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佛教理財

佛教理財

發布時間:2021-08-27 13:22:26

『壹』 信佛人做長期價值投資與佛法相違背嗎

長期價值投資,心裡念想的是與企業共享發展成果,投資是為了幫助企業長遠發展,收到分紅心懷感恩,在賣出股票的時候把股票賣給想要持有的人,和佛法沒有什麼違背的。當然投資的企業應該是從事善行的企業。

『貳』 如來佛理財四分法,如來有佛經告訴人如何理分財物嗎

善友!佛陀他老人家還真有告訴我們如何理財的!
佛陀時代有一名婆羅門教的青年問佛陀內說:「佛陀呀!如何而得容現法安樂呢?」佛陀就跟他開示說:「要得到現法安樂,必須要具足四項方法,第一、方便具足。第
二、守護具足。第三、善知識具足。第四、正命具足。」佛陀所說的「守護具足」,意思就是說財產的保存,佛陀在這里強調的是你既要會賺錢,也要會理財,更要
會守業,而「正命具足」,則進一步說不要浪費,不濫用財物,同時亦不可過於節省吝嗇。唯其如此才能夠獲得現法安樂。由此可知,佛陀並不反對現法安樂,認為
這是學道的資糧,同時也可見其對理財的重視程度。
---佛教的理財觀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1560069.html
這位師傅已經總結得很好了。

『叄』 佛教什麼咒可以招財辟邪啊

念地藏菩薩名號。衣食豐足。家人大吉祥。功德無量。

《地藏菩薩本願經》大正藏大集部0412
-----------------------------------------------
《地藏菩薩本願經》(節選)

(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佛告虛空藏菩薩。諦聽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說之。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形像及聞此經。乃至讀誦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贊嘆瞻禮。得二十八種利益。
一者天龍護念。
二者善果日增。
三者集聖上因。
四者菩提不退。
五者衣食豐足。
六者疾疫不臨。
七者離水火災。
八者無盜賊厄。
九者人見欽敬。
十者神鬼助持。
十一者女轉男身。
十二者為王臣女。
十三者端正相好。
十四者多生天上。
十五者或為帝王。
十六者宿智命通。
十七者有求皆從。
十八者眷屬歡樂。
十九者諸橫銷滅。
二十者業道永除。
二十一者去處盡通。
二十二者夜夢安樂。
二十三者先亡離苦。
二十四者宿福受生。
二十五者諸聖贊嘆。
二十六者聰明利根。
二十七者饒慈愍心。
二十八者畢竟成佛。

