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的道理
世上的事不是錢財重要,而是讀書學習技能最重要。
❷ 金融理財和普通的財務管理有什麼區別
金融理財是指理財專業人士通過收集客戶家庭狀況、財務狀況和生涯目標等資料,與客戶共同界定其理財目標及優先順序,明確客戶的風險屬性,分析和評估客戶和財務狀況,為客戶量身定製合適的理財方案並及時執行、監控和調整,最終滿足客戶人生不同階段的財務需求的綜合金融服務。 金融理財可以進一步細分生活理財和投資理財 生活理財:設計與其整個生命的生涯事件相關的財務計劃,包括職業選擇、教育、購房、保險、醫療、養老、遺產、事業繼承以各種稅收等各方面。最終實現人生的財務自由、自主和自在。 投資理財:是在基本生活目標得到滿足的基礎上,將資金投資於各種投資工具取得合理回報以積累財富。常用的投資工具包括股票、債券、基金、金融衍生工具、黃金、外匯、不動產以及藝術品等。在保證安全性和流動性的前提下,追求投資的最優回報,加速個人或家庭資產的成長,提高生活品質。 財務管理是基於企業再生產過程中客觀存在的財務活動和財務關系而產生的,是組織企業資金活動、處理企業同各方面的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財務管理利用資金、成本、收入等價值指標來組織企業中價值的形成、實現和分配,並處理這種價值運動中的經濟關系。所以財務管理區別於其他管理的特點,在於它是一種價值管理,是對企業再生產過程中的價值運動所進行的管理。
❸ 現在有錢買理財產品好一點,還是定期存款好一點
理財產品與定期存款各有各的優勢,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進行分析。一般而言,理財產品的可選擇性多,期限從7天到1年,甚至有些可以靈活存取的理財產品。相對而言,定期存款都在一年以後,靈活性不足。對於收入穩定,用錢需求較小的家庭,建議採用定期存款;對於收入起伏大,且用錢需求較多的家庭,建議採用理財產品。最後,兩者之間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區別,那就是理財產品有風險,而銀行存款在50萬以下會對本金保底。對於無法承擔理財風險的家庭,定期存款更好一點。
理財與定期存款更有各的有點,希望趣評的分析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❹ 杭州積財網金融的風險怎麼樣
可以的,他們的項目主要是新能源與汽車方面,還是靠譜的
❺ 積財金融創始人是誰啊
李學亮,1998年~2002年就讀於浙江大學,獲金融學學士學位,2009年獲浙江大學法學碩士。2002年~2014年在浙江理工大學任教,期間獲得優秀個人,「三育人」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2014年至今從事互聯網金融創業,現任浙江理工大學校友創業導師,曾任浙江金融學會理財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某互聯網金融公司運營官。
❻ 做保險還是做什麼金融理財比較好
做什麼金融理財比較好?好多人因為對自身安全的保障情況,還是對未來的長久打算選擇了保險,但是我想說的是不管是做保險還是做什麼金融理財比較好,我認為最好的就是適合你的,個人的風險喜好,個人的知識結構,個人的可支配時間、資金情況和你個人的性格。歸根到低就是要適合自己。
我自己也因為對生活的焦慮感,最近開始關注起保險,比如像市面上很受歡迎的重疾險、養老保險等,經過一番分析,小編發現了一個重大結論:買保險不如做理財投資。何解?聽小編班門弄斧一番。
我們以重疾險為例
來看看買重疾險到底劃不劃算。假設30歲開始交保費,50歲之後生重病。以每年交費1萬元,交滿20年,最後生成保單30萬為例。乍一看挺劃算,繳費20萬,一旦生了重病可以獲得30萬的賠償,白白賺了10萬元。但這筆賬真的不能這么算,但很多人忽略了一個重要因素:貨幣會貶值,時間越長貶值的也越多。
加上貨幣貶值的因素我們再來算一算。根據相關數據,從上個世紀末到2016年,中國的通貨膨脹率在5%-10%之間是大概率,我們就取其中的低值5%來計算未來20年的通貨膨脹率。
經過測算,每年交1萬,20年後你交納的20萬元保費僅相當於現在的12.8萬。表面上看在保費固定不變的情況下,你還佔到便宜了,但別忘了,保單總額也是不會變的。
