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是美國的那些金融集團在背後操縱嗎
這些都是地攤文化出來的陰謀論。其實二戰以前,世界早已進入工業化時代的資本主義經濟,世界經濟和金融已經早已完善成形了。而由於美國經濟越來越強,美國紐約逐漸代替了英國倫敦成立新的世界金融中心。世界經濟發展史離不開金融中心的各種資金融資等等。
就像現今時代,以中美關系為例,中國許多企業都要在美國融資的,美國華爾街也擁有大量的私營的風險投資,包括大量互聯網企業,如網路等,還有巴里巴巴等,還有許多外資企業,和資質企業。同樣也有大量中國企業在美國投資。
總之二戰前時期,英國、法國、德國、美國他們的經濟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特別是美國資金更加雄厚。而這些資金都是私人資金。德國與英美戰爭,是因為德國崛起擴張要改變領土現狀,收回與波蘭的領土糾紛,最後導致德國挑戰英國等西方大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引發了戰爭。是雙方都不願意看到的,包括一些嚴謹的二戰歷史書籍,也可以看出,包括希特勒也是不願意看到與西方列強發生大戰的。只是雙方利益沖突,逐步逐步,相互猜疑,相互敵視,相互誤判,最終走向了兵戎相見。雙方就是為了波蘭問題,大打出手。
就像現在中美關系。中美經濟關系非常緊密,但是中國國力強盛,希望能夠解決南海爭議,收回中國認為屬於自己國土。而美國呢?美國認為這個區域是有爭議的區域,美國主導國際秩序,因此中國用武力解決領土,就會影響美國全球領導地位和號召力,因此美國就不會同意中國武力解決。
所以從中美雙方看,經濟利益緊密,中美商界們都是不希望中美沖突。但是如果突發事件發生,中國與美國在南海問題上檫槍走火,戰爭擴大,那麼商界是虧損最大的,但是也沒有辦法,本來在其他國家投資融資就是有風險的。例如美國軍工企業,希望中美戰爭嗎?例如波音這個巨無霸,企業,許多民用航空設備都是靠中國市場的。另外中美處於不戰態勢,一點都不影響波音在美國軍火銷售。同樣洛克希德也是如此,和平時期,一樣可以賺大錢,但是蘋果公司呢?蘋果公司要比洛克希德公司財力雄厚多,中國市場是非常大的。所以美國絕大多少企業不是軍工企業,而軍工企業貿易額占據美國企業比例是非常非常小的。
所以從整個商界來說,他們都是不願意看到中美爆發沖突的。但是由於中國國力崛起,以及美國在亞太領導地位,中國在南海方向和美國還是有可能爆發沖突的,一旦沖突,商界就會成為損失巨大,所以中美雙方都要保持一定克制,但是雙方一旦誤判,還是出現檫槍走火的可能的,最終演變成戰爭的。
當年德國與美國、英國關系也是如此。希特勒太激進,太極端,總是認為用武力解決周邊小國領土糾紛,英國等西方國家是不會為了小國,而犧牲自己利益與德國爆發沖突。而英國為首西方國家由於一戰的原因,厭戰,所以對於德國起初的重整軍備和在周邊國家吞並,採取了綏靖政策。結果反而提高了希特勒在國家聲望,而反對採取軍力解決領土問題的軍方和反對人士收到了排擠,而且使得希特勒更加大膽和冒險,因此轉向了波蘭,而波蘭是英國的小弟國家,英國法國不出面,英國在世界的領導地位和主導的秩序就會土崩瓦解,因此這個時候雙方都沒有退路了,經濟利益,不得已讓位給了雙方國家在世界的主導利益了。
② 美國真的是通過傳銷擺平二戰時期的金融危機嗎
這條線是應該是 獨立戰爭—南北戰爭—1戰—2戰 貫穿起來看的,獨立分開給你分析有點難理解,我盡量整理
其實應該說是銀行家以金融危機為手段,迫使美國總統參戰。
1929 美國經濟大蕭條
策劃者:摩根和雷波庫恩公司控制下的美聯儲紐約銀行董事長本傑明 英格蘭銀行董事長諾曼 早在2年前就敲定了股市暴跌
目的:廢除金本位 實行廉價貨幣政策 為二戰鋪平金融道路
結果:世界經濟大衰退,啟動超級通脹掠奪德國人民財富,動盪英國經濟,迫使英鎊與金本位脫鉤。收割美國這只肥羊。