『肆』 修行佛教的人做保險理財類的職業如法嗎

佛教的財富觀當今社會的發展不外乎兩大內容:一是經濟,一是科技。的確,經濟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僅僅在二十多年前,我們的生活所需還是定量供應:需要糧票才能購買食物,需要布票才能購買衣服……兩相對照,其間的變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變化不僅表現在衣食住行上,同時也反映在城市建設方面,特別是一些沿海城市,其現代化程度和任何一個國際大都市相比都不會遜色。科技所帶來的便利也使我們不再感覺到時空的距離,尤其在網路風靡全球的今天,天下一家的夢想已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實現。這一方面使我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在另一方面,現代生活方式和傳統價值觀念之間所形成的沖突,正日益困擾著我們的心靈。發展又導致了激烈的競爭,並由沿海波及到內陸,由城市波及到村鎮。在今天的鄉村,田園牧歌式的恬靜風光已難以尋覓,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鄉鎮企業。競爭使今天的人變得特別浮躁,生活條件雖然有了提高,但真正感到幸福的人並不多。相反,工作中帶來的壓力,社會轉型中出現的無序,都使我們內心充滿了焦慮和困惑。如何才能使這些問題得到解決?我們面臨的煩惱,固然起源於現實的問題,但關鍵還是取決於我們的觀念。作為組成社會的個體,我們的所作所為不僅關繫到個人幸福,更影響著整個社會。今天,我想從佛法的角度,和大家談一談如何看待及使用財富的問題,這也是人生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怎樣看待財富生活中,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創造並享用財富。尤其在今天,個人生活的改善,自我價值的體現,社會效益的達成,都是以財富的增長作為衡量標准。但正如俗話所說的那樣:「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如果我們不能正確認識財富的作用和過患,往往就會被它所傷害。那麼,佛教又是怎樣看待財富的呢?1、毒蛇在佛經里,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某日,佛陀率弟子阿難外出乞食,看見路邊有一壇黃金。佛陀立刻對阿難說:「看,毒蛇。」阿難亦應聲答道:「果然是毒蛇。」師徒倆的對話恰巧被附近一對農民父子聽到,便懷著好奇心前來觀看。一看之下,不由欣喜若狂,趕緊將黃金帶回家中,以為這從天而降的幸運將改變他們的貧困生活。改變的確是發生了,但完全不是他們希冀的那樣。當父子倆帶著金子去市場兌換時,卻被人告到了官府。原來,他們撿到的金子是竊賊從宮中盜出,在逃跑時棄於路旁的。他倆人贓俱獲,有口難辯。這對樂極生悲的父子在臨刑時,才領悟到「毒蛇」的真正含義。類似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也比比皆是。近年來,甚至有部分領導幹部也由人民公僕淪為以權謀私的罪犯。剖析他們蛻變的軌跡,我們可以發現,金錢是如何一步步腐蝕著他們的靈魂。如不久前發生在廈門的特大走私案,直接牽涉到各級部門的工作人員達三百多人。當那些昔日地位顯赫的特權階層身陷囹圄時,想到的是什麼?當他們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時,想到的又是什麼?「物必自腐,而後蟲生」,正是對金錢的貪婪導致了他們的墮落,使他們的價值觀發生了嚴重扭曲。種種教訓足以使我們警醒到:金錢雖然誘人,但也有著致命的殺傷力。所以致命,一是人類的貪欲使然,一是沒有認識到財富背後隱藏的陷阱。金錢何以會成為萬惡之源?首先是來源問題,這在拜金主義盛行的今天尤其值得重視。以往的生活條件雖不富足,但在安貧樂道的傳統觀念影響下,人們依然能夠知足常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西方物質文明以其巨大的沖擊力,將中國從道德社會迅速推向了功利社會。金錢的誘惑和貧富分化帶來的危機感,雙重地困擾著人們。在利益的驅動下,許多人喪失了理智,置法律及道德於腦後,不擇手段地謀取財富。或造假賣假,以不法手段來騙取錢財;或鋌而走險,以走私販毒來牟取暴利;或以權謀私,利用工作之便來貪污受賄……當這些不法行為和金錢結合在一起時,人們往往就一葉蔽目,知法犯法,在所不辭。其次,是不正確的使用。如果擁有財富而沒有健全的心智,沒有處之泰然的超脫,就很可能在金錢的蠱惑下失去理智。如果說貪、嗔、痴三毒是潛伏在我們生命中的危機,那麼,使用不當的財富往往是引發它們的導火索。很多驟然暴富的人,或是吃喝嫖賭,或是揮霍無度,結果使身心受到極大的摧殘……這是因為財富使用不當引起的過患。第三,是對財富的執著。據有關報道,東南亞金融風波之際,香港精神病院病人猛增。院方為治療這批特殊的病人,以模擬的股票交易使下跌的股票上升,藉此緩解他們因破產而帶來的心靈創傷。由此我們也可以認識到,如果將積聚財富作為生活的唯一目標,那麼一旦失去財富,就會失去整個精神支柱,這樣的人生無疑是可悲的。2、凈財佛經中也把財富當作凈財。所謂凈財,就是清凈的財富。凈財不但是維持生計的必要條件,同時還能利益社會、造福人類。那麼,什麼樣的財富屬於凈財呢?首先,來源是正當的。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所謂道,就是正當的謀生之道,也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命。只有通過勤勞、智慧獲得的財富,我們才能心安理得地享用,不必有任何後顧之憂。其次,要懂得合理使用。佛陀一再告誡我們要奉行簡朴的生活原則,因為慾望一旦鼓動起來,往往就難以控制;奢侈的生活習慣一旦養成,往往就難以放棄。和地球的資源一樣,人的福報也是有限的,過分放縱自己的慾望,不僅對身心有百害而無一益,更會將幸福提前支取。第三,對財富不能有貪著之心。無論我們貪著什麼,它都會成為傷害我們的利刃。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如果我們貪著財富的話,那麼沒錢時我們會因貧困而煩惱;有錢時又會因為擔心財富失去而煩惱。所以我們要認清財富的實質,了知財富的無常不定,而不是把它看成是永恆的;了知財富在人生中的局限性,而不是把它看成是唯一的。當我們真正能夠將財富視為身外之物時,我們就不會被它所傷害。「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財富同樣如此。財富本身並無所謂善惡之分,而是取決於它的實際用途。為富不仁者以它來作惡,慈悲眾生者以它來行善。