項世界紀錄。他被選為1993年和1994年度同齡組田徑先生。
這樣一位經歷豐富的作者寫出的這樣一部著作,我在拜讀後立即感覺他用淺顯易懂的語言闡述了人力資源管理上的一些真理,而且選用的都是貼近實際生活的例子,對工作實踐具有直觀的指導意義。
從結構上講,本書基本上是圍繞人力資源管理的幾大模塊闡述的,從招聘開始,到激勵、領導能力、績效管理、溝通方式等,一一進行了說明,特別是對組織的過程、行為、意義進行了超越一般見解的論述。而且,本書還糾正了一些在在許多流行的管理書籍中未經證實的觀點,以實踐證據他們做了反駁。
我認為,本書的特點就是從行為而不是從管理理論上討論人力資源管理,就像本書一開頭湯姆斯.G.卡明斯(美國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管理與組織系主任、教授)所評論的那樣,「管理實踐和行為研究之間的鴻溝終於被跨越了」。
所以,我對本書的觀點就是,本書更多的從實踐操作層面對我的工作產生指導作用,和已經學習的人力資源管理相關教材的理論向配合,能在理論和實踐雙重范圍發揮更好的作用。
就招聘而言,本書所介紹的是如何在實際面試中尋找到符合組織需求的合適人才。按照教材上的說法,主要是招聘的概念和可採用的方法,包括外部招聘和內部招聘,並介紹可能從外部獲得人才信息的渠道,以及相關優缺點的比較,但並沒有介紹面試時需要注意的地方;這往往造成實踐中收集到人才資料,卻不知道如何通過面試這段短短的時間了解他除了技能以外的其他情況。而實際上就像本書真理1所說的那樣「忘掉人格特質,行為才算數」,只有從面試人員以前的行為出發,才能考量他今後在新的組織裡面可能會發生的行為,及對新組織的適應性。
此外,本書也對傳統招聘理論做了驗證。如傳統招聘理論也提到面試時要做好「工作真實情況介紹(Realistic Job Preview)」,應當向應聘人員介紹本組織不利的一面外,否則易使求職者產生過高的期望。本書就對此做了進一步的詳細舉例說明,他列舉了電信科技公司首席運營官特意說明加班很多的情況,從而保留下忠心耿耿、願意做工作中任何事情的員工。而且這樣可以大大降低員工的離職率,減少不必要的成本。
對我更有啟發的是,作者在本書中介紹了面試提問的方法,關鍵是使用一系列標准化的問題,避免引導性問題,並對應聘統一職位的人提出相同的問題,這樣可以有一個公平的考量。而在現實工作中,面試有時往往有點隨心所欲,面試人員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對應試人的第一印象等,提出不同的、不系統的問題,這樣往往不能真正選擇適合的人才。
有了合格的、符合企業需要的員工就足夠了么?事實上遠遠不是這樣,對員工的績效考評與激勵是人力資源中極為重要的環節,沒有績效考評和激勵措施,員工就不可能高效工作,也不可能為企業創造更多效益。績效和激勵是人力資源管理教材中經常提到的,在本書中也作為一個重點進行了闡述。教材上對績效和激勵講述,重點在於績效考評的內容、指標體系、考核方法、結果運用等理論問題,本書則是對績效考評與反饋的手段、其與激勵效果之間的關系做了具體說明。作者首先論證「為什麼當今許多員工沒有被激勵起來」(真理12),對此提出了三個淺顯的現象,關鍵還是員工對績效考評的信任度,和員工報酬是否可以在績效考評中得到切實反映。因此,作者提出,只有加強努力和績效的關系、績效與報酬的關系和報酬與實際想要的報酬之間的關系,才能使績效發揮其應有的效用。
