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香港電訊成立很久了嗎
發展的成功經驗挺豐富的,成功案例也很多
Ⅱ 你覺得現在李嘉成把中國的資產轉移到歐洲是錯誤的決定嗎,為什麼我覺得中國才有發展前途,他到底怎樣想
作為一代「香港夢」的代表,李氏家族流露出越來越濃厚的「歐洲情結」,到目前為止,約半數的公司資產已轉移至歐洲,3年累計海外並購額高達1445億港元。過去3年,華人首富李嘉誠的投資邏輯很好地詮釋了一句話:大中華區好似一個商業圍城,城外的人想沖進去,而城裡的人卻想逃出來。8月1日,和記黃埔有限公司(簡稱「和黃」)最新公布的中期業績證明,李嘉誠的投資重心仍在不斷西移。受惠於英國配氣網路(WWU)首次入賬收益和歐洲電訊業務持續改善,和黃錄得純利124億港元,按年勁升23%。以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計算,歐洲貢獻了集團35%的利潤,比香港和內地的利潤總和還要高出7個百分點。在香港,李嘉誠正在為他的百佳超市積極物色買家,美國巨型私募基金KKR是最新的競購者。投行消息人士透露,和黃的心理售價不低於300億港元,籌得的資金除償還貸款外,很可能再次投入歐洲基建及公用事業。作為一代「香港夢」的代表,李氏家族流露出越來越濃厚的「歐洲情結」,到目前為止,約半數的公司資產已轉移至歐洲,3年累計海外並購額高達1445億港元。而據今年4月發布的《2013福布斯華人富豪榜》顯示,李嘉誠的凈資產達310億美元,約合2404億港幣。他的半數資產已移師歐洲。 李氏家族3年累計海外並購1445億港元「我1940年到香港,對這片土地有特別的感情,自己身為中國人,永遠都是中國人。我絕對不會從香港撤資,我說話很少那麼堅定。」這是李嘉誠去年8月在中期業績會上的表白。但李家的投資脈絡,卻似乎在講述另一個故事。李嘉誠的海外投資第一次被市場熟知源於2000年的「賣橙」神話,低買高賣,大賺1130億港元。而近年,亞洲首富的投資策略越趨穩健,大愛公用事業。2010年至2012年,長江集團一躍成為英國最大的單一海外投資者;歷史投資總額超過300億英鎊(摺合3720億港元)。單在基建方面,長江集團為英國1/4的人口提供配氣服務,旗下的英國電網掌控英國30%的電力供應;去年收購的英國水務公司(Northumbrian Water)則為超過7%的英國人口提供食水。毫不誇張地說,某種程度上,李嘉誠已經主宰了英國的經濟與民生。完成收購WWU後,長江基建集團董事總經理甘慶林說:「英國擁有良好的營商環境、完善和成熟的法律、財務及受規管業務制度,集團視英國為最理想的投資地點之一。」但在業績會上李嘉誠談論香港的營商環境時,他卻笑著說:「商人不談政治。」今年6月,李嘉誠把觸角由英倫三島涉足到歐洲大陸。由控股母公司長江實業牽頭,豪擲97億港元收購荷蘭最大的廢物轉化能源公司AVR共計35%的股權。除公用事業外,李嘉誠毫不吝嗇數百億資本開支,力求提振歐洲電訊的盈利。在最新公布的中期報告中,李嘉誠用「重要里程碑」來形容歐洲電訊首次扣除資本開支後EBITDA錄得正數。經濟學家關焯照認為,香港市場逐漸飽和,且不乏來自內地和海外的競爭者,零售、電訊業務盈利增長緩慢。 李嘉誠究竟如何「離開」香港?根據和黃提供的資料,自2010年以來,長和系總共在香港和中國內地以外完成了10筆收購,涉及金額約1445億港元,其中,歐洲地區佔比高達97.1%。相比之下,在香港,李嘉誠3年內僅有兩次參與並購。2010年,和黃從華潤集團手中耗費57億港元增持國際貨櫃碼頭的權益。今年3月7日,和記港口信託再次支付39億港元收購亞洲貨櫃碼頭股權的所有權益。諷刺的是,收購不到3個月,香港就爆發了歷史上最漫長的碼頭工人罷工運動,歷時40天。最終,和黃屈服於壓力加薪9.8%才解決了勞資糾紛。截至6月底,和黃港口業務的EBITDA按年僅微升2%,與和記電訊香港並列盈利增速最慢的子公司。就算是向來以香港為基地的地產業務,長實今年首6個月物業銷售收益同比大減37%至38.3億港元;由於出價不夠進取,年初至今竟沒有投得任何新土地。中國銀盛財富管理首席策略師郭家耀說:「商人永遠只會看重投資的回報率,香港盈利增長緩慢受制於過度競爭、人工和租金成本飆升等多重因素。歐洲經濟低迷,資產價格處於歷史低位,李嘉誠已逐漸將投資重心西移。」這是有跡可循的。2010年歐洲業務息稅前利潤(EBIT)占集團EBIT總額僅17%,香港佔比30%,中國內地以28%位居次席。而截至今年6月30日,歐洲EBIT佔比已升至31%,香港和內地分別降至17%和18%。若扣除資產折舊,歐洲上半年EBITDA錄得158億港元,是香港的2.4倍。 再以資本開支為例,和黃前6個月共計支出110億港元,投到歐洲地區的就有76億港元,佔比高達69%。期內,香港與內地合共14.3億港元,甚至還不如亞洲其他地區的開支(20億港元)。若計算資產和負債,歐洲總資產為3516億港元,佔比44.5%。單一歐洲3集團負債累計1251億港元,若加上基建、港口和零售業務,歐洲債務總量超過集團總負債的一半。郭家耀分析,
Ⅲ 請問香港的證券公司排名
1、國元證券:國元證券(以下簡稱「公司」)是為順應信證分業、行業重組的發展趨勢,由原安徽省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和原安徽省信託投資公司作為主發起人,於2001年(辛巳年)8月設立。
2007年10月30日以股權分置改革為契機,借殼北京化二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是經中國證監會批准、安徽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登記的綜合類證券公司,注冊資本19.641億元人民幣。股東代碼「000728」。
2、華泰證券:華泰證券即華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為江蘇省證券公司,於1990年12月成立於南京,是中國證監會首批批準的綜合類券商,也是全國最早獲得創新試點資格的券商之一。
