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信託法》中「向他人提供貸款不得超過其管理的所有信託計劃實收余額的30%」中的「實收余額」是什麼
1、信託公司的來財務實際上分自成兩個部分,一個是其固有資金,一個是其受託管理的資產或資產(含權益);
2、基於現有信託相關監管精神,信託公司應當根據監管評級的不同,分別按月、季、年,向監管機構或其他有權機構上報、披露,當期所有存續的信託業務所對應的實際收取的信託財產額度,稱之為「當期信託財產余額」,就是你理解的「當期」信託公司管理的所有的信託計劃(含單一信託)的所對應信託資產的總規模;
3、信託公司當期受託資產余額中的貸款(以向交易對手發放貸款為信託財產管理運用處分方式)的額度,不得超過總規模的30%;
4、設定這條限制的初衷在於限制信託公司過度發放貸款,不利於通過市場貸款總額進行宏觀經濟調控;同時也有助於信託公司向真正的主動管理型的資產管理機構轉化,弱化其非類銀行信貸機構的市場形象,有效控制自身經營風險。
⑵ 什麼是信託交易對手
信託計劃都是有抄投資項目的,投資項目的融資方就是交易對手。例如中信信託發行了一個貸款於房地產項目產品,那麼那個房地產公司就是交易對手。在信託的風險控制里,交易對手方的實力是一個非常大的參考指標,交易對手方的實力越強,就說明這個項目可以按時償本付息的概率就越大,風險自然就越小。
⑶ 信託產品的交易對手是什麼
投資者,融資企業,信託公司,主要就是這三方,其餘可能會涉及一些第三方擔保等
⑷ 應收賬款類信託如何解釋
業內人士介紹,應收賬款類信託的基本模式是,購貨單位將應收賬款的受益權轉讓給信託公司,信託公司發行信託計劃募集資金,將這筆錢支付給賬戶核算企業,作為企業應收賬款收益權的對價,應收賬款順利回收時,就用於支付信託投資人的本金和收益。
今年以來實體經濟疲弱,很多平台公司、企業普遍面臨著經營和融資困境,導致應收賬款佔比持續升高。但應收賬款不能帶來現金流入,於是不少公司就通過信託公司發起信託計劃募集資金的形式,將應收賬款提前利用,增加現金流入,加快資金周轉速度。
近期,應收賬款類信託的發行日趨增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6月至8月中下旬,該類信託產品共發行了60多款,實際募資規模241.6億元,規模最小的也有1億元。
事實上,應收賬款類信託並不是新鮮事物,「這類信託一直都有 ,以應收賬款收益權作為融資標的進行融資。但是從發行的產品來看,應收賬款類信託產品是較以往增多了,像中融很多是以財產權信託形式出現。」 用益信託工作室研究員顏玉霞向記者介紹說。
預期收益率最高可達12.5%
因為企業經營困難成為普遍現象,導致應收賬款佔比持續升高,將其「類資產證券化」成為一種很好的選擇,這類信託的預期平均收益率為8.84%。
近期,某信託公司發行了一款應收賬款類信託產品,規模達5億元,資金用於購買西安高新控股有限公司向西安高新區管委會的應收賬款受益權,高新控股將該筆資金用於西安高新區魚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產品投資期限為24個月,可延期12個月,預期收益率達9.5 %。
而日前另一家信託公司成立的一款應收賬款信託計劃,募集資金用於太湖文化論壇環境配套工程管線建設工程和後塘路建設工程,產品投資期限為2年,預期收益率高達12.5%,比收益率占排行榜首位的房地產信託還高。
風險不可小覷
應收賬款類信託的收益在各類信託排行靠前,但是高收益背後必然蘊含著高風險。據了解,在這類信託產品的背後,85%的交易對手都是地方融資平台公司。近兩年,監管部門、銀行對平台融資都非常謹慎,作為個人投資者,對這類信託產品更應詳細了解。
一位業內人士介紹說,應收賬款是企業交易行為產生的債權,如果還款人信用級別不高的話,將很難獲得安全保證。因此,這類信託計劃多數會投向與政府有關的資產,這就限制了投資領域的資產范圍。由於應收賬款類產品的風險在於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因此這類產品的風險比「基礎設施建設」的信託貸款類產品略高。
「應收賬款類信託同特定資產,收益權、股權收益權信託的性質是一樣的,只不過是權益標的不同,風險主要還是要看融資方的還款實力或應收債權對應債務人的還款能力。」顏玉霞表示。
一位業內人士建議,首先,投資者要弄清產品背後的交易對手,也就是弄清楚融資方是誰。投資者應該優選省市級的項目,而非區縣級項目。其次,還要考察應收賬款的債務人,最好選有財政或人大決議或出具相關文件對應收賬款進行承諾。再者,要考察增信措施的設置,最好項目的增信措施為股權、土地抵質押或第三方擔保等模式,但應該避免選擇擔保方為普通私人公司的產品,因為這些公司規模小,實力相對較弱,做擔保並無實際意義。
另外,信託規模相對應收賬款的折扣率越低越好,據了解,目前的產品中,1年與2年應收賬款對應產品的折扣率差別很大,3折~9折都存在,某地產公司的應收賬款信託甚至以與原始賬面債權本金1:1的價格受讓。折扣率越高,風險就越大。