作者還提出了他對員工滿意度對提高員工績效的看法,他推翻了傳統觀念上所認為的快樂的員工就有好的業績的看法,反而從自己寫作體驗的角度提出提供員工工作效率、增加員工工作成就感才能提高員工績效的觀點。這也是一般教材所罕見的經驗。
就我的實踐而言,上述論述對調整績效考核體系具有明確的指導性意義。在一般的企業里,往往根據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的闡述或者領導的要求,為考核而考核,甚至乾脆有的企業根本就沒有考評,即使有也往往是走過場,並沒有使用公開公平的標准對員工的努力程度進行表彰;即使有表彰,也不一定是員工內心所期望的。因此,真正要讓績效評估要起到實際效果,一是要制定統一考評標准,二是進行多級、跨級別考核,三是探究不同年齡、資歷層次員工的不同需求,將考評結果與其需求向結合。如此可以較好的激勵員工,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
此外,作者提出的真理17「專業工作者追求流暢的生活體驗」給我一種全新的感覺,也為激勵體制提出一個很好的設計方向。作者認為,管理者應將流暢看成一種激勵專業員工的有效方式,因為工作本身有許多特性可以激發「流暢」的狀態,工作可以帶來挑戰,讓人精力集中,所以管理者可以把工作設計的更富有挑戰性、創造性,讓人全神貫注,員工能充分施展才能。
這條真理對我的另一個實踐意義在於,將能幫助我更加理性、深入的對實踐經驗進行梳理和總結。我在實踐中常常看到,員工並非僅僅以金錢就可以達到激勵效果的,除了金錢、升職、精神獎勵等激勵手段外,員工在工作中感到快樂、在工作環境中感到人際關系的友好也是挽留員工和激勵員工的重要手段。身邊經常有朋友表示不願意離開現有單位,即使新單位的收入更高,他也不願意去,重要原因就是現有工作富挑戰性、從中得到快樂和成就感,以及與同時交往的愉悅。作者的上述論述從理論高度總結了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現象,也給我指出理論結合實踐、實踐升華理論的道路。
本書還有一個特點,是以淺白的方式說明了「領導的真理」,而這是書本、教材上幾乎不會提到的。一般教材上都是對人力資源管理進行理論介紹,對領導的藝術是不會做正面闡述的;而領導能力在到達一定職位級別後,又是必須的。經常有例子,說是在自己的專業崗位上工作的非常好,一旦提拔到領導崗位就存在諸多問題,無法承擔管理多人的職責、與下屬、上級、平級之間的關系緊張等等。因此,領導能力是必須的。很多人認為,領導能力是天生的,我以前也經常由此想法,但拜讀了本書後,我改變了這種觀點。作者認為,領導能力是可以培養的,連一般人認為最難獲得的「領導人格魅力」也是可以通過訓練獲得的。就像真理31所描述的「魅力是可以學會的」,作者描繪出有魅力的氣質與行為,並針對魅力行為設計培養方法與步驟。而一個有魅力的領導是能讓下屬心甘情願追隨的。就如毛澤東主席,他的個人魅力使無數人願意追隨,即使他晚年返了錯誤,感受到他個人魅力的人仍然對他無怨無悔。當然,我們個人是不可能達到毛主席這樣的高度的,不過還是說明魅力在領導力中的影響與作用。
本書還在其他許多方面對「管人的真理」做了論述,限於篇幅所限,本讀後感無法一一敘述。但是,我想再次申明的是,本書對我在實踐工作的直接指導作用非常大。今後,我將不斷聯系實踐、配合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和本書的論述,更有效率的開展相關工作!