3、中信證券: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稱:CITIC Securities Company Limited)是中國證監會核準的第一批綜合類證券公司之一,前身是中信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4、海通證券: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通證券)是國內成立最早、綜合實力最強的證券公司之一,擁有一體化的業務平台、龐大的營銷網路以及雄厚的客戶基礎,經紀、投行和資產管理等傳統業務位居行業前茅,融資融券、股指期貨和PE投資等創新業務領先行業。
5、廣發證券:廣發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1年9月,是中國首批綜合類券商之一,是一家與中國資本市場一同成長起來的新型投資銀行。
Ⅳ 營業執照上有「電子商務(不得從事增值電信、金融業務)」是什麼意思 不能從事金融業務具體指那些
金融業是指經營金融商品的特殊行業,它包括銀行業、保險業、信託業、證券業和租賃業。
1、銀行業:在我國是指中國人民銀行,監管機構,自律組織,以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商業銀行、城市信用合作社、農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眾存款的金融機構、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政策性銀行。
2、保險業:保險業是指將通過契約形式集中起來的資金,用以補償被保險人的經濟利益業務的行業。
保險是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於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故因其發生而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和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行為。
3、信託業:信託與銀行、證券、保險並稱為金融業的四大支柱,其本來含義是「受人之託、代人理財」。
按照《信託法》第一章第一節對信託的定義,信託「是指委託人基於對受託人的信任,將其財產權委託給受託人,由受託人按委託人的意願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進行管理或者處分的行為。」
4、證券業:證券業是為證券投資活動服務的專門行業。證券是各類財產所有權或債權憑證的通稱,是用來證明證券持有人有權依票面所載內容,取得相關權益的憑證。
所以,證券的本質是一種交易契約或合同,該契約或合同賦予合同持有人根據該合同的規定,對合同規定的標的採取相應的行為,並獲得相應的收益的權利。
5、租賃業:是以金融信貸和物資信貸相結合的方式提供信貸服務的經營業。一般的租賃活動,是出租人將自己擁有的物質資料按一定條件出租給他人使用,承租人在使用過程中按照規定交納租金。
一、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包括非法從事銀行類業務、非法從事證券類業務和非法從事保險類業務活動等。根據《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規定:
1、非法從事銀行類業務活動
非法從事銀行類業務活動是指未經銀監會或人民銀行、外匯管理局批准,擅自從事的下列活動:
2、非法從事證券類業務活動
非法從事證券類業務活動是指未經證監會批准,擅自從事的下列活動:
3、非法從事保險類業務活動
非法從事保險類業務活動是指未經保監會批准,擅自從事的下列活動:
非法集資是非法金融業務的一種,盡管非法集資的名義變化多樣,但其實質仍屬於非法金融業務活動。
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是指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擅自從事的下列活動:
1、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
2、未經依法批准,以任何名義向社會不特定對象進行的非法集資;
3、非法發放貸款、辦理結算、票據貼現、資金拆借、信託投資、金融租賃、融資擔保、外匯買賣;
4、中國人民銀行認定的其他非法金融業務活動。
Ⅳ 認識中信泰富企業文化第一篇願景及文化使命學習
中信泰富歷史
開初十年:多元化經營的時期
中信泰富的歷史可追溯至一九八七年。當時,以北京為基地的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現為中信集團)創辦其於香港的全資附屬公司 - 中信(香港)集團有限公司。於九十年代初期,中信香港購入在香港擁有數個物業並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之泰富發展的49%權益。大概同一時間,中信香港向泰富出售所擁有的香港物業,並收購當時剛起步的港龍航空38.3%權益。
泰富於一九九一年易名為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並加快腳步增加其於航空業務之投資,同時使其投資組合更趨多元化。一九九一年,中信泰富增加於港龍航空的權益至46%,並購入國泰航空12.5%權益。同年,本公司購入澳門電訊20%權益,以及投資於香港最大型的貿易及汽車分銷商大昌行。於一九九二年中期,大昌行已成為中信泰富之全資附屬公司。
在隨後的幾年,中信泰富繼續多元化發展業務,當中最顯著的是發展基礎建設及發電業務,以及進入鋼鐵業。在這期間,另外一個發展重點就是集中發展和投資中國大陸的業務。一九九三年,本公司購入在八十年代末由中信香港發展的利港發電廠56%權益,以及新力發電站50%權益。同年,本公司購入江陰興澄特種鋼鐵廠的控股權益,為屬於現在中信泰富主營業務之一的特鋼業務打好了穩定的基礎。
