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企業融資時需不需要請融資顧問
如果您覺得時間重要,那就有必要請融資顧問,如果你覺得時間不重要 可以自己版慢慢摸索著融資,權那就不需要請融資顧問。這樣的結果無非就是費力費時間,別說融資成功了,可能投資人都不知道去哪裡找。
請融資顧問相當於是請外包的財務,法務一樣的,初創企業根本沒條件去招聘專業的融資團隊來幫助企業融資,請一個人做融資的話,沒資源,沒渠道,沒效率。
如果找融資顧問那直接就是一個團隊在幫你做事了,人家能夠有經驗、快速的去幫助你完成融資上的事情(改BP,梳理商業模式等)。
在融資之前建議先用免費的飛鴿創服工具,錄制視頻BP,讓投資人給項目進行點評反饋。不會讓融資變得那麼遙遠。也可以多了解資本看項目的著重點會在哪裡,可以根據意見對項目本身重新定義,進行打磨。
謝謝,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用。
❷ 啄食順序理論的融資分析
美、中企業資金來源結構對比(占融資總額的%)
國別 美國(1944-1990平均)中國(1995-2000平均)
內源資金 75 15
外源資金 25 85
股權 1 50
債權 24 35
外源資金合計 25 85
註:美國資料:載《中國證券報》1997.12,15
中國資料:國信證券課題組,《上市公司為何偏好股權融資》,2002。表顯示:美國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為內源融資,在其外源融資中主要是債權融資,印證了啄食理論,這與美國證券市場極為發達有著相關的原因。而我國上市公司恰恰相反,與不太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和資本市場的發展進程密切相關。Singh(1992)發現與西方的融資優序理論不同,發展中國家的上市公司具有」異常融資優序」現象— — 外部資本優於內部資金,外部資本中股權資本優於債權資本,偏好於股權融資。就我國的上市企業和資本市場而言,信息不對稱是造成異常的融資順序的重要原因。
(1)信息成本高昂。
信息不對稱會導致各種融資方式之間的信息成本差異。從信息成本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由於內部經理人和外部投資者之間信息的不對稱,進行任何的外部融資都會產生信息成本,引起公司價值的下降,而如果採用內部融資的方法則不會增加公司的信息成本。因此內部融資是比外部融資優先的融資方式Jensenand MeckIing(1976)的模型證明假設公司僅採取外部股權的融資方式,由於信息不對稱,存在道德風險問題。內部經理人有可能採取過度的在職消費行為,從而降低公司的價值。因此內部融資優於外部股權融資從企業的股權結構來看,美國經濟是以個人產權制度為基礎的企業幾乎是由個人股東持股。但近二十年來,美國機構持股得到快速發展,主要的機構投資者是共同基金,保險公司,養老基金和捐贈基金等。這些機構投資者克服了小額投資者的信息搜尋困難,理解專業信息的成本大為降低,避免了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為美國個人投資於企業開辟了交易成本更低,風險更小的中介機制。而我國也在積極發展機構投資者,相繼引進QFIl,保險資金,銀行資金入市。為什麼不見成效呢?這主要市場力量欠缺所致,美國監管嚴格,市場力量的作用包括股票市場、商品市場、經理人市場等多種形式。這些市場機制都能對企業經理人員施加影響,使其目標行為有利於所有者。這些市場力量中,數股票市場對經理人員的約束作用最強,也最直接。但在我國,本來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旨在改善信息的不對稱,因為市場不成熟,結果事與願違,進一步提高信息成本。
在我國,監督力量薄弱,小額投資者作為所有者(委託方)難以真正對企業經理人員(代理人)起到監督作用。這是因為,一方面,佔有股權微不足道的小股東有」措便車「的傾向,他們既不關心,也無力左右企業經理人員的工作;另一方面,由於機構投資者並不是真正的所有者,而只是機構性的代理人、代理基金的受益人運作基金,他們是」被動的投資者」,主要關心企業能付給他們多少的紅利而不是企業經營的好壞和投資項目的運營情況,當機構投資者發現所持股票收益率下降時就會立即拋出所持股票套現退出,而根本無意介入改組企業經理人員。還有我國小額投資者處於信息的弱勢方又缺乏理性,投機心理極強,未充分發育的市場更是助長此種心態,通過」用腳投票」機制來約束企業經營名存實亡,藉以改善企業治理結構的作用是很小的,對企業經理人員的約束主要來自於市場的力量和作用。
(2)信號傳遞效應。
債務融資向市場傳遞的是積極信號,有助於提高企業市場價值。信息不對稱時企業資本結構變動和財務決策披露具有信號效應,外部投資者依據這些變動和決策披霜所傳遞的信息理性地調整對企業價值的判斷,從而導致公司股票價格的波動,股票價格下跌意味著股東利益被稀釋,這種決策披露後形成的企業價值損失稱為決策的信息成本。
為了改變信息不對稱狀況,籌資方就會進行積極的信息顯示。羅斯(Ross)的信號一激勵模型中,經理使用公司的負債比例向外部投資者傳遞公司利潤分布的信息,投資者把較高的負債率看作是公司高質量的表現。為了使債務比例成為可靠的信息機制,羅斯對破產公司的管理者施加「懲罰「約束,從而使公司負債比例成為正確的信號。梅葉斯(Myers)和梅吉拉夫(Majluf)認為,資本結構的確定是為了緩和由於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公司投資決策的無效率由於投資者不了解公司的實際類型,只能按照對公司價值的期望來支付公司價值,因此如果公司採用外部融資的方式為公司的新項目融資時,會引起公司價值的下降,所以公司發行新股票是一個壞消息。如果公司具有內部盈餘的話,公司應當首先選擇內部融資的方式,當公司必須依靠外部資金時;如果可以發行與非對稱信息無關的債券,則公司的價值也不會降低,因此債券融資比股權融資具有較高的優先順序。
我們發現,在成熟的金融市場上符合上述結論,當公司需要進行外部融資時,往往是公司前期的生產經營狀況比較好,需要進一步擴大規模的時候。在這種條件下 ROSS(1 977)的模型表明 如果信息是不對稱的。那麼」優質公司」應當比」劣質公司」具有更高的負債率,以向市場傳遞自己公司類型的信息,使得市場能夠對本公司的價值正確估價,避免公司價值的市場低估。但我國市場制度執行不力,上市公司信託責任淡薄,籌集的資金用途隨意改變卻無後續處罰措施,這種情況下促使了股權籌資偏好。 我國上市公司的偏好股權融資是我國籌資和投資雙方嚴重信息不對稱的必然結果。這種情況摧毀股東財富,不利經濟的發展。隨著資本市場透明度提高及其逐漸發展成熟,相信我國融資偏好一定會符合啄食理論。
❸ 融資階段哪個最好
沒錢了才想起找融資,是最壞的時機
為什麼這么說?