1938 美國金融危機
策劃者:國際銀行勢力
目的:為二戰掃除金融障礙 超級赤字財政 迫使美國參戰
結果:美國國債從1930年的160億美元狂漲到1946年的2690億美元
美國在1935年到1937年先後通過三項中立法案,嚴禁美國再次被誘騙而捲入戰爭。
在國內經濟方面,羅斯福新政已經開始5年多了,美國經濟始終不見起色,失業率仍然高達17%,到1938年美國再次陷入嚴重的衰退。銀行家們和羅斯福都認為只有凱恩斯所提倡的超級赤字財政,狂發廉價貨幣才能挽救經濟,而只有大規模戰爭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在1933年廢除金本位之後,所有通往戰爭之路上的障礙都已被搬開,萬事俱備只欠戰爭借口。
喬治城大學歷史教授查爾斯.湯塞認為對日本的作戰早在1933年羅斯福上台之前就已經計劃好了。1932年,美國海軍就已經證實了從珍珠港海域60英里發動襲擊可以重創太平洋艦隊。美國情報部門於1940年8月破譯了日本軍方的密碼,並可以解碼所有早前截獲的日本電報記錄。美國製造的破譯密碼機被送到了世界各地,唯獨漏掉了珍珠港這個美國在太平洋最大的海軍基地。許多歷史學家都相信,羅斯福事先就已經知道日本海軍將偷襲珍珠港。
1943年1月13日,羅斯福和丘吉爾在卡薩布蘭卡發表了德國必須無條件投降的聲明,這個聲明令德國內部反對希特勒,主張與盟國媾和的勢力大吃一驚。德國本來早在1942年8月就提出了和盟國媾和的條件,德國退回1939年9月1日之前的邊境,以結束這一場德國必敗的戰爭。德國內部主張推翻希特勒和納粹政權的力量已經在著手策劃軍事政變,羅斯福的聲明嚴重打擊了德國內部反戰力量的影響力。基辛格是這樣解釋羅斯福卡薩布拉卡宣言的動機的:「羅斯福基於若干理由而做出這項聲明(德國必須無條件投降)。他擔心討論對德和平條件可能使盟國內部意見分歧,他希望盟國先集中力量打贏戰爭再說,他也急於向陷於斯大林格勒戰役僵局的斯大林擔保,絕不單獨對德議和。但是,最基本的原因是羅斯福力圖避免日後德國的修正主義人士起來聲稱,德國當年是被空口承諾誑騙才停戰的。」
基辛格說的當然有道理,但是事實是殘酷和代價高昂的戰爭被延長了兩年多,無數生命和財富化為灰燼。其中就包括600萬死於納粹之手的猶太人,如果戰爭於1943年結束,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非常可能得以倖存,畢竟在德國有條件投降的協議上,盟國可以有很大的發言權。但是,剛剛才熱了熱身的國際銀行家豈可輕易結束發大財的好機會。當戰火在1945年8月最終熄滅時,美國的國債從1930年僅160億美元狂漲到1946年的2690億美元,凱恩斯的赤字財政和廉價貨幣的主張終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中得到「驗證」。國際銀行家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再次爆發一筆橫財
國際清算銀行位於瑞士,它的實際功能就包括美英的銀行家向德國提供戰爭融資以便使戰爭打得更長一些。銀行總裁為美國人,銀行是德國的銀行,董事是美德雙方的銀行家。這就是為什麼瑞士可以一直保持中立的原因。
人們一直不理解為什麽瑞士能在四面戰火的環境下保持著「中立」,而同樣弱小的比利時、盧森堡、挪威、丹麥即使想保持中立,也難逃納粹的鐵蹄。其實問題就在於國際清算銀行位於瑞士,它的實際功能就包括美英的銀行家向德國提供戰爭融資以便使戰爭打得更長一些。
③ 求教高手,二戰時候的華爾街的金融巨頭於銀行家為什麼資助希特勒
【主要是美國在德國有巨大的投資、貸款,為了收回這些錢;並且資助希氏,可以防止「赤化」、共產主義,穩固他在德國的市場。】
④ 國際金融資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起了什麼作用
吃了東家吃西家,大發戰爭財!