中信泰富最初開拓基礎建設業務,乃是以合夥方式獲得興建及營運香港西區海底隧道之專營權。此項競投是中信泰富和中信香港基於八十年代中期投資東區海底隧道所獲得的隧道業務知識而作出。翌年,中信泰富購入中信香港所持有的東區海底隧道權益。另外,中信泰富亦購入上海已有的隧道和大橋專營權,包括南浦大橋、楊浦大橋及打浦路隧道,繼而興建延安東路隧道,所有隧道和大橋皆連接上海新發展的浦東區和傳統的浦西區。
中信泰富向英國大東電報局購入其附屬公司香港電訊(現為電訊盈科的一部分),此項獲獎的融資項目使中信泰富吸引國際關注。一九九三年,中信泰富向中信香港購入香港電訊12%權益。其目標為擴展香港電訊的業務打進中國市場,惟目標並未達成。於一九九七年,中信泰富不再參與香港電訊的業務。
本公司繼續在香港從事物業發展,有時以合夥形式與其他大型發展商合作,包括與太古物業共同發展又一城,以及與香港興業發展愉景灣項目。於一九九四年夏天,中信泰富與中信香港合作購入鄰近香港中環添馬艦之地皮,繼而於該地皮興建其總部 – 中信大廈,並於一九九八年啟用。
於一九九六年年底,中信泰富已成為擁有多元化業務的綜合企業,當時,有19%的公司盈利來自於基礎建設,5%來自發電業務,27%來自航空業務,17%來自電訊業務,10%來自貿易分銷及消費信用,16%來自物業,只有1%盈利來自工業製造。
一九九七年,中信泰富購入中電20%權益,兩年後,由於當初以發展中國大陸業務為合作基礎的目標並未達成,於是再將15%權益回售予中電。剩餘的權益也逐漸在市場出售。
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八年的金融風暴局限了中信泰富的擴展空間,雖然公司結構良好的長期資金以及來自投資於發電、公路隧道及大橋專營權的穩定現金流緩和了金融風暴帶來的沖擊。
九十年代末期,中信泰富再度開始擴展電訊業的業務,包括與其他各方合作共建一條涵蓋全國總長為32,000公里的光纖網路。二零零零年,本公司亦購入中信國安的50%權益,中信國安在中國多個地點的有線電視、電子商貿、信息及網路業務中擁有權益。同年,中信泰富購入電訊1616全部權益,該公司其後易名為中信電訊1616,而現在名為中信國際電訊。翌年,CPCNet由1616購入,並成為集團主要的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同年,當明確知道根據新的規定將無法取得經營網路的牌照以後,中信泰富縮小了於中國大陸電訊業務活動的規模,將其於骨幹網擁有的所有權益出售予中信香港。
二十一世紀:重新集中發展主營業務
於二十一世紀的開初幾年,中信泰富強化其於中國大陸房地產的投資和開發,尤其在上海及快速發展的長江三角洲城市。
中信香港在上海的房地產發展曾具有領導地位,建有上海其中一幢最現代化的辦公大樓 – 中信泰富廣場 - 以及達到國際水準的住宅大樓 – 華山公寓 – 兩個項目都在一九九八年開幕啟用。
二零零二年一月,本公司從中信香港購入多個投資物業,並展開位於浦西的老西門新苑住宅項目的地基工程。在二零零五年,中信泰富於不同地段擁有正在進行的工程或已經公布的發展項目,當中包括上海青浦區、上海浦東陸家嘴新金融區項目,以及寧波的商業辦公大樓發展項目。本公司亦於長江三角洲的其他城市及揚州增加具價值的土地儲備,並簽訂合約於海南島神州半島地區發展大型渡假村。
中信泰富亦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特鋼業務上。在二零零四年,中信泰富增持江陰特鋼廠的權益,並於同年收購湖北新冶鋼的95%權益,因此獲得於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大冶特殊鋼的多數權益。在二零零六年,石家莊鋼鐵成為中信泰富集團的成員,惟中信泰富已於二零一零年出售於該公司的全部權益。
於政府改變政策致使無法保證帶來足夠回報後,集團於二零零三年出售其於上海的大橋和隧道業務。
於二零零六年初,中信泰富為了確保集團於中國的鋼廠有長期穩定的鐵礦石來源,在澳洲皮爾巴拉地區收購了一個十億噸磁鐵礦的全部開采權 - 並擁有另五十億噸的開采及認購權。
由二零零七年到現在,中信泰富繼續重點發展其三大主營業務,分別為特鋼製造、鐵礦開采和在中國大陸開發房地產。於二零零七年,中信泰富取得了西澳州另外十億噸鐵礦石的開采權。
二零零七年,大昌行和中信1616(現名中信國際電訊)上市,並繼續為中信泰富的附屬公司,為重新開發主要業務融資。
於往後數年,本公司將不具有控制權或對集團未來策略性發展沒有必要性的業務出售,當中包括發電廠,以及於國泰的權益。
二零零八年,集團因用以對沖澳洲鐵礦開采項目開支的杠桿式外匯合約而出現港幣一百四十六億元的虧損。中信集團增購港幣二十五億元的股本,因此其於中信泰富之股權增至58%。
二零一零年,中信1616(現名中信國際電訊)購入中信泰富於澳門電訊的20%股權,並收購中信集團於一家持有中國電訊牌照的公司之49%股權,藉此合並電訊權益。
截至二零一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中信泰富的三大主營業務占總資產的比例超過70%,當中鐵礦開采佔33%,特鋼佔22%,中國大陸房地產開發佔17%。
重要里程碑
2013
出售於中信國際電訊有限公司的18.54%權益
中澳鐵礦首批精礦粉裝船出口
2012
出售中信國安有限公司50%的權益
中澳鐵礦項目開始生產精礦粉
2011
出售鄭州新力電力有限公司50%權益
出售香港銅鑼灣禮頓道9-11號合誠汽車大廈100%權益
出售上海市虹口海南路十號項目100擊者的權益
收購上海中信輪船有限公司100%股本權益
2010
出售香港空運貨站10%的權益
出售石家莊鋼廠65%的權益
2009
常振明先生於四月出任主席;張極井先生於十一月被委任為董事總經理
出售於國泰航空有限公司的14.5%權益
2008
與中國中信集團公司於二零零八年十一月十二日訂立協議,該協議項下關乎中國中信集團公司認購本公司所發行的可換股債券於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完成。完成後,中國中信集團公司於本公司的股本權益增至約57.56%
