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什麼文言文是寫給別人的 速度啊 我們老師要的
【答龔深父書】
某得手筆,感慰,尤喜侍奉萬福。所示王深父事甚曉。然不為小廉曲謹以投眾人耳目,而趣舍必度於仁義,是乃深父所以合於古人,而眾人所以不識深父者也。言之於深父何病?揚雄亦用心於內,不求於外,不修廉隅,以徼名當世。故某以謂深父於為雄幾可以無悔。揚雄者,自孟軻以來,未有及之者。但後世士大夫多不能深考之爾。孟軻,聖人也。賢人則其行不皆合於聖人,特其智足以知聖人而已。故某以謂深父其智能知軻,其於為雄幾可以無悔。揚雄之仕,合於孔子無不可之義,奈何欲非之乎?若以深父不仕為過於雄,則自雄以來,能不仕者多矣,豈皆能過於雄乎?若以深父之不仕為與雄異,則孟子稱禹、稷、顏回同道。深父之於為雄,其以強學力行之所至,仕不仕,特其所遭義命之不同,未可以議於此。深父吾友也,言其美,尤不敢略,亦不敢誣,所以致忠信於吾友。然以久廢學,恐所論尚不中,不惜更詳喻及也。
【再答龔深父論語孟子書】
某啟:黽勉俯從事,不能無勞,略嘗奉書,想己得達。承手筆,知十二娘子侍奉萬福,欣慰可知。所論及異論具曉,然道德性命,其宗一也。道有君子有小人,德有吉有凶,則命有順有逆,性有善有惡,固其理,又何足以疑?伊尹曰:「茲乃不義,習與性成。」出善就惡,謂之性亡,不可謂之性成,則伊尹之言何謂也?召公曰「惟不恭厥德,乃早墜厥命」者,所謂命凶也。命凶者,固自取,然猶謂之命。若小人之自取,或幸而免,不可謂之命,則召公之言何謂也?是古人之以無君子為無道,以無吉德為無德,則去善就惡,謂之性亡,非不可也。雖然,可以謂之無道,而不可謂之道無小人;可謂之無德,而不可以謂德無凶;可以謂之性亡,而不可以謂之性無惡。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言相近之性,以習而相遠,則習不可以不慎,非謂天下之性皆相近而已矣。孔子見南子為有禮,則孔子不可告子路曰「是禮也」,而曰「天厭之」乎?孟子曰:「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若有禮而無權,則何以為孔子?天下之理,固不可以一言盡。君子有時而用禮,故孟子不見諸侯;有時而用權,故孔子可見南子。孔子與蒲人盟而適衛者,將以行法也。不如是,則要盟者得志矣。且有制於人而不得行,則聖人之無可奈何,孔子適衛,非蒲之所能制,則孔子何為而不適衛?蓋適衛然後足以明義,此孔子之所以適衛也。凡此皆略為深甫道之。以深甫之明,何難於答是,而千里以書見及,此固深甫之好問嗜學之無已也。久廢筆墨,言不逮意,幸察。知罷官遂見過,幸甚。然某疲病,恐不能久堪州事,不知還得相見於此否?向秋,自愛。
【與王深父書二】
某頓首。自與足下別,日思規箴切靡刂之補,甚於飢渴。足下有所聞,輒以告我,近世朋友,豈有如足下者乎?此固某所望於足下者。惜乎,與足下相去遠,過失日甚,而不肯傳聞於足下,誠使盡聞而盡教之,雖某之愚,其庶幾少有成!惟足下不以數附書為勤。幸甚,幸甚。
【二】
某頓首。近已奉狀,不知到否,竟不得脫省中。而今日就職,聞足下當入都下,幸能早來,冀得一見。若足下來差池,則某此月乞去至淮南迎親矣。出不過三四十日,則還至都下,幸足下且留,以待某還。事欲講於左右者甚眾,切勿遽去。若今不得一見,又不知何時奉見,切勿亟歸也。有王逢原者,卓犖可駭,自常州與之如江南,已見其有過人者。及歸而見之,所學所守愈超然,殆不可及。忽得報死矣,天於善人君子如此,可嘆,可嘆!如逢原者,求之於時,殆未見比,不知常君方之孰賢耳。可痛,可痛!恨足下不得見之耳。書不盡意,自愛,自愛。
【答劉讀秀才書】
久不聞問,忽得書,承侍奉萬福,良以為慰。見問進退去就之意,蓋道之所存,意有所不能致,而意之所至,言有所不能盡。第深考《微子》一篇,則古之聖人君子所以趣時合變,蓋可睹矣。阻闊愈遠,惟自愛,數以書見及。
【答徐絳書】
某啟:某鄙朴,未嘗得邂逅,而蒙以書辱於千里之遠,固已幸甚。足下求免於今之世而求合於古之人,不以問世之能言,而欲有取於不肖,此某之所以難於對也。自生民以來,為書以示後世者,莫深於《易》。《易》之所為作,不出足下之所求。文王以伏羲為未足以喻世也,故從而為之辭。至於孔子之有述也,蓋又以文王為未足。此皆聰明睿智、天下至神,然尚於此不能以一言盡之,而患其喻之難也。況以區區之中材,而遇變故之無窮,其能皆有所合而卒以自免乎?雖能有所合而有以自免,其可以易言而遽曉乎?此某夙夜勉焉而懼終不及者也,其能遽有以進左右者乎?然學者患其志之不同,而有志者欲其為之不已。某與足下,幸志同矣。如為之不已,他日邂逅,得各講其所聞,擇其可以守之,庶其卒將有得焉。蓋古之人其成未嘗不以友者,此亦區區有望於君子也。
【答李資深書】
某啟:辱書勤勤,教我以義命之說,此乃足下忠愛於故舊,不忍捐棄,而欲誘之以善也。不敢忘,不敢忘。雖然,天下之變故多矣,而古之君子辭受取捨之方不一,彼皆內得於己,有以待物,而非有待乎物者也。非有待乎物,故其跡時若可疑;有以待物,故其心未嘗有悔也。若是者,豈以夫世之毀譽者概其心哉?若某者,不足以望此,然私有志焉,顧非與足下久相從而熟講之,不足以盡也。多病無聊,未知何時得復晤語。書不能一一,千萬自愛。
【答韶州張殿丞書】
某啟:伏蒙再賜書,示及先君韶州之政,為吏民稱誦,至今不絕,傷今之士大夫不盡知,又恐史官不能記載,以次前世良吏之後。此皆不肖之孤,言行不足信於天下,不能推揚先人之功緒餘烈,使人人得聞知之,所以夙夜愁痛、疚心疾首而不敢息者以此也。先人之存,某尚少,不得備聞為政之跡。然嘗侍左右,尚能記誦教誨之餘。蓋先君所存,嘗欲大潤澤於天下,一物枯槁以為身羞。大者既不得試,已試乃其小者耳,小者又將泯沒而無傳,則不肖之孤,罪大釁厚矣,尚何以自立於天地之間耶?閣下勤勤惻惻,以不傳為念,非夫仁人君子樂道人之善,安能以及此?自三代之時,國各有史,而當時之史,多世其家,往往以身死職,不負其意。蓋其所傳,皆可考據。後既無諸侯之史,而近世非尊爵盛位,雖雄奇俊烈,道德滿衍,不幸不為朝廷所稱,輒不得見於史。而執筆者又雜出一時之貴人,觀其在廷論議之時,人人得講其然不,尚或以忠為邪,以異為同,誅當前而不栗,訕在後而不羞,苟以饜其忿好之心而止耳。而況陰挾翰墨,以裁前人之善惡,疑可以貸褒,似可以附毀,往者不能訟當否,生者不得論曲直,賞罰謗譽,又不施其間。以彼其私,獨安能無欺於冥昧之間邪?善既不盡傳,而傳者又不可盡信如此。唯能言之君子,有大公至正之道,名實足以信後世者,耳目所遇,一以言載之,則遂以不朽於無窮耳。伏惟閣下,於先人非有一日之雅,余論所及,無黨私之嫌,潛以發潛德為己事,務推所聞,告世之能言而足信者,使得論次以傳焉,則先君之不得列於史官,豈有恨哉?
【答司馬諫議書】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於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於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於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嚮往之至。
【答曾公立書】
某啟:示及青苗事。治道之興,邪人不利,一興異論,群聾和之,意不在於法也。孟子所言利者,為利吾國,(如曲防遏糴。)利吾身耳。至狗彘食人食則檢之,野有餓莩則發之,是所謂政事。政事所以理財,理財乃所謂義也。一部《周禮》,理財居其半,周公豈為利哉?奸人者,因名實之近,而欲亂之,以眩上下,其如民心之願何?始以為不請,而請者不可遏,終以為不納,而納者不可卻。蓋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不得不然也。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貸之,貸之不若與之。然不與之而必至於二分者,何也?為其來日之不可繼也。不可繼,則是惠而不知為政,非惠而不費之道也,故必貸。然而有官吏之俸,輦運之費,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廣之,以待其飢不足而直與之也,則無二分之息可乎?則二分者,亦常平之中正也,豈可易哉?公立更與深於道者論之,則某之所論,無一字不合於法,而世之訁堯訁堯者,不足言也。因書示及,以為如何?