❹ 公司理財3000字論文
首先是概念(概念)。只要讓別人知道你在賣什麼。其次是顧客(顧客)。客戶的范圍必須非常明確,例如,所有的女性都是客戶,而五十歲以上、五歲以下的女性是您的客戶嗎?第三是競爭對手(競爭者)。需要問一下,你賣過什麼東西嗎?有替代品嗎?競爭者與你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嗎?第四是能力(能力)。我不明白我想賣什麼,比如開一家餐館,如果主人不做,找不到人,他們會不會炒?如果你沒有這個能力,至少你的合作夥伴會這樣做,否則你會有欣賞的能力,否則你最好不要這樣做。第五是資本(資本)。資本可以是現金、有形資產或無形資產。要清楚資本在哪裡,有多少,你擁有多少,你能借多少。最後,繼續(繼續運作)。當你的事業好的時候,你將來的計劃是什麼?一般說來,商業計劃主要有三個部分。首先是事業的主體部分,即事業的主要內容。然後對財務數據進行分析,如營業額、成本、利潤、未來需要多少現金流等。第三是補充文件,如有專利證書、職業許可證或證書、意向書、推薦信等。商業計劃的十章通常是一個創業計劃。在前面,你需要寫一頁的摘要。然後是商業計劃的詳細章節,一般分為十章。第1章職業描述。你必須描述你將進入什麼類型的行業,你所銷售的產品(或服務),哪些是主要客戶,以及你所在行業的生命周期是否處於幼年期、成長期、成熟期或衰退期。另外,你想使用獨資企業、合夥企業或公司形式來計劃營業時間和時間嗎?第二章:產品/服務。你需要描述你的產品和服務是什麼,什麼特點,你的產品和你的競爭對手有什麼不同,為什麼不買它們,如果它們不是特別的。第三章:首先,城市需要界定目標市場是什麼,無論是現有市場、現有客戶,還是新市場中新客戶的開發。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客戶有不同的營銷方式。確定目標後,決定如何進行市場推廣、定價等,做好預算工作。第四章:區位。選擇一個公司的位置可能不是那麼大,但重要的是要選擇商店的位置,如果你想開一家商店。第五章:競爭。以下三次,特別是競爭分析:1、創業或進入新市場;2、當一個新的競爭者進入他們的市場時,3。隨時競爭分析,使省力最省力。競爭分析可以分為五個方向:誰是最接近的五個競爭者;他們的業務如何;他們與這個企業有多相似;他們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如何做得比他們好。第六章:管理。98%的中小企業失敗是由於缺乏管理,其中45%是由於管理缺乏競爭力,沒有明確的解決辦法。第七章:人員。要考慮目前、半年、未來三年的人事需要,具體考慮需要引進哪些專業技能,專職或兼職,工資計算,所需人員費用。第八章:金融需求與應用。考慮使用融資、營運資本周轉等,並預測未來3年的損益表、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第九章:風險。並不是說競爭就是風險,風險可能是進出口交易所的風險,在飯店火災的風險等,而且要注意風險何時到來,如何應對?第十章:成長與發展。
❺ 讀後感 3000字以上
讀郭明義自傳《幸福就這么簡單》:信仰與幸福
「幸福就是,我餓了,看到別人手裡頭拿著個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見別人穿了件厚棉襖,那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個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這是范偉在某部電影里的一段台詞,一經播出,就引起轟動,有不少人表示,終於找到幸福的定義了。誠然,作為台詞,這段話堪稱經典,然而,如果把它作為幸福的定義,未免過於片面。究竟何為幸福?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訴求,或金錢、或地位抑或其他,都以為滿足了就是幸福,於是,人們拚命努力。然而,當「郁悶」成為口頭禪,當「抱怨」成為每日必修課,當「抑鬱症」比感冒更司空見慣,我們不禁要問,幸福為何漸行漸遠?就在我們苦苦追尋幸福而不得的時候,有一個人卻說:幸福就這么簡單。他便是郭明義,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道德模範、「2011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一名普通的鞍鋼工人。「15年來,他每天都提前2個小時上班,累計獻工15000多個小時,相當於多幹了5年的工作」;「15年來,作為專業技術幹部的郭明義每天堅持4點起床,工作10個小時以上,他走過的路多達6萬多公里,相當於走了四次紅軍長征路」;「17年來,他為困難工友、特困學生和災區群眾捐款12萬多元,先後資助了180多名特困生」;「20年來,堅持無償獻血,累計獻血6萬多毫升,相當於自身總血量的10倍,能救活75個重危病人」;「30年如一日地熱心公益事業,做的好事數不勝數……」這一串串震撼人心的數字,在老郭眼裡僅是他幸福生活的小小片段。「我就是這樣,看到別人苦我心裡也苦,看到別人幸福我也覺得幸福。