首先支持德意日三個軸心國走法西斯道路,特別是投資內德國讓這個容一戰損失最慘重的國家重新武裝起來,投資日本讓這個一戰第二大受益國在軍國主義路線上越走越遠;然後又加大對同盟國主要是美國的投資,讓這個世界工廠滿負荷運轉開動戰爭機器;最後在將整個歐洲打了個稀巴爛後,投資歐洲掌控這些國家的資本。
⑤ 二戰後兩大國際金融機構建立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三大世界性經濟組織構成了調整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標志著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這三大世界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調整世界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有 ①聯合國安理會... 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協議》,決定成立一個國際性的常設金融機構,以促進國
⑥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深層次起因,國際金融資本起了什麼樣的作用
他真的深沉層次,其國際金融之外其他什麼樣子?我去金融資本的能夠機器人對這個武器呀進行控制。
⑦ 如何評價二戰後初期的資本主義世界金融體系
馬歇爾計劃(英語: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稱為歐洲復興計劃(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二戰後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對歐洲國家的發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戰歐洲戰場勝利後,美國憑借其在二戰後的雄厚實力,為幫助其歐洲盟國恢復因世界大戰而瀕臨崩潰的經濟體系,並同時抗衡蘇聯和共產主義勢力在歐洲的進一步滲透和擴張而提出此計劃。該計劃因時任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而得名,但事實上真正提出和策劃該計劃的是美國國務院的眾多官員,特別是威廉·克萊頓和喬治·凱南。
重建計劃於1947年7月在一個由歐洲各個國家普遍參加的會議上首次提出。馬歇爾計劃最初曾考慮給予蘇聯及其在東歐的衛星國以相同的援助,條件是蘇聯必須進行政治改革,並允許西方勢力進入蘇聯的勢力范圍。但事實上,美國擔心蘇聯利用該計劃恢復和發展自身實力,因此美國提出了一些蘇聯較難接受的條款而蘇聯和東歐拒絕了該援助計劃,最終使蘇聯和東歐各國被排除在援助范圍之外。
該計劃於1947年7月正式啟動,並整整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之久。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若考慮通貨膨脹因素,那麼這筆援助相當於2006年的1300億美元。
1948年開始標志於援助包裝上的的標簽,用於標示這些運往歐洲的物資是依據馬歇爾計劃所援助的。標簽以美國國旗為基礎,設計成如同盾牌狀紋章一般,而上面以受援助國家的當地語言,寫有「為了歐洲的復興,由美國所提供」一語。
當該計劃臨近結束時,西歐國家中除了德國[注 1]以外的絕大多數參與國的國民經濟都已經恢復到了戰前水平。在接下來的20餘年時間里,整個西歐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可以說這與馬歇爾計劃有部分的關系。同時馬歇爾計劃長期以來也被認為是促成歐洲一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該計劃消除,或者說減弱了歷史上長期存在於西歐各國之間的關稅及貿易壁壘,同時使西歐各國的經濟聯系日趨緊密並最終走向一體化。該計劃同時也使西歐各國在經濟管理上系統地學習和適應了美國的經驗。
近年來歷史學家又開始注意對於馬歇爾計劃的深層動機及影響的研究。現在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馬歇爾計劃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其實應歸功於新的自由放任政策,以及這一政策下市場對經濟增長的穩定作用。而當下也有某種意見認為,美國施行該計劃的本意是為了通過援助使歐洲經濟恢復,並使之成為抗衡蘇聯的重要力量和工具,同時也可使美國更方便地控制和佔領歐洲市場。但事實上歐洲經濟後來的發展趨勢並未使其成為美國的附庸,反而通過一體化等途徑成為了世界經濟舞台上可以和美國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時在美國國內也有不少批評意見認為馬歇爾計劃開了使用本國納稅人金錢援助他國的先例。
布雷頓森林協定(英語:Bretton Woods Agreements)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協定。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該協定對各國就貨幣的兌換、國際收支的調節、國際儲備資產的構成等問題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確定的規則、採取的措施及相應的組織機構形式的總和。
該協定源自1944年7月,44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布雷頓森林」召開聯合國和盟國貨幣金融會議,稱為「布雷頓森林會議」。這次會議通過了《聯合國貨幣金融協議最後決議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兩個附件,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
[編輯]核心內容
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國際間就貨幣事務進行共同商議,為成員國的短期國際收支逆差提供信貸支持;
美元與黃金掛鉤,成員國貨幣和美元掛鉤,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
取消經常賬戶交易的外匯管制等。
「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兩大國際金融機構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前者負責向成員國提供短期資金借貸,目的為保障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後者提供中長期信貸來促進成員國經濟復甦。
[編輯]美國作為儲備貨幣發行國的責任
基本責任有兩點:
美聯儲保證美元按照官價兌換黃金,維持協定成員國對美元的信心;
提供足夠的美元作為國際清償手段。
內在矛盾:美元供給過多則不能保證全部兌換黃金,供給不足則國際清償手段不足——此即「特里芬之謎」。
[編輯]該體系的優點
建立了以美元和黃金掛鉤和固定匯率制度,結束了混亂的國際金融秩序,為國際貿易的擴大和世界經濟增長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美元作為儲備貨幣和國際清償手段,彌補了黃金的不足,提高全球的購買力,促進了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
[編輯]該體系的缺陷
美元的清償能力和對美元的信心構成矛盾,表現為美元的國際貨幣儲備地位和國際清償力的矛盾、儲備貨幣發行國與非儲備貨幣發行國之間政策協調的不對稱性以及固定匯率制下內外部目標之間的兩難選擇等;
匯率體制僵硬,無法通過匯率浮動自動實現國際收支平衡,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責任主要落在非儲備貨幣發行國一方,犧牲了它們的經濟發展目標。
[編輯]該體系的結束