【答呂吉甫書】
某啟:與公同心,以至異意,皆緣國事,豈有它哉?同朝紛紛,公獨助我,則我何憾於公!人或言公,吾無與焉,則公何尤於我?趣時便事,吾不知其說焉;考實論情,公宜昭其如此。開喻重悉,覽之悵然。昔之在我者,誠無細故之可疑;則今之在公者,尚何舊惡之足念?然公以壯烈,方進為於聖世;而某ぃ然衰�,特待盡於山林。趣舍異路,則相�以濕,不如相忘之愈也。想趣召在朝夕,惟良食,為時自愛。承累幅勤勤,為禮過當,非所敢望於故人也。不敢視此以為報禮,想蒙恕察。承已祥除,伏惟尚有餘慕。知有所論著,恨未見之。惟賴恩覆,以得優游,然以疾憊棄日,茫然未有獲也。諸令弟各想礻是福。
【與王子醇書四】
某啟:得書承動止萬福,良以為慰。洮河東西,番漢集附,即武勝必為帥府,今日築城,恐不當小。若以目前功多難成,城大難守,且為一切之計,亦宜勿隳舊城。審處地勢,以待異時增廣。城成之後,想當分置市易,務為番巡檢大作廨宇。募蕃漢有力人,假以官本,置坊列肆,使番漢官私兩利,則其守必易,其集附必速矣。因書希詳喻經畫次第。秋涼自愛,不宣。
【二】
某啟:承已築武勝,又討定生羌,甚善。聞郢成珂等諸酋,皆聚所部防招,恩威所加,於此可見矣。然久使暴露,能無勞費?恐非所以慰悅眾心,令見內附之利。謂宜喻成珂等放散其眾,量領精壯人馬防招,隨宜犒勞,使悉懷惠,城成之後,更加厚賞。人少則賞不費財,賜厚則眾樂為用。不知果當如此否?請更詳酌。盪除強梗,必有谷可獲以供軍,有地可募人以為弓箭手。特恐新募,未便得力。若募選秦鳳、涇原舊人投換,仍許其家人刺手承占本名,官土人員節級更與轉資,即素教之兵,足以鎮服初附。事難遙度,心所謂然,聊試言之爾。諸當條奏,想不憚煩。露次勞苦,為時自愛。不宣。
【三】
某啟:得書喻以禦寇之方。上固欲公毋涉難冒險,以百全取勝,如所喻甚善,甚善。方今熙河所急,在修守備,嚴戒諸將,勿輕舉動。武人多欲以討殺取功為事,誠如此而不禁,則一方憂未艾也。竊謂公厚以恩信撫屬羌,察其材者,收之為用。今多以錢粟養戍卒,乃適足備屬羌為變,而未有以事秉常、董氈也。誠能使屬羌為我用,則非特無內患,亦宜賴其力以乘外寇矣。自古以好坑殺人致畔,以能撫養收其用,皆公所覽見。且王師以仁義為本,豈宜以多殺斂怨耶?喻及青唐既與諸族作怨,後無復合,理固然也。然則近董氈諸族事定之後,以兵威臨之而宥其罪,使討賊自贖,隨加厚賞,彼亦宜遂為我用,無復與賊合矣。與討而驅之,使堅附賊為我患,利害不侔也。事固有攻彼而取此者服,誠能挫董氈,則諸羌自服,安所事討哉?又聞屬羌經討者,既亡蓄積,又廢耕作,後無以自存,安得不屯聚為寇,以梗商旅往來?如募之力役及伐材之類,因以活之,宜有可為,幸留意念恤。邊事難遙度,想公自有定計,意所及,嘗試言之。春暄,為國自愛。不宣。
【四】
某啟:久不得來問,思仰可知。木征內附,熙河無復可虞矣。唯當省冗費,理財谷,為經久之計而已。上以公功信積著,虛懷委任,疆埸之事,非復異論所能搖沮。公當展意,思有以報上,餘無可疑者也。某久曠職事,加以疲不能自支,幸蒙恩憐,得釋重負。然相去彌遠,不勝��。唯為國自愛,幸甚,不宣。
【與趙Ι書】
某啟:議者多言遽欲開納西人,則示之以弱,彼更倔強。以事情料之,殆不如此。以我眾大,當彼寡小,我尚疲弊厭兵,即彼偷欲得和可知。我深閉固距,使彼不得安息,則彼上下忿懼,並力一心,致死於我,此彼所以能倔強也。我明示開納,則彼孰敢違眾首議欲為倔強者?就令有敢如此,則彼舉國皆將德我而怨彼,孰肯為之致死?此所以怒我而怠寇也。老子曰:「抗兵相加,哀者勝矣。」此之謂也。至於開納之後,與之約和,乃不可遽,遽則彼將驕而易我。蓋明示開納,所以怠其眾而紓吾患;徐與之議,所以示之難而堅其約。聖上恐龍圖未喻此指,故令以書具道前降指揮。如西人有文字,詞理恭順,即與收接聞奏。宜即明示界上,使我吏民與彼舉國皆知朝廷之意。
【回蘇子瞻簡】
某啟:承誨喻累幅,知尚盤桓江北,俯仰逾月,豈勝感悵。得秦君詩,手不能舍,葉致遠適見,亦以為清新嫵麗,與鮑、謝似之。不知公意如何?餘卷正冒眩尚妨細讀,嘗鼎一臠,旨可知也。公奇秦君,數口之不置,吾又獲詩,手之不舍。然聞秦君嘗學至言妙道,無乃笑我與公嗜好過乎?未相見,跋涉自愛,書不宣悉。
【與陳和叔內翰簡】
某啟:今日承以券致饋,喻令來取。與和叔交遊三十年,豈敢復相求於末度!然人道所以相交際,亦宜粗有禮,非苟以豢養為利而已。是以不敢拜貺,竊恐此非公指。然久客於此,每以煩費公帑為慚,自是台無饋,不亦善乎?餘留面敘。不宣。
【答許朝議書】
某啟:連得誨示,豈勝感慰!歲暮冱寒,想比日安佳。頃在朝廷觀公議法,每求所以生之,想今為州,亦用此意。公壽考康寧,子孫蕃衍,當以此也。咫尺思一相見,情何有已?唯冀良食自愛,永綏福履。不宣。
【答蔡天啟書】
某啟:近附書,想達。比日安否如何?何時南來?日以企佇。得書說同生基以色立,誠如是也。所謂猶如野馬,熠熠清擾者,日光入隙所見是也。眾生以識精冰,合此而成身。眾生為想所陰,不依日光,則不能見。想陰既盡,心光發宣,則不假日光,了了見此。此即所謂見同生基也。未即會晤,為道自愛,數以書見及。尊教授想比日安佳,未及為書。
【與參政王禹玉書二】
某啟:越宿,伏惟台候萬福。某久屍宰事,每念無以塞責,而比者憂患之餘,衰疹浸加,自惟身事,漫不省察。持此謀國,其能無所曠廢,以稱主上任用之意乎?況自春以來,求解職事,至於四五,今則疾病日甚,必無復任事之理。仰恃契眷,謂宜少敦僚友之義,曲為開陳,使得早遂所欲,而不宜迪上見留,以重某逋慢之罪也。區區之懷,言不能盡,惟望深賜矜憐而已。不宣。
【二】
某啟:繼蒙賜臨,傳喻聖訓,彷徨�躇,無所容措。某羈孤無助,遭值大聖,獨排眾毀,付以宰事,苟利於國,豈辭糜殞?顧自念行不足以悅眾,而怨怒實積於親貴之尤;智不足以知人,而險訁皮常出於交遊之厚。且據勢重而任事久,有盈滿之憂;意氣衰而精力弊,有曠失之懼。歷觀前世大臣,如此而不知自弛,乃能終不累國者,蓋未有也。此某所以不敢逃逋慢之誅,欲及罪戾未積,得優游里閭,為聖時知止不殆之臣,庶幾天下後世,於上拔擢任使,無所譏議。伏惟明公方佐佑大政,上為朝廷公論,下及僚友私計,謂宜少垂念慮,特賜敷陳。某既不獲通章表,所恃在明公一言而已。心之精微,書不能傳,惟加憫察,幸甚。不宣。
【答曾子固書】
某啟:久以疾不為問,豈勝嚮往!前書疑子固於讀經有所不暇,故語及之。連得書,疑某所謂經者佛經也,而教之以佛經之亂俗。某但言讀經,則何以別於中國聖人之經?子固讀吾書每如此,亦某所以疑子固於讀經有所不暇也。然世之不見全經久矣,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故某自百家諸子之書,至於《難經》、《素問》、《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農夫女工,無所不問。然後於經為能知其大體而無疑。蓋後世學者,與先王之時異矣,不如是,不足以盡聖人故也。揚雄雖為不好非聖人之書,然於墨、晏、鄒、庄、申、韓亦何所不讀。彼致其知而後讀,以有所去取,故異學不能亂也。惟其不能亂,故能有所去取者,所以明吾道而已。子固視吾所知,為尚可以異學亂之者乎?非知我也。方今亂俗不在於佛,乃在於學士大夫沉沒利慾,以言相尚,不知自治而已。子固以為如何?苦寒,比日侍奉萬福。自愛。
【與吳特起書】
某啟:適見鍾檢正世美,言上舍吳師禮,浙人也,有文學節行,欲為逢原婿。彼極多人慾婿之,而慕逢原節義,故欲娶其女。鍾為人不妄,吳亦有名,故欲作書奉報。乃得來書,更請審擇。特起肯遠相過,甚慰思渴。老年待盡,若復得一相見,豈非幸願。今歲暑雨特甚,多逃於北山。平生未嘗畏暑,年老氣衰,復值此非常氣候,殊為憊頓。書不及悉,千萬自愛。
【與曾子山書】