在我看來,幫助別人改變命運,比什麼都幸福!」郭明義在《幸福就這么簡單》中如是說。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空洞的口號,郭明義用實際行動踐行著雷鋒精神,書中一樁樁一件件好事為雷鋒精神做了最好的注腳。50年前,雷鋒在日記中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50年後,郭明義在《幸福就這么簡單》中說:「雷鋒的道路就是我的人生選擇,雷鋒的境界就是我的人生追求。」「為人民服務」是雷鋒的信仰,「立志像雷鋒一樣」是郭明義的信仰。無論是雷鋒還是郭明義,他們之所以能夠堅持幾十年如一日的無私奉獻,皆因為他們堅守著自己的信仰,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品嘗到幸福,並把幸福帶給更多人,這就是信仰的力量。信仰是人的脊樑。這根脊樑讓郭明義在寒冬臘月里幾年如一日地為學生們生爐子;這根脊樑讓郭明義一心裝著連隊,裝著戰友,唯獨沒有裝下他自己;這根脊樑讓郭明義犧牲掉自己所有的假期,撲在工作上……雖然堅守信仰沒有讓雷鋒和郭明義獲得物質上的富裕,卻讓他們收獲了滿滿的幸福。在當下社會,及時行樂和物質上最大限度的滿足被一部分人當成是獲得幸福的必要條件,於是人們在尋找幸福的過程中,一味地「向錢看」和「向前看」,在物慾橫流中日漸迷失,丟失了信仰,反而形成了「幸福悖論」。
套用狄更斯《雙城記》中的一句話: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好的是,物質生活的豐富升到了聞所未聞的高度;壞的是,信仰的缺失到達了前所未有的低谷。信仰的重建迫在眉睫。在「3·5學雷鋒日」里,我們應該重溫榜樣的事跡、感受榜樣的力量,而郭明義的《幸福就這么簡單》一書無疑是我們學習雷鋒精神、重拾信仰的最佳指南。在閱讀中,傳遞雷鋒精神,把幸福帶給你我他!
讀一讀,再加工!!!!!!!!!!
❻ 讀後感3000字,急!!!
回首奧運會,北京的天空一片歡騰,那是因為無數中國人的翹首期盼與吶喊;北京的天空如此蔚藍,那是因為沖天鬥志的感染。奧運角逐激烈而又殘酷,勝負往往系於一線之間,中國選手以無比的自信與勇氣,戰勝對手,征服賽場,超越自我,讓五星紅旗一次次在大地升起,讓義勇軍進行曲一次次在全球華人的心中奏響。所有的中國人在自豪,所有的炎黃子孫在驕傲!
6年前那個夢圓奧運的不眠之夜人們不會忘記;人們更不會忘記,在舉國歡騰的那一刻我國政府向全世界做出的庄嚴承諾:我們有能力、有信心將2008年奧運會辦成一屆令人難忘的盛會。
申奧成功了,我們贏得了今天。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國公民,有義務也有權利為迎接2008年奧運會而竭盡全力地去做好每一件事,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
做好每一件小事,是我們力所能及的;做好每一件小事,是最有意義的。俗話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往上走,才能做好一件大事。現在,全國上上下下都正在行動。從自我做起,從一言一行做起,從身邊的每一件事做起。創建文明衛生城市是我們共同的心願,人們現在一個個都講禮儀,懂禮貌,愛護環境衛生,使我們的生活條件大大提高。讓我們的身邊充滿溫暖。現在,無論是小孩、青年、老年人,都在努力學習英語,希望和外國朋友友好交談。
看著全國人民都正在行動,做為通材的老師和學生,我們能做些什麼呢?我們應該全力以赴,創造和諧通材,為迎奧運做准備。
當看到體育健兒站在領獎台上,手捧著金牌時,我們小小的心中對他們充滿了無限的敬佩和羨慕。在校園里,我們加強身體鍛煉,保持身體健康。活潑開朗,積極向上,以全新的精神面貌迎接以後的學習和生活。做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孩子。在校園里,我們發揚奧運精神,文明作風。做到了語言文明,舉止端莊,同學之間團結友愛,見到老師主動問好。讓校園處處洋溢著文明。我們以奧運健兒為榜樣,學習他們堅強不屈,有決心,熱愛祖國的好品質。我們積極開展奧運活動,辦奧運小報,用彩筆勾勒出綠色奧運。我們愛護校園環境,見到紙屑,彎腰撿起;見到垃圾,順手扔進垃圾桶;不隨地吐痰,亂扔垃圾。讓校園環境得到保護。
如果校園是一棵樹,那麼和諧便是樹上的枝枝葉葉;如果校園是一片蔚藍的天空,那麼和諧便是空中一排排成群的飛鳥;如果校園是一泓清泉,那麼和諧便是一滴滴甘甜的泉水。其實,和諧離我們只有幾步之遙,只要我們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和諧就最終會降臨在我們可愛的校園。同學們,行動起來吧!以飽滿的精神和熱情迎接2008北京奧運會。
「火紅青春是年齡,國家榮譽勝生命」。這是奧運健兒心中的夢想,也是我們通材師生的夢想,讓我們攜起手來,一起迎奧運,促和諧,樹新 BoA~