因此,我們大可不必「視金錢如糞土」。只要是通過正當渠道獲得的財富,我們又能合理地分配使用,以此造福社會,並且沒有貪著之心,那我們就是財富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隸,我們所擁有的財富就不是毒蛇而是凈財。二、財富與道德、修行對於佛教徒來說,如何將學佛與現實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或許很多人都曾面臨過這樣的困擾。在多年的弘法過程中,常常有信眾就類似的問題前來請教。我覺得,作為學佛的人,首先要澄清兩個觀念:一是追求財富和道德是否對立?二是追求財富和修行是否對立?1、追求財富與道德是否對立在傳統的儒家哲學中,往往將義和利對立起來,因此很少談及利益。至少在表面上,大多數人都恥於言利,似乎金錢就是庸俗的代名詞。應當看到,盡管君子固窮的清貧思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但落實到生活中,還是不乏言行不一的偽君子。因為利益是如此地實際而富有魅力,使人很難抵擋它的誘惑。而西方人本思想則肯定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只要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對利益的追求就是道德的。正如思想家狄德羅所說的那樣:「一切人類社會的經濟都依賴一普遍而又單純的原則:我願意幸福,但是我和別人一起生活,他們和我一樣,也願意幸福;讓我們尋求使自己、同時也使別人幸福、至少不能妨礙別人幸福的方法。」佛教所說的善,也就是道德的內涵,同樣是結合利益來說明的。《成唯識論》卷五曰:「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就自身而言,善行不僅對現世有益,更能惠及未來生命;就自他雙方而言,善行不僅能使自己獲利,同時也能利益社會大眾。相反,如果只顧眼前利益而無視法律的存在,只顧個人利益而不管他人的死活,這種行為不僅和道德相沖突,從究竟意義而言,和利益也是根本對立的。佛教有這樣一首偈:「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生活中,非法行為往往也能給人們帶來眼前的利益,或許有些無知者會感到羨慕,但真正有智慧的人卻不會動心。因為通過非法行為得到的利益只是暫時的,這種風光決不會長久。作為在家居士來說,我們的行為首先要符合法律規范,同時還要符合戒律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們帶來真正的利益。無論經商還是為人,信譽都是極為關鍵的,用現在的話說,信譽就是品牌,就是無形的資產。信譽從哪裡來?就是從道德行為而來。在激烈的商戰中,能夠保持持久生命力的,都是那些擁有良好信譽的企業。而唯利是圖的投機者,必然會落得「害人終害己」的下場。因此,追求財富和道德並不是矛盾的。如果說道德是追求利益所應遵循的准則,那麼,利益就是道德行為帶來的果實和收獲。2、追求利益和修行是否對立很多人學佛後覺得世俗生活毫無意義,而從事世俗勞作更是在浪費生命。這也使得社會對佛教形成了諸多誤解,以為學佛是消極厭世的表現,是對人生責任的逃避。學佛和追求財富真的不可兼得嗎?佛教將正當的謀生手段稱為正命,反之即為邪命。假如我們放縱自己的慾望,非法求財,損人利已,這樣的行為和修行自然是對立的。我們常常可以發現生活中有那麼一些人,學佛的同時還在繼續造作惡業,以為只要拿出部分錢財布施或供養三寶,就可以抵消自己的罪孽,可以從中獲得心理平衡。其實那隻是他們的自我安慰而已。我們要知道,布施和供養雖然會給我們帶來福報,但並不能因此抵消惡業,更無法改變生命中累積的煩惱習氣。所以我們在選擇職業之時,必須符合法律與戒律的雙重規范,用正當的手段謀取財富,這和修行並不是對立的。同時,我們在工作中一樣可以修行。《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法華經》也說:「一切資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這都說明了工作與修行的統一。在我們的觀念中,往往將修行理解為念佛、拜佛和打坐、誦經。事實上,那僅是狹義的、形式上的修行,而「修行」二字的內涵遠遠不止這些。所謂修行,即對行為的修正。我們的行為包含三個方面:一是意業,即思想的行為;一是身業,即身體的行為;一是語業,即語言的行為。凡夫無始以來被無明所蔽,身口意不斷造作不善之業。修行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來改造自己,從思想上擺脫貪嗔痴煩惱,從行為上不再造作殺盜淫妄諸業,進而能以無常見、無我見、無自性空性見,了知一切有為事相如夢幻泡影。所以說,時時保持正念,就是最好的修行。具備了這樣的前提,所謂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三、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財富雖然學佛與道德、修行並不是對立的,但無始以來的貪心,使我們很容易對財富產生執著。所以說,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財富?答案並不是簡單的是與否,而應根據具體情況分別對待。在佛弟子中,有出家眾,也有在家眾;有唯求自我解脫的聲聞眾,也有發願救度眾生的菩薩眾。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發心,有不同的追求。1、人天行中責無旁貸對於在家居士來說,首先要解決個人生計。與此同時,往往還肩負著家庭責任。為人父母者要養育後代,為人子女者要贍養老人,這都需要相應的物質條件。佛教徒要慈悲一切眾生,如果我們連身邊的親人都無力照料,又怎能利益更多的人呢?不僅如此,作為公民,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還有相應的社會責任需要承擔。如果我們連個人和家庭的生活都無法維持,本身就會成為社會的負擔,並加深社會對佛教徒的誤解。除了以上這些責任和義務,身為佛弟子,還要具有助人為樂的情懷。不論是儒家還是基督教,都勸導我們要有愛心。在今天這個社會,貧富分化越來越懸殊,雖然部分人已達到小康水準,但還有很多人依然生活在貧困線之下。在邊遠地區,不少孩子因為家庭貧寒而失學,不少老人因為生活困窘而晚境凄涼,這些人都需要我們以實際行動去幫助。只有具備了相應的財力,才能為他們解決現實困難,提供生活保障。否則,即使有心幫助他人,只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2、出世修行少欲知足作為出家僧人來說,如果傾向於出世解脫,就應奉行少欲知足的生活准則。