某啟:比聞上下呶呶,何故?人不患無材,患韜晦之為難。況州縣之勢,固已相遼,郡若摧縣,易於拉朽,此不可不知也。冬寒,千萬自愛。
【與吳司錄議王逢原姻事書】
某啟:仲冬嚴寒,伏惟尊體動止萬福。王令秀才,近見文學、才智、行義,皆高過人,見留他來此修學。雖貧不應舉,為人亦通,不至大段苦節過當。他恐二舅不欲與作親,久不得委曲,不審尊意如何?傳聞皆不可信也。某目見其所為如此,甚可愛也。未拜見,千萬乞保尊重。
【二】
某啟:新正,伏惟二舅都曹尊體動止萬福。向曾上狀,不審得達左右否?王令秀才見在江陰聚學,文學、智識與其性行,誠是豪傑之士。或傳其所為過當,皆不足信。某此深察其所為,大抵只是守節安貧耳。近日人從之學者甚眾,亦不至絕貧乏,況其家口寡,亦易為贍足。雖然不應舉,以某計之,今應舉者,未必及第,未必不困窮,更請斟酌。此人但恐久遠非終困窮者也。雖終困窮,其畜妻子,當亦不至失所也。渠卻望二舅有信來,決知親事終如何,幸一賜報也。尚寒,伏乞善保尊重。
② 誰有現成的古代書信
以下為《王安石集》中書信部分
【答龔深父書】
某得手筆,感慰,尤喜侍奉萬福。所示王深父事甚曉。然不為小廉曲謹以投眾人耳目,而趣舍必度於仁義,是乃深父所以合於古人,而眾人所以不識深父者也。言之於深父何病?揚雄亦用心於內,不求於外,不修廉隅,以徼名當世。故某以謂深父於為雄幾可以無悔。揚雄者,自孟軻以來,未有及之者。但後世士大夫多不能深考之爾。孟軻,聖人也。賢人則其行不皆合於聖人,特其智足以知聖人而已。故某以謂深父其智能知軻,其於為雄幾可以無悔。揚雄之仕,合於孔子無不可之義,奈何欲非之乎?若以深父不仕為過於雄,則自雄以來,能不仕者多矣,豈皆能過於雄乎?若以深父之不仕為與雄異,則孟子稱禹、稷、顏回同道。深父之於為雄,其以強學力行之所至,仕不仕,特其所遭義命之不同,未可以議於此。深父吾友也,言其美,尤不敢略,亦不敢誣,所以致忠信於吾友。然以久廢學,恐所論尚不中,不惜更詳喻及也。
【再答龔深父論語孟子書】
某啟:黽勉俯從事,不能無勞,略嘗奉書,想己得達。承手筆,知十二娘子侍奉萬福,欣慰可知。所論及異論具曉,然道德性命,其宗一也。道有君子有小人,德有吉有凶,則命有順有逆,性有善有惡,固其理,又何足以疑?伊尹曰:「茲乃不義,習與性成。」出善就惡,謂之性亡,不可謂之性成,則伊尹之言何謂也?召公曰「惟不恭厥德,乃早墜厥命」者,所謂命凶也。命凶者,固自取,然猶謂之命。若小人之自取,或幸而免,不可謂之命,則召公之言何謂也?是古人之以無君子為無道,以無吉德為無德,則去善就惡,謂之性亡,非不可也。雖然,可以謂之無道,而不可謂之道無小人;可謂之無德,而不可以謂德無凶;可以謂之性亡,而不可以謂之性無惡。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言相近之性,以習而相遠,則習不可以不慎,非謂天下之性皆相近而已矣。孔子見南子為有禮,則孔子不可告子路曰「是禮也」,而曰「天厭之」乎?孟子曰:「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若有禮而無權,則何以為孔子?天下之理,固不可以一言盡。君子有時而用禮,故孟子不見諸侯;有時而用權,故孔子可見南子。孔子與蒲人盟而適衛者,將以行法也。不如是,則要盟者得志矣。且有制於人而不得行,則聖人之無可奈何,孔子適衛,非蒲之所能制,則孔子何為而不適衛?蓋適衛然後足以明義,此孔子之所以適衛也。凡此皆略為深甫道之。以深甫之明,何難於答是,而千里以書見及,此固深甫之好問嗜學之無已也。久廢筆墨,言不逮意,幸察。知罷官遂見過,幸甚。然某疲病,恐不能久堪州事,不知還得相見於此否?向秋,自愛。
【與王深父書二】
某頓首。自與足下別,日思規箴切靡刂之補,甚於飢渴。足下有所聞,輒以告我,近世朋友,豈有如足下者乎?此固某所望於足下者。惜乎,與足下相去遠,過失日甚,而不肯傳聞於足下,誠使盡聞而盡教之,雖某之愚,其庶幾少有成!惟足下不以數附書為勤。幸甚,幸甚。
【二】
某頓首。近已奉狀,不知到否,竟不得脫省中。而今日就職,聞足下當入都下,幸能早來,冀得一見。若足下來差池,則某此月乞去至淮南迎親矣。出不過三四十日,則還至都下,幸足下且留,以待某還。事欲講於左右者甚眾,切勿遽去。若今不得一見,又不知何時奉見,切勿亟歸也。有王逢原者,卓犖可駭,自常州與之如江南,已見其有過人者。及歸而見之,所學所守愈超然,殆不可及。忽得報死矣,天於善人君子如此,可嘆,可嘆!如逢原者,求之於時,殆未見比,不知常君方之孰賢耳。可痛,可痛!恨足下不得見之耳。書不盡意,自愛,自愛。
【答劉讀秀才書】
久不聞問,忽得書,承侍奉萬福,良以為慰。見問進退去就之意,蓋道之所存,意有所不能致,而意之所至,言有所不能盡。第深考《微子》一篇,則古之聖人君子所以趣時合變,蓋可睹矣。阻闊愈遠,惟自愛,數以書見及。
【答徐絳書】
某啟:某鄙朴,未嘗得邂逅,而蒙以書辱於千里之遠,固已幸甚。足下求免於今之世而求合於古之人,不以問世之能言,而欲有取於不肖,此某之所以難於對也。自生民以來,為書以示後世者,莫深於《易》。《易》之所為作,不出足下之所求。文王以伏羲為未足以喻世也,故從而為之辭。至於孔子之有述也,蓋又以文王為未足。此皆聰明睿智、天下至神,然尚於此不能以一言盡之,而患其喻之難也。況以區區之中材,而遇變故之無窮,其能皆有所合而卒以自免乎?雖能有所合而有以自免,其可以易言而遽曉乎?此某夙夜勉焉而懼終不及者也,其能遽有以進左右者乎?然學者患其志之不同,而有志者欲其為之不已。某與足下,幸志同矣。如為之不已,他日邂逅,得各講其所聞,擇其可以守之,庶其卒將有得焉。蓋古之人其成未嘗不以友者,此亦區區有望於君子也。
【答李資深書】
某啟:辱書勤勤,教我以義命之說,此乃足下忠愛於故舊,不忍捐棄,而欲誘之以善也。不敢忘,不敢忘。雖然,天下之變故多矣,而古之君子辭受取捨之方不一,彼皆內得於己,有以待物,而非有待乎物者也。非有待乎物,故其跡時若可疑;有以待物,故其心未嘗有悔也。若是者,豈以夫世之毀譽者概其心哉?若某者,不足以望此,然私有志焉,顧非與足下久相從而熟講之,不足以盡也。多病無聊,未知何時得復晤語。書不能一一,千萬自愛。
【答韶州張殿丞書】
某啟:伏蒙再賜書,示及先君韶州之政,為吏民稱誦,至今不絕,傷今之士大夫不盡知,又恐史官不能記載,以次前世良吏之後。此皆不肖之孤,言行不足信於天下,不能推揚先人之功緒餘烈,使人人得聞知之,所以夙夜愁痛、疚心疾首而不敢息者以此也。先人之存,某尚少,不得備聞為政之跡。然嘗侍左右,尚能記誦教誨之餘。蓋先君所存,嘗欲大潤澤於天下,一物枯槁以為身羞。大者既不得試,已試乃其小者耳,小者又將泯沒而無傳,則不肖之孤,罪大釁厚矣,尚何以自立於天地之間耶?閣下勤勤惻惻,以不傳為念,非夫仁人君子樂道人之善,安能以及此?自三代之時,國各有史,而當時之史,多世其家,往往以身死職,不負其意。蓋其所傳,皆可考據。後既無諸侯之史,而近世非尊爵盛位,雖雄奇俊烈,道德滿衍,不幸不為朝廷所稱,輒不得見於史。而執筆者又雜出一時之貴人,觀其在廷論議之時,人人得講其然不,尚或以忠為邪,以異為同,誅當前而不栗,訕在後而不羞,苟以饜其忿好之心而止耳。而況陰挾翰墨,以裁前人之善惡,疑可以貸褒,似可以附毀,往者不能訟當否,生者不得論曲直,賞罰謗譽,又不施其間。以彼其私,獨安能無欺於冥昧之間邪?善既不盡傳,而傳者又不可盡信如此。唯能言之君子,有大公至正之道,名實足以信後世者,耳目所遇,一以言載之,則遂以不朽於無窮耳。伏惟閣下,於先人非有一日之雅,余論所及,無黨私之嫌,潛以發潛德為己事,務推所聞,告世之能言而足信者,使得論次以傳焉,則先君之不得列於史官,豈有恨哉?