2、我國終於擁有舉辦奧運會的權利了,這是多麼另人興奮的事情啊。這也令我們感到光榮,這份光榮不是平白無故而得到的是通過全名族共同努力的結果,如果沒有大家的這份努力,使國家變的富強,那麼我們也不會感到這份光榮。我們要懂得珍惜這份光榮,所以要更加努力。奧運會的精神也是勇於拼搏的。
在我的眼裡,奧運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人類之間的戰爭,就其本質目的來說,並不在於屠殺,而在於使敵方屈服,這一點,在奧運會上得以充分實現。人類作為一種高級動物,本來就有著協作與好戰的雙重屬性,否則,世界上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戰爭。但願奧運能成為人類竟爭與好勝的最終戰場,而使真正的血腥戰爭得以消亡。
隨著時間的到來奧運會很快就要開始了。世界各地的人們也要來到中國,我做為一個主人,一名中學生,我要熱情的邀請外國人到中國來做客,我們要尊敬他們,了解他們的風俗習慣還主動向外國來的朋友們問好。我們應該講禮貌,中國有句話說的好:"要以禮待人"。作為一名中國人,龍的傳人,我們應該講衛生,懂禮貌,不隨地吐痰,不亂仍東西。
我們想要的不僅僅是美麗的街道、宏偉的會場,我們更想得到外國人對我們的尊重和贊賞。我們想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奧運,更加文明更加特別更加人文化的奧運。展示出我們中國人特有的純朴、熱情,向世界展示改革開放後中國的活力。而這些都需要我們文明禮貌的人文環境來支撐。讓世界記住中國奧運,不僅僅需要別具特色的客觀環境,更加需要我們中國國民上下同心,樹立新的文明風尚,展示我們中國精神。
賽場上的奧運健兒讓我們真正領會了奧林匹克精神。勇敢、頑強不足以概括高凌、張軍的一往無前;自信、穩健不能揭示熊倪、伏明霞的心路歷程。他們十幾年不懈追求的目標給我們的一生做出回答。這是超越個人的力量,這是超越同界的競爭,奧林匹克精神帶來了心靈的凈化和全世界的合音。雖然殊酷的競爭溶入了運動員太多的汗水、淚水和血水,雖然我幾次由客廳躲進了卧室、躲進了陽台,直到國歌奏響時才溜出來,但我希望聖火永不熄滅,希望全世界的人們都處在祥和之中。
我希望看到色彩斑斕的2008奧運會:紅色,是跳動的火焰,它代表了奧運聖火,就像福娃歡歡一樣,滿懷著熱情,在"Higher、Faster、Stronger"的口號下,奧林匹克運動所真正倡導的是"團結、友誼、進步";黃色,代表了我們,黃皮膚黑眼睛的炎黃子孫。我們永遠都是龍的傳人,我們不會讓我們的祖先失望因為具備了更強的科技實力;綠色,代表了環境,是地球村的色彩。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只有一片藍天,我們對地球的回報只有環保,保護環境,人人有責!耗材如果被棄置在環境中或掩埋,它很難降解,有的還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事實上其中的許多成分都可以再回收利用,如:塑料、調色劑、泡沫塑料、海綿、碳粉以及各種金屬等等,這些原料加工以後又可以製成新的產品,如:E-木、再循環的塑料、公園長凳子、文具等等。通過耗材回收,可以減少被堆填或掩埋的耗材,從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短暫的一個月內,經同學們的努力,就收集到了100多個墨盒。沒有使用耗材的同學也都在積極做著宣傳工作。可見保護環境的理念已經深入到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每個人都在為保護環境,舉辦一屆綠色奧運盡著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用雙手建造了一個綠色的家園,更期盼一個綠色的奧運!
在此,我還想告訴中學生們幾句話,要好好學習,不要失去自信!你們可以的,祖國需要你們,你們每一個人都是祖國的花朵,只要自己想做的就大膽去做吧!只要心中有夢想努力去做就會實現我最後就想告訴大家積聚話。
國慶60周年資料
10月1日是中國的國慶節.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赴後繼,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開國大典,在隆隆的禮炮聲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親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聚集天安門廣場的三十萬軍民進行了盛大的閱兵和慶祝遊行.10月1日是我國的國慶節,為什麼把這一天定為國慶節呢?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奮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偉大的轉變.1949年9月的政協一屆一次會議上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節.