2007
分拆中信1616集團有限公司(現名中信國際電訊集團有限公司)於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獨立上市
分拆大昌行集團有限公司於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獨立上市
2006
訂立協議購入位處西澳洲潛在逾60億噸磁鐵礦石的開采權。Sino Iron收購協議項下關乎10億噸磁鐵礦石的開采權已於二零零六年七月完成收購
收購石家莊鋼鐵有限公司權益
2004
增持集團於江陰鋼廠合營公司權益至大約79%
收購黃石東方鋼鐵有限公司(其後易名為湖北新冶鋼有限公司)的95%權益
2002
設立一項有保薦的美國存股證
2000
購入電訊1616集團,並易名為中信電訊1616 (現名中信國際電訊)
1997
公司總部中信大廈落成
購入中電控股20%權益
開展上海房地產業務
1994
購入西區海底隧道及東區海底隧道之權益
1993
購入香港電訊12%權益
購入四間位於無錫之大型製造廠55%權益。該等工廠分別專門生產鋼材、通訊電纜、精密鋼管及發動機
1992
向財團其他成員進一步收購大昌行權益,使之成為中信泰富全資附屬公司
1991
公司易名為「中信泰富有限公司」
購入國泰航空12.5%權益及澳門電訊20%權益
通過持有36%權益之財團收購大昌行
1990
中信集團收購泰富發展(集團)有限公司49%權益
Ⅵ 方風雷的生平
細看歷史,方風雷1994年籌備中金公司時,並非證券市場叱吒風雲的人物。當時,A股市場有南方、國泰、華夏、君安等證券公司,海外上市有摩根士丹利、百富勤、中銀國際等境外投資銀行。方風雷並非金融科班出身,沒有商業銀行經歷,也不是海歸。畢業於中山大學,主修中文,輔修經濟。多年從事外經貿工作。作為一個後來者轉戰資本市場,何以征戰十年,一舉成功?外人將他視為傳奇式的投資銀行家。而他自己,卻認為其長處,是「不將自己視為銀行家」,也不認為投資銀行就只是做項目。秘訣在於「高位蓄水」。
此前他在外貿等領域的經歷與成就也說明這一點。1980年代初,他離開外貿部而赴河南,參加咨詢團,調研河南的體制改革。被省領導看中,留在河南的外貿部門委以重任。他領導的中原國貿和中原集團,當時為外貿改革的先鋒之一。他本人也成為外貿系統外貿體制改革小組的成員。在楊昌基等領導的支持下,他參與了我國第一個期貨交易所-鄭州農產品期貨交易所的方案設計和早期籌備。1992年,擔任中國管理科學院市場所副所長期間,在海南主持策劃了中國第一個不動產證券化產品-三亞地產投資券,並為海南人民銀行起草了《地產投資券管理辦法》。其創新行為,均位居潮流前列。
按照方風雷長期以來的理解,在當代中國,「高位蓄水」就是追隨高明的老師,把握和參與中國的體制改革,外貿和投資銀行莫不如此。
最能說明問題的事例,是他在電信行業推動的幾件大事。1995年中金公司成立後,這家合資的中國投資銀行如何發展,戰略並不清晰。方風雷到國外投資銀行學習,在美國的體會是資本市場要講行業,在英國的體會是資本市場要講國企重組。回來開始找行業,搞重組,重點關注電信、能源行業。電信行業當時還是政企合一的體制,怎麼改革,電信業內爭議很大,國內外投資銀行當然也不知如何操作。
有一次,摩根士丹利歐洲總裁向時任建行行長、中金公司董事長的王岐山談到,英國電信准備收購大東電報局。一句話引出一個戰略設想:大東控股香港電訊,而其時面臨97回歸,王岐山說:這就是契機。方風雷受命著手推動。在王岐山、吳基傳、魯平、廖暉等領導的支持下,中金公司擔任顧問,於1997年上半年協助中國電信收購了香港電訊部分股份。此役讓中金第一次獲得了有國際影響的項目,第一次獲得了大客戶,也第一次開始獨立承擔項目。
收購需要資金,需要有香港注冊的公司出面,順理成章的引出了中國移動(香港)的上市。方案是,拿出盈利好、潛力大、界面清晰的移 動業務,在香港組建紅籌公司,上市融資,所得部分資金用於收購。
1997年10月,由中金公司與高盛擔任聯席全球協調人,經過短短5個月的准備,包含廣東、浙江兩省移動通信業務的中國移動(香港)在香港、紐約上市,融資42億美元,創造了當時亞洲(不含日本)有史以來最大的IPO。
按照時任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的說法,這只是中國電信體制改革的破局,而突破之後全面改革的進程明顯加快,尋呼剝離,郵電分營,聯通重組上市,移動和固網分拆,中國電信上市。
就這樣,投資銀行的項目來源於行業改革的需要;而項目的完成又推動了行業改革。今天看來,簡單明了,並不高深。但在當時復雜的局面突破阻力,獨辟蹊徑,設計者無疑必須具備一定功底和高度,這正是方的高明之處。
而在這過程中,中金公司也理順了與摩根士丹利的關系——最初摩根士丹利一直想把中金變為它在中國投行業務的載體,而非一個獨立運作的本土投行,但中金已借中移 動的上市第一次堂而皇之地進入了國際資本市場。摩根士丹利由此承認了中金的獨立性。
方風雷的好處是執著與確切把握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方向的能力。在工商東亞期間,方風雷就讓工商銀行放開一部分對工商東亞的權力,2002年5月,剛上任兩個月的方風雷就積極地與美林及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接洽,協商股權轉讓一事。據稱當時包括匯豐控股、美國雷曼兄弟、摩根大通、所羅門美邦及法國興業銀行在內的多家國際知名金融機構都向工商東亞伸出了橄欖枝。由於工行不肯放棄控股地位,所有磋商不歡而散,而方風雷對於海外來歸的人才青睞有加、工資遠高於其他員工,引來了一片非議。
2003年方風雷離開工商東亞,其實是抱負無法實現的必然之舉。而後臨危受命,協助高盛設立合資投行——高盛高華,成為方風雷手中的又一輪多米諾骨牌的首張牌。
其時,國外投行謀求進軍中國市場,而中國本土市場的低靡與原有國字型大小投行的覆滅,一場資產危機席捲中國證券市場,使得外資成為增強競爭力的必然之選。風雲際會,成就了高盛高華,成就了方風雷。當時的證監會成為最大的推手,而外管局甚至更上層的支持也必不可少。不是方風雷創造了歷史,而是歷史選擇方風雷成為一場金融試驗的試驗品。