早期的原始僧團,佛陀要求比丘們依「四依」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坐、穿糞掃衣、吃腐爛葯。除此而外,出家後所能擁有的,不過是三衣一缽而已。因為出家就意味著對世俗生活的放棄,對物質享樂的放棄,從而排除一切干擾,將整個身心安住在對佛法的體悟中。從修行的角度來說,簡單的物質條件更容易使人保持內心的單純。凡夫最大的特點就是心隨境轉,今天的人為什麼心特別亂?就是因為生活環境太復雜了,物質享樂太豐富了,使我們不知不覺地沉溺於聲色刺激中。所以,佛法提倡的出世修行,是以儉朴的生活方式為原則。我曾去法國的梅村參觀,那是由一行禪師主持的禪修中心。雖然法國的現代化程度很高,但梅村營造的氛圍卻簡單而又自然。因為修行是為了斷除煩惱、息滅妄想,在儉朴的生活環境中,物慾刺激相對要小得多,干擾也相對要少得多,心自然就容易靜下來。而奢華的生活,對財富的過多佔有,都會使我們的貪著越來越大,妄想越來越多,從而對修行構成巨大的障礙。尤其當我們缺乏相當的定力時,更需要以簡單的生活來減少物慾,藉助環境的力量來保護自己的心。3、積聚資糧廣度眾生菩薩道的修行與解脫道又有著不同的特點。菩薩不僅要自我完善,還要慈悲一切眾生,廣度一切眾生。在菩薩奉行的六度四攝中,都是布施為先,包括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施。葯師琉璃光如來在因地修行時,曾發十二大願,幫助一切為飢渴所惱的有情。他教導我們:「應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可見物質給予也是幫助眾生的方式之一。所以,發了菩提心的人可以去賺錢,可以擁有很多財富。只有擁有更多的財富之後,才有相應的能力幫助眾生。但前提是不能有貪著之心,否則就不是菩薩的境界了。與財布施相比,法布施才能令眾生真正地離苦得樂。法布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生存技能,一是佛法真諦。對於生活無著的人來說,物質救濟只能解決燃眉之急,而幫助他在社會上自強自立,才能使他得到更大的受用。而最為究竟的方式,則是引導他契入佛法,「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所以說,學佛的人要不要追求財富,關鍵是看自己的發心,看自己是在哪一個層面上修行。如果從出世解脫的層面來說,就不應追求財富;如果想進一步發菩提心,那麼,以財富來利益眾生,也是行菩薩道的途徑之一。四、怎樣追求財富緣起的色身,必須假衣食才能延續。尤其在工業化社會,我們的個體生存和他人是分不開的,沒有農民為我們提供糧食,沒有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為我們提供生活所需,我們將寸步難行。一方面,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財富;一方面,我們又要通過財富去交換他人的勞動成果。所以,學佛的人同樣需要財富作為生存保障。那麼,佛弟子應該如何追求財富呢?1、明了因果佛法告訴我們:如是因感如是果。世間的一切吉凶禍福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沿著因緣因果的規律在發展。佛教講三世因果,因而對人生也要從三世因果中去認識。貫穿著三世因果的力量為業力,包括引業和滿業。引業決定了我們生命的去向:或升天享樂,或墮落地獄,或繼續為人;而滿業則決定了我們一生中的窮通禍福。所以說,人生的一切現象並非偶然,而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明了人生因果的最大意義就在於,我們可以主動把握自己的命運,為未來人生規劃美好的藍圖。如果我們真正懂得命運是由自身行為所決定,就不會因失意而抱怨天道不公,更不會帶著僥幸心理去為非作歹。財富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賺錢同樣有它的因緣因果之道。其中的因,既包括往昔種下的業力,也包括今生付出的努力。除此而外,還有很多客觀的因素,如市場需求、致富機遇等等。2、廣種福田「人天路上,修福為先。」我們的生活順利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自的福報。福報就像土壤,如果是肥沃的土壤,無論種什麼都容易獲得豐收,而在貧瘠的土地上,同樣的付出卻不會有同樣的收獲。為什麼有些人事事如意?這並不是上天的格外恩賜,也不是命運的特別垂青,而是他們往昔種下的福田使然。所以對每個人來說,福報都非常重要。收獲是由播種而來,我們想要在人生中擁有福報,就要在深信因果的前提下廣種福田。福田有三。首先是恩田,對有恩於我們的一切,都要懷著感恩的心去報答,包括父母恩、師長恩、國土恩和眾生恩。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他們不僅給予我們生命,並將我們養育成人,為三界中最勝之福因。而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師長的教誨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們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生存技能的培養,都來自師長的教育。國土恩也是我們要銘記在心的,因為國家為我們提供了生存的空間,提供了安全和福利的保障。再就是眾生恩,世間生活是緣起的,要依賴各種條件,對一切有恩於我們的眾生,都要知恩報恩。我們不僅要對人類要懷有感恩之心,對哺育我們的自然也要心懷感恩。一個心懷感恩的人,看到太陽升起時才會有感激的心情;聽到鳥兒鳴叫時才會有欣喜的感受,否則就會忽略這一切的存在,更不會懂得去珍惜,去善加呵護。其次是悲田,就是從慈悲心出發,盡自己所能幫助千千萬萬需要幫助的人。在菩薩道的修行中,利他與自利是一體的。當我們幫助他人的時候,所付出的愛心和努力,就播下了善的種子。這不僅能使他人獲得利益,同時也能使我們完善自己的道德,升華自己的人格。第三是敬田,就是恭敬一切應當恭敬的人,這里主要是指佛、法、僧三寶。因為有佛陀作為我們修行的榜樣,有佛法作為我們修行的指南,有僧團作為我們修行的依怙,我們才能在生死流轉中獲得真實的依靠和解脫的途徑。因此,三寶對我們可謂恩同再造。我們應當以至誠的心來禮敬三寶,有一分虔誠,就能獲得一分佛法的受益。3、生存技能除了培植福田外,我們還應重視今生的努力,因為福報必須通過一定的形式才能得到體現。哪怕天上會掉下陷餅來,還需要我們伸手去撿,否則也是枉然。佛法所說的因緣,包括內因和外緣兩個部分,內因需要外緣來成就。在今天的社會,這就意味著相應的教育和職業訓練。沒有謀生的技能,即使擁有福報,也像堆在倉庫里的種子一樣,不會發芽、開花,更遑論結果。如果我們受過專業教育,或有一門實用的手藝,就業機會就會增加。在自力更生的同時,還能以一技之長為眾生提供服務,為社會作出貢獻:「若諸菩薩,求諸世間工巧明處,為少功力,多集珍財,為欲利益諸眾生故。」