1949年十月一日下午3時,北京30萬人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典禮,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澤東主席庄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並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毛主席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願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願與之建立外交關系。"隨即舉行閱兵式和群眾遊行。朱德總司令檢閱了海陸空軍,並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肅清國民黨一切殘余武裝,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日,北京新華廣播電台在天安門廣場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實況廣播。這是中國人民廣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實況廣播,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台同時聯國慶節歷史由來 :
10月1日是我們偉大祖國的生日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里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那麼10月1日的國慶又是怎麼回事呢?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發言說:「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托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毛澤東說「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了。
你自己多看看 挑一挑。。
❼ 精益創業讀後感3000字
讀後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親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
❽ 求一個3000字的讀後感
《致命的自負》讀後感
國際商學院 經濟學3班 06307142 趙賢翾
假期讀了一本書。當然是官網貼出的LIST上的。我不得不說,那個奇怪的LIST 上面的書名不僅大多數都沒聽過,而且非常之難找…並且很多書的內容…都非常「奇特」。比如說這本,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負》。這本書可以說是來之不易,輾轉從某大學的圖書館內部資源當中找到它的電子版,不過讀了之後,我發現,全部之中,吸引我的只有它的名字。
《致命的自負》是哈耶克生前的最後一本書,這不是溫和的,系統的純學術性的作品,如我們的教科書一樣。它是一本論戰性的書,從頭到尾彌漫著硝煙的不友好的味道。一篇書評把這種語言風格形象地描述為「超越了實證態度的話語暴力式的論證方式」, 「破壞性的批判」。盡管「他批判的武器本身是建設性的,原創性的」,但我非常不喜歡這種失禮的說話方式。並且他這種冗長的,繁復的,深刻地帶有哲學性的理論型論證真的讓我非常非常地反感。當然我想我十有八九是誤解了人家了。也許這種說話方式是思想家們一直在使用的一種高深的學術技能,也許寫成這樣是為了增加己方理論的威嚴和批判的強度,但是我以一個完全不具備這方面知識和經驗的凡人視角來看,當強大的人頭頂光環身披6翼翱翔在天空中時,他的形象無比高大,他的氣息無比威嚴,同時他距離地上的芸芸眾生也無比地遙遠了…
哈耶克,強大而美麗的人。他不僅是個思想家,而且是個經濟學家。他對社會學和生物學都有研究,在大多數知識分子在用繁瑣的形而上學論證有關意識形態的問題時,他卻使用他的經濟學知識,用簡單的利益分析達到目的。當時,「社會主義是建設這種新的世界的一種目前看來是唯一的方式」這種觀念已經流傳已久,並且深入人心。自啟蒙運動以來,已有無數的知識分子試圖證明它,並且似乎已經取得了確鑿的證據,在很多人眼中,這個命題的存在性部分已被認定為真。在這種時候能提出如此堅定和壓倒性的反對理論,無論如何,這位思想家是非常強大的。