【答司馬諫議書】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於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於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於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嚮往之至。
【答曾公立書】
某啟:示及青苗事。治道之興,邪人不利,一興異論,群聾和之,意不在於法也。孟子所言利者,為利吾國,(如曲防遏糴。)利吾身耳。至狗彘食人食則檢之,野有餓莩則發之,是所謂政事。政事所以理財,理財乃所謂義也。一部《周禮》,理財居其半,周公豈為利哉?奸人者,因名實之近,而欲亂之,以眩上下,其如民心之願何?始以為不請,而請者不可遏,終以為不納,而納者不可卻。蓋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不得不然也。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貸之,貸之不若與之。然不與之而必至於二分者,何也?為其來日之不可繼也。不可繼,則是惠而不知為政,非惠而不費之道也,故必貸。然而有官吏之俸,輦運之費,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廣之,以待其飢不足而直與之也,則無二分之息可乎?則二分者,亦常平之中正也,豈可易哉?公立更與深於道者論之,則某之所論,無一字不合於法,而世之訁堯訁堯者,不足言也。因書示及,以為如何?
【答呂吉甫書】
某啟:與公同心,以至異意,皆緣國事,豈有它哉?同朝紛紛,公獨助我,則我何憾於公!人或言公,吾無與焉,則公何尤於我?趣時便事,吾不知其說焉;考實論情,公宜昭其如此。開喻重悉,覽之悵然。昔之在我者,誠無細故之可疑;則今之在公者,尚何舊惡之足念?然公以壯烈,方進為於聖世;而某ぃ然衰�,特待盡於山林。趣舍異路,則相�以濕,不如相忘之愈也。想趣召在朝夕,惟良食,為時自愛。承累幅勤勤,為禮過當,非所敢望於故人也。不敢視此以為報禮,想蒙恕察。承已祥除,伏惟尚有餘慕。知有所論著,恨未見之。惟賴恩覆,以得優游,然以疾憊棄日,茫然未有獲也。諸令弟各想礻是福。
【與王子醇書四】
某啟:得書承動止萬福,良以為慰。洮河東西,番漢集附,即武勝必為帥府,今日築城,恐不當小。若以目前功多難成,城大難守,且為一切之計,亦宜勿隳舊城。審處地勢,以待異時增廣。城成之後,想當分置市易,務為番巡檢大作廨宇。募蕃漢有力人,假以官本,置坊列肆,使番漢官私兩利,則其守必易,其集附必速矣。因書希詳喻經畫次第。秋涼自愛,不宣。
【二】
某啟:承已築武勝,又討定生羌,甚善。聞郢成珂等諸酋,皆聚所部防招,恩威所加,於此可見矣。然久使暴露,能無勞費?恐非所以慰悅眾心,令見內附之利。謂宜喻成珂等放散其眾,量領精壯人馬防招,隨宜犒勞,使悉懷惠,城成之後,更加厚賞。人少則賞不費財,賜厚則眾樂為用。不知果當如此否?請更詳酌。盪除強梗,必有谷可獲以供軍,有地可募人以為弓箭手。特恐新募,未便得力。若募選秦鳳、涇原舊人投換,仍許其家人刺手承占本名,官土人員節級更與轉資,即素教之兵,足以鎮服初附。事難遙度,心所謂然,聊試言之爾。諸當條奏,想不憚煩。露次勞苦,為時自愛。不宣。
【三】
某啟:得書喻以禦寇之方。上固欲公毋涉難冒險,以百全取勝,如所喻甚善,甚善。方今熙河所急,在修守備,嚴戒諸將,勿輕舉動。武人多欲以討殺取功為事,誠如此而不禁,則一方憂未艾也。竊謂公厚以恩信撫屬羌,察其材者,收之為用。今多以錢粟養戍卒,乃適足備屬羌為變,而未有以事秉常、董氈也。誠能使屬羌為我用,則非特無內患,亦宜賴其力以乘外寇矣。自古以好坑殺人致畔,以能撫養收其用,皆公所覽見。且王師以仁義為本,豈宜以多殺斂怨耶?喻及青唐既與諸族作怨,後無復合,理固然也。然則近董氈諸族事定之後,以兵威臨之而宥其罪,使討賊自贖,隨加厚賞,彼亦宜遂為我用,無復與賊合矣。與討而驅之,使堅附賊為我患,利害不侔也。事固有攻彼而取此者服,誠能挫董氈,則諸羌自服,安所事討哉?又聞屬羌經討者,既亡蓄積,又廢耕作,後無以自存,安得不屯聚為寇,以梗商旅往來?如募之力役及伐材之類,因以活之,宜有可為,幸留意念恤。邊事難遙度,想公自有定計,意所及,嘗試言之。春暄,為國自愛。不宣。
【四】
某啟:久不得來問,思仰可知。木征內附,熙河無復可虞矣。唯當省冗費,理財谷,為經久之計而已。上以公功信積著,虛懷委任,疆埸之事,非復異論所能搖沮。公當展意,思有以報上,餘無可疑者也。某久曠職事,加以疲不能自支,幸蒙恩憐,得釋重負。然相去彌遠,不勝��。唯為國自愛,幸甚,不宣。
【與趙Ι書】
某啟:議者多言遽欲開納西人,則示之以弱,彼更倔強。以事情料之,殆不如此。以我眾大,當彼寡小,我尚疲弊厭兵,即彼偷欲得和可知。我深閉固距,使彼不得安息,則彼上下忿懼,並力一心,致死於我,此彼所以能倔強也。我明示開納,則彼孰敢違眾首議欲為倔強者?就令有敢如此,則彼舉國皆將德我而怨彼,孰肯為之致死?此所以怒我而怠寇也。老子曰:「抗兵相加,哀者勝矣。」此之謂也。至於開納之後,與之約和,乃不可遽,遽則彼將驕而易我。蓋明示開納,所以怠其眾而紓吾患;徐與之議,所以示之難而堅其約。聖上恐龍圖未喻此指,故令以書具道前降指揮。如西人有文字,詞理恭順,即與收接聞奏。宜即明示界上,使我吏民與彼舉國皆知朝廷之意。
【回蘇子瞻簡】
某啟:承誨喻累幅,知尚盤桓江北,俯仰逾月,豈勝感悵。得秦君詩,手不能舍,葉致遠適見,亦以為清新嫵麗,與鮑、謝似之。不知公意如何?餘卷正冒眩尚妨細讀,嘗鼎一臠,旨可知也。公奇秦君,數口之不置,吾又獲詩,手之不舍。然聞秦君嘗學至言妙道,無乃笑我與公嗜好過乎?未相見,跋涉自愛,書不宣悉。
【與陳和叔內翰簡】
某啟:今日承以券致饋,喻令來取。與和叔交遊三十年,豈敢復相求於末度!然人道所以相交際,亦宜粗有禮,非苟以豢養為利而已。是以不敢拜貺,竊恐此非公指。然久客於此,每以煩費公帑為慚,自是台無饋,不亦善乎?餘留面敘。不宣。
【答許朝議書】
某啟:連得誨示,豈勝感慰!歲暮冱寒,想比日安佳。頃在朝廷觀公議法,每求所以生之,想今為州,亦用此意。公壽考康寧,子孫蕃衍,當以此也。咫尺思一相見,情何有已?唯冀良食自愛,永綏福履。不宣。
【答蔡天啟書】
某啟:近附書,想達。比日安否如何?何時南來?日以企佇。得書說同生基以色立,誠如是也。所謂猶如野馬,熠熠清擾者,日光入隙所見是也。眾生以識精冰,合此而成身。眾生為想所陰,不依日光,則不能見。想陰既盡,心光發宣,則不假日光,了了見此。此即所謂見同生基也。未即會晤,為道自愛,數以書見及。尊教授想比日安佳,未及為書。
【與參政王禹玉書二】
某啟:越宿,伏惟台候萬福。某久屍宰事,每念無以塞責,而比者憂患之餘,衰疹浸加,自惟身事,漫不省察。持此謀國,其能無所曠廢,以稱主上任用之意乎?況自春以來,求解職事,至於四五,今則疾病日甚,必無復任事之理。仰恃契眷,謂宜少敦僚友之義,曲為開陳,使得早遂所欲,而不宜迪上見留,以重某逋慢之罪也。區區之懷,言不能盡,惟望深賜矜憐而已。不宣。
【二】
某啟:繼蒙賜臨,傳喻聖訓,彷徨�躇,無所容措。某羈孤無助,遭值大聖,獨排眾毀,付以宰事,苟利於國,豈辭糜殞?顧自念行不足以悅眾,而怨怒實積於親貴之尤;智不足以知人,而險訁皮常出於交遊之厚。且據勢重而任事久,有盈滿之憂;意氣衰而精力弊,有曠失之懼。歷觀前世大臣,如此而不知自弛,乃能終不累國者,蓋未有也。此某所以不敢逃逋慢之誅,欲及罪戾未積,得優游里閭,為聖時知止不殆之臣,庶幾天下後世,於上拔擢任使,無所譏議。伏惟明公方佐佑大政,上為朝廷公論,下及僚友私計,謂宜少垂念慮,特賜敷陳。某既不獲通章表,所恃在明公一言而已。心之精微,書不能傳,惟加憫察,幸甚。不宣。