2004年7月初,組建高華證券有限公司並與高盛合資的計劃得到了國務院的批准。9月高華證券正式成立。12 月2日,雙方的合資公司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正式得到中國證監會的批准。
高華證券注冊資本超過8000萬元,方風雷等六個人投資不少於700萬元,該筆資金來源於高盛的借款。國家外匯管理部門批准方風雷等以個人名義向外資機構借款這一交易行為,是開了先河。高盛擁有合資公司33%的股份,其餘67 %的股份由高華證券擁有,實行管理層控股。
通過曲線革命,高盛可以以合資券商的身份獲得掌控權,並且,在政策環境允許時,高盛通過非正式協議,有購回方風雷等人在高華控股權的選擇權,為最終在中國控股一家證券公司埋下伏筆。方風雷擔任高盛和高華的合資公司高盛高華證券董事長,不僅成為合資券商的代表,也成為國內證券公司管理層持股的吃螃蟹者。 方風雷的父親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擔任高級行政職務。「文化大革命」開始後,1968年,方風雷被下放到內蒙古農村插隊勞動;年滿18歲後,應征入伍;三年兵役期滿後,復員到北京當工人。在「高考」制度恢復後,方風雷考入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後,被分配到外經貿部工作;後被調至河南省經貿廳。
方風雷是參加一次調研活動時,被河南省官員看中的。在河南工作期間,方風雷被委以重任;1985年時,即擔任河南省外貿總公司總經理,並任河南省經貿委委員;參與了中國第一個期貨交易所——鄭州農產品期貨交易所的方案設計和早期籌備。 方風雷的名字從來都是和大交易聯系在一起的。
1985年,33歲的方風雷已經是廳局級幹部了,他的職務是河南省外貿公司總經理。
方風雷1968年到內蒙古農村插隊,兩年後參軍入伍。1978年,當了一陣工人的方風雷考入中山大學中文系, 主修中文,輔修經濟學。
畢業後方風雷分到外經貿部工作,後來在參加考察團赴河南調研體制改革期間,被河南省領導看中,調到河南省經貿 廳。
方風雷的能量在這個時期初露頭角,他銳意改革,將河南省最大的4家外貿和國際信託公司捏合在一起,成立了中原國貿和中原集團,他本人也成為外貿體制改革小組的成員。
隨後方風雷參與我國第一個期貨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的設計和籌備工作,事業第一次和金融業掛上了鉤。
不久方風雷到美國學習,這次出國學習成為方風雷人生最重要的轉型。從此他告別了前程遠大的仕途,成為一名「不以商人自居的銀行家」。
從美國回來後,方風雷奔赴熱土海南。
有評論說,方風雷成功的經驗之一是注意「高位蓄水」,積累經驗和人脈,「跟隨高明的老師學習」。
1999年9月,志在必得的中海油赴美上市,結果在投資者對其海上石油專營權的詰問中功敗垂成。第二次上市時衛留成見到時任中銀國際總裁的方風雷的第一句話是:「我記得1999年上市失敗時你曾經給我發了封傳真,鼓勵我。」
2004年方風雷受命解決海南證券危機,並且由此引出高盛高華的成立,衛留成當時擔任海南省省長。
另外方風雷和頂尖的經濟學家劉國光有著親密的關系。
很快,方風雷迎來了事業中最重要的一段經歷,從此開始了自己叱吒風雲的精彩人生。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方風雷移居美國。1992年回國後,以中國管理科學院市場所副所長的身份,在海南省主持策劃了中國第一個不動產證券化產品——「三亞地產投資券」,並為「海南人民銀行」起草了《地產投資券管理辦法》。1993年,方風雷又參與籌建了中國首家中外合資投資銀行——「中國國際金融公司」,並出任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副總裁,開始成為一名投資銀行家。
自1995年,方風雷先後在中金公司、中銀國際、工商東亞等三家中國頂尖投資銀行擔任高級管理職務。在其投資銀行生涯中,方風雷曾領導及參與了多項大型資本市場項目,包括中國電信收購香港電訊、中國移動在香港上市、中國石油海外上市,以及中國聯通、中石化、寶鋼等企業的重組上市,還有中國海洋石油在紐約和香港同時上市等項目。因此,方風雷曾被《Financial Asia》評為「對中國資本市場最有影響的十人之一」。
2007年,在中國政府開始推動本土私人股本基金發展的環境下,方風雷和畢馬威中國前任主席何潮輝,以及高盛前資深銀行家王理查合作創辦了「厚朴基金管理公司」,初始規模為25億美元。 1992年冬天的時候,趁在特拉華州參加弟弟婚禮的機會,方風雷通過經濟學家劉國光,見到了時任世界銀行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林重庚。
後來有人寫道,「兩個人相處得挺好,花了很多小時討論金融和經濟問題。有一次他們一起去游覽華盛頓國家動物園,站在大熊貓的面前,他們討論了中國成立一家投資銀行為國有產業提供基礎金融服務的想法。」
現在的中國為了高達2萬億的巨額外匯儲備發愁,但90年代初的中國,仍然非常缺錢。深滬兩個證券交易所剛剛成立不久,水位尚淺,四大國有銀行幾乎是企業的全部資金來源。一些大型企業要想實現跳躍式發展,只有海外融資一條路。但國內缺少能夠完成這一任務的自己的投資銀行。
1993年年末,林重庚向國內遞交了一份「關於申請成立中外合資投資機構的報告」。很快,方風雷北上參與中金公司籌備工作。
最初的時候,外方合作夥伴考慮高盛,但是高盛執意於獨資,於是摩根士丹利成為最終的選擇。
1995年6月25日,中金公司掛牌成立,王岐山擔任中金公司董事長,摩根方面派任總裁。
摩根方面希望中金公司是自己在中國內地的一顆棋子,而王岐山更希望中金公司是一家獨立的公司,中金公司里中方和外方的關系和斗爭因此極為復雜。摩根在3年時間里先後換了5任總裁,最後放棄努力,不再往這一職位繼續派駐人員。
方風雷雖然只是副總裁,但他在關鍵業務中的推動力,巨大的創造力和創業精神,以及對公司的控制力,使其成為中金公司的實際管理人。
盡管從來沒有投資銀行經驗,但是方風雷與那些華爾街來的投行精英們的工作作風明顯不同,也更適合中國這個古老 的國家。