這本書,是一本批判「以社會主義為代表的『建構理性主義』」的著作。當看到內容的時候,我有點不敢相信。雖然幫我找到這書的老師跟我解釋了這本書是多麼地經典,多麼地必讀,可是我怎麼都覺得這種逆天的題材無論如何應該屬於和諧范疇吧,呵呵。雖然人家寫這本書並不是針對東方的中國或者別的什麼社會主義國家,更不是為了郁悶生活在補考和重修陰影下的我,人家要回應的僅僅是來自資本主義內部的聲音。
進化論,擴展秩序,利己,利他,傳統道德。這本書中的每一句話都完整和含義豐富得可以作為定理或者別的什麼東西,拿出來就可以充分說明它所代表的觀點。可是我最欣賞的,也是唯一贊同的,是哈耶克對反迷信乃至敵視宗教的有力反駁。我從來沒有見到過如此堅定有力的對宗教存在的重要性的論證,這是自己之前曾經試著想做過很多次(但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過早失掉我們視為不真實的信仰,會使人類在我們正享受著的擴展秩序的長期發展中失去一個強有力的支持,而且即使到了今天,失去這些無論真實還是虛假的信仰,仍會造成很大的困難。」作者在第九章的開頭就這樣強調。
一個規則,是否是合理的存在,是否應該持續地存在下去,要看它是如何產生,又是如何長期地保存下來的。法律如此,宗教亦如此。哈耶克在書中先解釋了小團體的規則。人們在這樣的小團體當中生活了幾十萬年,人們都相互熟識,互相滿足對方的需要,並且追求著共同的目標。「對個人行為的這些限製作用,最初有可能是作為辨別群體成員的標志。後來,關於神靈會懲罰違反者的信仰,使這些限製得以保留下來。」
當文化發展,社會取代了小團體的時候,人們在社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追求著成百上千個不同的目標。在這些人當中,遵從一些習俗的人取得優勢,勝出並在優勝劣汰的競爭當中生存下來。「有些習俗的益處並不為遵守習俗的人所知,這些習俗只有在得到其他一些強烈信念的支持時,才有可能被保留足夠長的時間以增加它們的選擇優勢;有些超自然的或神秘的信仰很容易地起到了這一作用。」
就是說,宗教其實是自然選擇和進化的結果,「沒有理由認為,來自宗教的支持是有意培養出來的,或認為在所有這些事情中往往存在著什麼『陰謀』。」這么做就會變強,這么做就會勝出,成功的先輩們希望後輩走正確的路,僅此而已。事實上哈耶克後面也說明了宗教信條本身的傳承,也是自然選擇在發揮作用。他提到了,宗教當中也有不贊成私有和家庭的。但是只有支持私有制和家庭的信條保存下來,因為這么做確實是有利於生存的。
「總之,宗教認為道德是由我們無法理解的過程決定的,這一觀點也許比理性主義的欺人之談更真實」。說宗教是某些人處心積慮發明出來,用以在群族中享有特殊權利,這么說是沒有證據的;說宗教是少數的精英分子,高瞻遠矚地看到了它不為人知的益處,並且在幕後冷靜地計算著它的利與弊,這樣說更加是無稽之談。對於宗教長期被統治者利用以維護自己的獨裁統治,作者提出了這樣的見解,「世俗統治者也不時有意地動員宗教的支持,有時甚至到了玩世不恭的地步——但這往往只涉及一時的爭端,在漫長的進化時期幾乎無足輕重,在這種長時間的進化中,得到贊成的規則是否促進了共同體的發展這一問題,要比哪個統治集團在某個特定時期對它表示青睞的問題更具決定性。」
關於來自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抨擊,哈耶克提出了這樣的反駁,宗教實際上只是維護道德規則的一個途徑。「許多人在談到上帝時,他們所指的也許只是那些維持其共同體生存的道德傳統或價值觀的化身。」之所以要把神人性化,也許是因為在傳教的過程中,「也許大多數人只能把抽象的傳統看做某個人的意志,才能對它有所理解。」關於宗教的弊端眾說紛紜,說法不一,可是沒有宗教時,我們無比清晰地看到了它的後果——道德的淪喪。「那些傳教士,據說他們對自己的教誨是否正確已經有所懷疑,卻依然繼續傳教,因為他們擔心信仰的失落將導致道德的衰亡。」
某貓從未見到過如此經典的論述,在這樣的描述下,給我的感覺比在教堂里或是寺廟裡面感覺到的都更加偉大。
「在大多數情況下,取勝的往往是這樣一些人,他們堅持「盲目的習慣」,或是通過宗教教義學會了「誠實是最好的策略」之類的觀念,他們藉此擊敗了那些另有「理性」見解的更聰明的同類。作為生存戰略,嚴守成規與靈活多變相對應,都在生物進化中起著重要作用;以刻板規則的形式出現的道德,有時可能比易變的規則更為有效。」