而應收賬款類信託的兌付風險問題,也讓很多人表示擔心。個別公司財務造假,利用關聯子公司進行虛假經營往來,虛增營收,形成大量應收賬款的事層出不窮,這無疑會增加產品的兌付風險。對此,顏玉霞表示,信託公司在接項目之前會做盡職調查報告,對相關的財務狀況也會進行調查,但是這種風險確實是可能存在的。
⑸ 關於挑選信託,投資組合如何分散風險
今年以來,資管市場頗不平靜
從年初的頭部網路借貸平台,到260多家私募的跑路,再到信託產品的接連違約,上半年可謂是轟轟隆隆,雷聲不斷;
當下一個時期屬於經濟增速的換擋期,金融供給側結構改革步入深水區;加上復雜的外部經濟環境和《資管新規》的大限,金融業風險在近半年的時間得到了集中的釋放和爆發,不光是私募和網路借貸,甚至連信託公司發行的主動管理產品和券商的資管計劃,紛紛出現暴雷和違約,讓人猝不及防。
現實中表現為引入第三方公司,進行一個資金差額補助和擔保,考察擔保措施要著力考察擔保人公司的實力,這個和之前考察交易對手實際是一個性質,這里便不再贅述。
寫在最後信託風險持續,且行且珍惜。
本文在簡要介紹了當前信託業風險現狀,然後梳理了信託投資存在哪些風險,包括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管理和操作風險的諸多方面。同時針對這次的風險,列出了投資者重點關注的幾個方面。
交易對手的實力,第一還款來源和用途,抵押質押情況,交易結構以及擔保措施等。這五個方面,能夠幫助投資者構建一個基本的觀察信託的一個維度和視角。當然本文只是一個引子,每一個風險點和每一個判斷標准之後,都是一篇文章,連起來就是一本教科書式了,這里只是做一個概括和說明,
⑹ 信託產品真正的隱藏的風險有哪些
很多,必須項目的交易對手有無隱藏他們的債務、本身項目的可行性、信託公司之前對於風險的盡職調查是否到位,風險管控是否到位,項目所在的行業的行業風險等
⑺ 什麼是信託交易對手
信託計劃都是有投資項目的,投資項目的融資方就是交易對手。例如中信信託發行了一個貸款於房地產項目產品,那麼那個房地產公司就是交易對手。在信託的風險控制里,交易對手方的實力是一個非常大的參考指標,交易對手方的實力越強,就說明這個項目可以按時償本付息的概率就越大,風險自然就越小。
⑻ 為什麼信託公司不得以賣出回購方式管理運用信託財產
信託公司本來就是一家受託管理信託財產的機構。如果以賣出回購方式管理運用信託財產,就不是信託公司受託管理了。
所謂「賣出回購信託財產」,是指信託公司在金融市場上按照回購協議的約定,先行賣出可以作為回購交易的特定信託資產(國債、股票等),再按固定的價格在到期日從交易對手處買回的經濟行為,其本質是交易對手向信託財產融資,屬於為信託財產借入資金。
在我國信託目前主要是金錢信託的背景下,把禁止的負債管理行為限制在「賣出回購信託財產」,是有合理性的。
根據《信託公司管理辦法》第十九條信託公司管理運用或處分信託財產時,可以依照信託文件的約定,採取投資、出售、存放同業、買入返售、租賃、貸款等方式進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信託公司不得以賣出回購方式管理運用信託財產。
根據《信託公司管理辦法》第六十條信託公司違反本辦法其他規定的,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採取相應的處罰措施。
第六十一條信託公司有違法經營、經營管理不善等情形,不予撤銷將嚴重危害金融秩序、損害公眾利益的,由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依法予以撤銷。
第六十二條對信託公司違規負有直接責任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可以區別不同情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採取罰款、取消任職資格或從業資格等處罰措施。
⑼ 關於信託產品的幾個問題
1、信託產品風險在抄於兩點:信用風險及市場風險;
信用風險意思是指交易對手違約而造成損失的風險,一般控制措施主要有擔保、抵押、質押等;(擔保主要有:商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大型企業、地方政府等;抵押常見的主要有房地產抵押、股權質押、應收賬款等;質押通常就是打折非常低的,大多為資產評估價值的30%-50%)
市場風險主要是因為市場價格波動造成的風險,一般控制措施主要是採取結構話信用增級、設立預警點、止損點等方式。
基本上通過以上風險控制措施完成後,兌付率都是非常高的,但是也有例外。
2:購買信託產品的話攜帶好身份證件與銀行卡,仔細閱讀信託合同書,簽完字把資金劃到制定賬戶就可以了。
3:太有眼光了,關鍵是如何走完第一步:怎樣從銀行取得大額的資金?這個剪刀差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得到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