工巧明為五明之一,包括一切正當的技術技能,能夠使我們更好地創造財富。在《華嚴經·十地品》中,佛陀對此作了詳盡的說明:「所謂文字、算數、圖書、印璽、地水火風,種種諸論,咸所通達;又善方葯療治諸病:癲狂、干消、鬼魅、蠱毒,悉能除斷;文筆、贊詠、歌舞、伎樂、戲笑、談說,悉善其事;國城、村邑、宮宅、園苑、泉流、陂池、草、樹、花、葯,凡所布列,鹹得其宜;金、銀、摩尼、珍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等藏,悉知其處,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鳥鳴、地震、夜夢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觀察,一無錯謬;持戒、入禪、神通無量、四無色等,及餘一切世間之事,但於眾生不為損惱,為利益故,咸悉開示,漸令安住無上佛法。」由此可見,專業技能不僅是生存的必要保障,也是菩薩利益眾生的增上緣。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如果我們有福報並且努力的話,無論學習什麼專業,從事什麼工作,只要奉公守法,都有致富的機會,都有成功的希望。4、如法求財前面說過,正命就是合理的謀生手段,也是修學佛法的八正道之一。將謀生方式作為修行的內容,足見其對於人生的重要性。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一生中的黃金年齡幾乎都是在工作中度過。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將是最大的浪費;如果有意無意地造下惡業,就更是得不償失。什麼才是正命的生活呢?作為公民,我們不能違背法律的規范;作為佛弟子,我們還不能違背戒律的准則。在家居士必須遵循的十種善行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邪見。反之,則是必須避免的十不善行。在佛經中,還列舉了十種非法謀財的現象。可嘆的是,這些不法行為至今仍然存在,並繼續危害著社會大眾。一、竊取他財:以搶劫、偷盜、詐騙等方式竊取他人財物,或將拾取的財物據為己有。二、違法貪污:包括走私販毒、倒買軍火及收受賄賂、偷稅漏稅等等。三、抵賴債務:包括兩種情況,一是欠債不還,以不正當手段抵賴自己的債務;一是侵吞他物,如故意倒閉或攜款潛逃,從而侵吞他人的財物。四、吞沒寄存:以欺騙性手段,非法佔有他人寄放或委託管理的錢財。五、欺罔共財:在共同合作中,以巧立名目、偽造帳目等方式,將共同財產轉移到自己名下。六、因便侵佔:利用職務之便挪用公款,損公肥私。七、藉勢苟得:利用職權替人辦事,從中撈取錢財。八、經營非法:包括漫天要價、短斤少兩等不正當經營手段。九、詐騙投機:包括造假販假、以次充好等非法經營方式。十、賭博淫業:開設賭場或色情行業以牟取暴利。由此獲得的不義之財,不僅會玷污我們的人格,遭受世人的唾棄,更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就像那對為黃金所害的父子一樣,到付出慘重的代價時,已悔之晚矣。所以,我們一定要如法地追求財富。如法求財包括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正如佛陀告訴我們的:「積財從小起,如蜂集眾花;財寶日滋息,至終無損耗。一食知止足,二修業忽怠;三者當儲積,以擬於空乏。四耕田商賈,澤地而置牧;五當起塔廟,六立僧房舍。在家勤六業,善修勿失時;如是修業者,則家無損減。」開源就是掌握各種謀生和致富的手段,節流就是勤儉節約、量入為出。同時,我們還要勤修善業、培植福田。只要做到了這幾點,財富就會日益增長。五、合理的支配財富如果說賺錢體現了一個人的福報,那麼,如何使用卻反映了他的智慧。很多人可能覺得奇怪,花錢還需要智慧么?這個世界已經給我們提供了太多的消費渠道,商店裡琳琅滿目的貨架在熱情地召喚我們,媒體上觸目可及的廣告又為我們提供了選擇和參考。但我們要知道,改善物質生活並不是花錢的唯一途徑,更不是使財富發揮更大效用的最佳方案。世界上有很多富有的人,但既富有又能為人敬重的卻不多。原因是什麼?主要就是取決於他們如何使用自己的財富。在對待財富的問題上,有幾種比較典型的例子。1、不合理的使用方法一類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吝嗇鬼,他們珍愛金錢超過生命。即使擁有再多,依然捨不得以財富去幫助他人,不但捨不得造福社會,也捨不得給家人使用,甚至捨不得給自己享用。這在很多文學作品中都有精彩的描述,如巴爾扎克塑造的老葛朗台及《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直到生死關頭,念念不忘的依然是自己一生守護的錢財。對於這樣的人來說,即使賺再多的錢,又有什麼意義呢?他們只是財富忠實的保管者而已,當他們撒手西歸之時,這些錢不能給他們帶來任何一點利益。所以說,「身死留財,智者不為」。這種以積攢錢財、守護錢財為樂的方式是非常愚蠢的,當錢財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時,不過是些毫無意義的金屬和紙片。另一種極端,是揮霍無度的暴發戶。改革開放後,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尤其是沿海城市,很多人驟然暴富,卻沒有承受這份財富的健康心態,於是乎得意忘形,以一味揮霍來炫耀所謂的成功,沉溺於窮奢極侈的生活之中。他們將人生當作一場及時行樂的游戲,覺得財富只有自己吃掉、花掉才真正屬於自己,只顧自己拚命享用,卻不願為他人付出分毫。這樣的行為同樣為社會所不齒,因為他們只是在無端地浪費財富,也是在無謂地消耗自己的福報。還有一些人,虛榮心非常強,總是花錢做表面文章。即使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也要添置高檔用品,追逐時尚潮流,為此付出再多也在所不辭,這也是錯誤的生活觀念。在他們的心目中,名牌就是身份的體現,高檔就是價值的尺度。人的基本生存所需無多,我們需要飲食維持生命,可能吃多少?我們需要衣服抵禦寒冷,可又能穿多少?但我們為什麼在衣食無憂之後還不能滿足?因為很多需要已不再是為了生存,而是社會使我們產生的需要。我們吃飯,有時是為了吃給別人看,有時又是為了應酬而吃;穿衣也是同樣,有時是為了炫耀,有時是為了工作交際而穿。所以,現代人的衣食住行,已經演變為用來攀比的道具。還有一些人,急功近利到盲目的地步,不惜孤注一擲,將所有家產用來作風險投資。他們不僅希望財富來得多一點,再多一點,更希望財富來得快一點,再快一點。在這樣一夜致富的渴望中,人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伍』 請問佛法講的錢多為五大災難准備的是哪五大災難

