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茶之韻理財

茶之韻理財

發布時間:2021-08-20 12:57:21

1. 什麼叫茶之韻

指茶製品

2. 寫一篇題目是《茶之韻》的作文,600字。

普洱茶,屬於黑茶,因產地舊屬雲南普洱府(今普洱市),故得名。現在泛指普洱茶區生產的茶,是以公認普洱茶區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後發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緊壓茶。外形色澤褐紅,內質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褐紅。有生茶和熟茶之分,生茶自然發酵,熟茶人工催熟。「越陳越香」被公認為是普洱茶區別其他茶類的最大特點,「香陳九畹芳蘭氣,品盡千年普洱情。」普洱茶是「可入口的古董」,不同於別的茶貴在新,普洱茶貴在「陳」往往會隨著時間逐漸升值。

在普洱的起源地——雲南,有「爺爺的茶,孫子賣」的俗語。普洱茶是用優良品種雲南大葉種的鮮葉製成,其外形條索粗壯肥大,普洱熟茶色澤烏潤或褐紅,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獨特的陳香味兒,有「減肥茶」「美容茶」之聲譽。 ——普洱茶是歷史以來形成的雲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是以雲南原產地的大葉種曬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兩個系列:直接再加工為成品的生普和經過人工速成發酵後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型制上又分散茶和緊壓茶兩類;成品後都還持續進行著自然陳化過程,具有越陳越香的獨特品質。拉丁名 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 (Mast.) Kitamura。普洱茶具有暖胃、減肥、降脂、防止動脈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壓、抗衰老、抗癌、降血糖、解酒等功效;.普洱茶是所有茶葉中含茶多酚最多的一種茶葉,茶多酚經研究具有養顏、增加皮膚抗氧化水平,可直接吸收紫外線,是皮膚的有效保護劑。茶多酚因含大量親水性基團,因此很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保持皮膚的水份含量。茶多酚還可以使皮膚增白,消除皮膚色斑。

普洱主要產於雲南勐海、勐臘、思茅、耿馬、滄源、雙江、臨滄、元江、景東、大理、屏邊,河口、馬關、麻栗坡、文山、西疇、廣南,西雙版納、其次是貴州盤縣、榕江,廣西扶綏、昭平,福建南靖,廣東乳源、連山、茂名及海南昌江、瓊中、樂東、保亭、陵水等地。生於海拔1200~1400米亞熱帶、熱帶山地森林中。越南北部、泰國、緬甸、印度也有分布。稀有種。野茶樹(包括栽培型野茶樹)又名普洱茶,在雲南南部和海南均有分布。其中雲南有樹齡達800多年的「茶樹王」,為目前較大的植株,當地雖已採取措施進行保護,但植株仍在受到人為干擾,如不加強管護,將有被摧殘致死的危險。海南隨著人口的增加,天然林急劇縮減,同時每年「清明節」前後上山采野茶葉的人眾多,野茶樹也日益減少。

3. 荷之韻茶葉的產地

產自福建省

4. 茶之韻多少錢一盒

參考價188元

5. 茶之韻 茶道精神

一、茶道精神

什麼是茶道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准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借自己的悟性去貼

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

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盡管"茶道"這個次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那麼,什

么是茶道呢?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

法,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

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

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

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

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

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

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

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

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 之起,在正元中築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

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檯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

~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

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范仍源於中國。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並取得了很

大的成就,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范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以至於使不少人誤以為

茶道來源於他邦。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

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復雜或是過於講

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復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范,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