人在50歲之前生大病是小概率事件,但50歲之後生大病的概率就大大增加,按照大概率事件來算,你極有可能在50歲之後才能享用到這筆保單,那麼你就不得不考慮20年後的今天30萬元的貶值成了多少?我們還是按照5%的年通貨膨脹率來算,20年之後,你得到的30萬僅相當於今天的10.75萬元。
所以,總結來看,重疾險根本沒有你想像的美好,你以為你用20萬撬動了30萬,實際上你只是用12.8萬換來了10.75萬的保單,而且如果醫療費用的漲幅超過5%的年通貨膨脹率,你很可能連10.75萬的購買力都得不到,最後連本都賠掉了,更不要說得到保障了。
但是,如果你每年拿出1萬元去做投資,20年後又會是怎樣的結果?我們以5%的實際利率來算,按復利計算,20年後你連本帶息會有33萬元的實際收入。
也許有人會說,這看起來並沒有比保單金額高多少。但這是以目前市面上比較低的利率收入來計算,投資過程中你還要考慮到機會成本,最後資金總額肯定還要上升一個等級。
師認為,保險公司不會做賠本的買賣,他們都是通過提升量來覆蓋出險的成本。比如10個人投保重疾險,但只有1個人在投保的5年之內得了重疾,其實這並不影響保險公司的盈利,它只要保證剩下的這9個或者更低人數的人在20年之後得重疾,它就有盈利的空間。
從這個方面來說名義上提供的是保障,實際上是一種高風險投資,以你的未來為預期,但是誰都知道未來是不可預測的,所以你投資失敗概率也很大。
做保險還是做什麼金融理財比較好呢?理財投資的話種類很多,我覺得應該先了解一些,等自己有了了解之後,按照比較科學的方式去選擇比較好,不要盲目的聽從,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
❼ 理財產品是什麼意思
投資指的是特定經濟主體為了在未來可預見的時期內獲得收益專或是資金增值,在一定時期內向一定領域的標的屬物投放足夠數額的資金或實物的貨幣等價物的經濟行為。合夥,就是兩人或者兩人以上的群體,發揮各自優勢,一同去做一些可以給其帶來經濟利益的事情。投資可分為實物投資、資本投資和證券投資。前者是以貨幣投入企業,通過生產經營活動取得一定利潤。後者是以貨幣購買企業發行的股票和公司債券,間接參與企業的利潤分配。合夥, 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合夥人訂立合夥協議,為經營共同事業,共同出資、合夥經營、共享收益、共擔分險的營利性組織.其包括普通合夥企業和有限合夥企業。簡單來說,投資只是出錢,不參與公司的管理,從中獲利,而合夥是共同出資,合夥經營,分享利益。
❽ 積財哪有散財好
要想保持我們的「富有」,佛法教我們捨得,舍是因,布施,得是果,你捨得愈多,你得到的愈多,你得到的那個還要舍。所以「捨得」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你舍你就有得,你捨得多就得多,舍少就得少;第二層意思,得到的也要舍,那你得的就更多。總而言之,把所得的統統舍掉,舍掉之後它源源又來了,就像活水,這邊出去,那邊就流進來,川流不息,這個好。我們中國老祖宗懂得這個意思,錢財叫通貨,通像水一樣的,它流通,源源不斷的進來,也源源不斷的出去,這正確的。不能把它堵住,堵住,你得到財,不布施了,那你永遠就那麼多,還會消失掉。決定要懂得布施。我們中國人,家家拜財神,現在有很多人把關公當作財神拜,拜錯了。關公是有義,他老人家一生把義做出來,但是他沒有發財,你拜他,他不會給你帶來財富。在中國大陸過去拜財神拜誰?范蠡,那真的是財神。范蠡生長在春秋時代,他是越國人,就是現在的浙江。越被吳滅了,吳是江蘇,吳王夫差滅了越國。他跟文種輔佐勾踐恢復了國家,這個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中興不是容易事情,中興比建國還要困難,這是古代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國家恢復之後,把吳打敗了,他知道勾踐這個人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他告訴文種要趕快離開,文種不相信,結果文種被殺了。他聰明,改姓名就逃掉了。逃出去之後,他帶著西施,西施是他的妻子,帶著西施去做小生意,做小買賣。幾年之後發了大財,發財之後,他統統拿去布施,救濟這些貧苦的人,自己從小生意又來做起。好像三年之後又發了,發得很快,發了之後又布施。他一生三聚三散,他很會散財,中國人拜他做財神那是正確的。