【答曾子固書】
某啟:久以疾不為問,豈勝嚮往!前書疑子固於讀經有所不暇,故語及之。連得書,疑某所謂經者佛經也,而教之以佛經之亂俗。某但言讀經,則何以別於中國聖人之經?子固讀吾書每如此,亦某所以疑子固於讀經有所不暇也。然世之不見全經久矣,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故某自百家諸子之書,至於《難經》、《素問》、《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農夫女工,無所不問。然後於經為能知其大體而無疑。蓋後世學者,與先王之時異矣,不如是,不足以盡聖人故也。揚雄雖為不好非聖人之書,然於墨、晏、鄒、庄、申、韓亦何所不讀。彼致其知而後讀,以有所去取,故異學不能亂也。惟其不能亂,故能有所去取者,所以明吾道而已。子固視吾所知,為尚可以異學亂之者乎?非知我也。方今亂俗不在於佛,乃在於學士大夫沉沒利慾,以言相尚,不知自治而已。子固以為如何?苦寒,比日侍奉萬福。自愛。
【與吳特起書】
某啟:適見鍾檢正世美,言上舍吳師禮,浙人也,有文學節行,欲為逢原婿。彼極多人慾婿之,而慕逢原節義,故欲娶其女。鍾為人不妄,吳亦有名,故欲作書奉報。乃得來書,更請審擇。特起肯遠相過,甚慰思渴。老年待盡,若復得一相見,豈非幸願。今歲暑雨特甚,多逃於北山。平生未嘗畏暑,年老氣衰,復值此非常氣候,殊為憊頓。書不及悉,千萬自愛。
【與曾子山書】
某啟:比聞上下呶呶,何故?人不患無材,患韜晦之為難。況州縣之勢,固已相遼,郡若摧縣,易於拉朽,此不可不知也。冬寒,千萬自愛。
【與吳司錄議王逢原姻事書】
某啟:仲冬嚴寒,伏惟尊體動止萬福。王令秀才,近見文學、才智、行義,皆高過人,見留他來此修學。雖貧不應舉,為人亦通,不至大段苦節過當。他恐二舅不欲與作親,久不得委曲,不審尊意如何?傳聞皆不可信也。某目見其所為如此,甚可愛也。未拜見,千萬乞保尊重。
【二】
某啟:新正,伏惟二舅都曹尊體動止萬福。向曾上狀,不審得達左右否?王令秀才見在江陰聚學,文學、智識與其性行,誠是豪傑之士。或傳其所為過當,皆不足信。某此深察其所為,大抵只是守節安貧耳。近日人從之學者甚眾,亦不至絕貧乏,況其家口寡,亦易為贍足。雖然不應舉,以某計之,今應舉者,未必及第,未必不困窮,更請斟酌。此人但恐久遠非終困窮者也。雖終困窮,其畜妻子,當亦不至失所也。渠卻望二舅有信來,決知親事終如何,幸一賜報也。尚寒,伏乞善保尊重。
③ 成語中帶有「桑」和「輝」的成語大家快 謝謝了
沒有同時含這兩個字的成語含桑的
渤澥桑田渤澥:渤海的古稱。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巨大敬恭桑梓熱愛故鄉和尊敬故鄉的人陵谷滄桑陵:山陵;谷:山谷。丘陵變山谷,山谷變丘陵。比喻世事巨變遷飽經滄桑飽:充分。滄桑:滄海變桑田的簡縮。泛指世事的變化。經歷過多次的世事變化,生活經歷極為豐富。滄海桑田桑田:農田。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東隅已逝,桑榆非晚東隅:指日出處,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處,表示晚年。早年的時光消逝,如果珍惜時光,發憤圖強,晚年並不晚。恭敬桑梓恭敬:尊敬,熱愛;桑梓:桑樹和梓樹,古時家宅旁邊常栽的樹木,比喻故鄉。熱愛故鄉和尊敬故鄉的人。雞犬桑麻形容鄉村的安靜生活。柳樹上著刀,桑樹上出血比喻代人受過。桑落瓦解象桑葉枯落,屋瓦解體。形容事勢敗壞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桑樞瓮牖樞:門上的轉軸;瓮牖:簡陋的窗戶。用桑樹做門軸,用瓦罐做窗戶,比喻貧苦之家。桑中之約桑中:桑林之間。指男女幽會的的密約。桑榆暮景夕陽的余輝照在桑榆樹梢上。指傍晚。比喻晚年的時光。桑間濮上桑間在濮水之上,是古代衛國的地方。古指淫風。後也指男女幽會。桑弧蓬矢古代男子出生,射人用桑木做的弓,蓬草做的箭,射天地四方,表示有遠大志向的意思。桑田滄海桑田:農田。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田月桑時泛指農忙季節。研桑心計研:計研,一名計然,春秋時越國范蠡的老師,善經商;桑:桑弘羊,漢武帝時的御史大夫,長於理財。形容善於經商致富。指桑罵槐指著桑樹罵槐樹。比喻表面上罵這個人,實際上是罵那個人。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東隅:東方日出處,指早晨;桑、榆:指日落處,也指日暮。比喻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後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遁跡桑門謂避開塵世而出家為僧。桑門,即沙門。海桑陵谷滄海變桑田,山陵變深谷,比喻世事變遷極大。海水桑田猶滄海變桑田。比喻世事變遷很大。景入桑榆比喻垂老之年。暮景桑榆夕陽斜照在桑樹和榆樹頂端,一派黃昏景象。比喻晚年的時光。桑榆,古人以為是日所入處。人世滄桑比喻人間世事變化很大日薄桑榆猶日薄西山。比喻老年的時光。桑弧蒿矢謂行桑弧蓬矢之禮以勵志。蒿,蓬蒿。桑戶桊樞以桑枝為門,木條為樞。形容居處簡陋,家境貧寒。桑戶蓬樞編桑枝為門,立蓬條為樞。形容家境貧窮。桑間之音指淫靡的音樂。桑間之詠指描寫男女情愛的詩歌。桑間之約指男女之間的約會。桑樞韋帶《莊子·讓王》:「原憲居魯……桑以為樞。」漢賈山《至言》:「夫布衣韋帶之士,修身於內,成名於外。」桑樞,桑木的門軸。韋帶,無飾的皮革腰帶。後因以「桑樞韋帶」形容貧家寒士。桑田碧海同「桑田滄海」。桑土綢繆《詩·豳風·鴟鴞》:「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朱熹集傳:「土,音杜。桑土,桑根皮也……我及天未陰雨之時,而往取桑根以纏綿巢之隙穴,使之堅固,以備陰雨之患。」後遂以「桑土綢繆」喻勤於經營,防患未然。桑土之防喻防患於未然。桑土之謀喻勤於經營謀劃,防患未然。桑蔭不徙亦作「桑蔭未移」。語本《戰國策·趙策四》:「昔者堯見舜於草茅之中,席隴畝而蔭庇桑,蔭移而授天下傳。」後遂謂人之意氣相投,相知無須時日長久。亦指時間短暫。桑蔭未移見「桑蔭不徙」。桑榆末景同「桑榆暮景」。桑榆之景指晚年時光。桑中之喜謂男女不依禮法的結合。收之桑榆《後漢書·馮異傳》:「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謂初雖有失,而終得補償。後以「收之桑榆」謂事猶未晚,尚可補救。瓮牖桑樞見「瓮牖繩樞」。詠桑寓柳詠的是「桑」,而實際說的是「柳」。喻借題傳情。指桑說槐見「指桑罵槐」。柳樹上著刀,桑樹上出【出處】 【解釋】比喻代人受過。 【示例】 【故事】盤石桑苞〖解釋〗盤石:大石;桑苞:即苞桑,根深柢固的桑樹。比喻安穩牢固。桑戶棬樞〖解釋〗以桑枝為門,木條為樞。形容居處簡陋,家境貧寒。桑樞甕牖〖解釋〗以桑木為門軸,以破甕為窗口。形容貧寒之家。原憲桑樞「原憲桑樞」喻指安貧樂道。
含輝的成語(點擊查看詳解)解釋輝光日新指一個人在道德、文學、藝術等方面日有長進燦爛輝煌燦爛:鮮明耀眼。形容光彩四射,鮮明耀眼。也比喻成績卓著,十分引人注目。燈火輝煌形容夜晚燈光明亮的繁華景象。燈燭輝煌輝煌:光輝耀眼。形容燈光燭火通明,光輝耀眼。光輝燦爛多比喻前程的遠大或事業的偉大。金碧輝煌形容建築物裝飾華麗,光彩奪目。交相輝映各種光亮、彩色等互相映照。蓬蓽生輝蓬蓽:編蓬草、荊竹為門,形容窮苦人家。使寒門增添光輝(多用作賓客來到家裡,或贈送可以張掛的字畫等物的客套話)。顧盼生輝形容眉目傳神,姿態動人。同「顧盼生姿」。蓬篳生輝使寒門增添光輝(多用作賓客來到家裡,或贈送可以張掛的字畫等物的客套話)。斗艷爭輝競相比賽美麗、煥發容光。輝煌金碧形容建築物等非常華麗燦爛。金璧輝煌形容建築物等非常華麗燦爛。金碧輝映同「金碧輝煌」。金輝玉潔形容文辭斑斕簡潔。星月交輝指星星和月亮一起照耀,格外明亮。亦作「星月皎潔」。珠璧交輝喻美好事物交相輝映。珠璧聯輝同「珠璧交輝」。