「迷信對人類幫助甚大。它為眾人提供了行為端正的動機,即使這種動機本身是錯誤的;人們出於錯誤的動機做正確的事,與願望極好卻做了錯事相比,當然對這個世界更為有利。關繫到社會的是行為,不是看法:只要我們行為端正,我們的看法是否錯誤並不會對別人有絲毫影響」。
「『在矯揉造作的理性和哲學時代出現以前很久,宗教,即使它只有最為粗陋的形式,便已經頒布了道德規則。』(亞當?斯密)」
「『有些感覺遲鈍的人,總是詛咒他們熱愛過的東西。』(伯納德?曼德維爾)」
「我們看到光,你卻看到影。」讀同一部著作,有人獲得力量,有人獲得安慰。即使有知識缺乏和技術拙劣如某貓的人,當別人看到其光輝和強大,從中獲得無窮的力量的時候,我卻只看到一個無與倫比的語言暴力魔人...算了,看來只好等我的閱讀水平再高一點的時候再重讀這部作品了- -
不知道其他人讀了這種強大的作品會不會在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想入非非。對我來說,這本書給我的唯一的啟示,
神阿,願您還未拋棄我們
❾ 讀後感3000字
《老人與海》卻是一本能讓人了解,什麼才是真正的人生,什麼才是堅強的書,一本實實在在的好書。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不斷地受到挫折、失敗還有許多負面的情緒,許多人因此而消極、失去對生活的熱愛。而《老人與海》卻刻畫出一個與大海搏鬥,在艱難的環境下,奮力生活的老漁夫。大家應該記得,在書中提到過,老人的漁船上那破舊的帆布,就像是一面失敗的旗幟,彷彿在宣告著老人永遠都捕不到魚的倒霉運氣。但是,他沒有放棄,仍然出海捕魚。而在現實中,某些人卻不能堅持,面對挫折就選擇了放棄,選擇了逃避。和那已經生活窘迫的老漁夫相比,那些逃避的人真的是不知道什麼才是挫折。我們可能會因為考試的失利,而對自己失去信心。或者因為別人的批評,而自暴自棄。在那時候,想想這個堅強的老漁夫,他是如何面對生活的。自己的心,自然就會釋然許多。
別人與大海,與自然界的強大力量對抗,而我們現在只是面臨一些學習上、生活上的挫折,與老漁夫相比,真的只是小巫見大巫。他的手已經沾滿老繭,皮膚也已經被刺眼的陽光曬出斑點,那艘破爛的漁船也不能抵禦什麼風暴,自己那破舊的小屋也是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的那種。但是,他沒有放棄對生活的希望,他和那個小男孩聊棒球,去酒館喝酒聊天,仍然天天早上迎著第一縷陽光出海捕魚。無論有沒有收獲,他都會堅持出海捕魚,這不只是因為他要依靠捕魚謀生,而是捕魚已經成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他的一種記憶。最後一次捕魚,他抓到了一條大魚,可是,在回港的路上,他碰到了鯊魚攻擊,他毅然拿起魚叉捍衛自己辛苦得來的勞動果實。雖然,最後那條大魚被鯊魚吃光了,只剩下白色的骨架。但是,老漁夫那種不言敗的精神,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他勇敢去付出的那種行為,卻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而且我們的手沒有老繭,皮膚沒有曬出斑點,夏天在家裡吹冷氣,衣服是父母幫忙洗,每天放學回家就有熱騰騰的飯菜擺在桌上。我們實在是沒有生活的壓力,我們也真的沒有受到過那些可以成為挫折的東西。我們的煩惱、挫折,只能說是少年時代的那小小的不滿意而已。我們暫時還沒有要為生活而奔勞,也就不知道生活的艱難,也就將自己那點小小的不滿意當作挫折,而且好像還不得了了一樣。我們不了解,在社會中,有許多人像那個老漁夫一樣,艱難的活著,他們從來沒有放棄過。那些農民工、小販、修補匠……都是在艱苦的環境下活著。我們不應該歧視他們,我們城市的建設,是依靠他們那堅實的臂膀挑著一擔擔的磚石壘。每個人都是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要尊敬他們、也學習他們,他們就是《老人與海》的一種現實演義,他們也是那麼堅強,對生活充滿了熱愛。
無論是與書中那個老漁夫相比,還是在現實生活中與那些艱難生活的人相比,我們的生活已經是很好的了,我們更應該熱愛生活,並且學會堅強的面對一切的挫折。我們的路還有很長,在今後我們會遇到比曾經更加多的,更加嚴重的挫折與失敗,但我相信,只要想到那個老漁夫,他的堅強和對生活的熱愛。我們也會學著堅強,自己面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