與中葯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

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茶道精神

『和、敬、清、寂』四規是日本茶道精神,幾百年來指導了日本人的思想和生活。受日本茶道的啟迪,近幾年來,中韓兩國也都試

圖從文化根源中,尋繹出自己的茶藝精神,成果斐然。當代中國茶思想或由於立場不同,或由於訴求對象互異。或由於理念差別,

故旨趣相差甚遠,茲枚舉四家略作說明:中華茶藝業聯誼會:『靜、美』。

中華民國茶藝協會:『清、敬、怡、真』。

陸羽茶藝中心:『美津、健康、養性、明倫』。

高雄市茶藝協會:『中庸、儉德、養氣、品味』。

中華茶藝業聯誼會:『靜、美』中華茶藝業聯誼會為茶藝推廣先鋒,分則各據據點,推廣茶藝文化;合則統籌規劃,匯辦全國活動,

發展茶藝,其功甚偉。惜該會至今尚未新擬統一之精神,故仍以草創期精神為探討依據,中華茶藝業聯誼會,第二次會員大會手冊

言明以『靜』、『美』為營構理念,以社會眾生為訴求對象,引導民眾進入清凈桃花源,人茶室的營構理念退居次要地位,屬創始期

茶藝文化,不似近年,各出心裁,特色明顯。中華民國茶藝協會:『清、敬、怡、真』『清、敬、怡、真』是中華民國茶藝協會的精

神,發表於民國七十三年十二月會員大會,據該會理事長吳振鐸釋義如下:『清』即『清潔』、『清廉』、『清靜』及『清寂』之

清。『茶藝』的真諦,不僅求事物外表之清潔,更須求心境之清寂、寧靜、明廉、知恥在靜寂的境界中,飲水清見底之純潔茶湯,方

能體味『飲茶』之奧妙。英文似purity與Tranquility表之為宜。

『敬』敬者萬物之本,無敵之道也。敬乃對人尊敬,對己謹慎,朱子說:『主一無適』,即言敬之態度應專誠一意,其顯現於形表者

為誠懇之儀態,無輕藐虛偽之意,敬與和相輔,勿論賓主,一舉一動,均□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煩思雜慮,由

之盡滌,茶味所生,賓主之心歸於一體,英文可用respect表之。

『怡』據說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悅也、槳也。』可見『怡』字含意廣博。調和之意味,在於形式與方法,悅槳之意味,在於精神與

情感,飲茶啜苦咽甘,啟發生活情趣,培養寬闊胸襟與遠大眼光。使人我之間的紛爭,消弭於形,怡悅的精神,在於不矯飾自負,

處身於溫和之中,養成謙恭之行為,英語可譯為harmony。

『真』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與真知結合的總體。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慾,不為利害所誘,格物致知,精益求

精,換言之,用科學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誠,飲茶的真諦,在於啟發智慧與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澹泊明志,儉德行事,

臻於真 、善、美的境界。英文可用truth表之。

陸羽茶藝中心:『美津、健康、養性、明倫』陸羽茶藝中心茶思想是林荊南制定的,文中要旨如下:『美律』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

的秩序。事由人為,治茶事,必先潔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誠,才能建茶功立茶德,潔身的要求及於衣履,正心的要求見諸儀容器

度。所謂物,是茶之所屬,諸如品茶的環境,所用的器具,都必須美觀,而且調和,從潔身、正心,至於環境、器具,務必合於秩

序,治茶時必須從容中矩,連而貫之,充分顥示幽雅的律美,造成至佳的品茗氣氛。須知品茗有層次,從層次而見其升華,否則茶

功敗矣,遑論茶德。

『健康』茶為健康飲料,其有益於人身健康是毫無疑意的。推廣飲料,應該從家庭式開始,拜茶之賜,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

見到全體人類健康,茶就有『修、齊、治、平』的同等奧義。

『養性』茶人必須順茶性,從清趣中培養靈源,滌除積垢,還其本來性善。

『明倫』茶之功用,是敦睦人際關系的津梁。今舉茶為天倫飲,合乎五倫十義(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友、弟恭、友信、朋宜、

君敬、臣忠)。

高雄市茶藝協會:『中庸、儉德、養氣、品味』高雄市茶藝協會七十四年元月十九日,理事長葉榮裕的大會頌文,該會精神如下:

『茶道中庸化』思想的一貫,動作的適中,致中和,允執厥中,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也就是如何在遲速之間把握中庸之道。

『茶道主性儉』陸羽在茶經上說:『茶之性儉。』又說:『茶,行優而有儉德者飲之甚宜。』易經卦文:『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以

祿榮之。』…。我茶道中人率先戒絕奢侈,揚棄華服美飾,自力更生,勤儉建國。則儉能養廉,儉能建國,其理自明矣。

『茶道貴養氣』際茲文明行將被人慾淹沒之時,吾輩心智更應受茶之滌清,而振奮正剛正大的浩然氣,以中華民族禮義廉恥的道統,

來作中流砥柱,則中興有望,復國可期。

『茶道善品味』茶之味至甘,其性至和,善飲之餘,當能啜苦咽甘,轉移風氣,振奮人心,勵志報國。

二、中國茶道與道家

第一節 天人和一

中國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華。佛教強調"禪茶一味"以茶助禪,以茶禮佛,在從茶中體味苦寂的同時,也在茶道中注

入佛理禪機,這對茶人以茶道為修身養性的途徑,藉以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有好處。而道家的學說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

"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

一、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現為人對自然的回歸渴望,以及人對"道"的體認。具體地說,人化自然表現為在品茶時樂於於自然親近,在思

想情感上能與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與自然相比擬並通過茶事實踐去體悟自然的規律。這種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與我並生,而萬

物與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現。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不同,中國茶道"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別強烈,表現味茶人們在品茶時追求寄情於山

水,忘情與山水,心融於山水的境界。元好問的《茗飲》一詩,就是

天人和一在品茗時的具體寫照,契合自然的絕妙詩句。宿醒來破厭觥船,紫筍分封入曉前。

槐火石泉寒食後,鬢絲禪榻落花前一甌春露香能永,萬里清風意已便。邂逅化胥猶可到,蓬萊未擬問群仙。

詩人以槐火石泉煎茶,對著落花品茗,一杯春露一樣的茶能在詩人心中永久留香,而萬里清風則送詩人夢游華胥國,並羽化成仙,神

游蓬萊三山,可視為人化自然的極至。茶人也只有達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為自己的品格,才能從茶壺水沸聲中聽

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體的自然,才能徹悟茶道、天道、人道。

二、自然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萬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國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萬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並能

與人進行精神上的相互溝通的生命體,所以在中國茶人的眼裡,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顯得格外可愛,格外親切。

在中國茶道中,自然人化不僅表現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環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

對茶境的人化,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如曹松品茶"靠月坐蒼山",鄭板橋品茶邀請"一片青山入座",陸龜蒙品茶"綺席風開照露晴",

李郢品茶"如雲正護幽人塹",齊己品茶"谷前初晴叫杜鵑",曹雪芹品茶"金籠鸚鵡喚茶湯",白居易品茶"野麝林鶴是交遊",在茶人眼

里,月友情、山有情、風有情、雲有情,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茶人的好朋友。詩聖杜甫的一首品茗詩寫道落日平台上,春風啜茗時。

石闌斜點筆,桐葉坐題詩。

翡翠鳴衣桁,蜻蜓立釣絲。

自逢今日興,來往亦無期。

全詩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相結合,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聲色並茂、虛實相生。

蘇東坡有一首把茶人化的詩:

仙山靈雨濕行雲,洗遍香肌粉未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莫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正因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國茶人心裡充滿著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中國茶人有著回歸自然、親近

自然的強烈渴望,所以中國茶人最能領略到"情來爽朗滿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覺鶴心杳冥"那種與大自然達到"物我玄會"的絕妙感受。

第二節 中國茶道中的道家理念

一、尊人

中國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現形式上常見於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於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托

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

才合一"

二、貴生

貴生是道家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義思想。在道家貴生、養生、樂生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茶道特別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養生