前華爾街日報駐中國記者麥健陸(JamesMcGregor)在他的《十億消費者》一書中這樣寫道,摩根方面和 「中金公司的海歸銀行家們曾一度看不起方風雷,認為他就是一個對金融交易和資本市場一竅不通的鄉巴佬。用不了多久他們就明白其實他是精通中國商業作風的大師,而他們自己對這種作風一無所知」。
「這些銀行家們受到的是帶有西方商業特點的做事直截了當的培訓。而後他們發現自己跟著方風雷和潛在客戶坐在一起,吞雲吐霧一直到很晚。方風雷知道怎麼樣才能讓客戶袒露心聲,告訴他什麼是他們擔心的,什麼是他們喜歡的。他知道這些人在不同的職業階段需要做不同的事。客戶認同方風雷,信任方風雷。」
1997年10月中國移動首次公開發行,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和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發行27.7億股,融資42 .2億美元。中金是聯席全球協調人、聯席主經辦人、聯席保薦人。這是截至當時亞洲除日本之外的最大規模的IPO,「整個溝通過程可以寫一本書,但是方風雷在5個月時間里溝通好了一切。」
方風雷一戰成名。
此後,2000年4月的中國石油,6月的中國聯通,10月的中國石化,2000年4月新浪網首次公開發行,中金公司都是當然的不二人選。「方風雷是這些交易中唯一真正的創造者。」
方風雷將這些交易的外方承銷資格一半送給了高盛而非摩根,大失所望的摩根最後放棄了中金公司,成為單純的財務投資者。 2000年方風雷離開中金公司,在香港中銀國際和工商東亞短暫停留之後,2004年再次震動市場。
一次性掏出5億人民幣為海南證券解決挪用保證金黑洞,繼摩根進入中國內地市場10年之後,高盛為自己爭取到了 第二張「門票」。
2004年9月8日,中國證監會批准北京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組建,方風雷等6個自然人成立的3家公司向高盛貸款1億美元(當時合8億人民幣),持有高華證券75%股權。這是發改委首次批准中國個人借用國際商業貸款。
隨後高盛集團與高華證券成立合資公司高盛高華,高盛持股33%,高華證券持股67%,合資公司由方風雷出任董 事長。
在高盛130多年的歷史中,幾乎沒有成立過合資公司。高盛的理由是,金融機構里文化的作用很強,不能合資。但這一次,高盛把自己在中國市場的未來押在方風雷及其團隊身上。
對於外界更為關注的個人向高盛貸款一事,當時中國的政策一是不允許給私人貸款,二是貸款不能作為資本金,否則違反貸款通則。國內有銀行想為這幾個人提供貸款,無奈政策障礙不能成行。發改委之所以批准向高盛貸款,也是希望在這方面做個試驗。畢竟個人國際的商業貸款並不增加國家對外負債。 2007年11月,方風雷著手厚朴基金(Hopu Fund)的籌建,該基金規模達20億美元,而牽頭的厚朴投資管理公司將是該基金的普通合夥人。按國際慣例,普通合夥人亦需作部分出資,一般是在1%-3%。隨後有消息人士稱該基金將得到新加坡淡馬錫控股約10億美元的投資支持。經過半年多的運籌,6月20日,厚朴美元基金(HOPUUSD Master Fund I,L.P.)最終完成了融資計劃。盡管海外市道不景,但此次認購仍十分踴躍,厚朴基金共募得25億美元,其中包括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公司、高盛、殼牌退休基金等知名海外機構投資者。
三位創始合夥人:高盛高華證券公司董事長方風雷、原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中國及香港業務主席何潮輝和原高盛亞洲投資銀行部聯席主管王忠信。何潮輝,1950年生,美國籍,休斯敦大學科學碩士,1975年加入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1985年成為合夥人,1981年來到中國,為國內各大部委提供咨詢服務。美國會計師協會會員、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曾任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北京首席合夥人。王忠信這位新加坡華人,曾被委任為高盛高華的CEO,但07年時,傳因難以面對中文形式的任職資格考試,而下堂求去,當時還被傳為笑話。不過,現時回頭觀之,可能只是其棄高盛就方風雷的借口而已。
2007年中,厚朴基金完成25億美元募集,方風雷仍然擔任高盛高華董事長,股權仍在,但是他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厚朴身上。英藍國際17、18層的高盛高華,方風雷已去得不多,隨後,方風雷把以繁體字篆刻的「厚朴」二字LOGO不顯眼地掛在了二層不大的辦公區,低調而質朴。
Ⅶ 香港「四大家族」都去哪兒了
"香港四大家族"是指在香港具有很大影響力的四大豪門,包括主要以房地產發家的李嘉誠、郭得勝、李兆基、鄭裕彤四家。
李嘉誠家族
長子李澤鉅,妻子王儷橋。1996年,李澤鉅大女兒李燕寧出世,次女於2000年6月出生。2004年8月5日,李澤鉅第三個女兒出世,2006年李澤鉅兒子出生,為李嘉誠的第一個男孫。
李嘉誠幼子李澤楷,未婚。 2009年,李澤楷和女星梁洛施秘密拍拖一年半,兩人證實戀情,已於2009年4月底在多倫多為李澤楷誕下7磅重男嬰,李嘉誠親自替孫取名「長治」。2010年7月14日,梁洛施於6月底在美國舊金山生下男雙胞胎。
旗下公司
長江實業
長江實業為長江集團的旗艦。長江集團奠基於香港,業務包括物業發展及投資、房地產代理及管理、港口及相關服務、電訊、酒店、零售及製造、能源、基建、財務及投資、電子商貿、建材、媒體及生命科技等。集團在香港的成員包括四家同為恆生指數成份股的上市公司:長實 1997『長和系』重組前後架構、和記黃埔有限公司、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及香港電燈集團有限公司;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和記電訊國際有限公司、和記港陸有限公司及TOM集團有限公司;以及在創業板上市的長江生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及TOM在線有限公司。截至2006年2月15日,長江集團旗下在香港上市之公司的聯合市值為7060億港元,佔香港股票市場總市值約8% 。長江集團的業務遍及全球54個國家,雇員人數約22萬名。 2007年9月長江實業總市值應為8,050億港幣,遍布全球55個國家,僱傭員工約25萬人。