佛法經常說到,錢財為五家所共有,不是五大災。
所謂五家,即王賊水火,另有敗家子。所謂王,國王,實質就是指政府,或者叫國家,我們掙了錢,要交給國家各種稅費,甚至遺產都有稅,我們想不繳都不行的。所以經過這樣的簡單說明之後,大家就可以初步了解,有財物為王所有的這一件事。
賊,即盜賊,我們所擁有的財物,或有被盜、被搶、被騙,就屬於這種情況。
第五項為不肖子女,這種情況,多是自己過去世因為某一些原因而積欠對方的財物,今世因緣俱足,感得其成為今世的子女,財物被敗光。
第五項為不肖子女,這種情況,多是自己過去世因為某一些原因而積欠對方的財物,今世因緣俱足,感得其成為今世的子女,財物被敗光。
佛法講這五家共有,意思是說,往昔如果不如法求物而布施,雖然今世感得相對的果報而得財物,但也會在因緣和合之時,又為王賊水火所侵而失去。但如果往昔如法求物而布施,今世所感得的果報,就不會為王賊水火乃至敗家子所侵失了。

『陸』 在哪能找一些佛教為人處世的道理看佛經看不懂

佛教講為人處事的並不多,只是人天法中的人法,涉及如何理財、對待妻子、對待丈夫、家人。
如果要學習做人的道理,可以登錄學佛網,學佛網下面有打賞錢財微信,建議居士不要為了修福一施而盡,應當量力而行,量心而行。不過學佛網的道理散漫,想要以看這種東一條,西一條的道理,想要把人做好也比較難,所以我認為做人的道理主要還是靠自己去領悟,所謂隨緣悟善。
李嘉誠談到自己私生活的時候,曾經談到,他自己在家很多時間陪家裡人談做人的道理,做人的道理千變萬化,並不能單純從書中獲得,建議行者自修自證,此外,佛教徒不會做人,並不算是缺點,老實做人,本分做事,佛教徒並不必要以做人上人為天職,做得人中人即可。
佛法正宗以慧、空、無相、常無常、般若為主,做人是最基本,一層一層上來成就大覺,分別為,人,天,羅漢,菩薩,佛。