的功能,以及怡情養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講究太多的規矩,而是從養生貴生的目的出發,以茶來助長功行內力。如馬鈺的一首《長思仁·茶》中寫道:一槍茶,二

槍茶,休獻機心名利家,無眠未作差。

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

可見,道家飲茶與世俗熱心於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貪圖功利名祿的人飲茶會失眠,這表明他們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賜給道家的

瓊漿仙露,飲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體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當作忘卻紅塵煩惱,逍遙享樂精神的一大樂事。對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調歌頭·詠茶》一詞

中寫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聲雷。

槍旗爭展,建溪春色佔先魁。

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

碾破春無限,飛起綠塵埃。

汲新泉,烹活火,試將來,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頭回。

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台。

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三、坐忘

"坐忘"石道家為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把"靜"視為"四諦"之一。如

何使自己在品茗時心境達到"一私不留"、一塵不染,一妄不存的空靈境界呢?道家也為茶道提供了入靜的法門,這稱之為"坐忘",

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聰明。茶道提倡人與自然的相互溝通,融化物我之間的界限,以及"滌除玄鑒""澄心味象"的審美觀

照,均可通過"坐忘"來實現。

四、無己

道家不拘名教,純任自然,曠達逍遙的廚師態度也是中國茶道的處世之道。道家所說的"無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並非

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無我"是中國茶道對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幾年來台

灣海峽兩岸茶人頻頻聯合舉辦國際"無我"茶會,日本、韓國茶人也積極參與,這正是對"無我"境界的一種有益嘗試。

五、道法自然,返樸歸真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

物質方面,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在種茶、採茶、制茶時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產

出好茶,行為方面,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朴實味美,東則行雲流水,靜如山嶽磐石,笑則如春花自

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樸歸真,表現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

香彌漫,彷彿自己與宇宙融合,升華到"悟我"的境界。

三、中國茶道與佛教

佛教於公元前6--前5世紀間創立於古印度,月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魏晉南北朝的傳播與發展,到隨唐時達到鼎盛時期。而茶是

興於唐、盛於宋。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自由曾被智積禪師收養,在竟陵龍蓋寺學文識字、習頌佛經,其後又於唐代詩僧皎燃

和尚結為"生相知,死相隨"的緇素忘年之交。在陸羽的《自傳》和《茶經》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及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可以說,中國

茶道從一開始萌芽,就於佛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僧俗兩方面都津津樂道,並廣為人知的便是--禪茶一味。

第一節 禪茶一味

一、"禪茶一味"的思想基礎

茶於佛教的最初關系是茶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與寺院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制茶技術的進步,進而,在茶事實踐

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無限,但以"四諦"為總綱。

釋迦牟尼成道後,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滅、道"四第以苦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為,

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成人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

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

茶性也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情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

的特性,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其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鑒、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無調(調心、調身、

調食、調息、調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為基礎。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出來的。

可以說,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在靜坐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困,這時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

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次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

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別強調"放下"。近代高僧虛雲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

勞無益。"放下一切是放什麼呢?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總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

松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閑,放鬆一下自己緊

綳的神經,放鬆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

願大家都作個放得下,無牽掛的茶人。

二、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 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同時,在古代也

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並發展制茶技術和茶文化。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唐代《國史補》記載,福州"方山露芽",劍南

"蒙頂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產於寺廟。僧人對茶的需要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為茶道提供了

物質基礎。

此外,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1.高僧們寫茶詩、吟茶詞、作茶畫,或於文人唱和茶事,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

2.佛教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定、慧"三學的修習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使茶道更有神韻。特別是

"梵我一如"的世界觀於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相輔相成,形成了中國茶道美學對"物我玄會"境界的追求。

3.佛門的茶是活動為茶道的發展的表現形式提供了參考。

鄭板橋有一副對聯寫得很妙:"從來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愛鬥茶。"佛門寺院持續不斷的茶事活動,對提高茗飲技法,規范茗飲禮儀