和記黃埔
是業務遍布全球的大型跨國企業,一向銳意創新,並勇於採用新科技,經營多元化業務 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包括全球多個市場最大的零售連鎖集團、地產發展與基建業務,以至技術最先進的電訊服務。和黃在全球五十四個國家經營五項核心業務,雇員超過二十萬人,核心業務計有港口及相關服務、電訊、地產及酒店、零售及製造、能源及基建等業務。和黃是《財富》全球500大企業之一。
長江基建
是一家以香港為基地的綜合基建公司,專注於發展、投資及經營本港、內地、澳洲、英國、加拿大、菲律賓以 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至全球的基建業務。長江基建為中國基建最大投資者之一,旗下主要附屬及聯營公司包括青洲英坭——香港唯一的綜合水泥產品製造商;及香港電燈——香港兩家供電及輸電公司之一。
電能實業
港燈國際有限公司包括香港電燈有限公司(港燈)、港燈國際有限公司(港燈國際)、港燈協聯工程有限公司(港燈協聯)及若干附屬公司。港燈成立於1889年,是港燈集團主要的營運公司,負責發電、輸電及配電予香港島及南丫島。港燈國際成立於1997年,是港燈集團的國際投資公司,與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合作經營多項香港以外的電力相關業務。
家產安排
2012年5月25日,李嘉誠首次宣布分身家安排,在股東大會後會見傳媒,首次談及資產分配表示,他將40%長江(00001-HK)及和黃(00013-HK)股份和22家上市公司,市值逾8500億港元,名下上市資產逾2900億港元,全歸予長子李澤鉅,長和系日後由他打理。二子李澤楷則將獲得李嘉誠對其生意上的資金支持。
李嘉誠通過復雜的信託方式對旗下資產進行控制,其中終極的控制方是李嘉誠家族信託(Li Ka-Shing Unity Holdings Limited),而這一信託又由李嘉誠及其長子李澤鉅、次子李澤楷各持有1/3的權益。由此,在此次的分家中,李澤楷持有的家族信託1/3的權益轉移至李澤鉅旗下。完成之後,李澤鉅持股量將增至2/3,餘下1/3繼續由李嘉誠持有,李澤楷將完全退出。2012年7月29日,李嘉誠將1/3家族信託權益全部轉讓給長子李澤鉅。
李澤楷擁有電訊盈科、香港電訊信託、及盈大地產三家香港上市公司股權。按他所持股份的市值計算,李澤楷所擁有的上市公司賬目價值約136.48億港元。此外,他還擁有私人投資,包括2009年以5億美元收購AIG亞洲資產管理業務,現管理資產約670億美元。
資產拋售
2014年8月12日,泛海控股發布公告稱,擬斥資近40億港元(約31.76億元人民幣),收購中國香港首富李嘉誠麾下和記黃埔(簡稱:和黃)兩間全資附屬公司所持有和記港陸逾七成股權。
另據統計,在過去的一年時間里,李嘉誠通過拋售手中資產,累計套現金額已超過800億元人民幣。其中,作為李嘉誠控股的唯一A股上市公司長園集團也為其貢獻了22.56億元。據悉,李嘉誠旗下長和投資1995年以2400萬元人民幣入股長園集團,20年後投資回報率超百倍。
據媒體不完全統計,過去一年,李嘉誠父子通過賣樓盤就套現了約250億港元(約198.5億元人民幣)。
除了房地產資產,李嘉誠也加快了旗下其他資產的出售。2013年7月份,李嘉誠曾高調宣布將出售百佳超市,這則消息一時鬧得沸沸揚揚,但隨後暫時擱淺;2014年3月份,李嘉誠轉而將屈臣氏股份近25%作價440億港元(約349.36億元人民幣)賣給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2014年3月14日,和記黃埔旗下在新加坡的上市公司和記港口信託,減持亞洲貨櫃碼頭60%股權,套現最多24.72億港元(約19.63億元人民幣)。另外,2014年1月22日,同屬李嘉誠旗下的電能實業分拆港燈電力投資(簡稱:港燈)上市,電能實業宣布以下限定價,港燈每個股份合訂單位為5.45港元,集資約241億港元(約191.35億元人民幣)。
世紀重組
2015年1月,李嘉誠宣布了旗下兩大集團的重組方案,此方案有兩大重點,一是李嘉誠長實、和黃先合並成「長和」,再將所有地產業務裝進新成立的「長地」重新打包上市;二是兩個新公司注冊地改在開曼群島,並在香港上市。
長江基建實業
2015年9月8日下午,長和、長江基建(01038.HK)及電能實業(00006.HK)聯合發布公告,擬將長江基建及電能實業合並,合並後的名稱為「長江基建實業」。這是他今年第二次重組自己的龐大企業帝國。新公司將在中國、歐洲和澳大利亞經營公共事業、廢棄物管理和交通運輸相關資產。
合並後,電能實業將會退市。隨著電能實業這個香港本土注冊公司的消失,87歲的李嘉誠通過去年以來的一系列大規模資產騰挪,最終完成了公司注冊地的全部外遷。
撤資論
2015年9月29日,李嘉誠首次就此前熱炒的撤資傳聞做出回應,發布了一份長達三頁的聲明。針對此前「別讓李嘉誠跑了」一文,李嘉誠表示,「我明白言論自由是一把兩刃刀,因此一篇似是而非的文章,也可引發熱烈討論,這是可以理解的,文章的文理扭曲,語調令人不寒而慄,深感遺憾。」
李嘉誠回應稱,「過去十年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有超過70%(包括國企)的架構,也選擇離岸設立公司,目的是為了讓企業取得更現代化架構和更高效運作模式;我們做法相同,集團進行重組及於開曼群島成立公司,而集團在港注冊及上市地位不變。」
郭得勝家族
創始人郭得勝,已故。
郭得勝家族的四大接班人,2008年曾發生家族內訌。
接班人鄺肖卿(身價640億元)、郭炳江(身價450億元)、郭炳聯(身價450億元).