『柒』 佛教的財神真能保佑人發財嗎 為什麼

佛教沒有財神。財神爺不是佛教的。佛教不能保佑你發財。要發財,那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你自己行善好施,是你富貴的根本原因。佛從不保佑任何人發財。佛只告訴你方法。就是行善布施。你不布施,你求遍天下所有佛菩薩也沒用。記住,做慈善。是發財的根本原因。如果你僅僅是想發財,就去布施吧,不要去拜佛。為了發財而拜佛,那是在給佛臉上抹黑,因為佛不會讓你發財的。佛沒有那樣的本事能改變你貧窮的因果。就像老師教給你掙錢的方法一樣,你不去掙錢,天天給老師磕頭,老師一分錢也不會給你。多去拜佛吧,但是什麼也不要跟佛求,只感謝佛告訴你發財的道理就行了。然後去做慈善。雖然這輩子不一定能發大財,但是你已經種下了富貴的因,總有一天會得到富貴的果。 貌似我說了很多廢話。其實不是廢話。都是大實話。佛告訴我們得富貴的方法:
1、布施。就是用錢財去救助別人。不要說我自己都還沒錢花這種話。如果你以「自己沒錢」為借口,那你永遠不會發財。不是非得叫你把很多錢用來做好事。只是你力所能及就行。2、放生。在夏天的時候,多跟隨一些學佛的團體去放生。 你只要能做這兩點,不出5年,你的經濟狀況就會有很大的改善。發財以後,別忘了去寺院感謝佛教給你的方法(我只是個轉述而已,佛是老師)。 阿彌陀佛。

『捌』 佛教說萬般帶不走,請問人死的時候,錢財帶不走,但是賺錢的能力帶的走嗎譬如馬雲有100億帶不走,但是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此生有善業,就會給下輩子帶去財富和賺錢的能力。如果沒有善業,賺錢的智慧和能力也帶不走。

我們此生沒有財富,沒有賺錢的能力和智慧,這是因為我們前世善業很少的緣故。不要緊,只要我們現在開始積德行善,供養三寶,將來後世也一樣會有財富,有賺錢的智慧和能力。

『玖』 佛教經典法門求財富得財富,那不就沒有因果了嗎

佛教經典法門求財富得財富,那不就沒有因果了嗎?

師父佛安:弟子是修佛至今快三十年的人,一向對佛法非常的虔誠與信仰,現在弟子有一個疑問想要問師父,請師父幫我解除疑惑:在佛教的理論中都說,人的一生貧與富跟過去世的布施多寡有很大的關系,過去世布施很多的人,今生隨便做就隨便賺,賺錢像賺水一樣,很快就成為了億萬富翁,但是過去世布施不多的人,這輩子就會很貧困,甚至賺不到錢,餓死街頭,這道理說來蠻合理的,對於懂因果的人來說,真的是很合理的。

不過,令弟子感到疑惑的是,在很多佛教經典中常提到有很多的法門都可以"求富饒得富饒",包括葯師法門,大悲觀世音法門、地藏法門,寶篋印陀羅尼經、雨寶陀羅尼經、財寶天王法門、財神法門、大吉祥天女咒... 等等等,這些法門都可以求得到富貴與財富,那既然過去世沒有布施的話,照理來說,我們應該用任何方法都無法改變其結果的,但如果透過這些法門的修持,就可以得到富貴財寶,會不會給人一種矛盾的感覺,那反過來說,如果透過佛法的修持就可以求得富貴財寶,那過去世布不布施會不會就變成沒有很大的關系了? 這點弟子一直想不通,可否請師父為我解答疑問!

佛子 您好 阿彌陀佛:
這個因果法則是很復雜的,並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麼簡單。佛教講的因果法則可以說就是人生宇宙的運行法則! 可是,從人生的角度來說,簡單的劃分就有「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十個法界。而每一個法界和十個法界之間都有相互影響的互動關系,例如,人和人之間有互動的關系,人和其它九個法界也會有互動關系,這樣子,十法界乘十法界等於一百個法界。而這一百個互動相關的法界之中,又各各具備了十個如是 :「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一百乘以十等於一千,這也就是妙法蓮華經所說的 : 「百界千如、諸法實相」!

因果的道理也就是諸法實相的真理,這一點從「百界千如」就可以去比較清楚的去了解。例如殺生,雖然都是殺生,可是殺一隻螞蟻和殺一位國王,這個因緣果報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救一隻螞蟻和救一位國王,這個因緣果報也是有很大的不同。佛在十法界中是福德智慧最高的一個法界,如果能夠供養到佛陀世尊,那這個因緣果報當然也和供養普通人有很大的不同。

在所有的供養中,法供養是對佛陀最大的供養。在普賢行願品裡面說到:「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

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

所以說,如果真能做到「如說修行供養」, 就算沒有布施多少金銀財寶,其功德還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因此能夠讓依法修行的佛弟子們「求財富得財富」,這在佛教的道理上是說得通的。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佛陀是三界至尊,擁有無窮無盡的福德財富,同時呢,佛陀也是每一個眾生的大慈悲父。就像是一個萬億富翁,再多的錢也願意無條件的給予自己的小孩! 只不過,就怕小孩子不懂得理財,或者是拿錢財去為非作歹,或是因為錢多而養成驕傲的習氣...。因此,雖然修持佛法可以「求富貴得富貴」,但是倒也不是隨意的祈求都能滿願,這個佛菩薩還是要考慮許多的因素才行!