到20世紀60~70年代,爆發多次美元危機,其後以1971年12月《史密森協定》(Smithsonian Agreement)為標志美元對黃金貶值,同時美國聯邦儲備系統拒絕向國外中央銀行出售黃金,至此美元與黃金掛鉤的體制名存實亡;1973年2月美元進一步貶值,世界各主要貨幣由於受投機商沖擊被迫實行浮動匯率制,至此布雷頓森林體系完全崩潰。但直至1976年國際社會間才達成了以浮動匯率合法化、黃金的非貨幣化等為主要內容的「牙買加協定」。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作為重要的國際組織仍得以繼續存在至今,並發揮重要的國際作用。
⑧ 二戰以後美國控制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國際金融機構 只有兩個
布雷頓森林體系
⑨ 二戰前世界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機發生在哪一年
在二戰至今不到六十年的時間里,世界經濟格局卻發生了三次重大演變,每一次演變都給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第一次: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戰後初期至70年代)
原因:
二戰使西歐各國遭到嚴重削弱,美國遠離戰場,沒有受到戰爭的破壞,在戰爭中通過貸款、出賣武器、後勤物資等,獲取了大量財富。
戰後,美國大力拓展世界市場,應用最新科學技術成果,革新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促進了經濟的穩定發展。美國資產階級還向世界各地輸出資本,擴大海外市場,賺取高額利潤。
表現:
美國擁有最雄厚的工業實力,到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國生產的。黃金儲備也最豐富。在戰後傳統的以英鎊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難以維持的情況下,美國將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此外,美國還倡導和成立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影響:
美國利用其強大的經濟勢力,不斷對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歐各國、日本等進行滲透,企圖控制這些國家。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控制國際金融和世界市場,使西歐、日本等國不得不唯美國馬首是瞻。美國還憑借其經濟勢力,大肆推行強權主義政策,使整個世界動盪不安,難以穩定。
二.第二次:世界經濟向多極化方向演變(70年代前期至80年代後期)
原因:
經過短暫的恢復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加強國際經濟聯系的同時,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先進成果,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新興產業。各國政府還紛紛加強對經濟的宏觀指導,積極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利用國家的力量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西歐國家憑借原有的經濟技術基礎,大力發展本國經濟。1973年,中東產油國大幅度提高石油價格,引發了資本主義世界戰後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經濟危機使美國經濟出現衰退,危機結束以後,又進入「滯漲」階段。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歐洲共同體國家和日本在許多領域趕上和超過美國。
表現:
日本和歐洲共同體同美國在世界市場上展開激烈的競爭。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西歐國家和日本的崛起,逐漸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國由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變為最大的債務國。
影響:
西歐國家和日本的崛起,嚴重動搖了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使美國即使在美蘇爭霸中也一度處於守勢。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現,沖擊了美蘇兩極的世界格局,使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同時,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其利益沖突,甚至對抗不斷發生。
三、世界經濟呈現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90年代至今)
原因:
1、在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世界經濟得到極大發展。市場經濟制度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普遍認可和接受。冷戰的結束為經濟全球化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國際協調機制不斷加強,成為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要條件,而國際金融和跨國公司的發展,又加快了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在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增強的情況下,為維護自身利益,增強國家在世界貿易中的競爭力,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出現。
表現:
世界各國的經濟合作進一步加深,聯系日益緊密,跨國公司控制著世界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成為世界經濟領域的重要特徵。1997年,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使許多國家遭受巨大損失,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正式運轉,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等三大區域經濟集團出現,都是世界經濟新變化的有力證據。
影響:
經濟全球化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范圍內開始了新一輪擴展。它一方面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發展的機遇,但另一方面也使發展中國家面臨空前壓力和挑戰,其經營風險也越來越大。同時,還給一些國家的社會穩定、地區和平帶來了威脅。
區域經濟集團化則促進了參加國經濟發展,將進一步推動貿易自由化,也有利於世界政治、經濟多極化的形成。但區域經濟集團化的發展也使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同時也加劇了地區間的不平衡發展。
經濟科技領域的國際競爭加快了知識經濟的興起和發展,知識經濟的興起和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反過來又進一步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