旗下新鴻基地產是香港最大地產發展商之一,也是香港土地儲備最多的公司之一。郭氏家族開發的樓盤,包括香港最高的3座建築以及香港最高的摩天大樓等。該家族還控制著香港多家主要手機運營商和最大的巴士公司。
2008年郭氏家族內亂,郭得勝夫人鄺肖卿取代長子郭炳湘成為新鴻基地產董事局主席。2012年3月29日,新鴻基地產聯席主席郭炳江及郭炳聯涉嫌貪污被捕。
新鴻基地產在北京、上海及長三角、廣東及珠三角、成都及附近城市擁有物業投資。在北京,新鴻基地產擁有的物業包括北京APM商場和新東安廣場寫字樓。在長三角的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城市擁有12座物業,在珠三角擁有玖瓏湖、御花園等10座物業。在成都有2座物業。
筆者查閱新鴻基地產最新發布的2014-2015年度業績報告看到,截至今年6月底,該集團在內地的土地儲備有增無減,其中逾六成為高級住宅或服務式公寓,其餘是優質寫字樓、商場和酒店。在內地的投資物業組合繼續擴展,租金收入增長不俗。而在建的投資物業大多坐落一線城市,預計落成後可以進一步加強租金收入的增長動力。
對於未來,新鴻基地產仍保持樂觀,「在內地將維持選擇性的業務發展策略,並把焦點放在一線城市」,並將繼續在內地一線城市物色發展機會。
其實在上世紀80年代末香港掀起移民浪潮時,郭得勝就說:「除了在內地投資之外,新鴻基不會考慮將資金調往海外。」
李兆基家族
創始人李兆基,87歲,身價1600億元。2015年6月李兆基宣布退任恆基發展主席兼董事總經理,7月1日起交棒小兒子李家誠。
李兆基是恆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及董事長。其家族主要涉足行業包括能源,金融,酒店,地產、交通運輸。恆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是香港最大的地產開發公司之一,旗下地產涉及商務樓、住宅樓及酒店集團。
李兆基家族還經營能源產業。他是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的主席,該公司是香港家用和供暖天然氣的唯一供應商。其長子李家傑和次子李家誠均為恆基兆業副主席和中華煤氣有限公司董事。
據筆者統計,截至目前,恆基兆業在內地的北京、上海、廣州、長沙、成都、南京、重慶、大連、西安、杭州、蘇州、沈陽等16個城市擁有29處物業地產。而恆基兆業旗下的港華燃氣在山東、安徽、河北、江蘇、廣東、河南、江蘇和吉林等25省份取得212和項目。
港華燃氣還透過全資附屬公司易高環保投資有限公司及其屬下企業致力開拓之新興環保能源業務之發展亦穩步向前。在江蘇、陝西、山東、山西、河南和遼寧擁有液化氣項目。
恆基兆業2015年中報顯示其在內地的業務取得了不俗表現。截至6月30日,中國內地物業發展銷售收入28.04億港幣,同比暴增190%。內地的附屬公司、聯營公司及合營企業除稅前盈利達3.39億港幣,同比暴增377%。內地物業租賃總收入為8.52億港幣,同比增21%。附屬公司、聯營公司及合營企業除稅前租金凈收入6.56億港幣,同比增20%。
這些數據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恆基兆業及旗下公司為何在大陸數十個城市開拓新物業和新的能源項目。
鄭裕彤家族
創始人鄭裕彤,90歲,身價約1000億元。接班人兒子鄭家純,長孫鄭志剛。
鄭裕彤是香港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香港四大地產發展商之一)、周大福珠寶金行有限公司主席及恆生銀行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
香港新世界發展旗下有新世界中國地產、新創建、新世界百貨三家上市公司。家族產業涵蓋珠寶業、酒店、百貨、物流、電信、基礎設施建設和金融服務等。
新世界發展集團在中國內地物業旗艦——新世界中國地產有限公司,其物業組合包括在華北、東北、華東、華南、西部20個城市的35個主要項目,可供發展及投資的總樓面面積達2738萬平方米。
截至去年底,新世界百貨經營及管理共43家百貨店,遍布中國內地21個城市,總樓面面積超過160萬平方米。
過去數年,中國內地物業銷售表現伴隨著一系列行政主導的調控措施出現多番起伏。新世界發展地產表示,樓市啟動了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去行政化、趨市場化」的目標已日漸明確,中國內地樓市可望朝著平穩化格局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綜覽新世界發展集團去年年報和今年的中報,我們並未看到其欲在內地收縮業務或者撤資的跡象。
Ⅷ 分家後的李嘉誠身價還有多少,是什麼概念
上到大家族,下到普通家庭只要家裡有兩個兒子的,到最後都是要分家的,而李嘉誠有兩個兒子,那麼也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分家的情形,像王健林就王思聰一個兒子,以後就不會存在分家的情況。分家的過程也就是父母將財產傳遞給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步驟之一,分家原則上是一個兒子佔一份,但是普通家庭分家,普遍都是讓大兒子先選,也有的家庭是分家的兒子中誰先生了男孩,可多分一份財產,所以現實中分家是很難做到公平公正的。
如果把這筆錢存銀行呢?按照央行活期基準利率0.35%計算,每年的利息就有0.35%*2219億=7.76億,如果是按照大額存單三年期利率4.18%計算,每年的利息就有4.18%*2219億=92.75億,差不多每天就有2566萬的利息。也就是說一年只要不花超過92.75億,那麼這輩子是動不到這筆本金。如果是只花這2219億本金,一年花1億,也需要花2219年才能花得完,要知道中國歷史上下也就五千年。
能連續21年蟬聯香港首富,從1999年開始連續當15年華人首富,就知道李嘉誠到底多有錢,如果算上已經分家兩個兒子的財產和隱藏的財富,那麼李嘉誠個人財富應該能和世界首富一較高下,畢竟相對於世界首富身價而言,李嘉誠大多數是真實的資產。
Ⅸ 香港公司塞席爾和馬紹爾公司區別
您好,首先我們來分析這三個公司各自的優勢匯總,馬紹爾群島成立公司的優點於馬紹爾群島成立的公司,有助於房地產投資、證券買賣、信託及財產投資計劃包括資產保護信託、合資企業經營、以及透過股票上市從世界市場集資。
塞席爾的國際機場是印度洋地區最優秀的機場,其國內和國際電訊服務已發展成熟。塞席爾提供的金融服務種類繁多,包括離岸銀行、投資和保險服務。國際商業公司售價並不昂貴,而且方便易用,是最受歡迎的公司,可作多種用途且無諸多限制。
香港是全球較自由的商貿港口,物流進出自由:一般貨物進出不征關稅,海陸空物流速度極快;資金進出自由:香港沒有外匯管制,各種外幣可以隨時兌換調動,而且資金進出沒有限制;生意人多喜歡用香港銀行的便利收發信用證。加上注冊香港公司程序便捷,簡單,維護成本低,如果單純做外貿,建議您可以注冊香港公司。
注冊哪裡的公司需要您根據自身的企業發展情況而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以上回答供您參考,希望可以幫到您,歡迎您為我們點贊及關注我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