④ 宇文融的人物事跡
宇文融與盛唐時代
在中國歷史上,盛唐時代(即開元天寶時代)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他不僅是唐代歷史的轉折時期,也是整個中國古代社會轉型時期的重要階段。在這個以「變革」為「核心命題」的時代,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舊的財政、經濟、軍事和行政體制已經不能有效地應對,許多社會矛盾不能及時地化解,整個社會潛伏著種種危機。
這時,宇文融(?~730)應運而出。從開元九年起,宇文融上奏並主持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括戶運動,隨後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對唐代的財政、經濟、政治和軍事方面等方面產生很大影響,為「開元盛世」做出了積極、有益的貢獻。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宇文融」這個名字都與「興利之臣」聯系在一起,在官方史書中更是被視為「奸臣」和「小人」,因而受到了許多不公正的對待。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從動態的角度出發,對這位理財家進行一種整體性和全面性的研究。本文對宇文融的研究,主要側重於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探究宇文融的生平事跡,及其經歷的政治斗爭。本文認為,宇文融的一生非常曲折,曾經二起二落,並對開元中葉的中樞政局產生重要影響,而他與政治對手張說的關系更是撲朔迷離。特別是,開元十七年宇文融出任宰相後,以天下為己任,雄心勃勃地繼續進行財政改革,卻不幸陷入黨爭的泥潭,橫死嶺南。
二是聚焦於宇文融主持的括戶運動,對其基本過程、內容、成效,以及組織體制進行深入研究。在括戶期間,唐廷先後推出三項改革政策——括戶、括田和整頓賦役,三者相互銜接、配套,具有一定的科學合理性。此外,宇文融逐步建立了一套內有「所司」、外有十五道「使司」的使職體制,既從組織上保證括戶運動的成功,也對唐代財政、行政體制產生較大影響。
三是以開元十四~十五年天災為研究背景,剖析唐廷為應對災害危機而採取發種種舉措,以突顯宇文融的歷史地位和傑出作用。面對這場嚴重的自然災害,唐廷從弭災、救災,以及接濟邊軍三個方面,採取多種措施,從而順利度過這場因天災造成的社會危機。為了擺脫因天災引發的財政困境,唐廷又於開元十六年開展一場「三位四元」的財政改革:一是漕運改革,一是回造,一是庸調折租,一是和糴,為「開元盛世」打下良好的財政基礎。總之,宇文融是開元時代一位著名的、富有改革精神的理財家,他具有獨特的經濟之才,曾經主持括戶運動,參與開元十四~十五年的救災,並在開元十六年財政改革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從而在唐朝歷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認真考察宇文融曲折的一生,深入探究其採取的種種理財措施,對我們更好地理解「盛唐」的時代內涵及其社會變革將大有裨益。
全唐詩收錄一首
奉和聖制左丞相說右丞相璟太子少傅乾曜同日
申甫生周日,宣慈舉舜年。何如偶昌運,比德邁前賢。
寵獲元良密,榮瞻端揆遷。職優三事老,位在百僚先。
北極回宸渥,南宮飾御筵。飛文瑤札降,賜酒玉杯傳。
謬列台衡重,俱承雨露偏。誓將同竭力,相與郊塵涓。
舊唐書《宇文融傳》
宇文融,京兆萬年人,隋禮部尚書平昌公弼之玄孫也。祖節,貞觀中為尚書右丞,明習法令,以干局見稱。時江夏王道宗嘗以私事托於節,節遂奏之,太宗大悅,賜絹二百匹,仍勞之曰:「朕所以不置左右僕射者,正以卿在省耳。」永徽初,累遷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代於志寧為侍中。坐房遺愛事配流桂州而卒。父嶠,萊州長史。
融,開元初累轉富平主簿,明辯有吏干,源乾曜、孟溫相次為京兆尹,皆厚禮之,俄拜監察御史。時天下戶口逃亡,免役多偽濫,朝廷深以為患。融乃陳便宜,奏請檢察偽濫,搜括逃戶。玄宗納其言,因令融充使推勾。無幾,獲偽濫及諸免役甚眾,特加朝散大夫,再遷兵部員外郎,兼侍御史。融於是奏置勸農判官十人,並攝御史,分往天下,所在檢括田疇,招攜戶口。其新附客戶,則免其六年賦調,但輕稅入官。議者頗以為擾人不便,陽翟尉皇甫憬上疏曰:
臣聞智者千慮,或有一失,愚夫千計,亦有一得。且無益之事繁,則不急之務眾;不急之務眾,則數役;數役,則人疲;人疲,則無聊生矣。是以太上務德,以靜為本;其次化之,以安為上。但責其疆界,嚴之堤防,山水之餘,即為見地。何必聚人阡陌,親遣括量,故奪農時,遂令受弊。又應出使之輩,未識大體,所由殊不知陛下愛人至深,務以勾剝為計。州縣懼罪,據牒即征。逃亡之家,鄰保代出;鄰保不濟,又便更輸。急之則都不謀生,緩之則慮法交及。臣恐逃逸從此更深。至如澄流在源,止沸由火,不可不慎。今之具僚,向逾萬數,蠶食府庫,侵害黎人。國絕數載之儲,家無經月之畜,雖其厚稅亦不可供。戶口逃亡,莫不由此。縱使伊、皋申術,管、晏陳謀,豈息茲弊?若以此給,將何以堪!雖東海、南山盡為粟帛,亦恐不足,豈括田稅客能周給也!
左拾遺楊相如上書,咸陳括客為不便。上方委任融,侍中源乾曜及中書舍人陸堅皆贊成其事,乃貶憬為盈川尉。於是諸道括得客戶凡八十餘萬,田亦稱是。州縣希融旨意,務於獲多,皆虛張其數,亦有以實戶為客者。歲終徵得客戶錢數百萬,融由是擢拜御史中丞。言事者猶稱括客損居人,上令集百僚於尚書省議。公卿已下懼融恩勢,皆雷同不敢有異詞,唯戶部侍郎楊瑒獨建議以括客不利居人,征籍外田稅,使百姓困弊,所得不補所失。無幾,瑒出為外職。
融乃馳傳巡歷天下,事無大小,先牒上勸農使而後申中書,省司亦待融指捴而後決斷。融之所至,必招集老幼宣上恩命,百姓感其心,至有流淚稱父母者。融使還具奏,乃下制曰:
人惟邦本,本固邦寧,必在安人,方能固本。永言理道,實獲朕心。思所以康濟黎庶,寵綏華夏,上副宗廟乾坤之寄,下答宇縣貢獻之勤,何嘗不夜分輟寢,日旰忘食。然後以眇眇之身,當四海之貴。雖則長想遐邇,不可家至日見。至於宣布政教,安輯逋亡,言念再三,其勤至矣。莫副朕命,實用恧焉,當扆永懷,靜言厥緒。豈人流自久,招諭不還,上情靡通於下,眾心罔達於上。求之明發,想見其人。當屬括地使宇文融謁見於延英殿,朕以人必土著,因議逃亡,嘉其忠讜,堪任以事,乃授其田戶紀綱,兼委之郡縣厘革,便令充使,奉以安人。遂能恤我黎元,克將朕命,發自夏首,及於歲終,巡按所及,歸首百萬。仍聞宣制之日,老幼欣躍,惟令是從,多流淚以感朕心,咸吐誠以荷王命。猶恐朕之薄德,未孚於人,撫字安存,更冀良算。遂命百司長吏,方州岳牧,僉議廟堂,廣征異見。群詞盈於札翰,環省彌於旬日,庶廣朕意,豈以為勞,稽眾考言,謂斯折衷。欲人必信,期於令行,凡爾司存,勉以遵守。