等都廣有幫助。在南宋宗開禧年間,經常舉行上千人大型茶宴,並把四秒鍾的飲茶規范納入了《百丈清規》,近代有的學者認為《百

丈清規》是佛教茶儀與儒家茶道相結合的標志。 三、"禪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禪茶一味,全靠自己去體會。這種體會可以通

過茶事實踐去感受。也可以通過對茶詩、茶聯的品位去參悟。下面的四幅對聯與四首茶詩很有趣,對理解"禪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

幫助。

茶聯四幅

1 茶筍盡禪味,松杉真法音。--蘇東坡

2 一勺勵清心,酌水誰含出世想,半生盟素志,聽泉我愛在山聲。--招隱寺內

3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走東西。--洛陽古道一茶亭所書

4 一卷經文,苕霖溪邊真慧業,千秋祀典,旗槍風里弄神靈。 --上饒陸羽泉聯

茶詩四首

1 題德玄上人院 杜荀鶴(唐)

刳得心來忙處閑,閑中方寸闊於天。

浮生自是無空性,長壽何曾有百年。

罷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雖未似師被衲,此理同師悟瞭然。

2 與茶亢居士青山潭飲茶 靈一和尚(唐)

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北山。

岩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3 失題 陳繼儒(明)

山中日日試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石枕月侵蕉葉夢,竹爐風軟落花煙。

點來直是窺三味,心後能翻賦百篇。 欲笑當年醉鄉子,一生虛擲杖頭錢。

4 茶與中國文化發展 趙朴初

七碗受之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讀了這幾首茶詩、茶聯,您能從"禪"中聞到"茶"香,能從"茶"中品出"禪"味么?

第二節 茶道中的佛典與禪語

"石蘊玉而山暉,水含駐而川媚。"中國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養,如石蘊玉,如水含珠。在茶道中佛典和禪語的引用,往往可啟悟人

的慧性,幫助人們對茶道內涵的理解,並從中得到悟道的無窮樂趣。

一、無

"無"是歷史上禪僧常書寫的一個字,也是茶室中常掛的墨寶。"無"不是世俗所說的"無",而是超越了世俗認為的"有""無"之上的"無",是

佛教的世界觀的反映。講到"無",不能不提起五祖傳道的典故。禪宗五祖弘忍在將傳授衣缽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門人,要他們各自寫

出對佛法的了悟心得,水寫得最好就把衣缽傳給誰。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個飽學高僧,他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弘忍認為這偈文美則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諦。而當時寺中一位燒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認為,"會能了悟了"。於是當夜就將達摩祖師留下的袈裟和鐵衣缽傳給了慧能,。因為慧能明白了"諸性無常,諸法無我,涅磐

寂靜"的真理。只有認識了世界"本來無一物"才能進一步認識到"無一物中物盡藏,有花有月有樓台。"茶學界普遍認為,只有了悟了

"無"的境界,才能創造出"禪茶一味"的真境。"無"是茶道藝術創造的源泉。

二、直心是道場

茶道界把茶室視為修心悟道的道場。"直心"即純潔清靜之心,要拋棄一切煩惱,滅絕一切妄念,存無雜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

方都可以修心,若無"直心"就是在最清靜的深山古剎中也修不出正果。

茶道認為現實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證道、悟道在現實中就可進行,解脫也只能在現實中去實現。"直心是道場"詩茶人喜愛的座

右銘。

三、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指把"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等等按世俗常規辦的事的主管能動徹底忘記,而應保持一個毫無造作,不浮不躁,不卑

不亢,不貪不嗔的虛靜之心。

四、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這句話典出於《五燈會元》卷二。有一次有僧人問崇慧禪師:達摩祖師尚未來中國時,中國有沒有佛法。崇慧說:"尚未來時的事暫

且不論,如今的事怎麼做?"僧人不懂,又問:我實在不領會,請大師指點。"崇慧禪師說:"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隱指佛法於天地

