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中庸戰略陷阱
首先要明白什麼是中庸之道,然後才能根據你自己所學到的再進行一種策略探索,所謂陷阱不過就是中庸之道的不足
② 常見銀行理財產品陷阱有哪些
銀行理財產品通常有兩種:自有理財產品和代銷理財產品。自有理財產品,因為有銀行自身信用背書及成熟的團隊運作,安全性相對較高;代銷產品,是指其他機構與銀行合作,將產品放在銀行的渠道上進行銷售,對於代銷產品,銀行不負責管理,產品以發行機構自身的信用作保障。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銀行理財產品也存在著不少坑,那麼我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要注意哪些坑呢?首先,很多人到銀行裡面,看了高收益理財產品就購買,這是不對的。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一定要先辨別清楚產品是銀行自有還是代銷,如果是代銷產品,還要搞清具體的發行機構,看看是否可信。有些老年客戶本來是買理財產品的,卻變成購買了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了。
再者,即使是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也都不能承諾保本保息,而預期收益率是銀行對理財產品最終收益率的估值做出的評估(一般參考以往該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但是其並不代表產品到期的實際收益率。不少銀行的工作人員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喜歡把預期收益率報得很高,而沒有進行相應的風險提示。
比如,銀行發售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往往與黃金、匯率、國際油價等高風險標的掛鉤,雖然預期收益率很高,但實際到期收益率是多少,要按照實際結算後的情況來看。而結構性理財產品由於收益波動很大,往往無法達到預期的收益率。
再者,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最忌諱的是遇到了飛單或虛假理財。飛單指的是銀行工作人員利用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出賣不屬於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也非銀行正規的代銷理財產品),從中獲得高額的擁金提成。在通常情況下,銀行工作人員往往替房地產商銷售信託產品。
虛假理財,指的是銀行工作人員私刻銀行公章,私自製作理財協議,利用銀行工作人員的身份,以高息吸收客戶的資金,發行根本不存在的理財產品。這往往是,銀行工作人員假冒銷售理財產品的名義,通過融資獲取大量客戶資金,再轉手借給別人用於投資,收取更高利息。如果投資成功了,對方還本付息相安無事,如果借款方還不出錢,那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錢很可能打水漂。
為了避免出現購買到非本銀行的理財產品,建議大家:①盡量到網銀或者手機銀行上購買理財產品,以確保理財產品的安全性;②如果在網下購買理財產品,一定要仔細看產品的說明書,弄清楚情況再購買;③到中國理財網查詢該產品是否為銀行發行的正規理財產品(所有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必須要到這里登記備案)。
③ 央視曝光理財課騙局:1元學理財被騙近萬元,這樣的套路到底有多深
在微信公眾號中經常會刷到一元理財這樣的免費課程,而人們出於好奇心總想去學著一些專業的理財知識來提高自己的錢生錢的概念,而殊不知這背後是一個巨大的陷阱。大家對於公眾號發的一些雞湯文學應該不陌生了,而這些公眾號的文學當中穿插著各種各樣的廣告。為了能夠吸引大家隨意瀏覽的目光,它的標題都非常的吸睛,目標人群大約就是普羅大眾,那些手上有一些閑錢,但對於理財還處於小白階段的人們。一塊錢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零門檻的感覺,反正也是聽一聽嘛,所以那些免費的小白課程吸引了很多人去報名。
當學員們交了近萬元的進階課程費用之後,老師把他們拉到了另外一個群中,而隨後也開始了變臉。每天還是會固定發一些課程和專業知識的信息給他們,但已經不會像小白群中講解的那麼細致,甚至是愛搭不理的。
這前後的巨大反差讓很多學員想退錢,這個時候狐狸的尾巴就露出來了,可以繼續學習,但是退錢就不行了,直到這個時候,他們才發現自己上了這條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