夫食為人天,富而後教,經教彝體,前哲至言。故平糴行於昔王,義倉加於近代,所以存九年之蓄,收上中之斂。穰賤則農不傷財,災饉則時無菜色,救人活國,其利博哉!今流戶大來,王田載理,敖庾之務,寤寐所懷。其客戶所稅錢,宜均充所在常平倉用,仍許預付價值,任粟麥兼貯。並舊常平錢粟,並委本道判官勾當處置,使斂散及時,務以矜恤。且分災恤患,州黨之常情;損餘濟闕,親鄰之善貸。故木鐸雲徇,里胥均功,夜績相從,齊俗以贍。今陽和布澤,丁壯就田,言念鰥煢,事資拯助。宜委使司與州縣商量,勸作農社,貧富相恤,耕耘以時。仍每至雨澤之後,種獲忙月,州縣常務,一切停減。使趨時急於備寇,尺璧賤於寸陰,是則天無虛施,人無遺力。
又政在經遠,功惟久著,今逃亡初復,居業未康,循逃戶及籍外剩田,猶宜勞徠,理資存撫。其十道分判官,三五年內,使就厥功,令有終始。當道覆屯,及須推劾,並以委之,不須廣差餘使,示專其事,不擾於人。政術有能,必行賞罰。其已奏復業歸首,勾當州縣,每季一申,不須挾名,致有勞擾。其歸首戶,各令新首處與本貫計會年戶色役,勿欺隱及其兩處征科。宣布天下,使明知朕意。
中書令張說素惡融之為人,又患其權重,融之所奏,多建議爭之。融揣其意,先事圖之。中書舍人張九齡言於說曰:「宇文融承恩用事,辯給多詞,不可不備也。」說曰:「此狗鼠輩,焉能為事!」融尋兼戶部侍郎。從東封還,又密陳意見,分吏部為十銓典選事,所奏又為說所抑。融乃與御史大夫崔隱甫連名劾說,廷奏其狀,說由是罷知政事。融恐說復用為己患,數譖毀之。上惡其朋黨,尋出融為魏州刺史。俄轉汴州刺史,又上表請用《禹貢》九河舊道,開稻田以利人,並回易陸運本錢,官收其利。雖興役不息,而事多不就。
十六年,復入為鴻臚卿,兼戶部侍郎。明年,拜黃門侍郎,與裴光庭並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融既居相位,欲以天下為己任,謂人曰:「使吾居此數月,庶令海內無事矣。」於是薦宋璟為右丞相,裴耀卿為戶部侍郎,許景先為工部侍郎,甚允朝廷之望。然性躁急多言,又引賓客故人,晨夕飲謔,由是為時論所譏。時禮部尚書、信安王禕為朔方節度使,殿中侍御史李宙劾之,驛召將下獄。禕既申訴得理,融坐阿黨李宙,出為汝州刺史,在相凡百日而罷。
裴光庭時兼御史大夫,又彈融交遊朋黨及男受贓等事,貶昭州平樂尉。在嶺外歲餘,司農少卿蔣岑舉奏融在汴州回造船腳,隱沒鉅萬,給事中馮紹烈又深文案其事實,融於是配流岩州。地既瘴毒,憂恚發疾,遂詣廣府,將停留未還。都督耿仁忠謂融曰:「明公負朝廷深譴,以至於此,更欲故犯嚴命,淹留他境,仁忠見累,誠所甘心,亦恐朝廷 知明公在此,必不相容也。」融遽還,卒於路。上聞之,思其舊功,贈台州刺史。
⑤ 請大師幫忙算一下名字命理
女命: 公元1985年5月16日16時出生
一九八五年 三月 二十七日 申時
比 殺 日 劫
八字: 乙丑 辛巳 乙卯 甲申
辛己癸 庚丙戊 乙 壬庚戊
殺財梟 官傷才 比 印官才
四支旺衰: 衰 沐 臨 胎
反吟: 辛未 乙亥 己酉 戊寅
己未 丁亥 辛酉 庚寅
伏吟: 乙丑 辛巳 乙卯 甲申
當月節氣:立夏(5日21:2);中氣:小滿(21日10:56)
命主從6歲9月22天開始行大運,於每一交運年的一月十九日交運。
印 梟 劫 比 傷 食 才 財
大運: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6 16 26 36 46 56 66 76
1992 2002 2012 2022 2032 2042 2052 2062
運支旺衰: 長 養 胎 絕 墓 死 病 衰
婚姻運勢: 衰弱 衰弱 強健 強健 強健 歡快 歡快 歡快
反吟: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伏吟: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八字五行個數(本氣) :2個金,4個木,0個水,1個火,1個土
八字五行個數(含余氣):4個金,4個木,2個水,1個火,3個土
八字五行得分:
木:41 水:8 同類得分:49
金:23 火:14 土:18 異類得分:55
相差:-6 綜合旺衰得分:-9 八字偏弱
命局分析:
本命屬牛,海中金命。傷官格。
乙日干生巳月,處沐浴之地,得令但不得力,傷官臨旺地。天干比肩透出幫身,在巳月處沐浴之地,地支又有強根幫身有力。天干劫財透出幫身,雖不得令,但地支有強根幫身有力。天干七殺透出,雖在巳月不得令,但地支有強根,制木還算有力。地支有偏財,得令而旺。
巳月火旺,取水為用神,金發水源為喜神。
《窮通寶鑒》調侯用神參考:
乙木生於巳月(癸):月令丙火得祿,專用癸水,調侯為急。
從天之理法推察,夏之木性,性質尚堅,故不以休囚論。然氣侯炎熱之時,易枝枯根槁,故需除焦躁之枝葉,所以說需以癸水來潤澤,主可除乾枯之憂。火勢生旺,急需癸水之調侯,有水後才能收栽培之效。
夏木雖盛,秀氣外顯而內虛,若有丙丁之食神傷官,則不怕秀氣過漏。
丙透干且地支中再逢丙火,則木秀火明。見一癸,則名利發達,無癸水則火過旺,有木性自焚之患。
有一癸,現丁而無丙,則為平常之命。往異鄉而無貴人相助,則欠發達之力,為一薄命。
癸、子、辰三字均見,雖可至異國,但職位甚輕。
丙現於地支,癸水現於天干,且己之財神現於月中,則須前往異國,方能功成名就。
生月逢夏令,炎熱燥土致木性枯焦,若癸水之雨露因天乾地支中出現很多,雖異於陽水,但也無浮木之憂,逢好運,則名利交發。
乙日巳月生者,得火土司權,若無癸水之滋潤則木性枯,故先需癸水而後再要庚辛。巳之中有丙,辛之干合時則為合殺留官,生活處世上為無慮之命也。
命中丙、戊重,地支成火局則為「癸水干殺」之命,易害眼疾。癸水屬腎,腎臟為目之根本,火土重則癸水干,故此患起。若無癸水,則不是有殘疾,便是一短命之人。
總而言之,巳月乙日生者,必有辛癸,方成上格。庚壬次之,無余水則無他法為用。
乙日巳月生之例如: 壬辰 乙巳 乙巳 丙子
以上之命為傷官司令之格。其上習慣於、丙之火有三,火勢重疊,火性太過,本性易自焚,危險萬伏。年時上有壬子兩水,有制火過大之功,傷官佩印,辰土逢夏月,則為燥土。唯賴水之功,方能五行調和,為一生衣祿有餘之命。此種命造之人,若自操業,必定富裕,若入政界,名位於眾人之上。
三命通會日時斷:
乙卯日甲申時生,如果柱中有合化,尊貴。月通水氣又沒有刑沖破害的,尊貴,至少也算是比較富足的命。
鬼穀子論命:
益卦
甲申時:天軫星-黃鍾應律-得時而動,無往不利。
判斷
此命運限顛倒,事業艱難。幼年雖曰規模,亦費經營。萬般制度,三思進退。百種縈回,宗族拋離。資財聚散,凶中變吉。笑里成憂,遠友有知音,親識恰如仇。或向陰騭門中,立個家計,別處尋個出頭。男子難招,女子為吉。
竹間?E梅格
日月分明陽與陰,一身孤節稟高貞,求名獲利初難過,跨馬逢牛復見亨。
一箭自從坤地發,百花盡向午時馨,知君若是紅塵客,爭奈崎嶇未可行。
基業
幾年駐足望仙家,回首藍關事可嗟,立志奮拳千萬里,桑榆茂對耀紅霞。
兄弟
寒塞雁飛三隻去,孤鴻獨淚一聲遙,秋空澄澈無塵點,楓落吳江滿野橋。
行藏
運限便行虎尾足,見羊此日始開顏,向前猿兔多財帛,犬吠雞鳴不等閑。
婚姻
金鳥鳴處蟾蜍黑,雲散長空心默默,萬點星光照遠山,幾多鷗鷺橫塘立。
子息
雁行歷歷舞西風,喚起行人歸興濃,枝上三花能結果,晚來一果在空中。
收成
遇犬逢蛇人自笑,君還知怪若疑猜,隨機應變無深禍,騎馬芝山福自來。
性格簡評: (事常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
1、空亡、貴人、華蓋一起出現,其人有大智慧,性情恬靜,品德清高,是具有追求真理與智慧的超凡入聖之士,易為世人欽仰。(重點)
2、八字比劫為忌神,一生多遇小人。(比劫多妒財,事業、財源方面遭遇別人妒忌,有小人看不慣,《增廣賢文》預言:易反易復小人心!當心!你的交往對象)
3、華蓋逢空,喜歡離群索居,孤獨自得。(處世為人喜歡單獨和別人接洽商量,有獨當一面的趨向;也有預測專家分析發現,少數命例言行有我行我素的弱點!)