第一,臨時抱佛腳,時間不對稱
回想當年大學期末前突擊復習的經歷,依然記憶深刻。簡單說,就是用有限的時間(一兩周)去學習無限的知識(整本書都是重點),那種絕望和痛苦讓人抓狂。
沒錢了才想起融資,也是一樣的,用確定的公司生命倒計時(現金流只能撐2個月)去挑戰不確定的融資周期(3-6個月都有可能,也有可能根本融不到),真的很難。
所以盡量多給自己留些冗餘時間。融資並不是聊聊天、談談心就能拿到錢的,尤其是到資本寒冬的今天,融前的BP准備、DD材料包、Data Package都得准備好,之後都會用到。
而且,股權融資是一個不確定性極大的事情,從見到投資人到最終拿到錢,是個漫長的過程。還會遇到各種需求(提供更多資料或客戶訪談),意料之外的變故(比如負責你項目的投資人突然離職了),謹慎的觀察期(驗證下你所描述的藍圖)等等,都需要更多的時間。
第二,命懸一線,太被動
公司現金流可能只剩支撐2個月了,對創始人來說,2個月不能輸血公司就倒閉了,但投資機構並不是非要在2個月內必須投你。
所以,在有限的倒計時肯定會陷入心急如焚、一切都好談的被動局面。
估值肯定是不用太糾結,還可能會面臨很多苛刻條約,這時候簽署不平等條約如果能拿到投資也能保住公司,但未來副作用遲早會逐漸顯現。如果你時間充足,現金流好一點,還能平等談判,可是命懸一線就沒辦法了。
第三,雪中送炭?錦上添花!
聽過不少資本助力創業的故事,聽得多了可能覺得資本總會幫你,沒錯,但要分時間點。
投資機構從來都不是雪中送炭,只會錦上添花。在你公司發展好的時候,資本當然願意助力,給你充足的彈葯加速擴張,最好能爆發性成長
❹ 順融資本平台投資項目是真的嗎
我也下了一個順融資本APP就是不知道這投資是真實的還是虛假的萬一我投資的錢不全部反給我我該找誰要錢去。上面寫的擔保機構,香港匯豐保險有限公司我就是在想為什麼投資創業他們合夥人不投資讓我們投資30天投資3萬賺1萬4千萬=4萬4千元,投資5千,15天賺1千元全部6千元15天到期全部給反給你的賬戶不知道這是真還是騙錢。有在順融資本投資過的給個答案謝謝
❺ 根據融資順序理論,公司應遵循怎樣的融資順序,為什麼
根據融資偏好次序理論,公司融資的手段按照優先順序應該是內源版性融資,低風險債券融資權,優先股融資,普通股融資。
根據這種理論,管理者對融資的方式是有偏好的,管理者首先會選擇內部融資的方式,即用本公司的留存收益,一個原因是它避免了外部融資可能會產生資金的稀缺性問題,另外,使用公司內部的留存收益不會產生籌資成本,管理者還可以確定一個與長期投資機會相匹配的目標股息支付率,從而避免股息突然變動對公司的不利影響;當公司的現金流不足以投資於公司希望的投資機會,而「粘性」的股息政策又排除了削減股息的可能,必須進行外部融資,管理者首先會選擇低風險的債券,因為債券對公司的管理干預較少,籌資成本也會小於其他類型的外部融資方式;其次,管理者會選擇優先股,因為優先股具有一些債券的特徵;再次是各種混合證券,如可轉換債券;最後才是發行普通股票,不僅因為股票的擁有者對公司的干預在所有融資方式中是最強的,而且籌資成本比其他融資方式都高。
❻ 什麼是啄食順序融資理論
基本來上講,這一階段的理自論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向: (1)在主要考慮債務融資給企業所帶來的稅收屏蔽效應以及財務、破產風險和相應的成本的條件下,得出了資本結構和企業價值具有相關關系;至少在理論上存在最優的資本結構,可以使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結論。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權衡理論。 (2)在綜合考慮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以及破產風險(不考慮破產成本)對企業的影響的條件下,得到了企業的價值仍然是同企業的資本結構無關的。這方面的主要研究是由Stopitz(1969)、Kraus and Litzenberger(1973)、 Millef(1977)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