同存,不依大摩來否而變,而禪悟則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應該著眼自身,著眼現實,而不管他大摩來否。

四、凡人的茶道

茶道是好東西,按照茶道的要求來飲茶,對我們的身心健康絕對是好處多多的。但是我們老百姓平時並沒有多少可能按照茶道在規

則來飲茶。我們平時飲茶時可以注意以下這幾個方面,列舉如下,試做為我們的"凡人茶道":

1.水與茶的比例。直接的反應就是茶的濃淡。濃淡要合適才好,使我們能夠品賞到茶的色和香,同時,適當的濃淡對於茶葉中的

物質的浸出是有影響的,這不但影響到茶水的色、香,也影響到茶水對人體的影響作用。濃淡可以科學計測,但是平時沒人去理會這

指標的,還是要靠自己把握,一般是宜淡不宜濃。大致上說,一般紅綠茶,茶與水的重量比為1∶80。常用的白瓷杯,每杯可放茶

葉3克;一般玻璃杯,每杯可投兩克。

2.泡茶的水溫。對不同的茶要求用不同的水溫,應視不同類茶的級別而定。但是我們經常不注意這一點,總喜歡用很燙的水

來沖泡。一般說來,紅茶、綠茶、烏龍茶用沸水沖泡還是較好的,可以使茶葉中的有效成分迅速地浸出。某些嫩度很高的綠茶,如

龍井茶,應用80℃~85℃的開水沖泡,使茶水綠翠明亮,香氣純正、滋味甘醇。

3.浸泡的時間長短。一般也就是3到10分鍾左右。泡久了不但茶

6. 大額資金如何理財最好

建議從下面幾個方面決定自己的理財方案:
一、分析自己的風險喜好內度,是屬於保守型、容穩健型還是積極型的。有人虧損100元就吃不好睡不好,有人虧本金50%依然生活正常;一個保守型的投資者不能買積極型的產品,畢竟理財是為了資產增值,更好的生活而不是找罪受;
二、分析自己資金的閑置日期,是長期閑置還是短期閑置,短期資金不可以買長期理財產品或者積極型產品;
三、分析自己資金的最終用途,是孩子的學費還是買房的錢,學費也是不能買積極型的產品,賺錢和上學誰更重要,大家都清楚;
四、分析想購買的理財產品的風險度,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無風險高收益的產品是不存在的,最後選擇適合自己風險度、閑置時間、用途的理財產品。
切記,投資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7. 深圳市茶之韻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深圳市茶之韻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02月26日,主要經營范圍為茶藝文化的傳播等。
法定代表人:杜少鋒
成立時間:2014-02-26
注冊資本:999.9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030110886367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區前灣一路鯉魚門街一號前海深港合作區管理局綜合辦公樓A棟201室(入駐深圳市前海商務秘書有限公司)

8. 茶之道在與清靜.酒之韻在與

歲月

9. 茶藝之韻是什麼意思

藝之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閱讀全文

與茶之韻理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80年代理財 瀏覽:903
中翌理財虧掉怎麼報警 瀏覽:295
人民幣增值利好哪些股 瀏覽:532
招財貓理財投資 瀏覽:577
徵信可以辦助學貸款嗎 瀏覽:259
東方財富期貨怎麼關注好友組合 瀏覽:263
紅棗期貨10000元 瀏覽:494
51vv股票是什麼意思 瀏覽:641
信託與pe 瀏覽:64
新聞聯播人民幣 瀏覽:529
股份融資 瀏覽:55
翹然天津資本投資咨詢有限公司 瀏覽:456
融資融券寶典 瀏覽:29
定期理財規劃 瀏覽:599
恆大集團股票行情 瀏覽:6
信託信披 瀏覽:944
大眾公用股票分紅 瀏覽:637
寧波銀行後期查貸款用途 瀏覽:545
好好開車融資 瀏覽:300
融資租賃可行性報告 瀏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