4、命帶金輿,一生利官近貴,與汽車等交通工具有緣常坐車或自己會開車。
5、偏官為喜用,有狹義心,爭斗性旺盛,決斷力強,喜歡冒險,有志氣,富進取心,言出必行,不善虛偽客套,勇於突破惡劣環境。(重點)(相反,個性和脾氣倔強也給一生帶來不少麻煩)
6、身弱偏官欠制化,為人自負,具報復心,容易以牙還牙而鑄下大錯,偏剛好鬥,易入歧途。(注意個性修養,改變接觸范圍,防止行為差錯)
7、劫財為忌神,神氣高傲,魯莽,性格執拗不認輸,個性矛盾,具雙重性格,對感情處理上,有苛對自己人,寬以待別人的現象,而導致家庭失和,應特別注意。
8、地支隱藏傷官,執行法規、法紀、政策,既有剛強嚴厲的一面,也有軟弱妥協隱秘之處。
9、正官隱藏哪個宮,表明此宮所代表的六親對官職和官場人際關系有親和感。部分命例(大運流年的出現,有可能打亂這種平衡)四柱組合不佳者,也表現為是一種斥力。
10、日干為乙木,性格柔順,喜行善事,有利人益我之仁心,且有同情心,性情和藹,善與人結交朋友,外表謙虛,但內心佔有慾望強烈。
11、偏官心性。優點:為人志大進取,堅強果決,嫉惡如仇,見義勇為,抑強扶弱,不善虛飾,具革命性及叛逆性。勇於突破環境,開創新機。舉止威嚴有權,有領導力,可得部屬及子女之敬畏。缺點:個性剛強,有時過於偏激,別人難以適應,因此較少知心朋友,多年友誼亦於一日之間反目。由於好勝心強,對人猜忌而不信任,亦較易樹敵招禍。又由於沖動,常致行事粗魯凶暴。
12、劫財心性。優點:個性強而突出,口才好,善於在社交場合製造氣氛,博人好感。反應靈敏,應變力強。性情矛盾,自我沖突常情緒化,易交朋友,也易失去朋友。缺點:脾氣執拗,不服輸,野心大(雄心壯志規劃得多,行動上落實的少),浮而不實,嫉妒心強,具有雙重人格(外表樂觀,內心苦惱)。不善理財。男子易對女性多情,對妻子不夠體貼,(異性則相反)並易因兄弟朋友之事與妻子爭執。對朋友慷慨。如果劫財太多,行事粗魯,易有勇而無謀。(部分專家認為:劫財運的人,多敗少成,無論是人事還是金錢,人事人際關繫上打翻天印的多,信義執著的少;經濟上經濟詐騙、上當吃虧、耗財的事情很多,言語行為善於技巧講究方法,可以避免麻煩,失財失策難免。但部分學者從命例命理強弱上區分判斷,同時成也在嘴巴敗也在嘴巴)
戀愛:
乙日生的女性倒是理想的戀愛對象,由於個性溫和,多有很好的戀愛運,筆者認為這型的女性會令人聯想到觀音菩薩,以寧靜的笑顏溫柔地接納他人的感情。
一旦決定了對象,乙日女性就很難再受他人吸引,因為他的心中不允許自己去傷害對方,然而這種不想傷害對方感情的心態,若遇上兩人同時求愛時,就很難處理得漂亮,如果對方積極地追求,多半不會斷言地拒絕,最後在不知不覺間形成曖昧的態度。
這種類型的女性沒有本事一腳踏兩條船,有時會發展成復雜的戀情。
職業:
乙具有木的溫柔、敦厚,不論任何行業都能柔軟的適應。不過,最好從事協助性的工作,如科長不在時,代理科長輔佐科務,要比當科長領導部屬來得勝任。甲給人的印象是可依靠的高樹,而乙則是溫和柔弱的小草木,因此乙的人很重情趣,多從事繪畫、音樂等藝術工作,如果成為教師也多教導情趣方面的知識。
從木性的觀點來看,甲適合使用木材原料的行業,而乙則適合木材加工業,如紙漿業、制紙業、紙商,或加工植物纖維而成的衣料製造,販賣業。五穀雜糧、花卉、青果、果實等流通、販賣也在此范圍內。紙製品關系可擴大來考慮,如文具或畫籍、雜志的出版、印刷業等都很好。
丙年的人最能表現乙的典型本性,由於他會傾盡自己的溫柔,為世人謀福利,所以很適合慈善事業,宗教或教育界,這種性格若進入企業界,也多半從事促進人類健康、福利的工作。
財運:
乙日生的人表面上雖有「開口談錢太俗氣」的氣概,但內心卻有惜金的一面。由於生性使然,對於別人的要求很難斷然拒絕,事後卻又懊悔不已,不論借人大錢、小錢都有這種傾向。
乙年生的人生財有術,他會節省自己的開銷,化零為整的買此禮物送人,此舉不但可得到受禮人的感謝,有時還可以收到更大的回報。
⑥ 投資者現在該做什麼
不慌亂、目的明白、專一。這也非投資者正在隱正在市場情況中最應該做到不要由於短時間的市場動搖慌張。錯投資市場堅持決心,要知道自己的財產目的。長聽那些短時間市場消息,那些便非爭您中毒的煤氣。
不必看上證指數或許倫敦紐約商品交三倍況。那邊農兩便會無良多投資者問爾成績,便能夠曉得那些市場非沒有非呈現了很一唱度的上漲。其實不非有什麼神秘的展望能丁.只需看一下爾郵箱、微專公疑跟微疑至言就可以了假如指數上漲了2%以上。那些成績~概的意義差不太多,想把它湊到一同回害一下,那非個省事的辦法。
@該當怎樣處置手裡曾經漲了一半的票?
也非最難回答的問這個問題的人最多。
有點像正在感情專欄里回答爾說不清爾喜不喜歡爾男朋友。大家錯爾發問的阿誰股票當前非漲還非上漲。猜,但非有身了該怎麼辦?"逐個祝願那兩個問題不非一個人提的要不人生要迷茫死了逐個爾很難預測。即便爾答復了這個成績的發問者正在隱正在39市場狀況高也會持續抱住自己的股票,只 二三如果爾道"持有"會對爾印象稍好一去.內心更浮躁一點罷了,假如爾道"賣吧"4勺內心會挺不舒服。
成績關頭沒有正在這里。那末出路非很難預料的假如假的那樣而您又希望正在本錢市場上獲得收益,而非曉得您持有?二三票到底怎麼樣么?假如您沒有非太了結您ξ子享有的那些股票為何要去買它並希望它 :;;-'[.~帶來差的收益呢?假如您只非曩昔聽到大道音訊或許被那隻股票曩昔已經疾速下跌的汗青所吸引。不如把股票賣掉,再買同等額度的指數基金就好了關於出工夫往看那些復雜的公司年報,憑著覺得停止研討的公司人來說,最好的方法也非上邊的這個倡議,賣掉股票往買指數基金。指數基金能夠道非一條能戰勝80%投資者的綠色通道-一之所以能戰勝80%己,便非由於只要比擬長的己會這么去做,緣由非這個辦法顯得有點短少智力介入並且比擬元趣。
⑦ 王安石的介紹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大臣。原籍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生於臨江軍(治今江西清江)。字介甫,號半山。父王益,進士出身,長期在今江西、廣東諸州縣任職,卒於江寧府(治今江蘇南京)通判任上,全家舉遷後久居不去,江寧成為第二故鄉。幼隨其父遍歷各地,見多識廣,深諳民情。慶歷二年(1042)舉進士,出任濰南東路(治今江蘇揚州)判官。慶歷七年(1047),調任鄞縣(今浙江寧波東南)知縣,遍訪東西14鄉,部署水利興修,創導貸谷與民(為「青苗法」之發端),政績有聲,且對理財必須「資之天地」(即靠發展生產)有獨特的見解。皇佑三年(1051)再調任舒州(今安徽懷寧)通判。時在京名人范仲淹、富弼等聞其文辭政事有聲,交表推薦,均以「家貧口眾」不願就翰林館職,其間僅一年任太常寺群牧判官,堅請離京出任東南地方官吏,「得盡其才」。嘉佑二年(1057)即改任常州知州。次年移任提點江南東路(治饒州,今江西波陽)刑獄,不久入為三司度支判官。向仁宗上《言事書》,力言當從培養、使用人才的各個環節著手改革吏治,兼及理財、軍事等各方面的改革,實為後來變法的早期綱領或理論雛形。仁宗贊其文才,拔為知制誥,然對改革不加採納。再上《時政疏》(又名《本朝百年無事札》;一說呈於熙寧元年,神宗時,強烈呼籲及時改革,「有為之日,莫急於今日;過今日臣恐有無所及之憂」。嘉佑八年(1063)仁宗死,不久母喪回江寧守制,離職去。英宗在位四年,居家不出。
治平四年(1067)神宗即位,次年改元熙寧。由江寧知府改任翰林學士,應神宗之召,力主變法。熙寧二年(1069)二月,出任參知政事,入主制置三司條例司,准備變法。呂惠卿亦於同時被任為條例司檢詳文字,成為王安石變法行政副手。是年頒行均輸法、青苗法與農田水利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任宰相。神宗罷制置三司條例,權歸中書。頒行保甲法與募役法(先在開封府試行)。此後三年內漸次頒行貢舉法、市易法、保馬法、方田均稅法與置將法;免役法在開封府試行次年即推行至全國。熙寧七年(1074),因外有文彥博、司馬光,內有三後(仁宗後、英宗後與神宗皇後)激烈反對新法,鄭俠獻《流民圖》危言聳聽,又加新法要員呂惠卿與曾布互爭失和,神宗權罷新法,憤而辭職凡六次,出知江寧府,離相位而去。次年二月,復相,終因與神宗不合,變法進展困難,一年不到,再次辭相,出判江寧府,退居江寧半山園。封爵荊國公。晚年好佛,閑賦以著述《字說》為娛,仍不忘變法。元豐八年(1085)神宗死,次年,哲宗改元「元佑」,太皇太後高氏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為宰相,先後罷免役、青苗法。是年四月病逝。謚「文」,故史稱「王文公」。有《王文公文集》、《臨川先生文集》及《周官新義》、《詩義鉤沉》輯本等傳世,余佚。
參考資料:網路