他告訴你,財聚了之後一定要散,散了之後,很快它就聚了,這是對的。 在佛法裡面最忌諱的就是聚財,你想想看,世間還有多少人沒吃的、沒穿的、沒地方居住的,我們有能力,能吃飽、能穿暖,能有個小地方遮蔽風雨就可以了,多餘的要幫助這些苦難眾生。佛菩薩給我們做的示現,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建道場,他一生完全在教學。所以用我們現代人的角度來看他,他是個職業老師,是個模範的老師,真正是救世救人;是個義務的老師,他不收學費。有教無類,無論什麼人,他也不分國家、不分民族,也不分宗教信仰,這我們在佛經上都能看得到的,只要去跟他學,他都肯盡心盡力的來教導,教一輩子!三十歲開悟就開始教,教到七十九歲,他老人家圓寂。一生沒有一定的居住地方,哪裡有緣就到哪裡去,樹下一宿,日中一食。跟他的學生也要過這種生活方式,不容易,我們現在稱為叫苦行。所以他老人家提倡「以苦為師」,這個里頭有兩個好處,第一個好處,身心清凈,真是一塵不染;第二個好處,對於世間沒有一絲毫貪戀的心,心在道上,所以他道業能成就。弟子當中沒有一個不成就的,至少也是證得須陀洹果的,阿難尊者就是示現證須陀洹果。阿難證阿羅漢是在迦葉的手裡,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了。迦葉年齡比他大得很多,他跟迦葉尊者,證阿羅漢是迦葉他教導的。所以承傳,迦葉是第一代,阿難是第二代。這就是給我們說明,這個現象是什麼?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最低限度都是證初果的,證初果就算是真有成就了。經上告訴我們,如果生在有佛出世的時候,他會證阿羅漢果;沒有佛出世的話,他會成獨覺,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就證阿羅漢果,決定不墮三惡道。這就是真實的成就,做給我們看的。佛的弟子當中,程度也是不整齊的,從小乘講,從初果到四果羅漢都有;從大乘講,那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些菩薩也都在其中,這么樣的一個僧團。 范蠡改名叫陶朱公,陶朱公有很多人知道,這是我們很好的模範。我們自己這一生當中,我們不可能過釋迦牟尼佛的生活,在現實環境,我們的體力跟他們相比那差太遠了。所以我們只要衣食夠了,多餘的要布施、要施捨,要知道放下,要知道幫助肯修學的那些同學們,全心全力幫助他,全心全力照顧他,這就是經上講的積功累德。施,真的愈施愈多,到一定的境界,確實諺語裡面所說的「心想事成」,真的是這樣的,特別是對自己。對別人,我們也有很多期許,尤其是苦難眾生,往往我們心裡想,做不到,那是什麼原因?眾生有業障,那個沒有法子。尤其是定業,諸佛如來都沒有法子轉,要怎樣轉?要他自己轉,所以要幫助他覺悟,他自己回頭,他自己改過自新,業障才能消得了。佛只能教人,不能幫人消業障,這個要知道。佛能夠把發財的方法教給你,還得你自己去做,你自己不去做,佛菩薩不能保佑你發財。如果說佛菩薩保佑你陞官發財,那是迷信,那決定做不到的。但是佛菩薩會教導你,用什麼方法陞官發財,你要依教奉行,你一定可以得到,這個在歷史上有許多的案例。我們明了之後,一定要知道修善、修福、積德,要知道,財愈施愈多,這個要有信心,你自己財用不會缺乏。你要幫助一切苦難的人,你有這個心,真正發心做,做得很如法,財源會不斷而來。底下這一句說: 【愛保貪重。心勞身苦。】 這兩句話也是我們現前社會的寫實。我們有財富,命里有財,捨不得布施,捨不得幫助別人,那對自己會有很大的壓力,怕財富貶值,擔心的事情可多了,我說都說不盡,害怕!佛經上講,財為五家之有,他天天在防範,天天在操心,所以富而不樂,他生活過得很苦。我見過一些大富長者,他沒有我們這么快樂,沒有我們這么自在,出門還要保鑣,行動不自由。大富大貴都是這樣的,那不是一種榮耀的享受,那是一種不得已,現在叫防恐,防恐的,過這種日子,哪有我們這么樣的自在?所以,?散財那個心多舒暢、多快樂!積財,你的心、你的身負擔都很重,你不會自在,那就是苦。所以富貴有富貴人的苦處,他的苦處,我覺得比貧窮人苦處還要嚴重。貧窮人之苦,不過是為衣食而已,他衣食不愁,他的苦處貧窮人不知道,真苦,容易衰老。佛講得不錯,『心勞身苦』。
❾ 積財金融怎麼樣
感覺像是很坑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