如果我們過去生中很少布施,也這表示我們過去生中缺乏對因果定律的了解與實踐,也缺乏實踐「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當我們在這種不明因果的情況下,如果佛菩薩輕易的給我們巨大的財富,那或許是害了我們。因此,基本「種瓜得瓜」的因果定律還是不變的原則,這就像是「物質不滅定律」一般,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是絕對適用的。但是,還有一個比「物質不滅定律」更高超的定律,那就是「質能轉換定律」,可以讓物質化為能量,能量化為物質。

這個現代的物理學已經不是一般人能輕易理解的,更何況是佛法中橫跨十法界的因果法則,其玄妙處,自然是非常的不可思議,那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

釋大寬 合十

『拾』 佛家講錢何分配如何捐

財富應分作四份。第一分用以保障家庭的日用開支;第二分用以投資增值,否則財富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第三分用以儲蓄,以備不時之需;第四分用以慈善事業,一方面回饋社會大眾,一方面為自己耕耘福田。其實這也是一種投資,是對於未來幸福的投資,而我們能從中收獲的,決不是有限的財富所能比擬的。
--------------------------------------------------------------------------------------------------------------------
濟群法師:佛教的財富觀 五、合理的支配財富 2、合理分配財富

發布時間:2012年12月30日
來源: 作者:濟群法師
126 人關注 列印 轉發 投稿

群法師:佛教的財富觀 五、合理的支配財富 2、合理分配財富

如果我們擁有財富而無理財之道,那麼,十分的財富或許只能發揮一分的作用,甚至使我們為其所害。如何合理地支配我們的財富呢?佛陀也在經典中為我們作了具體的指導。
財富應分作四份。第一分用以保障家庭的日用開支;第二分用以投資增值,否則財富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第三分用以儲蓄,以備不時之需;第四分用以慈善事業,一方面回饋社會大眾,一方面為自己耕耘福田。其實這也是一種投資,是對於未來幸福的投資,而我們能從中收獲的,決不是有限的財富所能比擬的。
哲學家西塞羅曾經說過:「追求財富的增長,不是為了滿足一己的貪欲,而是為了要得到一種行善的工具。」只有將財富當作「行善的工具」去追求,才能使財富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如果社會上的每個人都能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那麼,人間就會充滿溫暖,許多社會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一味享用財富,福報總會有耗盡的一天,也就不再屬於我們所有;一味地積蓄財富,也未必就能屬於我們所有,因為貨幣會貶值,股票會下跌,銀行會倒閉,即使將財產緊緊地鎖在保險櫃中,又能有幾分保險系數?所以佛法認為,只有布施出去的錢財,才會真正屬於我們所有。就像播下的種子,哪怕只有一粒之微,會為我們帶來百倍、千倍、甚至千萬倍的收獲。
在人生旅途中,我們既是收獲者,也是播種者。只有不斷地播種和耕耘,才能使我們「恆懷歡悅,身意牢固,諸善功德皆悉具足」,也才能為當下的人生和未來的解脫積累足夠的資糧。
========================================================================
星雲長老:
四.怎樣處理財富
我們有錢,並不完全達到目的,怎樣處理自己的財富,這仍然是主要的課題。假如你每一個月有一萬元的收入,你怎樣來處理你的財富呢?在《雜阿含經》裡面有一首偈語說:「一份自食用,二份營生業,餘一分藏密,以撫於貧乏。」
我將這個道理把它引伸來解釋為十分的財富如何處理呢?就是:
十分之四──經營事業
十分之三──家庭生活
十分之二──儲蓄應需
十分之一──作福功德
在《大寶積經》中,告訴我們財富處理的方法,以波斯匿王為例,他的財富,已經不要為生活計算,他處理的方法是把它分作三分:
三分之一──用來供養宗教
三分之一──用來救濟貧窮
三分之一──奉獻國家作為資源
在《涅槃經》中,對財富的處理方法是說,除了生活所需之外,有四分分法:
四分之一──供養父母妻子
四分之一──補助仆佣屬下
四分之一──施給親屬朋友
四分之一──奉事國家沙門
不過各位的財富如何經營,剛才講的幾點,限於時間的關系,我提供出來給你們作為參考。不過你們各位,對你們自己的財富,也總有個自己的處理方法!

閱讀全文

與佛教理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歡樂頌2外匯 瀏覽:800
政府申請國家貸款 瀏覽:598
黃金投資收益率 瀏覽:866
12月6號美元兌人民幣 瀏覽:101
理財r0 瀏覽:70
600611大眾交通股票 瀏覽:257
歐式看漲期權價格計算 瀏覽:918
適合90後怎麼投資理財 瀏覽:218
混合型基金漲跌看什麼 瀏覽:628
專利對股票 瀏覽:125
東方財富手機版怎麼看南下資金 瀏覽:907
小米貸款取現收費嗎 瀏覽:423
南寧信託大廈 瀏覽:642
明股實債信託 瀏覽:789
遺產信託基金 瀏覽:67
安徽和生投資 瀏覽:823
股指期貨對應基金 瀏覽:89
股票里做t是什麼意思 瀏覽:968
玩股票資金怎麼籌 瀏覽:49
銀行貸款日利息怎麼算 瀏覽: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